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與行政法的事實行為
1. 民法中的事實行為有哪些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債權標的的給付行為;包括先佔;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具體的含義: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5、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就民法而言,行為區分為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兩大類。
6、事實行為比較難理解,就是針對法律的更改,設立等等的行為,在一系列的法律事件都需要警醒。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是民法中的事實行為中的一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八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2. 民法事實行為
法律分析: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八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3. 事實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
法律分析: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事實行為與民事行為的主要區別: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4. 民事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是: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也就是行為人進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屬要式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採用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才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則當事人在法律允許范圍選擇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皆為合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第一百三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未經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為。
5. 如何區分民法中的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您好!主要區別如下: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2、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
3、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事實行為區分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4、法律行為要求行為能力;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能力。
5、法律行為產生意定之債;事實行為產生法定之債。
6、法律行為引起物權變動;事實行為也引起物權變動。
7、法律行為變動身份關系;事實行為也變動身份關系。
8、依法律行為取得,是傳來取得;依事實行為取得,是原始取得。
9、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事實行為不能附條件。
10、法律行為可以撤銷;事實行為不能撤銷。
11、動產拋棄是法律行為;動產先佔是事實行為。
12、無償委託是法律行為;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
13、物權法定原則只限製法律行為,不限制事實行為。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6. 民法中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舉例說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依法律的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3.法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後果。
4.法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要件;而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5.法律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事實行為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和侵權行為等。
7. 民事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
根據《民法典》(2021.1.1生效)第143條、第135條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法律行為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確認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只有具備了民事權利能力,才能參加民事活動。《民法典》(2021.1.1生效)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自然人獲得參與民事活動的資格,但能不能運用這一資格,還受自然人的理智、認識能力等主觀條件制約。有民事權利能力者,不一定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2、行為人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指的是行為人內心的效果意思與表示意思一致。也即不存在認識錯誤、欺詐、脅迫等外在因素而使得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不一致。
但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也不是必然的無效行為,因其導致意思不真實的原因不同,可能會發生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3、行為內容合法。
根據《民法典》(2021.1.1生效)的規定,行為內容合法表現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行為內容合法首先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相抵觸。其次,行為內容合法還包括行為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4、行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也就是行為人進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屬要式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採用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才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則當事人在法律允許范圍選擇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皆為合法。【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