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奏鳴曲
⑴ 超好聽的純音樂
以下全是我愛聽的,希望你能喜歡。
1、snowdreams(雪的夢幻)
2、river flows in you
3、kiss the rain
4、三個人的時光
5、我曾在那一角落患過傷風
6、The mass(彌撒)
7、Hello Zepp(電鋸驚魂3結尾曲)
8、織夢行雲
9、回夢遊仙
10、tears
11、火燒雲(這個極其好聽。推薦)
12、The Draw(魔獸世界的亡靈序曲)
13、He's a pirate(加勒比海盜插曲)
14、when winter comes
15、hinata vs neji(火影忍者插曲)
16、dance of death(死亡之舞)
17、孤獨(火影忍者插曲)
以上的曲子分下類,,嗯。。。
如果喜歡悲傷的音樂那麼首選
tears
hinata vs neji
三個人的時光
dance of death
Classicriver
這些。絕對的好聽
喜歡輕音樂的
火燒雲
snowdreams
織夢行雲
回夢遊仙
Kiss the rain
我在那一角落患過傷風
這些都很不錯
如果喜歡有氣勢的音樂
He's a pirate
The Mass
Hello Zepp
The Draw
這些都很不錯,尤其是Hellp Zepp,特別的好聽
最後在給些不能算是純音樂的,但是特別好聽的音樂
Eyes on me(最終幻想8插曲。柔情都能溢出來了)
Here without you
my heath will go on(泰坦尼克號主題曲)
最後說明。絕對不是復制的~~~~~
⑵ 作品賞析題:1.音樂作品:小提琴協奏曲《梁祝》2. 繪畫作品:《最後的晚餐》
您好 請採納。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彷彿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劇團當演員。據他所知:任何越劇演員,只要唱到這一唱段,都會博得台下陣陣喝彩的掌聲。於是作者選取此唱腔作為《梁祝》的愛情主題,並把它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音調。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彷彿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對答,彷彿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接著,樂隊以充沛的感情奏出這個主題,充分表現出梁、祝相互欣賞之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使音樂斷斷續續,細膩地描繪出英檯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情。纏綿的旋律,緩慢的速度,帶著無限的傷感與惋惜,使人宛如看見梁、祝十八相送的鏡頭,真是「三載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3.展開部
(1)抗婚: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中夾雜著可怕的鑼聲,不祥的徵兆預示著悲劇即將發生。接著,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一個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採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採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面。作曲家此處運用恰當的節奏、力度,使音樂內容得到深化,以達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開部的第一、第二主題交替出現,並不斷激化,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節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形成了抗婚的悲壯場面,掀起了全曲矛盾沖突的第一高潮。終於,強大的封建勢力占據了優勢,音樂突然轉入了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訴的音調,樂曲由此轉入「樓台相會」部分。
(2)樓台會:曲調採用越劇樓台會的合唱旋律為素材,音調纏綿悱惻。此處採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不同的音色時分時合,一問一答,使人彷彿看到梁、祝流淚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色是塑造音樂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於大提琴圓潤、深沉的音色接近於男聲,而小提琴優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於女聲。因此,作曲家用獨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獨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過兩種音色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樓台會的動人畫面。
(3)哭靈投墳:音樂突然急轉直下,弦樂採用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運用了京劇倒板和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繪了英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呼天號地泣訴的情景。此處,小提琴吸取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地運用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悲痛欲絕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接著,鼓、板、鑼、缽齊鳴,英台縱身投墳,向黑暗的封建勢力做出了最後的反抗。此時,樂隊以最強的力度傾瀉出怨憤與同情,樂曲達到了最高潮。
4.再現部
化蝶: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彷彿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最後的晚餐》賞析
從小到大我的性格都比較男孩子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直到03年到天津後迷上了瓊瑤的言情小說,並趁著休班的時候嘗試著自己寫,可是只寫了兩章後便不在動筆,同事們看過後都鼓勵我繼續寫下去,而且會當我的鐵桿書迷,我也曾想再度提筆,卻不知從何寫起了,沒有了靈感在想寫也不知下個字該寫什麼......
05年7月份考出駕照後邊整天與車為友。一天跟朋友逛街看到人家綉的十字綉漂亮的不得了,於是先買了幅最簡單的 「親親」綉,沒想到這一綉成隱,到現在綉了十幾個,其中最滿意的當屬「最後的晚餐」跟「富貴花開」了,還有「母子情深」「福娃」「金童玉女」「歡樂少女」「百壽圖」等等......
