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匈奴行政法

匈奴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2-08-14 13:36:01

1. 給我介紹一下匈奴汗國的法律制度吧

不你餓死

2. 騎馬與砍殺漢匈全面戰爭官職介紹

1. 漢新兵

裝備:紅色漢軍服 綁腿 十煉短環刀 半鐵殳 江玄武盾

可晉升:漢正卒(20)

2.漢正卒

裝備:漢布服 束發 軍用綁腿 素麵盾 十煉環刀 漢手弩 漢手弩箭

可晉升:什長(50)

3.什長:300/月 5材官 5材官蹶張

裝備:廿煉環刀 漢漆木盾 漢弁 漢軍札甲(戟兵) 軍用綁腿 漢手弩 漢手弩箭

可晉升:屯長(100)

4.屯長:500/月 20材官 15材官蹶張

裝備:廿煉環刀 卜字步戟 漢軍鉤鑲 幘弁 漢皮玄甲 步兵鞋

可晉升:軍侯(200)

5.軍候:1875/月 3屯長 40材官 30材官蹶張

裝備:卅煉環刀 卜字步戟 彩繪陣盾 漢弩箭 漢臂張弩 漆纚紗弁 大札甲 步兵鞋 漢輕軍馬

可晉升:材官校尉 北宮衛士令都侯 南宮衛士令都侯 騎士校尉(350)

6. 材官校尉:3750/月 5屯長 55材官 40材官蹶張

裝備:漢鎩 漢戟 漆面盾 魚鱗寬甲 漢軍標胄 步兵鞋 漢輕軍馬

可晉升:長史(550)

7. 北宮衛士令都侯:3750/月 55戟兵 20漢弓兵 25漢弩兵

裝備:卅煉環刀 龍鳳紋漆盾 錐頭箭 硬弓 漢臂張弩 漢弩箭 鱗甲 漢軍標胄 步兵鞋

可晉升:長史(550)

8. 南宮衛士令都侯:3750/月 55環手刀兵 45漢弓兵

裝備:六面漢劍 彩繪陣盾 魚鱗寬甲 漢軍標胄 步兵鞋

可晉升:長史(550)

9. 騎士校尉:3750/月 70騎士

裝備:鉞戟 卜字騎戟 卅煉環刀 龍鳳紋漆盾 漢玄鐵甲 騎兵短靴 虎紋幘鶡冠 漢烏孫軍馬

可晉升:長史(550)

10. 長史:7500/月

裝備:百煉環刀 漢蹶張弩 漢弩箭 龍鳳紋漆盾 長冠 魚鱗細甲 犀皮彩靴

可晉升:屯騎校尉 步兵校尉 越騎校尉 長水校尉 射聲校尉 騎都尉(900)

11. 屯騎校尉:15000/月 200騎士`

裝備:鐵矛肖 蚺鱗羽胄 蚺鱗戰甲 犀皮彩靴 漢烏孫軍馬 六面漢劍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2. 步兵校尉:15000/月 200戟兵 80漢強弩兵 80漢精銳弓箭手 20屯長

裝備:漢矛 漢鎩 卜字飛戟 犀面克城大櫓 魚鱗細甲 軍官胄 犀皮彩靴 漢烏孫軍馬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3. 越騎校尉:15000/月 200越騎

裝備:百煉環刀 卜字飛戟 漆皮藤牌 魚鱗細甲 漢軍標胄 騎兵短靴 漢輕戰馬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4. 長水校尉:15000/月 200東胡弓箭手

裝備:精鋼鐵劍 漆皮藤牌 錐頭箭 戰弓 鏈甲背心 匈奴鐵胡腿 駿馬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5. 射聲校尉:15000/月 300材官蹶張

裝備:大黃弩 百煉短環刀 錐頭箭 戰弓 軍官胄 魚鱗細甲 輕便短靴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6. 騎都尉:15000/月 100羽林騎

裝備:漢矛 錐頭箭 戰弓 龍鳳紋漆盾 虎賁玄鐵甲 虎紋幘鶡冠 犀皮彩靴 漢烏孫軍馬

可晉升:衛尉(未開放) 光祿勛 執金吾(未開放)(1100)

17. 光祿勛:30000/月 200郎衛 (實際是60期門郎 60羽林騎)

