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珍事件行政法學
『壹』 暴力抗法的相關事件
1、2005年以來,武漢市城管執法隊伍遭遇暴力抗法400多起,460名隊員受到人身傷害,有21人因遭遇暴力抗法重傷,1名協管員身亡。
2、2006年初至9月,北京市城管隊員與商販發生沖突,城管遭遇暴力抗法事件76起,共89人受傷,1人死亡。
3、2006年6月1日,廣州。據《新快報》報道,廣州市城管執法隊在清理某路段的燒烤檔時,與十幾名男子一度發生激烈沖突。十幾名大漢有的手拿斧頭,有的持木棍站在路中,還有人准備引燃煤氣瓶。警方緊急出動防暴警察趕來處理才將事件解決,此時道路封鎖已達3個小時。
4、2006年6月18日,石家莊。據《燕趙都市報》報道,石家莊市橋西城管大隊4中隊的執法人員清理佔道早點攤位時,與攤主沈某發生爭執。沈某用水瓢從滾燙的油鍋中舀起一瓢熱油潑到城管隊員馮瑞亮臉上。造成馮瑞亮2度燒傷。
5、2006年7月1日,福州市。據《東南快報》報道,該市鼓樓區城管執法局某中隊6名隊員遭遇不法攤販暴力抗法,包括中隊長在內的兩名執法人員被捅傷,其中一人傷勢較重,昏迷4小時。
6、2006年7月7日,據《安徽市場報》報道,當日上午,安徽蚌埠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對該市某處實施勸導拆遷時,有人向執法人員潑灑汽油,其中一人手持利刃追砍城管人員。綜合支隊法制室主任高建國被連刺數刀,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三大隊另外兩名隊員因公負傷,一人重傷,一人輕傷。
7、2009年12月3日《武漢晚報》報道,11月13日清晨,成都金華村發生惡性拆遷事件,女主人唐福珍「自焚」以死相爭,卻未能阻止強拆隊伍,11月29日,唐福珍因傷勢過重身亡,其數名親人或受傷入院,或被刑拘。對事件過程,雙方各執一詞,地方政府將事件定性為「暴力抗法」。
2014年-2015年相關案例
案例1
深夜醉酒後到女友家鬧事
被警方帶走砸派出所咬民警
2015年4月23日晚,6瓶啤酒下肚後,心情不好的麥海陸(男,現年35歲,中專文化,海口人)到海口一民宅找女友阿蓉。當時已是晚上10點40分左右,阿蓉的家人不敢開門,撥打110報警稱有人醉酒鬧事。
海口公安局瓊山分局雲露派出所民警匡警官帶著一名協警及巡控大隊警員趕到現場,向麥海陸表明警察身份,並詢問相關情況。麥海陸拒不配合,拉扯協警衣服,咬民警小腿、右手,暴力抗拒阻礙民警執行公務。民警將麥海陸制服並將其帶上車。在車上的時候,麥海陸仍不安分,甚至踢壞了巡控車的隔離玻璃。
麥海陸被帶回雲露派出所。在派出所里,麥海陸先後打壞派出所里的椅子、辦公桌等辦公設施。經司法鑒定,匡警官右小腿的損傷屬輕傷二級,巡控大隊警員被咬傷的右手屬輕微傷。經海口瓊山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海口瓊山區法院一審以妨害公務罪判處麥海陸有期徒刑1年3個月。
案例2
KTV里圍堵毆打民警並搶槍
6名湖北男子妨害公務
2014年11月16日21時許,湖北籍男子曹銳、余輝、胡盼、衛平、張峰、熊沙沙等6人在海口市海墾路某KTV包廂內唱歌喝酒,為曹銳慶祝生日。期間,因自帶酒水問題,胡盼與服務員周某發生爭執,後周某主管向公安機關報警。
海口市公安局海墾派出所民警張警官根據海口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指令,身穿警察制服前往該KTV執行公務。張警官走到該包廂門口被曹銳攔截、阻撓,余輝見狀從包廂沖出來直接踹了張鵬兩腳。接著,曹銳、胡盼、衛平、張峰、熊沙沙等人也先後從包廂內出來圍堵、推扯張警官,張峰還在一旁謊稱「警察打人」。之後,張警官掙開包圍撤退至包廂二樓與三樓樓梯拐角處,又被曹銳等人圍堵毆打。接著張警官准備鳴槍示警震懾曹銳、余輝等人暴力抗法,曹銳、余輝等人仍然對張警官進行毆打並搶其手上的槍,後余輝在手槍擊發一槍後將張警官的槍搶走。隨後,曹銳、余輝等人先後逃離,熊沙沙將警官的配槍交予KTV前台工作人員保管。經法醫鑒定,曹銳、余輝等人妨害公務至張警官左中指開放性損傷、全身多處軟組織挫擦傷,屬輕微傷。
2014年11月23日,曹銳、余輝、胡盼、衛平主動到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投案;同月25日,熊沙沙、張峰主動到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投案。經海口市龍華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今年7月,海口市龍華區人民法院一審以犯妨害公務罪判處曹銳等6人有期徒刑10個月至1年10個月不等。
案例3
男子吸毒致幻毆打父母
民警前來處置他持鋼管追打
2014年9月15日上午10點,海口市新埠島一名退休老人報警,稱兒子洪家榮(男,現年34歲,海口人)在家吸毒,產生幻覺後毆打他及妻子。
海口新埠島邊防派出所民警嚴警官、韋警官接警後,應老人的要求,來到洪家榮家中,試圖將洪家榮帶到海南安寧醫院治療。但是洪家榮一見民警進入房間,就拿起一根鋼管攻擊民警,在民警拿出警棍時,情緒激動的洪家榮突然揮舞手中的鋼管,逼迫民警退出房間後,洪家榮仍拿著鋼管隔門追打民警,並拿木塊投擲民警。嚴警官的後背被木頭擊中,破皮紅腫。
不久後,另外兩名民警趕到,將洪家榮制服。目前,海口美蘭區檢察院以洪家榮涉嫌妨害公務罪對其提起公訴,該案仍在審理中。
案例4
小伙喝多了大喊大叫
民警執法時被打耳光
喝多了的王文澤(男,現年21歲,海南萬寧人)對著前來處警的民警揮出重重的一巴掌。這一巴掌,加上其暴力抗法的行為,給他換來了6個月的刑期。
