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解決下崗問題
⑴ 國家對於買斷工齡的下崗職工有什麼補償方式
開門見山對於下崗職工買斷工齡,這是1995-2002年期間,我們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體制改革時期,出現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產物,當時為了解決各類富餘人員,通過補償安置費的方式,解除勞動合同,把職工推向社會的一種行為。這一部分人員在現在,有哪些補償方式呢?秀兒就相關法律法規,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答復!
【結束語】對於當年這些買斷工齡的人,我們國家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記歷史,一定給予實實在在的補償,以感恩這些人為國家,為企業所付出的辛勞代價,真正的對得起這群大公無私的,任勞任怨的人民百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解決了再就業,進行社保補償,進行工齡視同都是非常好的政策,值得點贊。
⑵ 勞動法下崗職工政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下崗人員享有以下合法權益:
(l)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下崗人員有要求單位在一定期限內以書面通知權,但解除勞動合同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②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③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達不成變更協議的。但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之前,按照《勞動法》第26條規定:「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將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通知勞動者本人。」如用人單位沒有履行上述法定程序,勞動者有權以程序不合法為由拒絕下崗。同時,用人單位還必須在書面通知中說明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
(2)用人單位在經濟性裁員前,下崗人員有權對裁員條件、裁員方案進行了解和發表意見。《勞動法》第27條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報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未將裁員方案向工會或全體職工說明的、未聽取工會或職工意見,不得進行經濟性裁員,此間勞動者有權拒絕下崗,勞動行政主管部門也不得批准其裁員方案。
(3)用人單位在經濟性裁員後,在規定期限內錄用人員下崗者可依法享有優先回單位權。《勞動法》第27條第2款規定,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6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4)勞動者在法定條件下有拒絕下崗的權利。《勞動法》第29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四種情況之一的不得解除勞動合同:①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②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③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④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5)下崗人員下崗後,有從用人單位獲得經濟補償的權利。《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按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按照勞動部1994年12月3日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在裁減人員後應按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不足一年的按一年對待。被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該辦法補償的,除按全額補償外,還應按補償金額的50%追加補償金。勞動者因患病或非工傷被用人單位決定下崗的除按上述規定補償外,還應發給不低於6個月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或絕症的分別不低於醫療費的50%到100%。
(6)被用人單位錯誤決定下崗的,有申請仲裁和提起訴訟並獲得工會支持的權利,如果用人單位裁員決定違法或不給經濟補償,下崗職工根據《勞動法》第30條規定,決定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工會應當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⑶ 全國兩會關於下崗職工提案,兩會下崗職工相關政策
2018年全國兩會關於下崗職工提案,兩會下崗職工相關政策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1月17日6號公告相關規定,機關、企事業單位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正式辦理提前退休手續的個人,按照統一標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員支付一次性補貼,不屬於免稅的離退休工資收入,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2018年全國兩會提案匯總
2018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 (全文) 2018兩會 教育改革 2018兩會 房產稅 兩會2018 醫療改革就醫 2018兩會 中國要干這60件大事 2018兩會 房價趨勢 兩會2018 事業單位改革 2018兩會 養老金上調漲工資 個稅改革 2018兩會 教師工資
下崗職工是現階段全國最大、最突出的困難群體,比照此項規定,在提前退休政策上,作為特殊困難群,應給予特殊優待,以解決他們不能自立的溫飽狀況。
下面就如何解決大齡下崗職工現實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主要從三個方面解決:一是有條件的發放生活費,二是達到提前退休年限自行選擇退休,三是達到提前或正常退休年齡個人勉繳養老金。
提前退休分為「提前准退休」與「正常提前退休」兩個退休段:
▲男、年滿50歲,工齡30年以上的,為「提前准退休」年齡段;
▲男、年滿55歲,工齡15年以上的,為「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
▲女、工齡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為「提前准退休」年齡段;
一、有條件的發放基本生活費。
下崗職工(男、女)工齡達到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以上、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每月領取60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費,達到「提前准退休」年齡段後,本人可以自行選擇退休,或選擇不退休;
若本人選擇提前退休的,停止發放基本生活費,按其退休工資發放。
若本人願意拿基本生活費的,直到正式退休,基本生活費自行停止。
二、自行選擇提前退休。
1、關於男性提前退休。
(1)、男性選擇「提前准退休」年齡段退休的,既年齡50歲-54歲之間,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5歲後,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2)、男性按「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退休的,即55歲以上退休的,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3)、男性選擇60歲正常退休的。基本生活費一直發放到正常退休為止。
2、關於女性提前退休。
