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民國刑事訴訟法
㈠ 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61條非法經營要判多久
簡介
所謂訴訟,就是平時所講的「打官司」,訴訟法就是關於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規定。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訴訟,主要有民事訴訟(即民事糾紛方面的官司)、行政訴訟(即公民與有關國家機關之間的糾紛方面的官司)和刑事訴訟。刑事訴訟則是有關犯罪方面的官司。大家知道,我國刑法規定了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犯了罪又應當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判什麼刑。關於刑法規定的這些有關犯罪的案件,一旦發生了,要找哪些部門告狀,怎樣告狀,需要什麼樣的證據,如何請律師,哪些案件當事人可以自己到司法機關告狀,哪些案件則是由有關的司法機關直接調查辦案,公安機關如何立案偵查,檢察機關對偵查、審判如何進行法律監督,法院又如何對這些有關犯罪的案件進行審理以及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這些司法機關之間在辦理犯罪案件時如何進行分工等等,這涉及到從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到執行刑罰等一系列訴訟程序如何具體操作。這樣就需要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作詳細、明確的規定,才能確保刑法的實施。刑事訴訟法就是這樣一部確保刑法實施的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有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受害當事人告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聘請的律師和辯護人如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辦理案件就有了行為規范,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就有章可循。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管轄、當事人的和,以及、、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
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刑法規定了犯罪和刑罰的問題,而當犯罪事件實際發生時,就必須有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查明犯罪人及其罪責並加以懲罰,否則,刑法就不能發生實際作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後者必須與前者相適應,並體現同樣的精神。正如馬克思說的:「實體法……具有本身特有的必要的訴訟形式」,「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頁)。
刑事訴訟法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利益服務的,是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的體現,是為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服務的,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立法的發展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事法和民事法也不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除習慣法外,往往和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在一部法典中。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的第1表、第2表為審判引言、審判條例。古巴比倫規定有和神誓等有關刑事訴訟法的內容。歐洲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加洛林納刑法典》,其中第一部分共103條,是規定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法,則歷來規定在刑律之中如《法經》六篇中的「捕法」和「囚法」,唐律中的「斗訟」(「訟」部分)、「捕亡」、「斷獄」及其他某些條文,基本上就屬於刑事訴訟法。
資產階級在取得反封建革命的勝利並建立政權後,系統地建立了自己的法制,並制定了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法國在1808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典》。其後,歐洲大陸國家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德國公布於1877年,日本公布於1890年和192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國家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立法經驗的積累,重新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日本重頒於1948年,法國重頒於1957年,聯邦德國重頒於1950年和1975年。英國則繼承封建時代不成文法的傳統,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是根據需要頒布了一些單行法律。美國也沒有統一的刑事訴訟法典,但制定了統一的《聯邦刑事訴訟規則》,有的州(如紐約州)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逐步制定了刑事訴訟法。1922年6月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法典》1924年10月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1958年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綱要》。以後,各加盟共和國根據這個綱要相繼制定了新刑事訴訟法典,其中《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頒布於1960年,第二年生效。
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先後制定和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
中國近代的刑事訴訟法,是在歐美日本影響下,從清末開始制定的。清政府曾於1907年頒行《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民事和刑事訴訟法混合在一起。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21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條例。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頒行刑事訴訟法,1935、1945年又加以修訂。這些刑事訴訟法典,其內容主要受日、德兩國的影響。國民黨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特殊的刑事訴訟單行法令,如1929年頒布的《反革命案件陪審暫行法》、1944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和1948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法庭審判條例》。這些法令公開踐踏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為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進行法西斯鎮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1949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的舊法,其中包括舊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司法工作需要,先後頒布了一些有關刑事訴訟的法律,如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79年又經修改重頒。為加強,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刑事訴訟法,與一切剝削階級的刑事訴訟法有本質的不同。
基本原則
不同社會制度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不同類型的刑事訴訟法的性質和特徵。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什麼基本原則,但貫串著下列的特徵:①司法不獨立。各級行政官吏兼行司法職權,專職法官審判時也必須聽從行政長官或封建領主的命令。國王或皇帝是最高裁判者。②維護公開的階級不平等和等級特權。在古羅馬的刑事訴訟中,奴隸沒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奴隸無權充當控訴人;奴隸犯了罪,不需要進行審判就可以由奴隸主直接加以殺害和懲處。奴隸也不能出庭作證,需要奴隸作證時,先在預審中對他進行拷訊並製作筆錄,然後在法庭上加以宣讀。中國古代的唐律規定:對享有「」特權的貴族、官僚和社會上層分子,審判時不得進行拷訊,「違者,以故失論」(《唐律疏議?斷獄》「八議請減老小」條)。③訴訟的殘酷性。特別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被告人被視為有罪的人,沒有權,受到野蠻的刑訊和折磨。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按照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觀點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則。主要有:司法獨(見),,被告人有辯護權,,,,言詞原則,等。這些原則與封建訴訟的公開專橫相比較,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主要是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則是虛偽的。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刑事訴訟法也基本上規定了上述原則,但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行,實際上實行的是法西斯統治,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通過特務橫行、非法審判和頒布一些特種法律,使這些原則根本不能實現。
