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肇始
① 《勞動法》哪年起草的
1、共經過3次起草,最早一次是在1956年;
2、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版,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權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② 19世紀後期英、美兩國選舉制度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一)圍繞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進行國傢具體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
閻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從1688年「光榮革命」到19世紀30年代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之前,英國政治制度的變化是緩慢的,輕微的。最突出的是產生於中世紀的議會選舉制度不僅毫無觸動,反因工業革命所引起的人口快速增長和工業布局的變化而顯得更加腐敗。為此,這個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落後過時的政治制度被英國後世學者稱為「未經改革的制度」。1832年以後,情況不同了。議會制度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責任內閣制迅速確立,兩個舊的政黨———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政黨活動范圍也由過去的以議會為主轉變為面向全國,繼後又建立了較為嚴密的全國性政治組織。隨著資產階級新型政黨的出現和政黨組織水平的提高,資產階級兩黨制很快形成,政黨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內閣成為國家行政權力的核心,而君主卻淪為有名無實的政治偶像。此外,隨著政治改革的擴展,世界上第一個常任文官制度在英國建立起來。其他像司法制度、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重大改革也發生在1832年議會改革之後。① 政治制度的多方面變化,使該國進入了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改革時代。②
何順果先生在其所著《美國史通論》中指出,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改革時代」。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這個分水嶺的那一邊,主要是一個農業的國家,渙散的社會,遵循著17、18世紀承襲下來的政治、經濟和道德的原則;而在「分水嶺的這一邊,則是一個建設都市化的工業國家,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國家」。③ 1890年開始的改革,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政治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市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市政委員會和城市經理製取代過去同行的市長———市政協會體制) 、州政改革(在州的層面上實行直接選舉及創制權、復議權與罷免權) 、承認婦女選舉權等。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制定反壟斷法。社會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緩和勞資關系、探索建立社會救濟制度。
19世紀發生於英、美兩國的上述改革,根源於兩國工業化任務完成之後的需要。英國18世紀上半葉發生工業革命,保守主義的政治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特點。這一時期政治法律制度沒有什麼變革。而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之後,鞏固現代化成果、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改革時代便到來了,推動這次改革的主要是工業革命誕生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美國為什麼在1890年步入改革時代? 因為美國的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859年的37. 2%上升到1889年的77. 5% ,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同時,美國工業產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由1860年的第四位上升到1894年的第一位。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時代自然就接踵而來,推動這場改革的也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
(二)選舉權從不平等向平等轉變
近代英美的平等觀在實踐中是逐步推進的,即:先是實現某一部分人的平等,然後再擴大到一部分人,逐步外推。
雖然早在1774年美國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獨立宣言》就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但直到近百年後的1865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廢除了奴隸制。1866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4條修正案,規定了黑人享有公民權;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規定了黑人人口不再以五分之三計算(但不納稅的印第安人除外) 。1869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5條憲法修正案,規定了不得因種族、膚色或曾為奴隸而剝奪其公民的投票權。