(1)、女性選擇「提前准退休」年齡段退休的,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0周歲,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2)、女性退休50歲,工齡15年以上法定退休政策不變。
3、未達到提前退休年齡,患有癌症及其他絕症,或者因致殘失去完全行為能力的,工齡達到15年以上應准許退休。
三、退休時個人勉繳養老金,即養老金由國家和地方財政承擔。
四、「下崗職工提前退休」政策上應特殊優待。
一是下崗職工買斷工齡補償少,10年來給國家和社會承擔了必要的義務;
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提前退休,沒有經過下崗途徑,直接提前退休,並且提前退休補償亦高於下崗職工,因此,對下崗職工有條件的發放生活費和提前退休,並相應縮短工資納稅義務,也是一種特殊時期的補償和優待。
二是男性60歲退休,是國家50年代退休制度,是正常上班到齡退休制度的歷史規定,而對於現階段無任何資金來源的下崗職工來說,自行選擇提前彈性退休,也是對過去退休制度缺陷的彌補。
三是發放生活費和自行選擇提前彈性退休,可以有效的解決下崗職工不同實際困難的各個層面。
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家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的規定,參保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養老保險繳費滿十五年以上的,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待遇。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歲,女職工55歲。其中原為國有或集體企業正式職工的女職工,其退休年齡可根據本人自願,選擇50歲或55歲退休。
國家現行相關政策規定,40、50下崗失業人員符合條件者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具體業務辦理機構為市勞動就業局。
新政策還規定只要還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的,就可以購買養老保險,一次性補繳一部分錢,以後按年繳費至退休,繳滿15年,以後就可以享受退休金。
下崗職工享受養老保險的新政策如下:
(一)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在該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當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回上一個繳費年限滿10年的原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三)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每個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均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及相應資金歸集到戶籍所在地,由戶籍所在地按規定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失業人員
失業人員在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後,原用人單位將其檔案等轉到失業人員戶籍所在的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時封存養老保險手冊,中止養老保險關系。不需要在另行辦理中斷繳費手續。失業人員因種種原因未再就業的,在失業期間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時,向本人戶籍所在地的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提出申請,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負責按規定相當地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報辦理退休手續,經批准後,由區、縣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發放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再就業人員
失業人員事業之前和再就業後交納的養老保險費合並計算,其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失業期間間斷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予以保留,其儲存額連續計算利息,並與再就業後的個人賬戶合並紀錄,個人賬戶號碼始終不變。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應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後,辦理轉移檔案關系手續,重新啟封養老保險手冊,並在新的用人單位辦理登記和申報繳費手續,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
自己從商人員
職工自謀職業或非正規就業的,可以把檔案關系和養老保險關系存入本市具有代辦養老保險職能的職業介紹機構,在該職業介紹機構辦理委託存檔手續後,可以重新恢復養老保險關系,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費。
值得注意的是,間斷繳納養老保險費,將直接影響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計發基礎養老金,以退休時上一年全市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合歷次間斷繳費前的全市職工社會平均工資進行平均化處理,取出算術平均值。樣就使計發基礎養老金的基數降低,相對計發的基礎養老金也將減少,因此最好不要間斷繳納養老保險。
關於下崗職工養老保險問題:
1、關於窮困問題:對於賦閑的解除勞動關系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按照社會救助有關政策規定,家庭人均收益低於每月160元的家庭,可以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改制企業職工符合低保前提的,可以向戶口所在地的社區或者村委會申請。對於解除勞動關系職工中的低保人員,憑有關證件可向市社保局申請暫時封存養老保險關系。
2、關於無力交繳養老保險金問題:國度、省有關文件對社保費交繳和封檔停繳等養老保險政策都有明確規定,應按政策規定執行。考慮近年來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增長較快,2009繳費年度,個別工商戶和靈活參加工作人員仍可按不低於去年度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90%申報繳費基數。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參保人員,除國度政策規定可以封存養老保險關系外,其它人員仍應接續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費。辦理了賦閑證的人員,在原領取賦閑布施金時期未封存養老保險關系的,可申請順延封存時間。但辦理封存手續時,應繳清封存前所欠的社保費、利錢,所欠社保費的滯納金,由社保部分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適當考慮。此後要是國度對改制企業出台了新的養老保險政策,按照新政策執行。
據了解,一些地方上世紀90年代下崗的職工,現已四五十歲,年齡偏大,就業能力差,多數都找不到固定工作,每月的打工收入只有幾百元錢,而每年的養老保險要交數千元,生活十分困難。這些人都企盼著能早日領取養老金,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還不到領取養老保險金的年齡。處在一種十分窘迫的境地。如果家裡有病人,日子過得更加困頓、艱難。這些人對國家是有過貢獻的,工作了二三十年,用一兩萬元錢就買斷了工齡,實在有欠公允。
