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信息化背景下行政法的發展

信息化背景下行政法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8-20 18:19:36

『壹』 新行政法的形成與發展論述題怎麼答

一、行政法產生的基礎
(一)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
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是自然權利、三權分立以及法治理論。
1.在法國大革命前,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自然權利」的主張,認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並認為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讓與。這一思想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為法律所肯定。行政法的出現正是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當然,現代行政法更注重拓展公民的權利,促進公民個體及社會的發展。對行政法的產生具有更直接影響的是「三權分立」理論。該學說創始人孟德斯鳩認為一切國家都存在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種權力,主張將這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行使,以確保自由的存在。三權分立強調權力的制衡,這里必然引申出對行政權的規范和控制。
(二)行政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行政法的產生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但直接導致行政法產生的原因卻根植於現代國家的憲政體制。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權都建立在「三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它孕育著行政法產生的最基本的條件,即行政相對獨立,沒有行政的相對獨立,也就沒有行政法。
二、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法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最早產生於西方國家,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法國大革命後確立起來的。1789年的大革命****了封建****制度,資產階級按照「三權分立」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法國的政體。法國的三權分立,不僅是為了限制王權,同時也是為了限制司法權。1790年的《法院組織法》明確將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開,並排除普通法院對行政糾紛的管轄權。1799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了國家參事院和省參事院。國家參事院一方面受理行政糾紛,提供解決糾紛的意見,另一方面為政府提供法律咨詢。自此,法國逐步形成獨立的行政審判制度。為行政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英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英國行政法的萌芽可追溯至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初期,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普通法制度就已包含了現代行政法的精神,即對行政的控制。但在英國,行政法真正受到重視是在19世紀後期。這一時期,由於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兩個顯著變化:(1)委任立法。為應付工業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問題,需要制定大量法律。議會由於時間、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滿足這一需要,不得不授權行政機關制定具體的規則,以補充地方立法之不足。(2)行政裁判所的迅速發展。行政裁判所的職能是行使部分司法權,受理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爭端。由於上述變化,英國的司法審判制度得到充實和加強,行政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美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美國是嚴格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分權與制衡為立國之本,立法、司法對行政的控制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但由於美國承襲了英國的普通法制度,公法與私法不分,行政法的出現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洲際貿易委員會的成立,人們常將此作為美國行政法產生的標志。由於嚴格的三權分立原則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的需要,新型的行政機構——獨立管制機構應運而生。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承襲了英國傳統,但更側重於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強調行政程序的控權作用。1946年,美國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之後又制定了許多程序法規,如《陽光下的政府法》等。此外,在行政組織方面,美國建立了許多獨立管制機構,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體美國學者視獨立管制機構的建立為美國行政法的開端。在解決民事和行政爭端方面,美國還建立了行政法官制度,並逐步使之完善。
三、中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中華民國行政法的歷史簡況
在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萌芽。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主張實行資產階級民主與法治。1911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並第一次提到行政訴訟:「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但關於行政訴訟,其他他別訴訟,另以法律定之。」民國3年(1914年)5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公布了《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了《行政訴訟法》,並在同年3月公布了《平政院編制令》,規定了行政審判組織。至此,在形式上初步建立起行政訴訟制度。北洋政府依照日本的體制設有行政法院,成為「平政院」。
******政府成立後,「平政院」改名為「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處理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有三個程序,必須經過向行政機關的訴願,再訴願後,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此外,******統治時期還頒布了一些規范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法律,如省政府組織法等。[1]
從總體上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連年內外戰爭不斷,蔣介石******政府又長期實行獨裁統治,不講法治,因此,無論是行政訴訟,還是對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規范的作用都是徒有虛名。行政法治只不過是開明人士的良好心願,客觀上並不具備行政法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維護公民權利更談不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的行政法萌芽於20世紀5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並形成體系、走向成熟則是在80年代以後。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行政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立法法》等相繼制定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正在制定過程中,行政法制度已在逐步地建立和健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濟體制的改革意味著國家與公民關系的變化,意味著公民從客體到主體地位的轉變,意味著對政府權力重新界定和規制的必要,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歷程,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國的推進,我國的行政法將逐步成熟與完善。

