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事訴訟法中的自認規則
⑴ 新民事訴訟法自認是什麼行為
法律分析: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七十五條 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
(1)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
(2)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
(3)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5)已為有效公證書所證明的事實。
⑵ 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制度出自哪年哪月
2002年4月1日。
自認是民事訴訟法上的一項基本制度,已被大多數國家採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未對自認制度作出明確規定,為彌補立法不足和適應庭審改革需要,最高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無須舉證,產生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果。
但該司法解釋尚無法涵蓋自認制度的豐富內涵,不能滿足審判實踐的需要。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始對自認制度進行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本文試以《證據規則》為基礎,對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制度作一闡釋。
1、自認的界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訴訟外的自認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以外對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的承認。《證據規則》第8條規定: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范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
2、自認的效力
自認的法律效力包括:
第一對於他方主張不利於己的事實而作出自認或不予爭執,他方因而就該項事實主張,可以免除舉證責任。
第二自認有拘束法院的效力,法院自應認為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真實,而不必對其真實性予以審查,並且應當以雙方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而不得作出與當事人自認相反的事實認定;自認的效力不僅及於一審法院,而且還對其上級法院構成約束效力。
第三自認對當事人有拘束效力,自認一經合法作出,當事人一般不得任意將其撤回或變更為抗辯的主張。
⑶ 民事訴訟法中自認與認諾的區別是什麼
自認是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具體事實,通過訴訟承認或通過調解放棄爭議.
認諾是指以訴訟請求為對象的認諾.是當事人基於訴訟中的處分原則實施的關於民事案件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主張.
⑷ 自認的法律規定
自認的法律規定如下: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上述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⑸ 自認的法律規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
【法律分析】
自認必須是明確的表示。訴訟中的自認,即當事人在訴訟中就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不利於自己的事實,表示其為真實,或者對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對方的事實,對方當事人在訴訟中承認該項事實的表示。訴訟外的自認是指在訴訟以外對不利於自己的事實表示其為真實,因訴訟外的自認與證明責任沒有直接關聯,只是影響法官心證的因素之一,因此訴訟外的自認並不是證據法上考慮的問題。在訴訟中,自認一經作出,就會產生後果: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當事人一方對另一方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一經作出承認的聲明或者表示,另一方當事人就無須對該事實舉證證明。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⑹ 民事訴訟中的自認規則
當事人在法庭上對對方提出對己方不利事實或證據的認可,或自己對己方不利事實或證據的陳述都可以視為自認。
法庭上自認後不得推翻自認,除非對方當事人許可。當事人並對自認所帶來的結果(敗訴)負責。
⑺ 自認的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
1、自認的對象是案件事實
2、自認必須是與當事人所主張的案件事實具有一致性的陳述
3、自認應當在訴訟過程中向法院所作的陳述
4、自認僅適用於財產關系的事實陳述
5、自認是於己不利的陳述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
自認的意義是什麼
1,有助於促進中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
從訴訟模式的角度看,自認制度的模式環境應當是當事人主導的訴訟模式,即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中國目前的訴訟體制環境還不是自認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環境,法院裁判所依據的事實並不局限於當事人主張的范圍。從訴訟觀念的角度看,自認制度存在的觀念環境是當事人之間私權糾紛的解決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志,關於案件事實的認識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但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之下,是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左右的,只允許法院對事實有自由裁量。自認制度的核心是自認對法院有約束力,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據僅限於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法院不能依職權收集和調查。確立自認制度,有助於弱化法官在庭審中的職權調查功能,凸顯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利,從而強化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助於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3,有助於在中國民事訴訟中實行法律真實的證明要求。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中國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指導中國民事應當以追求客觀真實為依歸。實際上,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真實性訴求是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的,追求絕對的客觀真實,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訴訟理論開始傾向於追求法律真實。確立和完善自認制度,事實上是追求法律真實。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並非來源於該事實真實性,即不因為雙方對該事實的認可或認識的一致性而使該事實具有一般真實或蓋然真實性,而是源於民事訴訟中辯論主義這一基本原則。它要求法官對雙方無爭議的事實視為真實,而不需要調查該事項是否真實存在。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條 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