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解釋39條
㈠ 行訴法訴訟時效
1.通常是三個月,《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3.《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但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㈡ 行政訴訟法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解釋是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而制定的解釋。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正、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而制定的法律,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據。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㈢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文字多復這里放不下,網上一搜「製法釋[2000]8號」即可得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㈣ 如何理解房屋和土地登記行政訴訟時效
首先,看第一種時效「3個月」。《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們法院提起訴訟,應當在指導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可以看出,這一時效的前提是,行政機關必須履行全部告知義務。其中包括兩方面,第一,行政機關應告知相對人或利害關系人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第二,行政機關應告知訴權或起訴期限。
其次,再看第二種時效「1年」或「1年+3個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第35條規定:即逾期的期間最長不得超過一年。加上《行政訴訟法》第39條「3個月」即「1年+3個月」,不過,由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發布之日起施行,《貫徹意見》同時廢止。自2000年3月10日《貫徹意見》不再發生效力。
第三,再看第三種訴訟時效「2年」。《解釋》第41條規定:訴訟期限為2年。這一時效的前提是,行政機關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但行政機關必須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
第四,再看第四種訴訟時效「20年」。《解釋》第42條規定:訴訟期限從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最長不超過20年。這一時效的前提是,行政機關既沒有告知相對人或利害關系人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也沒有告知其訴權和起訴期限。
有一種觀點認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雖然沒有告知其內容,但利害關系人從其他渠道得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那麼訴訟時效是2年,應該從知道或應當知道開始計算。例如有一華僑,國內有一處房產,保管人利用塗改偽造的手續材料於1996年3月將其房屋過戶到自己名下,華僑一直不知,後來在2006年5月通過熟人得知這一情況,但沒有在兩年內起訴房屋管理部門,直到2009年6月才提起行政訴訟,此案是否超過訴訟時效。有的法院判決超過訴訟時效並駁回原告起訴。法院認為行政機關雖然沒有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但華僑在2006年5月就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應當適用2年時效,即最晚在2008年5月前起訴。筆者認為法院判決值得商榷,此案沒有超過訴訟時效。理由正如前面所述,利害關系人雖然主動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但這並不能免除行政機關不告知所帶來的法律後果,即由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瑕疵(不履行告知義務),權利人在20年內隨時可以起訴。
還有一種觀點會反駁,為什麼民事訴訟2年時效與最長時效20年是涵蓋被涵蓋關系,而行政訴訟時效卻不是?這是由兩種不同訴訟制度決定的,民事訴訟是平等主體之間進行的,法律不傾向於任何一方,而行政訴訟不是平等主體的較量,行政機關是強者,所以法律傾向於保護行政相對人這一弱者。放寬時效,等待救濟。
可以歸納為,行政機關既沒有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也未告知訴權或起訴期限的,不動產行政案件的訴訟時效為20年,至於權利人主動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並不影響20年時效;行政機關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但沒有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訴訟時效為2年;行政機關既告知具體行政內容,又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訴訟時效為3個月。
㈤ 關於行政訴訟法的第38、39條
特殊期限: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對於法律另有規定的不同於一般期限的,依法律規定。
起訴期限的起算: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下列特殊情形應特別注意:
(1)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時,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已作了規定,行政機關超過期限仍不作為的,從該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起訴期限,在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規定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規定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立即提起行政訴訟。
此外應該還有一些的但是我國行政法規什麼的都很分散的,我暫時只找到這些。
㈥ 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受案范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行政訴訟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一、受案范圍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二、管轄第三條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
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第四條立案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改變、追加被告等事實和法律狀態變更的影響。第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三項規定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案件;
(二)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三)其他重大、復雜案件。第六條當事人以案件重大復雜為由,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或者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七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決定自行審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第七條基層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七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決定自行審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第八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對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又採取其他行政強制措施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是指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
不動產已登記的,以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不動產未登記的,以不動產實際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第十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人民法院對管轄異議審查後確定有管轄權的,不因當事人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等改變管轄,但違反級別管轄、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第三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第四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第五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第六條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
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第七條復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
(一)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的;
(二)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范依據且對定性產生影響的;
(三)撤銷、部分撤銷或者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
(二)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復雜案件。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第十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
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第十一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託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第十二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與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十四條合夥企業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原告,由執行合夥企業事務的合夥人作訴訟代表人;其他合夥組織提起訴訟的,合夥人為共同原告。
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沒有主要負責人的,可以由推選的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
同案原告為5人以上,應當推選1至5名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在指定期限內未選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指定。
㈨ <行政訴訟法解釋>41條,第一款,與<行政訴訟法>39條!前一個是兩年,後一個是3個月.怎麼理解!!
<行政訴訟法解釋>41條的兩年是指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內他組織訴權或者起容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沒有製作相關的司法文書並送達當事人,當事人通過其他途徑知道內容後的期限。
<行政訴訟法>39條的3個月.是指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製作相關得司法文書並送達當事人,並告知當事人起訴期限是3個月的為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