「最後的晚餐」主要是十三個人,有耶穌,猶大,約瀚等人。下面就是最後的晚餐的油畫,綉出來的也是這個樣子,大家看看要綉出來是不是很辛苦呢,呵呵~~
達芬奇於1495年接受了米蘭.聖瑪利亞·格雷契修道院的訂約,開始創作《最後的晚餐》壁畫,直到1496年才告完成。
達芬奇站在新時代的前列,賦予這一傳統宗教題材以新的思想和境界,在神的形象中挖掘和表現了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體現了文藝復興的進步的時代精神。
《最後的晚餐》是表現耶穌已經知道自己的不幸將臨時,在與門下眾弟子共進最後的晚餐宴席上,宣布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剛說完,就在十二個門徒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畫家著意刻畫弟子們瞬間所表露出來的極其復雜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應。畫家賦予畫中每個人物以鮮明的性格氣質,緊緊扣住每個門徒對基督的話做出明白的、毫
不含糊的表態。這個場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靜的水面上投擲一塊石頭所引起的那愈來愈大的波紋浪圖一樣,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靜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動,門徒中每個人的動作、手勢及面部的表情所傳達出來的是微妙的因人而異的心理差別和變化。
全畫總共十三人,基督居於面面中間位置,其餘十二個門徒分四組平均對稱排列左右,這些組合是由每個人的心變化和感情聯系自然結合在一起的,畫中人的情緒造成畫面的氣氛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畫家運用造型藝術的手段使畫中人和欣賞者的感情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如果來探究一下畫幅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發展是很有意思的。請看:基督在說完「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以後。神色鎮靜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攤開兩手,微微低垂著頭,毫無恐懼之色,為剛才所說的那句話似乎還有點不甚感慨之情;門徒中反應強烈、顯得特別激動的是坐在基督左手邊的那一組三個人,他們各具有一個表達情感的動作。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年輕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從座位上跳了起來,帶著不可捉摸的疑問轉向基督,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用手捂著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對老師的真誠與純潔,那個老雅各極度憤慨,用力地攤開雙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向後仰,好像在向同伴表示:我實在不知道,竟然出了這么大的事,簡直不可思議;在他們後面站著的是多馬,他盡量按下性子,向基督舉著食指向上,哆嗦的說出「真的?天曉得,事情怎麼會是這樣?」他實在弄不清楚剛才發生的事情。在靠近基督右邊的一組三個人中充滿著一種復雜情緒,顯然處於克制狀態。那個告密的叛徒猶大就在這一組里,當他聽了基督的話以後,做賊心虛地急速扭動身子,驚恐萬狀的想遠離老師,並且慌忙地握緊告密所換來的錢袋,戰栗而極端害怕地斜視著威嚴的基督,他陰沉而醜陋的,又顯得特別粗魯的臉皮,被善良貌美的約翰和堅強勇敢的彼得面孔襯托,對照得更加鮮明突出,約翰優柔地把頭垂在一邊,搭攏雙手,神志焦慮,不知如何辦是好,在傾聽彼得細言。彼得的頭在約翰和猶大之間顯得特別突出,他勃然大怒地站起來彎身前傾向著約翰,並把左手按在他的肩頭,緊貼耳邊,似乎在低聲訊問約翰:「你知道是誰出賣了我們的老師嗎?」此時他的左手還緊捏著—把刀,好象正在表示,要是我知道是誰告的密,一定要親手殺死他,來為我們的老師報仇,這是一個急性而富有正義感的人。在靠近彼得右手邊一組是張開雙手的、顯得震驚而又沉著的、上了年紀的巴多羅邁,他的手勢似乎表明要大家不要驚慌,他自己嚴肅而冷靜地凝視著基督,在這危急關頭想拯救老師。摟住巴羅多邁的是小雅各,他緊張地望著基督無能為力。站在桌子頂端的、身強力壯的是安得烈,他扭身向前,頗有沖上前去之勢,這一組的三個人都凝神注視著基督,把欣賞者的視線完全引向了基督。最左面一組的另外三個人是達太、西門和馬太,馬太雖然臉向左邊的老達太,可是雙手卻伸向基督,好像在訊問有經驗的老人,剛才老師講的話到底指的是誰呢?從老達太攤開的雙手看,表示自己也正為這件突如其來的事納悶,好像在十分疑惑地告話他。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西門也在苦苦思索這從天而降的大禍,但是毫無結果。到此為止,畫里十三個人的外貌,情緒和性格特徵,活靈活現地印入我們的腦子里,觀賞畫的人好像隨畫中人經歷了這一嚴重時刻。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處在典型的環境中。畫面具有戲劇沖突的舞台藝術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情節性歷史畫,這個題材曾為達芬奇之前的不少畫家所描繪過,但唯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為空前的傑作。
