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蘇聯刑事訴訟法

蘇聯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9-17 09:02:49

『壹』 俄羅斯的法律體系

俄羅斯法律制度總的特點

如果按目前通行的劃分法系的方法把世界各國的法律歸為兩大法系一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則俄羅斯的法律應歸入大陸法系之中。

俄羅斯的法律之所以屬於大陸法系,是因為它具有大陸法的一些基本特徵:第一,強調議會立法(實質上是專家立法,只是加蓋了議會的橡皮圖章),在司法過程中所適用的法律都是由立法機構制定頒布的法律、法令,而不像英、美等普通法國家中,法官可以在司法中自己創造新的法律。第二,強調國家法律的法典化,如制訂統一的民法典、商法典等。第三,司法中極少遵從先例,即在審理一個新案時未必要按照別的法院以往對類似案件的裁定作出相似的判決。

憲法制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的憲法改革勢在必行。現行憲法是原蘇聯時期原蘇聯共產黨執政時頒布實施的,其主要內容在前面的《俄羅斯現行的政治體制》中已經闡述過。

現在俄羅斯有兩部憲法草案,一部是聯邦憲法委員會起草的。這部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強調聯邦條約是憲法的組成部分,主張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兩院制議會,強調立法、執行、司法機構間的分權與制約平衡,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應該與執行機構權力分開。

另一部憲法草案是葉利欽總統另組班子草擬的「總統憲法草案」。這部憲法有三大突出特點:第一,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第二,在俄羅斯實行總統制國體;第三,取消人民代表大會,重建議會。草案的主要內容是:總統是國家元首,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是俄羅斯聯邦最高公職人員,在國外代表俄羅斯聯邦;除政府總理的人選需經聯邦大會批准外,其餘內閣成員由總統直接任命。在同聯邦委員會磋商後,根據政府總理提名任命或解除聯邦部長和各部門領導人的職務;向聯邦委員會提出憲法法院、最高仲裁法院、最高法院和總檢察院法官的候選人;武裝力量高級指揮員也由總統任命;總統有權提前解散議會。草案規定的聯邦議會是聯邦大會,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它是聯邦最高代表機關,由它通過聯邦法律,並實施憲法規定的監督職能。兩院制的聯邦大會(議會)同時選舉產生,任期4年。在未選舉之前,目前的聯邦最高蘇維埃和政府的全權延長到新議會和新政府產生為止。

這兩部憲法草案中大約有60%的內容是相同的,如都強調聯邦條約是憲法的組成部分,都主張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兩院制議會等,但它們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有巨大區別。憲法委員會草案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於平行地位,而總統憲法草案則強調總統制共和國國體,強調總統的權力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俄羅斯聯邦議會和俄總統目前正就究竟以哪一部草案作為未來國家憲法的立法原則和基礎的問題展開激烈的斗爭,不難預料,其最終結果是兩部憲草合二為一,取「長」補「短」,並以此作為立憲的原則和基礎。

『貳』 二戰前,蘇聯發生了什麼

30年代初,蘇聯已基本形成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政治權力也趨向於高度集中,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斯大林對權力的專斷正在成為蘇聯政治領域的主導傾向。這種情況引起了*內部分領導幹部的憂慮,同時,在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方針等具體問題上,*的領導層也一直存在分歧。雖然通過幾輪政治斗爭,斯大林已經清除了曾經對他的權力和路線構成威脅的老布爾什維克中的"反對派",提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較年輕的幹部進人領導層,但他的地位還沒有最後穩固,他的政策主張仍有可能遭到來自中央委員會乃至政治局成員的反對或抵制。為了把新反對派扼殺在萌芽狀態,斯大林需要展開一場全面的政治清洗運動

