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刑事訴訟法
❶ 怎樣解讀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是上訴及抗訴的審理期限。具體規定是:第二審人民版法院受權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二個月以內審結。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的審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❷ 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區別在哪裡有什麼不同的解讀
刑法是規定刑事責任、犯罪以及刑罰的法律;刑事訴訟法是由國家指定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總稱。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刑法屬於實體法。刑法:主要規范什麼行為是犯罪?什麼罪法定刑是多少?哪些情況可以從輕或減輕或免除處罰?哪些情況應該從重處罰?哪些情況雖然是犯罪,但可以不承擔責任?等等實體上的問題,也就是理論上的問題。刑訴:主要規范從立案偵查到交付執行之間的一個過程,應該按照什麼程序,如何組織等等程序上的問題。也就是實踐操作的問題。
刑事訴訟法就是由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一般來說,國家確認的規范執法、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行為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判例都屬於刑事訴訟法。
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單指國家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廣義的刑事訴訟,包括刑事訴訟法典在內的一切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關於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整體。如我國的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警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監獄法等,以及人大常委會關於刑事訴訟法的立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最高法、最高檢)的司法解釋,國務院的有關法規,公安部、司法部為具體運用刑事訴訟法制定的行政規章等。
❸ 刑訴法93條釋義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逮捕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第一款是對公安機關逮捕人必須出示逮捕證的規定。第二款是執行逮捕後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並通知其家屬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逮捕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第一款是對公安機關逮捕人必須出示逮捕證的規定。第二款是執行逮捕後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並通知其家屬的規定。
❹ 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最新解釋
《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285條中增加兩款詳細說明:
第二款:「違反國家規定內,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容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包括:非法竊取計算機信息數據罪和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第三款:「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非法提供控制計算機系統程序、工具罪。)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釋義
根據本條規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對於刑事訴訟開始前已經發現的,不應立案受理。在偵查階段發現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在審判階段發現的,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告訴才處理,被害人撤回告訴的,用准許撤訴的裁定結案;對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終止審理。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5)解讀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
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對於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❻ 認罪認罰從寬法律適用解讀
法律分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對自願認罪和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實體和程序上予以從寬處理的制度。
(一)認罪的認定
「認罪」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審查:
1.認罪必須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自願」從文義上理解,是指主體基於自由意志,在沒有受到外界強迫、威脅、欺騙、引誘下的自主語言表達或思維表現。
2.認罪必須要「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這是對認罪的實質要求。認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應當依照《刑法》關於自首、坦白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等規定予以把握。
(二)認罰的認定
《刑事訴訟法》將「認罰」界定為願意接受處罰,有助於消弭認罪認罰從寬不適用於偵查階段的誤解,有助於鼓勵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盡早認罪,減少對抗,從而充分發揮認罪認罰在審前程序中的分流作用。
(三)認罪認罰與從寬處理的把握
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必須同時具備「認罪」和「認罰」兩個情節,「認罪」不「認罰」的,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
1.認罪認罰從寬已經成為訴訟法的重要原則,意味著認罪認罰已經成為法定的從寬情節,量刑時應予考量,從寬處理不再是可有可無。
2.從寬處理必須是依法從寬,而不是法外從寬。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分別適用自首、坦白、當庭自願認罪、真誠悔罪認罰、取得諒解和解等法定、酌定從寬情節,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及量刑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依法決定是否從寬、從寬多少,特別是減輕、免除處罰,必須於法有據。
3.要區分情形,適度從寬。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從寬以及從寬的幅度,應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綜合考慮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依法確定是否從寬以及從寬幅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其他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
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將案卷材料、證據移送人民法院。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適用緩刑等提出量刑建議,並隨案移送認罪認罰具結書等材料。
❼ 刑訴法修改的幾大亮點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版的處理;基層權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❽ 刑法三大原則疑罪從無
疑罪從無原則,罪行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應該是三大原則。
關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的規定,是對疑罪從無原則在審判階段適用的法律解讀。
近些年來被媒體廣為炒作的諸多重大刑事冤錯案件,在審判階段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法官沒有用准、用好疑罪從無原則。法官要充分認識冤假錯案的嚴重危害性和冤假錯案發生的現實可能性,強化公正意識,堅持相關原則,嚴格審理程序,堅持疑罪從無,在審判環節堅決守住防範冤假錯案的底線。
出從疑不起訴的決定,因為定罪的證據必須是確實充分的。
一、疑罪從無原則3大原則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疑罪從無原則3大原則的適用條件是由於現有證據既不能證明被追訴的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訴被告人實施了被追訴犯罪行為,具體是指: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