在英國,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的議員選舉制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議席分配不合理。選區的劃分仍按中世紀的行政區劃進行議席選舉。二是從身份等方面規定選民資格,導致享有選舉權的公民人數很少。三是賄選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都是靠花錢買到的,進入議會之後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錢收買他們。而政府也靠封官晉爵,行賄收買議員,從而控制議會多數。「光榮革命」之後, 1832年改革之前的英國國家機器,史稱「腐敗的舊制度」。④ 直到1832年,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貴族們的激烈較量,改革議會的法律由議會通過、國王簽署。這部法律修改了選民的資格規定,使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選民從占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 3% ,重新分配了143個議席。但這次改革把原來的身份歧視變成了財產歧視,無產者和婦女仍無選舉權。1867年英國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通過降低財產數量限制,擴大了選民人數。在城鎮,凡繳納濟貧稅、又擁有住房的人才可以成為選民;寄居者只有房租達到每年10英鎊,方可參加選舉。在農村,具有年值5英鎊的財產或租用年值12英鎊地產的人才享有選舉權。1884—1885年,英國進行了第三次議會改革,規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
(三)婚姻由不自由向自由轉變
法史學界公認,在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婚姻家庭法的現代化過程較之其它部門法最為緩慢,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是阻擋婚姻家庭法現代化的主要原因。
在結婚方面,英國1836年的婚姻法針對宗教過去對婚姻的約束,才規定在政府機關登記的婚姻為有效婚姻,予以保護; 1898年的婚姻法才規定結婚毋須舉行宗教儀式。在離婚方面, 1857年以前,法律規定當事人只有在對方犯有通姦罪、且教會法院判決分居之後才准離婚。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尤其是婦女)提出的離婚請求是很難得到法院支持的。直到1857年,英國才通過《婚姻案件法》,松動了離婚條件,規定只要夫妻間的一方有通姦情況,無過錯的一方可以申請離婚,且毋須舉證該通姦已構成重婚或對另一方的虐待。真正意義上的離婚自由直到20世紀才得以實現。
在美國, 19世紀上半葉,大多數州都實行限制離婚或不利於離婚的立法離婚制度。具體程序是:先經法院審查並做出離婚判決,然後交給立法機關審議。如果獲得多票贊成就可以判決離婚。到了19世紀下半葉,各州才著手廢除立法離婚, 1880年立法離婚完全消失,只要法官認為離婚是合理的、適當的,就可以判決離婚。
(四)刑罰由野蠻向文明轉變
刑罰種類和方式是幾千年歷史沿革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地位提高,可以引起人們對犯罪的認識的變化,但刑罰方式的變化卻往往落後於犯罪觀的變化。大概與人們「以牙還牙」報復心理的頑固有直接關系。
英國學者凱倫·法林頓在其所著《刑罰的歷史》一書中指出:美國的刑罰源自英國,但酷於英國,創造了獨特的、苛毒的一些懲罰方式。一是殘忍的鞭刑;二是發明了一些新刑具;三是按照《聖經》描述的方法懲罰犯人。例如,讓罪犯跪在一盤又碎又尖的石子上懇求寬恕。判決之前,把犯人關在不能站、不能躺的單人房裡。⑤ 美國這種體罰在19世紀大部分州被廢除,但在南部的幾個州仍被保留。19世紀南部各州以田納西為首,成立了專門迫害人的秘密恐怖團體「三K黨」,該組織擅用美國刑法中的司法慣例———私刑來殘害黑人。
在英國, 1820年才以絞刑代替了叛逆罪的肢解型,並廢除了對婦女的肉刑。1867年廢除了苦役流刑,代之以監禁刑,並對被放逐到海外殖民地的囚犯實行附加條件的提前釋放,此為「假釋」制度的肇始。1877年的《預防犯罪法》在英國創造了緩刑制度。
(五)保障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從無到有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美兩國集中精力進行工業革命、完成工業化任務,注重充分調動資方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降低資方創造財富的成本,而不顧及勞方的利益。完成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之後,英美兩國開始逐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對立,緩和勞資矛盾。
1. 僱主對雇員的工傷責任制度逐步建立
在美國,面對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人身安全傷害事故,美國的立法者建立了一套鼓勵資方為實現發展生產,在工傷責任制度中試行了同伴過失、自甘冒險、共同過失、近因等責任制度。這種保障資方權利、壓制勞方權利的制度理所當然地受到勞動階級的反抗。統治者感到也必須緩和勞資雙方的矛盾,因而在19世紀末進行了一些立法改革。1893年國會通過了對保障州際鐵路安全的改革法案,廢除了自甘冒險責任制度,規定只要被告沒有履行法定的安全義務,就被認為存在「法定過失」,應該承擔責任。19世紀50年代,喬治亞州規定只要鐵路工人自己無過錯,如果因同伴過錯受損的,有權向僱主要求賠償。
英國的勞工法為僱主對雇員免除侵權責任規定了比較過失、自願承擔、工友過失等三條基本理由。這一被稱為「魔鬼三部曲」式的三大免責理由,使工傷事故中的受害人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激化了勞資矛盾。直到19世紀末,迫於壓力,英國議會才將嚴格責任原則導入工傷事故處理中。1897年議會制定的工傷賠償法將原來僅適用於采礦、建築和鐵路運輸等部門的嚴格責任原則擴大到一切工業生產部門。
2. 工人結社權和罷工權逐步確立