裝備:孔翼鐵矛 重鐵甲 將軍胄 犀皮戰靴 漢大宛軍馬

可晉升:大將軍(1450)

18. 大將軍:60000/月

裝備:百煉龍紋 龍鱗戰甲 龍鱗重盔 重鐵履 漢大宛軍馬

3. 什麼叫匈奴

匈奴

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發左衽。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在漢武帝前期,匈奴被漢軍擊敗,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 。在漢武帝後期,匈奴擊敗漢軍,重新掌控漠北。在漢宣帝時期,匈奴分裂,五單於爭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於。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鮮卑大破北匈奴,北匈奴開始「大亂」 。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權。

匈奴干擾了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游牧民族。

匈奴人的起源

對於匈奴人的起源,就連紀傳體大佬司馬遷都是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說他們是夏桀兒子淳維的後裔。匈奴人在我國歷史上比較活躍的時期是周朝到東漢。只不過在各個朝代叫法不一,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xūn yù),周朝時的獫狁(xiǎn yǔn),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稱的匈奴。

與羌聯姻的一支則是光武帝劉秀的一個兒子六世孫劉進伯攻打匈奴時兵敗被俘,後在匈奴娶妻生子,被尊為正皇帝的劉去卑就是劉進伯的孫子,赫連勃勃的五世祖。公元407年,赫連勃勃聯合羌人在涼州建立大夏政權,後被北魏所滅。

第四支則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匈奴人,慢慢融入到強盛的鮮卑部落,這兩個部落中姓氏以宇文和慕容為主。

現如今的大部分匈奴後人在後來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像賀蘭、賀、賀、赫、金、伏、韓、公孫、姚、蓋、宇文、呼延、慕容,甚至李、陳、趙、王、徐這些大姓,都有匈奴人的後裔。

4. 西漢末年漢朝被迫對匈奴採取什麼政策

西漢末年漢朝被迫對匈奴採取「羈縻」政策

漢武帝死後,奉遺詔輔佐幼主的霍光等人,繼續推行武帝末年「思富養民」的政策,不再主動進攻,而是致力於整頓和加強西北和北方沿邊防務。《漢書》卷6《昭帝紀》載,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冬,「發習戰射士詣朔方,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各二縣置金城郡」;同時,還「頗省乘輿馬及苑馬,以補邊郡三輔傳馬」。由於漢朝「邊郡烽火候望精明」,故「匈奴為寇者少利」。如元鳳三年(前78年),匈奴右賢王、犁污王率4000騎分三路進攻張掖郡日勒、屋蘭、番禾三縣,因「漢先得降者,聞其計」,故能以逸待勞,大破匈奴。此後,匈奴「兵數困,國益貧」,故其「侵盜益稀,遇漢便愈厚,欲以漸致和親」,而「漢亦羈縻之」。
漢宣帝時,先後向匈奴發起了三次大規模進攻,匈奴民眾畜產死者不可勝數。與此同時,「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匈奴勢力更弱,「茲欲鄉和親,而邊境少事矣」。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成功地阻止了匈羌聯合進攻河西的圖謀,迅速平定了西羌叛亂。還驅逐了在車師的匈奴勢力,設立西域都護,總護西域南北道,全面負責西域事務。匈奴因虛閭權渠單於之死而發生嚴重分裂,日逐王率眾降漢。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寵以殊禮」,使其「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除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戾綬、刀劍、弓矢、棨戟和車馬鞍勒外,還有黃金、衣被、絹帛等物。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入朝,並向漢朝求婚。漢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還將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嫁給單於。呼韓邪單於遂上書,請為漢朝保守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的邊塞。
在平定朝鮮、兩越和西羌、西南夷後,即於其地設郡置縣,將其納入地方郡縣管理體系之中;在據有西域後,則根據當地特點設置了西域都護進行管理;對歸降的匈奴(如渾邪王、休屠王)部眾,設屬國以處之。然而,在呼韓邪單於歸漢後,漢朝採取了更為靈活寬松的羈縻政策。宣、元之世,除了駐軍監護、誅討叛逆外,漢朝還向其提供了大量糧食、絹帛等物。對匈奴各部,「欲朝者不距,不欲者不強」。漢元帝時,奉命護送呼韓邪單於侍子的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擔心匈奴北歸後難以控制,就以漢朝名義與單於刑白馬而誓,雙方約定:「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有寇,發兵相助。漢與匈奴敢先背約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孫盡如盟」。當時漢朝公卿大臣認為,韓昌等擅自與匈奴盟誓,「羞國家,傷威重,不可得行」,應遣使與匈奴解盟。韓昌等人奉命出使,對匈奴勢力的日益強大及其臣下欲擺脫漢朝控制的傾向有較多了解,而漢朝公卿大臣大多是從漢族「正統」思想和匈奴民眾睏乏的認識出發,缺乏對漢匈雙方力量冷靜客觀的估計和認識。因此,雙方的意見分歧主要在於對漢匈雙方力量估計的差異。實際上,漢朝在元帝以來已日趨衰落,而匈奴因戰事相對較少,又有漢朝的接濟扶持,民眾漸盛,勢力日強。有鑒於此,漢元帝並未重責韓昌等人,而是「薄其過」,「勿解盟」。
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出使匈奴的漢中郎將夏侯藩、副校尉韓容諷喻單於,使獻斗入張掖郡的匈奴領地。匈奴單於則援引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的約定,拒絕了漢朝要求。這對漢朝自然有失體面,遂諉過於夏侯藩等,「詔報單於曰:『藩擅稱詔從單於求地,法當死,更大赦二,今徙藩為濟南太守,不令當匈奴』」。遂使漢匈關系得以維持,匈奴單於不僅遣子入侍,還親自入貢漢朝。此後,漢匈雙方始終保持了和平友好的關系。王莽當政後,為了顯示其「威德至盛異於前」,諷喻單於以王昭君女須卜居次雲入侍,還改變了宣帝以來與匈奴的約定,重新造設四條,規定凡逃亡匈奴的漢人、烏孫人和烏桓人及佩漢印綬的西域各國人,匈奴均不得接受;並收回了漢朝授予的「匈奴單於璽」,而改以「新匈奴單於章」。這些舉措,使匈奴各部大為不滿,漢匈關系由此惡化。「是後,單於歷告左右部都尉、諸邊王,入塞寇盜,大輩萬余,中輩數千,少者數百,殺雁門、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產不可勝數,緣邊虛耗」