建議各地對下崗職工困難家庭進行調查登記,區分情況,適當減免他們的養老保險繳費額。該減的減、該免的免。有的地方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但減免力度不夠,未能有效解決下崗職工困難家庭的實際困難。如果低於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應一律免交,以體現我們社會的人文關懷。缺額部分由地方財政補齊。地方財政確有困難的,可由中央財政按比例共同負擔。這部分人,人數有限,財政負擔不會很重。1998年至2006年,全國有24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其中實現再就業的有2000萬人。況且,我國的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應該不會成為問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會得到廣泛擁護的。
注意事項
一、對於最重要的保險責任,即養老金給付,給付年限要盡量拉長。特別是下崗工人以後的生活保障不夠穩定,這點尤為重要。
二、現金流的分配要合理。養老保險的收益主要在於其長期投資帶來的復利效應。如果過早地大量領取保險金,會導致真到養老所需的時候賬戶積累反而會顯出不足。三、繳費靈活。在投保前應當結合自身的收入水平和財務規劃選擇合適的繳費期。
四、保費豁免。對於下崗工人這類經濟保障不足的人群,保費豁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功能,可以確保自己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能正常領到養老金。
五、保證資金的購買力。在選擇產品養老保險時,如果經濟不是特別緊張的話最好選擇有分紅的產品,可以確保一個長期、穩定的給付,並且通過分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年輕時攢下的養老金還具備當年的購買力。
如何查詢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近年來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
如果所在地區的社保局開通了網路查詢,可以登錄所在地區的勞動保障服務網,鍵入身份證號或者輸入社保卡號及查詢密碼就可以查詢你所繳的養老金,以上海為例必須到當地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申請辦事密碼,才可看到詳細信息,否則只能看到是否繳納的情況,但是公積金可以在網上直接查詢到詳細信息,但必須先注冊。
有些地區的這類網站並不太可靠或者還在建設中,可能一時查不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到社保機構和公積金管理機構直接查詢。主要的是看養老和公積金余額,醫保的話,如果是銀行卡的話,在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葯點,刷下卡,就可以知道賬戶上的金額。
部分單位具有專門的主管保險的部門,可直接向所在單位的主管保險的部門查詢。
除此之外,可撥打勞動保障綜合服務電話「12333」進行政策咨詢和信息查詢。
另外,各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辦理大廳內如果設有社會保險觸摸屏查詢系統,刷卡或根據屏幕提示輸入卡號或身份證號進行查詢 ;
⑷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有什麼政策
熱心網友
2019-03-12
下崗職工最新消息:最新政策規定
一、解決大齡下崗職工現實政策
1、有條件的發放生活費;
2、達到提前退休年限自行選擇退休;
3、達到提前或正常退休年齡個人勉繳養老金。
二、「提前退休」與「正常退休」政策
1、男、年滿50歲,工齡30年以上的,為「提前准退休」年齡段;
2、男、年滿55歲,工齡15年以上的,為「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
3、女、工齡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為「提前准退休」年齡段。
三、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政策
1、下崗職工(男、女)工齡達到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以上、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每月領取60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費,達到「提前准退休」年齡段後,本人可以自行選擇退休,或選擇不退休;
2、若本人選擇提前退休的,停止發放基本生活費,按其退休工資發放。
3、若本人願意拿基本生活費的,直到正式退休,基本生活費自行停止。
四、自行提前退休政策
1、男性提前退休政策
①男性選擇「提前准退休」年齡段退休的,年齡50歲-54歲之間,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5歲後,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②男性按「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退休的,即55歲以上退休的,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③男性選擇60歲正常退休的。基本生活費一直發放到正常退休為止。
2、女性提前政策
①女性選擇「提前准退休」年齡段退休的,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0周歲,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②女性退休50歲,工齡15年以上法定退休政策不變。
③未達到提前退休年齡,患有癌症及其他絕症,或者因致殘失去完全行為能力的,工齡達到15年以上應准許退休
⑸ 退役士兵下崗失業,政府能幫助解決再就業嗎
具體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城市,補貼政策都是不一樣的:
義務兵從兵役機關批准入伍之日起至部隊批准退出現役止,為服現役的軍齡,滿十個月的,按周年計算。義務兵退出現役後,符合安排工作條件的,其軍齡連同待分配的時間均應計算為連續工齡(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即為本單位工齡),享受所在單位職工的同等待遇。
義務兵退伍後,無論分配到何單位,從事何工作,均不實行學徒期、熟練期、試用期,直接按有關規定確定其基本工資。退伍義務兵凡在部隊獲二等功以上或提前晉級獎勵的,其工資可在定級工資的基礎上再向上高定一級。
退伍義務兵原是農業戶口的,各級人民政府應幫助他們解決好生產和生活問題,按下列規定進行安置:
對確無住房或嚴重缺房的,應根據自力更生、集體幫助、輔之以國家必要補助的原則加以解決。對自建(修)房屋的,當地政府應在宅基地選定、審批、建材供應等方面給予優惠照顧;對自建和靠集體幫助仍確有困難的,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規定安排一定數量的建築材料和補助經費。
對在服現役期間獲得大軍區(含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的榮譽稱號和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退伍義務兵,應在企事業單位安排工作,戶糧在工作單位所在地申報。對農村入伍參戰榮立三等功的退伍軍人,在當地勞動部門下達向社會招工計劃指標時首先安排。招收進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的,可以轉為城鎮戶口,由國家供應口糧。
對二等、三等傷殘的退伍義務兵,應在企業、事業單位安排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能安排的,按照規定增發殘廢撫恤金,保障他們的生活。
城市用人單位和鄉鎮企業向農村招工時,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退伍軍人,尤其是參戰、立功、超期服役的退伍義務兵和女性退伍義務兵。
對退伍義務兵中有一定專長的軍地兩用人才,應當積極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推薦介紹,各用人單位在政策許可的情況下,應優先給予錄用;對他們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應在政策、技術、資金、物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
鄉鎮、村選聘幹部,對符合條件的退伍義務兵,應作為優先選聘對象。
退伍義務兵原是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正式職工的,退伍後原則上仍回原單位復工復職。對於因殘、因病不能堅持八小時工作的,原工作單位在安排工作時應給予適當照顧。退伍義務兵原工作單位已撤銷或合並的,由上一級主管部門或合並後的單位負責安置。