在英國, 1799年,英王頒布《禁止結社法》,取締包括工會在內的一切工人組織。1824年該法被廢除,工人獲得了結社和罷工的權利。但1825年又出現反復,制定了一個新法律,只承認純粹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工人聯合是合法的,一切試圖干涉資方生產經營與勞動僱傭的行為皆是「限制營業」的犯罪行為,將受到監禁處罰。1871年制定了工會法,廢除了所謂「限制營業」的規定,使工會在民事和刑事上合法化。但同時制定的《刑法修正案》卻認定脅迫他人、阻止他人工作、設立罷工糾察線等行為是違法,可以按照刑法處置。這使工會的罷工行動事實上不可能進行。到了1875年制定的《密謀與財產保護法》才廢除了《刑法修正案》,規定罷工中的糾察行為合法。
美國的情況還不如英國。1890年聯邦制定了反壟斷的《謝爾曼法》在適用過程中,法院聲稱工會也屬壟斷性聯合組織,並用這個法律大肆破壞工會組織和迫害工會會員,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年。
3. 限制使用童工和限制勞動時間的立法逐步推進
18世紀末期,英國工人的勞動時間長達16 - 18小時。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學徒健康與道德法》,規定紡織廠18歲以下的學徒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並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次日5時之間上夜班。這部法律只適用於棉紡織廠和毛紡織廠。1819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增加了禁止僱傭9歲以下童工的規定。1833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童工工作時間由12小時減少到9小時。1844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女工的工作時間也改為9小時。⑥
美國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立法比起英國是落後的。直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勞動關系還主要靠合同法而不是專門的勞動法來調整。資本家憑借資本實力,制定出苛刻的勞動合同,而工人們則處於「或者」按條件訂立合同,或者「滾蛋」的境地。限制勞動時間和使用童工的全國性立法遲遲沒有出現,只是少數州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時間的法律。如馬薩諸塞州於1842年通過了第一個童工法,規定製造業12歲以下童工每日只准工作10小時。其它如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俄亥俄等州也先後制定了類似的法律,但這些州的立法都被法院裁定為違反州憲法而歸於無效。直到1868年才出現了第一部聯邦勞動法,對於聯邦雇員(政府印刷廠工人、郵政工作人員、海軍造船廠工人)作了限制工時的規定。⑦ 美國工人階級經歷流血犧牲而強烈要求的8小時工作制在19世紀並未實現。
4. 勞動安全衛生方面的立法從無到有
19世紀上半葉,英國政府和資本家不重視工人的勞動衛生安全,導致工人健康受到了粉塵、噪音、廢氣的嚴重損害,肺結核等職業病率很高。直到1864年,英國在工廠法中才增加了幾條勞動防護措施,如要求「粉刷牆壁」,注意保持空氣通暢,防範井下瓦斯,紡織行業每個工廠應平均有500立方米以上的工作空間。
美國19世紀沒有全國性的勞動安全衛生法律。1888年,馬薩諸塞州規定了傷亡事故報告制度,隨後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也頒布了類似的法律。
5. 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逐步建立
英國1849年在曼徹斯特曾進行調解和仲裁的試點工作,但因資方的反對,試點沒有成功。直到1896年才制定了《調解法》,規定了政府在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權力。美國也是到了19世紀末才制定了兩部處理勞動爭議的聯邦法律。1888年的法律規定了自願仲裁,強調調查和公布裁決三個程序,但實施了十年並無大的成效。因此, 1898年又制定了《厄爾德曼法案》,規定了聯邦政府機構、勞工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和法院在處理勞動爭議事件方面的權力、程序等。
(六)義務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隨著工業化任務的完成,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同時工業化也提出了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要求,因此,兩國政府開始注意關心教育事業了。英國政府過問教育事業,在時間上要早於一般歐美國家。1833年政府開始補助教育活動, 1839年在樞密院成立了審發補助金和考慮教育事務的教育委員會。就在這時,教育補助金的發放也不由政府辦理,而是交由基督教知識促進會和英國國教會辦理。而這些機構只照顧規模大而條件好的大城市學校,設在城鎮而經費困難的小學校則被擯除在外,造成不等的待遇和不平衡的發展。直到19世紀60年代末,仍有近一半的適齡兒童不能上學。1870年英國頒布《初等教育法》,規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學校董事會,負責籌建並管理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的經費由國家、地方政府和家長分擔,各地可根據情況規定5至13歲的兒童必須上學。19世紀中期,英國女子可以就讀初等學校,而中等、高等學校的大門不向她們開啟,直到19世紀末才有所改變。
在美國,小學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各州逐漸確立。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只有馬薩諸塞(1852年)和紐約(1853年)這兩個州頒布了義務就學法。從1865年到1918年,各州才先後制定了義務就學法。
③ 龍哥2010商法
第一章 商法
一、填空
1.世界范圍內的商事立法運動肇始於____,延續至今,它是人類社會邁向法制的重要一步。
答案:18世紀初
2.商主體公示法定是指商主體之成立必須按照法定程序予以公示,以便交易第三人及時知曉;未經法定公示者,不得用以_____。
答案:對抗善意第三人
3.傳統商法在體繫上主要包括商身份法和______兩大部分內容。
答案:商行為法
4.在法律部門的相互關繫上,民法是普通法或基本法,商法是______。
答案:特別法
5.近代商法起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城市和____。
答案:海上貿易
6.法國商法法系以法國商法為核心,以行為主義和為法系的重要特徵和商事法規的立法基礎。