『貳』 如何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一、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行政管理現代化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思想觀念現代化。行政管理觀念現代化,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現代化的過程是人自身自我完善的過程, 樹立強烈的創新思想和開拓精神, 准備和樂於接受他未曾經歷的新的生活體驗、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行為。要勇於拋棄墨守成規、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等傳統觀念, 改變家長式、長官意志、獨斷專行的管理思想以及唯命是從、以教條和機械的方法處理行政事務的舊習慣。2、行政組織機構的現代化。現代化的組織機構必須有靈敏的信息系統、科學且權威的咨詢系統、民主和高水平的決策系統、高效的執行系統和強有力的法制性的監督系統。此外, 現代化的組織機構, 應當有合理的機構設置、精幹而有效率的公務人員、較高的智能、合理的年齡結構、明確的職責許可權、標準的工作程序和公正、嚴明的考核、獎懲等激勵機制, 使得各組成部分協調運轉, 從而保證行政管理的效率性。3、知識現代化。21 世紀是科學、管理飛速發展的時代, 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日益增多, 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 只有努力掌握和豐富現代化科學知識, 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做好政府管理工作。4、管理技術手段的現代化。落後的行政管理技術和辦公手段是造成我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質、內容、形式和手段都需逐步變革, 必須採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自動化的辦公手段, 在政府內建立起高效率的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傳遞加工系統,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二、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樹立民主觀念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是民主的行政管理,而行政民主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行政公開,而且公開性不僅限於決策層,還應該擴大到全社會,公民能夠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通過某些代表自己利益的組織介入政府決策,表達自己的心聲;另一方面,行政公開有利於公眾了解政府行政工作,對政府工作提出建議、進行監督,有效促進政府行政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密切政府與公眾的聯系,有效防止一些行政工作人員的「黑箱操作」和****現象的產生。政府可以通過採取相關措施實現行政公開,例如:1、通過網站、媒體、設立固定政府信息公開設備設施、定期召開政府新聞發布會、設立服務熱線等方式,切實增強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最近,政府機關各局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規范、統一公開發布政府信息的一項舉措,極大地推進了行政民主化。2、建立預公開制度。政府在發布各種政策、規章以及實施重大決策前,應組織政府領導成員或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開展專項的社會咨詢活動,圍繞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組織各界人士進行討論、論證或舉行聽證會。3、擴大公民參政議政的渠道,提高政府對公眾意見和投訴的回應力,通過互聯網、信訪、走訪等途徑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聯絡,以建立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行為目標,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以公眾的滿意度作為政府工作成敗的衡量指標。三、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核心行政效率是提高全社會效率的核心,是行政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實現行政管理現代化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其途徑主要有:1、實行行政主體多元化。引入行政服務的競爭機制,減輕政府職能負擔,讓其他社會力量包括社會團體、企業、中介組織去承擔公共行政職能,通過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合作的方式達到社會治理,對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產生激勵作用,提高政府服務意識。2、建立「有限政府」的觀念,實現行政管理高效化。首先要限制政府的職能范圍,「讓政府只做它應該管的事」,在它應該起作用的職責范圍內行使權力,承擔責任。其次是限制政府的權力,讓它只在其權力范圍內起作用,不得隨便干預市場行為,把政府職能放在加強宏觀調控上。3、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規模減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條件、環節和內容,盡快建立網上審批系統。4、合理設置政府各級機構,精簡行政隊伍,提高公務員素質。行政組織的設置要以職能需要為基礎,避免「因人設廟」的現象,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實行責任制政府。加強公務員的技術意識、廉政意識和服務意識,對公務員進行能力評估和績能考核。四、 電子政務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手段在信息化社會里,政府現代化的根本特徵表現為政府的信息化,電子政務是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政府管理形態,是政府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就是改造傳統政府建設現代化政府的過程。電子政務在政府行政管理現代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改變政府的管理理念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事物,它不僅代表先進的技術,而且也代表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思維;信息技術本身是創新的產物,並且推進其他領域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這將極大地改變政府的管理理念。1) 建立服務式政府。目前指導著西方國家大力推行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服務型政府將是未來政府的基本定位,綜合服務將是未來政府的核心職責,政府原有的一些管理職能將移交給其他實體,政府更多的精力將投放到單個實體無法處理的信息服務和信息管理領域。電子政務的發展是以用戶為中心,按照用戶需要來設計政府的網路功能,它將促使政府由一種多層次、多部門、以管理為主的形態向一種智能型的、顧客取向的、以服務為主的形態轉變。2) 建立規范化政府,電子政務的框架設立和功能體現,是建立在網路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上,標准化和規范化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基本前提,電子政務的交互性、透明性、公開性和檢索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政府的規范化和依法行政。3) 建立學習型政府,信息化條件下政府的管理與以往大有不同,對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公務員更新觀念,樹立開拓創新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不斷更新知識,造就成為復合型人才。2、改革政府的組織結構正像電子商務深刻地改變了商業結構一樣,電子政務將極大地影響和改變政府的結構和職能。傳統的行政組織形式是官僚科層組織結構,它與工業化時代平穩的管理環境相對應而存在。電子政務的發展則將逐步縮減以至取消中間管理層,增寬管理幅度,改變科層組織結構,按照政府和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重新構造政府結構,使政府的組織結構設計更加精簡和合理,促進傳統金字塔型的行政組織扁平化,從而優化政府的組織結構。政府組織機構的設立將根據公民的意向和需求來確定,朝著「單一窗口」、「跨部門」、「24小時」、「自助式」的方向發展。未來還可能出現政府動態網路機構的設立,即電子政府網路結構的各部分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相應的變動、增加或撤減。很顯然,新的政府組織結構將改變傳統的固定工作流程和死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力圖建立一個有彈性、有應變能力的政府管理新機制。3、轉變政府的運作方式傳統政府的運轉方式,大多以集中開會研究、自上而下的逐級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層層匯報、上下級之間的層層報批和層層審批為主要工作方式,「文山會海」、「公文旅行」總是克服不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效率低下,並且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和政府****。電子政務通過虛擬辦公、電子郵件交換、遠程連線會議等手段,改變政務信息的傳遞和流動方式,減少紙件政務信息的數量,改變政府的辦事方式,逐步擴大和完善政府的網上辦公功能,變官僚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變簡單命令型政府為互動規范型政府,構建適合信息社會的政府工作方式。4、增強政府的決策能力政府通過網上與公眾進行互動溝通,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政府的行為,將有力地促進政府決策的公開化、民主化和效率化。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政府獲取信息和處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政府能夠及時獲得和處理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種各樣的政務信息資料庫和政府輔助決策系統,進行辯證地和系統地思考和整理,大大提高政府的綜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可以通過網路讓公眾參與,讓公眾發表意見,使政府及時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集中群眾智慧;決策後,政府又可以通過網路及時獲得決策實施過程中的反饋信息,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發展變化的最新動態,並據此完善或追蹤決策;而公眾也可以通過信息網路監督政府的運作過程和結果。同時,在政府內部電子政務也能夠有效的防範下級政府違背上級決策精神而肆意妄為,在更大程度上保證下級政府更好地執行上級政府的決策,切實保證政府決策的順利執行。5、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1) 電子政務以電子公文和網路辦公為主要方式,加快了政務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快了政府的辦事速度,從而增強了推行政令的時效性,大大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2) 政府信息化推動政府行政組織結構的變革,縮減甚至取消中間管理層,精簡政府管理機構,將大大簡化行政運作的環節和程序,有些中間管理層環節被計算機程序取代或被取消,這無疑將很大地提高政府的運轉效率。3) 電子政務的目標之一是降低行政運作成本,隨著電子政務地深入發展,政府行政管理結構將逐步優化,公務員隊伍素質將逐漸加強,政務信息傳遞效率和政府辦公水平將不斷提高,這些都會促使行政運作成本的減少。6、促進政府的反腐倡廉電子政務的公開性和交互性,將加強政務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政府通過網路公開辦事程序,公布政府政策法規及舉報監督辦法,使民眾能及時通過政府網站獲得詳盡的信息,參與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從而避免暗箱操作,防止以權謀私,促進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從我國電子政務的實踐來看,電子政務的廉政功能已初步顯現,如走私、逃套匯.騙稅的重要手法,就是在單證上弄虛作假。過去我們把防偽的重點放在紙面單證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是治標不治本。如今,十二個中央部委聯合推出的「口岸電子執法系統」採用了「電子底帳+聯網核查」的管理模式,使各管理部門之間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直接核查對方的執法電子數據,進而從根本上防止不法分子的造假機會。此外,電子采購和招標的推行也被實踐證明是增強政府采購透明度、減少這一領域****現象的強有力的方法。結束語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步伐和建設力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管理現代化建設無疑是促進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強有力保障。同時,行政管理現代化是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很強實踐性的概念,還需要我們在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建設發展中,不斷探索,真正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組織制度體系。

