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的命令
㈠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范圍
一、行政訴訟范圍有哪些
1、行政訴訟范圍有:
(1)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3)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的。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二、行政訴訟法的否定范圍有哪些
1、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2、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3、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4、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5、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6、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7、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8、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9、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四款
死刑執行的變更,死刑執行的變更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停止執行」和「暫停執行」。刑事訴訟法第251條規定,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7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1)在執行前發現裁判可能有錯誤的;(2)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3)罪犯正在懷孕的。上述前兩種情況下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命令才能執行;對於因上述第三種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4款規定,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暫停執行,報請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解釋》對「暫停執行」和「停止執行」的情形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第418條第1款規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接到執行死刑命令後、執行前,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暫停執行,並立即將請求停止執行死刑的報告和相關材料層報最高人民法院:(1)罪犯可能有其他犯罪的;(2)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到案,可能影響罪犯量刑的;(3)共同犯罪的其他罪犯被暫停或者停止執行死刑,可能影響罪犯量刑的;(4)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5)罪犯懷孕的;(6)判決、裁定可能有影響定罪量刑的其他錯誤的。第418條第2款則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可能影響罪犯定罪量刑的,應當裁定停止執行死刑;認為不影響的,應當決定繼續執行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命令簽發後、執行前,發現有上述《解釋》第418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的,應當立即裁定停止執行死刑,並將有關材料移交下級人民法院。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停止執行死刑的裁定後,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停止執行死刑的事由,並及時將調查結果和意見層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核。對下級人民法院報送的停止執行死刑的調查結果和意見,由最高人民法院原作出核准死刑判決、裁定的合議庭負責審查,必要時,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對停止執行死刑的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1)確認罪犯懷孕的,應當改判;(2)確認罪犯有其他犯罪,依法應當追訴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死刑,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3)確認原判決、裁定有錯誤或者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需要改判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死刑,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4)確認原判決、裁定沒有錯誤,罪犯沒有重大立功表現,或者重大立功表現不影響原判決、裁定執行的,應當裁定繼續執行死刑,並由院長重新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㈢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款怎麼理解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人事任免,獎懲存在異議的,可採取訴訟的方式解決。
㈣ 關於行政訴訟法中關於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
1、C公安部門關於採取限制人生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有關規章 ,不能作為版依據,只能作為參考,
2、行政訴權訟法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3、本題依據D項,參考C項。
㈤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的內容有哪些
內容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起訴期限的新規定:起訴期限從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一年。明確了行政受案范圍邊界,新規定了不產生外部效力的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等五種不可訴的行為。對級別管轄、集中管轄、交叉管轄、特殊情況下的管轄等作出了更詳盡的規定。
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㈥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包括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包括以下六種:
1、選民資格案件;內
2、宣告失蹤或容者宣告死亡案件;
3、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4、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5、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6、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拓展資料:
特別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某些非民事權益糾紛案件所適用的特殊程序,與此對應的是概念是通常訴訟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民事審判程序的一種,與普通程序相對。
普通程序即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通常適用的程序,一般包括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特別程序即民事訴訟法對法院審理某些類型案件另行規定的程序,案件類型不同,審理的程序也不相同。
㈦ 我國民事訴訟中為什麼要設立命令這種形式
《民事訴訟法》是保障民事實體法實施的重要法律 ,其體系的完備程度直接關系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實現。以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規定命令 ,致使當事人的部分民事權利不能實現。設立這種形式後,就會從當事人的(緊急)命令與先予執行.更加註重了人權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的疑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釋義:本條是對受案范圍排除條款的規定。
一、有關國防、外交等方面的國家行為。屬於國防方面的行為,例如,戰爭、軍事演習等。屬於外交方面的行為,例如,政府同外國或國際組織的關系,同外國建交、斷交,締結條約和協定等。有關這方面的爭議,法院無權受理。除了國防、外交之外,還有一些涉及國家公共利益的重大行為,例如,國務院有權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的戒嚴的行為,法院也不予受理。
二、對行政機關制定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法院不予受理。根據我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有權撤銷下一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不適當的決議。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規章、決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法律沒有賦予法院撤銷或者改變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因此,凡是控告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通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法院不能受理,可以告知控告人向制定該文件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
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行政機關獎懲、任免的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機關對其所屬工作人員作出的警告、記過、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紀律處分以及停職檢查或者任免等措施,是行政機關內部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不服的,可告知其向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人事機關提出。四、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有些具體行政行為,法律規定行政機關有最終決定權。因此,依照法律規定,行政機關對某種事項有最終決定權,那麼,即使公民對該項決定不服提起訴訟,法院也無權審理。當然行政法規、規章也不能作出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有最終裁決權,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
㈨ 刑事訴訟法執行死刑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六十一條 死刑令簽發及死緩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減刑的,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第二百六十二條 死刑執行及停止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執行前發現判決可能有錯誤的; (二)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懷孕。 前款第一項、第二項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由於前款第三項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第二百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㈩ 指令審理和發回重審的區別
法律分析:1、指令再審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從而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一種方式。2、發回重審是指上級法院對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查,存在程序錯誤或事實認定錯誤,指令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理的一種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