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題行政訴訟法答案
A、A、A、C、C、A、C
㈡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請高手判斷正誤……
不適用調解,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書的形式結束案件的審查。至內於在受理之初,人民法容院對當事人作些法律上的解釋工作,曉之以理是可以的,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也是允許的,但應以人民法院裁定的形式結案。
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這是由行政爭議的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行政爭議是因行政機關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而發生的,行政權是國家的法定權力,它的行使是依據行政法進行的。
第二,行政爭議所反映的法律關系是一種縱向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不同於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這種特殊的指揮、命令與服從關系,也使得雙方當事人無法在產生爭議後平等自願地去協商並達成協議,而只有讓第三者公斷。
第三,行政訴訟使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在合法與違法之間不存在第三種選擇。
㈢ 求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判斷題答案(要求100%正確率)謝謝謝謝~~~
時間關系 針對前幾道題:
11題,錯誤。授益性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做出的產生有利影響,內比如免除容其義務。對應的是負擔性行政行為,即對其設定義務或者剝奪利益,如罰款,行政徵收。
12題,錯誤。聽證費有地方財政支出。
13題錯誤
14題正確
15正確
16正確
17正確
18正確
19正確
20正確
㈣ 行政訴訟法案例題。(請詳細提供答案,滿意的另外加分,萬分感謝)
一, 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審批行為是否構成越權行為。這就關繫到如何理解許可權的行政法理。
任何行政職權都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因為任何民主政治中的權力都是受到限制和監督的。行政主體行使權力的條件和邊界就是行政許可權。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行政法上的職權系指行政主體代表國家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針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影響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因而行政許可權也應當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該權力的許可權。換句話說,行政許可權是指行政主體之間法律所設定的許可權,而不是指行政人之間內部分配的許可權。
在本案中,針對是否頒發《治安許可證》,不論是林副局長做出決定,還是康副局長做出決定,這都屬內部工作上的分工問題,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意義,不構成行政法意義上的越權問題。從行政法意義上說,只有等公安機關對外做出決定以後,就意味著行政主體實施了某一行政職權;只要公安機關沒有超越這一職權的許可權,那就不存在越權問題。根據本案的情景,先前林副局長答應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但沒有正式發證。這說明,那時作為行政主體的公安機關尚未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只有等康某副局長正式對張某的有關頒發《治安許可證》的申請做出(否定性的)審批後,並以公安局的名義通知了張某本人,這時才意味著公安機關對外正式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在這一案件中,公安機關只做出過一個行為,而不是兩個行為;而且這個行為就是公安機關拒絕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的行為,而不是指張某所指控的「越權行為」。正因為前個行為是不存在的,那麼張某對公安機關「越權」的指控也是不存在的。
二,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的民警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的問題。
前面說過,行政執法人員系指依法代錶行政主體並以行政主體的名義實施職務行為的個人;行政執法人員的行為效果對外而言,歸屬於其所屬的行政主體而不是其個人。
在本案中,要解決老太太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呢,還是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關鍵取決於民警李某在當時情景中的法律身份: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自然人,那麼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行政執法人員,那就當然應當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了。
應當注意的是:在我們國家,公務員與行政執法人員之間不能劃上等號。因為:行政執法人員一般由國家公務員承擔,但行政執法人員並不只限於公務員,非國家公務成員受行政機關委託從事公務行為時也可成為行政執法人員;相反,國家公務員也不是必然地、無條件地、每時每刻地作為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出現。國家公務員從事不同行為,參與不同法律關系,便可以不同的法律身份出現:當他代錶行政主體實施職務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行政執法人員;當他代表自己從事民事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自然人;當他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於被管理一方當事人時,他的法律身份又是行政相對人。
在本案中,我們同意第二種主張,但它的理由闡述得不夠充分。因為,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不能作為一個抽象問題來討論,只能置於具體的情景中作具體分析。我們不能問民警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只能問某個民警在某種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時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本案民警李某駕公務車外出執行公務,這是事實,但他到學校接送小孩顯然不屬公務。認定行為是否屬於公務,不是看時間,也不是看使用的工具,而是看該行為的實際屬性,即該行為的目的與功能。所以,李某違章撞人時,雖然用的是公務車,雖然時間仍在公務最終封閉之前(即尚未回到單位),但接送小孩的實際目的及功能,決定了此時他在從事私務而不是公務。因此本案發生時李某的法律身份應當是自然人而不是行政執法人員,故老太太只能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
三,該案所涉其他問題鑒於本章的任務而不作討論,這里限於評析:在本案中,鄉政府做出的「倡議」行為是否屬於行政指導?