『叄』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有哪些民生亮點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的民生亮點有「一事不再罰」只針對罰款處罰;「兩人執法」,全過程記錄;滿足三大要件,才能「首違不罰」;把住五個「關口」,避免「暗中執法」

1、「一事不再罰」只針對罰款處罰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在1996年制定行政處罰法時就已明確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級巡視員張桂龍介紹,本次修法對「一事不再罰」原則作了進一步完善,針對實踐中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的情形,在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基礎上,增加規定「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

張桂龍強調,「一事不再罰」指的是不能給予兩次及以上的罰款處罰,對於其他種類的處罰,還要看單行法律、法規的規定。

例如根據疫苗管理法規定,生產、銷售的疫苗屬於假葯的,其處罰包括沒收違法所得和相關物品、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葯品注冊證書、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罰款等,對於上述罰款之外的處罰種類,可以並罰。

2、「兩人執法」,全過程記錄

在現行法律「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規定的基礎上,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將原來規定於「一般程序」一節的「兩人執法」,調整到「一般規定」一節中,修改為「行政處罰應當由具有行政執法資格的執法人員實施。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兩人執法』的好處是,執法人員之間有合作、有配合、有制約、有監督,特別是在面對當事人執法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議。」張桂龍介紹。

此外,修訂後的行政處罰法規定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定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對行政處罰的啟動、調查取證、審核、決定、送達、執行等進行全過程記錄,歸檔保存。據了解,司法部正在積極推進全國行政執法平台和行政執法監督平台建設,用信息化助推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深入落實。

3、滿足三大要件,才能「首違不罰」

壓線、不按規定停車……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稀里糊塗」違法被罰款的現象。而根據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規定,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並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

「行政執法的價值絕非『為罰而罰』,而是要在懲戒違法行為的同時達到預防違法的實際效果。大力推行『柔性執法』,對輕微違法者進行批評教育、勸誡同樣也能起到防止和減少嚴重違法行為、降低社會危害性的作用。」

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一級巡視員、副局長徐志群介紹,初次違法主要是指當事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在同一領域、同一空間內第一次有某種違法行為。行政機關實施「首違不罰」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第33條規定的三個要件:即初次違法、危害後果輕微、違法行為人及時改正,這三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在談到增強「首違不罰」可操性時,徐志群強調要嚴格規范行政裁量權。「是否危害後果輕微和及時改正、『可以不予處罰』,都賦予了行政機關較大行政處罰裁量權。」徐志群表示,各級行政執法部門要統籌做好免罰清單實施和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工作,對照法律法規,依據不同行政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危害程度、實際後果等因素,按照合法、科學、公正、合理的原則,綜合考慮法定裁量和酌定裁量因素。

對行政執法行為種類進行逐條梳理、分類、細化,納入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管理,並適時組織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4、把住五個「關口」,避免「暗中執法」

近年來,濫設亂設「電子眼」抓拍交通違法行為,產生「天量罰單」的事件多次引發輿論熱議。通過「電子眼」進行非現場執法,有時存在設置地點不合理、不公開,監控設備不合格、不達標,記錄違法信息不規范、不告知現象,群眾對此頗有微詞。

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著力解決電子技術監控設備執法不規范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處長張曉瑩介紹,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對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質量要求、設置、使用和程序等作出全面規定,實現了五個「確保」,把住了五個「關口」——

確保採用非現場執法方式於法有據,把住「法律依據關」。行政機關具體在哪些領域、哪些情形下可以單憑電子技術監控設備收集、固定的違法事實實施行政處罰,應由法律、行政法規確定。

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質量過關、性能完備,把住「質量關」。利用電子技術監控設備收集、固定違法事實的,應當經過技術審核,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符合標准。

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設置科學合理、公開透明,把住「設置關」。利用電子技術監控設備收集、固定違法事實的,應當經過法制和技術審核,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設置合理、標志明顯,並要求將設置地點向社會公布,避免「暗中執法」。

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記錄內容准確無誤、客觀全面,把住「記錄關」。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記錄違法事實應當真實、清晰、完整、准確。行政機關應當審核記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未經審核或者經審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證據。

確保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記錄信息有效告知當事人,把住「告知關」。既要及時告知,也要採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為當事人查詢、陳述和申辯提供便利。同時強調不得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當事人享有的陳述權、申辯權。

行政處罰法的修法背景

7月15日起,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正式施行。這是該法自1996年頒布實施以來的首次全面修改。作為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保障法律、法規貫徹施行的重要手段,行政處罰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事關全面依法治國事業,事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設,事關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盼。

此次修法一個最重要的背景,就是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深化行政執法領域改革的重要成果落實在法律中。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在總結行政執法實踐經驗基礎上,針對行政執法實際問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行政處罰的基本制度和規則,充分體現和鞏固了行政執法領域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最新修訂《行政處罰法》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

『肆』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有哪些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

1、相對於傳統行政方式,電子政務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行政方式的電子化,即行政方式的無紙化、信息傳遞的網路化、行政法律關系的虛擬化等。

