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201jieshi
A. 民事案件再審申請需要交到哪裡
當事人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向人民法院立案庭提交申請書和生效法律文書,經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再審,在此期間,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183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民事訴訟法》第184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
《意見》第206條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再審申請以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應當在立案後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並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認為不符合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用通知書駁回申請。
《意見》第201條規定: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或提審的案件,由再審或提審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決、裁定中確定是否撤消、改變或維持原判決、裁定;達成調解協議的,調解書送達後,原判決、裁定即視為撤消。
《意見》第209條規定:當事人就離婚案件中的財產分割問題申請再審的,如涉及判決中已分割的財產,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的規定進行審查,符合再審條件的,應立案審理;如涉及到判決未作處理的夫妻共同財產,應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意見》第211條規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人民法院發現原第一、二審判決遺漏了應當參加的當事人的,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裁定撤消第一、二審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民事訴訟法》第180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意見》第205條規定 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上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條件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提審。
法理上是「可以」,也就是你可選取原審法院,也可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選擇權在於你。
B. 民事訴訟法第201條中的調 解書包括勞動仲裁調解書嗎
民事訴訟來法第201條中的調解書自,僅指法院作出的民事調解書,不包括勞動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調解書。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C. 查一下民事訴訟法201條198條199條
第一百九十八條 利害關系人應當在公示催告期間向人 民法 院申報。
人民法院回收到利害關系人的申報答後,應當裁定終結公示催告程序,並通知申請人和支付人。
申請人或者申報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一百九十九條 沒有人申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作出判決,宣告票據無效。判決應當公告,並通知支付人。自判決公告之日起,申請人有權向支付人請求支付。
第二百零一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D. 民事訴訟多個當事人有的願意調解,有的不願意調解,怎麼辦
根據法律規定,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須自願和解,如果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不願意和解,即調解無效,則法院應當依法根據證據及時作出判決。調解不成,法院會根據證據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定: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此外,根據近民事訴訟法》第51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是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對雙方爭議的事項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以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
自行和解分為庭上和解和庭外和解。庭上和解是指在訴訟進行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在場參與下達成的和解。庭外和解是指在法庭以外,在沒有審判人員參與下,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九十六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4)民事訴訟法201jieshi擴展閱讀:
民事糾紛法院調解的原則:
1、當事人自願原則,包括程序和實體兩方面;
2、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原則;
3、合法原則,包括程序合法和實體合法兩方面。
民事糾紛法院調解的程序:
1、調解的開始、調解的進行、調解的開始是由當事人申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提出建議,經當事人同意後開始、調解是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2、調解的結束、調解因未達成協議或者雙方達成協議而結束、
民事糾紛調解書及調解的效力:
1、調解書:是由人民法院製作的,以調解協議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文書。
2、調解書的基本內容:調解書應寫明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調解的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3、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情況: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4、調解的效力:調解具有與判決同等的效力。
E. 證據裁判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你好,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有「相對免證的事實」或「毋庸證明的事實」。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其訴訟法典(或證據法典)及實體法中,對免證事實做出明確規定。比如,《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201條規定了「關於裁判事實的認知」(即司法認知),第301條和第302條規定了民事訴訟中的推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88條規定了「自認」,第291條規定了「於法院已經顯著的事實」,第292條規定了「法律上的推定」;法國《民法典》第1349條至第1353條規定了「推定」,第1354條至第1356條規定了「當事人自認」等。
再如,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8條規定「於法院已顯著或為其職務上所已知的事實」為司法認知的事實,第279條至第280條規定了「自認」,第281條和第282條分別規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事訴訟法》第434條規定:「一、明顯事實無須陳述及證明;眾所周知之事實視為明顯事實。二、法院履行其職務時知悉之事實無須陳述;法院採納該等事實時,應將該等事實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公證法》(第36條)和司法解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9條、第13條、第74條、第76條)、《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5條、第68條、第70條)等規定,眾所周知的事實、公證的事實、預決的事實、推定的事實、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事實等,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8年)第334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①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③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④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⑤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我國有學者將以上事實納入司法認知的事實。筆者認為,司法認知的事實主要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法院依職務所知悉的事實和公證的事實。因為採用這些事實均具有司法認知的特徵,均須遵循相同的程序規則。司法認知、事實預決、推定、訴訟上自認均具有各自的規范內容、法律特徵,必須遵循各自的程序規則,所以不能將預決(事實)、推定(事實)、訴訟上自認(事實)納入司法認知(事實)的范疇,而應當分別規定和討論。
