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業勞動法
⑴ 新勞動法關於國有企業改制職工補償規定
在勞動合同法頒布之前,是根據國家的行政政策規定給予經濟補償金,勞動合同法內頒布後根據勞動容合同法的規定給予經濟補償金,頒布前的工齡或參照執行。
財企[2002]313號文件精神,"企業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規定標準的,按照規定執行;沒有規定標準的,按照勞部發[1994]481號文件規定的標准執行"。盡管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經濟補償標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其主要規定還是參考了勞部發[1994]481號文件的有關規定。
勞部發[1994]481號文件規定的具體標准為,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其中,員工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計發;員工月平均工資高於企業月平均工資3倍或3倍以上的,可按不高於企業月平均工資3倍的標准計發。企業經營者也應按照上述辦法執行。
⑵ 勞動法全文;改制企業在安置職工時,對年滿30年工齡以上,不滿50歲的有啥說發么。
改制企業在安置職工時,對年滿30年工齡以上,不滿50歲的職工,用人單位不能無故解除勞動合同,在公司進行裁員時,應當優先留用這些工齡長的職工。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二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五)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
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⑶ 當企業改制職工怎麼辦
法律分析:法律規定當企業改制時,應當首先與合同制職工協商變更勞動合同,對固定職工可協商調動工作崗位。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若達不成協議,方可解除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十三條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其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勞動合同。
⑷ 企業改制後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1、《勞動法》第26條規定"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勞動部辦公廳在《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勞辦發[1994]289號)中,對上述條文中的"客觀情況"解釋為"發生不可抗力或出現致使勞動合同全部或部分條款無法履行的其他情況,如企業遷移、被兼並、企業資產轉移等"。
3、這表明,法律規定當企業資產轉移時,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若達不成協議,方可解除勞動合同。
4、也就是說當企業資產發生轉移的情況,不能置勞動關系於不顧,也不能斷然解除全體職工的勞動關系,而應當首先與合同制職工協商變更勞動合同,對固定職工可協商調動工作崗位。
5、對富餘職工可按國務院發布的《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國務院令第111號)的九項政策進行協商安置,在此基礎之上,對合同制職工方可按規定提前30日書面通知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⑸ 企業改制,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在向完全市場化進程中,國有企業中的產權制度不明確、勞動關系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問題暴露得越來越突出,以致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越來越被動的窘迫境地,這就需要通過改革資產所有制,轉變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來改善這一狀況。通過改制來盤活國有資產,理順政府與企業、企業與職工的關系,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改制既關繫到企業的生存、發展,又涉及職工的切身利益,轉制中如何保護職工合法權益,處理好職工的勞動關系,卻是一個難點和重點的問題。處理不好,對社會穩定、國有資產流失、龐大的改革成本等都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企業在制訂改制方案、職工分流安置、勞動關系處理方案時務必慎重,在內容和程序上都須合法,以確保企業改制穩步實施。 下面就企業在改制中對職工分流安置、勞動關系處理常用的幾種方法作簡要介紹和分析,以供相關企業在改制時參考。 一、 改制中企業對勞動關系處理常用的幾種主要形式: 1 、原勞動合同繼續履行。這是企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三條「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在這種思路下改制後的企業與全體職工繼續履行改制前企業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職工的勞動關系自行、依法轉移到轉制後的企業,只是用人單位一方主體的性質、名稱等發生變化,這並不影響原勞動合同的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企業改制前後職工的工作年限均作為本企業工作年限連續計算。不需要辦理勞動合同解除、退工手續,企業也不需要支付補償金,改制後的企業不需要重新辦理勞動合同的簽訂、用工登記等手續,只要在改制方案中註明了用人單位主體即可。 2 、「全退全招」,是實際操作中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即原企業將除符合內退條件的、工傷職業病的、女工「三期」內的、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作妥善保護安置外,與全部職工解除勞動合同,辦理退工手續,改制後的新企業與職工按市場化原則協商簽訂定勞動合同,按新進職工方式辦理用工登記手續。這是企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款,「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精神來執行的,依據此條款解除勞動合同的,企業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給予勞動者一個月工資性收入的經濟補償金,補償金不封頂。給付補償金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有的直接支付給員工,有的轉為職工入股的股金,有的支付補償金有困難的,在凈資產結算中將職工補償金扣減轉結給轉制後的經營者,三方辦理欠款手續並約定經營者在一定時間內支付給職工等等。 3 、協商解除和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改制全過程貫穿和注重協商性。改制企業除將符合內退條件的、工傷職業病的、女工「三期」內的、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作妥善保護性安置外,與其他職工協商解除勞動合同,辦理退工手續,轉制後的企業按市場化原則與職工協商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用工登記手續。這是企業根據《勞動法》第二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補償金標准為一年一個月。