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有權對行政法規糾錯
⑴ 如何啟動司法糾錯程序司法糾錯程序由誰啟動法院還是檢察院上級還是同級
司法糾錯來程序亦可稱為「審自判監督程序」,關於審判監督程序的啟動有多種方式(以民事訴訟為例):
1.人民法院提起的審判監督程序,根據現行《民事訴訟法》177條的規定,人民法院行使審判監督權對案件進行再審,包括審判法院自行提起再審,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與上級人民法院提起再審。
2.人民檢察院抗訴提起的審判監督程序,根據現行《民事訴訟法》14條、187條的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及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提起抗訴,實行「上級抗、下級審」。
3.當事人申請再審,根據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79條、180條的規定,當事人在一定范圍內,符合法定條件可以申請再審!
⑵ 法院可以用行政法規判案嗎
法律分析:法院審判行政案件時,是可以用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依據的。法規的名稱一般會被叫作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這里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地方人大通過的條例也就是地方性法規,他是可以作為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的。規章的一般稱為規定、辦法,但是不得稱為條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⑶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怎麼處理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則應該不適用該行內政容法規,而應直接適用法律。
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所實施的、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尚未構成犯罪的有過錯的行政行為。行政違法是一種違法行為,其主要特徵有:
一、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的行為。行政違法不是一種違紀行為,而是一種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
二、行政違法是一種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較之犯罪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輕微。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犯罪違反的是刑事法律規范,依法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
三、行政違法是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行為。
⑷ 行政復核誤判可以糾錯嗎
可以。
第一條為了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切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保證機關依法行政,預防和減少行政執法錯案及執法過錯的發生,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是指本局對造成行政執法錯案的單位和行政執法人員依照本辦法的規定追究其行政責任的執法監督措施。
第三條本局依據「三定」方案設立的行政執法科室、分局和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案件,應當認定為錯案:
(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或者人民政府組織的行政執法檢查中發現並認定有錯誤的;
(二)經行政復議決定撤銷、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責令履行法定職責的;
(三)經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撤銷、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責令履行法定職責的;
(四)在行政處罰備案審查中發現並認定有錯誤的;
(五)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訴、檢舉和控告,受理機關發現並認定有錯誤的;
(六)通過其他途徑發現並認定有錯誤的。
第五條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應堅持下列原則:
(一)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二)有錯必究,責任自負,錯案追究與加強行政執法相結合;
(三)依法監督,責罰相當,教育為主,處罰為輔;
(四)保護正當行政執法行為;
(五)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局執法責任制領導小組負責全局錯案責任追究工作。局法制工作機構具體負責承辦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事項;人事、監察部門依據各自的法定職權負責對錯案責任人員作出處理意見、報局批准。
第七條本局法制工作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立案審核錯案,提出對錯案責任人員的處理建議;
(二)負責處理對錯案及其責任認定不服而提出的復核申請;
(三)對下級行政機關的錯案責任追究工作進行監督;
(四)局確定的其他職責。
第八條依照本辦法規定,應當給予有關人員行政處分的,按照人事管理許可權,由局人事、監察機關或上級主管部門作出處理。
第九條經確認為錯案的,按下列規定確認錯案責任人並劃分責任:
(一)行政執法人員獨立行使職權造成的錯案,由行使職權的行政執法人員承擔責任。兩人以上共同行使職權造成的錯案,由主辦人員承擔主要責任;不能區分主從的,共同承擔責任。
(二)經審核或者批准後出現的錯案,由於行政執法人員提出錯誤意見而審核或者批准人員沒有鑒別出來並予以糾正造成的,由審核或者批准人員和行政執法人員共同承擔責任;由於行政執法人員隱瞞事實等原因致使審核或者批准人員失誤造成的,由行政執法人員承擔責任;由於審核或者批准人員改變行政執法人員的正確意見造成的,由審核或者批准人員承擔責任。
(三)經集體研究決定造成的錯案,主持研究的負責人承擔主要責任,堅持或者支持錯誤意見的其他負責人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經行政復議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錯案,原辦案機關和復議機關的有關人員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於行政復議決定撤銷、變更原來正確的具體行政行為而造成的錯案,由復議機關的有關人員承擔責任。
第十條根據錯案的事實、情節及其危害後果,應當對錯案責任人員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情節較輕、危害不大的,應當予以批評教育;
(二)情節較重、影響較大的,應當予以警告、通報批評、暫扣或者收回行政執法證件;
(三)情節惡劣、危害後果嚴重,或者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應當給予記過以上行政處分並收回行政執法證件,調離行政執法崗位。
行政執法錯案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一條錯案責任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追究或者減輕其責任:
(一)行政執法過錯情節輕微,損害和影響較小的;
(二)因不可抗力使錯案危害後果加重的;
(三)其他可以從輕追究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
第十二條錯案責任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其責任:
(一)因執行上級行政機關的決定或者命令導致錯案的;
(二)因對法律具體適用的理解不一致而被有關機關認定為錯案的;
(三)錯案責任人員主動發現案件有錯誤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
(四)因法定技術鑒定部門鑒定結論錯誤直接導致錯案的;
(五)其他可以免予追究責任的情形。
第十三條行政機關發生錯案的,應當自錯案發現之日起10日內報市人民政府、省國土資源廳法制工作機構備案。
第十四條本局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在錯案報送備案之日起立案審查,並自立案之日起30日內審查終結,作出《行政執法錯案責任確認書》。情況復雜的,經局主要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審查期限,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得超過20日。
第十五條《行政執法錯案責任確認書》應當載明下列主要內容:
(一)行政執法錯案來源、基本案情;
(二)確認錯案的理由,造成錯案的原因及其危害後果;
(三)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的建議;
(四)糾正錯案以及消除危害後果的建議。
《行政執法錯案責任確認書》由錯案審查人員、復核人員簽字,報本局負責人核准。
第十六條錯案責任追究機關應當在審查終結之日起15日內,集體討論審議,作出決定。認為應當給予有關責任人員行政處分的,依據本辦法第八條的規定處理。
