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行政訴訟法的變化
『壹』 最新的行政訴訟法
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最新的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第二、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貳』 行政訴訟新法與舊法
行政訴訟新法舊法的適用:當新的行政法律規范與舊的行政法律規范相沖突時,除舊法具有溯及力外,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新法,即對新法生效後發生的事件適用新法,對新法生效前發生的事件適用舊法。但當新法明確規定有溯及力時除外。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叄』 2020年行政訴訟法又修改了嗎
修改了。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一般情況下,是應當出庭的,除非有特殊原因,但是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所以一般是必須出庭的。這是新《行政訴訟法》很大的一個修改。
『肆』 新舊行政訴訟法的不同之處
A 新行政訴訟法,新在哪裡?
新行政訴訟法將於明年5月份正式實施,修改的地方太多了,下面重點介紹一下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從立案、審理、執行方面的完善,有助於改善在實踐中的行政訴訟的「三大難」問題。新行政訴訟法,在立案方面擴大了行訴案件受理范圍,在審理方面強調了行政機關的出庭義務,在執行方面賦予了法院刑拘的權力。
一、立案:擴大行訴案件受理范圍:
對以下12種「民告官」案件,法院要受理。
1、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3、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4、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5、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6、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7、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8、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9、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10、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11、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12、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新行訴法擴大了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過去有一些法院不管的案子,現在也管了,包括社會比較關注的土地房屋徵收補償等領域。這對行政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機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確保各類行政行為都能夠經受法律的檢驗。
二、審理:民告官「官」應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機關要支持告、配合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雖然是被告,也要積極支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行政審判工作。
三、執行:不執行判決可拘直接責任人。
「第九十六條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款額,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負責人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
(四)向監察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
『伍』 新舊行政訴訟法解釋如何適用
新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實行後,舊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自然同時廢止,不再適用。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規定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該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六十三條
本解釋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陸』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訴訟法的新制度新規定新要求較多,該司法解釋從九個方面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一、是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邊界,既要解決「立案難」痼疾,又要防止濫訴現象。解釋用排除法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規定: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過程性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和信訪辦理行為等五種行為不在可訴之列。
二、是總結行政訴訟管轄改革成果,既要解決「訴訟主客場」的問題,又要遵循「兩便」原則。司法解釋就跨行政區劃法院管轄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進一步明確,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
此外,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利用管轄權異議制度干擾行政訴訟的問題,解釋明確規定了管轄異議處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確界定當事人資格,既要暢通救濟渠道,又要確保有限司法資源的效益最大化。為了確保有限司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釋對原告訴訟主體資格作了明確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在行政訴訟被告方面,明確了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部門、村委會和居委會、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的被告資格。
四、是完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既要力求恢復客觀真實,又要堅持程序公正的導向。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處於取證優勢地位,為確保「官」民在訴訟程序中處於實質平等地位,解釋細化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明確了當事人的到庭義務和因被告原因導致損害的舉證規則。
五、是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度,既要保障當事人合法訴權,又要保證起訴符合法律規定。實施立案登記制後,一些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因為沒有進行必要的審查進入到訴訟程序,導致案件激增。
為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解釋在幾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起訴人提交必要起訴材料的義務、人民法院的審查權力和釋明義務、復議維持情形下的起訴期限和行政機關未履行教示義務情形下的起訴期限。
六、是規范審理判決程序,既要確保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又要注意提高訴訟實效。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理和判決程序,不僅要求審理的實體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訴訟的實際效果。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行為損害了訴訟程序的嚴肅性,還有的案件判決標准和規則不統一,影響了司法的權威性。
據此,解釋明確了濫用迴避申請權的法律後果、拒絕陳述的法律後果、確認無效的判決規則、共同過錯的賠償責任和不作為的賠償責任。
七、是規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既要體現行政訴訟的嚴肅性,又要確保行政糾紛實質化解。
為了進一步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確保行政糾紛獲得實質化解,解釋適度擴大了行政機關負責人的范圍,明確了應當出庭應訴的情形和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的說明義務,明確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含義、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不利後果。
八、是落實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又要聚焦真正爭議的解決。新行政訴訟法為了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明確規定行政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
為了在強化行政復議機關監督職能前提下,保證爭議真正得到解決,解釋明確了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概念,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舉證責任和裁判規則。
九、是細化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既要依法維護合法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條款進入實施過程。司法機關在行政訴訟中有權對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是新行政訴訟法的制度創新。
對於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行政行為的執法依據;對於不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為此,解釋明確了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的權利、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具體方式、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處理方式,以及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審判監督程序。
(6)新的行政訴訟法的變化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十大亮點:
一、立法目的作變化,刪去維護行政機關行使職權。
二、明確行政首長出庭制度,告別「告官不見官」的歷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預司法審判,實行跨區域審判。
四、復議維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
五、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更好地保護原告訴權。
六、訴訟審查范圍擴大,可附帶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調解,服務社會穩定大局。
八、明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徹底做到定紛止爭。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機關履行相關職責。
十、建立簡易審判程序,高效便民解決爭議。
『柒』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捌』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行政訴訟法》新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主要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的情形。《行政訴訟法》頒布施行以來,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范圍在相關單行法中不斷擴大,相關行政爭議也逐漸增多。為此,新《行政訴訟法》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財產合法權益免受侵害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社會權利的保護,如社會保障權、公平競爭權。
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對限制人身自由、房屋土地徵收補償、濫用行政權力、行政機關侵犯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等12種情形法院應受理,無論是在案件類型,還是在具體文字表述方面都對現行《行政訴訟法》有較大修改。
1.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把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拘留」改為「行政拘留」,「沒收財物」改為「沒收非法財物」,增加對「暫扣」「沒收違法所得」「警告」不服3種可起訴情形。
2.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增加對「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可起訴情形。
3.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七)項,刪去「法律規定的」5個字,增加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兩種可起訴情形。
4.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了針對行政許可的兩種可起訴情形: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
5.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六)項,增加「合法權益」4個字,強調行政相對人就行政機關履職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有合法的權利基礎。
6.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項,將「發給」改為「支付」,增加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兩種可起訴情形。
7.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八)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二)項,增加「合法權益」4個字,強調行政相對人就行政機關侵犯人身權、財產權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有合法的權利基礎。
8.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增加了第(四)項、第(五)項、第(八)項、第(九)項、第(十一)項,將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確權,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不依法履行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五、調整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新《行政訴訟法》把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分析:
對比上述條款可以看出,新《行政訴訟法》大大拓寬了中級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一)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刪除「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二)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一)項,將受案范圍從省級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擴大至「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
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作為兜底條款。
以上是來自網路的部分看法和觀點,河北冀港律師事務所李增亮律師希望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如果有其他疑惑請直接聯系李增亮律師。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