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結構圖

民事訴訟法結構圖

發布時間: 2022-08-09 11:04:32

① 成都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怎樣

專業介紹HOME >教學管理>專業介紹 成都理工大學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招生專業簡介 一、專科起點本科招生專業 市場營銷(專升本 經管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既懂財務、會管理,又通曉工商企業市場營銷實務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會計基礎、市場營銷學、廣告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調查與預測、財務管理、現代推銷學、國際營銷學、西方經濟學、商務談判、公共關系等。 法學(專升本 法學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的水平,能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法理學、外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合同法、國際經濟法等。
本專業畢業生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事法律及相關工作。 英語(專升本 文史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有較好的漢語表達能力,一定的經貿、公關實用知識,能在外經貿、外事、教育、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語音、英語閱讀、基礎英語寫作、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語法、西方社會與文化、當代語言學等。
學生畢業後,可就職於國家機關和政府涉外部門、或執教於高等學校、或活躍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或從事情報翻譯工作等。廣播電視編導(專升本 藝術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既能從事影視編導,又能從事文藝宣傳、公關、文秘等管理工作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廣播電視概論、影視導演基礎、影視攝影藝術、影視美術設計、影視剪輯技巧、影視製作基礎、美學、外國文學作品、影視精品解讀、影視音樂音響、電視節目導播等。 會計學(專升本 經管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會計學和工商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知識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會計基礎、市場營銷學、財務會計學、管理信息系統、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管理會計學、預算會計學、財政學、統計學原理、金融學等。
學生畢業後,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和教學、科研等工作。 工商管理(專升本 經管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掌握現代企業管理原理,通曉生產流通理論,熟悉市場營銷原理與技巧的商業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會計基礎、市場營銷學、信息管理基礎、管理信息系統、現代企業理論、財務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物流管理、統計學等。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類工商企業、賓館、餐飲娛樂等單位從事管理、營銷工作,也可從事各類機構的公關、文秘工作。 藝術設計(專升本 藝術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具有堅實的裝璜設計能力與繪畫基礎能力。在理論上懂得裝璜基本規律,在應用上掌握各種現代設計技法、獲得現代裝璜、設計的全面訓練。學生在專科學習的基礎上,更熟練的掌握現代設計手段,設計與生產相聯系的現代及創新意識。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廣告設計、色彩構成、裝飾畫設計、印刷工藝與版面編制、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設計、動畫原理、產品設計、造型材料與工藝等。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教育、研究、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升本 理工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較為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應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從事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設計、研究開發以及軟、硬體綜合應用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圖形學、數據結構、計算機操作系統、資料庫程序設計、計算機網路原理、計算機介面與通信技術、編譯程序設計、匯編語言、計算機診斷技術、Windows Sever2003管理應用、軟體工程導論、通信原理等。
本專業畢業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事業單位、公司集團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計算機技術、教學和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專升本 理工 業余(半脫產) 學制2..5年)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較為系統地掌握工程規劃與造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組織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規,具有進行工程設計、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建築材料、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工程地質學、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土木工程概預算、土木工程CAD等。
本專業畢業生能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橋梁等設計、科研、教育等部門從事技術、管理工作

② 民事訴訟法的知識框架

1991 年我國頒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解決群體性糾紛,吸收借鑒美國的集團訴訟和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的立法經驗,確立了我國群體訴訟的制度———代表人訴訟制度。1992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對該制度進一步作了具體規范。

一、代表人訴訟制度對解決群體性糾紛的重要意義

群體性訴訟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解決主體眾多與訴訟程序空間容量有限的矛盾, 擴大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

2. 保證訴訟標的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的糾紛能夠獲得相同的裁判, 避免法院做出矛盾的判決;

3. 增強單個受害者抗衡現代高技術企業或者行業等具有強大實力的組織的能力, 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4. 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1]

二、現階段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局限性

(一)、從訴訟成本來看 [2]

有人認為訴訟成本是「生產正義的成本」, 包括國家負擔的「審理成本」和由當事人負擔的「訴訟成本」。[3] 從審理成本方面看

(1)法院立案審查工作繁重。法院需要對眾多當事人一方的訴訟標的是否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訴訟請求或者抗辯方法是否相同,還要審查代表人是否適格等,極其繁雜。

(2) 受理人數不確定的案件後不僅需要進行不少於30日的公告, 而且還要對陸續前來的當事人進行審查和登記。

(3), 當事人如果不能推舉出合適的訴訟代表人, 法院還要與全體當事人商定或者遴選訴訟代表人。

(4)法院必須對代表人是否忠於職責進行監督。

(5), 案件審結後每當有當事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的, 法院都要對其請求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

顯然, 在這種制度約束下, 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愈多, 法院的上述工作任務就愈重, 法官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法院的投入成本也愈大。

1、 從訴訟成本方面說

(1), 在提起訴訟之前, 意圖提起代表人訴訟的當事人必須與其他當事人聯絡, 徵求各個當事人提出訴訟的意向、其後要彼此商談具體的訴訟請求、推舉適當的訴訟代表人選, 收集相關證據材料、物色滿意的代理律師等;

(2) 在提起訴訟後, 舉凡訴訟請求變更或者放棄、承認對方的訴訟請求、進行

和解和撤訴等訴訟事項發生, 都必須在所有的當事人之間征詢意見並達成共識, 才能做出相應的訴訟對策, 而涉及訴訟代表人變更的, 又必須重新確定代表人。

(3) 交通費、律師代理費等等訴訟費用。代表人訴訟涉及的受害人愈多, 搜尋有關信息和達成訴訟合意就越困難, 當事人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就越大。

過高的訴訟成本為糾紛當事人提起代表人訴訟設置了難以跨越的門檻。

(二)、從當事人適格的角度來看

傳統理論強調訴訟當事人必須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這樣的當事人才是適格當事人。傳統的民事訴訟主體適格理論在現代型訴訟中同樣受到了沖擊和挑戰。現代型訴訟的特點是: 「紛爭當事人一方常常是數量眾多且處於弱勢的受害者, 從而在人數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集團性行業擴散性。」4[4] 作為現代型訴訟的集團訴訟也往往超越個人的利害關系, 其爭議因具有公共性而得以社會化和政治化, 即群體性糾紛的大量出現, 已經使單獨個人的私益問題, 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公益問題。5[5] 而傳統的訴權理論及當事人適格問題則關閉了公共利益保護之門。一定程度上也關閉了個人權益保護之門。2000 年發生的日本「東芝」筆記本電腦、「三菱」汽車事件中,眾多中國消費者無法通過便利有效的群體訴訟機制來實現對其受損權利的救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6] 我國代表人訴訟中有關當事人適格的規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7[7]