5. 匈奴是什麼

匈奴是漢族對古代生活於蒙古大草原一帶的游牧民族的通稱。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其祖先是居住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

(5)匈奴行政法擴展閱讀:

匈奴歷史起源:

根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大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並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此外,在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匈奴是夏朝王族後裔之一的斯基泰人征服其他黃種游牧民族以後不斷融合,像滾雪球一樣壯大的。

6. 游牧民族地區在古時候,都是如何被管理和經營的

中國的疆域,如果籠統來說就是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長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區,另外一部分是長城之南的農耕文明地區。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斗爭就沒有停止過。但游牧民族進入農耕區域,一段時間後就被農耕文明同化,演變為農耕民族。但是農耕民族卻難以深入游牧地區去管理游牧民族。因此,如何管理游牧民族地區成為了世界史上的難題。在中國也是如此,不過慶幸的是,中國經過2000多年的經驗和教訓,終於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

一,秦漢對匈奴的防禦策略

漠南和漠北,雖然屬於大漠,但是自然條件卻有很大的不同。漠南地區位於陰山、戈壁之南,因此和漠北地區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河套平原沃野千里,水草豐美,有黃河穿流而過,無論是游牧還是農耕,都是十分適宜的。游牧民族占據了漠南之後,就可以長驅直入關中、山西等地;中原農耕王朝占據此地後,就可以進行了屯田,修建長城,將這里變成抵禦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陣地。



明朝後期,滿族(女真族)又崛起於東北。在民族政策上,滿清繼承了遼、金、元的傳統,拋棄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對蒙古族進行了嚴格的行政區劃,設置盟、旗,還和蒙古貴族聯姻,甚至大力推廣黃教(藏傳佛教)來弱化其尚武之風。在西藏青海,清朝又推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並且駐扎軍隊,設置辦事大臣。在漢地,實行了以儒治國,基本演習明朝的典章制度。在西域,實行了伯克制,也充分利用照顧其宗教信仰。可見,清朝在民族政策上是集大成。

