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厄尼希民事訴訟法pdf
⑴ 對於違背專屬管轄作出的判決應當如何處理
專屬管轄,是指法律強制規定某類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轄,其它法院無權管轄,也不允許當事人協議變更管轄。與其他法定管轄相比,專屬管轄具有優先性、排他性與強制性。專屬管轄是法院管轄獨有的制度,仲裁沒有專屬管轄。
法律效力
專屬管轄是地域管轄的一種形態,從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相關規定看,專屬管轄具有如下效力:
1.排他效力。當法律規定某類案件專屬於某一或者某些法院管轄,便意味著唯有法律規定的法院才有權受理和裁判這類案件,其他法院均無權管轄這類案件,當事人不得向其他法院提起訴訟,其他法院也不得以任何理由來受理這類案件。排他性是相對於法院而言的,是針對法院所產生的效力。
2.排除效力。排除效力是指排除當事人以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權力。排除效力是由排他效力衍生的,是相對於當事人而產生的效力。專屬管轄的案件既然只能專屬於法律規定的法院管轄,當然也就不允許當事人以協議的方式改變專屬管轄。
與專屬管轄相對的,是任意管轄,法律在設定任意管轄時,主要考慮的是當事人的私益,以便利當事人進行訴訟和平衡原、被告的利益為出發點。對於任意管轄,法律允許雙方當事人通過協議並達成合意予以變更。各國或地區的協議管轄一般均包括明示的協議管轄與默示的協議管轄兩種,前者指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或糾紛發生後通過書面形式選擇某一法院為案件的管轄法院,後者則是指原告向無管轄權的法院起訴,被告不提出無管轄權的抗辯而答辯應訴。協議管轄具有改變法定管轄的效力,使原先沒有法定管轄權的法院由於當事人明示或默示的選擇而取得了管轄權。
專屬管轄往往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目的而規定的,因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協議管轄來改變專屬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25條和第244條在設置非涉外和涉外民事訴訟協議管轄時均明確規定不得違反專屬管轄的規定。
排除效力只是意味著排除當事人通過協議管轄來改變專屬管轄,而並不意味著一概排除協議管轄,其實即使是專屬管轄的案件,亦存在協議管轄的可能性。當案件因法律規定專屬兩個法院管轄(如繼承遺產的案件,專屬於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或者因財產的自然狀況(如不動產坐落於不同轄區的法院),當事人可以以協議方式選擇管轄法院,只不過當事人的這一選擇受到了限制,即只能從有專屬管轄權的法院中進行選擇。
3.限制效力。專屬管轄的效力還表現在對牽連管轄的限制上。牽連管轄又稱合並管轄,是指對某一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因另一案件與該案件存在牽連關系,而對另一案件一並管轄和審理。牽連管轄的實質是對某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基於牽連關系取得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的管轄權。牽連管轄適用的主要情形是原告增加訴訟請求和被告提出反訴。
牽連管轄雖然在事實上擴大了受訴法院的管轄范圍,但是這一擴大又受到專屬管轄的限制,如果另一案件是屬於專屬管轄的案件,那麼受訴法院便不能基於牽連管轄而取得該案件的管轄權。例如,在被告提出反訴的時候,由於反訴的訴訟標的雖然與本訴有牽連,但它仍然屬於獨立的訴,而作為獨立的訴,反訴亦有其管轄法院。反訴未必屬於受理本訴的法院管轄,但如果把受理本訴的法院對反訴有管轄權作為提起反訴的條件,那麼勢必大大縮小反訴的范圍,不利於利用同一訴訟程序解決相關糾紛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運用牽連管轄的理論,承認受理本訴的法院有權受理原本無管轄權的反訴,以達到反訴與本訴合並辯論與裁判的目的,但如果反訴是屬於另一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那麼受理本訴的法院就不能基於牽連管轄而取得對反訴的管轄權。我國有學者指出:「被告以與本訴標的的請求或與防禦方法有關聯的請求為限,可以在口頭辯論終結前,向本訴系屬的法院提起反訴,但反訴標的請求屬於別的法院專屬管轄時,不在此限。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被告有權提出反訴,法院對反訴可以與本訴合並審理,但並沒有專門規范反訴的條文,反訴及其要件是通過學理來確定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定,允許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通過擴張請求的方式提起中間確認之訴,中間確認之訴可依據牽連管轄由原本沒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管轄,但此項請求屬於其他法院專屬管轄時除外。