(1)在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用以最終確定人數的權利登記制度存在負面作用。由於群體訴訟多為「小額多數」之訴,在信息不發達地區或權利意識不強烈的情況下,會出現許多受損者沒有機會或不願意進行權利登記的實際情況,這樣就會導致登記的賠償總額與違法者的非法所得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從而放縱違法者。

(2)代表人的訴權需要經由其他成員的明示授予而獲得,對對私人利益的側重保護,導致群體訴訟的提起困難重重。由於群體糾紛涉及的利益主體范圍廣,規模大,要求代表人只有在獲得其他當事人一一授予的訴訟實施權的情況下才能以「集團」的名義提起訴訟,無疑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工作,而且在某些群體糾紛中當事人並不是可以完全確定的情況下,要想獲得所有當事人的明示授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代表人需要由經過權利登記的全體當事人明示授予其訴權與法院生效判決對那些未經權利登記的人具有「間接」拘束力存有制度上的矛盾,容易產生「搭便車」的懈怠訴訟心理。可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大家誰都不先提起訴訟,等著直接適用判決,個人私利得不到保障的同時,社會利益被破壞殆盡。

(三)、從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及許可權角度

1、 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

我國訴訟代表人產生需要經被代表人的推薦、商定及授權。但群體訴訟人數眾多且不確定性以及分布的廣泛性, 就決定了充分的授權是不可能的, 而且取得意見一致的授權更是有很大難度。即使實現了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授權, 也僅僅是登記范圍內權利人的授權,因為代表人並不能代表那些受到侵害卻沒有登記的人們, 而他們及其受到的侵害卻是客觀存在著。可以說,這個制度設計的本身就是以犧牲權利人的部分訴權的行使為代價的。

2、 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的許可權:

民事訴訟法規定:「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人同意。」使代表人在訴訟中處分實體權利困難重重,由於代表人訴訟中當事人人數中眾多,居住分散,處分實體權利要徵得全體當事人的同意,不僅代表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造成訴訟拖延,增大了訴訟成本,而且當事人人數眾多,極易造成意見不統一,使得代表人無法行使代表權,最終導致代表人訴訟無法進行。具體來說:

(1)、訴訟代表人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分離最終導致訴訟代表人的訴訟權利難以保障。訴訟代表人不享有實體處分權, 便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和判斷, 自主地行使權利, 維護己方合法權益。代表人的許可權權相當於委託訴訟代理中的一般代理,忽視了代表人的當事人身份。

(2)、訴訟代表人缺乏實體處分權, 不能對實體問題獨立做出讓步和諒解, 而要徵求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一旦有人執意反對, 調解結案便成泡影。.為調解結案設置了障礙。其訴訟權利充其量不過是被動地把各當事人意思表示收集後代為轉告而已。

(四)、從訴訟標的同一的角度 [8]

訴訟標的同一或屬於同一種類的這一訴訟要件,導致代表人訴訟的提起要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4 條、第55 條規定,當事人人數確定的代表人訴訟,其訴訟標的為同一或同一種類的,當事人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其訴訟標的為同一種類的。這兩條規定表明,我國代表人訴訟適用范圍是以訴訟標的同一或同一種類為前提,共同訴訟人之間不能因存在共同的「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提起代表人訴訟。實踐中因同一事實造成眾多當事人損害時,不同的當事人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定,可能有的用合同關系起訴,可能有的用侵權行為起訴,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並不同一,也不是同一種類的,這樣就導致造成眾多當事人損害的事實相同,訴訟標的並不同一或同種,在這種情況下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盡管受害人眾多,也因不符合代表人訴訟的要件而不能提起代表人訴訟。

(五) 從判決效力具有間接擴張性角度 [9]

判決效力具有間接擴張性導致「搭便車」的心理普遍存在,從而使代表人訴訟提起困難重重。我國民事訴訟所講的判決效力間接擴張是指在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這樣規定有利於維護同等情況得到同等對待這一司法統一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訴訟經濟原則。但是,判決效力的間接擴張極易助長當事人「搭便車」的心態。參加訴訟的當事人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訴訟,而且他們還可能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而對於因同一事實遭受損害的未參加登記的當事人來講,在勝訴之後再行起訴,法院可直接裁定適用原裁判,這部分人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同等的利益,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遭受損失的當事人都不先起訴,都等「搭便車」。從當事人的心態看,誰也不願意費力地帶頭到法院起訴,而讓他人坐享其成,分享利益。

(六)從上訴角度 [10]

當事人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裁定適用已作出裁判不得上訴,這一規定與二審終審制度相沖突。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允許當事人提起上訴的裁定有四種:不予受理的裁定,對管轄權異議的裁定,駁回起訴的裁定和駁回破產申請的裁定。據此,對代表人訴訟中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時,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適用原裁判的裁定是不能上訴的,這種裁定是解決實體問題的,並且裁定所適用的案件均為民事權益爭議案件,並不屬於一裁終局的非民事權益爭議案件,不允許當事人上訴,這與二審終審制度是相沖突的。

(七)、從管轄角度:

級別管轄上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還是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如果二級人民法院都可管轄,應如何分工;地域管轄上,適用一般地域管轄的規定,還是適用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管轄問題關於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管轄,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並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如果眾多的當事人已向同一法院起訴或者被同一原告向同一法院提起訴訟,且該法院有權進行管轄的,當然就不存在什麼管轄疑問。但現實的社會情況千差萬別,群體性糾紛案件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往往可能會分散在許多法院管轄區之內,甚至跨縣、跨省,而不便於集中進行訴訟,直接套用傳統的民事訴訟管轄規則,對於代表人訴訟來說,就可能會顯得過於原則而缺乏應有的靈活性。如民事訴訟管轄規則對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案件的管轄是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行使管轄權,這在侵權行為地較為分散的情況下仍優先適用,顯然不利於充分保障全體當事人的民事權利,也不利於人民法院集中調查取證、審理案件從而使案件得以全面合理有效地解決。

三、我國訴訟代表人制度的完善

(一) 適用范圍要擴大。

我國訴訟代表人適用范圍是訴訟標的同一或同類,而不涉及同一事實問題或法律問題。這就把訴訟代表人制度作為一種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的特殊處理形式,限制了訴訟代表人制度的適用。而依通說,所謂的訴訟標的就是發生爭議並提請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這樣就產生了盡管有相同的事實問題,但當事人依不同的法律規定,比如有的依合同關系,有的依侵權行為而提起的訴訟,都不能適用訴訟代表人制度。這必然把訴訟代表人局限於狹窄的范圍。所以應從寬理解為有同一的事實或法律問題就允許適用訴訟代表人制度。