第十七條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承擔錯案責任的,按照人事管理許可權,由人事、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十八條行政執法機關依據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作出的追究責任的決定,應當在決定作出之日起30日內報市政府、省國土資源廳行政監察機關、法制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人事、監察機關收到《行政執法錯案責任確認書》後,應當依據《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錯案責任人員作出處理;尚不夠行政處分的,可以依照本辦法第十條,提出其他處理意見,退回移送機關。
第二十條給予暫扣或者收回行政執法證件處理的,依照《山東省行政執法證件管理辦法》的規定作出。
第二十一條局機關各執法科室、分局有錯案而不依據本辦法追究責任的,局法制工作機構應當責令其立案追究,必要時也可以直接立案追究。
第二十二條錯案責任追究機關在錯案責任追究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機關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責任人員作出處理:
(一)故意隱瞞錯案不報或者發現有錯案而不立案追究的;
(二)故意加重或者減輕錯案責任人員過錯的;
(三)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不移交的。
第二十三條行政執法錯案責任人員對錯案及其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核。受理復核的機關應當在30日內作出復核決定,並抄送原處理機關。
行政執法錯案責任人員對給予的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監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規定申訴。
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第二十四條法律、法規對錯案責任追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案件
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的,侵犯其合法權益的,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提出起訴,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的行政爭議案件。
⑸ 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我糾錯[中國法制新聞網]
1、作出行政撤銷行政行為時必須遵循更嚴格的規則。行政機關可以糾錯的行政行為,應是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以及由於事實和法律的變遷而不宜再存續的合法行政行為。這是由行政行為確定力的相對性所決定的。具體表現在對於行政機關違背公共利益的意思表示,法律不僅不禁止,反而要求行政機關及時改變。同時,對於作出時符合公共利益,但由於情勢變更而不再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也應及時予以改變。但這種改變只有在有確鑿的證據證實原行政行為違背或已不再符合公共利益時才能進行。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維護公共利益,使個人利益免受再次加害。
2、行政糾錯行為的限制規則。按照依法行政原則,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都應予以撤銷或變更。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即使行政行為違法,也不能將其撤銷。如撤銷授益行政行為意味著剝奪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信任而已經獲得的利益,即信賴利益。當撤銷授益行政行為時,可能會給相對人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對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應予以限制。行政機關自我糾錯時,對於授益行政行為,如果相對人主觀上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應撤銷該行政行為;如果相對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原則上不能撤銷該行政行為,除非不撤銷會對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造成的損失超過了應保護的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這時應在給予相對人合理補償後,撤銷該許可行為。本案的行政糾錯不應加以限制。 3、對行政糾錯行為的司法審查應注意:第一,對行政機關自我糾錯行為的合法性審查,與對一般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的區別在於,審查自糾行為是否合法以審查原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或不當為前提,即需審查兩個行政行為。因此,在訴訟審查時只需對行政機關認定的違法或不當的環節進行審查,而無需對原行政行為進行全面審查。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主要表現為:證據不足、超越職權、濫用職權、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行為不合理、不適當。經審查,如果原行政行為無上述情形,則行政機關自我糾錯行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法院應將其撤銷。如果行政機關認定的原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的情形與法院認定的情形不一致,則屬認定事實錯誤,這種情形下法院仍應撤銷行政機關的自我糾錯行為。第二,我國目前尚未有行政程序法典,行政機關自我糾錯行為應遵循何種程序無一定之規。這種現狀為審查該行為是否違反法定程序帶來了相當的難度。筆者認為,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時,人民法院可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結合法的原則進行裁量。行政機關自我糾錯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對其程序上的要求應與原行政行為有所區別。由於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的原因多種多樣,所以,行政機關的自糾行為並不都需要經過調查取證。在對行政機關自糾行為進行程序上的審查時,重點把握,行政機關進行自糾時,是否告知相對人並給予其陳述和申辯的機會,在採取新的證據材料時,是否給予相對人知悉和辯論這些材料的機會,這是行政程序公開、公正原則以及程序參與原則的要求。在沒有具體規則可以遵循的情況下,應發揮基本原則的功能。第三,舉證責任的分配。在行政機關自糾行為的訴訟案件中,被告不僅要證明糾正自身錯誤的行為合法,而且還要證明原先的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因為,原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是被告改變自身所做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理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原告的舉證責任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相對人對原行政行為沒有起訴,行政機關改變自身所做行政行為,相對人對行政機關新作出的行為起訴的,如相對人主張原行政行為合法或不可撤銷或者改變違法,應由相對人承擔原行政行為已作出的初步的舉證責任;另一種情形為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就改變後的行政行為起訴的,原告無需承擔原行政行為存在的舉證責任。
⑹ 司法機關是否有權解釋行政法規
經過授權的司法機關,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對法律、法規進行細化解釋。一般的司法機關無權解釋。
⑺ 法院有權實施行政處罰嗎
法律分析:法院無權實施行政處罰。法院是司法機關,不是行政機關。法院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是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的司法機關。行政機關通常簡稱「政府」,是根據相關規定而設立的,代表國家依法行使行政權,組織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也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條 除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外,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
⑻ 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可以()
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可以不與使用。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規章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
⑼ 請問最高人民法院除了解釋法律外 可以解釋行政法規嗎
不可以,根據立法法規定本身解釋法律許可權就屬於人大,不屬於最高院。不過實踐中最高院超出許可權,對法律、法規解釋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