《最後的晚餐》在藝術形式的處理上也是極為完整和成功的。畫面的構圖並不復雜,基本上是在一直線上穿插變化的,因此總的是在單純中見豐富。大師把十三個感情激盪的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劃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徵,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這一戲劇性的場面。畫家盡可能地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著意表現出耶穌的臨危不俱、神態自若。大師把耶穌安排在既是畫面小心、又是視覺中心的位置上,用背景中大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襯托出耶穌的形象,並且有意識地把兩側的門徒和耶穌分開,初看似乎耶穌很孤立,實際上內在的情緒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門徒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為中心:畫中的餐桌,牆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眾的視線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畫家將十二個門徒三人一組平均對稱地分配在基督的兩邊,以其各自的動作和表情與基督發生聯系和呼應。整個環境和道具的處理比較單純,為的是更加突出激動的人物,這些獨具匠意的藝術處理,使藝術語言顯得高度精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繪畫是空間靜態的藝術,它不可能像小說和戲劇那樣,把事件和復雜的情節、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的發展變化細致而深刻地一一告訴觀眾,只是靠一個靜止的瞬間形象,去揭示變化和發展著的生活。為了刻畫人物的性格和變化著的思想感情,畫家必然要設法抓住能顯示畫中人內心活動的外部特徵,即對人物的動態和面部表情加以塑造,通過可視的形象,使欣賞者產生符合畫家創作意圖的聯想和想像,從而理解這個瞬間的前因和後果。因此,雖然都是靜止的人物,但能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靜中求動。畫家為了獲得這種藝術效果就必須精心地為自己的主題,情節選擇一個環境,運用典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去表現具有個性特徵的人物,清楚地表明畫家打算告訴觀眾的一切方面,使處於靜態的畫面成為一出劇的縮影,這應該是情節性繪畫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觀眾的心,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在這方面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達芬奇的創作達到如此高的成就,與他辛勤的藝術勞動是分不開曲。他的創作態度極其認真嚴肅,他為《最後的晚餐》化費了巨大的心血和勞動。他在創作之前的准備工作做得周詳而細致,畫了大量的速寫,構思時進行深思熟慮的推敲,他深入地研究每個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並為每個人規定了行為舉止的意圖。在他為這幅畫所作的筆記中寫道,「一個人飲了酒並把杯子放下來,把頭轉向說話的人,另一個人合攏雙手的手指,眉頭緊皺,看著自己的同伴,又一個人伸出兩手的手掌,把肩聳到耳邊,嘴上顯得驚奇的樣子……」。在這些筆記中雖然沒有註明門徒的名字,但據分析看,達芬奇在創作想像中對於具體地塑造每個門徒,已經作了嚴格的選擇和規定,基本上根據每個門徒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徵,設想和規定了他們各不相同的行為,以及在整個構圖中所佔的地位。這些明顯的意圖在他遺留的一些速寫中比較清楚地反映了出來。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畫幅中每個人物都有與自己身份相適應的動作和表情。
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的過程中,他的工作作風是既嚴肅認真,而又富有情趣。他對自己的藝術語言的運用極為慎重。有時候他長時間地站在自己的畫前沉思,停筆徘徊許久。據說這使不懂藝術的寺院院長十分惱火,竟然無理責難達芬奇是有意怠工拖延時間,並且打算催促他一刻也不要停筆作畫。他自己不好意思去催逼達芬奇,便不斷地在他的總管面前嘮叨,要他去找達·芬奇談談為什麼總是站著不動筆,總管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用委婉的方式,轉彎抹角地示意大師快點作畫,並且盡量讓達芬奇理解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院長的旨意。大師並沒合生總管的氣,還和他就畫的藝術性問題進行了一般性的交談,最後向他嚴肅地表示,自己將會很快完成這幅壁畫,目前只是剩下兩個人額頭需要刻畫,一個是基督,另一個就是叛徒猶大。基督的頭像問題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最後關於猶大的模特兒還需要尋找,如果實在找不到適當的模特兒的話,他准備就利用這個令人討厭的、粗暴而無知無識的院長的頭去填補。這席話引起了總管的同情和好笑,他會意地告訴芬奇,「大師的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他本人完全理解」。自此以後,那個可憐又可鄙的僧院長終日坐立不安,再也不敢來打攪大師的工作了。傳說公爵莫羅殿下來看定稿的《最後的晚餐》時當看到猶大的面孔時忽然笑了起來:「猶大!簡直和修道院院長一模一樣,他不給你安寧,他妨礙你的工作,你非常巧妙地報復了他讓他永遠留在這張桌子的後面吧。正好,他那樣貪婪地把錢袋抓得緊緊的,捨不得花在自己修道院的孩子們身上。由於他的吝嗇,教士們吃夠了苦頭。」我們現在看到畫面上面那個猶大的頭,實在是反映出一個可恥叛徒的丑惡形象,也是對殘酷無情的小人的真實寫照,使觀賞者望而生厭。
五百年過去了,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巨人」的偉大作品,對於我們中國的畫家和觀眾,仍然具有極大的魅力,藝術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最後的晚餐》這幅畫雖然歌頌的是基督教的主題,我們並非贊美基督教的精神的偉大。但畫家筆下所描繪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類社會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類善惡的對比寫照。大師所歌頌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義的美德;斥責的是卑鄙和丑惡的叛徒行為。因此,這件傑作在歷史上永遠是不朽的,它不僅屬於義大利人民,也屬於全世界的人民。
⑶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相傳,織女是玉帝與瑤姬的女兒,她在見到牽牛後,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便私訂終身,但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戀愛的。於是,王母娘娘便將牽牛貶到了人間,並懲罰織女不停地織雲錦。