2015年1月18日凌晨2點50分,海口市公安局藍田派出所接到報警,稱有人在海口市藍天路海府路省氣象局門口鬧事。鬧事的正是王文澤,他醉酒之後,走進省氣象局保安值班室旁一間正在裝修的房間內大喊大叫,不肯出來,影響他人休息。民警進入房間後,向王文澤表明警察身份。不料,王文澤沖過來,大喊「警察了不起啊」,並朝著民警的臉部打了一巴掌。經鑒定,被打了一巴掌的民警右臉腫脹,損傷屬輕微傷。最終,打人的王文澤獲刑6個月。
案例5
非法拉客電動車被扣
拉客仔掐執法人員脖子
騎電動車非法拉客被交通執法人員攔住後,非法拉客的符光義(男,現年34歲,海南儋州人)眼看電動車要被推走,情急之下竟沖過去掐住兩名執法人員的脖子。日前,海口瓊山區檢察院以妨害公務罪對符光義提起公訴,該案已進入審理階段。
2014年10月28日9多,海口市交通港航綜合執法支隊某大隊梁隊長帶領執法人員王某、陳某等人在府城高登東街與瓊州大道交叉路口一間交通崗亭處查處電動車違法經營行為時,發現非法拉客的符光義,並將其攔住。之後,王某將《道路運輸證據等級保存決定書》告知符光義,並將電動車推到停車場。符光義擋住車頭,不讓執法人員離開,並沖過去用手掐住陳某、梁隊長的脖子。符光義被推開後,梁隊長報警。
見梁隊長報警,符光義打電話召集老鄉麥某(取保候審)趕到現場,麥某到現場起鬨鬧事,造成多名群眾圍觀,阻礙交通。在海口文庄派出所民警到場後,符光義、麥某仍不願配合,在民警欲將其帶離現場時,咬住民警手臂致受傷流血。經鑒定,符光義在本案作案時患有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具有限制(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檢察官說法
暴力抗法或導致犯罪
對執法結果不服可通過正常合法渠道反映
妨害公務罪,就是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近年來,暴力襲擊、威脅甚至傷害行政執法人員的違法犯罪案件多發、易發,嚴重妨害了社會管理秩序,影響了實際執法效果。海口辦案檢察官分析了這些妨害公務案件,他指出,海口目前的妨害公務案件具有以下特點:
1、從妨害公務的主體和對象看,妨害公務者多為年輕男性。例如,美蘭區檢察院近年來辦理5件案件9名被告人全部為男性,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暴力抗法針對的對象已不僅限於執法的公安民警,其范圍正在向城管、交警等依法執行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擴大,均系在一般行政執法中遭到暴力阻撓。
2、行為表現上,妨害公務罪的行為人抗拒管理,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其中不乏因情緒失控導致過激行為,案件多具有突發性和暴力性,執行職務人員較難預測這類犯罪的發生、發展趨勢,因而缺乏足夠的預防和控制能力。
3、從作案手段來看,暴力居多,並造成執法者不同程度人身傷害後果。由於多數犯罪嫌疑人是以實施暴力抗拒執法,往往導致執法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傷情。
4、原因方面,行政管理相對人中有些人文化素質較低,法制觀念淡薄,在發生違章被處理後,往往由於對事件的性質缺乏主觀認識而肆意放縱自己的言行,試圖通過暴力行為抗拒執法,發泄不滿,使一些很小的事件被激化為妨害公務案件,最終觸犯法律構成犯罪,受到法律嚴懲。
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該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對妨害公務構成犯罪存在法律盲區,對抗拒執法的嚴重性缺少根本認識,因而一旦行為偏激就會發展成為犯罪。妨害公務的犯罪案件對社會危害較大,為了遏制和預防這類犯罪的發生,檢察官建議大家要正確對待和配合行政執法,即使對處理結果不服也可以通過正常合法渠道反映、申訴,養成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行為規范,不僅懂法、守法,更要護法、擁法,避免出現對執法單位、執法人員產生負面看法甚至不願配合開展工作的情況。
『貳』 我家的烏龜塘要被徵用了,請問補償費用怎麼分配
研討會六大議題:關於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問題;徵收決定的程序問題;補償標准問題;拆遷的條件和程序問題;爭端解決機制問題;非因公共利益需要進行補償和拆遷問題
時間:昨日上午;地點:北京金台飯店
會議:國務院法制辦召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專家研討座談會
本報訊 (記者李靜睿 郭少峰)昨日上午,國務院法制辦在北京金台飯店召開備受關注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專家研討座談會。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閉門會議之後,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郜風濤向一直等候在外的媒體做了簡要的會議通報,其確認在《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正式頒布實施之後,公眾與學界詬病多時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將肯定同時廢除。
郜風濤同時透露,在今後出台的《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中,整個拆遷的制度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於強調目前這一草案尚未成熟,他並未透露這一變化的主要方向。
