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荷蘭勞動法妓女

荷蘭勞動法妓女

發布時間: 2022-09-11 14:32:09

⑴ 笛福簡短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商人家庭。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29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 《魯濱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在18世紀的英國雜志中,第一家首推笛福的《評論》(1704~1713)。雜志上的文章幾乎出自他一人之手。他的論題大都是公眾關心的政治問題,論述相當通俗和有趣。該刊期距從周刊。雙日刊到月刊不等,被迫經常變化,有時是他在監獄里編輯的。1719年,笛福在當年創刊的《每日郵報》(Daily Post)上連載他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從此開了報紙連載小說的先河。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大不列顛全島游記》(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濱遜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遜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其他地方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在英國18世紀四大著名小說家中,笛福是第一個,他所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至今是雅俗共賞的名著。
笛福生於1660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動勢力的斯圖亞特王室又在英國復辟,笛福出生於一個小油燭商人的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沖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荒島上生活兩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繼《魯濱遜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羅克查娜》《大疫年日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但他終生沒有混入當時有名的文人圈子裡。這些文人出身的社會地位比他高。他一生窮困,臨死前為了避債不得不離家藏起來。
編輯本段
笛福的一輩子

屠戶門第
丹尼爾·笛福祖上是佛拉芒人。早在他出生前的一二百年,歐洲大陸發生了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爭斗,精於算計的英國人乘歐洲大陸發生不同宗教紛爭之機,宣布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吸引准備開始重新生活意志堅強精明強乾的人。他的祖上和許許多多的歐洲人一起沖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了英國。他也不姓笛福,而是姓德福。英國人總愛按自己的方式給人家取名,老德福移居英國後英國人把德福簡稱作福,後來丹尼爾·德福辦報的時候用德福簽名,英國人又把它改寫成笛福,於是他也就姓了笛福。
笛福一家移居英國的時候,在英國無人侵犯他們的宗教信仰,沒有劫掠,沒有互相壓制。老笛福的兒子們在倫敦購置了幾家作坊和小鋪子,加入了倫敦肉業行會,開始做起屠宰賣肉生意。1660年,笛福家裡生了個兒子,他就是後來寫《魯濱遜漂流記》的丹尼爾笛福。
小笛福在倫敦老城一家教堂施加了洗禮。時隔兩年,到了1662年,英國又宣布只有英國的教會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會,歐洲模式的新教和清教徒都被稱作分裂派。對基督教持異議的教徒,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看作是圖謀反對國王,許多善良人被無辜判了罪,被投入監獄或賣掉做奴隸,連法院也作出了大量這樣的判決。兩歲的小笛福也被開除了教籍。教區有許多學校,小笛福被開除了教籍自然不會與他有緣,他只好去傳教士與教育家查爾斯·莫頓的中等教會學校求學。英國有著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但對笛福是關閉的。不過,他有他的理想。
揚帆下海
本來父親給丹尼爾報名入了倫敦肉業行會,希望他步祖輩或父親的後塵,沒承想丹尼爾生性活躍,是個不安分的人,身上流淌著企業家的血液,不願坐在櫃台後面當小老闆。他下海了。
那時候的青年人渴望出海,因為在海外一個便士就能變成足足一個英鎊,英國的一半財富是漂浮在海上的。雖然海外淘金的探險家本人也常常會長眠在大海的波濤下,但是笛福打算接受這一現實。
笛福第一次出海就飽嘗了海上的各種滋味——海浪的沖擊、暈船的痛苦,還遭到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的襲擊,不過最後英國警衛船出面打退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由於船上運的是走私酒,說不定會被發現,笛福不得不打開幾桶好好酬勞這些救命恩人,以麻痹他們的警惕性。自此以後,笛福迴避了海上旅行。
不過,笛福還是成功的。他經陸路(不算英吉利海峽)穿過歐洲回的英國,沿途拜訪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人建議他在西班牙的省城加迪斯設立一個永久性貿易代辦處,但他謝絕了。而在他航海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增強了自信,並賺了些錢。
1684年,笛福與一個酒商的女兒結了婚,得到了女方家價值3700英鎊的嫁妝。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夥人做起了小百貨買賣。此外,還在歐洲范圍內做生意,常做酒貿易來增加收入。不過,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則,反對買賣當時簡直要淹沒倫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飲料。
陞官夢的破滅
國王卡爾二世駕崩,英國的局勢變得白熱化起來。卡爾二世是個隱蔽的天主教教徒,對法國有好感。他的兒子詹姆斯繼承了王位。詹姆斯一世是公開的天主教教徒,是個受法國庇護的人。他繼承王位立即引起了各教派的一致反對,反對派聯合起來發動叛亂反對「天主教的威脅」。
能勝任率領叛軍的只有一個,他就是卡爾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他是一名新教教徒,剽悍的騎手運動員,善於籠絡人心。但他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堂堂儀表的背後,卻是個疏忽大意猶豫不決的人。叛軍未受過訓練,裝備低劣,指揮這支隊伍的只有兩名軍官,而其中一名又在決斗中把另一個給打死了。叛軍的失敗是不言而喻的,叛軍在與皇家軍隊的決戰中被擊潰。蒙茅斯公爵被俘,最後與許多他的追隨者一起被送上了斷頭台。
在被送上斷頭台的人中也有與笛福一起長大的同學,他回憶起這些同學時寫道:他們能成為自己老師的榮耀該多好,可是卻做了殉教徒。其實,他也參加了反叛,有人看見他在叛軍的隊伍里騎著馬,手持武器。奇怪的是他竟逃脫了懲罰。不過,後來當局清楚獲悉他參加過叛軍,法院在幾年後往特赦名單里補寫上了他的名字。
英國的局勢說變就變,天主教徒詹姆斯繼承王位不久,1688年,被他的妹夫荷蘭人威廉奧蘭斯基親王推翻了。新國王威廉和王後梅莉重新宣告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議會的妥協。
這時,笛福覺得他前程的黃金時期來到了。他是倫敦老城中心錫蒂的成功商人,受過教育,信奉宗教,是愛國者,是英國公民。於是他開始在宮廷附近出現,這時,有人向他表示可以提供政府部門的職位。果然,他很快就當上了個收稅的稅官。不過,他的期望值可不是當個小小的稅官,而是更高,像當個倫敦市長什麼的。
期望值終歸是期望值,他的願望沒能實現,因為他恰恰在那時候商業聲譽被敗壞了。
債台高築
笛福是個富於幻想的人,他一向雄心勃勃,總是沒個夠,倒不是出於貪心,而是對事業的迫不及待的渴望。一項事業還沒結果他就已經開始抓另一項,一筆交易尚未贏利已經把資金投入到了下一步計劃,用的又都是貸款。制磚吧?好極啦!倫敦正在重建,蘿卜快了不洗泥,磚有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可是,磚廠尚需建設他又想起了給香水製造商繁殖麝香貓。麝香貓還沒個結果,他又想起了為從沉船里打撈貨物製造潛水鍾。就算制磚業幾年後賺了錢,開始有了穩定的進項,但麝香貓他還不知道怎麼出手,潛水鍾佔用耗盡了他大量資金,卻出現了全新的技術故障,排除還沒那份技術其後果可想而知。
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已是到了這個地步,可天公也不作美,屋漏偏遇連陰雨。當時正在打仗,正像英國把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商船擊沉一樣,法國人擊沉了英國的商船,其中包括笛福的幾艘貨船。笛福一紙訴狀呈上議院,並要求得到保護。下院承認笛福由於同法國交戰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可是,債權人還是起訴了,他們有8人,其中包括他的岳母,他們要求償還17000英鎊的債務。笛福向上帝發誓,許諾要還債。債倒是還了,不過是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逐步還的,也沒還清,只還了大約三分之二。
英國當時對債務人還是比較寬容的,如果潛逃抓住處決,如果自首則坐牢。笛福算幸運,這次沒有被囚禁,不過那是為了債權人的利益。笛福後來談到自己的時候寫道:我13次成為富人,後又淪為窮光蛋。
但這次破產的打擊是致命的,從此永遠改變了笛福的一生。
禍從口出
像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笛福也喜歡寫詩,他嚮往詩人的名氣,但沒能成為詩人,卻成了個辦報人。會寫詩也有用場,有利於他寫詩體政論文章。
笛福有個朋友叫約翰·丹頓,是個精明的出版商,當時想出份報紙,內容是由讀者提問題,報社解答。根據內容朋友們給這份報紙起名叫《雅典娜的墨爾庫里俄斯》。自然,笛福是辦報人之一。
報名的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墨爾庫里俄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使者。後來,幾個報人不負眾望,成了智慧女神的使者。報辦起來不久,由於內容豐富,來信量和訂戶數不斷增加,他們不得不深入思考,認真解答。他們查遍了各大圖書館,都成了學識淵博的才子。用發起人約翰·丹頓的話說,是時代的主導頭腦在給報紙撰稿。
1701年笛福發表了詩體政論文《真正的英國人》,文章借口抨擊一般的外國人,而鋒芒卻是指向的那位荷蘭人國王威廉三世(威廉·奧蘭斯基)。他一下子名聲大震,文章好評如潮,公眾場合還出現了他的雕版畫像,上面寫著:《真正的英國人》的作者丹尼爾·德福。當然,也出現了大量反對者,包括法官中的反對者。
說來荒唐,一年後威廉三世死了,安娜成了國王,她雖然是新教教徒,卻只支持英國教會。這下可好,其他派的教徒雖然不是女王和英國教會的敵人,可也決不是朋友。盡管形勢緊急,笛福難於再堅持下去,但又完成了一篇用反語諷刺政府宗教歧視政策的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對方沒有立即明白文章在挖苦誰,只是過了些日子,聽到些議論才回過味來,咒罵說,他真敢,這是挑撥!可擁護笛福的人們也差點沒把他當成叛徒。笛福只好又隱藏起來,從而再次陷入孤獨的境地。
隱藏彷彿提醒了人們,包括他的債權人,他們在《倫敦報》上登《尋人啟事》,還詳盡描述他的特徵:中等身材,皮膚黝黑,頭發筆直,鷹鉤鼻子。他的對手更賣勁,親自在上面補充說:不言而喻,他的良心是黑的,比他的臉還黑。隱藏了半年,一天,他為簽署一些重要文件不得不去一趟倫敦,結果在倫敦被拘捕了。
秘密情報員
法院審判笛福三天,最後作出判決:綁在恥辱柱上示眾,處大筆罰金,判7年監禁(一說緩刑7年)。
笛福脖子和手被枷夾著,一連三天,分別在倫敦三個廣場,每天幾個小時立在恥辱柱旁示眾。那時候允許對示眾的犯人投擲石塊,可以任意唾罵。當然,笛福也遭受了種種打擊和侮辱,不過,他也得到了人們送的鮮花。示眾後他開始坐牢,罰金一點也沒繳。後來當了外交大臣的羅伯特·哈利感到笛福是個有名氣的政論家兼企業家,是個可利用的人,於是在精心照料這位犯人的同時,向他提出了一個不得拒絕的方案。這筆交易的詳情已經無從得知,但後果是清楚的:1703年11月,笛福被赦免,罰金由王國從國庫替他支付,他家裡還領到了救濟金。要知道,他可是有四個女兒兩個兒子,是個不算小的家庭。
不過自由的代價也是高昂的:
第一,從今以後,自由記者得變成權勢的代言人——替政府說話,宣傳政府的政策。1704年,笛福開始用政府支付的雄厚補貼為哈利主辦《評論》雜志,製造輿論,搜集情報。
第二,笛福成了政府派往蘇格蘭的秘密情報員。蘇格蘭早就成了大不列顛的一部分,但還保留著自己的議院,議院並不總是認可倫敦的決議。英國和蘇格蘭兩家議院合並是把蘇格蘭完全歸並過來的下一步棋,因此,哈利在愛丁堡必須有自己的人,這個人要能把固執的蘇格蘭人的看法反饋回來,又能恰如其分地影響他們的思潮。從好鬥的名聲和考查寫的全部文章看,無疑笛福是最適宜的人選。
值得稱道的是,笛福作為權勢的代言人實際支持了政府的法律和決議,但僅局限在指派給他的那些事。「給女王陛下當秘密情報員」並未做出明顯的卑鄙舉動,從蘇格蘭寫給哈利的信遠不像報告、匯報,更不像告密。也沒有一個蘇格蘭人由於他的情報活動而受到迫害。
魯濱遜的誕生
著名的水文地理學家,聞名的海盜,海軍上將丹皮爾,1703年啟航做新探險。他的船隊共有兩艘船組成,一艘是「聖格奧爾格號」,另一艘是「五港號」。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五港號」任領航員,航行中做船長的助手。船長斯特拉德林命令不得掉隊,但「五港號」跟不上旗艦,因為船艙漏水需要修理,而船員又都在休息。塞爾柯克不止一次地將情況向船長作了匯報。船很快沉沒了。塞爾柯克與船長發生爭執,接著船員站在了塞爾柯克一邊,爭執升級到沖突、嘩變。
在海上,船長就是最高法官,在危險時刻有責任採取最嚴厲的措施,簡直可以把不順從的助手處以絞刑,可以把他監禁起來待返回後交付法庭,還可以在最近處讓他上岸。船長斯特拉德林對嘩變的船員作出了謹慎的決定:建議助手自願上岸。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強制自願。塞爾柯克隨身帶上火槍、火葯、煙、衣服、被褥和一本聖經,由水手把他送上了岸。於是他來到了太平洋胡安費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四年半以後,一艘英國海船駛近一座小島,船長命令水手去島上取些淡水,不多時水手帶回一個身裹羊皮的人,他就是塞爾柯克。<塞爾柯克獲救回大陸後,他的經歷被報道過五次,其中包括政論家理查德·斯蒂爾為《英國人》雜志寫的一篇特寫。
塞爾柯克的經歷喚醒了59歲的笛福的想像力,他以塞爾柯克為原型寫出了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此書1719年擺上倫敦書店的書架,很快成為世界暢銷書。
笛福啊,笛福
笛福繼《魯濱遜漂流記》之後又寫了一些優秀作品,其中有被列為英國文學經典的《摩爾·費蘭德斯》和《傑克上校》等。《魯濱遜漂流記》的暢銷促使他寫了《魯濱遜漂流記續集》,他讓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魯濱遜的多半旅程是從北京出發,橫穿西伯利亞到俄羅斯阿爾罕格爾斯克。他沒來過中國,但在續集中談到了當時歐洲人還不大知曉的黑龍江。
笛福一生寫了500多篇作品,也不乏經典之作,但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魯濱遜漂流記》。法國大哲學家盧梭看後對之思考,在魯濱遜身上看到了一個未被文明踐踏的自然狀態下的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畢生沒有離開過這本書,把魯濱遜看作他世系中的一員。
《魯濱遜漂流記》利用了原型,但不是實錄,而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塞爾柯克在島上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挽回他喪失的人類生活,是生存;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絕望島」上是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創造他理解中的生活,是創造。可以說《魯濱遜漂流記》是歷險小說,是自白小說,是勞動的贊歌,是啟蒙小說這都不錯,但更是一部勵志小說。在笛福生前出版的書,書的封面上是個很長的標題:約克郡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生活和非凡奇遇。他在海船遇險後被海浪沖擊到一個海島上,其他船員全部遇難,他在離奧里諾克河入海口不遠處美洲海岸附近一個荒島上,孤身一人度過了28年。附帶講述了他最後令人驚異地被海盜所救的經過。此書為他本人所寫。在這個標題中,「生活」一詞字體格外大,很突出。可見,作者是在告訴讀者,這是一本寫生活的書。
笛福晚年過得還算舒心,又寫了幾本書,債權人有的已經故去,他賣掉小磚廠用換回不多的錢還了其他人的債,還在距倫敦不遠處購置了一套房。不過,也有坎坷,好不容易和債權人和睦相處,不料想一位債權人的遺孀提出了新的訴訟,司法機器再次旋轉起來他為避免財產被沒收,把住房和財產過戶到了其中一個兒子名下。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能乾的新聞記者,誰想他還是條惡棍。笛福寫道:「我把自己置於他的從屬地位,信賴他,把我尚無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託付給他,而他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將就木的不幸的母親,他本人過著極為富足的生活」。
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為避債不得不隱藏起來,他在倫敦老城中心的錫蒂租了間房。
1731年的一天,《倫敦信使報》刊登出一條消息:星期一傍晚,著名的丹尼爾·笛福在臨卡納特林蔭道自己的寓所里於暮年逝世。英國人愛事先給自己寫墓誌銘,寫得俏皮,機智而簡短。笛福也寫了,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寫:「丹尼爾·德福」。但人們卻是另外的考慮,他們在他的墓碑刻寫上了:「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