(二) 人數不確定的訴訟代表人制度在登記權利時,程序要件應有所放寬。

如上文所述,我國人數不確定的訴訟代表人制度適用時要經過權利登記使人數確定化,而對於未登記並且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也不主張權利的人則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不加保護。而現行的美國集團訴訟制度則採取相反的作法,凡是沒有申報退出將自己的實體權利作出處分的權利人,一律視為當事人並加以保護或拘束。相形之下,我國現行的代表人訴訟登記程序與美國1938 年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的「申報加入」相似,而該規則已被1966 年聯邦民事訴訟規則所拋棄。這種拋棄是講究實證的美國人利弊權衡的結果。採取登記或申報的做法各有利弊,登記之後雖然確定了當事人,但是對於沒有登記的權利人不但沒有保護,而且會使侵權人因此而獲得非法利益。而申報退出的做法雖然有嫌於忽略當事人的實體處分的權利,但是相對於集團訴訟對於公益特殊的保護和預防功能,前者應該讓位於後者。

(三)、擴大訴訟代表人訴訟權利

1、在對訴訟代表人的資格予以規范的前提下,可以考慮賦予其更為廣泛的訴訟權利,在訴訟中留給其更為廣泛的活動空間。在我國現有的代表人訴訟制度框架下,訴訟代表人在訴訟活動中的訴訟行為所受的限制比較大。其中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代表人在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方面沒有自主權。從立法者的考慮來看,是為了防止因訴訟代表人的惡意行為而給其他當事人造成損失這一情況的發生。但是,從根本上說,這種安排是不符合群體訴訟制度自身的內在機理及其宗旨的。這是因為,群體訴訟制度的目的本來就是為解決大規模糾紛而設立的,而且群體訴訟制度的價值所在就是其效率性和經濟性。訴訟代表人可以看成是被「濃縮」的當事人,要保證整個訴訟活動真正富有意義,就必須賦予其充分而全面的訴訟權利,其中就包括處分權,尤其是實體處分權。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訴訟代表人的「代表」作用。倘若對代表人的行為做出較大的限制,不給予他充分的意志自由,無疑會束縛其手腳,不利於其能動作用的全面發揮。更為重要的是,關鍵時刻要求代表人徵求被代表人同意或授權的做法勢必造成訴訟的延誤,同時也造成不必要的程序耗費,和設立群體訴訟制度的初衷相悖。尤其是在當事人一方人數特別多,分布特別廣的情況下此種做法更是行不通,或者成本相當大。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美國集團訴訟的某些處理方式,賦予代表人在法院的監督下行使處分權(尤其是實體處分權)的權利,從而使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徹底從共同訴訟的框架中走出來,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名副其實的大規模群體糾紛解決機制 [11] 2、加強對代表人資格的審查和監督

不斷擴大代表人訴訟權利尤其是實體性處分權利,要求訴訟代表人能夠本著被代表人利益行為。因此,對於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資格、訴訟能力以及必要的責任意識等問題有待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進一步予以明確和具體化,法院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待增強。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對訴訟代表人的條件做出明確規定,顯然不利於對代表人實施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作為合格訴訟代表人,尤其在前述擴大其訴訟權利的基礎上,應該具備起碼的條件,才能為被代表當事人利益不受侵害提供保障。包括:1.訴訟代表人與其他成員應具有共同的利益;2.具有訴訟行為能力;3.能公正善意的維護所代表全體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另外,「當代表人沒有很好履行代表職責時,被代表的當事人應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更換代表人;同時人民法院對此也應承擔必要的監督職責,在審理中發現訴訟代表人不適格的,也有權通知當事人更換代表人。」 [12] 此外,對於訴訟代表人的失職或者與對方當事人串通損害被代表人利益的惡意行為,必須要有相應的、及時的救濟措施,比如人民法院可以宣布其惡意的訴訟行為無效。在訴訟代表人的產生問題上,應該更為充分的尊重當事人意志。當出現推選或者商討不出訴訟代表人的情形時,人民法院不應強行指定,而應告知這些當事人可以分別進行訴訟。

(四) 賦予某些團體以訴權

現代社會尊重個人權利, 但個人權利的實現往往須通過其所在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實現,所有團體的行為最終可歸結為組成團體的個人的行為 [13] 。所以可借鑒德國的做法, 按照私法自治的原則, 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在某些領域設立團體訴訟, 基於團體章程以公益事業為目的直接起訴。如果當事人不能或無法選擇訴訟擔當人, 則可以由法律或法規規定的某個機構作為其訴訟擔當人 [14]。可優先賦予消費者保護團體和環境保護團體以訴權, 賦予其直接提起侵權之訴或不作為之訴(停止侵害) 救濟的權利 [15]。在證券集團訴訟中, 可仿照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的做法, 專門成立一個「投資者權益保護協會」機構 [16] 。直接代表股東的利益, 代表股東從事訴訟活動。

(五)對民事訴訟法立法空白問題的構想

1. 管轄問題。

以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為原則,案情簡單、訴訟主體較少、訴訟標的不大的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主體特別多、標的額巨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地域管轄適用民事訴訟法一般規定

2. 上擴問題。一審判決後,部分代表人上訴,部分放棄上訴的,部分上訴訴訟代表人的上訴行為對全體成員發生效力,上訴法院應當通知放棄訴訟的其他訴訟代表人參加上訴審,如其不願參加,可以上訴的部分代表人作為上訴審的訴訟代表人,二審判決的效力及於全體;一審判決的,全體訴訟代表人放棄上擴,群體中部分當事人不服原判,部分當事人無上訴權。[17]
E0

③ 《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期限是多少天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民事訴訟中有關「舉證時限」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2、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3、舉證期限:根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

4、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5、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6、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7、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8、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3條規定,當事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74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7日,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④ 民事訴訟排除合理懷疑的標准

一、問題的提出

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第1款確立「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之後,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准逐漸擺脫了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束縛,建立了自己獨立的體系。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108條第1款則對這一標准作了更准確的表述,即「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該條第3款又規定:「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109條則專門針對某些案件規定了更嚴格的「排除合理懷疑」之證明標准,即「當事人對欺詐、脅迫、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對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顯然,《民訴法解釋》試圖在民事訴訟中確立層次化的不同證明標准。

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明標準的層次化問題,域外法學界已經進行了較多探討,並且已經在司法實踐中進行了適用。比如兩大法系均在堅持原則性證明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待證事實的類型和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證明標准,英國有所謂的「靈活性的證明標准」;美國則存在「清晰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准」;大陸法系的瑞典根據待證事實的性質不同,設計了不同等級的證明標准;德國民法上也存在高於或者低於原則性標準的法條或者事項,體現了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彈性和適應性。①但應當注意的是,域外民事訴訟中所探討或適用的層次化證明標准,實質上均是強調不同情況下待證事實之證明及法官形成心證的蓋然性程度的差異,決非適用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然而,我國《民訴法解釋》第109條卻試圖在民事訴訟證明標准體系構建之中直接引入了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這一做法既忽視了域外國家證明標准層次化存在的環境以及正確的適用規則,也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符,且不利於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的科學發展。