2、電子政務使政府工作更公開、更透明 電子政務使政務工作更有效、更精簡 電子政務為企業和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電子政務重構政府、企業、公民之間的關系,使之比以前更協調,便於企業和公民更好地參政議政。

(4)信息化背景下行政法的發展擴展閱讀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發展:

各個國家推動電子政務,都與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的改革密切結合。在我國推動電子政務,不只是用電子手段履行政府的現存功能,它本質上是一次改革,我們要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這項建設,力爭取得比較扎實的成效。

電子政務是政府機關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內網建設是政府電子政務的關鍵,各級政府信息中心不光要負責具體業務工作,也要承擔起內網安全性的管理工作,要牽頭組建一個電子政務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相關文件。

主要包含內網建設總體原則、實施辦法、具體要求、安全性控制、相關設備采購與管理辦法等,特別是對各接入網安全保密系統建設更要投入一定精力,要與財政部門與集中采購機構協調工作機制。

規定凡涉及到電子政務方面的產品采購,申報計劃時應有電子政務領導小組先期審核,主要是落實推薦目錄要求,防止出現采購的產品有嚴重缺陷、過時與老化、缺乏兼容性等,從而保證主網安全有效運行。

『伍』 國內電子商務的法律現狀

主要針對電子商務的法律如下:

《電商法》《廣告法》《食葯法》等眾多法律。

『陸』 中國監獄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司法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信息化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把信息化作為監獄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制定了《全國監獄信息化建設規劃》,編制了《全國信息化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國家發改委批准了全國監獄信息化一期工程立項,先後召開了全國監獄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全國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和全國監獄信息化建設應用工作座談會等,信息技術在監獄各項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全國監獄信息化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監獄信息化建設總體目標是:構建覆蓋全國監獄系統的網路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標准規范統一、應用功能完備的信息化體系,明顯提高監獄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形成全員應用、資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顯著提高監獄執法、安全防範、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推進司法行政系統信息化建設奠定基礎。

監獄信息化的具體目標是:建設數字化監獄,即通過信息處理、網路通訊、生物識別等各個學科的先進技術將監獄內的各種記錄、文字、圖像、多媒體等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實現監獄系統內信息採集數字化、信息傳輸網路化、信息管理智能化、信息分析集約化和信息培訓經常化,最終實現監獄更科學、更公正、更規范、更安全、更節約、更高效地履行其刑罰執行職能的目的。

監獄信息化建設的具體任務和內容:
根據司法部頒布的《全國監獄信息化建設規劃》,監獄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建設一個平台、一個標准體系、三個信息資源庫和十個應用系統。其中,「一個平台」,即網路和硬體平台;「一個標准體系」,即監獄信息化標准體系;「三個
信息資源庫」,即監獄管理信息庫、罪犯信息庫、警察信息庫;「十個應用系統」,即監獄安全防範和應急指揮系統、監管及執法管理系統、教育改造系統、生活保障及醫療衛生系統、警察管理系統、生產管理與勞動改造系統、監獄建設與保障系統、獄務公開系統、辦公自動化和決策支持系統。因此,行業內通常將監獄信息化建設內容劃分為信息系統、安防系統和應用系統三部分。