「基洛夫事件」與大清洗運動的開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無論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一點十分清楚,即這個事件給斯大林提供了徹底清洗一切反對派(包括潛在的對手)、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機會和採取種種非法手段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當時就是按照這一邏輯行動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大清洗運動的全面展開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一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l月18日,聯共(布)中央向全國*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製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一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一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託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一次公開審判的程序一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監禁。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右派一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製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製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共(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沉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倖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槍斃。

"大清洗"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一場政治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一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餘波一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

"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這場政治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人們在生命安全和行動自由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環境中精神受到極大壓抑,而且,在保安機構濫用非法刑訊手段和特務手段的情況下,人人自危,誣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由於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鎮壓清除了從老布爾什維克到年輕一代幹部中可能構成對自己權力挑戰的對象,特別是整肅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滿的代表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終於穩固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憑借保安機構這一專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和政府機關的制約,完全將個人凌駕於*和國家之上,在*和國家的名義下實行個人專制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洗"是蘇聯確立"斯大林模式'體制的最後一個。

『叄』 刑訴法新修改的強制措施有哪些

2012年3月14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獲得人大通過。這部施行了16年的刑訴法,完成了第二次「大修」,於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修改內容很多,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
一、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訴訟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辯護制度是刑事訴訟程序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辯護權的重要制度。新刑事訴訟法重點完善了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法律地位和作用的規定。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九十六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可以委託辯護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考慮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均享有辯護權,新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時,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
同時增加一條規定:"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這樣修改,進一步明確了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法律地位,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律師的作用。
二、修改完善了律師會見閱卷程序
新刑事訴訟法修充分吸收了《律師法》的相關規定,完善了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加強了對律師依法履行職責的保障。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在偵查階段,對於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和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均需經偵查機關批准。修訂後的《律師法》作了不同的規定,規定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新刑事訴訟法吸收律師法的有關內容,並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這就解決了刑訴法與律師法的銜接問題,保證了法律和司法的統一,同時,也解決了偵查工作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在審判階段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修訂後的律師法擴大了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閱卷的范圍。新刑事訴訟法吸收律師法的有關內容,規定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均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
三、強化了對偵查措施的法律監督
為了進一步發揮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職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新刑事訴訟法強化了對偵查措施的監督。
新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利害關系人對於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有權向該機關申訴或者控告:(一)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不予以釋放、解除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二)應當退還取保候審保證金不退還的;(三)對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四)應當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不解除的;(五)貪污、挪用、私分、調換、違反規定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的。受理申訴或者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處理。對處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四、補充完善了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證據制度是刑事訴訟的基木製度,對於保證案件質量,正確定罪量刑具有關鍵作用。這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 補充完善了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同時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作了規定。為從制度上進一步遏制刑訊逼供和其他非法收集證據的行為,維護司法公正和刑事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這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在嚴禁刑訊逼供的規定後,增加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同時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違反法律規定收集物證、書證,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都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並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對非法證據排除的調查程序。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五、規范了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證人出庭作證對於核實證據、查明案情、正確判決具有重要意義。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證人、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而不出庭的問題比較突出,影響審判的公正性,需要進一步予以具體的規范。
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證人出庭作證的范圍。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的, 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 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同時,規定強制出庭制度,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證人沒有正當理由逃避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考慮到強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對被告人進行指證,不利於家庭關系的維系,因此,規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新刑事訴訟法還規定,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司法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在實踐中,對證人、鑒定人的保護,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打擊報復行為追究責任來實現,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一些嚴重犯罪案件中證人、鑒定人的保護力度。為此,新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增加規定,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所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
上述規定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一些嚴重犯罪案件中證人、鑒定人、被害人的保護力度,不僅是保護公民權利的需要,對於打擊犯罪也具有重要意義。
六、擴大了法律援助適用范圍
為進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新刑事訴訟法擴大了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范圍。
按照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聾、啞、盲人的,因經濟困難等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法律援助機構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而新刑事訴訟法將這個法律援助的范圍擴大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要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也要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提供辯護。這項規定將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益。這些修改為進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和其他權利,發揮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根據。
七、適當調整了簡易程序適用范圍
為更好地配置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實行案件的繁簡分流,在保證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區別案件的不同情況,適當調整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
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對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公訴案件和對自訴案件的簡易程序。根據司法實踐的需要,新刑事訴訟法將簡易程序審判的案件范圍修改為: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判: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候,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
新刑事訴訟法還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簡易程序: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認罪或者對適用簡易程序有異議的;其他不宜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
八、修改完善了二審程序
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二審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范圍,同時,對發回重審作出限制性規定。
對於第二審程序,為保證案件的公正處理,新刑事訴訟法明確了二審開庭的案件范圍,增加規定,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同時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為避免反復發回重審,新刑事訴訟法完善發回重審制度,增加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或者裁定。
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上訴不加刑是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原則。但實踐中存在通過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重審,由下級人民法院在重審中加刑,規避上訴不加刑原則的情況,為此,新刑事訴訟法對發回重審不得加重刑罰作出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九、完善了刑罰執行程序
刑罰執行程序是懲罰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規范。新刑事訴訟法重點完善了暫予監外執行規定,強化人民檢察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
嚴格規范暫予監外執行的適用。暫予監外執行,是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在監獄外執行刑罰的制度。新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嚴格規范了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批准和及時收監的程序,為防止罪犯利用這一制度逃避刑罰,並增加規定: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其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脫逃的,脫逃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
強化人民檢察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新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監獄、看守所提出減刑、假釋建議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書面意見的,應當同時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批准機關提出書面意見。
《刑事訴訟法》以懲罰犯罪和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為目的,不僅涉及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和諧,更關繫到公民基本人權如自由、榮譽、財產甚至生命等重大權益。隨著中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這部「生命大法」將會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成熟。

