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審計制度
①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為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基本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適用普通程序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第四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中級人民法院對第一審適用簡易程序審結或者不服裁定提起上訴的第二審民事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② 審計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審計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 所謂特定主管一是指人民法院只主管法律規定由法院主管的行政案件,對於未經法律規定的則不予受理;二是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主管的行政訴訟案件,要依法提起訴訟。特定主管的內容構成了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范圍。 (二)審計行政復議前置原則 行政復議前置即行政先行處理原則,是行政訴訟特有的原則。復議前置,是指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也就是行政爭議在法院解決之前,將行政復議作為一項必經程序。未經復議的行政爭議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據審計條例和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具體意見第四十一條規定:法律、法規中只規定對某類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申請復議,沒有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人民法院應當告之當事人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審計行政復議實行復議前置原則已基本得到確定。 (三)審計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的原則 審計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簡稱為司法審查原則。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司法審查是指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理審計行政案件,對審計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以審計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行政訴訟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這樣規定表明了我國行政訴訟法只以具體行政行為,而不以抽象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二是以合法性為審查標准。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這是由行政訴訟的目的決定的,行政訴訟的目的是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一個是指合法的權益,一個是指依法行政,兩者共同的內容是合法。而這種合法以共同指向具體行政行為上,因此,人民法院只有把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審查清楚了,才能達到行政訴訟的目的。 (四)司法變更權有限的原則 司法變更權有限的原則,是指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一般不享有司法變更權。法院對被訴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理決定,只能作出維持或撤銷的判決或裁定,只在特殊例外情況下享有一定變更權。司法變更權的有限原則,是行政訴訟法區別其他訴訟法的重要內容。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具體規定了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也就是當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時,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判決變更是指人民法院以判決的方式改變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適用判決變更有兩種情況:其一,必須是行政處罰,而不是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如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非法所得等屬於行政處罰。其他如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查封、扣壓、凍結財產的強制措施;非法要求公民、組織履行義務等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得判決變更。其二,必須是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而不是處罰不當。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屬於非常不合理的行政處罰。假定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對甲的處罰和對乙的處罰非常懸殊。畸輕或畸重,人民法院就可以適用「顯失公正」的規定。行政訴訟法這樣的規定既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行政主體被訴的行政行為給予尊重,又反映了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要接受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這樣一種關系。 (五)合議審理原則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人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這雖然與民事訴訟中的合議制度相同,但行政訴訟中不適用民事訴訟關於「簡單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的規定,行政訴訟的這種合議制正是與民事訴訟中有的獨任制相區別的,一切行政案件均應依法組成合議庭。這正是由於行政案件專業性強,審判人員不可能掌握所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合議庭組成人員權利平等,對於案件的調查、審理、裁判及其他重要問題,都由全體人員共同研究,有利於案件的審理。設立陪審制度,還可以增加人民群眾對審判組織的信任,有助於把審判活動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 (六)行政訴訟中被告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由於行政行為屬於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行政訴訟的標的正是這種單方面行為,即具體行政行為。正如審計監督活動中,審計機關作出審計結論和決定,一旦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其舉證責任當然由審計機關負責。審計機關作出審計具體行政行為,一要有事實依據,二要有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依據。 (七)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不適用調解的原則。是指既不能把調解列為行政訴訟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也不能把調解作為結案的一種方式。但行政訴訟法還規定了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行政訴訟中的被告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它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法律賦予的權力,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因此,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是應盡的職責,無隨意處分權。如審計機關在對某單位的國有資金的使用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審計過程中,查出該單位隱瞞、截留應當上繳國家稅金、利潤或者其他財政收入,違反財政法規款額較大,依照國務院關於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規定,該處理必須作出處理,對此沒有調和餘地。所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應調解。 (八)行政訴訟不停止執行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規定: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因原告提起訴訟而停止執行,這是由國家行政管理的特殊性決定的。如此具體行政行為因一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訴訟就中斷,那麼必然會使法律秩序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國家行政管理的效力,社會和公眾的利益也難以保障。但在該條款中,還規定三種情況例外的內容:一是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二是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頓狀態執行的;三是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審計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原則是審計行政訴訟中特有原則,在民事訴訟中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旦有人提起民事訴訟,涉及雙方權利義務之事項應立即停止執行,以維護合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但是,在行政訴訟中均不停止涉及雙方權利義務的事項。這是由具體行政行為的特性所決定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從某一方面反映了國家的意志,在未依法否定之前推定為合法和正確,非經法定程序不能隨意變動,當事人必須嚴格執行,以維護國家行政管理的整體性。規定該原則的目的在於防止借用提起行政訴訟,逃脫國家行政管理的制約,影響國家行政管理的正常運行。但實踐中,情況是復雜多變的,行政訴訟法上述三種情形作了例外的規定。 二、行政訴訟基本原則的特點 法定性。即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是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是由行政訴訟法具體規定的,不存在絲毫的隨意性和可變性。 概括性。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行政訴訟的基本特點和精神實質,概括地反映了行政訴訟的基本行為規范。 指導性。行政訴訟基本原則是制定行政訴訟法律規范的出發點;也是行政訴訟主體進行訴訟活動的基本准則;還是司法機關處理和解決行政案件的基本依據。 三、審計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與其他訴訟的相比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與其他訴訟相比較具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共性的內容如: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的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原則;辯論原則;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人民監察機關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原則。行政訴訟特有的原則是指由法律規定的開展行政訴訟活動必須遵循的,不同於其他訴訟的特殊原則。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中的特殊原則包括: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復前置原則;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的原則;司法變更權有限的原則;合議審理原則;行政訴訟不適應調解的原則;被告對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行政訴訟不停止執行的原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原則。