既然免證事實是證據裁判原則和證明責任或者證明對象的例外情形,同時為防止法官濫用職權採用「免證事實」而違背證據裁判原則,就得採取法律明定原則。筆者認為,我國由司法解釋規定免證事實有輕率之虞,特別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就此所作出的解釋的效力是否或者能否及於審判值得疑問。再者,我國相關法律或司法解釋並未具體規定司法認知、事實預決、推定、訴訟上自認的程序規則,為立法上的大漏洞。
上述「相對免證的事實」或「毋庸證明的事實」,其真實性已被確定或當事人間沒有合理爭議,其主張者無需運用證據證明,法院直接採用為裁判的根據。不過,訴訟中沒有絕對的免證事實,若當事人(特別是不利一方當事人)提出充足反證、發現新的事實或者撤銷自認等,所謂的免證事實則成為證明對象。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還有經驗法則、地方習慣、交易習慣、行業慣例、國際慣例等,通常不構成證明對象,法院直接予以採用。不過,對某個經驗法則、地方習慣或行業慣例等,本案法官不了解或者當事人有爭議的,則需進行調查。調查方式通常採用自由證明,調查方法包括民意測驗、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等。
法官採用免證事實、經驗法則、地方習慣或行業慣例等之前,應當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特別是要保障不利一方當事人的異議權或反證權。否則,將構成上訴或再審的理由。
F. 新《民事訴訟法》抗訴條件
新《民事訴訟法》抗訴條件
新敏思訴訟法在2013年的時候就開始實施,由於經過修訂,所以內容也發生一些改變,下面由我為大家講講新《民事訴訟法》的抗訴條件由哪些。
2012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該決定於2013年1月1日施行。在審判監督程序領域,民事抗訴條款的修改或新增,無疑是此次修改的亮點。新《民事訴訟法》用第208條、209條、210條及211條4個條款,較為系統全面地完善了檢察院民事抗訴的程序,新增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模式,確立了“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明確了檢察院的調查取證權,進一步理清了民事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檢察院、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使得“准三審”的民事再審程序更加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意義十分重大。
一、關於增加對調解書監督
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根據上述條款,對調解書的監督也正式納入人民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一)關於“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能否提起抗訴
新《民事訴訟法》對調解書的再審進行了完善,第198條新增了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對所有確有錯誤的調解書啟動再審,第201條保留了當事人對有證據證明“違反自願原則或違反法律的調解書”的再審申請權利(第202條亦增加了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同時第208條新增了檢察院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書的監督。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對於“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能否提起抗訴?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第208條明確規定,檢察院法律監督的主要任務是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共同利益的生效民事調解書提出抗訴,至於對其他的生效調解書提起抗訴並無法律依據;第二,調解作為我們國家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一種特有的審理方式,法律雖然要求法院在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但既然是調解,就不可避免的要互諒互讓、作出讓步,是否違反自願原則,往往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如果當事人在調解之後反悔,而人民檢察院作為公權力又對之進行干預,對調解的另一方無疑是不公平的,與調解機制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的精神相違背。
(二)如何理解“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就檢察院對生效民事調解書的監督,另一個問題是,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如何理解?有觀點認為:法律就是國家利益、社會公益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違反法律就是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筆者認為,此觀點不太妥當。從文義上解釋,一般認為,國家利益是指滿足或者能夠滿足國家生存發展為基礎的各方面需要並且對國家在整體上具有好處的事務。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特定范圍的廣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但是,遍查民事訴訟法,法律對上述概念並無定義。而根據江平教授的觀點:國家利益是相對於私人利益而言的,社會共同利益是相對於商業利益而言的。無論如何,該條款處的“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指的應是影響宏觀方面利益的情形,如果狹隘地理解成違反法律就是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無疑是和該條款的精神相違背。
二、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
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一般來說,下列情況不屬於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第一,純人身關系的裁決,如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客觀上已經無法進行糾正,但是因解除婚姻而導致的夫妻財產分割糾紛仍可提起抗訴。
第二,如上所述,對於生效的民事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抗訴;但“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不可以抗訴。
第三,當事人對可以上訴的一審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沒有正當理由說明未提出上訴的,不可以提起抗訴。以此督促當事人應當積極尋求法院處理糾紛,只有窮盡法院處理渠道,才可依法申請檢察院抗訴。
第四,對法院訴訟前或訴訟中作出的裁定,如訴前保全、先予執行等,雖一經作出就產生法律效力,但並不是最終裁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復議等方式予以解決,故對上述生效裁定,檢察院不予抗訴。
三、關於檢察建議
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編裡面,共有三處提到了檢察建議,其中兩處為再審檢察建議,如第208條第二款“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以及第209條,另外一處為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檢察建議,即第208條第三款。
結合新《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施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的相關規定,檢察院向同級法院提出檢察建議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應由檢察長批准或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提起檢察建議,製作《檢察建議書》並連同檢察卷宗移送法院。
第二,法院收到檢察建議後,應當在3個月內進行審查並將審查結果書面回復檢察院。法院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通知當事人。
第三,檢察院認為法院不予再審的決定不當的,或者法院逾期未裁定再審的,應當提請上級檢察院予以抗訴。
值得提出的是,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再審檢察建議既用於同級檢察院對同級法院的民事裁決,也用於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生效裁判及調解書。而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明確規定,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裁判及調解書只能抗訴,只有同級檢察院才可以對同級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
四、關於“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這一條款實際上確立了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