答案:客觀主義
7.《德國商法典》最早頒布於____年。
答案:1861
8._______反映了商法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商法部門建立的基礎,是商法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本質特徵所在。
答案:獨立的商法調整對象
9.在調整方法上,商法注重維持私法中傳統的「_____原則」,經濟法則信守「國家統治原則」。
答案:意思自治
10.商法作為私法規范與公法規范相兼容的法律規范體系,其公法性規定主要為______。
答案:行政法律規范
二、名詞解釋
1.商法
商法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的商法僅指商法典及其附屬法規;廣義的商法包括全部商事法律部門。
2.商法原則
商法原則指集中體現商法的性質和宗旨,調整商事法律關系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包括商主體法定原則,公平交易原則,交易簡便、迅捷原則等。
3.商法的淵源
商法的淵源指商法規范藉以表現和存在的形式,是對商事行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規范效力的重要來源,是商事經營活動的重要法律依據。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制定法、立法和司法解釋、商事自治法等。
4.商法調整對象
商法的調整對象指商法作為特殊的法律規范體系對現實生活發生作用的范圍。
三、單項選擇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事立法活動活躍,相繼出台了多部法律,可以歸入商法范疇的有(B)。
A.《合同法》、《企業破產法》、《民事訴訟法》
B.《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商業銀行法》
C.《個人獨資企業法》、《信託法》、《證券法》、《仲裁法》
D.《勞動法》、《行政訴訟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2.商法的概念可以表述為(A)。
A.調整商事交易主體於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B.調整商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C.調整公司、企業日常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D.調整一切微觀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外國法上,採取以商人和商行為共存的折衷主義原則作為立法基礎的國家是(C)。
A.美國、英國
B.德國、法國
C.日本
D.瑞士
4.有關商法特徵的描述,錯誤的是(B)。
A.其調整行為具有營利性
B.商法調整對象的不特定性
C.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
D.商法的公法性和國際性
5.所謂商主體法定原則是指(D)。
A.對於商主體在法律上的資格,不以強行性法規加以規定
B.商主體的類型在法律上有嚴格的界定
C.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享有特權
D.商主體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三個方面
五、、簡答題
1.簡述商法的基本特徵。
2.簡述交易便利、迅捷原則。
3.簡述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1.商法的特徵:
(1)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
(2)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
(3)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
(4)商法的公法性;
(5)商法的國際性。
2.商事交易便利、迅捷原則表現在三個方面:
(1)交易簡便:各國商法在商行為方面一般採取要式行為方式、文義行為方式,並通過強行法和推定法對其內容預先予以確定。
(2)短期時效:商法對於各類商事請求權普遍採取不同於民法上時效期間的短期時效。短期時效制的目的在於促使當事人迅速行使權利,以保證交易的迅捷。
(3)定型化交易規則:權利證券化和權利義務格式化是商法的又一個重要特點。通過法律行為標准化、定型化,從而簡化了權利轉讓和權利認定的程序。
3.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1)民法與商法是調整民商事行為的法律。在法律部門的相互關繫上,民法是普通法或基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是抽象化的法律表現,而商法是具體化的法律表現。
(2)民法與商法都屬於私法范疇,即都是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為主構成的法律。但是,民法是純私法,調整的是平權關系;商法則以私法為主體,兼具公法性內容,調整的是平權與不平權兼有的法律關系。因此,民法是私法規范體系;商法是以私法規范為主體,私法規范與公法規范相結合的法律規范體系。
(3)民法作為基本法或普通法,調整的范圍廣泛,適用於各類民事主體所實施的民事行為。商法調整范圍有限,僅適用於民事主體中從事商事經營活動的那部分,或僅僅適用於民事行為中與營利相關的那一部分行為,即商人所從事的商行為。
六、論述題
1.試述商主體的分類。
1.在當代各國商法中,商主體表現為多種形式,不同國家的商事立法和不同的商法理論,常常依照不同的標准對商主體予以分類。一般說來,主要有以下多種分類:
(1)依照商主體的組織結構形態或特徵,即是自然人還是組織體以及組織形態等形式狀況,商主體可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商合夥。
(2)依照法律授權或法律設定的要件、程序和方式,商主體可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任意商人;或稱必然商人、應登記商人、自由登記商人。
(3)依照經營者的法律狀態和事實狀態,商主體可分為形式商人或固定商人、擬制商人、表見商人。
(4)依照經營者的經營規模,商主體又可分為大商人或完全商人和小商人。
(5)依照經營種類,商主體可以分為製造商、加工承攬商、銷售商、供應商、租賃商、運輸倉儲商、餐旅服務商、金融證券商、保險商、代理商、行紀商、居間商、信託商等等。