二、「排除合理懷疑」標准混淆了與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區別

證明標準的層次化在英美法系中發展得較為成熟與完善,特別是在英國的判例中,曾出現過民事案件中某些事實適用「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的情況;在美國規定適用特殊證明標準的待證事項中,亦包含了欺詐、口頭遺囑等事項。表面上看,這似乎為我國《民訴法解釋》第109條確立「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准提供了參考依據,但該條款之規定實則誤解了英美法系的證明標准理論及實務操作,模糊了英美法系適用上述規則的語言環境及司法背景,亦沒有區分上述待證事項與我國規定的待證事項的區別。在涉及證明標準的比較法研究中,各種證明標准模式賴以依存的制度背景和法律思維方式大多被忽略了。

⑤ 新疆財經大學有哪些專業

財務管理業務培養目標: 為各類公司、企業培養能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其主要工作是進行投資決策、融資決策及分配決策。主要課程: 會計學、金融學、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財務報表分析、財務案例分析、稅收、稅務籌劃等。 財政學(企業稅務籌劃)專業介紹財政(公司稅務籌劃)專業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內容是通過合法途徑幫助公司(企業)降低或消除涉稅風險,減輕企業稅負,維護公司(企業)在納稅方面應有的合法權益 ,為公司(企業)樹立良好的納稅形象。該學科目前受到公司(企業)的歡迎與重視。業務培養目標:為各類公司、企業培養全面掌握稅務籌劃相關知識與技能,能勝任稅務籌劃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會計學、財政學、國家稅收、國際稅收、納稅檢查、稅務籌劃、經濟法、稅法等。 法學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通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及其體系結構、基本原則和訴訟程序,了解國外法學研究及法律制度創新動態和有關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法律制度和規則,並且初步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基本知識。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特別是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在各級國家機關、各類企業、事業單位中從事立法、司法、法律顧問、律師事務、仲裁及法律事務管理、法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 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司法、國際經濟法。 工商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運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勞動經濟學。 行政管理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行政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多方面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區管理等部門和機構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管理學、政治學原理、行政學原理、社會學概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法學導論、比較行政法、地方政府學、市政學、行政管理學、信息管理概論、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 經濟學業務培養目標:主要培養具有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國際經濟與城市經濟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對城市經濟問題的分析觀察能力、制定和實施某些城市經濟發展方針、政策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等單位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 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城市經濟學、城市管理學、城市規劃等 。 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及我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工作的實際業務、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WTO規則等。 金融學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業務培養目標 : 培養掌握計算機研究與開發、創新與應用的計算機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 : 電路基礎、數學邏輯、離散數學、計算機原理、數據結構、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計算機介面技術、計算機網路與技術、軟體工程、資料庫系統原理、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資料庫系統應用、現代管理信息系統技術等。 會計學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 市場營銷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市場營銷與管理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消費者行為學、國際市場營銷、市場調查等。 旅遊管理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從事旅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旅遊學概論、旅遊經濟學、飯店管理學、旅遊資源與開發。 英語業務培養目標:培養能用英語從事各種商務活動和外經貿領域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主要專業課程:英語精讀、泛讀、視聽說、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理論和技巧、英語報刊選讀、英美文學選讀、會計、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支付與結算、國際商法、計算機應用等。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業務培養目標:我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現代管理理論知識,能在信息技術領域從事信息管理系統分析、設計、管理和評價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能夠承擔信息管理、各種類型的信息系統建設規劃、開發與管理、電子商務建設與管理工作的綜合型、實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 經濟學、會計學、市場營銷學、生產與運作管理、組織戰略與行為學、管理學原理、應用數理統計、運籌學、計算機系統與系統軟體、數據結構與資料庫、計算機網路、信息管理學、信息組織、信息存儲與檢索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統計學業務 培養目標: 通過四年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生能熟練掌握高水準的經濟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技能和社會經濟管理領域的指標體系綜合運用技能。這兩種技能是現代經濟社會中高素質白領階層所必須具備的,所以本專業學生就業方向廣闊,適應於任何行業的管理工作崗位。職業領域是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研究人員,近年來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銀行、證券、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大型企業、政府機關等。主要專業課程: 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學、營銷學、管理學、抽樣調查理論、時間序列分析、多元統計、非參數推斷、國民經濟數據信息分析、企業數據信息分析、預測與決策方法、經濟計量學、金融交易技術分析、市場調查方法、投入產出分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基礎理論、專用信息分析軟體(SAS、SPSS、TSP等)等。 新聞(經濟方向)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經濟學與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進行經濟學與新聞學以及新聞實務的基礎訓練,全面掌握新聞學與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精通新聞,兼有經濟、英語、計算機等方面知識和技能,具備較高的經濟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析、語言交際及文字表達等能力。完成學業後,能廣泛適應各種綜合性新聞媒介的經濟專欄、版面與經濟專業報刊之需求。主要專業課程: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新聞理論、大眾傳播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新聞評論學、新聞攝影、財政學、貨幣銀行學、會計學、統計學、市場調查、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概論、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有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全面系統知識,能在少數民族教育文華部門及相關單位從事有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學、文獻的教學、研究、編輯、翻譯、新聞、文學創作等方面工作的少數民族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邏輯學、基礎維語、維語聽說、維語精讀、維語閱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寫作、現代維語、維吾爾歷史文華、語言學概論、翻譯理論、維吾爾語寫作實踐、市場營銷、市場調查、計算機應用。 漢語言文學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維、漢語兼通的可以從事雙語教學、翻譯及其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例如:各級各類學校的雙語教師、機關、企事業的翻譯人員,以及與雙語相關的各種文職人員。主要專業課程:基礎漢語、漢語精讀、漢語泛讀、漢語視聽說、漢語語法、翻譯理論、現代維語、古代維語、語言學概論、漢語寫作、心理學、教育學、語言教學法、市場營銷、市場調查、計算機應用。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經濟應用方向)專業培養目標:,以培養本科經濟數學復合型人才為宗旨,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熟悉數學在各經濟領域內的應用,初步具有建立「經濟數學模型」及利用「經濟數學模型」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並由此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在各類經濟部門、管理部門、政府部門、教育部門從事經濟分析、經濟建模、系統設計、以及教學科研工作或者攻讀數學、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應用科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從事更深入的經濟、數學研究。本專業畢業生可授予理學碩士或經濟學碩士學位。主要專業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點集拓樸、概率論、離散數學、運籌學、數學建模與實驗、應用數理統計、隨機過程、組合數學、微分與差分方程,計算機基礎、數據結構、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C++程序設計、計算方法、資料庫原理及應用技術、數學軟體應用技術、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及應用技術、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數理經濟學、會計信息管理、經濟預測與決策、證券信息與管理、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金融投資分析