義務兵退伍後要求自謀職業的,應在報到後一月內由本人提出申請,經當地退伍軍人安置部門審批同意後,有關部門應當允許,並在審批場地、辦理執照方面給予優先。自本人申請之日起,逾期三個月,退伍軍人安置辦公室不再為其安排工作。
在部隊獲得大軍區(含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立二等功和參戰三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時,優先照顧本人志願。
在部隊榮立三等功、參戰和超期服役的,安排工作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照顧本人特長和志願;
對退伍義務兵中有一定專長的軍地兩用人才,安排工作時應盡量做到按專業、特長對口安置。
⑹ 國務院關於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有關規定是什麼
國務院關於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有關規定主要有兩個: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主要內容是:
(1)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加強宏觀調控。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近年來出現職工大量下崗的現象,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實行的就業體制和就業政策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長期以來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以及企業經營機制深層次矛盾多年積累的結果。
(2)普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行業)要堅持認真負責、盡力而為、突出重點、加強調控的指導思想,圍繞落實上述目標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明確具體目標和要求,使這項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分流安置和再就業渠道。
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是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促進再就業的有效措施,是當前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各地要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組織體系。
(4)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抓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機遇,積極培育經濟增長點,繼續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利於擴大就業。
(5)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強化再就業培訓。
要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相適應,在所有企業(包括個體、私營等非國有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職工中推行和深化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制度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動創造條件。
2、《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內容有:
(1)確保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
要充分發揮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發揚黨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切實加強下崗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堅決制止和克服官僚主義傾向。
(2)積極促進下崗職工的再就業。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並納入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行業)實際,抓緊研究制定貫徹本通知的具體辦法,確保本通知精神落到實處。
(3)加強下崗職工勞動合同管理。
(4)進一步完善「三條保障線」制度。
(6)行政法解決下崗問題擴展閱讀:
下崗職工再就業補助規定
各級財政原來安排用於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資金規模不減。各地在確保穩定和促進再就業的前提下,可以將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結余部分,調整用於對國有困難企業與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所需經濟補償金的補助,逐步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
在《2003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2004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第1903款級科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補助」下相應增設第190303項級科目「下崗職工經濟補償金補助」,用於反映財政對國有困難企業與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所需經濟補償金的補助。
中央管理企業原則上執行企業所在地下崗職工出中心再就業政策,中央財政對中央管理企業中的困難企業與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所需經濟補償金予以適當補助,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⑺ 勞動法對職工下崗的規定
法律分析: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下崗人員有要求單位在一定期限內以書面通知權,但解除勞動合同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達不成變更協議的。但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之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六條 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將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通知勞動者本人。如用人單位沒有履行上述法定程序,勞動者有權以程序不合法為由拒絕下崗。同時,用人單位還必須在書面通知中說明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
第七十條 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並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企業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下崗職工由於缺少正常的勞動收入,在再就業服務中心託管期間,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交納與在崗職工不一樣,由企業獨自(含個人部分)按規定比例繳納。對託管期滿的失業人員,由再就業中心及時將其檔案轉入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辦理失業登記,享受失業救濟。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家庭人均收入達不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可申請民政救濟。
⑻ 失業問題要怎樣解決從社會學的角度、