織女坐在織機旁常常淚流滿面,但她還是會盡心織好雲錦,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發慈悲,讓牽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幾個仙女見織女整日苦悶,便懇求王母娘娘讓她們一起去人間的碧蓮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應允了她們。
話說牽牛被貶到凡間後,生在了一個農民家中,取名「牛郎」。由於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於是牛郎便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一同生活。
殊不知,這頭老牛就是當年為牽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貶到人間的金牛星。一天,老牛突然對牛郎說:「你今天去碧蓮池一趟,那邊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仙衣藏起來,紅色仙衣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會說話,知道它是個神物,便照著老牛的話做了。
那件紅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織女,雖然牛郎已經記不起織女,但織女認出了他就是牽牛。於是,織女答應了牛郎的求婚,兩人結為夫婦,開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們還生下了一兒一女。 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回來的牛郎告訴她說:「老牛死了,它說讓我剝下它的皮,緊急的時候可以披著它飛上天。」織女聽後,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就在這時,刮來一陣大風,織女被天兵天將帶走了。
牛郎見狀,便趕緊披上老牛的皮,桃上一對籮筐,籮筐里坐著他們的一對兒女。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趕來。她見狀,便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織女中間一劃,頓時,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了牛郎和織女中間。
牛郎帶著兩個孩子在天河這邊哭,織女在天河的另一邊望著夫君和兒女也哭得聲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這場面感動,便讓牛郎和兩個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讓他們在鵲橋相會。
現在,我們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還可以看到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明亮的星星,這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在牽牛星的兩邊還有兩顆小星星,這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
(3)勞動法奏鳴曲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
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牛郎織女的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⑷ 交響樂 重奏 奏鳴曲分別指怎樣的音樂有什麼區別
交響樂(SYMPHONY)不是一種器樂體裁的名稱,而是一類器樂演出體裁的總稱,交響樂包括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這五種體裁的共同特徵是都由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網路)
簡而言之就是需要管樂與弦樂和其他樂器合作的團體演奏形式,即樂團才能演奏出交響樂。
奏鳴曲一般為套曲,由3到4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用1件樂器獨奏或 1件樂器與鋼琴合奏。一般來講奏鳴曲就是鋼琴獨奏曲就叫奏鳴曲,當然現在的奏鳴曲一般指獨奏。
巴洛克初期的奏鳴曲可由單一樂章或是多樂章而組成,當時的樂章尚未有固定的排列順序及形式,奏鳴曲的樂章可自由的跟舞曲混合。17世紀中開始,奏鳴曲可供不同場合使用之需而分為「教會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以及「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教會奏鳴曲」的風格較嚴謹,大多是由注重對位法的樂章而組成;「室內奏鳴曲」則在前奏曲後接上舞曲,風格和曲式都自由許多。從這個時候開始,「教會奏鳴曲」在樂章的排列順序上漸漸有了規范----四個樂章,各樂章的速度為慢─快─慢─快。到了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 -1713)時期,他數量豐富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更是奠定了「教會奏鳴曲」的排列順序。「室內奏鳴曲」雖然還是沒有固定的樂章數目及順序,但是也開始沿用轉換樂章時變換速度這個規則。(維基網路)
重奏:每個聲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聲部器樂曲及其演奏形式。根據樂曲的聲部及演奏者的人數,可分為二重奏、三重奏,以至七重奏、八重奏等。由於演奏的樂器不同,因而又有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管樂五重奏等等的形式。(網路)
重奏形式的演奏一般是建立在同一種樂器類型,比如弦樂四重奏就是以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互相輝映而演奏的。
最後還請尊重一下我的勞動成果
⑸ 什麼是古典奏鳴曲(快板)