⑵ 梵古是誰哦

西元1853年3月30日,梵古出生在荷蘭的一個小村鎮格羅渥忒-松丹特。他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由於家境清寒,梵古於十六歲之時就結束學業,到叔 父在海牙的藝術公司任職。

西元1873他被派往倫敦分 公司,並與當地房東的美麗女兒相戀,但天不從人願的是 這位少女當時已訂婚,且不久即將結婚或許是這種初戀得 不到回報,導致後來精神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梵古對藝術日益著迷,因此他經商的興趣也就更加的淡漠。

西元1876年,梵古被公司解僱,返回荷蘭。 此時的梵古,對自己的性向仍舉棋不定,他一面充實自己博覽群書,又一面勤奮作畫。而且心中升起宗教熱忱,當時他前往肯特郡南斯 給特,擔任教師也是為了社會服務。不久之後,梵古又轉到倫敦附近的伊斯爾沃斯,擔任小學教師,兼任傳教士。那年的聖誕節,梵古回家過節,幾年月之後就前往阿姆斯特丹學習神學。後來梵古在伯里納什煤礦區當傳教士。他和這里的工人很接近,亦常常幫助那些貧苦的朋友,當地的工人相當喜歡這位熱情正直的年青人。盡管梵古有滿腔的宗教熱情,但因資本家與教會的不欣賞 ,最後就被解僱了。由於看到了礦工們辛苦悲慘的生活,梵古心中激起了改善社會傳播福音的雄心大志,而且也喚起了他對藝術的熱情。梵古的傳教熱忱雖遭中斷,但在礦區生活八個月里他畫 了無數的素描,亦使得他確立終生志向獻身藝術。

梵古就像是無根的浮萍到處飄流,他於西元1880年10月,梵古前往布魯塞爾,學習解剖學透視學,卻又因經濟拮據,因而輟學。漸漸地,家人對他冷淡了起來,或許也是因為梵古一向個性古怪,而一再的挫折亦使得他更令人難以忍受。在家中的這段時間,梵古愛上了的他的表姐,而寡居的表姐卻對他不感興趣,回絕了他,不久又與父親激烈的爭吵,梵古再度搬家,前往海牙。 在海牙,他受安東.莫佛的鼓舞,從此之後全心於繪畫。在此期間邂逅了克里斯汀.霍尼,她並成了梵古的模特兒。

不久之後,梵古再度回到家中,他在家中的這期間,努力創作,畫技已有驚人的進步,他一再的描繪農夫粗大的手,而此作也為日後創作立下了根基,如1885年的作品「吃馬鈴薯 的人」這幅畫作是梵古早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梵古曾在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提到:我相當強調這些在燈下吃馬鈴薯的人就是用他們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談的是力勞動,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西元1885年冬天,梵古的父親突然去逝,他感孤獨無依。且過著貧苦的日子,正當走頭無路之時,住在巴黎的弟弟西奧寫信給他,要他到巴黎,然而西奧只是一位年輕的畫商,但他願意負擔哥哥的生活費用,讓他能全心全力從事創作。西元1886年梵古來到巴黎,在此他結交了畢沙羅和羅特列克等一些法國畫家,法蘭西印象派繪畫和日本水印彩色版畫對梵古來說有 很大的啟發,漸漸地他的調色板上的顏色有了變化,他開始用強烈的色彩,凸起的色塊,以及跳動的線條來表達激動的情感。這一時期,梵古創作了作品「自畫像」、「唐基老爹」等等。
梵古曾經寫道「畫家若要提高技巧,最快最有效的辨法就是畫人物。」以梵古貧困的生活模特兒似手是很難找到,所以他不得不依靠自己,對著鏡子畫「自畫像」依據統計梵古的自畫像共有35幅之多。漸漸地在他的畫中,社會與道德的寓意開始消失,而素描 中已出現富有情趣的城市風光。漸漸地在他的畫中,社會與道德的寓意開始消失,而素描中已出現富有情趣的城市風光。 如1887年的「克利希林蔭大道」「勤皮克街文生寓所的窗外景象」等等。

其實梵古在巴黎的生活並不快樂,在這個社會里,他沒有地位,畫也賣不出去。他的處境困難,也與別人格格不入,大家都將他看成一個怪物。當時好友畢沙羅就感覺到這位好友將來 可能會發瘋的。西元1888年2月,因弟弟西奧要結婚了,而他又在巴黎待不下去,梵古就與弟弟商量,想到法國南部阿爾去,而西奧也同意了。 梵古來到了普羅旺斯省阿爾鎮,常與農夫接 觸,心情愉快多了,他買了顏料著手創作,西元1888年5月完成了「昂格拉橋」和「豊收的景象」。「昂格拉橋」的用色與構圖仍受日本繪畫風所影響,而色彩的明亮,透明是他來巴黎之 後才有的風格,之後梵古在馬丁廣場租下「黃屋」心中充滿無限的希望,要將這兒變成藝術家的殿堂。

梵古在阿爾的生活仍然艱苦,他不願弟弟負擔太大,一切都十分簡單,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卧房」中看出他是過著怎樣的生活,這幅畫力道雄偉,沉痛至極,是他在聖雷米療養院所畫的復製品。梵古寫信邀高更前來同住,高更10月到達阿爾,不過高更來之前,梵古已創作了不少巨作,其中包括了「夜晚的咖啡館」,梵古偏愛南方天空不同 的藍,他日以繼夜的描繪燦爛的星空如他給愛彌兒.貝納的信中所寫的「我對描繪夜景,夜晚的效果以及夜色本身著了迷。這一星期,我什麼也沒干,只是畫畫,吃飯,睡覺。就是一口氣畫上十二個小時,或者十六小時,然後一連睡上十二小時」。

高更來了之後,兩人很親密地住在一起,但沒多久,他們卻因藝術上的問題爭論了起來。十二月的一個晚上,梵古手握剃刀,威脅要割斷高更的喉嚨,高更逃了出去,而梵古在狂亂之 下割下了自己的一個耳朵,並將之送給一位妓女。梵古因失血過多且精神分裂被送進醫院,那時清醒的他內疚地拉著高更的手,請求他的原諒。梵古出院後,一連數星期,創作了幾幅特別寧靜的作品,其中之一是有名的「向日葵」在這幅「向日葵」中我們已看不到短促的筆觸,我們看到的是堅強有力,大瞻放肆,他把向日葵亮麗的光彩,飽滿的體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二月初,梵古再次的住院,此次時間不長,但出院後有關當局要求將梵古關入精神病院,梵古在心情沮喪的情況下,住進了聖雷米精神病院。最諷剌的是梵古在瘋人院期間,他的作品第一次售出。之後梵古離開聖雷米,前往巴黎以北的鄉下,持續數月,健康似乎有好轉,著名的「有烏鴉的麥田」已完成,這幅暗示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悲哀之作,就如他寫給西奧的信中所言: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這一切都無所謂-但是,你不是我所知的那一類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邊,既然如此,你還指望什麼呢?

西元1890年7月27日,梵古走入田野,拿出手槍,對著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兩天之後,與世長辭。他死之時還很年輕,才37歲。而梵古死後第二年,弟弟西奧也死了,兄弟兩人葬在種滿向日葵的墓地

⑶ 誰知道電影兄弟連一共有幾集啊

美版10集:

第一集:新兵訓練Currahee

1942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南轅北轍的年輕人,自願受訓成為美軍最新的一個團----空降部隊,在索柏中尉(大衛史溫默飾演)嚴厲的領導下,他們從一介毫無經驗的平民百姓,變成了美軍最精英的特種部隊E連。當他們在接受訓練時,深受士兵們愛戴的年輕軍官溫特斯中尉(戴米恩路易斯 飾演)和大家厭惡的索柏中尉之間,形成了緊張的對立狀態。

第二集:諾曼底登陸日Day of Days

1944年6月6日是盟軍進攻法國的首日,數千名空降部隊的士兵乘坐飛機橫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在強烈的炮火攻擊下,他們跳傘進入了法國,所有士兵都沒有降落到預定地點,而且在跳傘的過程中,有人失去了武器或補給品,於是溫特斯中尉集合起落單的士兵,出發尋找E連的其它弟兄。後來,溫特斯中尉受命領軍進攻德軍的一個炮台要塞,這次的任務圓滿成功,但是負責擔任指揮的溫斯特中尉,卻失去了他的第一名弟兄。

第三集:卡靈頓Carentan

盟軍正式進攻二天後,"E連"受命攻下一個名叫卡瑞登(Carentan)的小鎮,這次戰役相當成功,不過卻喪失了數名兄弟,而且布利斯(馬克華倫飾演)等士兵們產生了對戰爭適應不良的現象。他們在諾曼底半島待了36天,經過數次激烈的戰役之後,E連返回英國。但是好日子並未持續多久,他們再度受命出征。

第四集:新兵支持Replacements

由於死傷人數慘重,於是一批受訓剛出爐的跳傘新兵加入了E連,正好趕上了一項名為"市場花園作戰"(Market-Garden)的軍事行動,大批士兵跳傘進入當時被德軍佔領的荷蘭,在艾因胡文(Eindhoven)一地,他們並沒有碰上什麼阻力,但是來自鄰近小鎮的一支頂尖德國部隊,卻讓E連與一群英國的坦克部隊節節撤退,傷亡重大。盟軍原本打算經由荷蘭進攻德國,在聖誕節之前結束戰爭的計劃,也因此失敗。

第五集:十字路口Crossroads

溫特斯中尉(戴米恩路易斯飾演)率領士兵們,在荷蘭的堤防上展開了一次危險任務,結果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他也因此被晉升為步兵營的執行官。雖然升了官,但是溫特斯大部份的工作都是行政事務,讓他很不滿意,他很擔心他所指揮的三個連,將要由誰來領導。E連在周末前往法國巴黎時,卻傳來軸心國在亞耳丁森林一帶展開猛烈攻擊同盟國防線的消息,於是E連火速趕去堅守防線,但是他們的設備貧乏,不但要抵抗嚴寒的氣候,還有一場艱苦的壕溝戰在等待著他們。

第六集:突出部作戰Bastogne

在嚴寒的冬季中,飢寒交迫的E連於比利時巴斯東市(Bastogne)外的森林中孤軍奮戰,死守同盟軍的防線,僅有少量的補給品與彈葯抵達,但是禦寒的冬衣卻一件也沒有。醫務兵尤金洛(夏恩泰勒飾演)因為精疲力盡,幾乎面臨了崩潰的邊緣,還好他與一名比利時護士的友誼,讓他獲得不少的安慰。E連在戰壕中渡過了一個悲慘的聖誕節,德軍在此時要求他們投降,領軍的麥奧利夫准將(Gen. McAuliffe)只回答了一句話:「發瘋了嗎?」這四個字成為二次大戰歷史中最著名的一句話!

