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行政法規
1. 內蒙古自治區城鄉規劃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制定、實施、修改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蘇木鄉規劃和嘎查村莊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分為自治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盟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條例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嘎查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區的具體范圍由有關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蘇木鄉規劃和嘎查村莊規劃中劃定。城市規劃區內的蘇木鄉鎮、嘎查村莊以及蘇木鄉鎮規劃區內的嘎查村莊不再另行劃定規劃區。
本條例所稱城市,是指按照行政建制設立的設區的市和縣級市。第四條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時,應當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確定的各項原則和要求。第五條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蘇木鄉規劃和嘎查村莊規劃,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第六條國家或者自治區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為特定地區。特定地區的規劃,經法定程序審批後,納入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
前款所稱特定地區,包括開發區、邊境口岸、獨立工礦區、農林牧場區等。開發區,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第七條單獨編制的各類專項規劃,經法定程序審批後,納入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第八條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第十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鄉規劃的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鄉規劃的相關管理工作。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由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和公眾代表組成的城鄉規劃委員會,對城鄉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重大事項進行審議。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促進各有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第十三條城鄉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應當遵守國家、自治區有關技術標准、規范和規定。第二章城鄉規劃的制定第十四條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自治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報國務院審批。
盟行政公署組織編制盟域城鎮體系規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城鎮體系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第十五條城鎮體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區域城鄉統籌發展總體要求;
(二)資源利用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要求和措施;
(三)城鄉空間和規模控制要求;
(四)與城鄉空間布局相協調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
(五)城鄉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六)空間開發管制要求;
(七)對下層次城鄉規劃編制的要求;
(八)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的管制要求、重要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等應當作為城鎮體系規劃的強制性內容。第十六條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旗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盟轄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經盟行政公署審查同意後,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設區的市所轄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備案。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城市、旗縣人民政府審批。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第十七條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自治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旗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總體規劃,在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研究處理情況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鎮總體規劃,在報城市、旗縣人民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代表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研究處理情況應當及時報告鎮人民代表大會。
2.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自治區經濟建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確定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第三條自治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區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草原、農業、牧業、水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自治區人民政府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引進、推廣環境保護先進技術,培養環境保護人才,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優先發展環境保護事業,對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優惠政策。第五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在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資源綜合利用、環境監督管理、環境保護科研、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定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第七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以及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自治區環境質量標准和自治區污染物排放標准,報國務院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八條自治區、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盟行政公署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監測制度和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負責編報管轄區域環境質量報告書,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人員要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第十條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管理工作,應當由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單位所在地的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污染損害的賠償或者環境破壞的恢復有爭議時,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第十一條環境保護實行目標管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第十二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要全面規劃,科學管理,合理利用,切實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污染,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第十三條開發利用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以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未經批准不得擅自開發利用。已經批准開發利用的必須採取措施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維護生態平衡。第十四條加強對農牧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科學灌溉,合理使用農葯、鼠葯、化肥,綜合防治植物病、蟲、鼠害,回收廢地膜,保護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和草原沙化、退化,防止農牧產品污染。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和化石、火山、溫泉等分布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區。對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採取其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第十六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經批准建設的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要限期治理。第四章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十七條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集中控制,綜合整治。
3. 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責任制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依法行政,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正確實施,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監督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責任制,是指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包括盟行政公署,下同)依照法律法規和行政職責分工,將執行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責任,落實到有關行政執法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以下統稱行政執法部門),行政執法部門將本部門執法責任分解到執法單位和執法人員,由本級人民政府對行政執法部門、執法部門對所屬執法單位和執法人員的執法責任進行考核的制度。第三條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持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加強監督的原則。第四條行政執法責任制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考核。
