四國行政法
⑴ 英法德美四國政治制度的異同
政治選修3
英法德美四國政治制度的異同
解析:英法德美的政體同屬於資本主義代議制,但是由於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又有些許差異,但是它們的不同是建立在為資產階級服務上的。
答案:四國的相同點:都是資本主義代議制,根本區別於封建專制制度;都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國家性質,並由其國家性質決定。
四國政體的不同點:具體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政體,保留君主為國家元首,但權力中心在議會;美國是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成為權力的中心;法國是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德國是議會制國家。
⑵ 《四國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921年12月13日簽訂的《美英法日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通稱《四國條約》,有效期10年。條約規定,「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締約國之間發生有關太平洋某一問題的爭端」,應召開締約國會議解決。締約國在太平洋區域的權利遭受任何國家威脅時,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1911年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續訂的同盟條約應予終止。
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招收攻讀碩士研究生初試參考書目
二十四年(己卯、前402)
⑷ 《四國條約》是如何簽訂的
1921年11月11日,英國代表團剛抵達華盛頓,貝爾福便就這個問題與休斯秘密會晤。12月1日,英、美、日三方再次密談。貝爾福首先提出以英、美、日三國同盟來取代英日同盟的方案。由於這個方案不僅限於太平洋區域,還包括對華問題在內,並要求締約國承擔一定的軍事義務,因而遭到美國反對。美國表示不能承擔軍事義務,對華問題應另結國際公約來解決,還提議邀請法國參加,締結四國條約。休斯後來談到此舉的目的時說:「法國的加入,將使盟約有四票而不是三票,因此沒人能說英、日可聯合起來反對我們。」經過一系列的談判協商,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補充條約。
⑸ 「四國協定」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921年12月13日,在美國國務院,美、英、法、日四國代表正式簽訂了《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協定」。條約主要內容共有四項:一,締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二,「如上述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威脅時」,締約國應「進行協商,以便達成協議,聯合或單獨地採取最有效的措施」;三,條約有效期為十年;四,該條約生效時,英日同盟即告終止。
⑹ 英國 德國 美國 法國四國政治體制的比較 (從政體,政權,立法權,權力中心,特點方面)
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角度看,英國、德國和美國屬於聯邦制國家,法國屬於單一制國家。
從政體上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為英王,世襲制,英王只是形式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命行政、司法官員,沒有干預社會生活的權力。其它三個國家都是民主共和制國家。
從立法權上看,這四個國家都以三權分立為原則,權力互相制約,以美國最為徹底。美國也是地方政府權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州議會擁有本州立法權。
法國是單一制國家,地方政府權力比較弱化,在法國,地方政府除了省以外,還有一些大區,直歸中央政府管轄。
⑺ 四國公約,九國公約,五國公約的主要內容
。1、《四國條約》。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關於太平洋所有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通稱《四國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條約批准後,英日同盟即行廢除。2、《五國條約》。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國簽訂《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即《五國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5:5:3:1. 75:1.75。規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區所佔有的島嶼的要塞一律維持現狀,不得建立海軍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島嶼夏威夷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除外。3、《九國公約》。
1922年2月6日,出席會議的9國代表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阻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力的鞏固的政府;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這就確認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為列強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
⑻ 四國條約有那四國
要達成限制軍備的協議並調整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的關系,首先必須解決英日同盟問題。拆散英日同盟,美國最為起勁。還在會議之前,美國就曾對英國打招呼說,英日同盟的締結是以抗衡俄、德兩國為目標的,既然來自兩國的威脅已不復存在,美國認為沒有理由繼續保持同盟。20年代初,英國正遇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的麻煩,休斯借機對英施加壓力,聲稱美國對愛爾蘭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系而定。實際上是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盟友,雙方在20年的同盟中,甚有所益,當今美國與英國極為協和,我認為首先應該與美國增進友好的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對日本的親善與合作」。英國決定以兩全之策,即用英、美、日3國協定來取代英日同盟。1921年11月11日,英國代表團剛抵達華盛頓,貝爾福便就這個問題與休斯秘密會晤。12月1日,英、美、日三方再次密談。貝爾福首先提出以英、美、日三國同盟來取代英日同盟的方案。由於這個方案不僅限於太平洋區域,還包括對華問題在內,並要求締約國承擔一定的軍事義務,因而遭到美國反對。
美國表示不能承擔軍事義務,對華問題應另結國際公約來解決,還提議邀請法國參加,締結四國條約。休斯後來談到此舉的目的時說:「法國的加入,將使盟約有四票而不是三票,因此沒人能說英、日可聯合起來反對我們。」
經過一系列的談判協商,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補充條約。其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經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予終止。條約有效期為10年。
⑼ 四國公約的內容是什麼
「四國公約」規定:「締約各國同意相互尊重他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四國之間如有爭端,由締約國通過會議解決。這樣,四國就互相承認了各自在太平洋地區現有的勢力范圍。條約還規定:在四國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各國應「聯合地或單獨地採取最有效的措施,以適應局勢的要求」。這里的所謂「侵略」、「威脅」,實際上是指太平洋和遠東地區各國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正在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所謂「聯合地或單獨地採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帝國主義的分化瓦解、血腥鎮壓等各種殘暴手段。這說明,美、英、日、法四國已結成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反革命同盟。正如列寧曾指出的:「華盛頓會議上締結的英、美、法、日四國同盟是與所有其他民族為敵的。」
「四國公約」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條約規定:本條約生效後,「1911年7月13日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締結的協定應予終止」。英日同盟就以這樣一種體面的方式被廢除了。
「四國公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上的勝利。美國不必再擔心英國在美、日沖突時保持有利於日本的中立,這就改善了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地位;「四國公約」也使英國在和日本繼續友好的名義下,巧妙地廢止了英日同盟,同時又改進了英、美之間的關系;「四國公約」通過以後,貝爾福表示為英日同盟變成四國同盟而高興,說這個條約體現了他終身嚮往的美、英、日、法四國友好的理想。英日同盟的廢除,削弱了日本對抗美國的力量,這使日本感到不滿。一位日本代表帶著諷刺意味對英國代表說:「不論怎樣,你們畢竟給同盟(指英日同盟——引者注)安排了一個盛大的葬禮。」但日本對於本國能躋身大國行列、成為四強之一,日本在太平洋的「權益」能得到美、英、法三國的承認,還是滿意的。日本外務大臣內田哉康就曾表示,「四國公約」使日本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四國公約」對美、英、日三國來說各有得失,但總的說來,這種建立在帝國主義力量對比基礎上的新的外交秩序,使各締約國程度不同地都鞏固了各自在太平洋地區領地、屬地的統治。
⑽ 分別列出英、法、美、德四國最終確立的政體形式以及確立這種政體形式的法律文獻
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律文獻是:《權利法案》
美國:總統共和制;法律文獻是:1787年憲法
法國:民主共和制;法律文獻是:1875年憲法
德國:半專制的君主立憲制;法律文獻是:1871年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