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結構

民事訴訟法結構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30:19

❶ 民事訴訟模式與訴訟結構的關系

1,民事訴訟結構,是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在結構,是當事人、法院的訴訟地位與相互關版系的內在反權映。
2,民事訴訟模式,是對特定的民事訴訟制度本質的外在反映。

3,民事訴訟結構中法官(法院)或當事人在訴訟中能動性的消長,形成了兩種民事訴訟模式:
(1)職權主義,是指在民事訴訟中法院擁有主導權,程序的進行以及訴訟資料、證據的收集等全部由法院負責。

(2)當事人主義,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訴訟請求的確定、訴訟資料的提出和證據的收集和證明主要由當事人負責。法官處於順應性的地位,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不作干預。

❷ 法律是什麼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定義
1、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
3、相關法律名詞
法系 法系是指對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體系的分類標准。根據各國法律的淵源,存在樣式和運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兩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法律淵源,法官許可權,訴訟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編輯本段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都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其中(2)和(3)又稱為義務性規范。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法律後果分為兩種: 一個是肯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要求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積極的結果,包括國家承認行為合法、有效、應予保護甚至獎勵。 另一個是否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規定而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消極的結果,包括國家不承認行為合法、行為無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以國家強制行為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來保障。 5 法律是一面盾牌 法律是人民的盾牌,用以保護該國人民的生命財產等,使其能夠自由安全幸福的生活。
編輯本段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分三個層次: 1.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初級本質。 2.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二級本質。 3.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法的終極本質。
編輯本段四個基本關系
1、法律與道德
道德是生活於一定物質條件的人們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准來評價人們的言行、並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理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時,對我們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與道德相同之處是:第一,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第二,它們的內容是互相滲透的。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規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國憲法第24條、第46條、第51條等條款中,就明確規定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內容的「五愛」以及社會公德的要求。在憲法的其他條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規定或隱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上並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經濟基礎基本不變而經濟體制有了變化、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憲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規正在進行大量的立、改、廢,道德也發生了變化。第四,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追求的都是社會秩序安定,人際關系和諧,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2、法律與政策
政策有黨的政策、國家政策之分,有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別。黨的政策是執政黨在政治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決策。這里主要講黨的政策與法律的區別:第一,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黨的政策是黨的意志的體現。雖然我們黨沒有自己任何的私利,黨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黨的政策在沒有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屬性。第二,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規范的明確性,政策則比較原則,常常只規定行為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第三,實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和自覺執行,但在執行中遇到障礙時,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違犯政策則由黨的紀律來處理。第四,穩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較高的穩定性,黨的總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鄧小平同志講得很清楚,他說:「究竟什麼是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等內外政策,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會改變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6頁)但具體政策,就必須隨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隨時加以調整。在這一點上,同時體現了政策與法律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 現代國家,沒有法律不行,沒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國,黨的領導是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頁)現在,我國正在穩步推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因此,處理好黨的政策與法律的關系就顯得特別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實施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黨的領導作用實現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實施政策,以指導國家的活動;而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執行各項法律,以實現國家職能。所以,制定和實施法律就必須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這也是在國家活動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體現。我們現在制定的法 漢謨拉比法典
律,都體現著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其他有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或者說是經過法定程序把黨的政策條文化、具體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實施相互促進。政策上升為法律之後,就能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為指導,就能從政策對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中獲得力量,從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擁護。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大力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9頁)的指示,逐步改變了過去主要靠政策辦事的作法;確定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提出了「黨領導國家事務的基本方式是: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把重大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黨中央和全國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認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所以,黨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黨領導國家事務的活動,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也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否則,就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也難以切實推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3、法律與社會
勞動法關注於勞工、僱主和公會等三方關系所產生出來的問題。這包含了對集體談判的規范,與罷工的權利。 人權與人權法對保障每個人基本的自由與權利,是個很重要的領域。其包含的條文有世界人權宣言、歐洲人權公約與美國權利法案。民事訟訴法與刑事訴訟法關注於在法庭上行審判與上訴時所必須遵行的程序。 社會保障法是指人民應該有如失業補助金或購屋津貼等社會福利的權利。家庭法包含結婚與離婚的程序、小孩的扶養權和分開時對物產及金錢的權利。
4、法律與政治
社會主義法律與黨的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是兩種不同的規范,相互之間不能代替。 第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國家的意志體現。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不具有國家的意志的屬性。 第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第三,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的。
編輯本段中國現代法律思想概述
現代人們的普法行為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一八四〇年以後,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奮斗。 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2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1952年我們開始了司法改革運動。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後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民族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編輯本段中國古今法律思想的比較
法,也稱法律。就廣義而言,是由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憲法、法律(就狹義而言)、法令、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法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它以規定人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調整人們的行為,其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一些觀點認為,法是階級社會中特有的社會現象,它伴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也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古代刑法
古代原始公社制度的解體和法的產生是同時進行的,法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據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解釋:"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法,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不少民族的語言中,"法"的詞義,也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然而,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公平、正義觀,法所體現的只能是不同統治階級的公平、正義觀。社會主義的法,是從具有階級性的社會規范向反映社會全體成員共同意志、維護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社會規范過渡的法。它除了具有調整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關系的功能外,還對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❸ 高分懸賞!!簡述最新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與原來文本有哪些大的變動