在急劇的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經濟體制和價值觀念等在分化、重組時出現了多方面的缺損和失范,帶來了不少重大的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我國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出現的下崗失業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具有很強的認識功能和實踐功能。
分析社會問題,從其產生的歷史條件與地區差異看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先說普遍性。失業是當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國家普遍存在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它不僅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國家經濟和社會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下崗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因此也就成為世界上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再說特殊性。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中,下崗失業問題更為突出,具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獨自特點,成為黨、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正在極力緩解的社會問題。
一、關於下崗失業的定義
談到下崗失業問題,首先不能不涉及下崗失業的定義及統計標准問題。失業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就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一種狀態。失業主體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有勞動能力;二有勞動願望;三沒有工作。因此,可以把失業界定為:在規定的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失去就業機會的社會現象。我國在失業統計方面存在較大缺陷。主要表現在就業與失業統計口徑上不一致。1994年後國家統計局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定義為非農業人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的人員。這種定義的缺陷:一是從業人員和失業人員僅限於城鎮中心非農業戶口,不包括目前在城鎮中,大量來自農村的勞動力;二是統計的失業人員僅為登記數,不包括那些未登記的失業人口;三是從1993年特別是1998年以來出現的大量下崗職工,這是我國特定轉軌時期的特殊現象,它既包括失業人口也包括重新就業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實際失業人員未能統計在內( 有的地方作為下崗人員時沒有統計進失業人口,當他們再就業時卻又統計進就業人口);四是統計口徑與國際不接軌,無法進行國際比較,也無法進行歷史比較;五是各國失業統計是按月度統計、季度統計和年度統計,而我國只統計年末數,不利於監測宏觀經濟形勢和失業、就業狀況的變化。
我們有一個極具特色的名詞,叫「下崗」。按官方文件規范,所謂下崗是被界定為:沒有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在原企業已沒有工作崗位,有就業要求但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的職工。由於這部分人「沒有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還是「職工」,所以沒有被統計為失業人員,也不能享受失業保險的相關待遇。但其實質是這部分人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游離於生產過程之外,不能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失去生活的物質基礎。因此,為了表達上的方便,我這里統稱為下崗失業。
二、關於結構性失業問題
應該看到,我國職工下崗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下崗失業問題的角度很多,我想通過社會學理論試作分析。
社會學認為,分析社會問題,從其產生的根源看,有結構失調性和功能失調性。結構失調性社會問題是指由於社會結構失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社會結構是指社會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的連結方式,當這種連結遭到破壞而扭曲變形,或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時,就產生結構性失調。其結果一是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二是導致社會運行遲滯。
社會學的結構功能主義十分注重研究社會運行和社會發展中平衡、協調的機制。認為,社會結構運行過程也就是社會結構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過程。社會問題的產生是因社會系統中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地發揮它的功能作用。社會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眾多部分構成的統一整體,每一部分都為維護社會整體的平衡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對社會的穩定和平衡作出貢獻。但如果某一部分不能正常發揮其功能,就會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
社會學認為,現代社會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社會發展越來越表現為組織發展。從這一意義看,社會就是組織,組織就是社會。因此,研究社會,就離不開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尤其是處於轉型社會時期,社會組織結構的調整對整體社會結構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學還認為,社會組織包括組織目標、組織結構、組織要素、組織管理、組織功能、組織環境、組織控制等等。其中目標是靈魂,目標是方向,是動力,也是管理和考核的標准。要素是基礎,結構是核心,是關鍵。結構決定機制,結構和機制的有機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組織功能,以實現目標。
我國的失業,既有勞動力資源總量供過於求的問題,但更突出的是結構性失業問題,在當前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更是如此。結構性失業加劇了總量矛盾,加大了解決的矛盾和難度,也加大了改革的成本。
1. 下崗失業是所有制結構變化的結果。
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壓力、降低失業率,一直以計劃方式向國有企業直接下指標安排就業。其代價是導致了大量的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改革和轉軌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其轉軌方式之一就是實行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國有經濟弊端日益顯現,競爭力不強,由於體制僵化、技術設備老化、人員退化(缺乏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國有經濟中部分行業和企業持續虧損衰退;而非公有制經濟卻異軍突起,持續增長,以我省為例,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由改革開放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發展到現在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外資、集體、個體私營企業產值已佔全省83%。我省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勞動就業的主要渠道。而下崗職工絕大多數來源於國有、集體企業。如我省自1998年來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累計16萬多人,主要是由於國有企業不景氣而產生的。可見,不同所有制的增長狀況不同,伴隨著就業的所有制結構的變化。