『肆』 律師的各國制度

西方國家
在反封建斗爭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J·洛克·伏爾泰(1694~1778)和D·狄德羅(1713~1784)等人,提出用辯論式訴訟代替糾問式訴訟。英國平均主義派領袖J·李爾本(約1614~1657)在《人民約法》一書中明確主張被告人應有權辯護或請別人協助辯護。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相繼規定了律師制度。英國的律師制度分為兩類:
1.訟務律師(barrister),受Bar Council管理。
2.事務律師(solicitor),受Law Society管理。
兩者的資格取得、訓練、執業范圍以及所受到的管制均有所不同。傳統上兩者能夠處理的事務范圍涇渭分明,只有訟務律師可以代表當事人出庭,事務律師僅能向客戶提供法律意見。但由於法律事務的日趨復雜,兩者處理的事務時常所重疊,再加上此種區分方式造成對當事人的不便以及費用,自1980年代起,對於英國律師制度的改革呼聲逐漸出現。
1787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6條規定,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有權由律師協助其辯護。
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系統地規定了辯論原則和律師制度,其後,律師重新組成了團體,法庭上的辯護全由律師壟斷。日本在明治初期頒布了《代言人規則》,規定代言人是以干預他人糾紛、進行訴訟和談判為職業的人,這是日本最早的律師。
隨著法律關系的日趨復雜,資本主義國家律師的業務范圍日益廣泛,如充當民事代理人,為刑事被告人辯護,擔任機關、團體、企業的法律顧問,代當事人書立遺囑、辦理財產的轉讓、締結契約、設立公司以及處理銀行信貸、社會保險和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事務等。律師分工越來越專門化,而且作各種分類,例如法國律師分為辯護人和代理人;英國律師分為初級律師(或譯訴狀律師)和高級律師(或譯出庭律師)。要成為英國律師,需要經歷3個階段,即pupillage/training contract(大律師見習),vocational stage(職業階段),academic stage(學究階段)。詳細的資料以及統計均可在Bar Council以及Law Society找到。
資本主義國家律師多系私人開業,單獨或合夥設立律師事務所,收取高額酬金。他們大都組成律師協會,維護本行業的利益。有些國家還把當過律師作為充任法官和檢察官的一個條件。有的國家設有「公設辯護人」,一般附屬於法院,領取固定薪金,為無力延請或不願延請律師的被告人辯護。日本對無力延請律師的被告人,由法院指定律師為其辯護,稱「國選辯護人」。有的國家則設立法律補助制度,由法院根據情況,給予資力不足的當事人以一定的補助費,以便其延請律師。此外,有的國家還出現義務律師,由律師組織或慈善團體資助,輪流到看守所會見被羈押人,為他們提供法律意見,協助其聯系律師,提出申請等。
蘇聯和東歐國家
1980年蘇聯制定了適用於全國的《蘇聯律師法(草案)》,對律師的職能、組織和活動方式作了具體規定。之前蘇聯憲法和法律已經規定了律師制度。在50年代初,莫斯科有一千名以上的律師,在列寧格勒,則有八百多名律師。律師定性為國家法律工作者。1954年,蘇聯法律專家魯涅夫應邀來華訪問講學,他的講稿迅速被編輯成冊,其中一種由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編印,出版時間為1954年8月,書名為《關於蘇聯律師制度和公證制度——蘇聯法學專家魯涅夫講》,對蘇聯的公證制度和律師制度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南斯拉夫設有公設律師,作為社會政治共同體的一個機構進行活動,獨立地履行職責,採取適當的措施和通過法律救助途徑來保護社會政治共同體的財產權利和利益。此外,還有社會自治律師,職責是維護勞動者的自治權利和保護社會財產。社會自治律師不在司法體系以內,不代表任何社會政治共同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機構,代表整個社會履行職責。
解放前中國