亮點一:細化再審事項明確權利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5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決定》將其具體化為13項,包括: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此外還增加一款,「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亮點二:提高法院審級減少質疑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訴可以有兩種選擇:向原審法院或上一級法院提起。而《決定》明確規定當事人申訴只有一種選擇:向原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提起。

亮點三:明確相關期限減輕訟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再審的一些期限如審查時間等並沒有規定,而《決定》明確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作出再審或駁回申請的裁定。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由本院院長批准。
此外還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

亮點四:延長申訴期限著力糾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個例外規定,即「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解讀】

應該說,對於當事人而言,用二年的時間去發現一個案件的錯誤,在時間上應該足夠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再審事由確實是在二年之後發現或出現的,如果拘泥於「二年內」的規定,就不能申請再審,這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因此需要針對一些特殊情況作出例外規定以適當延長申請再審的期間。
《決定》正是拋棄了原有規定一刀切的做法,作出了兩類情況的例外規定:一是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二是二年後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這兩種例外都是合情合理的:就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而言,首先,這不是當事人所能掌控或預料的;其次,在此期間,當事人也不存在怠於行使申訴權利的情形,所以不能以期限規定來懲罰或督促當事人;再次,既然法律文書都已經被撤銷或變更了,說明原來的判決或裁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還不允許當事人申訴,不合情理。
就法官在審理中的有違公正或廉潔的行為而言,主要是因為這些行為大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的可能在幾年之後才會被發現,因此在發現後理應賦予當事人申訴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例外情形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即當事人必須「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否則視為棄權。

亮點五:完善檢察監督加強救濟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檢察院應當提起抗訴的4種情形,《決定》將其修改的與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一致,即將4種情形細化為13種情形,並加上另外一款規定。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檢察院抗訴後法院多長時間內裁定再審沒有規定,《決定》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

舉措一 協助執行單位負責人拒不協助可拘留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強制措施,即法院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解讀】

執行難不是法院一家的問題,僅靠法院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與協助。比方說,查詢、凍結或劃撥被執行人的賬戶資金就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配合。但是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協助執行單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情況,僅僅規定法院可以對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進行罰款,強制措施單一,震懾力度不夠,致使司法實踐中屢屢出現協助單位拒絕協助的情況。而《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從對身外之物的處罰轉到了對人身自由的拘束,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從而有利於促使有關單位積極履行協助執行義務。

舉措二 「老賴」被罰額度提高至10倍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決定》將金額提高了十倍,即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

【解讀】

罰款作為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違法成本,對於執行程序的順利進行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問題是原有的罰款額度是在16年前制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罰款額度過低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缺點逐漸暴露,使得司法實踐中不少被執行人寧願被罰款也要轉移、隱匿財產以逃避債務拒絕履行。《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罰款額度對於協助執行人同樣適用。

舉措三 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可管轄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解讀】

對於執行管轄,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第一審法院有資格管轄,不是很符合效率和效益原則,因為有些案件(比方指定管轄的案件)中被執行人的財產或住所均不在第一審法院轄區內,這就需要到異地執行。而異地執行,尤其是跨省市執行,不僅會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往往還會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嚴重的還會遭遇暴力抗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委託執行制度,但由於司法實踐中往往將委託執行的案件仍視為原執行法院的案件,致使被委託法院積極性不高,執行效果不佳。而《決定》增加的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彌補了這一不足,通常情況下,就給付金錢或交付財產的案件而言,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更方便採取執行措施,更容易掌握被執行人財產的變動情況,也更有利於節約執行成本。這樣一來,債權人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執行法院,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將更有利於債權的實現。此外,《決定》明確了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要與第一審法院同級,使得實際操作中更容易准確確定執行法院。