『柒』 經濟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法與市場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行政法很不發達,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說,那時實質上沒有行政法。誠然,在計劃經濟時代,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也很不發達,很不完善。但不管怎樣,那時的法院還是設置著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依據著某些很不完善的法(主要是政策)審理著民、刑事案件;公民違法,要被追究相應的民、刑事責任。而行政法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不僅法院未設置行政審判庭,不受理公民控告政府機關違法、侵權行為的案件,就是在行政系統內部,也沒有專門受理公民不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構和制度;政府機關行為違法,沒有正式的法律途徑追究責任。在那時,既沒有法(或幾乎沒有法)規范政府的行為,也沒有追究政府違法責任的機構和制度,因此可以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存在行政法。
自八十年代起,中國開始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行政法才真正生長、發展起來。首先,國家開始制定法律、法規規范各行政領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其次,或與此同時,國家也開始制定法律、法規規范政府機關的行為,包括以行政組織法規規范政府機關的組織、職權;以行政行為法規范政府機關的活動原則和活動程序;以行政監督和責任法規范政府機關違法、侵權行為責任的追究。進入九十年代,中國更是通過人大正式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由國務院發布了《行政復議條例》、《行政監察條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相應地建立起了行政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等行政法制度,特別是「民告官」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中國行政法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走過了外國一些行政法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
以上事實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法那樣不發達,甚至不存在,而一旦步入市場經濟,行政法就以如此決的速度生長和發展起來?這說明行政法與市場經濟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系。
行政法就其實質而言,是規范和控制政府權力,調整政府與公民(公民個人與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法律。在封建時代,君權至上,統治者的權力不受控制,從而不可能有行政法。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政府權力有限,其所介入的領域和所干預的事項有限,公民與政府打交道的場合不多,故社會對行政法的需要程度不大,因此,那時雖有行政法,但行政法很不發展。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社會、經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步有了迅猛的發展。科技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正當競爭與壟斷、通貨膨脹、失業、吸毒等。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提出了加強政府權力的需要。行政權從而開始廣泛介入人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至到後來人們從搖籃到墳墓都離不開政府,離不開行政權。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監督、指導、協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緩解了社會矛盾,為社會各群體共同相處和經濟活動的進行及發展提供了秩序,但行政權的加強又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社會間題: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權力,貪污****、以權謀私、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人們為解決社會問題、消除社會弊害,保護自己生存、發展而創立起來的控制機制(政府及其行政權)在消除社會弊害的同時卻製造出新的社會弊害,給人們帶來新的災難。為此,人們不得不改造舊的機制,在舊的機制中增加新的控制系統,以使原控制機制既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對社會實施有效的調控,保障社會秩序,又使之不致或盡可能少地產生負作用,給公民個人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這個新的控制系統就是行政法及其制度。
可見,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問題導致了加強行政權的需要,行政權加強所引發的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則導致了加強行政法的需要。行政法所確立的一系列原則、制度,保障行政權依授權者的目的、授權者規定的方式、程序行使;使行政權行使者難於濫用權力,一旦濫用即要受到責任追究。
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法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呢?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權不可謂不強大,濫用行政權的情況不能說不存在,甚至不能說不嚴重,然而行政法卻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可見行政法的發展還需要其他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行政權的相對一方一一公民和公民組織(包括企業組織、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要在法律一L具有完全獨立的人格,在經濟上有獨立的財產利益,真正在法律權利義務上成為與行政機關相對應的一方主體。法律對於一方依附於另一方的關系是沒有多少用武之地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民個人幾乎均從屬於一定的組織、單位,各組織、單位又均從屬於一定的行政機關。那時不要說國營企、事業單位不具有真正獨立的法人地位,就是當時的集體組織,也不享有完全獨立的經營自主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不是獨立享有法律權利義務的雙方主體,而是一方從屬於或依附於另一方。
對於從屬、依附關系來說,其維系所依靠的是命令、服從,而不是法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時作為被管理者的企業和其他組織絕大多數是國營或國有的,它們沒有屬於本身自己所有的財產,至於公民個人,其財產僅限於有限的生活資料和微薄的工資收入,這種經濟狀況自然不可能使行政相對人成為與行政機關平等爭論法律是非(是否違法,是否侵權等)的一方法律主體,從而管理者也就不需要,被管理者也不會要求制定行政法來規范雙方的關系。
市場經濟體制則不同,在這種體制下,企業獲得了獨立的經營自主權,它們在市場競爭中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它們的生存和發展要求有法律保護它們免受行政權的任意支配和干預,它們不願意聽命於政府機關及其行政長官反復無常不斷變化的命令、指令、指示,然而市場經濟又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相對人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以法律規定政府和被管理者各自的權利、義務,以法律規范它們的相互關系。不僅政府可以依法制裁違法的相對人,相對人也可以依法對政府的違法行為提起訴訟,要求政府承擔違法責任。政府和被管理者均成為了獨立的法律關系主體。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其他組織有了自己的財產,公民個人也不僅擁有生產資料,甚至還舉辦私人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它們有信心作為與政府相對應的法律主體;同時,其所擁有的屬於它們自己的大筆財富也深感到需要法律保護,以避免被政府以各種非法手段(如濫罰款、濫攤派、違法徵收、沒收等)拿走。這樣,行政法就成了全社會的個人、組織,特別是擁有財產權、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的迫切需要。中國行政法正是在這種需要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矛盾而導致的加強行政監控的需要以及行政權加強,行政權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廣泛干預所引發的新的矛盾(權力濫用和對被管理者權益的侵犯)而導致的對行政權控制的需要是行政法產生的社會基礎。而行使行政權的政府與作為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均成為獨立的法律權利義務主體(這就是首先要求政企分開,政府與其他行政相對人分開,使企業和其他行政相對人脫離與政府的依附關系)是行政法存在和運作的前提條件。此前提條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可能具備而只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才能成就,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市場經濟是行政法生長和發展的土壤,行政法植根於市場經濟體制之中。
行政法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如此:行政法離不開市場經濟,沒有市場經濟,行政法就不可能或者難以生長和發展。同樣地,市場經濟也離不開行政法,沒有行政法對行政權的規范和控制,沒有行政法對政府與公民、法人、其他組織關系的適當調整,市場經濟不可能正常運行和發展。
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政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賦予政府權力,確定政府權力的界限
市場經濟一方面需要政府權力的一定介入,以保障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排除政府權力的過度干預,以保障市場主體的自由和活力。為此,就必須健全、完善行政組織法,明確規定各行政機關的職權、職責。行政組織法確定行政機關的職權、職責的意義在於:第一,明確各行政機關有權干什麼,它能夠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什麼行為,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哪些行為有服從的義務;第二,明確各行政機關應該干什麼,它應該對社會實施哪些管理行為和為相對人提供哪些管理服務,行政機關不實施相應行為和提供相應服務,行政相對人可以以其「不作為」為由提起申訴、控告或向法院起訴相應行政機關;第三,明確各行政機關只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根據依法行政的原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首先必須有法定職權、職責的依據,行政機關超越職權、職責對相對人實施的行為,相對人沒有服從的義務,行政機關要求相對人服從,相對人可以以其「越權」為由提起申訴、控告或向法院起訴相應行政機關。由此可見,法定職權、職責既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實施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依據,也是行政相對人防止行政機關行為不確定而任意所為,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行政越權或行政不作為侵犯的武器。
二、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確定政府行為的方式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制約。政府權力過大,什麼都管,什麼都干預,就會使市場失去生機,使經濟失去活力,就可能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但是要保障市場經濟的運行,防止政府對市場主體權益的侵犯,光靠限制政府權力是不夠的,甚至是很不夠的。政府權力即使以法律明確界定了並且界定得較為合理、適當,但是政府如果在行使這些權力時隨心所欲,以權謀私,貪污****,同樣會使市場失去秩序,使市場主體失去對平等競爭的信心,從而把經濟搞亂、搞垮。因此,還必須制定完善行政程序法,以法規范政府行為的方式,確定政府行使行政權的基本原則(如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行政程序法的意義在於:第一,保障民主,防止專斷。行政雖然不同於立法和司法,實行首長負責制,但現代行政同樣要求一定的民主程序,如制定法規、規章、政策,必須保證行政相對人的一定參與,行政機關作出影響行政相對****益的行為,事前要通知相對人,讓相對人獲得必要的情報,並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等等。第二,保障廉政,防止****。行政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有公開程序、聽證程序、職能分離程序、不單方接觸程序、說明理由程序等。「公開」包括法規、規章、政策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公開,有關涉及相對****益的信息、情報公開,有關影響相對****益的決定、行為公開。凡對於公眾保密,不能讓公眾了解、查閱、復制的文件、信息、材料,應該有法律、法規的根據。「聽證」指行政機關作出與行政相對****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申述、建議,接受其提供的證據和有關材料,並根據需要組織當事人辯論、質證,行政機關在充分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權衡各種意見後再作相應決定。「職能分離」是為了加強權力制約,防止某些機構、個人專權,濫用權力而將行政機關內某些相互聯系的職能(如調查職能與裁決職能,執行職能與監督職能等)加以分離使之分屬不同的機構和人員掌管。「不單方接觸」是指行政機關就某一行政事項同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人作出行政決定或裁決,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包括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宴請,在家接待一方當事人求見等)。「說明理由」指行政機關作出涉及相對****益的決定、裁決,特別是作出對相對****益有不利影響的決定、裁決,必須在決定書、裁決書中說明法律、事實根據及相關理由。所有這些程序顯然有利於促進廉政,防止****。三,保障相對****益,防止侵權。行政程序包括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後程序。