7. 匈奴族沒有排入56個民族是什麼原因

你首先是沒有了解這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啊~
公元前209年,匈奴部落首領頭曼單於之子冒頓,殺父自立為單於,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第一次豎起了游牧民族政權的旗幟。同時,也在游牧文明發展史上建立了一座永不磨滅的里程碑。
匈奴游牧政權的建立,使過去名號不一、互不統屬的諸多游牧部落、部族聯合在匈奴的旗幟下,形成了在活動地域、人口構成、生產生活形態、社會制度及風俗習慣等方面較為穩定的、族稱統一的匈奴民族,標志著在亞歐草原上一個空前強大的游牧民族開始登上世界歷史舞台。匈奴政權建立前,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國北方草原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我國古史傳說時代,這里就成為世界游牧文明的搖籃之一,出現了最早的游牧人部落——、狄、昆夷、獫狁、葷粥、山、土方、鬼方等等。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游牧部落勢力逐漸強盛起來,他們時大時小,此消彼長,被統稱為「 狄」,匈奴就是其中之一。「匈奴」一名見諸我國史乘是在公元前4世紀末,(《史記·秦本紀》)載:是年(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1](卷110)此時的匈奴,已經成為國北方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及至戰國後期,以匈奴為代表的這些游牧部落、部族逐漸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共同體,為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的基礎。據王國維考證,昆夷、獫狁、葷粥、鬼方等名稱基本上都是對匈奴先民們不同時代的不同稱呼[2]說明匈奴正是由這些游牧部落為主幹,不斷吸收其他人口萬分而形成的。匈奴民族的形成,結束了過去北方草原諸多游牧部落、部族獨立發展的歷史,此前散布地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也形成了百川歸海、匯於一處的局面。因此,匈奴人自然而然地 成為了數千年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集大成者。
匈奴游牧政權的建立和匈奴民族的形成,又使匈奴有足夠的力量去征服周圍更多的游牧部族。匈奴立國後,冒頓單於東征西討,「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處羊河南王。 [1](卷110)」此後,又征服了居於北方的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諸族。公元前2世紀70年代,匈奴右賢王用兵西域、中亞一帶,征服了月氏, 「定樓藍、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空前的大統一,形成冒頓單於所謂的「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1]的局面,匈奴政權的統治范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北亞草原。活動在該地域內的各游牧部落、部族在匈奴政權的統治下,消除了以往彼此之間的壁壘,獲得了在相當大范圍內相互交往的必要條件,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形成了空前規模的交流。伴隨著這種大規模交流而來的,則是以前各自孤立發展的游牧文明要素和更豐富的游牧文明,這樣,匈奴又成為了這種更大范圍、更大規模游牧文明的當然代表。
匈奴游牧政權的建立,說明當時匈奴社會已然踏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3](卷162)司馬遷所說的「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行而記雲」[1](卷110)正是這種狀況的極好說明。跨入文明時代門檻後,由於其統治范圍廣大,社會內部相對安定,匈奴社會開始在廣泛融合各游牧部族文明的基礎上,發展和創造出了更全面、更發達的文明形態——匈奴游牧文明。
匈奴游牧文明是非常典型的游牧文明。其社會經濟基礎是游牧業,即「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1](卷110)匈奴「貴種」諸王 「各有分地」,屬民位的游牧只能在「分地」的范圍內進行。在較為安定可靠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匈奴人發展了相當發達的游牧業。但游牧經濟的先天不足——脆弱性及產品的單一性;決定了匈奴社會經濟必須輔之以狩獵、產品交換等活動。史籍中記載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1](卷110)這反映出狩獵業在匈奴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同時,匈奴社會中的農業、手工業生產也有所發展。匈奴人的商貿活動則尤為活躍,不僅在匈奴社會內部以及與東胡、西域、中原之間進行,同時還通過西域與中亞、羅馬帝國發生了間接的貿易關系。其中尤以與西域、中原的貿易規模大、重要性突出。這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無定居的游牧民族,……往往正好有商業精神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做了他們的特徵。」[4](卷411)