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方案擬定以及組織協調、督促指導等具體工作,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方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第六條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落實情況,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第二章行政執法部門責任第七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方案,結合實際,制定本部門行政執法責任制具體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本部門負責執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分解到執法單位和執法人員。第八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法制宣傳制度,向公民宣傳本部門執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九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第十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情況報告制度,定期將執法情況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十一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將執法許可權、職責、標准、條件、時限、程序以及收費等情況公布於眾,接受公眾監督。第十二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違法和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及時追究執法單位和執法人員的違法責任。第十三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舉報、投訴制度,及時受理和認真處理當事人的控告、舉報和投訴。第十四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採取措施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嚴格行政執法程序。第十五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採取措施落實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和行政賠償制度,認真辦理行政復議案件和行政賠償案件,依法參加行政訴訟活動。第十六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採取措施落實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重大行政處罰備和罰繳分離等行政執法監督制度。第十七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以及執法工作需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機構,配備相應行政執法人員。第三章行政執法人員責任第十八條行政執法人員必須熟悉本崗位所執行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同時應當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第十九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參加本單位和上級部門組織的行政執法培訓,更新行政執法知識,提高行政執法水平。第二十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文明執法,嚴格依法辦事。第二十一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對應當辦理的法定事項,必須在法定時限內及時辦理,不得無故拖延和借機刁難。第二十二條行政執法人員不得利用執法之便謀取私利,不得違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履行義務。第四章行政執法責任考核第二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據本規定第二章的規定,對行政執法部門執法責任進行考核;行政執法部門依據本規定第二章、第三章的規定,對所屬執法單位和執法人員進行考核。第二十四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根據行政執法責任制要求向所屬行政執法單位匯報行政執法情況;行政執法單位應當向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匯報行政執法情況;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匯報行政執法情況,並接受檢查和監督。第二十五條行政執法責任考核,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一)聽取被考核部門建立和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情況的匯報;
(二)查閱被考部門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有關資料;
(三)現場抽查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
(四)召開執法人員或者管理相對人座談會;
(五)對被考核部門負責人和執法人員進行有關法律知識考試;
(六)邀請人大、政協等有關部門或者專家、學者進行評議。
4. 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責任制規定(2021)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適用本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責任制,是指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政執法部門梳理行政執法依據、分解行政執法職權、確定行政執法責任、開展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和落實責任追究的制度。第四條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應當堅持黨的領導,遵循職權法定、權責統一、約束與激勵並重、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的領導,負責推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的實施。
行政執法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上級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指導和監督下級行政執法部門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行政執法人員政治和業務培訓,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素質。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本地區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行政執法部門每年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本部門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激勵機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行政執法工作成效突出的行政執法人員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行政執法責任第九條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在行政執法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職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行政執法依據梳理工作,並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動態調整。第十一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根據行政執法依據,結合本部門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配置,將本部門行政執法職權分解到具體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
分解行政執法職權應當科學合理,不同層級的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職權應當具體明確。行政執法部門不得擅自增加或者減少本部門的行政執法職權。第十二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在分解行政執法職權的基礎上,確定本部門執法機構、執法崗位的行政執法人員的具體行政執法責任。第十三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按照不同類型的行政執法職權事項,梳理行政執法依據,編制權責清單,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開,並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制定修訂情況及時調整。按照不同權力類型制定辦事指南和運行流程圖,依法及時動態調整並向社會公開。第十四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加強執法監督。第十五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健全行政執法裁量權制度,合理確定裁量范圍、種類和幅度,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第十六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執行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制度。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行政執法部門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第十七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推廣運用行政指導、行政獎勵、行政和解、說服教育、勸導示範等非強制行政手段。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案例指導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執法風險防控機制。第十八條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完善普法責任清單,開展以案釋法活動,廣泛宣傳本部門執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第十九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取得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核發的行政執法證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二十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熟悉本崗位所執行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掌握相關業務知識,應當參加本部門和上級行政執法部門組織的行政執法培訓。第二十一條行政執法人員不得將工作中獲悉的行政相對人資料或者信息用於行政執法以外的其他目的,不得泄露、篡改、非法向他人提供行政相對人的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第三章行政執法評議考核第二十二條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評議考核情況應當以適當方式公開。第二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對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行政執法部門對所屬行政執法機構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5. 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原保護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對基本草原實行特殊保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草原,是指依法確定實行特殊保護的具有草原生態功能和適用於畜牧業生產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三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基本草原的規劃、劃定、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基本草原保護實行科學規劃、保護優先、重點建設、合理利用、嚴格管理的原則。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草原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基本草原保護工作所需經費。第六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草原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草原保護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