4.職權審查效力。管轄權是訴訟的要件之一,「訴訟要件是指為了做成本案判決所需要的要件」。這意味著「管轄權是法院對案件實行審判權的前提條件,非管轄法院對訴訟就不應該作出本案判決,所以有無管轄權是訴訟要件之一。法院依職權應隨時查清管轄權」。法院只有在對受理的案件有管轄權時,才能夠對案件作出實體判決。如果法院在受理案件時就發現自己沒有管轄權,那麼就應當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在受理案件後發現本院對案件沒有管轄權,那麼就應當把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對是否有管轄權,法院應給予必要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對管轄權的關注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對於專屬管轄,法院應當主動關注,在發生疑問時,應當依職權進行審查,應通過依職權調查證據來確定是否遵守了管轄規定;而對於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則不必主動予以關注,而要等到被告提出管轄權的抗辯時,法院才應予以關注,才要求原告舉證證明管轄權存在的依據。例如,在法國,對於爭訟案件,「法官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才能夠依職權宣告其無管轄權:(1)當爭議與人的身份有關時;(2)當法律從地域上賦予另一法院專屬管轄權時;(3)當被告不出庭時」。
存在這一差別的原因在於,專屬管轄事關公益,且排除了其他法院的管轄,為了維護這一專屬權,相關法院應當依職權主動予以審查。地域管轄雖然是在不同地域的同級法院之間分配第一審案件,但由於這一分配主要不是出於公益性的考慮,因此不具有專屬性,即便原告向某一無管轄權的法院提起了訴訟,但只要被告對此無異議,某一法院即可因被告的應訴行為而取得管轄權。因此,在承認默示協議管轄的情況下,法院即使未主動對管轄權問題進行審查,而是等到被告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後再進行審查也不違法。
雖然《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管轄異議制度,但是它僅在涉外民事訴訟中規定了默示協議管轄制度,對於大量的非涉外民事訴訟,仍要求法院對管轄權問題主動進行審查,如果我國將來通過修訂民事訴訟法而在非涉外訴訟中承認默示協議管轄,那麼法院對專屬管轄與非專屬管轄關注程度的差別就會顯現出來。
5.撤銷效力。為了保證專屬管轄的規定得到嚴格遵守,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事訴訟法要求法院在受理上訴案件時依職權審查下級法院是否遵守了專屬管轄的規定,上訴審法院如果發現原審判決確實違反了專屬管轄的規定,那麼就應以程序重大違法為由,撤銷已經作出的判決,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而對於違反一般或特殊地域管轄受理案件的情形,雖然允許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並在異議被駁回時提出控告,但如果法院已經作出了實體判決,那麼「當事人不得於上訴審為無管轄權之主張,上訴審法院亦不得以此為理由廢棄原判決」。在實行三審終審制的日本,對於法院違反專屬管轄規定受理案件的,當事人不僅可以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而且可以以判決違反法令為理由提起第三審上訴。
6.拒絕承認效力。專屬管轄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在司法方面的主權,它意味著不承認外國法院對特定類型案件的管轄權,如果外國法院受理了專屬於本國管轄的案件並作出了裁判,那麼就被視為對本國主權的侵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有理由排除外國判決的承認」。由於承認是執行的前提,因此,拒絕承認也就等於拒絕執行。
適用范圍
專屬管轄有分為國內專屬管轄與涉外專屬管轄。
國內專屬管轄的范圍如下:
⒈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⒉因港口作業發生糾紛提起訴訟,由港口作業地法院管轄。
⒊因繼承遺產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由價值大小來認定)管轄。
涉外專屬管轄的范圍如下: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66條規定,屬於我國人民法院專屬管轄的涉外民事案件有:
1.在我國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在我國履行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3.在我國履行的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糾紛。
此外,根據國際私法的理論和實踐,下列情形發生的案件,也應當專屬人民法院管轄:其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其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情形比較復雜,一般不作為專屬管轄對待。
仲裁排斥訴訟中的專屬管轄:
民訴意見305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和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屬於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不得用書面協議選擇其他國家法院管轄。但協議選擇仲裁裁決的除外。
相關區分
(一)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
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有著密切的關系。專屬管轄構成了對協議管轄的限制和排除。凡屬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不得以協議管轄的方式予以變更,這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正是由於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常常需要通過協議管轄來解釋、說明專屬管轄。例如,德國的堯厄尼希教授在其主編的教科書中對專屬管轄所下的定義是:「某法院的專屬管轄是指這種管轄不能通過當事人協議或者無責問地對主訴辯論而變更,並且應當在權利爭議的任何狀態依職權注意之」。需要說明的是,當協議管轄只選擇某一個法院管轄時,該案件只屬於當事人選定的那個法院管轄,其他法院無權管轄,這使得協議管轄也具有一定的專屬性,或者說通過協議使案件「專屬」於某一法院管轄,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專屬管轄,並不具有專屬管轄的效力。例如,在雙方當事人選定合同簽訂地的甲地法院為管轄法院後,如果當事人一方在發生糾紛後卻向合同標的物所在的乙地法院提起訴訟,而另一方當事人也應訴答辯了,那麼當事人雙方在事後就不能再以存在著「約定的專屬管轄」為理由而提出管轄異議。
(二)專屬管轄與專門管轄
我國除設有普通法院之外,還設有一些專門法院,如海事法院、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這些法院也管轄部分第一審民事案件:如海事法院受理當事人因海事侵權糾紛、海商合同糾紛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海事糾紛提起的訴訟;軍事法院受理雙方當事人都是軍隊內部單位的經濟糾紛案件;鐵路運輸法院受理鐵路貨物運輸、旅客運輸等的合同糾紛案件、對鐵路造成損害的侵權糾紛案件。雖然這些專門法院有特定的受案范圍,它們所受理的案件也具有專屬性,但這種專屬性與專屬管轄不同。
另外,在專門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時也存在著專屬管轄與非專屬管轄之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下簡稱《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就對一些案件規定了專屬管轄。
(三)專屬管轄與一般(特別)地域管轄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專屬管轄規定在地域管轄中。在地域管轄中,專屬管轄是一個接近於特別地域管轄的概念。民事訴訟中的地域管轄可以分為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其中,一般地域管轄主要是根據被告住所地與法院轄區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的;而特別地域管轄是針對特殊類型的案件專門規定的管轄,主要是根據合同履行地、侵權行為地、標的物所在地與法院轄區的關系來確定管轄。從確定管轄的標准看,專屬管轄明顯不同於一般地域管轄而與特別地域管轄相同,正因為如此,《德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專屬管轄的規定是混雜在特別審判籍之中的,該法第20—34條的主要規定就是特別審判籍,其中第24條、第29條、第32條又規定了不動產的專屬審判籍、使用租賃或用益租賃案件的專屬審判籍、環境案件的專屬審判籍。
專屬管轄與一般地域管轄、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和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不同。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是並列關系。即某一訴訟,如果法律既規定了一般地域管轄,又規定了特別地域管轄,原告便獲得了選擇權,原告既可以選擇向具有一般地域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具有特別地域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在對合同、侵權行為等特別地域管轄的案件作出規定時,規定這些案件的合同履行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均有管轄權,實際上也就是承認這兩種地域管轄的競合關系。專屬管轄與一般地域管轄或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是一種排斥關系,即只要訴訟法規定了專屬管轄,就不得再適用一般地域管轄或特別地域管轄。對於法律規定屬於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只能向法律規定的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