本案66戶農民是否有權對鄉政府棄糧種花的「倡議』』行為提起訴訟,首要的關鍵是政府的「倡議」行為屬於「行政指導」,還是「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法釋[2000]8號)第1條規定,「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
所謂行政指導,系指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行政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的行為。行政指導的最大特徵是:它是一種規勸性、引導性行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把它表述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導是不具有強制力的;而不意味著:行政指導有兩類,一類是不具有強制力的,另一類是具有強制力的。如果某種「行政指導」具有「強制力」,那隻能說: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
行政指導行為一般通過「建議」、「倡議」、「指導」等形式表達出來,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實質內容。如果實質內容上該行為具有強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麼名稱,都按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行政指導認定。
在本案中,鄉政府的《倡議書》,從形式上看,不具有強制力,顯然屬於「行政指導」的范疇。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鄉政府強制在一個村試點,顯然不具有「指導性」,而具有「強制性」,所以,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對66戶農民的起訴理應受理。
四,,A、在聽證的前一天通知申請人不對,應當是在7日以前;B、違反了聽證公開的要求,應當允許群眾旁聽;C、聽證主持人不應當是許可申請的審查人員,應當是審查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D、張科長口頭總結不對,聽證應當製作筆錄;E、行政機關根據張科長的口頭匯報作出許可決定不對,而應當是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聽證許可決定。
五,1,合議庭人員應為單數,2,工商局副局長應迴避,3,縣委不應干預司法審判,抗訴應由上級檢察院提出
㈤ 請高手回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判斷題答案
三、判斷題
1.我國行政法有統一完整的一部法典。(A. 錯誤 )
2.行政法是調整行專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屬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總稱。(B. 正確 )
3.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稱為行政關系。( A. 錯誤 )
4.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同時有相應的行政法律事實發生,兩者缺一不可。(B. 正確 )
5.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A. 錯誤 )
6.行政法律事實可以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B. 正確 )
7.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的法源。(B. 正確 )
8.由於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都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行政法與刑法的界限並不明確。( A. 錯誤 )
9.行政法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B. 正確 )
10.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A. 錯誤 )
㈥ 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誰能給出滿意答案
1、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證責任。舉證內容主要是證明自己沒有責任。但是原告也要舉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如果舉證不能,就要承擔敗訴風險。
2、存在第三人,是公安局。因為被告是作出行政復議的機關,涉及的是公安局,所以公安局是第三人。應該通知第三人到庭,因為第三人在本案中有重大厲害關系。
3、第三人是本案的關鍵人物,雖然沒有被列為被告,但是其行為直接關繫到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和執法活動的正當性。而且,原告與被告的訴訟結果不管如何,都需要通過第三人來最終實現訴訟的請求。
㈦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求解
答案:1.該行為是行政許可的具體行政行為。首先相對人是採用法定的招投標方式申請行政主體作出特定的行政行為;其次,該特許經營權是一種法律上的解禁,是行政主體對符合資格者給予的授益性行政行為;再次,該特許經營權是行政主體管理國家經濟、社會生活的外部行政行為,並具有一定的法定要是形式,就是「經營權證書」。符合了行政許可法有關行政許可的要件規定。
2.根據兩個不同的行政行為法律依據來看,一個是住建部的「部委規章」,另一個是北京市人大常委的「地方性法規」,有關於特許經營權非法使用的相關規定又相互沖突,我國《立法法》有關於法律位階沖突的規定來看,這二者無法比較其位階大小,只能將此沖突的法律依據提請其共同的上級:國務院進行適用的裁決,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的,則直接適用;國務院認為適用部委規章的,則還需提請全國人大進行最終的決定。從本案性質以及行政程序的相關固定來看,我個人認為適用北京市人大常委的地方性法規的可能性更大,因而,行政主體未責令改正就收回行政許可的行為不合法。
3.趙某屬於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對其的處分不屬於外部行政行為,故而趙某不能行政復議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趙某隻能參照《公務員法》的規定,採取內部申訴或控告的方式維護合法權益。公務員對內部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的30日內提請本級部門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滿的可在收到復核結構的15日內提出申訴。
4A公司的供水經營權證書被撤銷可以採取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方式維權。行政許可不屬於我國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復議前置」的那幾項,因而針對許可被收回或者撤銷的行政行為,被許可人可以選擇復議或直接訴訟。
5.C公司無權提出行政訴訟。首先C公司不是原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其次C公司獲得特殊經營權的行為本身不符合法律規定。因而C公司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並非源自於行政主體。C公司可以在A公司起訴行政主體時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樓主,我保證你95%以上的得分,回答的那麼全面,我好累啊。打賞吧
㈧ 請高手回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單選題答案.