2007年《民事訴訟法》啟動再審的渠道有三個:第一,當事人申請再審;第二,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第三,人民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為了確保再審程序的啟動,往往是既向人民法院遞交再審申請書,同時也向人民檢察院遞交抗訴申請書。由於法院和檢察院在審查方面的時間不一致,常常會出現檢察院針對原審生效裁判的抗訴書到達法院的時候,法院早已經過再審審查撤銷了原審生效裁判,這極易導致再審程序的混亂以及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是審判監督程序中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表明了檢察監督要在窮盡法院自身救濟的情況下方能啟動。即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當事人才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抗訴:第一,針對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抗訴。這是因為已經歷經一次再審,當事人已經無法再通過向法院申請再審的方式啟動再審,只能申訴或向檢察院申請抗訴。而申訴,作為一種信訪機制,並非一種法定的程序,其啟動再審的流程非常艱難。而通過檢察院抗訴,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作用,以防止確有錯誤的裁判沒有被得到更正。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後,當事人又向人民檢察院申訴的,人民檢察院對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不應當提出抗訴,而是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抗訴;第二,針對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抗訴。以往的實踐中,雖然相關法律對再審審查期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地方法院用拖時間的方式給當事人施壓,迫使和解的事情經常出現,為了保護誠信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新法規定法院逾期審查的,當事人可就逾期審查申請檢察院抗訴;第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應當注意的是,該條款規定“明顯錯誤”,換句話說一般的錯誤將無法申請抗訴。
五、關於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新《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此條款作為新增條款,明確了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雖然該條款規定了檢察院的調查取證權,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與刑事偵查權不同,檢察院在民事抗訴案件中的調查取證被嚴格予以限制,防止檢察機關過多地干預民事糾紛,導致平等的民事糾紛主體之間地位失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施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第3條、第13條規定,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行使調查取證權要滿足以下四個要件:第一,僅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認定的事實有調查取證的權力;第二,僅限於向當事人或案外人調查核實,不能向原審審判人員進行調查取證;第三,僅限於調查核實以下內容:(1)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2)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或者行政訴訟的原告、第三人在原審中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而未調查收集的;(3)民事審判、行政訴訟活動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第四,檢察人員出席再審法庭時,應對人民檢察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包括有利於和不利於申訴人的證據予以出示,並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予以說明。只有經過法庭質證的證據,才能作為人民法院認定事實的證據。
六、關於抗訴再審的審級和下交再審
新《民事訴訟法》第21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200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該條款是針對檢察院抗訴再審的審級及下交再審的限制的規定。
一般而言,在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審級設置中,由下級法院負責案件的事實部分,而由上級法院負責適用法律問題。因此,該條款規定,對於“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即“(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4)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5)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是有兩種情況下上級法院不得移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一是抗訴案件已經經過該下級人民法院再審過的,不管是否存在本法第200條所列第(1)至(5)項再審事由,均不能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二是案件已經上一級法院審查並駁回再審申請的,檢察院對該案又提出抗訴的,一般由上一級法院裁定再審。
司法實踐中,圍繞該條款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復合事由的處理問題,二是檢察院規避事實類事由的問題。在大多數抗訴案件中,抗訴書中的抗訴事由不僅包括事實類事由,還包括法律類、程序類等事由。在復合事由存在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該類案件事實上可能存在錯誤,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可以更好地查清事實,符合民事審判監督程序審級設置的原理。同時,有的檢察機關希望能將抗訴案件留在上級人民法院,即便案件存在事實類事由,也在抗訴書中援引,而是用其他類事由提起。對此,法院採取的態度是,不管抗訴書中是否援引事實類事由,只要審查出事實類理由,就可以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
七、檢察院審查期限和當事人申請抗訴期限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3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根據這一條款,在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再審過一次之後,當事人唯一的程序權利就是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檢察院在接到當事人申請後,立案審查,審查期間為3個月。但是,新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當事人申請抗訴的期限,即當事人經過法院再審一次之後,在多長時間內有權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既然確立了“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那麼應該明確申請抗訴的期限,否則不利於督促當事人及時申請權利救濟,原法律糾紛的解決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參照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的期限限制,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抗訴的期限也應限制為“六個月內”。
總的來說,新《民事訴訟法》在2007年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對於審判監督程序的健全和完善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就“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錯誤”及抗訴審查期限等等方面各界還存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種爭議有利於新法的學習與貫徹實施。我們衷心地希望,在新法實施的帶領下,“再審難”、“再審難終審”的情況能實現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G. 民事訴訟法201-206條條例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二百零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第二百零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
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二百零四條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但當事人依照本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選擇向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二百零六條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H. 民事再審申請書的當事人申請再申程序與期