簡單地講,奏鳴曲就是由好幾段音樂構成的樂曲。一般是由一件(或少數幾件)樂器演奏,只用鋼琴伴奏。最常見的是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奏鳴曲。
奏鳴曲(sonata)一詞來自義大利語,本意是演奏樂器,沒有體裁方面的含義。
今天說的奏鳴曲是指在十八世紀形成的一種形式,有著嚴密的組織規則。它一般由四段組成:第一段用奏鳴曲式,快板;第二段用三段式,慢板;第三段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段用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又稱作一個樂章,各樂章之間在速度、情緒、主題、調性等方面形成對比,用不同的方式發展音樂材料,使得作品的整體結構豐滿而又富於變化。這種形式形成於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因此被稱作「古典奏鳴曲」;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鳴曲的典範,但他們的作品通常是分為三個樂章的。
在古典奏鳴曲形成之前的巴羅克時期,曾經有過另一種樣子的奏鳴曲,被稱作「巴羅克奏鳴曲」,它同古典奏鳴曲的區別在於:(1)結構比較鬆散,對比因素較少;(2)分為莊重的嚴肅的「教堂奏鳴曲」和由舞曲組成的「室內奏鳴曲」兩類,前者各樂章的速度為慢—快—慢—快,後者比較自由,視具體的舞曲而定。巴羅克奏鳴曲是古典奏鳴曲的前身,維瓦爾第、亨德爾、巴赫等人的作品即屬這個范圍。
奏鳴曲的特點:(1)由數個樂章組成;(2)在各樂章之間盡可能地使用多種對比手段;(3)一般是一件樂器的獨奏,但有時也用四五件樂器的小型室內樂隊;(4)通常是無標題的「純音樂」;(5)各樂章有慣用的特定曲式。這些特點被稱作「奏鳴曲原則」,它對後世的作曲家有非常大的影響,在許多大型作品的結構中都可以看到奏鳴曲原則在起作用。
還有一種「小奏鳴曲」。這種形式比奏鳴曲輕便、靈活。一般是二三個樂章,有時甚至將奏鳴曲原則壓縮到一個樂章之內(例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111)。
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奏鳴曲式(Sonata form):樂曲的結構形式之一。它是歐洲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各種大型器樂體裁中最常見的、最重要的曲式之一。大多數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都運用"奏鳴曲式"。它通常用於奏鳴曲的第1樂章,並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稱奏鳴曲第 一樂章形式或奏鳴曲快板形式。這種曲式不僅用於奏鳴曲中,也用於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等大型音樂作品的相應樂章。此外在序曲、交響詩等作品中也常見到。
奏鳴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有人譬喻: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爭論的問題;展開部是進行討論、甚至矛盾間互相鬥爭,再現部則急統一認識,作初步的結論;"結尾"(尾聲)是總結。奏鳴曲式的這種"對比--發展--統一"的結構布局,很適用於用來表現復雜的、甚至戲劇性的內容。
奏鳴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種變化:①採用復式呈示部(如協奏曲)。②再現部將主部、副部的順序顛倒或省略其中之一。③省略展開部或僅有一個簡單的過渡。④用插部(新的主題材料)代替展開部或展開部與插部並用。⑤與迴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鳴迴旋曲式(見迴旋曲式)。⑥與套曲結構結合以及應用某些特點與其他曲式相結合(見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奏鳴曲式這一名稱,最早是A.B.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來的。奏鳴曲式的前身古奏鳴曲式,是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上半葉形成的。這種曲式是一種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後有一個連接部,起轉調作用,副部則在屬調出現。第2部分則將主部改在屬調出現,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幾個不同的調上展開,然後將連接段改變,使副部在主調上再現。第1部分和第2部分都各自反復一遍。如G.塔爾蒂尼的《小提琴及通奏低音奏鳴曲》的末樂章和D.斯卡拉蒂的《a小調鋼琴奏鳴曲》等。
古奏鳴曲式經過G.B.普拉蒂、斯卡拉蒂、C.P.E.巴赫、J.C.巴赫等的實踐,到J.海頓時期發展為由3部分組成的奏鳴曲式。
</DIV>
在西方音樂漫長的發展歷史上,自從那個偉大的巴洛克時代的到來,音樂藝術尤其是鍵盤音樂藝術進入了輝煌的全盛發展時期。從那時起,不論是鍵盤音樂的創作理論,演奏技巧,還是作品的規模和思想深度都不斷擴大和前進,一代代音樂巨匠在追求自己音樂理想的過程中,也為後代留下了浩如煙海般永遠不可能窮盡的鍵盤音樂文獻。而其中奏鳴曲(包括以奏鳴曲式創作的音樂)向來被認為是鍵盤音樂中更加嚴肅正統,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能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反映作曲家思想的作品,受到後代鋼琴家和音樂學者的深入研究,成為鍵盤音樂尤其是鋼琴音樂文獻中最寶貴的部分之一。
1. 前奏:Beethoven以前的巴洛克和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鋼琴奏鳴曲創作及其局限
1.1 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鍵盤奏鳴曲
在音樂史上,最早被冠以「奏鳴曲」稱謂的鋼琴作品應該就是巴洛克時期偉大的古鋼琴家Demenico Scarlatti創作的那些數量驚人的幾百首古鋼琴奏鳴曲了。這些作品多半是作曲家為古鋼琴教學所作,但其在鋼琴藝術史上的重要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鋼琴教材的范圍,為日後古典奏鳴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對後來鋼琴演奏技巧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實Scarlatti的奏鳴曲原來並不稱為奏鳴曲,但因其具備了早期古典奏鳴曲式(准確地說應該是古奏鳴曲式)的某些特點,被冠以「奏鳴曲」的名頭,它們大多是些二部曲式的單樂章作品。