1、B 2、A 3、D 4、A 5.C 6.A 7.C 8.B 9.B 10.C
㈨ 請高手回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多選題答案
二、多項選擇題
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任何行政主體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職權的同時必須同時履行職責B. 行政職責隨行政職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而相應變化C. 行政職責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所享受的權利D. 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2. 我國行政機關的設置原則是(B. 精簡原則C. 高效率原則 D. 依法設置的原則)。
3. 國家行政機關有如下特徵(B. 國家行政機關是具有國家強制性質的社會組織D. 為了順利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的職能,國家行政機關必須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組織起來,並且按照科學方法依法進行活動)。
4. 能夠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包括(A. 國務院的直屬機構C.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5. 被授權組織的類型包括(A. 特定的事業單位B. 特定的企業單位C. 特定的社會團體)。
6. 行政相對方的義務包括( A. 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D. 遵循法定程序的義務)。
7. 被委託組織與被授權組織的區別在於(B. 產生依據不同C. 行為後果不同 D. 法律地位不同)。
8.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包括(A. 國家權力機關C. 上級行政機關和專門行政監督機關)。
9. 關於公務身份的公務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 以公務機關的名義從事活動B. 享有行政職權,需要承擔行政職責)。
10. 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的特徵,以下說法正確的是(B. 具有較強的執行性C. 從事國家行政管理職能D. 按照一定層次和結構組織)。
㈩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復習指導試題類型舉例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BC 4、AD
二、填空題
1、顯示公正 2、該組織、委託的行政機關
三、名詞解釋
1、行政訴訟: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出裁判的活動和制度。
2、行政侵權賠償:指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由國家對受害人承當賠償責任的制度。
四、簡答題
1、答:有八類:1、不服行政處罰的案件。1、不服行政強制措施的案件。3、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案件。4、對行政機關拒絕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或者不予答復不服的案件。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而被拒絕或者不予答復的案件。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案件。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案件。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
2、答:1.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五、論述題
答: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一樣,也是程序法。行政訴訟法是從民事訴訟法中脫胎而來的。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外,對於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沒有規定的,還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例如,民事訴訟中有關迴避、證據、期間、送達、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以及執行程序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行政案件時可以適用。但兩者調整的對象不同,因此,在具體內容上有顯著的不同:(1)訴訟的主體不同。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其他組織、法人和公民之間在行政管理中引起的糾紛。行政訴訟主體之間具有行政隸屬關系。原告是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告只能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行政復議機關。而民事訴訟是解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產生的糾紛,因而,民事訴訟主體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隸屬關系。(2)訴訟的性質不同。行政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行政權利義務問題,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依法提起的訴訟;而民事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問題,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起的訴訟。(3)訴訟發生的條件不同。行政糾紛發生後,有的爭議須經有關行政機關處理後,當事人對處理不服時,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民事糾紛發生後,糾紛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程序因此而發生。(4)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證責任,即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而民事訴訟中,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均負舉證責任。(5)適用調解的范圍不同。行政訴訟中,除行政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外,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爭議。這是因為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主管機關,它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利益,保障社會的穩定,保護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權益,它不能對依據國家法規所作出的決定加以更改和讓步。而民事訴訟中,自願、合法調解原則是一項重要原則,貫穿於整個審判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用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