第七集:突圍The Breaking Point

E連在比利時的巴斯東市阻礙德軍之後,精疲力盡的他們,必須從敵軍手中攻下一個臨近的小鎮佛伊(Foy)。一場激烈的炮轟,造成多名弟兄袍澤的死傷,再加上指揮官迪克中尉(彼得歐麥拉 飾演)的無能,讓溫特斯也束手無策。最後,E連雖攻下了佛伊鎮,但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第八集:巡邏隊The Patrol

E連來到了德國邊境阿爾薩斯地區的海格納鎮(Haguenau),他們受命派出一位斥候兵,渡河去捉敵軍當俘虜,剛從西點軍校畢業的瓊斯中尉(柯林漢克飾演,湯姆漢克之子),迫切想獲得真實的戰斗經驗,於是自願接下了這個任務,任務雖然成功了,但是也犧牲了一名傘兵。此事促使溫特斯(戴米恩路易斯飾演)違反上級的命令,在隔天晚上又送出了第二位斥候兵。

第九集:決戰的理由Why We Fight

E連最後終於進入德國,而且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並沒有遇到很大的阻礙,經過這么長久的戰斗後,他們終於有機會松一口氣了。一名斥候兵在鄰近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納粹集中營,裡面還充滿了飽受折磨的俘虜。令人驚奇的是,當地居民竟否認這個集中營的存在,打算就這樣消滅它。而就在此時,傳來了希特勒死亡的消息。

第十集:先鋒部隊Points

德國南方巴伐利亞省的貝希特斯加登鎮(Berchtesgarden),原本是納粹德軍最高首領們的大本營,E連進入此地,一舉殲滅了希特勒的山頂堡壘。此時,E連面臨了太平洋戰區迫切布署的情況,所有的士兵們開始比較自己的"得分",看看誰最有資格光榮返鄉。此時,日軍終於投降,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一集的最後,我們將會看到E連的倖存士兵返家後的生活。

央視版14集:

第1集

1944年蘇聯戰勝德國已成定局。美英決定履行兩年前作出的關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承諾,戰役自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開始。這一天被稱為D-day,即D日,登陸日或反攻日。以溫特斯少尉和尼克松少尉為主要人物的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麥考爾軍營,經過了長期艱苦的訓練。連長索貝爾上尉命令士兵在30分鍾內跑3英里,登上科羅奇山,接著跑3英里下山。E連的口號是"科羅奇",意為無與倫比。索貝爾要求嚴格,但太苛刻,不招人喜歡。溫特斯帶領E連訓練,成績突出,晉升中尉,任連長執行官。1943年9月,E連離開紐約軍港,前往英國奧爾德本基地,進行適應性訓練。(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24日播出)

第2集
E連指揮部發生激烈爭辯。索貝爾命令溫特斯10點檢查廁所,後又改為9點45。傳令兵沒有找到溫特斯。溫特斯准時執行了以前的命令。索貝爾要他作出選擇:要麼接受處分,60天內取消48小時外出,要麼寫一份上訴狀,要求軍事裁決。溫特斯不甘受罰,簽字上訴。這事引發了士兵不滿,紛紛要求離開E連。上級把索貝爾調離E連,派B連的米漢中尉來接替他。1944年5月,E連在英國的烏波特里繼續進行空降訓練。1944年6月4日晚,E連即將出發,空降諾曼底。後因英倫海峽被雨霧籠罩,空投區風太大,空投取消,E連24小時待命。夜長夢多,士兵們各有各的心事。5日深夜,E連登機,溫特斯祝弟兄們好運。空降成功後,傘兵們摸黑走向集結區。(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25日播出)

第3集
1944年6月6日,E連和其他空降部隊一樣,分散在諾曼底地區,配合主力部隊打擊德國軍隊。他們的第一次戰斗是,在天亮前襲擊布里克地區德軍的炮火陣地。他們在機槍火力掩護下,用手榴彈和炸葯摧毀了德軍全部炮位,取得了勝利。尼克松對溫特斯說,"你找到的那張地圖,上面標出德軍在諾曼底每挺機槍的位置,我把它交給師部了,他們也許用得上。"溫說:"我失去了一個人。約翰-霍爾,紐約人。今天在布里克陣亡。"在這次戰斗中,8人獲得銅星獎章,3人獲得銀星獎章,溫特斯獲得傑出十字勛章。E連摧毀德軍火炮的戰斗,成為進攻固定陣地的典範,至今仍被美國西點軍校用作教學範例。D日後6天,E連接受任務,出發去攻佔諾曼底地區的卡朗唐。(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27日播出)

第4集
卡朗唐戰役是一場硬仗。登陸的美軍裝甲車將在卡朗唐集結,向內陸挺進。如果攻不下,美軍裝甲部隊就會被困在沙灘上。德軍佔領街道倉庫,居高臨下,負隅頑抗。溫特斯指揮全連戰士發動強攻,消滅敵人的制高點。溫發現列兵布萊思躲在戰壕里,嚴厲地說:"快從壕溝里出來,我們的人在倒下去,快跟上隊伍!"攻克卡朗唐後,營部命令E連立即撤離街區,到東面高地,建立防禦陣地,准備擊退敵人反撲。掛了花的溫特斯問布萊思怎麼回事,布說突然變得一遍漆黑,什麼都看不見。溫安慰他說:"放鬆一點。我會帶你離開這里,帶你回英國,你不會有事的。"過了一會兒,布來到連部對溫說:"謝謝你,長官,我沒事了。"溫說:"在這里再待一會兒,確定一切正常以後,你可以回排里報到。"布走後,溫斯特才讓軍醫給自己打上綳帶。(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28日播出)

第5集
在防禦陣地上,斯皮爾斯上尉問布萊思為什麼躲在壕溝里,布答:"我很害怕。""我們都害怕。你惟一的希望,就是接受你已經死了這個事實。這樣你才能像個真正的戰士。不能憐憫,不能同情,不能心軟。"德軍發動反攻,企圖收復卡朗唐。E連從高地密集火力還擊。布萊思開槍射擊。溫特斯鼓勵他:"狠狠打!讓他們嘗嘗你的子彈!"E連彈葯用盡,傷兵呻吟。美軍第二裝甲師猛然出現,幫助E連勝利結束了這場硬仗。E連奉命撤離前線,回猶他海灘休整。上級表揚E連堅守陣地,在醫院里給有功人員頒發紫心獎章。普利頓少尉突然宣布結束休整,返回法國。9月17日, E連空降荷蘭腹地,解放艾恩德霍芬,執行美英的"市場花園"行動計劃。E連的任務是,在英軍軍官的指揮下佔領艾恩德霍芬和阿納姆之間的通道,保證英軍兩個裝甲師向阿納姆挺進,以便搶渡萊茵河,進軍德國,爭取在聖誕節前攻克柏林.

第6集
E連進入艾恩德霍芬鎮,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街頭正在斗爭賣身德國人的妓女,與德寇合作的男人要被槍斃。在梵谷的故鄉努安南,他們與德軍接火,E連包圍農舍的火力點。馬丁說農舍旁邊的草垛里隱藏著一輛德軍坦克,請求英國軍官命令坦克手向它開炮。那軍官說沒有看清目標,就沒法打中。後來,那輛坦克擊毀了英軍的坦克。德軍的伏兵蜂擁而出,
包圍了E連,傘兵們且戰且退。E連退回陣地,發現少了"公牛"蘭德爾曼中尉。"公牛"身材魁梧,受傷後藏在村裡。一對荷蘭青年夫婦,幫他取出彈片,處理傷口。"公牛"殺死來搜查的德國軍人,讓荷蘭人逃跑。溫特斯帶著幾個人摸黑尋找,"公牛"卻被英國軍車帶了回來。"市場花園"行動失敗,英軍損失8000人。10月17日,E連執行"神馬行動"計劃,偷越封鎖線,夜襲黨衛軍營地,營救阿納姆淪陷時被荷蘭抵抗組織收容的140名英國軍人。(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30日播出)

第7集
溫特斯在夜幕下兵分三路,進攻黨衛軍堤道。黨衛軍遭到猛烈的火力攻擊,徹底潰敗。E連擊敗整整兩個連的黨衛軍,打死約50人,打傷約100人,俘虜18 人。E連一人陣亡。溫特斯和尼克松晉升上尉。506團團長辛克上校提升溫特斯為二營執行官,稱贊他是個真正的戰術家,也是個好領導。穆斯-海利格中尉被提升為E連連長。海利格指揮E連三次偷渡萊茵河,救出紅魔部隊140名被困的英國軍人。在荷蘭德雷爾,溫特斯和海利格晚上沿鐵路漫步,提醒他要訓練新排長,信任手下的士官。值勤新兵以為他們是敵人,急忙開槍打倒了海利格。韋爾什中尉竟給他打了3針嗎啡。羅恩軍醫說:"天哪,你想害死他嗎?"12月中旬, 506團進入比利時巴斯托涅。這里是戰略要道,有7條進路,7條出路。辛克上校部署506團三個營,在周圍挖戰壕,固守陣地,不讓德軍裝甲部隊使用這些通道。(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0月31日播出)

第8集
辛克團長陪同代理師長麥克奧利夫將軍來到前沿,視察森林區的冰雪防線。幹部們七嘴八舌地向首長匯報情況。"我們佔了新據點,卻丟了老據點。敵我對峙,形成僵局。我們在森林邊上挖戰壕。""我們遭到零星炮火襲擊,很多人受傷,卻沒有救護站。食物耗盡,沒有冬裝,只有少量彈葯,有人甚至沒有。戰線拉得太長,卻很薄弱。敵人甚至能走進我們的指揮所,用我們的掩體。""我們的人連不成一條線。""昨晚3點我沿著防線走了一趟,找不到右側的501團,我從我們二排抽了一個班去填補。我們的防線,缺口實在太多。"將軍說:"守住防線,把缺口補上。大霧短時間不會散,你們別指望空軍掩護。你們一營從福伊撤退,德軍一路追擊他們,坦克大炮。他們沒有後援。重兵正在向我們這邊壓過來。"沒有戰事的時候,官兵們說說笑笑,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一旦發現敵情,大家同仇敵愾,狠打一仗,然後搶救傷員。巴斯托涅的野戰醫院,呻吟之聲,此起彼伏。只有上空出現盟軍飛機空投葯品和物資時,小鎮才顯得格外活躍、充滿生機。(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1月1日播出)

第9集
林區防線之夜,德軍瘋狂炮轟,E連陣地亂作一團。小鎮被炮彈炸成廢墟,屍體成堆。救護兵羅恩找女護士雷妮,只在坍房裡拾到她的頭巾,他黯然把它揣在懷里,蹣跚而去。辛克上校深夜來到陣地,祝E連戰士聖誕快樂。他說:"兩天前,德軍指揮官要求我們體面地投降,以免被包圍的美軍遭到全殲。德軍指揮官接到如下答復:精神病!"幾個人在幽谷里生火取暖,惹來了德軍又一次猛烈炮擊,造成新的傷亡。海夫朗受傷,羅恩爬到他的掩體,遲疑了一會,決然撕破雷妮的頭巾,給戰友包紮傷口。1945年1月2日,E連轉戰比利時阿登森林。胡布勒擊斃一名騎馬的德軍軍官,繳獲一支夢寐以求的魯格手槍,卻因那槍走火,斷送了性命。替補連長戴克中尉是師部某人的愛將,他和E連格格不入,總是獨自離開連隊,幾個小時不見蹤影。尼克松上尉被團部選中,回國休假30天,為戰爭公債搖旗吶喊。他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庇考克中尉。(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1月3日播出)