1750年在音樂史上是個重要的年份,隨著一代巨匠的隕落,音樂史上偉大的巴洛克時代宣告結束,音樂創作風格開始由嚴肅復雜和深奧理性的復調音樂轉向清新精緻典雅和愉悅的主調音樂過渡,鋼琴音樂也開始從嚴格的多聲部復調對位向主調旋律和聲轉變。這一時期是輝煌的維也納古典時期的前奏,眾多天才音樂家為鋼琴音樂中的古典奏鳴曲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一群就是偉大的J.S.Bach的後代子孫們,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鋼琴奏鳴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
C.P.E.Bach對古典奏鳴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早期奏鳴曲還有一些嚴格復調對位的寫法,但後來就迅速完成了復調到主調的轉變,成為主調音樂新風格的代表者。他首次證實了奏鳴曲式表現性格發展和情緒變化的可能性。它將Scarlatti的古奏鳴曲式加以發展豐富,強調展開部中主題變形的重要作用,用主題的變形展現更加豐富的效果和多變的樂思,表現音樂的矛盾對比沖突和多側面全方位的情感因素,使音樂形式更加富於變化的統一。他的奏鳴曲一般有快-慢-快的樂章安排,樂章間採取調性和形象的對比。在作品的結構布局上,他確定了統一,變化,均衡的原則,在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認為古典奏鳴曲的真正奠基者。
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還有作曲家Demenico Alberti,他最早創建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既保持了原有的和聲效果又富於流動感和精緻感。這種被稱為「阿爾貝蒂低音」的音型成為一種新型的鋼琴語匯,在浪漫主義之前的鋼琴作品中應用甚廣。
⑹ 海頓的降A大調奏鳴曲第46號作品的創作背景
很遺憾的告訴你,你不用等了,網上完全找不到,如果你很感興趣的話可以買書來查找。我在網上給你找了他的簡介,你根據介紹來寫他的創作背景吧。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在奧地利的邊境小鎮,頓堪稱為古典作曲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他的一生跟隨著新的音樂觀念一起成長蛻變,而且在風格塑造上居功厥偉,非他人所能比擬,可算是啟蒙時代的典範。
海頓的父親是一名車匠,收入僅能糊口。雖然明知海頓有音樂方面的天賦,做父親的卻無力栽培,因而傷心不已。所幸海恩堡一個親戚擔任唱詩班指揮,六歲的海頓便自此離家在外,接受基礎的音樂教育。不過這段時期由於不時遭受責打,海頓度過了一個不甚愉快的童年。17歲後,海頓被逐出維也納聖司提反教堂
唱詩班,身無分文。他遇到一個與他一般潦倒的音樂家,賴教音樂與假日在教堂當風琴手為生。後來,海頓以替義大利作曲家伴奏為條件,請波波拉教他正確的作曲方法。此外,海頓還獲得一些貴族家族僱用教授音樂,並為他們作曲,從此便平步青雲。
1761年五月一日,海頓受聘為奧地利富可敵國的貴族保羅親王一家人的樂團生病的樂長的副手,於1766年晉升為樂長。莫札特與海頓相差二十餘歲,不過卻是極談得來的朋友。海頓的晚年是在維也納近郊度過的,1809年拿破崙大軍功占時,還特別派人保護他。但不久之後,海頓就因本身年老體弱,於同年5月19日以77歲高齡逝世。
主要作品:交響曲有《驚愕交響曲》 、《倫敦交響曲》等。 弦樂四重奏有《帝皇四重奏》等。 神劇有《創世紀》、《四季》等。
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
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
他的音樂語言樸素、簡潔、平易近人,感情明朗,樂觀。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戲劇性刻畫,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題材, 常用「說話原則」,進行世態風俗性的表現。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雲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一些歌劇、歌曲等。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看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
1732年4月1日,維也維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他的父親是一位輪年匠,以修造馬車為生,母親是廚娘。盡管父母陽普通的勞動者,卻都熱愛音樂。
由於海頓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歲時被著名的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選中。在這里,他如魚得水一般刻苦地學習音樂理論與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6歲起他甜美的歌喉開始不幸地逐漸沙啞。1749年的一天,奧地利女皇在欣賞聖斯蒂花教堂唱詩班的優美合唱時,突然從合唱隊里傳出一聲很不協調的怪音,女皇當場就挖苦道:「這個孩子的聲音聽起來就像烏鴉叫!」從此,海頓結束了他的唱詩被迫流落街頭,靠拉琴賣藝糊口謀生。
此後的10年是他的艱苦歲月。他當過僕人--看門、送信、擦皮鞋,干過家庭教師,寫過歌劇,作過大提琴手,任過樂隊隊長。
1759年,他成為波希米亞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詩班的音樂指導。
1760年,他娶凱勒為妻,犯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為自己招來莫大的痛苦。凱勒體魄強壯而智能低下,性格兇狠暴躁,素質極差!她不僅在生活上虐待海頓,還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創作的音樂手稿隨便擦桌椅、包糖果、制點心盒等等。對此,海頓只有仰天長嘆,而這又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後來,他們終於分道揚鑣了。