舉措四 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提出執行異議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決定》不僅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進行了完善,明確了相關期限,增加了一條處理方式,即「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還專門增加了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執行異議制度:「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解讀】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執行中難免會出現執行人員違法執行、不當執行、拖延執行、消極執行以及執行錯誤等現象,為此就需要提供程序上的執行救濟。
根據原有規定,只有案外人可以提出執行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只能通過申訴等渠道向法院反映問題,由於缺乏明確的程序,法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有時顯得比較隨意,導致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及時、充分地得到救濟。
而《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填補了民事訴訟法中對違法執行進行程序救濟的法律空白,標志著我國執行救濟法律制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同時,《決定》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的完善也值得稱道,明確的期限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而賦予案外人通過訴訟維護自己實體權益的權利也更具合理性。對案外人而言,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異議涉及自身的實體權利義務,另行提起訴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對法院而言,可以保障爭議雙方進行充分的言詞辯論以查明案情,而且由於訴訟不必與原來的案件糾纏在一起也可以更好地梳理矛盾,解決糾紛。

舉措五 六個月內未執行的可變更執行法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當事人如何如應對法院拖延執行的情況缺乏規定,《決定》對此予以了規定,即「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解讀】

當前執行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的干擾。特別是在對本地的被執行人比如企業等地方納稅或用工大戶進行執行時,地方黨委政府為了本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或職工就業,難免會以批條子、打招呼等方式對法院執行工作進行干擾,而當前法院在人財物方面都受制於地方,再加上地緣關系形成的「熟人社會」,在面對這些情形時執行法院往往處於一個十分尷尬或無奈的境地,致使出現拖延執行、消極執行、變通執行、折扣執行等種種不合規定的情況。

由於當前這種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以及「熟人社會」的大環境難以一時改變,因此擺脫當前執行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變更執行法院以盡量減少或排除出這種大環境的干擾。雖然根據原規定,上級法院可以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但是目前執行實踐中的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等做法,主要是由上級法院依職權決定,具有被動性和不敏感性,申請執行人雖然能通過申訴等渠道提出要求,但並不必然啟動相應程序,而且由於缺乏明確法律規定以及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上級法院對一些受干擾的案件往往難以及時提級或指定執行。一般情況下,申請執行人對自己的權益最為關心,對案件的執行情況有最切身的體會,更具主動性和敏感性,因此在出現拖延執行等異常情況時,有必要賦予其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而《決定》的修改顯然符合這一理念,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未完待續)

提要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
■《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
■《決定》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

舉措六 兩級高院可設立執行機構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而《決定》將其擴展為「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
【解讀】
由於考慮到絕大部分執行案件都集中在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以及精簡機構的需要,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可以設立執行機構。但是從現有情況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擔負著一定的判決或裁定執行工作,另外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負責著對下級法院執行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而在其中設立執行機構,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指導、監督和協調,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整體部署,有利於緩解「執行難」問題。
此外,就實際情況來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大都根據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設立了執行機構,只是還沒有法律上的正式名分而已。因此,《決定》將設立執行機構的職權擴展到所有法院,不僅考慮到了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設立執行機構的現實必要性,也給已設的執行機構一個名正言順的法律名分,對於完善執行機構,加強執行工作和推進執行機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舉措七 申請執行的期限延長為二年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而《決定》統一規定為「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而且明確「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舉措八 特殊情況下可立即強制執行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補充規定,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舉措九 未如期履行義務須報告個人財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被執行人是否需要報告個人財產沒有規定,《決定》則增設了財產報告制度:「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舉措十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可被曝光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些促使當事人履行判決裁定的措施,如支付遲延履行金。《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對於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威懾力度:「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❹ 從結構上看民事訴訟狀由什麼組成

您好!從結構上看,民事起訴狀由首部、正文、尾部組成。舉例如下:
民事起訴狀

原告: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籍貫(可省略),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聯系方法。

被告: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籍貫(可省略),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聯系方法。

訴訟請求:

1、判決原、被告離婚;

2、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3、婚生女(子)XXX由原(被)告撫養,被(原)告支付撫養費。

事實和理由:

(在此敘述離婚的事實和理由,包括何時結婚,婚姻基礎,婚後感情,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實和原因,夫妻共同財產有哪些,孩子多大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特提起訴訟,請依法判決。

此致

XXXX人民法院

具狀人:XXX

年 月 日

附:1、本狀副本一份;

2、證據材料一部。

熱點內容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
本科會計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5 10:36:51 瀏覽:463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