『捌』 行政訴訟法的發展趨勢

我國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應當說是我國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同步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在集中、從低層次到高層級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兩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一是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和實施,它從司法監督的角度有力推進了行政程序法制建設,其中有宣言式的規定條款:具體行政行為違背的法定程序的,得以撤銷;
二是1996年《行政處罰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全面行政程序法制建設的開始,《行政處罰法》的重要貢獻在於:在行政訴訟法確立的程序違法無效的原則上,又進一步確立了保障公民權利與促進行政效率相結合的公正、公開原則,規定了告知、陳述、早辯和聽證等程序制度。
總體來看,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1、新憲法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憲法依據。西方國家的憲法中往往有關於行政程序基本原則的規定,這些規定構成這些國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淵源。我國憲法並沒有專門明確規定行政程度的基本原則,但是,憲法中的有些規定卻可以被認為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依據。例如,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人民依照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開原則、參與原則的憲法依據。
2、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建國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使行政程序無法可依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世紀80年代以後,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國家機關先後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度程序暫行條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行政復議條例》、《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蓋面大為擴大。
3、某些行政領域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程序制度。雖然目前我國的行政程序制度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但從局部看,有些領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如行政處罰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等。以行政處罰以例,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決定的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以及行政處罰的執行程序都作了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此外,還制定了大量專門規定特定領域的行政處罰程序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這使我國行政處罰程序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規則體系。
4、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開始得以確立,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單純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權功能和保護公民權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認識,其結果,使得我國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權和保護公民權益為主要目的、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規則和制度逐步被確立。例如,告知程序、聽證程序、迴避程序、復審程序等。這種變化表明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5、行政程序制度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隨著國家法治的發展,行政程序開始獲得獨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訴訟法》明確地將程序合法作為行政行為合法的三個必要條件之一。《行政處罰法》則明確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這些規定表明,我國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實體法的附庸,它已經獲得了獨立的法律地位。盡管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的水平還比較低,行政程序法律化還存在諸多問題。

『玖』 關於行政法的核心論文

行政法的核心與理論模式

作者:羅豪才

行政法的核心是什麼?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和理論模式。

一、傳統行政法學以行政權為核心夠建理論體系

傳統的行政法學都是以行政權為核心來構建理論體系。戰前的大陸法系國家如德、日以及舊中國等,他們的行政法學的核心概念,就是行政權。這集中表現在行政法學理論體系的架構上結構方面。傳統行政法學的結構主要由有三部分內容構成:一是行政組織法。行政組織、行政機關、行政主體,這三個概念的含義存在差別,運行機能也不盡相同,不是同等概念,但都與行政權有關,都是作為行政權的載體存在的。二是行政作用法或行政行為法,都是有關行政權運作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的法律。三是行政救濟法。行政機關要為其權力的行使承擔責任,給受損害的公民提供賠償。總的說來,在歷史上大陸行政法系國家強調以行政法為工具來保障行政權有效地行使,強調行政效率、公共利益等。

英美傳統行政法理論體系,主要也是三個部分,即由委任立法、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三部分內容構成。這三個部分內容體現的中心原則,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委任立法是通過立法權對行政權進行制約,行政程序是事中控制行政權,司法審查是司法權對行政權進行制約。可以看出,這種理論體系還是以行政權力為核心來構建,強調控權,不重視相對方應有的地位位置。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行政法學界也有過關於行政法性質、功能的爭論,提出了控權、保權以及既要控權又要保權的三種理論觀點。由於當時行政法學還處於起步階段,又急於回應社會實踐的需求,便大量地從日本和我國台灣教材中「移植」其概念、原則甚至理論框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為制定行政訴訟法作理論准備,我國行政法學階曾圍繞行政法與行政權的關系、行政法的性質和功能、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等問題,展開一場關於行政法要「控權」、「保權」還是「既要保權又要控權」的爭論。我國1989年制定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這場學術爭論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爭論並不深入的立法宗旨,與這一階段理論爭論有密切的關聯。

自8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我國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我國行政法學界對實踐的發展作了比較深入的總結。人們逐步認識到,雖然以行政權為核心構建行政訴訟制度,、強調維護和監督行政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從整個行政法制、行政法學理論體系來看,其視角比較狹窄,思路比較短淺,形而上學的片面性比較突出,認識到以行政權為核心來構建理論體系具有很多缺陷很多,難以揭示行政法內在質的規定性和發展的預期,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事實上,二戰後,特別是自80年代以來,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歐洲,其行政法理論也不完全拘泥於傳統的理論,也在不斷探討2。這些都促使我們重新考慮行政法的核心問題。

二、以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為核心重構行政法的理論體系

當前,理論界已就行政法的核心問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我們認為,應以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為核心來重構行政法的理論體系。以行政權和公民權的關系作為行政法的核心,應該說在當前的理論界爭議並不大,共識程度比較高。行政權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只有同相關的概念結成一定關系,才有其實質意義。在行政法上,行政權與公民權是一對相互關聯的范疇。行政法學歸根到底也是權利義務之學。但是即便承認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是行政法的核心,也不等於只有一種理論模式。對行政權力和公民權利相互關系的認知和定位的不同,以及價值取向、目標的差別,會形成不同的理論模式。