第10集
新兵韋伯問老兵受傷情況,老兵們風趣地彼此介紹,差不多都掛過花,只有一個幸運兒從未被打中過。E連占據弗伊鎮周圍高地,任務是解放該鎮。那裡至少有德軍第10精銳裝甲師的一個連,一門88火炮,三輛坦克。斯皮爾斯中尉要守望防線的戰士加強偽裝,戴克中尉卻說只停留一天,不用費這個勁。1月3日和9日,德軍兩次猛烈炮擊,E連陣地連環爆炸,彈片紛飛,積雪四濺,斷樹騰空。穆克和潘卡拉的掩體中彈爆炸,兩人陣亡。利普頓和盧茲的掩體中彈沒爆炸,倖存性命。利普頓向溫特斯反映戴克中尉領導不力,士氣低落。經過一個月的准備,進攻開始了。E連擔任突擊隊,在兩側輕機槍火力掩護下,快速前進,在德軍迫擊炮封鎖前,沖過開闊地,進入弗伊鎮。利普頓上士帶領二排沖鋒。戴克中尉下令停止前進。戴克中彈呻吟。利普頓:"戴克!我們不能在這兒停留,明白嗎!"溫特斯派斯皮爾斯中尉接替戴克,組織繼續進攻。經過激烈戰斗,E連佔領了弗伊鎮,抓獲100多名德國俘虜。(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1月4日播出) (黃一中)
第11集
希特勒在阿爾薩斯發動反攻,506團撤離比利時,前往法國哈根努協助防守。進入比利時時,E連有121名官兵,加上24名補充兵,共145人,撤離時只剩 63人。他們失去了8名戰友、1名優秀軍官山羊-康普頓和一名不稱職的連長諾曼-戴克。斯皮爾斯晉升上尉,被任命為E連連長。利普頓說,戰士們很高興又有了個好領袖。斯皮爾斯說,有個人他們始終可以依賴
,他帶領大家沖鋒陷陣,團結大家抵禦炮擊,鼓舞大家保持昂揚鬥志,指引大家集中精力戰斗,做了一個好軍官應該做的一切,他就是利普頓。"溫特斯當了營長後,你一直是E連的領袖。你當不了多久上士了。辛克已經批准了溫特斯的火線任命報告,幾天後你就會收到正式委任狀。祝賀你,少尉。"1945年 2月9日,E連在哈根努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深夜1點派偵察隊過河抓俘虜。對岸不斷傳來炮火聲,團部需要搞清楚德方的軍力布置。溫特斯營長命令斯皮爾斯連長挑選15個人執行這次偵察任務。(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1月5日播出)

第12集
偵察隊由馬丁上士帶領。D日在西點軍校畢業的瓊斯少尉被批准作為觀察員參加行動。16人分乘4隻橡皮船渡河,登岸後剪斷鐵絲網逼近哨所,抓到俘虜後趕緊撤退。德軍發動火力封鎖,偵察隊在E連火力掩護下,押著兩個舌頭返回陣地。年僅20歲的傑克森,在戰斗中英勇犧牲。辛克上校對這次成功偵察大吹大擂,接著布置了第二次偵察任務。E連正准備執行這個任務,上級突然下令撤離前線。溫特斯宣布火線任命令,晉升利普頓為少尉。瓊斯少尉晉升中尉。尼克松把從團部帶來的橡葉徽章交給溫特斯,祝賀他晉升少校。E連轉移到德國斯蒂澤爾堡。佩爾孔蒂和盧茲在谷倉里抓雞,來了個德國姑娘,盧茲向她獻殷勤,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打了一記耳光。尼克松在團部不甘寂寞,擅自參加17師空降作戰,被降職調回營部。1945年4月11日,E連進軍塔蘭,沒有發現德軍。12日,尼克松宣布羅斯福總統逝世。韋爾什中尉:"真不敢相信,我們不空降柏林了。艾森豪威爾讓俄國人佔領它。"30萬德軍投降。E連奉命進軍阿爾卑斯山。(中央電視台8 套《海外劇場》11月6日播出)

第13集
阿爾卑斯山在巴伐利亞地區,是納粹主義的發源地。希特勒命令黨衛軍躲藏在山區打游擊,擊退入侵的盟軍部隊。506團進軍蘭德斯堡,在附近發現一個勞動集中營。看守德軍撤退前進行了大屠殺。溫特斯命令打開大門,向囚徒們分發水和食物。利普頓帶領戰士洗劫麵包房,賑濟難民。辛克上校帶來外科大夫,要求溫特斯少校和尼克松上尉停止分發食物,因為他們吃多了會撐死。必須讓他們留在營里,直到鎮上找到地方安頓他們。泰勒將軍宣布軍管令,命令全鎮14-80歲的健康德國人幫助掩埋屍體。尼克松宣告希特勒在柏林自殺身亡。5月初,二營進軍貝希特斯加登。這座阿爾卑斯山的著名小城,是納粹黨象徵性的家,第三帝國所有首領在這里都有自己的房子。這也是黨衛軍的最後據點,他們已經封鎖道路。辛克說,勒可萊爾將軍曾第一個進入巴黎,還想第一個進入貝希特斯加登。他命令二營搶在法國人前面進入鷹巢。溫特斯命令E連由奧柏薩爾斯堡上山,攻佔鷹巢。(中央電視台8套《海外劇場》11月7日播出)

第14集
鷹巢是坐落在8千英尺高的山頂上的石頭碉堡,是納粹黨獻給希特勒的生日賀禮。希特勒有恐高症,他乘一部鍍金電梯進出,鷹巢是他帝國皇冠上的一顆寶石。溫特斯和官兵們登上鷹巢,留守德國軍官已自殺倒地。5月8日,德軍宣布投降。E連在貝希特斯加登歡慶歐洲勝利日。後來,101空降師進駐奧地利,接管德軍投降事務。溫特斯要求一名德國上校命令他的部隊繳械,把武器集中放在教堂、學校和機場,卻准許他本人保留隨身手槍。官兵們在電影里看到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遭到日軍的瘋狂阻擊,傷亡慘重。歐洲戰火熄滅,美軍中有些人積到85個點數,就可以退伍回家。不夠點數的老兵還要留在奧地利,和新兵們一起打靶演習,嚴格訓練,隨時准備戰斗。泰勒將軍宣布101空降師肯定要調去太平洋參戰。D日周年紀念,泰勒批准每連抽簽選出一名士兵退役回家。溫特斯申請參加太平洋戰役。他暫時留在奧地利待命,想辦法看管好那些無仗可打、不時鬧事的士兵。9月2日,杜魯門總統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了。101空降師每個人都回到美國,各奔前程。

⑷ 歐洲人一個月賺多少錢

我在歐洲十幾年了,所以我說的比較客觀實際!歐洲也分高工資高福利高稅收地區,和較落後地區。大概分類,西歐比東歐好很多,北歐比南歐收入高,具體比喻就是,東歐好像現在的波蘭普通工人工資不會過3000人民幣(注「我說的普通指的是好像廚師,售貨員,司機,之類的中等收入人群,那些明星,集團老闆,政客,妓女,不在所指范圍內)。西歐,普遍工資1w人民幣左右。 再說關於西歐之內的南北區別:北歐比南歐富有很多的,好像芬蘭,荷蘭,英國,瑞典,等國是西歐最富有國家,普通工人工資大概3w人民幣一月(注,富有 我說的是生活質量,社會保障福利方面,不是說工業化發達程度),從北到南地理位置接著是法國,德國兩個大國,這兩個國家在歐洲工業化最發達,社會保障也不錯,但是比上邊說的北歐略差,工資大概是2w一個月左右。西歐地理位置再往下是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簡單的說就是,(偷稅漏稅比北歐容易,所以生意好做,老闆多工人少,光桿司令,自己一家人開店,兩口子又是老闆,又是工人的情況比比皆是!)工人工資,社會保障就不北歐相差甚遠!!義大利工資大概一萬多點,西班牙估計八千上下,葡萄牙,希臘差不多五六千人民幣!!
哦,指名的是,基本上西歐國家不論富有與否,小孩教育全免費,醫療全免費。是沒有出現小孩沒錢讀書,路上窮人快死了,醫院怕給自己造成醫療經費負擔所以不敢收留醫治,等等情況發生的。
現在歐洲大的經濟環境也不好,通貨膨脹的厲害,自從統一的歐元貨幣以後的5年裡,住房普遍漲了一倍,稅收,水電燃氣,食品,石油等生活必須品也普遍漲了30%到50%,工資卻只漲了20%不到。
再最後指明,上面個有朋友說3000,5000歐的,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⑸ 笛福的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出生於英國首都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一說是油燭商),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他廣泛遊歷,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各國大陸經商。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

其作品可讀性強。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樂觀又勇敢的魯濱遜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氣戰勝了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

(5)荷蘭勞動法妓女擴展閱讀:

笛福的主要作品:

1、《魯濱遜漂流記》

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2、《一部辛格頓船長》

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險、開發荒島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反映了英國殖民時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發表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讀物。

3、《羅克薩娜》

是由丹尼爾·笛福撰寫的現實主義小說,講述了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其他地方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笛福

⑹ 帝王荒淫不是罪嗎

丁啟陣 不久前,兩個小夥伴批評我,說我不該因為某位現代偉人晚年「荒淫無度」,就否定他的偉大……我當時就被這兩個小夥伴的思想驚呆了。 我自認並非茅盾先生筆下整天抱著《太上感應篇》的吳老太爺一類人物,保守、冥頑至於連女人穿旗袍露出大腿都不敢看。我也並不視男女情色性慾如洪水猛獸,整天把「萬惡淫為首」之類祖訓掛在嘴上。相反,我是贊成情色服務可以合法化、商品化的——像韓國、新加坡、荷蘭那樣。我認為,一部分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以自己合法的勞動所得,去換取他人(學名「性工作者」,俗稱「妓女」、「牛郎」,秘稱「雞」、「鴨」)提供的特殊服務,解決自己作為動物客觀存在的生理需要;而特殊服務的提供者,也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提供合格衛生的服務,並依法納稅……這是人間一樁歷史悠久、無可厚非的買賣。至於普通百姓,談幾次戀愛,?有幾個情人,只要他不偷不搶不殺人,更是不在話下。 但是,對於中小學校長猥褻未成年女學生、政府官員包養眾多情婦、國家元首荒淫無度……之類的事情,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我之所以深惡痛絕,跟道德評判無關。我不認為,一些人之所以成為中小學校長、政府官員、國家元首,並非因為他們道德比普通百姓高尚。或者說,校長、政府官員、國家元首這些職務必須由道高尚之人擔任。我認為,校長、政府官員、國家元首,都沒有扮演道德楷模的職責。 我之所以深惡痛絕,是因為,校長猥褻未成年女學生,政府官員包養眾多情婦,國家元首荒淫無度,他們已經破壞了國家社會的基本規則,違反了法律,損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且,他們的此類行為,必將導致無窮的後患。比如說,一個校長組織他人強奸未成年女學生,他一定是利用了他校長的身份和權力,使用騙和脅迫的手段,損害了未成年人的權利,傷害了她們的身心健康,給她們的人生造成無法痊癒的傷痛;一個廣有情婦的官員,他一定會是個貪污腐敗分子,他一定會干出一些徇私枉法的勾當,因為他的合法收入,是連一個情婦也養不起的,那些女人不會單純到對他沒有任何物質利益上的要求,真的跟他談戀愛;一個荒淫無度的帝王,決不可能心繫社稷蒼生,勵精圖治,必然會是像黃宗羲所說的,「敲剝天下人之骨髓,離散天下人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原君》)。一個耽於淫樂的帝王,必然會荒廢國家軍政大事,陷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導致天下大亂,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治國手段上乘的一位皇帝,晚年沉湎於跟楊貴妃一個女人的愛情中,尚且釀成李唐王朝幾乎滅亡、從此一蹶不振的大禍。一般的帝王,玩「荒淫無度」,後患一定比李隆基的沉湎愛情嚴重! 據說,西方國家政治人物的遭遇迥異於我國:他們如同金魚,養在玻璃缸中,一舉一動,世人洞若觀火。情色方面,只要稍有不檢,舉國之民,人人均可加以口誅筆伐,不但使其顏面盡失,地位權威也隨之瓦解,煙消雲散。我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我們的領導幹部,都生活在一個暗箱似的的空間里,四周均是不透明甚至不透風的高牆。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他們不願意讓百姓知道的事情,百姓就會一無所知,更不要說他們有些什麼緋聞,養了幾十個情婦之類的秘密。 原來,中西方國家治理方法不同:西方國家,嚴於律官,寬於待民;我國反之,苛於治民,寬於律官。 我倒覺得,西方國家對於政治人物動物本能方面的禁錮,有些過分了。候選總統一旦有緋聞,就可能被秒殺,失去競選的資格;總統一旦跟某個妻子以外的女人有染,又是彈劾,又是舉國聲討。小題大做,掘地三尺,非搞得他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不可。 我認為,國家領導人,皇帝或者總統,也是男人,也是人,也是動物,都有動物本能的需要和沖動,應該允許他們偶爾放肆一下。但是,我認為,放肆有個前提條件:他們不能以自己政治人物的身份、利用其手中的公共資源去放肆。比如說,像乾隆皇帝那樣,微服私訪,在民間邂逅一位心儀的女子。然後在不暴露自己尊貴身份的前提下,只憑藉自身的才情和殷勤,撥動芳心,發生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這樣的事情,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 動用國家機器,利用國有資源,利用年輕女子的無知或恐懼心理,經常性組織翻牌「舞會」,以供元首選美享用,隨用隨棄。這類行為,無疑是人世間莫大的罪惡。無論他有多尊貴的地位,多偉大的歷史功績,都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 2013-8-4