在封建制時期長期沒有建立律師制度。清末1910年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中初次提到律師;後來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及國民黨政府的立法中,都有關於律師和辯護制度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在人民政府明令取締舊中國律師制度、解散舊律師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型的人民律師制度。根據1954年憲法關於「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規定,1954~1956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律師協會和法律顧問處,初步開展了律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其後一度中斷,1979年起逐步恢復。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對新的律師制度作了系統、詳盡的規定。根據暫行條例規定,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務是對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提供法律幫助,以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並於2001年12月29日和2007年10月28日兩次修訂。律師法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據介紹,目前,全國執業律師人數已超過29.7萬人,律師事務所達到2.4萬多家,與四年前相比增幅分別達38%和20%。全國有黨員律師8.6萬名,3名律師擔任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共有1445名律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4033名律師擔任各級政協委員,其中有27名律師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四年來,全國律師共辦理訴訟案件1000多萬件,辦理非訴訟案件300多萬件,為50餘萬家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4萬多件,提供公益法律服務近1000萬件次,全行業業務收入達2000多億元。

『伍』 俄羅斯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實行法國式的半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資產階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憲改為6年,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了總理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布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2屆。

俄議會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會議。根據俄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採用兩院制,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下議院稱國家杜馬。
聯邦委員會(上議院)由俄羅斯聯邦諸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
國家杜馬(下議院)的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俄羅斯聯邦政府是國家權力最高執行機關。聯邦政府由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聯邦部長組成。憲法還規定,各聯邦主體(共和國、邊疆區、州、自治州和自治區)的權利、地位平等。俄羅斯聯各邦主體的地位只有在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聯邦主體根據聯邦憲法進行相互協商後才能改變。
司法機關主要有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聯邦總檢察院。不允許設立特別法庭。

聯邦憲法法院對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的法律、決定,聯邦總統的命令,其他聯邦機構的文件,各共和國的憲法,聯邦主體的法律、章程和其他法規,聯邦內部條約和國際條約是否符合聯邦憲法,以及社會團體的成立和活動是否符合憲法的案件作出裁決。聯邦憲法法院還對聯邦國家權力機關之間、聯邦國家權力機關和聯邦主體國家權力機關之間以及聯邦各主體國家機關之間的許可權糾紛作出裁決。