1961年,海頓被匈牙利最有權勢的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王子任命為宮廷副樂長,在此,他度過了長達30年之久的音樂僕役生活。受雇於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時必須穿上綉金花背心,白色長統褲襪,頭戴假發或梳辮子,臉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後,要恭候在客廳里,等待主人有關當天音樂活動的安排指示。在創作上,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按主人的命題或要求,准時寫成音樂作品。此外,還要監督樂隊的紀律,看管好每件樂器,給新歌手上課,提高樂隊水平,等等。海頓曾悲哀地寫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幾乎沒有人類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幾天我也不知道我是樂長還是劇場驗票員......要知道經常作奴隸是很可悲的......」。
「盡管有時宮適生活強加給他的種種約束惹他生氣,他還是居住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既不懷疑王公的至高無上,也不懷疑穿制服的偉大藝術家的天才。關於他在埃斯特哈齊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後評價認為有利條件超過了不利條件。『親王總是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我不僅經常受到鼓勵,而且作為一個樂隊的指揮,我可以進行實驗,觀察什麼產生了效果、什麼減弱了效果,我可以改進、替換、作一些增刪,可以大膽地按我喜歡的那樣去做,我與世隔絕,沒有人來擾亂或折磨我,我被迫成為『獨創才』。」
從未有人對海頓的音樂天才表示懷疑,但卻發生過面對著藝術家本人而懷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頓的怪事。由於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愛海頓音樂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見到他時竟失聲問道:「你是真正的海頓嗎?......」
盡管我們的大師其貌不揚,卻十分善良、純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與崇拜者們都親切而風趣地稱他為「海頓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見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誠地請求道:「尊敬的大師,我最親愛的小女兒即將舉行婚禮,對我來說,這是重大事件。我滿懷感激之情,請您為我寫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請求,除了向您提出,還能去找誰呢?」善良誠懇的海頓立即慨然允諾。到了約定之日,他果真寫成一首典雅的《C大調小步舞曲》屠夫千恩萬謝地取走了這份珍貴的禮物。
幾天之後,正當作曲家伏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埋頭寫作之際,窗外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混雜聲響,著實把海頓嚇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應過來:這是有人在奏樂。是什麼曲子呢?......大師懷著一顆好奇的心仔細聽了半天才終於恍然大悟:天哪!這不正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那支《C大調小步舞曲》嗎?他趕緊跑到窗口向外張望,只見台階上立著一頭強健的公牛,牛角上還掛有金色的綵帶,喜笑顏開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後是滿面春風的女兒女婿,一支由流浪藝人組成的我隊正在起勁地吹吹打打!
屠夫莊重地走上前來,懇切地說:「尊敬的大師,對一個屠夫來說,用健壯的公牛來對優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謝忱是最好不過的了。」
海頓在宮廷供職的30年裡,埃斯特哈齊王宮兩易其主(召海頓進宮的保羅.安東王子於1762年去世,繼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於1790年病故),1790年繼位的新主人只聘請他作掛名的音樂指導,海頓從此得到自由,於是他移居到維也納。
1791年,應英國之邀,海頓前往倫敦訪問。在此期間,他出席了紀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爾的音樂會。當大廳里回響起亨德爾的名作《哈里路亞》時,年近60歲的海頓激動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接著,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來,全場聽眾無不肅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
⑺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名從何來
每當從收音機中或鋼琴上傳來那輕柔、飄渺的《月光奏鳴曲》的美妙旋律時,許多音樂愛好者的眼前便會浮現出「碧天如水夜雲輕」、「天街夜色涼如水」等詩般幽美的夜景;特別在夜深人靜之時聆聽,更會產生這般感覺。但是聽者中恐怕還有不少人並不知道,貝多芬的這首著名鋼琴曲,原來並沒有「月光」這個標題,它的正式名字應該是「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那麼,究竟是何人,又為何加上了這樣一個美妙的標題呢·關於「月光奏鳴曲」名字的由來,說法很多。其中,流傳得最為廣泛的一個是:某晚,貝多芬在萊茵河畔的某一小鎮散步,聽到一間破舊房子中有人正在彈奏著自己所寫的一首曲子,還聽到彈奏者(一位女子)邊彈邊與另一人嘆息著自己因無力購買音樂會的門票去聆聽貝多芬本人的演奏而深感惋惜……貝多芬大受感動,便推門而入,走到鋼琴前為他們——一個鞋匠與他的盲妹妹彈奏了剛才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他余情未盡,便又即興彈起了一首新曲。這時正好月光如水,照得滿屋皆白。貝多芬的樂曲也就照著此情此景馳騁了起來。彈完後,他飛奔回住所,連夜把剛才即興所彈之曲記錄、整理了出來,便為「月光奏鳴曲」。這一故事現在幾乎傳遍了全世界,甚至許多國家(其中也包括我國)的小學語文課本都把它收作了課文。