⑺ 國外哪個國家婚姻法完善

  • 財產分配方面:

    歐美:一部分是平分家產,一部分是根據具體情況裁定,大多在財產方面偏向女方以及有贍養費規定,男性出軌亦會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丈夫的工資大部分由公司直接匯給全職太太,丈夫只能花零花錢,如果離婚,財產平分,如果男性出軌或是家暴等,財產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歸女方。男方必須每月支付對妻子的贍養費和孩子的撫養費,老公的工資和退休金也要分前妻一半;

    德國:德國法律規定,老公工資按比例打入全職太太帳戶,老公要為全職太太做家務付工資,離婚後,年收入高的一方必須把和收入低一方凈收入之差的3/7作為贍養費支付給對方,直到對方再婚。老公的工資和退休金都要分前妻一半。

    孩子判給誰:通常只要母親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管母親經濟狀況如何,基本都會判給母親。

    房產居住權:通常由有孩子撫養權的人獲得房屋居住權(在英國,女方在離婚時至少可獲得50%的房產權;日本可無條件獲得70%的房產權;在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離婚訴訟中,判給妻子的房產權幾乎高達100%)

    為什麼發達國家財產分配偏向女性?:他們認可女性對家庭的生育付出,也不會看不起全職太太(事實上發達國家已婚女性當全職太太的比例並不低,如果夫妻雙方都在工作,他們的家務通常是平分或請保姆,甚至很多男性主動承擔更多的家務),尊重其奉獻,全職太太的地位並不比在外賺錢的人的地位低,而且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離異後就毫無經濟能力的母親,怎麼能夠給予子女正常的教育和營養。

    中國:只承認社會工作是勞動,沒有贍養費,只有對孩子的撫養費,通常也就幾百塊錢,在中國,幾百塊錢能為孩子做什麼?而且錢會不會拿給你還是個問題。而那所謂的按揭補償,首先你要保存幾十年的繳費單,還得是你親自去繳費的,如果沒有證據,你無法證明你按揭過,就算你有這個好不容易保存了的證據,按中國的法律執行力來看,你有很大可能這一輩子都拿不到了,婚後所謂的共同財產,現在轉移起來也不是一般的方便了。男人出軌,法律規定的精神損失費幾千而已。至於那所謂的生育自由權,其實只是表面文章,男性可以以你不生育導致感情破裂為由提出離婚。

    孩子判給誰:在中國,孩子一般都是誰有錢判給誰,當你被凈身出戶後,除非男方不願意要,否則你很有可能連孩子都會一起失去!

    為什麼中國的婚姻法偏向強勢一方?

    在中國,女性在跟男性一樣工作的同時,還要承受絕大多數甚至全部的家務,而女性對家庭的付出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能也不該索要報酬。同時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巨大精力,失去的工作、晉升機會,因生育對身體造成的損失,和家務一樣都得不到社會基本的尊重和認可,也因為這些因素,加上社會的歧視和用人單位承擔的女性生育成本,基本決定了女性不會有太多機會在收入上超過男性,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女性都是弱勢群體。由於婚姻產生的損失,全部由女方一個人擔是不公平的,就算是保姆,每個月也有好幾千塊工資還包吃的吧?在這里,也沒有幾個人敢當全職太太,因為會被丈夫瞧不起,說你沒本事,你也沒資格用他的錢,因為這錢不是你直接掙的。而當你將重心完全傾向事業的時候,他立馬又會抱怨你太好強,不照顧家庭和孩子,不夠溫柔。在這里,我們一方面像男人一樣工作養家,一方面還要為家庭當牛做馬,成了男人和女人的結合體。

    只有在這樣一個可笑的地方,才會出現男性把妻子掃地出門不予任何補償的怪事,而且這種怪事還得到了大量男性以及少量女性的支持。或許有些經濟狀況良好的女性會覺得,這樣對你們也有益,但你們有沒有想過那些已經被傳統婚姻榨乾的婦女,和那些被男權思想的父母以及貧窮剝奪了教育權、事業權和思想權的女性,她們不得不在婚姻中當一個賢妻良母,可中國又不認可這種付出,她們的處境會有多被動?而且你們經濟條件好,你們買了房,就能讓丈夫自己安個子宮幫你們生孩子了嗎?就能讓丈夫帶孩子了嗎?就能讓丈夫替你承擔生育養育損失了嗎?就能讓孩子跟你們姓了嗎?就能讓孩子叫你父母為爺爺奶奶了嗎?就能讓自己的父母成為丈夫的義務了嗎?就能讓丈夫家暴就去坐牢嗎?就能讓丈夫承擔家務嗎?就能避免丈夫可能轉移財產的情況嗎?實際上對於有房的女性來說,在中國的現狀和風俗中這種婚姻法也只是讓男方多佔了一層經濟上的便宜而已,稱不上有利,並不能改變你為了丈夫家養育子女付出巨大精力和犧牲卻絲毫得不到補償甚至一點感謝的事實。

    婚姻法本質應該是以保護婦女兒童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為優先,但在這里變成了保護男性和強勢群體的法律。

    為什麼婚姻法一次又一次的變?

    中國的婚姻法,其實大致在2001年的時候就開始對女性等弱勢群體缺少補償了,即取消了結婚8年後個人婚前購房轉為共同財產的規定,而2011年新婚法後,直接把共同按揭買的房也歸為個人專屬財產後,才引起軒然大波。不過即使在過去就有很多女性離婚會面臨凈身出戶的危險,絕大部分的離婚依然是由女性主動提出的,而事實上,離婚的女性幾乎都認為自己離婚後生活比以前幸福了,其實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這里結婚到底對誰更有利了。

    婚姻法一步步改變,改的對男人越來越有利,男人出軌越來越無壓力,越來越不用承擔什麼責任,卻隻字不提女性在婚姻里和生育里的隱形犧牲和付出,隻字不提中國家暴的問題,隻字不提女性肩負的多重壓力和被強加的對男方父母的義務是多麼的不公平,中國一方面越來越喜歡給男人太多特權,另一方面卻並不要求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一方面給了女性太多責任,卻絲毫不給一點應有的權利。

    一個婚前財產公證的例子看中國的雙重標准

    有一位女性,自己買的房,做了婚前公證,不久後就離婚了,專家們的評論是:這女人不是個好女人,不信任丈夫和公婆。但反過來,男的要求公證,女的不幹,就是無良的「拜金女」了,新婚法出台之後,主流輿論們都說,什麼公婆買房兒媳沒份兒,反正男的防著女的天經地義,女的防著男的天理不容。這就是中國可愛的雙重標准,要求女性當無償付出無限多義務勞動的「聖母」,否則你就是「拜金」,就算被凈身出戶了,也不能抱怨,否則很多男性會說你「沒出息」,「沒本事」,是的,如果換成他們生育和以家庭為重心,他們的確還會很有出息。

    女性對買性和家暴的容忍真的可以挽回婚姻嗎?

    很多女性覺得,對家暴或者出軌的男人寬容、原諒,他們就會變好,實際上這只是在助長這部分男性的囂張氣焰而已。《中國性科學》曾報道,男人以暴力行為發泄情緒之後,雄激素水平不但不會因疏導下降,反而會因暴力行為的成功而上升,從而變得更加暴力。同理,男人的性自由不但不能疏導他們買性的慾望,反而會讓他們買性的慾望增強;也就是說,男人一旦突破了婚內性的束縛,對性方面的要求就會變得更加來源不限,多多益善。

    一個人的地位不是由金錢恆定的,女性攜帶的生兒育女的天職,本就會造成你們在事業上和身體上的損失,事業上或許沒能做到和男性一樣成功,並不是你們低他們一等的理由,更何況這是個男權社會,連男人都不是每個都能做到非常成功,更何況女人呢?男女各自有各自的奉獻,人人本是生而平等的。

    如果女性自身都不認可自己的價值,只會重復一代又一代重男輕女的行為:對這些用女孩的命換來的男孩過分寵愛,眾星捧月,導致他們不懂得男性的責任和做人應有的道德,不會懂得分擔應有的家務和家庭責任,只會壓榨和輕賤女性;對女孩過分「精神壓迫」,導致她們不能認可自己的價值,經濟獨立但不能精神獨立,逆來順受,成為一個只會付出而不懂得維護自身權益的「聖母」,從而惡性循環。

    很多女性的家長就是這樣,他們總是對自己女兒特別苛刻,卻對女婿十分寬容,即使女婿出軌家暴,他們也會勸女兒說什麼男人犯錯很正常,無所謂。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的女兒也是一個人,一個平等的人。就算有極少數的開明的家長,他們也會顧及到在這樣一個不保護女性的國度,女性追求婚姻生活中的公平或許會遭到女婿及公婆的暴力對待。

    女性生孩子不會減少婦科病和延緩更年期

    中國的女性,結婚之後生孩子是必須的,是你的「義務」,即使生育的損失完全是你一個人在承擔,即使在這里女性的生育特別的廉價,絲毫得不到很多發達國家對待生育過的婦女的尊重,即使你有可能生了孩子丟了工作然後再被掃地出門。

    國內很多磚家都聲稱生孩子和幸福的婚姻會給母親增壽,減少婦科疾病,延緩更年期,其實國外研究早就證明,不生育不會縮短女性壽命,終生不生育的女性乳腺癌幾率與25-29歲初育者一致,且得乳腺癌的可能性小於35歲以後生育的女性。女性更年期年齡亦是由遺傳決定,與是否結婚以及婚姻是否幸福沒有任何關系,事實上男性也有更年期,且他們的更年期年齡才和是否結婚,婚姻生活是否完美密切相關,我也曾咨詢過身邊生過孩子的女性,她們大多都說自己生了孩子後身體大不如前了,記憶力也變差了。

    女性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個女人,最後才是位母親,不是每個女人都想生孩子的,更不是每個女人在中國這樣神奇的環境都敢生孩子的。

    發達國家和中國對待家庭暴力的處理方式

    發達國家:丈夫對妻子用家庭暴力,即使只是一個耳光,也會被扣押、耗費N多保釋費、社區服務、強制心理治療、兒童保護機構不定期家訪,且日後一旦離婚,施暴的男性在財產分配上將完全處於被動和劣勢地位。就算僅是吵架,女方報警,男方也會被強制上「愛護家庭課」三個月,且有很多家暴保護機構,至於嚴重的家暴,請自行想像。

    中國:中國家暴率很高(曾有國外的紀錄片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家暴率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曾有國內統計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家暴率,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很多被打的女性為了面子在外面表現得非常正常)。女性卻沒有任何有效的處理方式,這里只有一個沒有任何實際行使權力的做表面文章的婦聯,求助法律也不會有任何結果。更好笑的是丈夫虐待妻子,哪怕是將妻子打死,也就是一個虐待罪,判刑最多七年(參見北京董珊珊案例,這還只是上了新聞的,現實中,對妻子長期施暴打殘打傻甚至打死卻根本沒受到任何懲罰的事件並不少,還有不少女性因為被施暴而自殺的),與此相反的是,如果是妻子不堪虐待打死了丈夫,面臨她的將是終身監禁或死緩,曾經還有一位女性,常常被家暴,懷孕後生了一女,丈夫嫌棄想要掐死,她為了保護女兒殺死了丈夫,被判終身監禁。在這里,打路人是犯法的,打妻子卻只是「家事」,不犯法。還曾有案例,丈夫打妻子,妻子還了手,於是就不是家暴了。當年的董珊珊案,並沒有引起太大轟動,還有男性稱:「誰叫她嫁給有錢人了呢」,男人永遠不會被家暴,所以他們不關心,不同情。而家暴對孩子的影響,在這里也不被重視,受折磨的不僅是女人,也是孩子,是社會的未來。

    發達國家和中國對待娼妓業的態度

    在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娼妓業並不合法,而他們在打擊嫖妓行業方面,主要是打擊嫖客,對嫖客進行重罰,甚至有極個別會曝光他們並判刑,對妓女卻只輕罰或者不罰,而且在大部分國家,比如美國,輿論對嫖客非常不客氣,嫖客被描述為挫男等,如果一個男人嫖妓被戳穿,連他的好哥們都會看不起他,而即使是那些娼妓業合法的國家,花錢買性也絕對不是件光彩的事,而是被說成只有又臟又臭毫無本事的男人才會去花錢買性,倒是有不少中國男人喜歡在華人論壇上說自己睡了多少白條雞,還引以為豪。

    中國:這里是表面的嫖妓不合法,對待妓女就像對待牲畜,毫無一點人性可言。而且在這里,如果一個男人嫖妓,他的好哥們都會支持他,輿論也從來不會譴責花錢買性的行為,而女人如果因為丈夫買性而離婚或是抱怨,還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懂事,不給男人面子,感情在這里男人有需要是很正常的,只要沒把妓女娶進門,你就該高呼萬歲了,實際上這種男人只愛自己,妓女和妻子都只是工具而已,對待妻子還不如對待妓女大方,妓女實際上也並不能減少強奸罪的發生率。