⑥ 報考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需要看哪些東西

南京事業單位考試主要看綜合知識與能力素質與綜合知識與專業素質,以下是2015年下半年南京事業單位考試關於科目方面的公告:
(1)筆試科目
管理崗位的筆試類別為管理類,筆試科目為《綜合知識與能力素質》;
專業技術崗位的筆試類別分為法律類、計算機類、經濟類(財會、審計)和其他類,其中法律類、計算機類、經濟類(財會、審計)的筆試科目為《綜合知識與專業素質》,其他類的筆試科目為《綜合知識與能力素質》;
各崗位的筆試類別詳見崗位信息表。
考試范圍參照《江蘇省2015年省屬事業單位統一公開招聘人員公共科目考試大綱》。
以下是考試范圍的考試大綱:
一、考試科目及測試方式
(一)考試科目
管理崗位:《綜合知識與能力素質》
通用類專業技術崗位:《綜合知識與專業素質》
工勤技能崗位:《綜合知識》
(二)測試方式
均為閉卷筆試。
二、考試范圍、內容
主要測試應試人員對綜合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履行崗位職責的必備能力和素質。
測試范圍:基本的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科技等理論知識,以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必備的一些基本常識、基本技能等。主要內容如下:
綜合知識測試內容:
(一)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
(二)法律知識:法律基礎理論,常用法律、法規知識等。
(三)管理知識:管理基礎理論,公共管理基本知識,社會管理創新,非營利組織理論等。
(四)道德知識:思想道德修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
(五)語文知識和公文知識:現代漢語知識,通用公文格式、規范,公文處理及事務性公文寫作。
(六)經濟知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知識。
(七)科技知識:基本科技常識,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本知識等。
(八)歷史知識:中國近現代史。
(九)社會事業知識:事業單位及其改革,從事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方面工作必備的專業基本常識。
(十)時事政治與基本常識:近一年來國際國內重大時事、事件、重要會議、社會熱點問題及自然、人文、生活、安全等常識和國情省情等。
能力素質測試內容:
(一)綜合分析:對文字、表格、圖形等資料的分析。
(二)判斷推理:事件排序、類比推理、邏輯判斷、定義判斷。
(三)言語理解與表達:閱讀與理解。
專業素質測試內容:
本專業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
(一)法律類崗位:法律的基本理論,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機類崗位:計算機軟硬體、操作系統、程序設計、常用辦公軟體的相關知識,多媒體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的基本原理及關鍵技術,關系資料庫的基本概念應用,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理論和相關應用等。
(三)英語類崗位:掌握一定量的通用詞和短語,具備基本的語法知識及其運用能力,具有綜合應用英語語言知識和基本閱讀技能來理解書面材料的能力,以及將難度適中的英語書面材料譯成漢語、漢語書面材料譯成英語的能力。
(四)經濟類崗位(含會計、審計、統計和其他經濟崗位):經濟學、統計學、審計學和會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業務技能,運用相關專業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高校輔導員崗位:了解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知識,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等。
測試內容權重:
堅持「干什麼,考什麼」的原則,根據行業、專業和崗位特點確定相應的比例內容。
三、題型和時限
(一)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案例分析題、綜合分析題、實務題、論述題、簡答題、材料處理題、寫作題等。
根據試卷結構的要求選取上述若干個不等題型。試卷均有主觀題和客觀題。
(二)考試時限:《綜合知識與能力素質》和《綜合知識與專業素質》兩門科目均為150分鍾,滿分為150分;《綜合知識》為90分鍾,滿分100分。
建議根據所報崗位進行專項復習。

⑦ 想報司法考試需要看哪些書

司考內容多科目多,司考的考試科目有:

卷一考試科目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共九門;

卷二考試科目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共四門;

卷三考試科目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共三門;

卷四考試內容是前三卷主要科目的主觀題。也就是說從大的方面講,司考考察的科目就達到了16門之多。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量了。

(7)民事訴訟法結構圖擴展閱讀

國家司法考試主要測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國家司法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和評卷,成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公布。國家司法考試的考試成績一次有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統一頒發相關證書並可以從事律師、法官、檢察官和公證員的工作。

參考鏈接:司法考試-網路

⑧ 這次國考是涼了,想問一下國考什麼專業比較熱門呢現在轉專業來得及嗎

每年公務員考試,專業限製成了眾多考生的噩夢,因為沒有讀一個好的大學專業,只能報三不限崗位,競爭大,很容易成為炮灰。

哪些大學專業更適合考公務員呢?小編根據近年國考考情,匯編了十個熱門專業,僅供各位參考。家裡有參加高考的弟弟妹妹,如果以後想當公務員的話,填志願可小心啦!

第一名:經濟學

主幹學科:經濟學 經濟學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畢業實習,一般安排12周。

核心課程——經濟學基礎、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金融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公司理財、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當代中國經濟、勞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網路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公司財務、市場營銷、企業經濟學等。

相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貿易經濟 、保險、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房地產經營與估計統計學 、國際文化貿易、稅務、稅收。

第二名:財政學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財政學、國家預算、稅收管理、國際稅收、國有資產管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習、畢業實習,一般安排6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①按財政分配的主體可分為:專門以資本主義國家財政為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財政學;專門以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主義財政學;對各個國家財政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的比較財政制度學。

②按財政分配的內容可分為:國家預算學、國家稅收學、公債學、國營企業財務學、固定資產投資學等。

③按財政發展的歷史進程可分為:中國財政歷史、外國財政史、稅制史、公債史、以及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理財思想的財政思想史。

相近專業: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貿易經濟、保險、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房地產經營與估計、統計學、國際文化貿易、稅務、稅收。

第三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幹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值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路、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編譯原理、圖形學、人工智慧、計算方法、離散數學、概率統計、線性代數以及演算法設計與分析、人機交互、面向對象方法、計算機英語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硬體部件設計及調試、計算機基礎訓練、課程設計、計算機工程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相近專業:微電子學、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統、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信息工程、信息科學技術、軟體工程、影視藝術技術、網路工程、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光電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電氣信息工程、計算機軟體、電力工程與管理、智能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藝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數字媒體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建築電氣與智能化、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第四名:法學

主要課程: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政治。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見習、法律咨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一般不少於20周。