2. 下崗失業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生產要素重新配置形成的。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們需求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和提高,一些產業的社會需求增長放慢甚至減少,科技創新水平降低,一部分生產能力閑置,必然有一部分職工游離出來,失去工作崗位;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亦使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同量資本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減少。
經濟體制改革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制度條件。然而,產業結構調整有其獨立內容,它主要通過產品、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及產業的技術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在這里,許多幾十年一貫制的產品被淘汰,許多夕陽產業將要萎縮。與此同時,許多新產品有待開發,新產業有待發展。另外,由於在計劃經濟特有的投資體制引導下,重復建設嚴重,因而一方面形成普遍的規模不經濟,另一方面使許多產品永遠躺在倉庫里,這就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極大浪費。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必然有一些企業被兼並,一些企業被淘汰,這一過程表現在就業方面,就是職工的大量下崗。例如,上海近5年間已壓錠100萬,國有棉紡企業減少了近一半,紡織職工總量從55萬人減至20萬人。根據有關資料,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深度最大的領域是製造業,其下崗職工人數佔全國下崗職工總數的比例也最高,達47%,而製造業從業人員占國有企業從業人員總量只有30%。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許多企業被整體淘汰,因而對被整體淘汰企業的職工而言,下崗就成了唯一選擇。
部分傳統產業由於資源枯竭和產品落後面臨戰略性調整,也引起職工下崗。有些傳統產業,如煤炭、森工,相當一部分企業面臨資源日益枯竭,急需戰略性調整,大量的軍工企業在今天和平時期面臨軍轉民的戰略性調整。而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一時難以籌措大量資金支撐調整或補貼虧損,因此,部分職工下崗在所難免。我省冶金行業的浦城銅礦、連城錳礦以及軍工行業的華龍機械廠、東方機械廠均屬於這種類型。
第二產業就業容量下降是工業發展的必經階段,職工下崗總量中有一定的正常份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第一產業就業容量下降,第二產業就業容量上升;第二個階段是第二產業就業容量下降,第三產業就業容量上升。從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已經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經濟越發展,第三產業就業容量越大,如美國就業人口比例第一產業3%,第二產業為18%,第三產業為79%。因此在我國第二產業職工下崗人員總量中,也包含著經濟發展階段必然發生的一定的正常份額。
3.下崗失業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就業體制、就業政策的弊端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必然反映。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長期實行「低工資,高就業」政策和國家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勞動力就業與否,不完全是根據企業的技術構成和實際需要,而是通過行政安置,這種就業帶有極強的福利色彩。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企業效率低下,相互扯皮,人浮於事,造成了大量「在職失業」人員。一是非生產性人員過多,二是人浮於事現象大量存在,三是拖了企業技術進步的後腿。隨著改革的深化,要求國有企業轉換機制,提高效益,國有企業冗員過多,與現代化生產以及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與問題由來已久,改革使這一問題和矛盾充分顯現出來。
4.下崗失業人員素質偏低,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是結構性下崗失業的重要原因。
從量上看,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從結構上看,冗員與職位空缺並存,即呈現「有人無事干、有事無人干」的局面。以我省為例,我省城鎮職工隊伍中,技術工人只佔一半,高級工僅占技術工總數3.5%;在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幾百萬農村勞動力中,文盲約佔16%,小學文化程度約佔40%,受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這么低的文化技術素質,怎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競爭,又怎能適應加入WTO後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需要,勞動力素質偏低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
勞動力素質偏低是與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低工資、高就業」政策和較高的勞動參與率緊密聯系的。青少年勞動參與率高,說明我國存在大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和具備起碼的職業技能的青少年過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現象,這不僅提高了勞動參與率,增大了勞動力供給量,同時使勞動力整體質量大為降低,人為增加了就業競爭和就業壓力。
下崗失業人員已成為社會特殊群體,特別是那些年齡偏大,技能單一,觀念陳舊,文化素質偏低的人。即使是新的經濟增長來臨,或是國有企業改革成功,新創造出來的職業需求,新的工作崗位並不會給這部分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多少就業的機會,這些工作崗位主要是提供給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有學者認為他們事實上是社會中(勞動力市場)的被淘汰者,他們已經成為被甩到社會結構以外的一個特殊群體。
5.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加大了結構性失業壓力。
人們經常將改革前的我國城鄉關系稱之為二元結構。由於不適當的經濟發展策略和經濟體制的選擇,農村勞動力無法隨著國家工業化的進程,向具有較高生產率的產業部門自由流動,導致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長期滯留在低生產率的農業部門,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就業不足。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增加農業有效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機會,擴展鄉鎮企業等農村非農就業等,農村就業得到快速增長。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農民收入增長過慢而負擔過重,有的增產不增收,許多土地撂荒,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其重要原因之一,還是由於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有識之士指出,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提高農民收入,主要取決於減少農民的數量。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已成為必然。雖然改革開放20多年來,鄉鎮企業和城市經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分擔了很大部分的壓力,但是農業中剩餘勞動力的存在和每年新增的勞動力的增量仍然給城鄉就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6.入世的沖擊對就業結構產生巨大影響,主要集中在結構和素質兩個問題上。