    發達國家和中國對待女性被強奸事件的態度

    在西方,父母們都讓自己的女兒在遇到可能出現的性侵犯事件的時候,不要過分反抗,以保護自己為主題,遞上安全套比遞上刀子明智。強奸罪亦是重罪,通常會判幾十年。

    中國呢?這里認為女性所謂的貞操以及用這種所謂的貞操來恆定的所謂的尊嚴比僅有一次的生命重要,寧死也要不屈,以前有人提議讓女孩出門帶上避孕套,遇到強奸事件時可以避免艾滋病等疾病而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結果被人罵得狗血淋頭。而且被強奸後女性還得遭受周圍鄰居,長輩,同事等的「議論」,本是受害者,還要被唾沫星子淹死,而因此造成的幾乎永久性的心理創傷,卻不會引起關注,強奸罪也不過是判區區幾年而已,奸殺案也永遠都是死緩。想起那個16歲因為強奸其的罪犯判刑太輕而自殺的孩子,不由得感嘆:姑娘,你投胎投錯地方了。

    處/非處的問題

    在中國,一個女人,不管你品德多麼優良,本身多麼優秀,只要你婚前不是處女,就是罵聲一片了,而這里在要求處女的同時,卻絲毫不要求處男,甚至對非處男大加贊賞和崇拜,女性也是人,卻沒有對自己身體的處置權,男性卻連嫖妓(實際上美國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嫖過妓的男人更容易犯罪,也更容易對女性做出極端的暴力虐待行為)都能得到一堆男人的支持和辯解。

    同是人,卻被給予了不同的道德標准和行為准則。或者說,其實有些男性,根本就沒有把女性當人,只把她們當一件可以用處還是非處來評估其價值並可以任其發泄的物品,所以很多男性說:你們要求我們結婚有房有車,我們要求你們是處女理所當然。

    姑且不論究竟能有多少女性會這樣要求(至少我身邊一個這樣的女性都沒有),實際上有房只是對你下一代以及你自己生活的保障而已(不娶妻,你就一輩子不買房子睡大街了?),也是男性為了自己在同性之間有面子而已,更別提現在多少夫妻都是男女一起供房的了。

    還有很多人聲稱什麼男女身理結構不一樣,所以男人可以胡來,女人卻堅決不可以,這就更可笑了,如果做好安全措施,對誰都是無害的,什麼非處影響胎兒智商以及非處的孩子會像第一個男人也毫無科學依據,那些文章經查實不過是用一些文章東拼西湊來的,唯一能查到的一位該文所引用的存在的科學家只發表過一篇血液對免疫力的影響的文章,卻還能得到一大堆人的追捧,我並不反對男女婚前禁慾,但是用這些偽科學和雙重標准來束縛女性並對女性進行洗腦,純粹只是為了滿足那些男人的自私慾望,一群自己都不是處男的男人在那裡叫囂情人可以找非處,結婚必須娶處女,實在是讓人覺得惡心。

    那些聲稱女性婚前守貞才會獲得幸福,並且能夠得到的幸福比非處多很多的男人,其實不過是在胡言亂語給女人洗腦罷了,一個有處女情結的男人不能嫁,除非他自己也是處男,否則只意味著他是一個奉行性和道德的雙重標準的男人,這種男人非常的自私,骨子裡輕賤女性,絕對不懂得什麼叫做責任和良心,還更有可能出軌,女人嫁給了這種人,只會變成一個真正的黃臉婆。

    還有磚家稱美國發起過貞操運動,其實只是某個宗教組織到少數幾所大學搞了幾個小范圍的宣傳活動,根本談不上「運動」,並且他們是宣傳男女守貞的,更何況,處女膜在大概成年後,就會逐漸淡化並失去它原有的保護作用,用一層膜來評估女人的道德和「價值」,跟過去的裹腳布一樣,實在是男權社會最為諷刺的笑話。

⑻ 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名稱是什麼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至1871年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

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第一次無產階級政權的偉大嘗試,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巴枯寧則認為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中文名
巴黎公社

外文名
la Commune de Paris(法語)

英語
The Paris commune revolution

發生地點
法國巴黎

發起時間
1870年7月

歷史意義
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主要領導人
瓦爾蘭、布朗基、查爾斯·德勒克呂茲、杜瓦爾、弗蘭克爾、歐仁·鮑狄埃

起止時間
1871年3月18日-1871年5月28日
1870年9月2日,被圍困在色當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下令投降,第二帝國也就隨著皇帝的投降而崩潰。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和奧爾良派分子組成的新政府,稱為「國防政府」。普魯士並不滿足於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多年來不斷加劇的貧富分化,再加上當前的食物短缺,軍隊失敗,還有普魯士軍隊的不斷炮轟終於大大激化了社會各界的不滿情緒。巴黎市民,特別是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一個比較明確的要求是巴黎應該自治,擁有自己的經選舉產生的議會,享有與其他法國小城鎮同樣的權利,而這一要求一直被政府出於對不法平民的擔心而拒絕。一個與此相聯系的但不那麼明確的願望是謀求以一種更加公平的甚至是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來管理國家經濟,這些要求匯總起來變成了一句口號: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

1871年1月,圍城四個月後,執政的國防政府謀求與新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停火協定。德國人要求在和平協定里加入一條要讓德國軍隊以凱旋儀式進入巴黎。盡管被圍困多日,但許多巴黎市民還是非常憤慨並堅決反對普魯士人(普魯士當時已經是新帝國——德意志帝國)以任何儀式宣布對他們的城市的佔領。

當時有30萬巴黎市民是一個被稱作「法國國民自衛軍」的市民部隊的武裝成員,這一部隊已極度擴張以協助保衛城市。自衛軍選舉了他們自己的官員,都是來自工人階級,包括激進分子和主張社會主義的領導者。

他們進一步組建了一個自衛軍的「中央委員會」,包括愛國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共同保衛巴黎,擊敗德國人的進攻,並且保衛共和政體,防止帝制復辟,在1871年2月舉行的一個支持帝制的多數黨的選舉以組建新的國民大會。

無畏精神
巴黎人民在失敗面前無所畏懼,並已准備好在德軍進城後引發的武裝沖突中與敵人血戰到底。因此,在德軍進入巴黎之前,依靠普通工人的協助,國民自衛軍已經設法把一大批大炮(他們認為那是屬於他們的資產,因為購買這些大炮的資金有一部分是來自國家發行的公債)搬離了德軍必經之路,把它們保存在一些相對安全的地方。其中一個主要的「大炮公園」就在蒙馬特爾高地。

阿道夫·梯也爾,新成立的臨時政府的首腦,意識到在這種不穩定形勢下,中央委員會形成了另一個政治和軍事權力的中心。另外,他還擔心工人們會用國民自衛軍的武器把自己武裝起來激怒德國人。

歷史發展
成立
1870年,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採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

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於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准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佔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總理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巴黎公社的領導人許多是第一國際的成員。

政治狂熱的繼續
德軍進入巴黎之後,過了很短時間便馬上撤離了。但巴黎的高度政治狂熱還在繼續。政府都已離開巴黎去了凡爾賽一個在德軍保護之下的避風港。結果在他們回去之前的那段時間,法國首都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

由於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採取了一種更加激進的姿態,權威也穩定地增長,政府感到不能無限期地允許它自由支配那400多門大炮。於是,作為第一步,在3月18日,梯也爾命令正規軍去奪取存放在蒙馬特爾高地及全城其他地方的大炮。士氣低落的士兵們不但沒有執行命令,反而與國民自衛軍和當地居民親如兄弟。蒙馬特爾的將軍,Claude Martin Lecomte,被人從馬上拉了下來,後來有人作證說他曾命令士兵們向國民自衛軍和市民人群開槍,於是被槍斃,同時被處決的還有從附近抓來的一名共和國老兵Thomas將軍,由於他曾擔任過國民自衛軍的前任指揮官而為人所痛恨。
其他很多部隊也參加了叛亂,於是叛亂迅速擴大,政府首腦梯也爾向所有還服從命令的正規軍,警察以及各級行政人員和專家們下達了立即撤退令。他自己搶在別人前面先逃到了凡爾賽。梯也爾吹噓他已經考慮這一策略(「從巴黎撤退以粉碎後面的人民」)很長時間了,是他在反思1848年革命時得出的經驗,但很有可能這只是他在驚慌失措中所做的決定。沒有證據表明政府曾經預見到或者為現在開始的危機做過任何計劃。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當時是巴黎唯一有效的政府:它組織了於3月26日舉行的公社選舉。

公社的92名成員(確切地說是「公社議會」)包括了很高比例的技術工人和一些專家(比如醫生和記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政治活躍分子,派別從共和派改良主義者,到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者,甚至還有希望恢復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專政的雅各賓黨人。

社會主義革命布朗基組織的前任領導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被選為議會主席,但他本人並不在場,因為他已經於3月17日被捕,整個巴黎公社活動期間他都被關在一個秘密監獄。公社一開始試圖用巴黎大主教Mgr Darboy來換他出獄,後來又用他們拘留的74名人質交換,但均被阿道夫·梯也爾斷然拒絕(見下文)。巴黎公社於3月28日宣布成立,但各區經常在圍城中與組織脫離關系。

社會法
公社在它短暫的生命期內採用了從前被廢棄的法蘭西共和國歷,並採用象徵社會主義的紅旗以及第二共和國時期裝飾有紅邊的三色旗作為自己的象徵標志,恢復了在第二帝國時期被禁唱的《馬賽曲》為國歌。1848年,在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期間,激進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曾經用紅旗以及裝飾有紅色綬帶的三色旗來作為自己的標識,以區別於政治立場中立的共和分子,正如這些中立的持自由主義立場的吉倫特黨人在1789年革命期間所做的那樣。

盡管內部有許多不同,議會還是在管理一個兩百萬人的城市的基本公共事務方面做得不錯;它也能夠在一些政策上達成一致,這些政策的內容傾向於建立一個進步的,長期的以及高度民主的社會民主主義,而並不僅僅是一場社會革命。由於時間短暫(公社只存在了不到60天),只有一部分法令真正得到了實行。它們包括:

政教分離

婦女選舉權

在圍城期間所欠房租的免除(在此期間支付實際已經被中止)

數以百計的巴黎麵包店的夜班的廢除

向在服務期間死亡的國民自衛軍的未婚伴侶以及子女發放撫恤金

由城市當鋪免費發還所有在圍城期間被抵押的工人的工具以及最高價值20法郎的生活用品,他們擔心技術工人在戰爭期間被迫典當了他們的工具

推遲商業債務的償還,廢除借款利息

由工人接管並運營被原主人放棄的企業,將來他們可以接受補償
廢除官員的高薪制,規定公社委員最高(國民自衛軍總司令)年薪不超過6000法郎(相當於當時巴黎中等收入工人的年收入)。政教分離法令將所有的教堂財產變為公共財產,並且把宗教教育從學校去除;巴黎公社失敗之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一直等到1880—1881年Jules Ferry laws和1905年法國法律才重新實行這一法律,它們確立了法國的政教分離原則。公社允許教堂繼續從事宗教活動,但條件是他們必須在夜間向公眾政治會議開放教堂。與街道和咖啡店一起,教堂成為公社另一個主要的共同分享的政治中心——情境主義運動在它的建築主張中不會忘記這一表述。其他計劃中的立法還包括教育改革,它使將來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向所有人免費開放。

一些婦女組織了一個女權運動,繼續了1789年和1848年的政治主張。這樣,Nathanie Le Mel,一個社會主義的裝訂工人和ElisabethDmitrieff,一個年輕的俄羅斯被放逐者和卡爾·馬克思的夥伴於1871年4月11日創建了「保衛巴黎和護理傷員婦女聯盟」。鑒於相信她們針對男權制的斗爭只能在一場全球的針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之中實現,聯盟要求性別平等,工資平等,婦女的主動離婚權,世俗指導(非牧師的)權和女孩的專業教育權。她們還要求抑制合法妻子與情婦間的區別,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之間的區別,廢除妓女——她們實現了關閉maisons de tolérance(合法的官方妓院)。婦女聯盟還參與了幾個市政委員會以及組織了合作工廠。著名形象如Louise Michel,「蒙馬特爾高地的紅色處女」參加了國民自衛隊,後來被送到新卡里多尼亞,象徵著數量很少的婦女在起義事件中的積極參與。國民自衛隊的一個婦女營在鎮壓期間保衛了Place Blanche。公社領導們的工作負擔都非常之大。人們期望議會成員們(他們不是「代表」,而是委任的,理論上來說,隨時可以被選舉人取消資格)像提出那些立法的法令一樣提出一系列行政的和軍事的法令。大量的在圍城期間在各地區(quartiers)為滿足社區需要(小賣部,急救站)而建立起來的非正式組織繼續興旺並與公社緊密合作。
同時,這些地方議會通常也在當地工人的指導之下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不管公社議會的正式改革,作為一個整體公社的這些成員們是更加激進的革命者。革命傾向表現為蒲魯東主義——一種偏中間的無政府主義的早期形式——成分混雜了國際社會主義,布朗基主義,以及更多的自由主義共和派。巴黎公社一直被無政府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者歌頌至今,部分原因也是這種政治趨向的多樣性,高度的工人控制和不同革命派別之間的緊密合作。