③ 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是什麼
(一)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與獨任制相對的審判組織形式。合議制是由審判員或與陪審員組成的審判集體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二)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經濟案件經過兩個審級法院進行審判後,即宣告終結的制度。兩審終審制是案件的審級制度,即案件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後,還可以上訴到第二審級的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第二審人民法院的裁判為案件的最終裁判。
兩審終審制有兩種情況例外:(1)最高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所作的裁判,當事人不能上訴。(2)人民法院按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所作的判決,當事人不能上訴。
根據《民事訴訟法》,在不同的審級,合議庭的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一審合議庭可以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也可由審判員組成;二審合議庭只能由審判員組成;再審合議庭,如果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如果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二審的,按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
(三)陪審制度
陪審制度是審判機關吸收法官以外的社會公眾人員代表參與案件審判的制度。陪審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具體內容是,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陪審制度的規定非常簡略,以下幾點應當注意:
1.陪審制只適用於第一審案件,但法律並未把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理作為審判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不要求第一審合議庭中必須有陪審員參加。
2.在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的合議庭中,對二者的比例,沒有作限制性規定。
3.依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哪些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法律也未作限制性規定,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
4.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時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
陪審制度的意義在於:發揮社會公眾對司法監督的作用;在審判組織中產生內在的制約與配合機制。
(四)迴避制度
適用迴避的人員是在審判活動中具有一定審判職能或代行某種職能的人。適用迴避的對象有: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適用迴避的法定情形是:(1)審判人員或上述其他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2)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3)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即本案的審判結果直接關繫到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的某種利益,在此種情況下,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也應迴避。
《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迴避的方式和程序。迴避的方式是:當事人申請和有關人員自行迴避。迴避的程序是:迴避必須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或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都須說明理由。迴避必須有嚴格批准手續:審判長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迴避,由院長決定;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和勘驗人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是否同意迴避,應作出的或書面的決定。當事人不服從迴避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本案的審理。當事人提出申請到人民法院作出決定的期間,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外,被申請迴避人員應暫時停止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
(五)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和內容應向群眾公開,向社會公開;不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公開宣判。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開審判也有例外。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實行公開審判,可能造成消極的社會影響,甚至可能給國家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法律規定以下案件不宜公開審理:(1)涉及國家機密的案件。國家機密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黨的機密、政府的機密和軍隊的機密,以及各種技術和業務秘密。(2)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主要是男女關系方面和個人生活方面不願公開張揚的案件。(3)離婚案件和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這類案件常涉及當事人生理及性生活方面的情況,或者涉及當事人的商業利益,所以,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決定不公開審理。
對於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應當公開進行。
④ 我國有哪些民事訴訟制度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據此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適用的制度有合議制度、迴避制度、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這些制度都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訴訟制度,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所必須遵循的基本程序。
所謂合議制度,是指由三名以上的審判人員組成審判集體,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的制度。合議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我國民事審判中的體現。這一制度有利於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彌補審判人員個人知識上的缺陷和認識上的不足,避免可能出現的主觀片面性,提高辦案質量,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處理民事案件。
所謂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處理,當審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審判人員或者其他有關人員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審判人員應當主動退出本案的審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也有權請求更換審判人員。
所謂公開審判制度,是指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向群眾公開、向社會公開。所謂向群眾公開,即指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包括審理過程和判決宣告的過程都允許群眾旁聽。公開審判制度的主要內容就是公開審理。
所謂兩審終審制度,是指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的審理和判決即告終結的制度。根據兩審終審制度,當事人對第一審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有效期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經過上一級人民法院,對該案件的審理宣告終結,裁決發生法律效力,即使當事人不服也不能再提起上訴。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由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只能實行一審終審。另外,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1條之規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也是實行一審終審制。
⑤ 民事訴訟可以申請司法審計嗎
法律分析:對司法審計請求權可以用三種方式進行處理:
其一是設定一個類似民事訴訟中的督促程序的申請司法審計令程序。股東在申請書中申明司法審計的理由,法院經審查後向公司發出審計令,公司在異議期內未提出異議的,審計令生效。公司在異議期內提出異議的,審計令程序終止,股東可另行提起司法審計之訴。也有司法人士建議,設定一個申請調查令程序。公司在異議期內未提出異議的,調查令生效,股東即可查閱公司的會計賬簿⑿。申請調查令程序由股東自行查閱賬簿和憑證,其不足之處如上述,不如進一步設計為申請司法審計令程序。
第二種是以裁定書的方式,裁定對被告公司某一期間的財務會計賬簿、財務會計憑證進行審計,並由法院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具體進行⒀。