當前,正值我國新舊體制全面交替,就業的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交織之際,入世推進結構調整所產生的失業人員與進入市場的下崗職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三股力量交匯,將對我國就業產生巨大的沖擊。第一產業受沖擊最大,專家預測,我國如增加3%的糧食進口,將會減少上千萬個農業就業機會。對於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在技術和技能上也有新的要求。所以,第一產業的就業將面臨需求數量減少和素質提高的雙重壓力。第二產業各行業的就業結構變化較大。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第二產業各行業結構將加速調整,減少就業機會的行業主要包括汽車、機械、糧油加工、電子通訊設備等行業,預計將減少100多萬個就業機會。第三產業迎來發展良機,就業數量有所增加。
入世後,低技術和低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面臨巨大競爭壓力,一是技術工人總量不足,且呈下降趨勢。2001年全國約有技術工人6000萬人,占企業各類職工數的46%,比1994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二是技術工人技術等級偏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6000萬技術工人中,中級工的比重最大,佔43%,其次為初級工佔40%,高級工佔15%,技師佔1.5%。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齡偏大,技師、高級技師青黃不接。有專家預言,如不及早採取措施,我國高技能人才將面臨斷檔的危險。深圳、廣州等城市高級技工的工資超過研究生,反映出勞動力市場中高級技術工人的嚴重短缺。
綜上所述,我國就業和下崗失業問題面臨著總量性矛盾不減,結構性矛盾加大,兩種矛盾交織並發的嚴峻形勢。「九五」、「十五」期間結構性矛盾明顯加大。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調整,結構性的矛盾還會加劇,同時還存在著勞動力素質不高,活力不強;經濟體制,就業機制僵化等方面的弊端。這些都加大了結構性失業的矛盾和解決的難度。因此如何應對下崗失業特別是結構性失業的挑戰,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必須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三、努力進行勞動力結構性調整的對策
1.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和宏觀調控,把積極的就業政策納入政府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特別是要把控制失業率的增長作為重要指標,作為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江總書記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要把這一重要思想體現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中。一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增長率。根據凱恩斯理論,失業主要是總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治理失業的有效途徑是加強有效需求,通過刺激投資,增加政府支出等政策來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活動水平,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從而增加就業。經濟的持續增長是治理下崗失業問題的根本性辦法。沒有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業機會的增加,治理失業問題缺乏堅實的基礎。二是制定和完善與宏觀經濟配套的長期穩定的就業政策,處理好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深化體制改革與創造就業機會、實施再就業工程之間的關系。實現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擺在突出的位置。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制定各自部門政策時,應結合當地就業形勢,協調進行,防止宏觀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的脫節,保證就業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採取各種優惠的就業政策和措施,對下崗失業人員採取社會消化、企業消化和個人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措施,鼓勵走創業式就業之路。三是深化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步驟地對國有企業冗員進行有序的分流安置,這是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必然趨勢。但如不顧現實情況,採取一刀切的政策,將國企富餘人員無條件地推向社會,會使失業率驟然大幅度上升,既不利再就業質量的提高,也會給經濟和社會帶來動盪。因此,要從穩定大局出發,兼顧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把改革的力度控制在社會穩定能夠承受的程度內,原則上不允許生產正常的國有企業隨意解僱職工。國有企業改制改組關閉破產時應優先考慮職工安置方案,凡是職工安置方案和社會保障辦法不完善,安置資金沒有落實的企業不能進入破產程序,國企改革應切實考慮企業安置資金支付能力,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和社會穩定承受能力。四是建立監督考核體系。將促進再就業作為衡量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成績的一個重要評定標准,形成促進再就業的激勵機制,使促進就業目標真正落實到位。
2.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工資形成和勞動力流動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引導求職者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就業崗位,支持用人單位自主決定用人的數量和質量,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形成,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就業公平競爭、工資杠桿靈活、勞動關系法制化、風險社會保障的勞動力市場新格局,幫助勞動者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就業和再就業。這一改革目標不能動搖。
幾年來,實施再就業工程實踐表明,如果勞動者觀念沒有轉變,沒有成為就業的主人,政府的種種努力都會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這次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也說明,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勞動者自主決策、自負盈虧,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即使失敗了,他們也會自擔風險,從頭再來。事實上,我國的勞動者是最具有自主就業和自主創業精神和能力的。當然,政府應對下崗失業人員自主擇業,特別是自主創業在開業便利,資金扶持,場地安排等方面予以積極扶持,並作為長期實行的制度堅持下去。