蘇木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草原保護的監督檢查。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草原的義務,有權參與保護基本草原的社會監督,並有權檢舉和控告破壞基本草原的違法行為。第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資金補助、技術扶持等措施,建立基本草原長效生態補償機制和多渠道增加基本草原建設投入機制。第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基本草原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與劃定第十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基本草原保護規劃,結合本地區實際,尊重自然規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編制本行政區域基本草原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經批準的基本草原保護規劃確需調整或者修改的,應當報原審批機關批准。第十一條旗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基本草原劃定工作。
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負責基本草原劃定的具體工作。第十二條下列草原應當劃為基本草原:
(一)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具有特殊生態功能的草原;
(二)重要放牧場;
(三)打草場;
(四)用於畜牧業生產的人工草地、飼草飼料地、退耕還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種基地;
(五)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草原;
(六)草原科研、教學試驗基地;
(七)國家和自治區規定應當劃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第十三條集體所有草原以嘎查村為單位劃定,國家所有草原以使用權單位為單位劃定。
劃定的基本草原,由旗縣級人民政府建立檔案,繪制基本草原分布圖,設立保護標志,予以公告,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第十四條劃定基本草原的技術規范,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三章保護與利用第十五條禁止在基本草原上實施下列行為:
(一)開墾基本草原;
(二)擅自改變基本草原用途;
(三)毀壞圍欄、人畜飲水設施等草原建設保護設施;
(四)擅自鑽井提取工業用水;
(五)挖魚塘、挖溝渠、鏟草皮、挖草炭等破壞草原植被的行為;
(六)建造墳墓;
(七)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傾倒排放固體、液體、氣體廢物和生活垃圾或者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粉塵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輻射污染;
(八)其他破壞基本草原的行為。第十六條除搶險救災和牧民搬遷的機動車輛外,禁止機動車輛離開道路在基本草原上行駛,破壞草原植被;因從事地質勘探、科學考察等活動確需離開道路在基本草原上行駛的,應當事先向所在地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行駛區域和行駛路線,並按照報告的行駛區域和行駛路線在基本草原上行駛。第十七條在基本草原上開展經營性旅遊活動的,應當符合基本草原保護規劃,經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辦理有關手續。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旅遊經營者落實基本草原保護責任的情況進行經常監督。第十八條進行礦藏開采和工程建設確需徵收、徵用或者使用基本草原的,必須經自治區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徵收、徵用或者使用基本草原的查驗工作,由自治區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
6.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活動,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適用本條例。
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參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旗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依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第四條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就下列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根據自治區的實際情況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自治區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三)國家專屬立法權以外,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事項,根據自治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規定自治區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在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或者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五條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活動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三)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突出地方特點和民族特點;
(四)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堅持群眾路線,體現各族人民意志,保障各族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五)從自治區全局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地方性法規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第六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七條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第二章立法准備第一節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第八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
常務委員會每屆任期的最後一年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提出下一屆五年立法規劃建議草案,由下一屆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決定。
每年的第四季度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編制下一年度立法計劃。
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具體工作,並按照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設區的市和自治旗制定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報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九條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時,應當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和針對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通過,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並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凡擬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的立法項目,由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提出意見,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審定;擬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的立法項目,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提出意見,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後提出。第十一條各有關機關或者部門提出立法建議項目時,應當同時提出建議項目草案及其說明。第十二條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按照立法項目的內容,分別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第十三條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在執行中需要調整的,由有關機關或者部門提出報告,提請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決定。第二節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
7. 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監督條例(2009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開展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應當遵守本條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並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第四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是本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業務指導。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法制工作機構是本系統的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具體負責本系統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並接受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業務指導。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對其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上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對下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行政執法活動實施監督。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設立在本行政區域內不屬於本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情況依法進行監督。第六條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制統一、公開公正的原則。第七條行政執法活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應當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依照有關法律接受司法監督,接受新聞媒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第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法制部門建設,保證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落實。第二章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第九條行政執法監督的主要內容:
(一)檢查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
(二)檢查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
(三)審查行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
(四)監督管理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和行政執法證件;
(五)審查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六)監督檢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七)監督行政執法機構依法履行法定職責;