蘇聯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人身不受侵犯原則,公民在法律和法院面前一律平等,審判員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訴訟使用,法院審理公開原則,保證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
根據規定,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審判公開;保證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等等。這些基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人民民主專政性質,可以保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准確地、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並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證據制度
案件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辦理刑事案件,首先必須收集、使用,認定案件事實。因此,證據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證據制度。在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過神示制度,即依靠神的示意來判斷案件事實,包括:神誓,即以對神宣誓方式來證明案件事實;神明裁判,即以當事人接受神的考驗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和司法決斗,即以當事人決斗的勝負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刑事訴訟中,則實行,即法律機械地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據供定罪的口供主義,始終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證據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古代的證據制度充滿著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後,在保障人權的口號下,廢除了刑訊,國家規定了以法官內心確信判斷證據的原則,以代替法定證據制度。國家則一方面規定了一系列證據規則,另一方面也實行對證據的自由評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方面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35條)。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1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32條)。辦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相(33條)。這些規定說明中國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基礎的,貫串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訴訟程序
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刑事訴訟程度 基本形式分為控告式(又譯為彈劾式)訴訟程序和糾問式(又譯為審問式)訴訟程序兩種。控告式訴訟程序是:司法機關不主動追查犯罪,被害人或其他人提出控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沒有原告,也就沒有被告。法官審理案件是公開的、口頭的,主要是審查雙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作出判決。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訴訟比較典型地實行於羅馬共和時期和英國的封建時代。控告式訴訟程序的形成,與氏族社會原始民主的殘存影響有關,同時與陪審制度的產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糾問式訴訟程序就是:犯罪不必由被害人或其他人進行控告,而可由司法機關主動進行追究。偵查和審理是秘密進行的。司法機關在訴訟中積極地查問被告人的罪行,被告人只是受拷問的客體。糾問式訴訟程序發端於羅馬帝制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各國的君主專制時期。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時期,也長期實行這種訴訟程序。糾問式訴訟程序是君主專制統治在司法上的體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蘇聯的刑事訴訟程序 接近於大陸法系,具體程序則分為:提起刑事案件、調查和偵查起訴、第一審、上訴審、監督審和判決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為了真正保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法辦案,以達到確保刑法的施行,從而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懲治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的根本目的,必須制定一部內容詳盡和明確的刑事訴訟法。
法律條文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正。《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於1996年3月17日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迅速審判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事案件辦案期限的補充規定》同時廢止。)
目 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三章 迴避
第四章 辯護與代理
第五章 證據
第六章 強制措施
第七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 期間、送達
第九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 立案
第二章 偵查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訊問犯罪嫌疑人
第三節 詢問證人
第四節 勘驗、檢查
第五節 搜查
第六節 扣押物證、書證
第七節 鑒定
第八節 通緝
第九節 偵查終結
第十節 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
第三章 提起公訴
第三編 審判
第一章 審判組織
第二章 第一審程序
第一節 公訴案件
第二節 自訴案件
第三節 簡易程序
第三章 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 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 執 行
附 則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六條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㈡ 自訴案件包括哪些案件
自訴案件,公訴案件的對稱。即自訴人提起訴訟的案件。中國的自訴案件是告訴才處理的以及其他不需要進行偵查的輕微刑事案件,如一般傷害案、公然侮辱、誹謗案、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重婚案、破壞軍婚案、虐待案、遺棄案等。
中國古代一向允許被害人及其親屬直接向官府起訴。近代有了明確的自訴規定。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1928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規定,自訴案件的范圍只限於初級法院管轄的直接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和告訴乃論的犯罪。
1935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則擴大了自訴范圍,規定:「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以有行為能力者為限。」
(2)1928年民國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自訴案件的分類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自訴案件的程序:
提起自訴,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以及他們的訴訟代理人在法定的起訴時效期限內,可以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
自訴一般用書面的形式,即應當製作並向法院呈遞刑事自訴狀。但是,自訴人書寫自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告訴,由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作出告訴筆錄,向自訴人宣讀,自訴人確認無誤後,應當簽名或蓋章。
自訴狀或者告訴筆錄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自訴人、被告人、代為告訴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職業、工作單位、住址;
(二)被告人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情節和危害後果等;
(三)具體的訴訟請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的名稱及具體時間;
(五)證人的姓名、住址及其他證據的名稱、來源等。如果被告人是3人以上的,自訴人在告訴時需按被告人的人數提供自訴狀副本。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或口頭告訴第2日起15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並書面通知自訴人或帶為告訴的人,對於已經立案的,經審查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訴或裁定駁回起訴。
但當自訴人又提出新的足以證明被告有罪的證據而再次起訴時,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㈢ 古代對於窩藏、包庇犯罪的法律原則
在西周時期,親親得相首匿,就是說,對於親人犯罪你必須隱瞞,如果你去告發,官府不會受理,官府一但受理,告發者也會定罪!