公社戰爭
公社部隊
公社部隊,也就是國民自衛隊,4月2日和常規軍的凡爾賽軍展開了一場小規模沖突。雙方都沒有真正地想要開始一場大規模內戰,但雙方也都不想談判。公社劊子手德·Galliffet侯爵,後曾在世紀之交擔任Waldeck-Rousseau政府的戰爭部長(與獨立的社會主義者Millerand一起),是梯也爾領導下指揮反擊的將軍之一。

攻陷
離Courbevoie近的市郊被政府軍於4月2日攻陷,而一次推遲了的公社自己的武裝對凡爾賽的遠征企圖也於4月3日失敗了。抵抗與求生變成了首要的考慮,公社領導層作了堅定的努力,要把國民自衛軍變成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在巴黎的外國政治避難者和流亡者團體也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其中有一位是波蘭前軍官和民族主義者Jaros?aw D?browski,成為公社最好的將軍。

國際主義
議會完全支持國際主義,為了表示這種兄弟般的情誼,公社認為紀念拿破崙一世勝利的凱旋柱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象徵,於是將其拉倒。

在國外,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也舉行了集會和並傳遞了支持信息。但所有從其他法國城市獲得真正幫助的希望很快破滅了。梯也爾和他在凡爾賽的內閣設法阻止任何信息從巴黎泄露出去;並且在法國外省及鄉下對於大都市的運動一直以來就持一種懷疑性的態度。納博訥,利摩日和馬賽的運動很快就被粉碎了。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議會的一個分支贏得了一場選舉(對手是裝訂商和卡爾·馬克思的一個隨軍記者Eugène Varlin,以及其他中立派),決定創建一個「公共安全委員會」,模仿1792年雅各賓派建立的同名機構。從理論上來說,它的權力非常之大並且毫不留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有效。

政府軍
從四月到五月,政府軍的兵力在數量上持續增長——普魯士釋放了法軍戰俘以幫助梯也爾政府——他們完成了對巴黎外圍抵抗力量的分割包圍,並將國民自衛軍趕回了城裡。當年5月21日,巴黎城牆西部的一道城門被攻陷,凡爾賽軍開始奪回巴黎,他們首先佔領了繁榮的西部地區,在那裡他們受到了那些在停戰後沒有離開巴黎的市民們的歡迎。據說有一位工程師(他經常為梯也爾政府當間諜)發現城門無人管理,於是把這一情報通知了凡爾賽軍。

很強的本地忠誠度在過去曾是公社的一個有利因素,卻變成了某種不利:沒有一個統一的有計劃的防禦,每個街區為了自己的生存各自為戰,最後被一個接一個地攻破。曾經在過去的巴黎革命中使整個街區幾乎堅不可摧的狹窄小巷組成的網路,當時已在奧斯曼男爵對巴黎的改造中變成了寬廣的大道。凡爾賽軍擁有集中指揮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他們已經學會了巷戰的技巧,只需簡單地把房屋的牆壁鑿穿就可以完成對公社街壘的側翼包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有奧斯曼男爵改造出的那些寬闊的廣場和大街,才是他們被抵抗力量的槍炮所阻擋的地帶。
在進攻中,政府軍應當為對國民自衛軍和平民的大屠殺負責:曾經拿過槍的戰俘,或者被懷疑為曾經戰斗過的人士,都被立即槍決,集體屠殺成了家常便飯。

公社曾經於1871年4月5日頒布過一個「人質法令」,按照該法令,任何凡爾賽軍的幫凶都將成為「巴黎人民的人質」,第5條更進一步指出,任何被凡爾賽軍處決的戰俘或巴黎公社正規政府的游擊隊員,都將導致三倍的人質被處決。但這一法令實際並沒有執行。巴黎公社曾經數次試圖用巴黎總主教喬治·達爾博伊來交換Auguste·布朗基,但都被阿道夫·梯也爾斷然拒絕,他的私人秘書Barthélemy Saint-Hilaire宣稱:「活該他們倒霉。(tant pis pour eux!)」公社也做過其他談判嘗試,提議以它控制的全部74名人質來交換布朗基,但也都失敗了。

流血周
最頑強的抵抗發生在東部的工人階級區,戰斗一直持續,直到流血周最後的巷戰。到了當年5月27日,只有極少數的抵抗仍在持續,特別是最貧困的東部地區,如Belleville和Ménilmontant。當年戰斗到5月28日下午或晚間全部結束。據說,最後一個路障在Belleville的rue Ramponeau被攻陷。

麥克馬洪元帥簽署了一項公告:「巴黎居民們,法國軍隊來解救你們了。巴黎自由了!四點鍾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們佔領了最後一處起義據點。今天戰斗結束了。秩序、工作和安全將被重建。」嚴厲的報復隨即展開。以任何方式支持過公社的行為都被視為政治犯罪,數千人被起訴。一些公社社員在拉雪茲神甫公墓的公社社員牆邊被槍決,而數千人被臨時拼湊的簡易軍事法庭判決並槍殺。
大屠殺的地點包括:盧森堡花園和別墅賓館後面的Lobau軍營。另外還有將近40000人被押往凡爾賽接受審判。男人、女人和兒童排成長隊在軍隊的監視下經過幾天幾夜的長途跋涉去往凡爾賽的臨時監獄。隨後,12500人被審判,大約10000人被判定有罪:23人被處決;許多人被判監禁;4000人被放逐到新卡里多尼亞。在流血周期間的死亡人數一直無法得到准確的數字,而各種估計值從10000到50000都有。據Benedict Anderson說:「7500人被監禁或者流放」,「大約20000人被處決」。
據Alfred Cobban說,30000人被殺害,也許還有多達50000人隨後被處決或者監禁,7000人被流放到新卡里多尼亞。另外還有數千人——包括大部分的公社領導——成功地逃亡到了比利時、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最後流放者和逃亡者於1880年獲得了特赦。一些人在之後的政治生涯中還很傑出,成為巴黎市議員、代表或者參議員。

1872年,「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防止一切左翼組織產生的可能。」對於被監禁的人,有一條1880年的特赦,除了那些由於暗殺或者縱火被判刑的人之外。巴黎繼續保留軍事法律達五年。

歷史意義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的一個光輝節點。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公社戰士在同強大敵人戰斗時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將永垂史冊。

公社反思
卡爾·馬克思認為公社「浪費了寶貴時間」去組織民主選舉,而不是迅速地消滅凡爾賽軍,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法蘭西國家銀行就位於巴黎市,存放著數以十億計的法郎,而公社卻對此原封不動也未派人保護。他們向銀行請求借錢,卡爾·馬克思認為他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全部沒收銀行的資產。公社為防備譴責而選擇不去沒收銀行的資產。結果銀行資產被搬運到了凡爾賽武裝凡爾賽的軍隊。
共產主義者,左翼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以及其他人把巴黎公社視為解放社會的原型或者預示,因為它的政治系統是基於包括草根階層在內的人人參與的民主。馬克思和恩格斯,巴枯寧,以及後來的列寧和托洛茨基都試圖從巴黎公社很有限的經驗中吸取理論上的教訓(特別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和「顛覆政權」)。更加務實的教訓出自一名記者Edmond de Goncourt之手,他在La Semaine sanglante三天之後寫道:「……鎮壓非常徹底,像這樣殺死所有敢於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將推遲下一次革命爆發的時間……舊社會至少為自己又爭取到了二十年的和平時間……」

5月23日,政府軍通過普魯士軍隊的防線攻陷蒙馬特爾高地。當天晚上面臨失敗的公社政權下令縱火燒毀巴黎。在當天和次日被燒毀的建築包括波旁王朝和第二帝國的王宮杜伊勒里宮和與其相連的盧浮宮(部分被毀)、法國參議院、內政部、財政部、司法部、王宮(Le Palais Royal)、巴黎市政廳、聖馬丁門歌劇院,同時開始槍殺人質。

5月24日,已完全焚毀的巴黎市政廳被攻下,巴黎公社的主要成員德勒克呂茲犧牲,瓦爾蘭被捕。5月27日,5000政府軍圍攻退守在巴黎東北的拉雪茲神甫公墓的最後200名公社戰士,最後這些戰士在墓地的一堵牆邊全部犧牲。5月28日,公社失敗。國防政府隨後對公社社員進行了鎮壓。未經審判的處決延續了一個多月,據估計約有2萬人未經審訊就被槍殺,加上在戰斗中的死者,公社方面死亡者約為3萬多人,被逮捕、監禁者約為5萬人,流放、驅逐到法屬太平洋島嶼的約7000人。

1889年,法國政府對公社社員實行了大赦。

經濟措施
公社經濟措施是指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法國無產階級在巴黎建立的革命政權所頒布施行的經濟政策和法令。

內容

在經濟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①對資本主義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剝奪。公社設立專門機構對鐵路運輸和軍事工業的生產實行國家的監督,頒布法令將逃亡資本家的企業交給工人合作社經營,擬訂了建立工人合作總社的計劃。對於廠主沒有逃離的企業,由公社派人進行監督。此外,還取消了教會的經濟特權,宣布廢除國家用於宗教事務的一切開支,沒收教會財產歸國家所有。

②對國家機關做了重大的改革。公社專門成立了管理經濟工作的最高權力機構——糧食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和勞動、就業及交換委員會。同時,對國家機關的公職人員實行了新的工資制度,取消了高級官員的高薪俸和額外津貼,並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工資額。

③對工人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勞動條件盡可能加以改善。相繼頒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資,宣布工資必須全部交給工人,不許企業借故剋扣和無理罰款,已扣、罰的必須如數退回。為了消滅失業和免除中間剝削,取締了帝國警察局設立的「職業介紹所」,成立勞動就業登記處。在改善工人勞動條件方面,公社頒布了禁止麵包坊工人加夜班的法令,提出了勞動者8小時工作制的原則。

④對城市貧民和其他城鄉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充分予以照顧,盡量解決其實際困難。公社取消了私人開設的借貸處,禁止高利貸者進行重利盤剝。一般債務都採取延期3年、分期償付的辦法,並且不計利息。還下令禁止當鋪出賣過期的典押品,並將價值20法郎以下的小額抵押品歸還給原主。公社廢除了自1870年10月到1871年6月的全部房租,如果已經繳付則作為將來應付的租金。對於逃亡房產主的房屋,沒收後分給無房少房的人居住。公社還制訂了撫恤傷亡的公社社員和軍人家屬的條例,設立了救濟貧民的機構並撥出專門款項發放給窮人。為了保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公社採取了各種措施,包括對麵包實行限價銷售等。此外,公社對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十分關切,明確宣布了「把土地交給農民」的主張,並且提出要免除農民的戰爭負擔。

⑼ 急!急!急!急!非常急

維克多·雨果
開放分類: 文學、人物、法國、文學家、浪漫主義文學

目錄
• 個人概述
• 【身世】
• 《悲慘世界》
• 《巴黎聖母院》
• 【名言】
• 【大事記】
• 【主要作品】

個人概述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19世紀前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創作力經久不衰,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劇本:《克倫威爾》和《序言》、《愛爾那尼》