聯邦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案件的最高司法機關。根據聯邦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對法院的活動實行司法監督,並對審判實踐問題作出解釋。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是對經濟糾紛和仲裁法院審理的其他案件進行裁決的最高司法機關。根據聯邦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對仲裁法院的活動實行司法監督,並對審判實踐問題作出解釋。
聯邦總檢察院對犯罪案件偵查的合法性進行監督,支持在法院的公訴,為維護國家利益、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向法院提起訴訟,就國家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和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向法院提出異議。檢察院系統實行集中統一領導體制。聯邦委員會根據總統提名任命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法官以及聯邦總檢察長。
俄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共產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公正俄羅斯黨、亞博盧聯盟、右翼力量聯盟等。

『陸』 蘇聯的大清洗運動是怎樣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一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黨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加米涅夫五年-。l月18日,聯共(布)中央向全國黨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製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一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一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託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一次公開審判的程序一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一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製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製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共(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沉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倖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

"大清洗"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一場-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一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餘波一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
"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這場-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人們在生命安全和行動自由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環境中精神受到極大壓抑,而且,在保安機構濫用非法刑訊手段和特務手段的情況下,人人自危,誣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由於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鎮壓清除了從老布爾什維克到年輕一代幹部中可能構成對自己權力挑戰的對象,特別是整肅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滿的代表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終於穩固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憑借保安機構這一專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黨和政府機關的制約,完全將個人凌駕於黨和國家之上,在黨和國家的名義下實行個人專制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洗"是蘇聯確立"斯大林模式'體制的最後一個。

『柒』 蘇聯歷史上的大清洗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

30年代初,蘇聯已基本形成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政治權力也趨向於高度集中,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斯大林對權力的專斷正在成為蘇聯政治領域的主導傾向。這種情況引起了黨內部分領導幹部的憂慮,同時,在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方針等具體問題上,黨的領導層也一直存在分歧。雖然通過幾輪政治斗爭,斯大林已經清除了曾經對他的權力和路線構成威脅的老布爾什維克中的"反對派",提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較年輕的幹部進人領導層,但他的地位還沒有最後穩固,他的政策主張仍有可能遭到來自中央委員會乃至政治局成員的反對或抵制。為了把新反對派扼殺在萌芽狀態,斯大林需要展開一場全面的政治清洗運動

「基洛夫事件」與大清洗運動的開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無論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一點十分清楚,即這個事件給斯大林提供了徹底清洗一切反對派(包括潛在的對手)、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機會和採取種種非法手段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當時就是按照這一邏輯行動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大清洗運動的全面展開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一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黨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l月18日,聯共(布)中央向全國黨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製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一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一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託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一次公開審判的程序一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監禁。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右派一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製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製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共(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沉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倖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槍斃。

"大清洗"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一場政治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一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餘波一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

"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這場政治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人們在生命安全和行動自由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環境中精神受到極大壓抑,而且,在保安機構濫用非法刑訊手段和特務手段的情況下,人人自危,誣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由於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鎮壓清除了從老布爾什維克到年輕一代幹部中可能構成對自己權力挑戰的對象,特別是整肅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滿的代表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終於穩固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憑借保安機構這一專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黨和政府機關的制約,完全將個人凌駕於黨和國家之上,在黨和國家的名義下實行個人專制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洗"是蘇聯確立"斯大林模式'體制的最後一個。