(八)辦理、指導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和行政賠償;
(九)協調行政機關之間在行政執法活動中產生的爭議;
(十)組織、指導、參與行政執法檢查;
(十一)受理行政相對人的舉報、投訴;
(十二)糾正違法、不當的行政行為;
(十三)依法應當辦理的其他行政執法監督事項。第十條實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和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制度,具體辦法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制度。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適時組織行政執法部門梳理執法依據,根據本部門執法崗位的配置情況,分解執法職責,確定執法責任,規范執法程序。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梳理確認後的行政執法主體、行政執法依據、行政執法職責、行政執法崗位、行政執法程序、監督舉報方式等向社會公布。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應當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並應當聽取公眾意見。評議考核應當納入同級政府考核指標體系。評議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行政執法責任制具體實施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二條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合法性審查制度。
行政執法由行政執法部門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其執法依據、職能、機構編制方案等有關材料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審查,經本級人民政府確認後予以公告。
行政執法部門委託行政執法的,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並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備案。第十三條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制度。
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工作,應當參加資格認證統一培訓,經考試合格後取得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核發的行政執法證件。
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四條行政執法監督人員從事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應當持有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核發的行政執法監督證件,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行政執法業務知識,忠於職守、辦事公正、清正廉潔。
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可以聘請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加強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第十五條實行依法行政報告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本地區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責任制情況;各級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本部門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責任制情況。
依法行政報告應當在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報送,由行政執法監督機構代表本級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門受理和審查。
8. 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執法監督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和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保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正確實施,促進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包括盟行政公署,下同》對所屬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活動實施監督,適用本條例。
行政監察、審計等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其監督權,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行政執法監督必須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第四條本條例由旗縣級以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的法制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第六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建設,配備專職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人員,保證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落實。第七條行政執法監督的主要內容:
(一)法律、法規、規章的施行情況;
(二)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三)行政執法機構和執法程序的合法性;
(四)行政執法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情況;
(五)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六)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建立和執行情況;
(七)行政復議、行政賠償情況;
(八)違法行政行為的查處情況;
(九)其他應當依法監督的事項。第八條行政執法監督的主要方式:
(一)建立備案審查制度;
(二)開展行政執法檢查;
(三)聽取行政執法工作報告;
(四)認定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統一管理行政執法證件;
(五)調閱有關行政執法案卷和文件資料;
(六)對有關重點問題組織調查或者督促有關機關處理;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督方式。第九條呼和浩特市、包頭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備案。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報送上報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備案;兩個以上行政執法部門共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由主辦部門報送備案。第十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依法作出的下列行政處罰,應當在作出處罰決定之日起30日內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備案。
(一)對公民處以5000元以上罰款,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50000元以上罰款的;
(二)沒收違法所得數額或者沒收非法財物價值相當於第一項規定的;
(三)責令停產停業的;
(四)吊銷許可證或者企業營業執照的;
(五)行政拘留10日以上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
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前款所列(一)、(二)、(三)、(四)項行政處罰,應當在作出處罰決定之日起30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第十一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門對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和處罰決定,應當於收到備案報告之日起30日內審查完畢。經審查發現問題的,按本條例第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對報送備案的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依法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訴訟的,由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處理。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門對在行政執法監督中發現的問題,按下列規定處理:
(一)對與法律、法規相違背的規章、規范性文件,責令改正或者提請政府予以撤銷;
(二)行政執法機構不合法的,提請本級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其執法活動;
(三)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不當的,責令糾正或者提請政府予以撤銷;
(四)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責令限期履行,造成嚴重後果的,建議有關部門追究直接責任人和負責人的責任;
(五)對罰沒財物處置違法的,建議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政府法制工作部門執行前款規定時,可以向有關單位發出《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有關單位應當在通知書規定的期限內將處理結果書面報政府法制工作部門。
9. 內蒙古自治區違反勞動保護法規行政處罰辦法
第一條為促進企業認真執行勞動保護法規,積極改善勞動條件,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根據國家有關勞動保護法規和《內蒙古自治區勞動保護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自治區內國營、集體、私營、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及有生產勞動的事業單位和部門。第三條本辦法由自治區各級勞動保護監察機關負責實施。第四條違反勞動保護法規,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以罰款:
(一)違反八小時工作制濫行加班加點的,罰款一千元至五千元。
(二)存在危及職工安全和健康的重大隱患或職業危害,接到勞動保護監察指令書後,逾期不改的,罰款一千元至一萬元。
(二)對特種設備不按規定進行安全技術檢驗或辦理安全認證手續的,罰款二千元至一萬元。
(四)沒有防塵防毒設備而讓職工從事有塵毒危害身體健康作業的,接到勞動保護監察指令書後,逾期不改,罰款一千元至一萬元。
(五)不按規定配給職工勞動防護用品、用具的,罰款一千元至三千元;不按規定對特種防護用品、用具檢驗、鑒定或使用失效、超過使用期限的特種防護用品、用具的,罰款二千元至五千元。
(六)新建、改建、擴建和挖潛、革新、改造工程項目,勞動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設計、施工、投產使用未同時進行的,責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罰款五千元至五萬元。
(七)使用未經安全培訓、考核並取得操作證人員從事特種作業的,罰款一千元至五千元。第五條對違反勞動保護法規的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根據情節輕重,處以本人一至三個月工資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罰款,或者由單位或其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分。
不領取國家標准工資的承包經營者、租賃經營者,違反勞動保護法規的,罰款二百元至二千元。第六條違反勞動保護法規的行政處罰,由旗縣以上勞動保護監察機關決定。第七條罰款,企業應在自有資金中開支,不得計入成本;事業單位和部門應在經費預算包干結余或預算外資金中開支;個人應在本人工資或收入中扣繳,不得在公款中報銷。第八條勞動保護監察人員違反本辦法規定,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九條當事人不服處罰的,可在接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勞動保護監察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勞動保護監察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十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一九八六年八月六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關於違反勞動安全法規的經濟處罰辦法》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