【身世】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巴黎聖母院》

1432年1月6日,巴黎市民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中。法院大廳正在進行「愚人之王」的選舉。大家把幸運的愚人之王勝利地帶出來,驚奇和贊賞立刻到了最高點。只見他長著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獨眼,駝背,跛子,身體的高度和寬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兩腿從前面看,好像是兩把鐮刀,刀柄同刀柄相連起來。在他的種種畸形里,有一種不容懷疑的堅定、嚴肅、勇敢的態度,這就是民眾將要獻出的愚人之王——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人們把他抬在肩膀上,到大街上去遊行。
忽然有個青年喊道:「愛斯梅哈爾達來了!愛斯梅哈爾達在廣場上!」這個名字引起了魔術般的效應,所有的人都蜂湧到格雷勿廣場。廣場上,靠賣藝為生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哈爾達正在一張隨便鋪在她腳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輕捷、飄逸、快樂。那個圓圈的人很多,觀眾成百上千。在少女的熱情旋轉中,作為一個懷疑派的哲學家和一個諷刺詩人的甘果瓦,被這個燦爛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地看清楚這個女郎究竟是人,是仙,還是天使。所有圍觀的人都目不轉睛,大張著嘴,唯有一張嚴肅、平靜而陰沉的中年人的面孔比其他人更注意那跳舞的女子,嘴裡不時發出幾聲詛咒,他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孚羅諾。在廣場一角的荷蘭塔內,女修士居第爾因自己的女兒在15年前被吉卜賽人搶走,正用一種虔誠的、憎惡的聲音喝斥她快走。愛斯梅哈爾達為副主教和女修士的詛咒感到驚駭與不安。
傍晚時分,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她心愛的小山羊離開了節日的廣場。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著這天仙般的姑娘。行至廣場旁的一條小巷,忽然孚羅諾和加西莫多躥了出來,欲將愛斯梅哈爾達強行搶走。少女大呼救命,甘果瓦嚇得不敢動彈。正在危急時刻,王家衛隊路過,侍衛長法比救下了少女。指使加西莫多搶人的孚羅諾趁衛隊與加西莫多爭打時溜走了,加西莫多被衛隊擒獲。
愛斯梅哈爾達謝過衛隊長法比,深夜回到乞丐王國區域。這是一個很大的廣場,居住著巴黎的下層人民,他們中有法國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德國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這是個奇幻的新世界,是一個地獄的詩的境界。愛斯梅哈爾達住在這里,她的名字在他們中間具有很大的魔力。她回來時,男女乞丐都溫柔地排列著,他們兇狠的臉色因為見到她而開朗了。這天晚上,甘果瓦誤入乞丐王國,按乞丐王國的法律被判死刑。愛斯梅哈爾達為了救他的命,按乞丐王國的規矩,答應做他的「妻子」,她供給他食宿,卻不準他近身。
第二天,加西莫多被罰在格雷勿廣場的絞台上受刑,圍觀的群眾百般嬉戲、凌辱這形體醜陋的人。他看見了人叢中的孚羅諾,心裡一喜,但是這個當年收養他的義父卻慌忙逃避了他的眼光。按照刑罰規定,加西莫多被綁在絞台的輪盤上受了沉重的鞭打。他口渴難熬,憤怒地吼叫:「給我水喝!」在人們無動於衷的鬨笑聲中,愛斯梅哈爾達走了出來,她把懷中的水葫蘆溫柔地送到犯人乾裂的嘴邊。於是人們看見加西莫多那一直乾枯的眼睛裡滾出了一大顆眼淚,那也許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流出的一滴淚水。眼前這么一個漂亮、純潔、嫵媚、纖弱的少女這樣垂憐於一個如此可憐而又難看和凶惡的人,無疑是一個動人的景象,而在絞台上,這個景象更是卓絕的。台下的群眾都被感動了,大聲叫好。唯有荷蘭塔里的女修士連聲詛咒著:「可惡的吉卜賽女兒!可惡!可惡!」
加西莫多受完刑罰,依然回聖母院當敲鍾人。幾個星期過去了,愛斯梅哈爾達在巴赫維廣場跳舞,加西莫多倚在聖母院鍾樓欣賞她的舞蹈,他的獷野的眼中露出了溫柔可愛的目光。加西莫多是一個被人遺棄的孤兒。16年前,孚羅諾出於一種憐憫和同情的心情收養了他。從此他把副主教看作唯一的親人,對他唯命是從,長大後做了聖母院的敲鍾人。由於他的畸形而受到世人的嘲弄,他對人類充滿了仇恨。愛斯梅哈爾達以德報怨的行動感化了他,從此,他對她懷有了無限的感激之情和純真的愛慕之意。孚羅諾也在教堂北塔用眼睛尋找廣場上跳舞的姑娘,他自從攔路搶劫愛斯梅哈爾達失敗後,一直沒有放棄佔有她的慾望。愛斯梅哈爾達同往常一樣,出現在街頭巷尾。她的名義丈夫甘果瓦每天跟著她,幫助她收集賣藝的錢幣。衛隊長法比給愛斯梅哈爾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光是她的救命恩人,還是她愛情崇拜的偶像。法比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他年輕、英俊、漂亮。他和表妹訂了婚,經常出入姑媽家,是姑媽家的座上賓。
一個偶然的機會,愛斯梅哈爾達在街上跳舞,被正在姑媽家做客的法比認出,他招呼她到姑媽家表演。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她的可愛的小山羊到了法比姑媽家。姑媽家的一個小姐趁愛斯梅哈爾達與法比講話不注意的時候,用糖果把小山羊引到房子的一角。她好奇地解下了羊兒脖了上的小袋,把它打開,把裡面的東西倒在地板上。那是一個字母表,每個字母分別插在一塊小黃楊木上。羊兒用蹄子熟練地去撥字母,一會兒便排成了一個單詞,人們驚奇地發現那是一個人的名字——法比。羊兒這一招是愛斯梅哈爾達兩個月來用心教練的結果;愛斯梅哈爾達看到羊兒乾的蠢事,臉紅了。這一切被玩弄女性的老手法比全然看在眼裡,他知道了這個美麗的吉卜賽女郎心中的秘密。在送愛斯梅哈爾達出門的時候,他約她晚上在小旅店幽會。這個從天而降的甜果使法比得意忘形,他把與女郎幽會的秘密告訴了孚羅諾的弟弟。孚羅諾很快知道了這個消息,眼看自己垂涎的女郎要落入另外一個男子的懷抱,他爐火中燒,喬裝打扮來到小旅店。正當法比摟著愛斯梅哈爾達正要行樂的時候,孚羅諾從房中躥出,抽出匕首,插進了法比的胸膛。孚羅諾逃走了。吉卜賽女郎刺殺衛隊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城。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了。她屈打成招,被法庭判處絞刑。
愛斯梅哈爾達被關在漆黑的地牢里,她像只可憐的蒼蠅,虛弱得連一塊最小的磚石都搬不動。一天夜晚,穿著黑袈裟的孚羅諾秘密來到地牢,他毫不掩飾地向愛斯梅哈爾達表達了他的愛意和內心的痛苦,建議帶她一起逃走。少女用痛罵拒絕了他。
第二天行刑,愛斯梅哈爾達被押到巴赫維廣場作死前祈禱。傷已痊癒的法比坐在姑媽家的樓上冷漠地看著被押的少女,不敢出面證明她的無罪。這時,加西莫多從教堂沖出來,揮著手打倒行刑的劊子手,把少女高舉肩頭,跳進了教堂,並用可怕的聲音叫道:「聖地!」面見這一壯舉,群眾中爆發出了一陣歡呼,他們被加西莫多的熱情感動了。這時的加西莫多的確是美的。這個孤兒,這個撿來的孩子,他覺得自己威嚴健壯,他面對面看著那些排斥他的群眾,如此有力地插入他們之中,他從他們那裡獲得了勝利。這是一件多麼動人的事:一個如此醜陋的人保護一個如此不幸的少女,加西莫多救了一個判了死罪的犯人,兩個極端不幸的人是如此互相拯救,互相幫助!
加西莫多保護著愛斯梅哈爾達,當孚羅諾深夜潛入愛斯梅哈爾達的住房時,遭到加西莫多痛打。加西莫多得知少女愛法比,便把一切痛苦藏在心裡,為她尋找衛隊長,求他去見見少女。負心的法比卻不屑一顧,策馬而去。加西莫多寧可受愛斯梅哈爾達的虐待也不願看見她痛苦,他對她說;「我們那邊有一些很高的鍾樓,一個人如果從那兒掉下去,還不到地面就會跌死;如果你願意我從那兒掉下去,你甚至不須講一個字,只要一眨眼就夠了。」
不久,國會再次判決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刑,乞丐王國的廣大群眾聞訊後義憤填膺,他們在乞丐王克羅班的率領下,深夜攻打聖母院,搭救他們的姊妹。耳聾的加西莫多不明真象,在教堂里奮勇抵抗進攻的民眾。孚羅諾趁混亂之際,和甘果瓦潛入教堂,以幫助逃走為名,騙出了愛斯梅哈爾達。少女再次落人孚羅諾的魔掌,她抓住甘果瓦的衣袖請求他的救助,但甘果瓦只忙著撫摸她的山羊,他並沒有瘋狂的愛著那吉卜賽女郎,而差不多是更愛她的羊兒。
躲在巴土底獄里的國王路易十一原以為平民暴動是攻擊法院執事,暗自幸災樂禍。當他知道暴動的真正目的是反對國王時,便下令鎮壓暴動:「把平民殺盡!把女巫絞死!」於是,乞丐王國腹背受敵,聖母院門前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國王的軍隊在追捕愛斯梅哈爾達。在逃亡途中,甘果瓦離開了愛斯梅哈爾達。少女被甘果瓦的朋友,這個身穿黑衣的蒙面人(實際是孚羅諾)拉到了格雷勿廣場的絞架前,孚羅諾扯去面巾,露出了原形,指著石頭豎起的絞架,再次威逼愛斯梅哈爾達說:「在它和我中間任你選擇一個。」愛斯梅哈爾達至死不從,並要公布他的罪惡。孚羅諾無恥地說:「人家不會相信你的話的——那隻能在一件罪過上再加上一個誹謗的罪名。」他將少女交給荷蘭塔的女修土看管,自己去叫搜捕的軍警。看見眼前的愛斯梅哈爾達,女修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丟失的女兒。當她們雙方拿出各自保留的一隻小而精巧的綉鞋時,女修士發現愛斯梅哈爾達就是自己15年前丟失的女兒。正在母女相認、悲喜交集的時候,孚羅諾叫的軍警趕來了。愛斯梅哈爾達因呼喚正在現揚搜捕的法比,暴露了隱蔽的目標,被劊子手從女修士懷里拖走。母親奮力搶救女兒,劊子手把她推倒在絞台下,頭部著地身亡。
太陽升起來了,所有巴黎城中的建築物頂都像同時著了火一般緋紅。穿白衣服的愛斯梅哈爾達脖子上套著一個繩結,在空中嚴晃。孚羅諾在聖母院樓上伸長脖子端詳著這蜘蛛捕蒼蠅的圖畫,他的臉上迸發出了一個魔鬼的笑容,一個不會是人類所能有的笑。悲痛的加西莫多一面看見被絞死的少女,一面看見了那笑容,他向副主教猛撲過去,憤怒地把他推下了教堂頂樓。孚羅諾像一塊掉下的瓦片一樣,跌到街石上,沒了人形。
兩年以後,有人在蒙特佛貢地窖的藏屍所里發現了兩具連在一起的屍骨,其中一具是個畸形的男屍,他的頸骨上沒有一點斷痕,可見他並不是被絞死的,而是自己來到這里死去的。在人們把他和他抱著的那具女屍分開時,屍骨便化作了灰塵。

命運,命運,命運!
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傑作僅僅用了150多天於次年即已完稿,不愧為曠世奇才!我們可以從研究古希臘悲劇中,把雨果的前輩古人所說的命運大別為三類,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決,三是人與社會的或自然之間的沖突不可調和。固然,《巴黎聖母院》所敘述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側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穢、叛教,不信天主教誨,偏信煉金邪術,為淫慾所支配,終於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和所不愛的人們統統滅亡——這是悲劇之一。而敲鍾人卡席莫多由於天生畸形,特別是他的既瞎又聾,阻遏企圖營救愛斯美臘達前來攻打聖母院的義民於前庭廣場,終至被他與國王派來捉拿這吉普賽女郎的軍隊上下夾擊,代表著黑暗中世紀鮮見的正義力量——那些下層社會的賤民全部被消滅,這是又一悲劇。無辜的跳舞姑娘不僅是一切慘遭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年的歐洲愚昧黑暗勢力摧殘的可憐百姓中間的一個,也是他們的楚楚動人的形象,無論她怎樣辯白,無論人們怎樣出於義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脫被絞死的命運——這是悲劇之三。所有這些正是上述悲慘命運的三大契機或動因一齊發揮作用的慘烈結果。《巴黎聖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筆觸刻畫的就是那黑暗時代幾乎全部平頭百姓不可逃脫的這樣悲慘的命運。國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後面,他卻正是雨果拿出來示眾的血腥屠殺的元兇大憝!無辜慘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殘的民眾就是這部悲劇的真正主角。然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仍然要求我們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們拋灑眼淚的同時,要像雨果那樣「我睜開眼睛,看見了燦爛的晨星」,是的,應該永遠樂觀:「相信白晝,相信光明,相信歡樂」。雨果高唱著這鼓舞人反抗壓迫、沖破黑夜的詩句,奮勇前進,向人類廣布他的人道主義呼聲,從30歲起進入了法國乃至全歐的浪漫主義創作更高更盛的時期。
巴黎聖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著滾滾河水、芸芸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彷彿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美臘達,證實克洛德的罪行,悲嘆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贊卡席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劊子手踩在腳下的俠義行為;它甚至與卡席莫多合為一體,既是這畸形人靈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異軀殼的依託。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並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美麗的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建築藝術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至青年時代,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准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屢次親身鑽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時廣泛閱讀有關資料,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這座建築物所有的奧秘,便於1830年7月著手寫稿。他假託在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鍾樓之一的黑暗角落,發現牆上有這樣一個中世紀人物手刻的希臘詞:命運!說是這個支配人類的命運,事實上支配那愚昧時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無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動了作者。確實,《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就是為了敘說「命運」一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洛德,還是卡席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沖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沖突,終於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死光的慘烈結局。我們在這部巨著中看見的命運,就是在特定環境即中世紀的法國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桎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名言】
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為你的現狀而愛你,說得更准確些,有人不問你如何就愛你。——《悲慘世界》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多辦一所學校,可少建一座監獄。
生活就是面對微笑。
人的兩只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人類第一種飢餓就是無知。
不認識痛苦,就不是一條好漢。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