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實體法
A.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項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以上兩法的司法解釋與實施細則,還包括國務院和勞動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的行政法規等組成勞動法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范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第十條 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第十八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B. 中國勞動法的特點
從勞動法具有的社會法屬性出發,可以歸納出勞動法的幾個特徵:
1、勞動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側重保護勞動者。有人認為,既然法律追求的是平等,那麼作為勞動關系雙方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應處在同等水平予以保護。前面已經分析過,勞動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資本的巨大支配力很容易把勞動者變成它的附屬。要保護勞動者,使其獲得有尊嚴的勞動,就必須通過法律的強制來彌補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因此,側重保護勞動者是勞動法與生俱來的使命。但這並不意味著不保護資本者或經營者的利益,一方面,勞動法的制度設計也是為了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為了保護用人單位的利益,勞動法也規定了勞動者的許多義務;另一方面,資本者或經營者的利益可以通過其他的法律得到保護,如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知識產權法等等。
2、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相結合,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勞動法大多屬於強制性規范,尤其是勞動基準法,它是國家對用人單位設定的義務,用人單位必須嚴格遵守,不能降低標准,只能在最低標准之上給予勞動者更好的勞動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即使是調整勞動合同關系的任意性規范,也與調整一般民事合同關系的任意性規范不同。例如,在勞動合同關系中,合同自由原則既要受法定勞動基準的限制,還要受集體合同的限制,凡是與法律相沖突或低於集體合同標準的條款都無效。從這一特徵也可看出,勞動法不屬於以意思自治為核心理念的私法,而是典型的社會法。
3、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統一。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勞動法則不然,其本身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這是由勞動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由於勞動爭議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勞動爭議的解決程序也有不同於普通民事糾紛和商事仲裁的特點,因此必須專門做出規定,這就使得勞動法既有實體法的內容又有程序法的內容。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屬於什麼法
《中華抄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屬於社會法。
社會法旨在保障社會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權益的法律,是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中國現行的社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職業病防治法》。
(3)勞動法實體法擴展閱讀:
勞動法的社會法性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法的立法宗旨是勞動者保護與勞動管理的統一。
2、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內容涉及的社會主體和社會生活廣泛而復雜。
3、勞動合同是以國家意志為主導、以當事人意志為主體的特殊合同。
4、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與管轄具有特殊性。
5、勞動監察是以保護勞動者個人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具體行政行為。
D. 《勞動法》到底屬於經濟法還是行政法規
勞動法是社會法的一種,屬於經濟法范疇,屬於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部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比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所以不屬於行政法規。勞動法和經濟法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時都隸屬於民法,都是民法的一部分。
2、勞動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范圍非常廣泛,這些經濟關系的調整是為了對國家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和加強經營管理,顯然與勞動法的調整僱傭與被僱傭的勞動關系是不同的。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經濟法主體范圍廣泛,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
(3)是實現經濟自由和發展的保障;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對等,具有層級性,又是保障經濟秩序和穩定的需要;經濟法主體角色的變動性,則充分體現了經濟生活對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和諧互動的一種需要。
(4)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經濟法的原則主要有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等。
(4)勞動法實體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E. 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
區別:勞動法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屬於民法的內容,但是其不斷顯示出與民法不同特徵後,其變異性已經成為沖破民法傳統的獨立法律部門,從而體現出與民法不同的特徵來。這些不同表現在:
(1) 性質不同.
民法屬於純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為理念,當事人之間處於平等的地位。
勞動法屬於社會法。「勞動合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關於給付和對等給付的債權合同,相反它是一種帶有很強人身權色彩的,關繫到雇員生存基礎的法律關系,因此無論如何應該被寄予希望給予生存和社會保護」
(2)權利本位不同。
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
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
(3)對待勞動力的態度不同。
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
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
勞動契約則以提供勞務的勞動者其『人』為中心,以此中心所展開的法律體系,當然與市民法大意其趣」
(4)兩者調整對象不同。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或與人身關系。勞動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的其他社會關系 .
(5)兩者的主體不同。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性,廣泛性。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則必然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則必然是用人單位。
(6)兩者調整的原則不完全相同
平等原則---婦女、兒童特殊保護原則;
等價有償----假日工資,節假日上班雙倍工資;
契約自由----「勞動基本法」為限制,特別注意契約內容上的妥當性;
在民法中,勞務商品化色彩很濃,而勞動法則應當以「勞動力非商品」維護勞動者的安全生存;在民法中,民事責任以過失原則為主,而勞動傷害責任則因保險制度的存在,表現為「結果主義」。
聯系:
(1) 勞動法首先是特別債法,所以原則上也存在契約自由。勞動法是民法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用傳統民法理念無法解決勞動者與用工方沖突的產物。
(2)民法以「平等主體」為觀察和評判公正合理的視角。而勞動法則假設勞動者本身在任何勞動關系場合中都處於弱勢地位。其目的就是通過相關限制用工者權利和自由或者為勞動者提供一種特殊的保護,以體現傾斜性,以實現勞動者獲得如民法中民事主體那樣的「平等地位」,以實現社會整體上的公平。
(3)在一定程度上,現代勞動法是民法社會化的產物。
(4)勞動法的重要內容勞動合同法仍有相當程度的私法性質。
F.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不是行政法規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部調整勞動關系的實體法,它本身不是行政法規。但勞動法體系中包括行政法規與配套法規。我國勞動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它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以上兩法的司法解釋與實施細則,還包括國務院和勞動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的行政法規等組成勞動法體系。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范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G. 我國的實體法具體包括哪些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與實體法相對的是程序法,就是規定行使具體實體法所要遵循的程序,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等。
H. 勞動合同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可以追溯嗎
勞動合同法屬於實體法,勞動合同法是沒有追訴時效的,追訴時效適用的是刑事案件,而勞動爭議屬於民事糾紛,仲裁的時效是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8)勞動法實體法擴展閱讀
我國實體法主要內容
概述
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1、民商法律
民商法與人民日常活動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人們的人身、財產等權益受民商法包括民商法保護,買賣、租賃,處理票據、保險、公司業務等活動等都要受到民商法的調整。公民學習民商法知識,有助於正確處理有關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認識並行使權利,依法自覺履行義務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行政法律
在現代社會,行政管理和服務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密切相關。學習行政法只是,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加深對依法行政的認識,有助於增強行政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遵守行政法的自覺性。
3、經濟法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在國家監督與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市場的經營者,還是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其權利和義務關系大都是有經濟法調整而形成的。公民學習經濟法,有助於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觀念,懂得依法從事經濟活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刑事法律
同一切犯罪作斗爭,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使用范圍、犯罪構成和形態、刑罰的種類和使用以及各類具體的犯罪。
公民學習刑罰,不僅要了解必要的刑法知識,而且要深入認識運用刑罰懲治犯罪和保護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辯證關系,敢於運用刑法武器同各種犯罪行為作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體法
I. 法律的種類有哪些
【法律分析】:法律的種類可以這樣來劃分: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