⑵ 專屬管轄的相關區分
(一)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
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有著密切的關系。專屬管轄構成了對協議管轄的限制和排除。凡屬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不得以協議管轄的方式予以變更,這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正是由於專屬管轄與協議管轄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常常需要通過協議管轄來解釋、說明專屬管轄。例如,德國的堯厄尼希教授在其主編的教科書中對專屬管轄所下的定義是:「某法院的專屬管轄是指這種管轄不能通過當事人協議或者無責問地對主訴辯論而變更,並且應當在權利爭議的任何狀態依職權注意之」。[13]需要說明的是,當協議管轄只選擇某一個法院管轄時,該案件只屬於當事人選定的那個法院管轄,其他法院無權管轄,這使得協議管轄也具有一定的專屬性,或者說通過協議使案件「專屬」於某一法院管轄,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專屬管轄,並不具有專屬管轄的效力。例如,在雙方當事人選定合同簽訂地的甲地法院為管轄法院後,如果當事人一方在發生糾紛後卻向合同標的物所在的乙地法院提起訴訟,而另一方當事人也應訴答辯了,那麼當事人雙方在事後就不能再以存在著「約定的專屬管轄」為理由而提出管轄異議。
(二)專屬管轄與專門管轄
我國除設有普通法院之外,還設有一些專門法院,如海事法院、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這些法院也管轄部分第一審民事案件:如海事法院受理當事人因海事侵權糾紛、海商合同糾紛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海事糾紛提起的訴訟;軍事法院受理雙方當事人都是軍隊內部單位的經濟糾紛案件;鐵路運輸法院受理鐵路貨物運輸、旅客運輸等的合同糾紛案件、對鐵路造成損害的侵權糾紛案件。雖然這些專門法院有特定的受案范圍,它們所受理的案件也具有專屬性,[14]但這種專屬性與專屬管轄不同。
另外,在專門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時也存在著專屬管轄與非專屬管轄之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下簡稱《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就對一些案件規定了專屬管轄。[15]
(三)專屬管轄與一般(特別)地域管轄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專屬管轄規定在地域管轄中。在地域管轄中,專屬管轄是一個接近於特別地域管轄的概念。民事訴訟中的地域管轄可以分為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其中,一般地域管轄主要是根據被告住所地與法院轄區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的;而特別地域管轄是針對特殊類型的案件專門規定的管轄,主要是根據合同履行地、侵權行為地、標的物所在地與法院轄區的關系來確定管轄。從確定管轄的標准看,專屬管轄明顯不同於一般地域管轄而與特別地域管轄相同,正因為如此,《德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專屬管轄的規定是混雜在特別審判籍之中的,該法第20—34條的主要規定就是特別審判籍,其中第24條、第29條、第32條又規定了不動產的專屬審判籍、使用租賃或用益租賃案件的專屬審判籍、環境案件的專屬審判籍。
專屬管轄與一般地域管轄、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和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不同。一般地域管轄與特別地域管轄是並列關系。即某一訴訟,如果法律既規定了一般地域管轄,又規定了特別地域管轄,原告便獲得了選擇權,原告既可以選擇向具有一般地域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具有特別地域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在對合同、侵權行為等特別地域管轄的案件作出規定時,規定這些案件的合同履行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均有管轄權,實際上也就是承認這兩種地域管轄的競合關系。專屬管轄與一般地域管轄或特別地域管轄的關系是一種排斥關系,即只要訴訟法規定了專屬管轄,就不得再適用一般地域管轄或特別地域管轄。對於法律規定屬於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只能向法律規定的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