第三種方式是判決對被告某一期間的的會計憑證和賬簿進行審計。判決生效後,如股東與公司之間無就如何履行判決達成一致意見的,可由原告向法院申請執行,由法院委託審計機構進行審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⑥ 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除簡單的民事案件和法律規定的某些特殊類型的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外,對其餘一切民事案件的審理,一律實行合議制。合議制的特點是以審判組織的審判活動實現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能。在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審判中,實行合議制時,可以邀請陪審員參加;二審合議庭則必須由審判員組成,不得有陪審員參加。
迴避制
度迴避是指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遇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不參加該案件的審判和不執行有關的任務。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迴避有當事人申請迴避和審判人員自行迴避兩種。法律規定迴避的情形有三種:①審判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②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③審判人員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上述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的基本內容就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的全部過程,除合議庭評議案件外,一律向群眾公開和向社會公開。對群眾公開是指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允許群眾旁聽;向社會公開是指允許記者采訪報道。對民事案件的審判,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不公開審理。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0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兩審終審
制度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當事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的民事案件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要求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案件繼續進行審判。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它所作的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裁定,不得提起上訴。
⑦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條明確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一、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
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它與獨任制相對應,合議制度基本制度。
二、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適用迴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一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
三、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公開。
所謂公開,是指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記者對庭審過程作采訪,允許其對案件審理過程作報道,將案件向社會披露。
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不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四、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審判決、裁定,為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其他適用特別程序的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⑧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制度包括。 A.合議制度 B.公開審判制度 C.迴避制度 D.兩審終審制度
錯。我國沒有統來一的訴訟法,而源是分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因此,應該為:我國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合議制度、迴避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 。
⑨ 審計金額超過多少需追責
法律分析:近年來,我國審計整改力度持續加大,落地效果明顯:截至2021年4月,對2019年度審計問題的整改金額已達2545.4億元,制定完善制度3485項,追責問責722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九條 高級法院管轄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⑩ 什麼是民事訴訟制度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是在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或幾個階段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起重要作用的行為准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有:合議制、迴避制、公開審判制、兩審終審制。
編輯本段一、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合議庭由3個以上的單數的審判人員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參加審判期間,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另一種是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例如,在第二審程序中,合議庭由審判員組成;在再審程序中,再審案件原來是二審的,按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在特別程序中,只要是要求對案件的審理實行合議制的,合議庭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的審判工作,由審判長負責主持。審判長由院長或庭長擔任,院長或庭長未參加合議庭的,由庭長指定合議庭中的審判員1人擔任。合議庭評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評議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評議筆錄。
編輯本段二、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一)迴避適用的對象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迴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一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 (二)適用迴避的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5條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以迴避:第一,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第二,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第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坷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所謂「其他關系」,是指有除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及與當事人近親屬關系之外的特殊親密或仇嫌關系的存在,足以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 (三)迴避的程序 迴避的提出,可以是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主動自行提出。迴避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迴避申請提出後,是否准許申請,由法院決定,具體程序為:審判人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 (四)迴避的法律後果 在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請的決定期間,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外,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暫停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法院決定同意申請人迴避申請的,被申請迴避人退出本案的審判或訴訟;法院決定駁回迴避申請而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判或訴訟。
編輯本段三、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所謂向群眾公開,是指允許群眾旁聽案件審判過程(主要是庭審過程和宣判過程);所謂向社會公開,是指允許新聞記者對庭審過程作采訪,允許其對案件審理過程作報道,將案件向社會披露。 根據法律規定,公開審判也有例外,下列案件不公開審判:一是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包括黨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軍隊的秘密;二是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三是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所謂商業秘密,是指技術秘密、商業情報及信息等,主要包括生產工藝、產品配方、貿易聯系、購銷渠道等當事人不願公開的工商業秘密。無論是公開審理的案件,還是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一律公開。
編輯本段四、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依兩審終審制度,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當事人不服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允許上訴的裁定,可上訴至二審人民法院,二審人民法院對案件所做的判決、裁定為生效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上訴。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審判決、裁定,為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