㈣ 簡述中華民國時期的「六法」體系
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律體系,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兩大部分。成文法在南京國民政府法內律體容系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通常被概括為「六法」,其匯編被稱為《六法全書》;不成文法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重要的法律淵源,它們是成文法的重要補充。雖然當時的不成文法都無須經過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機關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和公布,但都具有法律效力,都是南京國民政府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成文法也是當時法律體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成文法方面,《六法全書》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基本法典,是「六法」及其相關的單行法律和法規的匯編,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主要成文法的總稱和當時法律體系的主體。南京國民政府成文法之所以被稱為「六法」,是因為其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六大類基本法典所組成的,一般認為主要包括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但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與商法合而為一,不再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統稱為民商法,因此邵分學者認為,行政法應當取代商法成為六法之一,這樣所謂「六法」就是指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及行政法這六部基本法典。
㈤ 中華明國南京國民政府的「六法全書」的內容
民國六法
《六法全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六法全書,原指國民政府制定的「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的六法。廣義的六法全書則包括了以上六大法典為主的國民政府的所有法律。國民黨《六法全書》的立法框架,屬典型的「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典,不過其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實行民商分立的體例。
日本六法
最早的漢譯日本《六法》見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的《新譯日本法規大全》一至七類(1-16冊)。《新譯日本法規大全》收入1905年前日本明治中期以後法律規范近3000個,按照近代國家行政機關順序排序,既包括大陸法系意義上的日本《六法》,還包括官制、官規、財政、警察、衛生、交通、監獄等等,共80冊.為方便讀者閱讀該書,錢恂、董鴻兩人詳細注釋了其中難懂的名詞,編撰了《日本法規大全解字》,作為該書的附錄,後單獨出版.至1911年,該書已出到第16版,名為《法規解子》。
㈥ 民國時期的法律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臨時政府法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以後,以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3個月內,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許多鞏固民主共和制度、保障人權、發展資本主義和改革封建惡習的法律、法令。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關於政府組織法
1911年12月 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於1912年1月2日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次日加以修正,共 4章21條。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誕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滅亡。它確定南京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政府機關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臨時大總統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臨時大總統下分設各部,部長對臨時大總統負責。參議院為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參議院成立以前,暫由各省都督府代表會代行其職權。臨時中央審判所為行使司法權的機關。南京臨時政府還於 1月30月頒布了《中央行政各部及其許可權》,起草了《各部官制通則》和各部局的官制,編定了各類官吏考試制度。在這些法令中,規定了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各部的職權范圍及官員任免辦法。臨時政府在3月10日又公布了《南京府官制》,作為改革地方政權機關的模式。
關於改革司法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2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3月 11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規定行政、司法官署審理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逼供,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其罪當處笞、杖、枷號者,一律改為罰金、拘留。違反命令者褫奪公權並治罪。臨時政府還擬定了《臨時中央裁判所官制令草案》、《律師法草案》,主張建立律師制度,實行陪審和公開審判制度。