因為是協商,由企業職代會或職工大會討論通過形成協商處理的決議和約定,所以在改制方案中添加了許多協商內容,比如「三方」簽訂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重新簽訂的合同用工期限不短於三年,對老弱病殘員工怎樣安置等等。二、 以上三種勞動關系處理形式的利弊分析: 1 、「原勞動合同繼續履行」,這種形式的優點:第一,法律依據充分;第二,保證了職工的就業權;第三,改製成本較低;第四,易於平穩過渡,避免了企業借機裁員和職工借機跳槽的發生。盡管如此,存在的缺陷也不少。第一,員工沒有選擇權,雖然改制後的企業繼續履行原來的勞動合同,但畢竟用工單位的所有制性質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改製成非國有法人控股或民營、私營企業的,職工心理難以適應,想法很多,有的擔心保障程度,有的擔心工作氛圍等等,覺得一旦不適應企業的管理,再辭職,補償金也拿不到,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第二,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後遺症,比如有些企業雖然已改制,但因為原合同繼續履行,職工沒有得到補償金,所以對職工的觀念觸動不大,資產所有制改了,企業性質也變了,但有些職工認為其原有的身份沒有變化。一旦用工政策有什麼變化,職工就不能理解而留下隱患。第三,對改制後企業經營者負擔較重,對原企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或遺留問題都要由改制後企業來處理和解決,經營者往往難以接受,並且怎樣在凈資產中扣減作為後面經營者對職工可能承擔或發生的補償,難以計算。第四,經營者用工不靈活。不管經營者是否需要,也不管職工是否願意來,一刀切、一鍋端,往往導致企業改制方案職代會通不過,使有意接受改制經營者望而卻步。 2 、「全退全招」形式,其優點:一、企業改制前、改制後關系明確、界線清晰,一般沒有後遺症,經營者可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經營者易於接受。二、職工拿到了補償金,職工心理上得到了撫慰,思想上也有了充分准備,可選擇自謀出路、自主擇業。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時,在合同期限的約定上,企業和職工在充分協商上體現各自的自主權。三、職工與改制後的企業建立勞動關系後,如感到難以適應或有他求,職工就可毫無遺憾地行使辭職權。四、改制後的企業經營者有了用工自主權,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而擇優招用。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點,第一,改製成本較高,國有(集體)資產流失,因為補償金不封頂,對一些年齡大、工齡長的員工,補償金數額高,特別是已接近離退休年齡的,企業對這些人的負擔本已經不重了,卻要拿出補償中的一大部分錢支付他們的補償金,不太合理;第二,有些效益好的企業可借轉制濫發補償金,既增加改革成本,又引發新一輪社會不公平。第三,容易讓職工失去就業權。有的改制企業實際全退但不全招,借轉制達到裁員目的。比如有些效益不好的企業,補償金支付後,俗稱買斷工齡後,就把職工推向社會。還有企業改制後,就與職工簽定短期合同,合同到期後,經營者到底怎麼做,職工覺得心中也無底,沒有安全感,一旦以後經營者終止職工的勞動合同,就容易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性。四、對於原本嚴重虧損的企業,根本就承擔不了補償金,就要求由其主管部門或由政府撥款,或採取由改制前、後的企業共同欠付職工補償金保全承諾,職工難以接受,且易引發糾紛,甚至有的開「空頭支票」。 3 、協商解除和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模式,其優點,第一,嚴格民主程序和充分發揚民主,兼顧各方利益,改制方案容易通過和執行,能平穩順利達到改制效果;第二,補償金比較合理。第三,對員工的利益能得到保護。但是這種方法有時也比較容易走向極端,比如,為了能使改制方案順利的通過,有的企業轉制方案中寫明除非企業破產,否則就要保證員工就業到退休,這樣又成了終身制,還有的雖然是協商解除勞動合同,但是在補償中卻不依據協商解除合同來支付補償金,補償的基數也是五花八門,哪個基數高,就按哪個補,補償金就高不就低,不完全按法律、法規辦事。三、 方案彌補之己見 因為每個方案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制定方案時,不能僅僅扣住某一條,還要能綜合運用。 比如最近某個集團公司的子公司改制時,總公司對子公司的勞動關系處理,除對應予保護特殊群體的妥善安置外,大前提是原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新企業成為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法定主體,職工在原企業的工作年限作為新企業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但是在這個大前提下也允許員工有多種選擇。其本人不願意與新企業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採用協商解除的方式,補償金最多不超過職工十二個月工資性收入。為了解除職工與新企業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後顧之憂,還規定職工到新企業後,因種種原因而提出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的,也按時間、比例設定了一定的補償金標准,讓員工可以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勞動者的民主權利、就業權利、選擇權利得到充分體現。 又比如企業希望實行的是第二、第三種勞動關系處理方式的,即原勞動合同不再履行,需要先與原企業解除合同的,那可以在協商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可以使補償金得以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在協議中約定一些職工和經營者都可以接受的條件,盡可能打消職工沒有工作的擔憂,促進企業改製得以順利進行。四、要探討的問題 在改制中,我們也發現,即使企業按《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來制訂改制方案,還是有一些問題比較值得探討的。比如企業是按勞動合同繼續履行處理勞動關系的,但是企業改制,絕大多數轉為民營或私營企業,企業性質發生根本變化,部分企業名稱改了,法定代表人也換了,屬不屬於企業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職工不願與改制後的企業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的,能否作自行離職處理?如果作為用人單位原因解除勞動合同的,這個補償金是依據企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協商變更不成,支付不封頂的補償金,還是協商一致解除合同支付封頂的補償金?再有企業制訂的改制方案是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訂的,但職代會通不過,形不成決定又怎麼辦?另外,國有企業轉製成非國有股占控股的或是民營企業,即使繼續履行,是否也應該支付一定的補償,用錢買斷身份等等,這些都有分歧,這可能都需要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探討並加以完善、明確。 總之,企業改制是大方向、總趨勢,但是改制方案的設計卻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需要慎重,來不得馬虎和草率,特別是當前企業改制的配套政策還沒有完全到位,在勞動關系的處理上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更要強調的是改制方案必須以民主程序由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形成決定後實施,同時要充分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政策解釋和宣傳工作,引導職工增強改革意識和承受能力,轉變就業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改制工作順利進行、平穩過渡,確保企業走向市場、走向健康。