另一略為相似的傳說是:某晚,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的林中散步,偶過一貴族別墅,便信步走進想做片刻休息。誰知裡面正在舉行盛大歌舞晚會。人們發現了貝多芬後便一致盛情邀請他即席演奏。貝多芬慨然允諾。這時,皎潔的月光照入大廳,貝多芬和鋼琴沐浴在這銀光之中,音樂家因此而靈感大發,即興彈奏了一首美妙的樂曲。回去後加以整理,便寫出了「月光奏鳴曲」。某位名畫家還根據此事畫成了一幅油畫,在世界上也很聞名。
這兩個傳聞在情節上雖有很大出入,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貝多芬是受了月光的啟發而即興創作的。但許多音樂史家研究、考證後都證明實際上並無上述兩事。貝多芬雖有即興作曲之才,但這首曲子卻不是即興之作,而是經過了艱苦的勞動才創作出來的,那反復修改塗抹的手稿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因此,有些音樂史家根據這首曲子第一版扉頁上的獻辭「獻給朱麗葉塔·基恰爾弟」,提出了另一些解釋。一說貝多芬與其女弟子朱麗葉塔熱戀時曾經常在月夜下的林中散步,貝多芬是在戀人溫柔的愛情與美麗的月光的激發下創作出這首曲子,並把它題獻給自己的戀人的。一年多前在我國放映過的電影《永恆的情人》中就有這樣的內容。我國藝術家豐子愷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是貝多芬的「訴衷情曲」,但對貝多芬深有研究的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卻認為此曲不是貝多芬的熱戀之作,而是失戀之作,而且內容與月光也根本無關,所表現的是他當時內心深處痛苦、悲憤、絕望及對昔日戀情的留戀等復雜感情。但有些音樂史家指出,這首曲子作於1801年,此時正是貝、朱熱戀之時,而後來朱麗葉塔因受貴族家庭壓力被迫另嫁他人是一年多之後的事情,因此1801年貝多芬怎麼會寫出「失戀之作」呢?後來又有人查明,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原先也並不是打算獻給朱麗葉塔的,而是因為原先答應獻給朱麗葉塔的一首「G大調輪回曲」,不知為何被一位公爵夫人要了去,貝多芬為了不食前言才改送他新創作的這首鋼琴曲的。因此這首曲子也未必與朱麗葉塔的月光下散步有關。
但是,有不少音樂家或評論家還是堅持這首曲子主要是表現月光的,他們甚至作出了相當具體的描寫:第一樂章為「月之初升」;第二樂章為「朗月之懸太清」;第三樂章為「午夜之狂飈」……其代表者便是德國詩人、音樂評論家、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的詞作者雷爾斯塔布。他聽了這首樂曲的演奏後,憑他那詩人的豐富想像力,首先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出上面所說的那些意境和感受。以後那些流傳甚廣的與月光有關的傳說故事,以及不知哪位出版商為了打開曲譜銷路而乘機加上「月光」這個標題,大概都多少受到雷爾斯塔布的影響。
不過,反對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表現月光的人也不少。他們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樂曲進行了解釋:有人說它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的祈禱」;有人說它描繪了一幅帶有圓亭的美麗風景;有人則說它表現了陰郁的、狂暴的、悲劇性的情緒或無限的愁思和惆悵的回憶……
那麼,貝多芬本人生前對這首曲子又作了些什麼表示呢?除了第一版扉頁上的獻辭外,他還在全曲前加上了兩個音樂表現術語「近乎幻想地」和「非常纖細地彈奏」,並且還說過他自己並不認為這首很著名的鋼琴曲是他最好的鋼琴作品。然而,他對別人後來加上的「月光」這個標題及與月光有關的傳說也沒有表示過不滿或反對。因此,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曲子時到底是如何構思的,到底想表現什麼,除了他本人外,也就沒有任何人能肯定地說清楚了。這也就為後來的音樂家、評論家和聽眾留下了廣闊的想像餘地。
但不管怎樣,有一個事實卻是無可否認的,那就是這首鋼琴曲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由於其意境深遠、感情豐富、結構巧妙、指法流暢而大受演奏家和聽眾的歡迎,並以「月光奏鳴曲」之名傳遍了全世界,許多人聆聽時都產生過對月夜的聯想。因此,又有誰能斷言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曲子時就一定與月光沒有關系呢?
⑻ 莫扎特一共留下了多少各種樂曲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或多或少地從事了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唐·喬萬尼》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特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喬萬尼》(《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特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喬萬尼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這首樂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席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洛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在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其它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17、 D大調交響曲(K.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