郜風濤在昨日會議中坦承,當前草案「還不太成熟,還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他強調,拆遷涉及到廣大公共利益,而「越是與公共利益關系密切,敏感度越高」,因此在制度設計中,將秉行理性與審慎並重的精神,以全面反映公共利益。
郜風濤稱,國務院法制辦將根據當日座談會收集的專家意見,再廣泛聽取涉及部門和被拆遷人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並且在此基礎上向社會公開草案徵求意見,郜風濤並未透露條例正式出台的日程表。不過,據參加座談會的學者透露,草案近期將公開徵求意見。
昨日上午參加座談的學者共有九名,分別為此前建言全國人大審查《拆遷條例》的北京大學教授沈巋、王錫鋅、錢明星、姜明安,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應松年、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王軼,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梁慧星,其中五位為憲法、行政法專家,四位為民法專家。
此外,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房地產司司長沈建忠、法規司司長曹金彪、副司長周韜、國務院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司司長王振江也作為部委代表參會。
■ 草案亮點:「被徵收人」取代「被拆遷人」
草案明確徵收和補償問題,政府擬專設部門負責拆遷和補償
昨天,與會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會後對本報記者表示,座談會主要圍繞六大問題展開:一是關於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的問題;二是徵收決定的程序問題;三是補償標準的問題;四是拆遷的條件和程序問題;五是爭端解決機制問題;六是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進行補償和拆遷的問題。
據了解,草案中有幾大亮點。第一為將徵收和補償的內容明確,並且在名稱上突出「徵收」。此外,草案還在徵收環節專門對公共利益進行界定。而在拆遷過程中,政府將專門設定拆遷部門,具體負責拆遷和補償的工作。草案也規定在對徵收程序和補償方案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房屋所有者可提起訴訟。
沈巋透露,草案內容與北大五學者此前的建議書內容精神基本一致,並且去掉了「被拆遷人」這一概念,以「被徵收人」取代,他認為這是草案體現的進步之一。
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司司長王振江在會前向記者透露,草案將會解決此前各方討論激烈的諸多問題,但他並未直接回應如「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等現有拆遷程序是否會完全廢止。
王振江提醒記者注意,目前正在討論的條例限定為「國有土地上」,這意味著目前大量涉及農村集體土地的拆遷問題難以被新法規涵蓋,如此前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唐福珍案,其蓋房用地原本就為集體用地。
■ 修改背景:2007年《物權法》頒布後拆遷條例本應廢除,城市房屋拆遷無法可依
昨日,在討論之前,郜風濤代表法制辦介紹了《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的立法背景以及進展:2007年3月公布的《物權法》中,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但這一「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並未得到即時確定,而2001年頒布的《拆遷管理條例》根據《物權法》的精神本來應當廢除,因此「城市房屋拆遷實際上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法制辦與全國人大法工委進行了溝通,建議在有關法律正式出台之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新的法規,《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由此出台。
郜風濤稱,新草案曾多次徵求發改委,財政部,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院及各省意見,並曾召開兩次專家論證會,2007年12月,國務院200次常務會議審議了該草案。
郜風濤否認座談會是對北大五學者公開建議修改《拆遷條例》的回應。他強調,這一座談會在一個月前就已安排好,由於全國法制辦主任會議的召開而延期,這是正常的立法工作程序。
先補償後拆遷有望寫進新拆遷條例
北大幾位教授一致指出:政府為公共利益進行的拆遷,必須通過正常的程序,即在取得被拆遷人的同意、給予充分的補償基礎上,才能進行房屋的拆遷。而商業性開發,也必須由開發商與屋主先進行談判,在達成協議後才能進行拆遷。如果談不攏,屋主完全可以拒絕讓出房屋。只有這樣的條款寫入法律,才能保護被拆遷人的權益。
『叄』 現在集體土地徵收房屋拆遷有哪些相關條例
各地方還沒涉及到集體土地的拆遷,以前的都作廢了。可以把集體變更為國有土地。參考《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第590號令,樓上竟整些沒用的騙分~~~~