⑹ 企業改制後職工的勞動關系如何確認
法律分析:分流到國有法人絕對控股改制企業的職工,應當變更勞動合同,具體辦法採取與原主體企業解除勞動合同,與改制企業簽訂期限不短於3年的新勞動合同的方式。由改制企業繼續與職工履行原勞動合同約定的權利和義務,改制企業不需向職工支付經濟補償金。改制過程中勞動關系的處理一般包括勞動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以及對停薪留職、自謀職業、工傷、患病或非因工負傷等其它特殊情況的處理等幾方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一)勞動合同期限;(二)工作內容;(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四)勞動報酬;(五)勞動紀律;(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⑺ 國有企業改制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股份制 合作制 勞動合同 變更】勞動部《關於企業實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履行勞動合同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8〉34號第一條規定:在企業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改造後,用人單位主體發生變化的,應由變化後的用工主體繼續履行與職工原勞動合同。由於企業改制導致原勞動合同不能履行的,企業與職工應當依法變更勞動合同。
【股份制 合作制 勞動合同 解除】勞動部《關於企業實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履行勞動合同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8〉34號第二條規定:在企業實施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過程中,與職工經協商確實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按照《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第(三)項的規定辦理。
【強迫 職工 入股】勞動部《關於企業實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履行勞動合同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8〉34號第三條規定:按照國家體改委《關於發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指導意見》(體改字〈1997〉96號)以及國家有關企業改革的精神,實施股份合作制的企業,在職工投資入股方面,鼓勵職工在自願的基礎上投資入股,允許少數職工不入股。因此,在股份合作制改造中,企業不得強迫職工入股不得因職工不入股而降低勞動報酬、停發工資或硬性安排下崗,更不得以此為由解除與職工的勞動合同。
⑻ 改制完全依照勞動法合法嗎
公司改制完全依照勞動法是合法的。勞動法調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專動關系,保障勞動屬者權益,故企業改制後,在規章制度、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特殊保障、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等需完全適用勞動法。
《勞動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十二條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⑼ 企業改制勞動爭議的處理原則有哪些
企業改制中勞動爭議的處理原則:
由於企業改制中的勞動爭議具有以上特點,筆者認為,在審理此類案件中,除應遵循《勞動法》及勞動法律法規、規章、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司法解釋規定的審理勞動爭議一般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一)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原則
強調效率優先,這是由我國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局決定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進行減員增效、實現從勞動密集性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已成為企業必然的選擇。強調效率是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但不能忽視公平,更不能忘記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弱者、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永遠是法律的價值取向,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勞動者處於弱者、被動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是法的調節和規范作用的內在要求。
(二)適用法律與參照政策相結合的原則
依法辦案,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對司法機關的基本要求。但是由於改制期間勞動爭議案件的特殊性,無法可依的情況比較突出,大量新型勞動關系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據。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有法條依法條,沒有具體法條的,依照憲法、民法、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並可參照有關政策、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規范性文件進行審理。但只能是參照,不能直接引用,因為它們沒有法律效力,不具有穩定性和規范性。
(三)穩妥與及時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企業改制中的勞動爭議案件具有更強的對立性和更廣泛的影響力,所以就要求我們的審理此類案件中要慎重,不能因為這類案件對立性和更廣泛的影響力就不敢裁判,要在穩妥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處理糾紛,集中力量盡快審理這類糾紛,同時在嚴格依照法律辦案過程中要根據本地的客觀實際,靈活而慎重地解決爭議,以利於妥善解決好糾紛。
(四)疏導教育原則
企業改制是大勢所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審理這類勞動爭議糾紛時,我們要積極加以引導職工,宣傳黨和國家的法律和政策,講清企業改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講清國家對改制企業的職工安置政策,打消職工思想上的顧慮,化解矛盾,為穩妥解決糾紛打好基礎。
企業改制勞動爭議的處理原則,主要有以上四個方面,根據現行法的規定,只有將糾紛問題解決,使得職員的權益得到保障之後,其改制方案才會被制定機構認可,繼而該企業單位才能將改制落實到位。對於沒有得到許可,就實施改制行為的主體,是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