依照商主體資產的權利狀態,還有學者將商主體分為個體經營者、企業、商業使用人等等。
④ 我國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是如何應用這一政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一、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1、擴大政府投資和優化投資結構。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投資總額將達4萬億,重點投入領域為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企業技術改造和兼並重組領域、災區恢復重建;
2、推進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完善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徵收方式為單邊征稅,降低住房交易稅,免徵利息所得稅,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3、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財政補助規模;
4、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點是「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5、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6、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用於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金,總額達到18億元;安排資金19億元,專項用於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同時加大各種收費的清理力度,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7、增加國債發行量。2009 年國債發行1.64萬億元,2010年計劃國債發行量1.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2000 億元。
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內容: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同時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
2、促進對外貿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3、存款准備金率政策,自從2008年9月份以來,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從17.5%下調到15.5%;
4、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 「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5、信貸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8月中旬,央行又將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的最高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9 月中旬,央行決定從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進率,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4)勞動法肇始擴展閱讀:
2008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背景:
2008年3月,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億美元低價收購,次貸危機持續加劇首次震動華爾街。7月,美聯儲和財政部宣布救助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國國會批准3000億美元住房援助議案,授權財政部無限度提高「兩房」貸款信用額度,必要時可不定量收購其股票。
9月,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由此,國際金融危機達到白熱化階段,並席捲全球。許多企業紛紛宣布破產,我國也不例外。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等情況,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調整金融機構宏觀調控措施,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並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並於2008年11月5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⑤ 南京大學法律專業自考本科有哪些課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英語二》(或《日語》、《法語》、《俄語》,任選一門)、《法律文書寫作》、《公證與律師制度》、《合同法》、《勞動法》、《國際私法》。
南京大學其學脈可追溯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調整出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並,仍名南京大學。1920年在中國國立高等學府中首開「女禁」,引領男女同校之風。
最早在中國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為中國第一所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文理為基本兼有農工商等專門應用科、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被國際上譽為「東方教育的中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