『肆』 新的《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
研討會六大議題:關於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問題;徵收決定的程序問題;補償標准問題;拆遷的條件和程序問題;爭端解決機制問題;非因公共利益需要進行補償和拆遷問題
時間:昨日上午;地點:北京金台飯店
會議:國務院法制辦召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專家研討座談會
本報訊 (記者李靜睿 郭少峰)昨日上午,國務院法制辦在北京金台飯店召開備受關注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專家研討座談會。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閉門會議之後,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郜風濤向一直等候在外的媒體做了簡要的會議通報,其確認在《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正式頒布實施之後,公眾與學界詬病多時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將肯定同時廢除。
郜風濤同時透露,在今後出台的《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中,整個拆遷的制度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於強調目前這一草案尚未成熟,他並未透露這一變化的主要方向。
郜風濤在昨日會議中坦承,當前草案「還不太成熟,還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他強調,拆遷涉及到廣大公共利益,而「越是與公共利益關系密切,敏感度越高」,因此在制度設計中,將秉行理性與審慎並重的精神,以全面反映公共利益。
郜風濤稱,國務院法制辦將根據當日座談會收集的專家意見,再廣泛聽取涉及部門和被拆遷人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並且在此基礎上向社會公開草案徵求意見,郜風濤並未透露條例正式出台的日程表。不過,據參加座談會的學者透露,草案近期將公開徵求意見。
昨日上午參加座談的學者共有九名,分別為此前建言全國人大審查《拆遷條例》的北京大學教授沈巋、王錫鋅、錢明星、姜明安,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應松年、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王軼,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梁慧星,其中五位為憲法、行政法專家,四位為民法專家。
此外,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房地產司司長沈建忠、法規司司長曹金彪、副司長周韜、國務院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司司長王振江也作為部委代表參會。
■ 草案亮點:「被徵收人」取代「被拆遷人」
草案明確徵收和補償問題,政府擬專設部門負責拆遷和補償
昨天,與會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會後對本報記者表示,座談會主要圍繞六大問題展開:一是關於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的問題;二是徵收決定的程序問題;三是補償標準的問題;四是拆遷的條件和程序問題;五是爭端解決機制問題;六是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進行補償和拆遷的問題。
據了解,草案中有幾大亮點。第一為將徵收和補償的內容明確,並且在名稱上突出「徵收」。此外,草案還在徵收環節專門對公共利益進行界定。而在拆遷過程中,政府將專門設定拆遷部門,具體負責拆遷和補償的工作。草案也規定在對徵收程序和補償方案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房屋所有者可提起訴訟。
沈巋透露,草案內容與北大五學者此前的建議書內容精神基本一致,並且去掉了「被拆遷人」這一概念,以「被徵收人」取代,他認為這是草案體現的進步之一。
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司司長王振江在會前向記者透露,草案將會解決此前各方討論激烈的諸多問題,但他並未直接回應如「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等現有拆遷程序是否會完全廢止。
王振江提醒記者注意,目前正在討論的條例限定為「國有土地上」,這意味著目前大量涉及農村集體土地的拆遷問題難以被新法規涵蓋,如此前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唐福珍案,其蓋房用地原本就為集體用地。
■ 修改背景:2007年《物權法》頒布後拆遷條例本應廢除,城市房屋拆遷無法可依
