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自認

行政法自認

發布時間: 2022-08-13 07:24:11

⑴ 自認的法律規定法條

法律分析: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中國證據法中所說的自認是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條 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

⑵ 行政訴訟法,人民政府向法院自認是城關街道辦事處拆除違法,自認的意思是什麼

自認的意思是主動承認,願意承擔法律責任。此時原告方在這方面就不必再繼續追究了。

⑶ 民事訴訟法自認的規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訴訟外的自認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以外對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的承認。一、自認的分類
(1)根據自認做出的時間和場所不同可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
(2)根據自認主體的不同,自認可被分為本人的自認和代理的自認;
(3)根據自認是否附加條件分為完全自認和限制自認;
(4)根據是否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可分為明示自認和默示自認;
二、自認」的法定情形、不適用自認的規定、以及對自認不予確認等三種情形:
(1)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2)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
(3)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三、「自認的撤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⑷ 自認的法律規定

自認的法律規定如下: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上述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⑸ 自認的構成要件

自認的構成要件:
1、自認的對象是案件事實
2、自認必須是與當事人所主張的案件事實具有一致性的陳述
3、自認應當在訴訟過程中向法院所作的陳述
4、自認僅適用於財產關系的事實陳述
5、自認是於己不利的陳述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
一、自認的意義
第一,有助於促進中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
從訴訟模式的角度看,自認制度的模式環境應當是當事人主導的訴訟模式,即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中國目前的訴訟體制環境還不是自認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環境,法院裁判所依據的事實並不局限於當事人主張的范圍。從訴訟觀念的角度看,自認制度存在的觀念環境是當事人之間私權糾紛的解決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志,關於案件事實的認識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但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之下,是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左右的,只允許法院對事實有自由裁量。自認制度的核心是自認對法院有約束力,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據僅限於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法院不能依職權收集和調查。確立自認制度,有助於弱化法官在庭審中的職權調查功能,凸顯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利,從而強化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有助於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第三,有助於在中國民事訴訟中實行法律真實的證明要求。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中國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指導中國民事應當以追求客觀真實為依歸。實際上,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真實性訴求是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的,追求絕對的客觀真實,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訴訟理論開始傾向於追求法律真實。確立和完善自認制度,事實上是追求法律真實。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並非來源於該事實真實性,即不因為雙方對該事實的認可或認識的一致性而使該事實具有一般真實或蓋然真實性,而是源於民事訴訟中辯論主義這一基本原則。它要求法官對雙方無爭議的事實視為真實,而不需要調查該事項是否真實存在。
自認的這種情況在民事訴訟活動當中也比較常見,自認可能是發生在一瞬間,但必須要同時滿足以上這五點法院才會認定自認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其實,當事人自認的這種做法是有利於簡化相應的訴訟程序的自認,並不一定會承擔敗訴的結果,反而在提高訴訟效率的同時,對雙方可能都是有好處的。
二、自認分類
1、純粹的自認,也叫單純的自認;
2、附加限制的自認,即自認以後又附加一個條件,但附加限制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限制,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3、附加理由的自認,也叫附加理由的否認,但附加理由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理由,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4、擬制的自認,當事人到庭。當事人到庭沉默不語或回答不知道,如果是應當知道或者親身經歷而回答不知道的,一般認定自認,除此之外,不認定自認。另外,當事人到庭,拒絕質證沒有合理的理由的,也認為構成自認,不質證有正當理由的,對方當事人還應繼續舉證。
5、擬制的自認,當事人不到庭。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看作對原告訴訟請求的允諾,認定自認,如果原告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的話,就按撤訴對待,而不是自認。如果有正當理由不到庭(如公告送達等),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規定
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范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由於學者認識個性的差異,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認識,關於自認也是如此。

⑹ 身份的關系在法律上可以自認嗎

身份關系不可以自認。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⑺ 民訴法中自認的認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
一、自認的構成條件
1. 自認的主體只能是當事人;
2. 自認的內容是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己的事實為真實;
3. 自認必須為明確的意思表示;
4. 自認適用范圍為那些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民事案件,主要適用於涉及財產問題的案件。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不適用自認。
二、自認可分為
1、純粹的自認,也叫單純的自認;
2、附加限制的自認,即自認以後又附加一個條件;如上所舉的例子,甲的自認就是一個附加限制的自認。但附加限制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限制,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3、附加理由的自認,也叫附加理由的否認;如上所舉的例子,甲的自認就是一個附加理由的自認。但附加理由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理由,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4、擬制的自認,當事人到庭。當事人到庭沉默不語或回答不知道,如果是應當知道或者親身經歷而回答不知道的,一般認定自認,除此之外,不認定自認。另外,當事人到庭,拒絕質證沒有合理的理由的,也認為構成自認,不質證有正當理由的,對方當事人還應繼續舉證。
5、擬制的自認,當事人不到庭。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看作對原告訴訟請求的允諾,認定自認,如果原告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的話,就按撤訴對待,而不是自認。如果有正當理由不到庭(如公告送達等),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三、當事人自認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有
1、對方當事人無須舉證,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約束法院,對於自認的事實法院必須予以認可。(涉及人身關系的除外)。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條 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⑻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1、眾所周知的事實;

2、自然規律及定理;

3、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4、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5、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1、3、4、5、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8)行政法自認擴展閱讀

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鄒聲文)處於被告一方的行政機關對其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如果行政機關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則被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可能會因此輸掉官司。今天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就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了明確規定。

專家指出,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所以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但在行政訴訟中,與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相比,原告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如果套用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難以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

但這一原則由於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不能完全解決實踐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在總結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作出了具體解釋。

新規定指出,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規定提出,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

規定指出,原告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同時,這一司法解釋對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原告、被告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特殊情況需要補充證據以及人民法院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等問題,也作了具體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