第一種理論認為行政主體和公民的關系是一種「支配與服從的關系」,把公民置於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主張二者法律地位不平等,強調維護行政特權。以這樣的原則來構建的行政法理論體系,我們稱之為「管理理論」。第二種理論強調控制行政權、保護公民權利,主張通過立法、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來控制行政權,認為只有行政權受到嚴格控制,公民權利才有保障。其最大特點是突出監督行政的關系。,我們稱之為「控權理論」。第一種理論曾主要流行於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和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如蘇聯等,第二種理論主要流行於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應該說,近幾十年來德、日以及普通法系國家的行政法學已有長足的進步,無論在體系、方法、原則、規范,還是行政法的適用范圍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並加以借鑒,但也應當看到,他們的行政法理論模式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第三種就是我們所倡導的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論。我們認為,行政法關系的各方主體都是能動的,擴張的,又有兩重性。雙方既對立又合作,是行政法制發展的根本原因。行政法對雙方主體既要加以制約,又要加以激勵。當然在中國現有的法治條件下,我們應該重點強調制約行政權。行政主體應維護和增進相對方的合法權益,行政相對方要理解和支持行政主體的執法行為,特別要通過互動的參與機制,形成和諧、合作的行政關系格局。我們的理論框架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因此,以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為核心來構建行政法理論體系,至少有三種模式。這些模式在價值取向、目標、規范體系、制度體系的設定,以及行政法治原則的適用范圍和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別3。

三、行政法平衡理論的創見與價值

在行政法學的研究中,是否還存在別的研究視角?是否還有別的研究範式,或者別的理論模式?回答是肯定的。行政法現象紛繁復雜,並在發展之中,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行政法的研究方案也呈現多樣化,理論模式決不會是單一的。何種理論模式更具合理性,有待時間的考驗。

但是,我們認為,行政法的平衡理論作為一種理論模式,主要有自己的有如下獨特的創見和價值特點:

(一)平衡理論為建立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良性互動構築重要平台提供理論支持。

要構築行政主體與相對方行政領域十分廣泛,具體關系多種多樣,非常復雜。但隨著現代行政的發展,以「命令-服從」為特徵的強制性行政行為的范圍將日益縮小,而以協商、引導等方式實施的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為將大量增加。激勵性規則的引進,將極大地改善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良性互動的關系。平衡理論認為,要構築行政主體與相對方良性互動的平台,必須保證行政法關系主體之間平等的法律地位。從我國憲法上看,這個問題早已明確。但仍有不少人認為,「行政法是以公共利益為本位的公法」,「主體地位不平等是行政法的本質特徵」。我們認為,主體地位平等是現代行政法治的重要標志,就我國當前轉型的社會形態而言,首先要逐步提升相對方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獨立的主體;其次,要調整行政主體的職能,改革行政權力的運作方式;第三,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增強其公共治理能力;第四,要盡量發揮其他國家機關的制約作用,保證行政機關和相對方的權利義務處於動態平衡平等。

(二)平衡理論為調整行政法權利(權力)結構機制的構建提供理論指導。

在行政法實踐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行政主體和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作為最優化的平衡狀態是相對的,不平衡狀態則是絕對的。平衡理論不僅在行政法學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繫上有所創新,同時非常注重對行政法制度的研究。主張構建調整權利結構的機制,明確評價權利結構平衡與失衡狀態的標准,並通過相應的手段對影響權利結構平衡的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的調整,以維護和實現相對平衡的狀態。

平衡理論認為,有效的機制是發展和維持一種良好行政法制度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良好的機制調整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結構,一個完美的制度設計是無法在運作中發揮現實作用。因此,行政法學不但要對制度本身進行研究,還要研究相應的機制,通過機制的有效運作,實現公民權利和行政權力的平衡。

在行政法機制的構建上,應當特別注重對激勵機制的研究。建立激勵機制是現代行政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這是由現代市場經濟、現代行政以及民主政治的發展趨勢所決定的。而這些機制的構建與權力的配置、行政程序的設置以及司法審查的范圍和標准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平衡理論揭示了行政法特有的不對等關系。

平衡理論首次揭示行政法關系的本質特徵,認為行政法關系中的每一個具體關系都是不對等的。一般情況下,在實體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形成行政機關為優勢主體、相對方為弱勢主體的不對等關系;在程序法律關系和司法審查關系中,則形成另一種反向的不對等關系。4不對等關系是行政法關系不同於私法領域的其他法律關系的最重要特徵。在行政法關系中,一定的不對等關系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不等於所有的不對等關系都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也不等於不同性質的不對等關系必然形成平衡的行政法關系。

平衡理論對行政法中不對等關系的揭示,有助於行政法在權利義務配置的合理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我們在研究特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不對等關系的形成過程的同時,要研究正向不對等關系的必要性、行政指導和行政合同等非強制行政行為過程中形成的不等關系的特徵和行政程序、司法審查中的反向不對等關系等等相關問題。

另外,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對等程度的區別,具體法律關系的不對等與行政法關系平衡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與行政程序和訴訟程序制度構建之間關系。把不對等關系問題的研究與行政管理、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的具體制度安排相結合,改善公民權利和行政權力的結構。

(四)平衡理論揭示了行政程序的性質。

行政程序制度的建構對於建立和維持公民權利和行政權力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對行政程序性質的研究和探索至關重要。傳統行政法理論認為,行政程序規范對於行政機關而言既可以是權利性規范也可以是義務性規范。不同的學派持不同的主張,集中體現了不同的程序性價值取向。這種觀念阻礙了行政程序理論的發展和行政程序制度的建設。平平衡理論第一次把行政程序界定為行政行為的時間和空間的表現形式,並根據雙方的情勢,認為把行政程序法應重點制約行政主體的行為,應為其設定更多的規范界定為義務性規范。,但不同的行政行為其適用的程序的性質應有所不同,行政相對方亦應遵守必要的義務性規范。是對行政程序理論的重要變革。