對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中確有困難的特殊困難群體實行就業援助,要作為一項常規性制度建立起來。特別要把年齡偏大、有求職願望卻因身體、技能等原因,多次求職未能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作為重點幫扶對象,把促進再就業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要針對這項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薄弱環節,加大完善的力度。一是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增強失業保險資金支撐能力;二是加強管理和服務,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在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和促進再就業的雙重功能;三是加強對失業人員的動態管理,完善失業保險金申領資格的有關規定等。
3.全面提高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促進再就業。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要按照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的「第一要務」的精神,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技術工人學校、就業訓練中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企業職工培訓中心等職業培訓形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培訓、以培訓促就業。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應用性和時效性,根據勞動者不同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提高素質的重點。對下崗失業人員,其素質的提高既包括技能成分,也包含他們的職業基礎素質、就業觀念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在進行轉業技能培訓的同時要加強就業政策和就業觀念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就業的能力。全面落實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制度,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知識和技能的風尚,形成就業憑素質,上崗憑技能的機制。
4.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優質服務。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實質上是勞動力要素在國民經濟中的再配置,最有效的配置手段是通過市場。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勞動力市場越規范、透明,交流越活躍,越有利於各種勞動力參與公開、公平和有序的競爭,對下崗失業人員也越有吸引力。
目前下崗失業人員之所以不敢在勞動力市場競爭,確有自身的種種原因,但勞動力市場不健全、競爭不規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由於經濟利益驅使造成地區、部分分割、封鎖用工求職信息;有的勞動力市場下崗失業人員無人問津,成名符其實的「民工市場」;大部分下崗失業人員主要還是靠關系找工作。
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勞動力市場場所設施、管理機構、市場法規和中介服務等。中介服務又具體包括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採集、發布、傳遞、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當前,要把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服務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重中之重,針對他們的特點提供有效服務。特別是要廣泛採集第三產業、社區服務、靈活就業等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困難群體再就業的崗位,加強職業指導,真正起到就業橋梁作用。
5.統籌兼顧城鄉就業,組織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一種歷史趨勢,是一種社會進步過程。而要實現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近幾年碰到兩大難題:一是農村非農產業發展遲滯不前,集中表現在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二是城市化的進程依然很慢,城鄉二元化格局及相關戶籍、就業保障等制度的制約和消極影響,使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和正常流動困難重重。從我國實際出發,就地就近消化應該是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首要選擇。實現在農村內部的有效轉移要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充分發揮其安置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主渠道作用。還要加快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使之成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第一級「蓄水池」,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水平,還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容量,從而減輕城市就業壓力。
在城市方面,在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城鄉勞動力流動的人為障礙的同時,在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上進行相應的改革,使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真正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融入城市二、三產業大軍,這種轉移才能完成,城市化的規模和速度才能大幅度的提高。
⑼ 關於下崗的法律問題
1-下崗合法。中國的下崗在西方國家就稱為「裁員」,目的都是一個: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下,減少雇員,從而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2-下崗了就意味著原單位和員工不再有勞工僱傭關系,單位也就不用再支付工資了。
3-第3方勞動合同:因為有些單位用人不固定,比如像某些建築公司,由工程的時候需要很多工人,沒有活乾的時候一個人都不要,就由勞動中心出面作為第3方先與一些工人簽訂勞動合同,然後再分配給用人單位。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單位在閑時還僱傭大量工人,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⑽ 國家下崗工人失業補助金的標準是什麼國家有相關文件嗎
首先要對你講:失業金不是僅僅針對下崗工人的,而是面對失業人員的過渡性經濟保障,最多工齡也就是領取24個月。
關於你問國家文件就是《失業保險條例》,但是具體的失業金標准國家全部下放給省市自己立法確定的;
一般的就是失業人員每月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標准,根據省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企業最低工資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確定(前12個月),後12個月就要在前12個月的標准上再以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