相近專業:法學、監獄學、知識產權。

第五名:統計學

開設課程:數學分析、幾何代數、數學實驗,常微分方程,復變函數,實變與泛函、概率論、數理統計,抽樣調查,隨機過程,多元統計,計算機應用基礎,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分析及統計軟體、回歸分析,可靠性數學,實驗設計與質量控制,計量經濟學,經濟預測與決策,金融數學,證券投資的統計分析,數值分析,數據結構與演算法,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系統分析與軟體設計。

學習內容包括:資料的搜集方法、資料的處理歸納方法、資料的分析方法。教學方法為在一般性面授基礎上,輔以各種類型的案例分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如要圍繞一個課題,自己設計調查問卷,採集數據,再對數據進行處理。生產實習、科研訓練或畢業論文(設計)等,一般安排10~20周。

相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2019年國考五大熱門專業)

第六名:財務管理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

相近專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商品學、審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商務。

第七名:審計學

主要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管理信息系統、經濟法、稅法、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審計、財務審計、管理審計、建設項目審計、計算機審計、法務會計等。

相近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財政學等。

第八名:金融學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一般安排6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位。

金融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⑨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關於民訴法的區別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一般性差異可以說是歷史過程的差異,而某些差異在孕育各自法系的母體中就已經存在,因此追溯兩大法系的源頭,在源流中比較分析兩大法系的差異,找到彼此不同的「遺傳基因」,有助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兩大法系民事訴訟體制、民事訴訟理論的本質和內核。

眾所周知,大陸法系的源頭是古代羅馬法,而英美法系則起源於日耳曼法。因此,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中也分別存在著羅馬法和日耳曼法的「基因」。不僅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基本構架可以從羅馬法中尋找到雛形。而且,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理論的大多數基本概念也都能從羅馬法中尋到自己的根。例如,訴權、訴訟標的、證明責任、既判力、訴訟當事人、反訴等等。在大陸法系各國,對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來講,言必稱「羅馬」就是十分自然的事。同樣,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基本模式、民事訴訟操作原則以及民事訴訟的觀念都表現出日爾曼的血統。

公元前五世紀,羅馬法最初的法律形態——十二銅表法誕生。以後,羅馬法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而不斷得到發展。到公元五世紀,羅馬法經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安之手,形成了集羅馬法之大成的羅馬法大會(corpus iuris civils)。盡管以後因羅馬帝國的消亡, 羅馬法大全也隨之暫時消失,但羅馬法大全畢竟是人類法文化的精靈,因而不會真正消失。到十二世紀,經過注釋法學派的注釋而得到復活。前後注釋法學派對羅馬法的注釋使羅馬法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並具有其具體適用性。另一方面,在義大利,當時宗教十分興盛,教會勢力發展迅速。隨之,為了規制教徒的教會法也應運而生。教會在有了獨自的立法權以後,便將原來的羅馬法作為教會法的主體,並通過在實際中加以運用,使之更加合理化。最終形成獨自的法律體系即羅馬加倫法(Romanisch —Kanonisches—Eecht)。由於教會勢力的不斷擴張,在宗教領域里實施的羅馬法便也擴張到世俗裁判領域。在德國十二世紀以前, 由於存在著各個部落,而各部落都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圈和勢力范圍。所以,存在著各自不同的法律規范。但隨著經濟圈的不斷擴大,商業貿易的范圍也超出了各自部落的領域。這就要求有一部超越部落界限的統一的法律規范,即適用於所有日爾曼人的法律。這使羅馬法的再生有了經濟基礎。加之當時德國皇帝接受了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使羅馬法的推行就有了精神基礎。

十四、十五世紀期間,德國已經完成對羅馬的繼承。這個時期,德國所繼承的羅馬法不再是羅馬法大全,還包括在教會法的影響下,通過後期注釋法學派的注釋而具有適用性的羅馬法。1495年德意志帝國設立最高法院,並規定了最高法院的訴訟規則,該規則基本反映了羅馬法中的訴訟原則。這些訴訟規則最終形成了德意志帝國普通法組成部分的民事訴訟法,也稱為普通法民事訴訟法。不過,德國此時的普通法民事訴訟規范只是基本反映了羅馬法的訴訟規則,還不能說是已經全面羅馬法化,其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日爾曼法的要素。盡管後來德國普通法民事訴訟法隨德意志帝國三十年戰爭而走上衰退的道路,但該民事訴訟法對以後德國近代民事訴訟法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十九世紀前半期,德國處於地方分權時期,除了當時的普通法民事訴訟法外,各州還分別制定了各自的訴訟法典。但分久必合,十九世紀中期德國再一次走向統一。法律的制定自然也要適應這種政治上的要求。1862年德國集中了當時法學界的所有精英人物,花了15年的時間,制定了在世界民事訴訟法發展史上也可以稱為里程碑的近代民事訴訟法典——德國民事訴訟法。現在被視為歷史的舊德國民事訴訟法與19年後誕生的德國民法典一起共同使羅馬法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法國聖路易統治時代(1226—1270),羅馬法也進入了法國,並對法國近代和現代民事訴訟體制的育成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國對羅馬法的吸收主要是通過加倫訴訟法來實現的。而加倫訴訟法自身也吸收了羅馬法中與當時社會相適應的那一部分訴訟規范。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倫訴訟法可以說是經過加工的羅馬訴訟法。當時,由於聖路易國王反感教會行使裁判權,因而不希望在國王所管轄的裁判所中採用教會的訴訟程序。國王便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訴訟程序。但這種訴訟程序因過於繁瑣而被社會所排斥。在這種狀況下,研究羅馬法的法學家們提出廢除特別訴訟法,直接導人加倫訴訟法。的確,在法國以後民事訴訟法的發展過程中,羅馬法中的訴訟原則和訴訟理論被部分地保留下來。例如,羅馬法中的請求權、訴訟的分類、本權訴訟和佔有訴訟的區別、恢復原狀之訴等等。

當然,法國對羅馬法的繼承遠遠不如德國,因為法國不象德國那樣處於各部落割據的狀態。雖然法國也並非高度統一,但法國王權的確立使法國的法律相對比較統一。因此,對羅馬法繼承的願望就不象德國那樣強烈。在訴訟制度方面,法國把羅馬訴訟中的一部分引進了法國,並與法國原有的習慣法混合在一起,構成了獨有的訴訟法體系。當時,法國的訴訟法學者更多地是把羅馬法當做純學術上的研究對象,而不是考慮是否全面地繼承羅馬法,正是因為法國沒有全面繼承羅馬法,所以,法國法在大陸法系的地位也就不如德國法。法國法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不如德國法那樣大。法國法盡管屬於羅馬法系,但不是羅馬法系的代表和主流。在法國訴訟法中還遺留有部分日爾曼法的因素。 除了德國、法國,羅馬法也為義大利、奧地利等國所繼承,其民事訴訟體制具有羅馬法「血統」。