平衡理論認為,義務性的行政程序規范,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義務性規范,行政程序其制度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行政行為對相對方權利的影響程度。但行政程序不應是越復雜越好,越嚴格越好,而是要根據行政行為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安排。對於嚴重影響相對方權利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許可等,應當設置嚴格的行政程序,以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權力濫用;對於不會嚴重影響或者不會直接影響相對方權利的行政行為,如行政指導行為、行政合同行為、行政建議行為等,應當設置相對寬松的行政程序,要給行政機關積極行政、充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留有餘地。

(五)平衡理論有利於行政法方法的創新和引進。

促使行政主體和相對方進行良性互動、進而調整權利結構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平衡理論主張運用各種有效方法實現權利義務的均衡化。這有利於方法論的創新和引進。除了傳統的歷史、比較、邏輯等方法外,平衡理論更多地運用博奕和利益衡量的方法研究行政法的制度、機制和規范。

在某種程度上講,行政立法是一個通過博奕的方法使行政主體和相對各方達成共識或達成一定的共識,並通過一定的程序上升為法律和政策的過程;行政管理是行政機關和相對方在既有的規則(法律規范和行政政策)的框架內的博奕過程。平衡理論為引進博奕方法研究行政法問題提供理論上的可能,而博奕方法有助於分析和解決行政機關和相向對方的動態矛盾,為制度的設計和機制的構建提供實證依據。博奕方法的引進,有利於促進作為博奕規則的法律規范和行政政策公平、公開,並有利於優質的行政對策的產生和行政管理質量的提高,對於揭示行政法的價值取向也有重要意義。

由於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在司法審查案件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利益平衡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司法方法。平衡范疇不僅體現行政權力和公民權利的狀態,同時也體現一種方法。在司法過程中,利益衡量是法官審視行政法主體之間博弈是否符合原則和規則的重要方法,同時,利益衡量也是在司法解釋和司法裁判的過程中促使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正在司法審查的各個領域受到重視並得到不斷運用。

(六)平衡理論揭示了行政法的功能。

關於行政法的功能問題,理論界歷來爭議很大。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從平面思維轉換到立體思維,可以認識到行政法應當為行政主體和相對方良性互動的構建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首先,行政法為行政機關和相對方提供一定的程序和機制,使各方有可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主張。5這種利益主張表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一個政治過程,但更多的應當體現為一個行政過程,這就要求行政程序的公平、公開和公正。其次,行政法還應當為行政機關和相對方合理的利益主張的實現提供渠道和保障。其三就是這是一個權利補救的問題,即當相對方的合理利益主張無法通過相應的制度和機制獲得實現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候,提供應當有一個後續的制度和機製作為權利補救的保證。此外第三,行政法不但應當具有為行政法主體利益主張得到代表並得以實現的功能,還應當具有保護行政法主體利益以外的權利的主張和實現協調發展的功能。行政法的功能不應當簡單的界定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保護公民權利,我們需要通過對行政過程的研究,揭示現代行政法的最高真正功能,並為行政法制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盡管平衡理論提出了自己的創見,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發展,但目前還存在一些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今後,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對行政相對方行為、非強制性行政行為、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平衡理論是一種開放式的理論,自身也正在不斷的完善。理論模式的變化,會引起行政法概念、原則、制度等方面的變化,也會引起行政法的價值取向和目標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整體把握。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研究,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

例如:注意行政法權利(力)結構的研究,主張現階段要強調提升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合理定位行政職能,調整行政權力,綜合利用相關因素,逐步實現權利(力)結構動態平衡、實現利益均衡、實現行政法關系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主張整合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調整規范體系,形成統一、有機、協調的行政法律制度;強調制約與激勵並重、實體與程序並重的行政法機制;主張行政程序重點制約「硬性行政行為」,對「軟性行政行為」,則重績效,只要求其符合一般程序原則;主張保障行政相對方權利的行使,促進其與行政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營造一種合而不同、和諧的行政法制環境;注意研究行政法制方法,提倡在某些決策過程中,通過各方反復博弈,形成廣泛共識,並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堅持行政法治原則支配整個行政過程,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實現行政法權利(力)結構的均衡化;等等。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行政法平衡理論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個不斷擴大的群體,並已歷時十餘年。本書作者是參與行政法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一員,為行政法平衡理論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本書以兩個對立的理論模式為切入點,對行政法的基礎理論作了系統的、歷史的、比較的研究,對行政與法律的基本理論作了深入的闡釋,對中國的行政法理論狀態提出不少建設性批評觀點,反映了一部分平衡理論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創見。本書作者作為一名法官,對基礎理論的實踐運用價值問題有較為深入的觀察和分析,有獨到的見解。因此,本書對於推動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機制,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注釋:

1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會理事長。

2 可參見:(英)CarolHarlow, RichardRawlings,在《Law andAdministration》(《法律與行政》)一書中關於行政法的「紅燈理論」和「綠燈理論」的論述;[日]和田英夫在《現代行政法》一書中關於「對以公共權力為中心的行政法體系一直在傳統的行政法中佔主導地位,現在人們對此提出了疑問和批評,不斷主張建立新的方法」(第12頁)的論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

3 關於行政法的三種理論模式,即「管理理論」、「控權理論」和平衡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異之處,我曾在一些論著中論及,也有其他同志的相關論著可以參考。可參見羅豪才主編:《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 參見羅豪才、袁曙宏:《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石》,《中國法學》1993年第1期。 羅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和「平衡理論」范疇》,《中國法學》1996年第4期。

5 美國學者理查德·B·斯圖爾特認為,「歷史上,行政法的根本前提始終是限制政府權利以保護私人自治權」,然而,由於積極行政的出現,公民的參與,「私人行為和政府活動截然兩分的領域已經融合在一起」。這個設想就不再是一個適當的模式了,外部對政府控制的原則已「無濟於事了」。他更認為,「一個日益增長的趨勢是,行政法的功能不再是保障私人自主權,而是代之以提供一個政治過程,從而確保在行政程序中廣大受影響的利益得到公平的代表」。見(美)理查德·B·斯圖爾特著,沈巋譯:《美國行政法的重構》,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96-197頁。

熱點內容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
民法典橫幅 發布:2025-01-20 16:40:47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