『捌』 30年代蘇聯「大清洗」及其後果是什麼

既然有人回答後果了,我就說說過程吧:(資料為粘貼的):30年代初,蘇聯已基本形成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政治權力也趨向於高度集中,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斯大林對權力的專斷正在成為蘇聯政治領域的主導傾向。這種情況引起了黨內部分領導幹部的憂慮,同時,在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方針等具體問題上,黨的領導層也一直存在分歧。雖然通過幾輪政治斗爭,斯大林已經清除了曾經對他的權力和路線構成威脅的老布爾什維克中的"反對派",提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較年輕的幹部進人領導層,但他的地位還沒有最後穩固,他的政策主張仍有可能遭到來自中央委員會乃至政治局成員的反對或抵制。為了把新反對派扼殺在萌芽狀態,斯大林需要展開一場全面的政治清洗運動
「基洛夫事件」與大清洗運動的開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無論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一點十分清楚,即這個事件給斯大林提供了徹底清洗一切反對派(包括潛在的對手)、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機會和採取種種非法手段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當時就是按照這一邏輯行動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大清洗運動的全面展開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一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黨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l月18日,聯共(布)中央向全國黨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製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一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一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託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一次公開審判的程序一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監禁。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右派一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製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製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共(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沉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倖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槍斃。

"大清洗"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一場政治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一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餘波一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玖』 犯罪構成理論中,蘇聯的「四要件說」和德日的「三階段說」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沒有邏輯支撐,以社會危害為中心。通俗講,維穩,統版治。定罪基礎權是口供為主,忽略視頻等物證。
三階層旨在分析判斷有沒有罪,基礎是事情還原。以邏輯為基礎。體現公正。
蘇聯已經滅亡了。它活著也不能說他是新的事物先進科學的,有多邪惡不是非得讓你體會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斷的能力。
值得學習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一線國家。
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誰是統治階級?

『拾』 俄羅斯政治制度

羅斯是總統共和制的民主聯邦國家。1990年6月12日被認為是後蘇聯時期俄羅斯當代史的開始。在這一天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以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票數通過了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過了一年後舉行了俄羅斯第一任總統的選舉。在1994年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被定為國家節日,並於1998年正式改為現在的俄羅斯日。
俄羅斯聯邦的官方語言是俄語。俄羅斯聯邦的各民族有權利保留自己民族的語言。俄羅斯國家元首是總統,總統由公民按照平等、直接的原則,以不記名的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任期為4年。總統同時也是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司令。總統和政府是國家執行權力機關。

政府主席(總理)經過俄羅斯下議院國家杜馬協商後由總統任命。

俄羅斯聯邦會議是國家的立法權力機關。它由上議院聯邦委員會和下議院國家杜馬組成。俄羅斯憲法、民法、行政管理條例和刑法是俄羅斯司法機構的執法依據。俄羅斯的司法機構包括俄聯邦憲法法院、俄聯邦最高法院、俄聯邦最高仲裁法院和各級地方司法機關,(聯邦主體、州、地區和市級的司法機構)和仲裁法庭系統。俄聯邦憲法法院根據總統提名由聯邦委員會任命的19名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的司法管轄權包括:

——裁決是否符合聯邦法和憲法法規

——沒有正式生效的國際條約

——聯邦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發生的糾紛

——聯邦主體和地區權力機關之間關於許可權上的糾紛

——聯邦主體最高權力機關之間的糾紛。除此之外,憲法法院有權力解釋俄聯邦憲法和檢驗法律條款是否符合憲法。

俄聯邦最高法院是裁決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在法庭(包括民事和軍事法庭)管轄權下的案件的最高司法機關。對所有法院的活動實行司法監督,並對所有下級法庭作出的判決的合法性和論據充足與否進行檢驗。其司法管轄范圍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專門的法庭裁決特殊的法律糾紛案件,例如軍人之間或者僱主和雇員之間的糾紛。俄聯邦最高仲裁法庭是對經濟糾紛裁決的最高司法機關。俄聯邦最高仲裁法庭審理法人之間(企業、組織和機構)的財產及其涉及到的非財產糾紛案件。根據俄羅斯聯邦法律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法庭審判可以有陪審團的參加(1993年7月16日關於對《俄羅斯聯邦的公訴制度》的補充與修訂、《俄聯邦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處罰管理條例》)在加入歐洲理事會(1996年)之後,俄羅斯也在歐洲法院的司法管轄下。所以目前歐洲法院對俄羅斯聯邦及俄羅斯公民來講是最高的司法機構。