盡管二十世紀初原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改變了原法律體系的性質,但原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和某些形式特徵並沒有改變,就民事訴訟體制的外貌特徵和基本結構而言,依然還保留著羅馬法的形態。十分巧合的是所有二十世紀初期和中期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都處於大陸法系的法律文化圈子內,也都沒有因為其社會性質的變異而改變其內存的羅馬法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社會主義法系如果按照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分類方法和根據,則可以把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納入大陸法系之中。

在法律的表現形式和結構上,與大陸法系完全不同的英美法系雖然與日爾曼沒有地理上的聯系,但卻與古代日爾曼法有著血緣關系——英美法系直接發端於日爾曼法。由於日爾曼法在其歷史在發展中背離了本土政治、經濟的需要,而喪失了在德國的進一步發展、生存的內在條件,只能作為分解了的片斷而存在於歐洲大陸各國的法律之中,民事訴訟領域也不例外。

歷史的發展常常富有戲劇性。日爾曼法盡管沒有在本土上繼續生存和延伸,但卻在異國他鄉生根和發展。民族的遷移將帶來文化的異動。隨著日爾曼各部落跨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倫三島的同時,也把日爾曼法帶到了英國。1051年羅曼王朝的建立使日爾曼法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了政治基礎。因羅曼民族也屬於日爾曼民族的一個分支,當時國王威廉為了長期統治的需要,一方面,表示遵守原來的習慣法。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和維護中央集權,便設置了與地方領主的法院相對抗的最高司法機關和地方巡迴法院。從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統治者把符合自己利益的習慣法的一部分與日爾曼法予以結合,形成了統一的英國判例法——普通法(common law)。不用說普通法的主要成分是日爾曼法。[5]以後由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使英國法在美國植根,並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與大陸法系區別對應的另一大法系——英美法系。

在民事訴訟方面,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表現出諸多不同。在民事訴訟程序所依據的規范的表現形式、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民事訴訟的目的、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許可權、民事訴訟標的、證據制度、當事人制度、判決制度和執行制度等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大致分析一下這諸多方面的差異,可以發現其中有的差異屬於「先天性」的,有的差異則是後天所致。這里所說的「先天性」的差異是指差異系由於法系最初形成時所導致的差異。也可以說這些先天性差異是因為某種「遺傳基因」所致。導致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基本差異的「遺傳基因」到底是什麼呢?長期從事羅馬法和日爾曼法比較研究的學者指出,這種「遺傳基因」是因為在羅馬法中存在著請求權制度,而在日爾曼法中卻沒有這種制度。羅馬法中的請求權制度是整個羅馬訴訟的基石,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構築了羅馬訴訟體系。

古代羅馬法在那時盡管還沒有進化到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分離的程度。程序法也沒有從實體法中分化出來。因此,當時羅馬法的請求權也沒有形成象現在這樣的實體請求權與訴權分離的權利形態。但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如果當事人具有法所規定的請求權,就可以實現權利的訴訟救濟。相反,沒有法律所規定的請求權,其權利就得不到救濟。將法律規定的請求權作為訴訟程序基礎的作法,在羅馬法初期的法律訴訟程序(legisaktionenverfahren)中就被嚴格地加以遵守。在該訴訟中,原告必須首先向法律事務官要求得到審理救濟的許可,其理由是自己具有向被告提出主張所根據的請求權。法律事務官對原告提出的主張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進行審查。對主張合法性的審查就是判斷該主張是否具有法律規定的請求權。法律事務官審查後,認為不符合這兩方面要件的告之不予審理,訴訟便到此為止。如果原告的起訴符合這兩方面要件,則訴訟移到下一階段,即審判官審理階段。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官在這一階段主要審查當事人的主張是否符合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存在時,原告勝訴。反之,原告敗訴。這就使羅馬訴訟形成了從規范出發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理念。

羅馬訴訟從法律程序發展到非常訴訟程序,請求權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且更加復雜化。羅馬法大全中的潘太克頓(pandektaen)就是其集大成者。但潘太克頓只是對具體的案件規范的描述,對一般的人來講難以理解。經過後期注釋法學派的抽象加工——將事實與規范分離,使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離和實體請求權與程序請求權——訴權的分離具有了基本的根據。

與此不同,日爾曼法卻沒有這種請求權制度,也就不存在從規范出發的基本理念。日爾曼是由從祖先傳下來的各種習慣規范為主體的,沒有將權利救濟的基礎——請求權事先規定在法律之中,而是從紛爭事實出發去發現公平解決紛爭的規范,從而形成了日爾曼法從事實出發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理念。英國法和美國法中的判例主義、陪審制等等都是從這一理念中生成的。在民事訴訟領域,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訴訟目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證明法則、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許可權、既判力等等方面差異都與上述兩大法系不同的原點和理念相關。

二、兩大法系民事訴訟中法官作用的比較分析

筆者在《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兩種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比較研究》一文中,曾經從民事訴訟基本模式即法院與當事人的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指出,大陸法系民事訴訟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與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民事訴訟之間所存在的模式差異,並按照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理論將其概括為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差異。也就是在那篇文章中,筆者把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在基本模式上都納入了當事人主義的范圍,同時說明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兩大法系的法官在民事訴訟的作用有著更多的共同點。但這是相對於原蘇聯的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而言的,其實大陸法系民事訴訟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之間,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是相對於原蘇聯為代表的民事訴訟體制來講,可以認為是一種非本質的差異。

當事人主義(Adversary System)的基本含義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指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繼續和發展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推動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二是指裁判所依據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於當事人,作為法院判斷對象的主張只能來源於當事人,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以外依職權主動收集證據。應當注意的是,所謂當事人主義,其含義是相對的,因為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主動性或被動性和法官的積極性或消極性都是相對的。從各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來看,既沒有完全由法官或法院來推動的民事訴訟,也不存在絕對由當事人來控制的民事訴訟,任何民事訴訟體制都是當事人和法官或法院兩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是這兩方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其作用力大小強弱有所不同而已。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都是相對於對方而存在的概念,是對某種民事訴訟體制或具體的訴訟制度的抽象概括。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主義最集中地體現在其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辯論主義上,盡管辯論主義只是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法學者對特定民事訴訟制度的理論概括,但它的確高度的概括了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本質。依照辯論主義的原則,其一,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生或消滅的必要事實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法官不能以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作為裁判的事實根據。其二,法官應當將當事人雙方之間沒有爭議的事實作為判決的事實根據。其三,法官對證據事實的調查只限於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所提出的事實。對於當事人沒有在辯論中所主張的事實,即使法官通過職權調查得到心證,該事實依然不能作為裁判的基礎。