關於保障人權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 3月17日頒布《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宣布廢除清朝法律中對所謂"賤民"的歧視和限制,規定水上居民(蛋戶)、"惰民"、丐戶、義民(奴)、優娼、隸卒等均享有選舉、參政、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公民權利和自由。3月 2日和3月19日又相繼頒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明令禁止販賣華工,買賣人口,保護華僑,廢除奴婢賣身契約、主奴名分以及人身奴役等。臨時政府還明令取消清王朝官府中"大人"、"老爺"的稱呼,廢除跪拜禮,勸禁纏足,曉示剪辮以及禁煙、禁毒。此外還頒布了《維持地方治安臨時軍紀十二條》,強調"擁護人權為第一要義",嚴懲侵犯人民生命財產權利的行為。
振興實業
臨時政府制定了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暫行則例》等保護工商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農墾,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為此,還以大總統和內務部名義發布了保護人民財產的命令。凡在民國勢力范圍內,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的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應歸該私人享有。工商企業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向中央平政院陳述或向都督府控告,一經調查確實,"立予盡法懲治"。
北洋政府法規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於1912年4月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直至1928年6月才為北伐軍的節節勝利所迫宣告結束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主要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約法》《中華民國憲法》、《暫行新刑律》、《刑事訴訟條例》、《民事訴訟條例》、《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等。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13年10月31日由國會組織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天壇憲草",共11章,113條。這部憲法草案採取資產階級憲法形式,實行責任內閣制,規定了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和國會對總統的牽制權。這部憲草大大妨礙了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因此,袁世凱於1914年1月14日悍然下令解散了國會,"天壇憲草"隨之成為一張廢紙。
《中華民國約法》
由袁世凱一手操縱的"約法會議"所制定,並於1914年5月1日公布,又稱"新約法",以示區別於前臨時約法。該約法分10章,68條。它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製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設參政院作為總統的咨詢機構。這個約法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反動,為袁世凱推行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根據。
《中華民國憲法》
1923年10月10日直系軍閥曹錕賄賂國會議員當選總統後制定公布的憲法。它以"天壇憲草"為基礎,是北洋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個憲法,共13章,141條,內容十分龐雜。這部憲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民主偽裝下實行軍閥獨裁。它羅列了一系列有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的規定。但又賦予大總統凌駕於國會之上的權力,有權停止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會議等等。此外還賦予地方軍閥極大的許可權,藉以換取對曹錕政府的支持。這部憲法隨著1924年10月直系軍閥的倒台而作廢。
《暫行新刑律》
北洋政府對《大清新刑律》(見清代法規)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刑事訴訟條例》
1921年11月14日公布,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在清末《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是中國正式公布施行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分總則、第一審、上訴、抗告、非常上訴、再審、訴訟費用、執行,共8編,514條。
《民事訴訟條例》
《民事訴訟條例》也是在清末《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於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中國正式頒布施行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計6編: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抗告程序、再審程序,以及特別訴訟程序,共755條。
《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北洋政府曾於1915年起草了民律親屬編草案,至1926年完成民律各編的起草,但一直未作為正式的民法典公布。所謂《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即《大清現行刑律》(見清代法規)中關於民事的規定。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凱宣告"暫行援用"前清施行之法律,也包括《大清現行刑律》民事部分。同年4月3日,參議院在《議決暫時適用前清之法律咨請政府查照辦理文》中也指出:"嗣後,凡有關民事案件,仍應照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所謂民事部分,即指《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服制"、"戶役"、"田宅"、"婚姻"、"錢債"等大部分或一部分,以及戶部則例的"戶口"、"民人繼嗣","田賦"中的"開墾""坍漲撥補""牧場征租"、"寺院莊田"、"撤佃條款"、"灘地征租"等有關條款,直到1929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新民法才予以廢止。
㈦ 死刑 五花大綁