俄聯邦總檢察院的職責是監督俄羅斯法律的執行、人權保障、進行刑事追究和協調執法機關工作。俄聯邦的檢察院系統是下級機關服從上一級及俄聯邦總檢察院的集中統一體制。(俄聯邦憲法第129條、1992年1月17日頒布的《俄聯邦檢察院法》的1995年修改本)俄羅斯檢察院系統包括俄聯邦總檢察院、俄聯邦各主體檢察院和各個城市和區級的檢察院。俄聯邦總檢察長根據總統提名由聯邦委員會任免。而副總檢察長由聯邦委員會任命。俄聯邦各主體的檢察長是與各聯邦主體國家權力機關協商後由俄聯邦總檢察長任免的。各個城市和市區等地方的檢察長直接由俄聯邦總檢察長任命。檢察長任期為5年。
俄羅斯的政治黨派

在俄羅斯聯邦實行多黨制。該體制始於1993年。正是在這個時期,依據俄羅斯新憲法半數以上的俄羅斯下議院國家杜馬議員是按照黨派名單通過選舉進入議會的。今天俄羅斯多黨制在不斷地發展。在2001年6月根據俄羅斯總統普京提議,通過了《政黨法》。該法律生效後,只有各黨派和有政黨參與的選舉團體才有權力推薦候選人參加各級選舉。而對於單席位選區的選舉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政黨法》同時還制定了其他一系列的規定:
1. 政治黨派必須在總統,議會、州長和其他選舉中推舉自己的候選人。長時間忽視選舉對政黨的利益沒有好處。這樣會對該政黨成員帶來各種不愉快事件,包括取消注冊資格。

2. 聯邦黨派必須擁有不少於1萬名成員和在至少一半以上聯邦主體內建有人員不少於100名的黨派分部。

3. 每年各黨派必須提交給司法部年度財務報表,這些財務文件可以公開發表。所有這些措施使聯邦級政黨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強,更具透明性。

目前從眾多的政治黨派和運動組織脫穎而出的只有幾個黨派:

——俄羅斯統一黨,領導人是鮑里斯·格雷茲洛夫。該黨在俄羅斯國家杜馬擁有大多數席位。政治家評價該黨是中派政黨。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領導人是根納季·久加諾夫。該黨是俄羅斯現行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的反對派。

——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領導人是弗拉基米爾·日里諾夫斯基。他的意識形態是反西方和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親近國際專制制度國家,主張恢復俄羅斯軍事實力和提升俄羅斯在國際事件中的影響力,並認為為此甚至可以採取武力手段。但總體上支持總統的政治方針。

——祖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是德米特里·羅戈津和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該聯盟是人民愛國力量的聯合。

右派政治力量的代表們雖然在近期的選舉中沒有進入議會,但在俄羅斯政治生活中仍然起到一定作用,他們是:

——右翼力量聯盟,領導人是奧列格·別爾米亞科夫。批評總統在某些方面的行為,但支持克里姆林宮與西方夥伴關系的路線以及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斗爭,支持俄羅斯市場經濟改革的政策。

——亞博盧民主黨(蘋果黨),領導人是格利戈里·亞夫林斯基。該政黨把自己稱為是「建設性的反對派」,並批評現階段的政府路線。最愛談的話題是「經濟政策」問題。該黨特別強調維護人權。

——生活黨,領導人是聯邦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米羅諾夫。其創建人評價該黨為「干實事的黨派」,並斷言該黨派有能力使俄羅斯人過上公正和有尊嚴的生活。該政黨在綱領里提倡建立一個「市場和非市場經濟成分平衡」的經濟體制。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