盡管英國人、美國人沒有象法國人、德國人那樣,把民事訴訟中的原則、制度、作法充分地理論化,概括為某種主義,但體現當事人主義實質的辯論主義的基本內容在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運行中同樣得到貫徹實行。不過,與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相比,英美法系民訴訟體制的當事人主義更為明顯和徹底。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主義除了集中體現在證據收集和提出的程序和制度以外,與大陸法系相異的審判方式也突出地反映了英美式的當事人主義。

英美法系民事訴訟的結構與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可以大致分為事實審理前的程序和事實審理程序。事實審理前的程序即「證據開示程序」(Discovery)雖然也是訴訟程序,但卻不是審理程序。這種程序的目的是「發現」案件事實,法官或法院並不認定事實,只是按照法律的規定控制這種程序的運作。例如,哪些事實是可以被要求在程序中提出的,而哪些事實可以不提出。即所謂「非證據開示特權」。在證據開示程序中,完全是由當事人雙方通過各種方法發現和明確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對第三人(例如,證人)的詢問也都是由雙方相互進行的,程序主導者是當事人而不是法官。與此不同,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不存在這種單純為了發現案件事實而設置的非審理程序。在訴訟程序開始後,法官從始至終都要參與案件事實的發現和認定,在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更強調法官對訴訟的指揮和控制。例如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39條的規定, 裁判長應當命令當事人對全案重要的事實作充分且適當的陳述。有關事實的陳述不充分時,法官應當命令當事人作補充陳述,聲明其證據。裁判長為了達到此目的,在必要的限度內,與當事人就事實及爭執的關系進行討論,並且向當事人發問。即所謂釋明制度。「釋明」既是法官的一項職權,又是法官的一項義務。同樣,法國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釋明制度。該法第8 條規定,法官可以要求當事人對事實提供解決爭訟所必要的說明。該法第13條規定,如果法官認為對解決紛爭是必要的話,法官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供其對法律根據的說明。所以,在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法官的地位和作用與英美法系是有所不同的。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的這種差異的形成,與法國、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各國的文化觀念、文化傳統和民族性密切關系。歐洲大陸國家一般地來講都具有較強的國家主義和集團主義的觀念,這種觀念也必然會滲透到民事紛爭解決領域,使其民事訴訟體制相對於英美民事訴訟而言,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和強調社會利益的特點。法國和德國民事訴訟體制的特色最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正如本文前面所言,就某特定的民事訴訟體制,其法官或法院在該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可以將其籠統地概括為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這兩種基本取向對立的民事訴訟基本模式。這種概括和認識是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的。除此之外,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概念還被用於對民事訴訟具體的微觀分析。在微觀分析中,只是把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視為反映兩種不同傾向的標簽。在某具體訴訟制度中,當事人的主導性明顯一些,則打上當事人主義的印記,反之,則貼上職權主義的標簽以說明該具體訴訟制度的特點。德國和法國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中就有不少被貼上職權主義的標簽。但如果把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作為某種基本模式的總體概括的話,毫無疑問,德國和法國仍然是當事人主義,只是其程度不如英國和美國而已。從當事人主義的基本含義去認識各國的民事訴訟體制,雖然可以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都納入當事人主義這一基本模式之中,但從宏觀上觀察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主義傾向明顯不如英美法系。如果把絕對的當事人主義和絕對的職權主義視為這兩種傾向的兩個極端的話,英國、美國相比較而言可以定位在絕對當事人主義的「坐標」點上,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民事訴訟體制大體上可以歸入「亞當事人主義」,因為這些國家的民事訴訟體制所表現出來的當事人主義的傾向比英美法系國家要弱一些。日本民事訴訟體制以德、法國民事訴訟體制為藍本,自然也可以定位於「亞當事人主義」。但日本在二戰以後,受美國法律制度和法文化的影響,日本開始吸收美國法律制度中的某些具體的制度。在民事訴訟中也是如此。比較突出的變化之一是吸收了英美法系中具有當事人主義特點的「交叉尋問制」。日本民事訴訟對美國民事訴訟某些具體制度的導入,就使日本民事訴訟體制的當事人主義色彩比其他大陸法國家更為濃厚。我國民事訴訟體制盡管與原蘇聯民事訴訟體制基本上屬於職權主義類型,但近幾年的變化卻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發展具有弱化法院職權,強化當事人作用的趨勢。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就是例證。所以,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與原蘇聯同樣定位於絕對職權主義就是不妥當的,大體上可以成為「亞職權主義」。

如上說述,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因受當事人主義原則的支配,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相對於原蘇聯和原東歐國家來講是比較弱的。不過,近二、三十年來,法官在民事訴訟中作用均有所加強。民事紛爭的現代化和大型化是這種變化的客觀原因。兩大法系都面臨民事訴訟嚴重遲延以及在現代性民事訴訟中如何公正解決民事紛爭這兩大問題。 加強法官在訴訟中指揮作用被認為是促進訴訟迅速進行的良策。德國77年出台的《訴訟簡化法》和日本的民事訴訟的改革,都力圖命名法官在訴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美國也是這樣。在集團訴訟中,法院的權利就比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要大的多。法院有決定該訴訟是否構成集團訴訟;法院對集團訴訟代表的更換、集團成員的退出有審查權;法院有權根據集團訴訟的進展,發出各種命令,以保證最合理的進行訴訟等等。

在現代型訴訟中,被害人往往處於不利的地位,特別是在證據領域。在許多情況下,被害人由於證據不足,事實難以認定,使訴訟常常以被害人敗訴而告終。現代型訴訟的這種不合理現象給法官們提出了這樣的課題:如何作一個積極的法官,使現代型訴訟有利於被害人。這一要求使法官在證據領域里,擴大其成為必然。例如,在證據收集、證據判斷、舉證責任的分配、事實認定等等方面,法官的積極性都得到相當的表現。

總而言之,從總的趨勢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中的職權主義因素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現代型訴訟中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但並不意味著這兩大法系民事體制就脫離了當事人主義的模式,而脫變為職權主義,職權主義的增加只是對當事人主義的稍稍修正而已。更不能誤解為,既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體制在強化法官的職權,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也應該加強和維持現存的職權主義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相反,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應進一步弱化職權主義因素,以實現我國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轉換。]當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不可能完全轉換為英美法系那樣的絕對當事人主義的基本模式,而應當由目前的亞職權主義向亞當事人主義轉換。

熱點內容
勞動法基本原則論述題 發布:2025-01-21 05:37:36 瀏覽:599
四川內江司法局 發布:2025-01-21 05:18:32 瀏覽:854
湖北省十堰市法官 發布:2025-01-21 05:18:29 瀏覽:3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