當事人申請再審,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認為確有錯誤,向人民法院提出變更或撤銷原判決、裁定書和調解書的請求,並提請人民法院對案件重新審理的訴訟制度。申請再審是我國法律賦予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訴訟權利,是當事人依法享有訴權的具體體現。當事人申請再審,是我國再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體現。它對於糾正生效裁判的錯誤,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有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至第18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201條至第213條及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等是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法律依據。,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情形。《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意見》第208條規定:對於不予受理的、駁回起訴的裁定,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意見》第20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當事人提出再審申請。《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4、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5、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所謂新的證據,應當理解為在原審中沒有提出的證據。包括三種情況:(1)當事人在原審程序中沒有發現該證據,因而不可能提出證據;(2)當事人知道存在該證據,但因無法收集而沒有提出,或當事人雖然向人民法院提出證據線索,但法院沒有收集該證據或沒有收集到該證據;(3)當事人持有該證據,但因各種原因而沒有提出。對於前兩種情況,經法庭審查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法院應當提起再審。而第三種情況,根據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即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在法院指定的期間或期限內沒有提出的證據,不得在以後提出,即便提出來了法院也不會採納作為裁判的依據。這就是所謂的證據失權制度。由於證據規則的合法化,這使得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這一再審事由就不夠准確。因為從實體正義的角度,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應該作為再審的事由,但從程序正義的角度,最高法院已經發布證據規則,即使該證據是真實的,也因為沒有證據效力,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如果不對何謂「新的證據」加以界定,就可能與證據失權制度相沖突。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四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這一規定對再審事由「新的證據」作了非常清楚的解釋。當事人以新的證據申請再審的,其新的證據只能在申請再審時提出。所謂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它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情形:(1)應當適用此法,卻適用了彼法;(2)應當適用此法的此款,卻適用了彼法的彼款或此法的彼款;(3)應當適用新法,卻適用了舊法;(4)應當適用舊法,卻適用了新法;(5)應當適用的法律,卻沒有適用;(6)適用了已經廢除或尚未生效的法律;(7)斷章取義地適用該條法律規定等等。《民事訴訟法》第180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三)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再審《民事訴訟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意見》第204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的規定,應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意見》第212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中的二年為不變期間,自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次日起計算。四、不得申請再審的情形《民事訴訟法》第202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意見》第207條: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程序審理的案件以及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後維持原判的案件,當事人不得申請再審。五、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程序當事人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向人民法院立案庭 提交申請書和生效法律文書,經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再審,在此期間,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民事訴訟法》第183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民事訴訟法》第184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意見》第206條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再審申請以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應當在立案後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並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認為不符合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用通知書駁回申請。《意見》第201條規定: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或提審的案件,由再審或提審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決、裁定中確定是否撤消、改變或維持原判決、裁定;達成調解協議的,調解書送達後,原判決、裁定即視為撤消。《意見》第209條規定:當事人就離婚案件中的財產分割問題申請再審的,如涉及判決中已分割的財產,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的規定進行審查,符合再審條件的,應立案審理;如涉及到判決未作處理的夫妻共同財產,應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意見》第211條規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人民法院發現原第一、二審判決遺漏了應當參加的當事人的,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裁定撤消第一、二審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意見》第20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上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條件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提審。五、申請再審的期限《意見》第213條規定:再審案件按照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的審限。審限自決定再審的次日起計算。
I. 我被法官強迫簽了調解書,我的奶奶在父母親去世之後一年左右去世的我能不能要求法院撤銷調解書
一、調解書如果存在以下二種法定情形,可以申請再審:
《民事訴訟法》第201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1)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2)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二、申請再審的程序:
1、《民事訴訟法》第203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2《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建議:想申請撤銷調解書的理由,只有二個:違反自願原則或內容違法。你應該在這二個方面收集相關的證據,因為舉證責任是由你來承擔的,你證明不了,法院就不會再審的。
J. 對法院作出的民事調解書申請再審有沒有時間規定
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三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