雖然對於一個死刑廢除論者而言,討論死刑的執行方法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在死刑尚未被廢除的情況下,對這個問題給予關注卻是有現實意義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死刑(執行)的方法劃分成普通方法和高度專業的方法兩類。前者的任務是剝奪人的生命,而後者的主要目的是,在剝奪人命的同時使被處決者備受痛苦和煎熬」。在當今世界,除極個別國家還保留有後一種死刑執行方法外,絕大多數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都採用了盡可能不給死刑犯帶來過分痛苦的死刑執行方法。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在1984年通過的《保護面臨死刑者權利的保障措施》中也要求: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執行死刑「應以盡量減輕痛苦的方式執行」。
中國古代的死刑執行五花八門,到清末還有凌遲、梟首、戮屍等野蠻方式,直到清末修律方被廢除。1911年頒行的《大清新刑律》規定,「死刑用絞,於獄內執行之」,但對謀反大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等罪犯仍用斬刑。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死刑的執行方式沿襲不改。南京國民政府於1927年公布的《懲治盜匪暫行條例》中規定,死刑「執行得用槍斃」,隨後1928年頒布的《中華民國刑法》也沿用了此種死刑執行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單行刑事法規,這些單行刑事法規均規定了死刑,但未規定死刑的執行方式,實踐中一般採用槍決的方式。1979年,第一部《刑法》頒布,其中明確規定:「死刑用槍決的方法執行。」1996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1997年3月28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了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的第一例注射死刑。其後,最高人民法院陸續採取措施,在全國推廣注射葯物執行死刑的方式。現在,有的省據說已經全部採用了注射執行死刑的方法。
由於法律同時規定了槍決和注射兩種死刑執行方式,加上注射在各地的適用面寬窄不一,使人們產生了一種死刑執行方式的不平等印象。例如,有人就認為,一些被判處死刑的貪官,均被執行注射死刑,而普通犯罪分子則多被槍決,這違背了「死刑方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我個人主張,要盡快實現死刑執行的「方法惟一」,即取消槍決執行法,統一適用注射執行法。有人擔心,注射執行死刑會污染器官,使那些想捐獻器官的死刑犯無法遂願,經調查,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注射執行死刑的方法並不必然意味著死刑犯的痛苦就會降低到最低限度,這方面仍然有些問題值得關注,如更好的葯物的研製,不同的死刑犯對不同量的葯物的反應,以及具體操作上的改進等。事實上,在美國就不斷有「拙劣」的注射執行被報道出來。
此外,還有幾個與死刑執行相關的問題:
一是死刑執行能否公開?關於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有爭議。少數人認為,如果公眾可以目睹司法機關無情而有意地處死一名罪犯,可以加速廢除死刑的進程。也有一些人相信,公開執行死刑能夠「殺雞給猴看」。但大多數人認為,將死刑執行「戲劇化」而公眾卻不會被「殘忍化」,這幾乎不可能。實際上,在大多數國家,廢除死刑的過程是以死刑淡出公眾的視線,成為刑事司法機關秘密的、最後予以排斥的活動。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對公開執行持批評態度,認為它「與人類的尊嚴格格不入」。過去,中國有不少死刑執行是以公審、公判大會的形式來進行的,即使在去刑場的途中乃至刑場,也有不少人追逐著看熱鬧。隨著注射執行死刑方法的推廣,可以比較好地保證死刑執行在相對秘密的狀態下進行。同時,我認為,今後最好能徹底取消那種對死刑犯的五花大綁的公審、公判大會及隨後的遊行,因為此種方式確實對死刑犯的人格構成了一定程度的侮辱。
二是要否向死刑犯宣布確切的處死日期?有的國家在直接處死犯人前才對犯人宣布,另一些國家則預先宣布,還有的國家一般不事先通知。如日本,向犯人宣布處死日期不得早於1天至2天;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向犯人宣布執行判決的確切日期是在四星期以前。「前一種情況縮短了已經沒有希望的特別困難的日子,但在後一種情況下,犯人有機會做他認為對結束自己生活道路所需要做的事情(寫信、立遺囑、跟神職人員會面等)」。我國刑訴法規定:下級人民法院在接到上級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7日內交付執行。實踐中可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何時告知死刑犯,如其親屬在外地,行刑前希望見一面,則需要早些通知,反之則可晚點通知,以免其過於焦慮。
三是死刑犯可否在刑前會見親屬?過去,中國不允許死刑犯刑前會見親屬,但近年隨著「執法人性化」理念的鋪開,已經有一些地方允許死刑犯在會見親屬後「帶著感激上路」,我認為這是完全應該的,因為它既是人性使然,又不會帶來什麼消極後果。
㈧ 民國時期逮朴人有法律程序嗎
當然有程序,那時候並不是現在說得那麼差。
在中華民國,現行犯人人皆可逮捕(刑事訴訟法第88條),通緝犯得由利害關系人逕行逮捕(刑事訴訟法第87條),其餘情況限由檢察官和司法警察逮捕。若是一般民眾逮捕,須立即將嫌疑犯交付檢察官、司法警察機關或地區憲兵隊(刑事訴訟法第92條)。若是司法警察逮捕,於確認身份及初步詢問後,應立即將被逮捕人移送檢察署由檢察官再次訊問,並決定是否向法院聲請羈押。
㈨ 國民政府《刑事訴訟法》確定的原則有哪些
中華民國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自,刑事訴訟法在證據制度方面採取的是以下哪一原則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訴訟法在證據制度方面採取的是以下哪一原則_ 學歷類-中國法制史 以下試題來自:綜合課中國法制史-9 單項選擇題中華民...
㈩ 中華民國成時頒布的法律文獻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十年內戰時期,是國民黨政權初步形成版基本法律權框架的重要階段。1928年3月,第一部刑法典由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施行。1929年至1931年,長達千餘條的民法典五編及其施行法相繼頒布。1935年,繼第二部刑法典公布以後,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亦相繼頒行。1936年5月,第一部憲法草案完成,至此「六法」體制的基本框架大體成形。同時,一些與之相配套的低位階的法規如法院組織法、考試法、公司法、票據法、商標法、土地法、會計法、公務員懲戒法等也陸續公布施行。《中華民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