匈奴政權的社會政治體制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是「行國」體制。[5]其主要特點是軍政一體、劃分左右翼的「左右二元體制」[6](卷414)以及社會組織中的十進制等。同時,匈奴社會還保持了氏族組織的外殼和部落組織的形式。匈奴人每年進行三次盟會,其主要內容是決定軍國大事、「課校人畜計」等。匈奴的法是習慣法,多由以往的習俗與禁忌演變而來,即所謂「納禮入刑」。「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1](卷110)這樣的法與同一時代的漢律相比較,要寬松、簡捷、易行得多[7],反映著匈奴游牧文明的特點。
匈奴的軍事體制是全民皆兵,即所謂「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攻戰以侵伐。」[1](卷110)匈奴的戰法,最為突出的是善於運用距離奔襲,大規模包抄以及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戰術,可以說他們是運動戰的創造者,匈奴的軍事訓練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1](卷110)成年「甲騎」主要是通過經常的集體狩獵或實際戰斗得到軍事訓練。
匈奴人的宗教信仰帶有明顯的薩滿教特點。據記載,匈奴人「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單於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月勱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1](卷110)有巫者,出兵必占吉凶,敬仰天地日月,有崇拜偶像的習俗。
自冒頓單於立國到公元89年、90年、91年北匈奴三次敗於漢朝軍隊,匈奴民族在我國北方草原上活躍了整整三個世紀。[8](卷113)此後,匈奴人或是入居中原,或是融入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然而,開始於公元前一世紀匈奴人的一次大規模西遷,又改變了中亞、東歐草原上游牧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
公元前 57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五單於爭立」的內訌。爭奪的結果,匈奴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擁戴呼韓邪單於;一部分則成為郅支單於的屬眾。後呼韓邪單於在漢朝的支持下,擊敗到郅支單於。公元前44年,郅支單於率眾離開故地,「向西到今天俄屬突厥斯坦去碰碰自己的運氣」[9](67)其勢力從伊犁河畔一直擴張到鹹海草原。郅支單於率領的這部分匈奴人在巴爾喀什湖以北到鹹海一帶的草原上停留了數百年,直到4世紀70年代,西遷匈奴的後裔渡過伏爾加河、頓河,征服了阿蘭人,進攻第聶伯河以西的東哥特人,大多數東哥特人屈服於匈人的統治之下,而西哥特人為了躲避匈奴人的進攻,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匈奴人順利占據了烏拉爾山到喀爾巴阡山之間的廣袤草原之後,又越過喀爾巴阡山,進佔了匈牙利平原。441年,匈奴首領阿提拉向東羅馬宣戰,開始了新一輪的征服。
6世紀中葉,西遷的匈奴人被來自亞洲的阿瓦爾人打敗,並且被融入可瓦爾人之中。[9]匈奴人最終退出世界歷史舞台,消失在眾多亞歐民族之中。但是,西遷的匈奴人在自己6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後把西亞草原、南俄草原、東歐草原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使包括印歐語系游牧民族在內的諸多游牧民族成為自己的臣民。結果,在當時的西亞、東歐草原上,再次形成了與冒頓單於及其以後時代匈奴帝國相同的局面:一方面,各游牧民族創造和傳承的游牧文明不斷地融合到匈奴的游牧文明之中;另一方面,匈奴也把自己的游牧文明擴展和傳播到了更大范圍。匈奴又一次起到了游牧文明發展史上承上啟下、匯聚融合、傳承擴散的重要作用。

簡而言之,一句話,匈奴後來分裂成了多個民族,蒙族,鄂倫春,鄂溫克,一大堆民族
所以自然也就沒匈奴什麼關系了,其實匈奴這個民族最後以各種稱呼加入了56個民族

熱點內容
勞動法提前解約賠償 發布:2025-01-21 00:46:09 瀏覽:84
法院涉案款項 發布:2025-01-21 00:39:47 瀏覽:46
合同法代理制度 發布:2025-01-21 00:16:04 瀏覽:513
經濟法法律體系 發布:2025-01-21 00:15:55 瀏覽:126
依法治國的保證 發布:2025-01-20 23:53:47 瀏覽:834
中國美女法官 發布:2025-01-20 23:30:49 瀏覽:330
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有圖片 發布:2025-01-20 23:21:48 瀏覽:885
曾志強道德經 發布:2025-01-20 23:01:07 瀏覽:470
綿陽法官通姦的女的叫什麼 發布:2025-01-20 22:24:17 瀏覽:846
隱名代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0 22:14:41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