昨日,在討論之前,郜風濤代表法制辦介紹了《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的立法背景以及進展:2007年3月公布的《物權法》中,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但這一「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並未得到即時確定,而2001年頒布的《拆遷管理條例》根據《物權法》的精神本來應當廢除,因此「城市房屋拆遷實際上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法制辦與全國人大法工委進行了溝通,建議在有關法律正式出台之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新的法規,《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由此出台。
郜風濤稱,新草案曾多次徵求發改委,財政部,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院及各省意見,並曾召開兩次專家論證會,2007年12月,國務院200次常務會議審議了該草案。
郜風濤否認座談會是對北大五學者公開建議修改《拆遷條例》的回應。他強調,這一座談會在一個月前就已安排好,由於全國法制辦主任會議的召開而延期,這是正常的立法工作程序。
先補償後拆遷有望寫進新拆遷條例
北大幾位教授一致指出:政府為公共利益進行的拆遷,必須通過正常的程序,即在取得被拆遷人的同意、給予充分的補償基礎上,才能進行房屋的拆遷。而商業性開發,也必須由開發商與屋主先進行談判,在達成協議後才能進行拆遷。如果談不攏,屋主完全可以拒絕讓出房屋。只有這樣的條款寫入法律,才能保護被拆遷人的權益。
------------------貝貝發的不可復制
『伍』 2010年7月國家出台新的拆遷措施具體內容有哪些
大哥,7月還沒到啊!
中國國務院法制辦於1月29日公布了修改後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並開始向公眾徵求意見。多位法學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新條例更加「以人為本」,有助於保護被拆遷人的權利。
「此次條例的修訂體現出整體思路上的重大變化,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為本,有助於改變政府強勢拆遷引起官民沖突的狀況。」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拆遷引起的糾紛和沖突逐漸增多,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等一系列惡性事件促使社會各界和立法、行政機關反思現行拆遷制度的缺陷。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國務院法制辦兩次召開專家研討會,聽取了法學專家對現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修改意見,其中包括曾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修改條例的五名北大教授。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徵求意見稿吸納了專家與公眾意見。
對於以往爭議最多的拆遷補償金額問題,條例規定,貨幣補償的金額由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確定,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生效之日類似房地產的市場交易價格。而負責評估的房地產機構,由被徵收人以投票或者抽簽等方式確定。
汪玉凱認為,新條例的這一規定有利於改變以往由地方政府或開發商決定補償金額的不合理局面。「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周邊土地價值增長,被拆遷的居民如果得不到合理補償,很容易激化沖突。」
除了補償,新條例對拆遷的一系列程序都作出規定。條例中列明,只有符合七種「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方可徵收房屋。這對於約束現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賦予地方政府的拆遷決定權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劍教授認為,原來的條例沒有區分因公共利益需要和因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拆遷,使得大量商業拆遷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現。「新的條例定義了什麼是公共利益,使搬遷程序更民主公開,補償方式、糾紛處理規定更細,體現了政府的理性和制度上的完善。」
根據徵求意見稿,「公共利益的需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公共事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危舊房改造等建設的需要;國家機關辦公用房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等七種情況。
汪玉凱指出,修訂後的條例精神與《憲法》和《物權法》的精神相一致,有助於理順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的關系,實現上下位法的良好對接。
此前,多位法學界人士指出,在現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下,地方政府「先拆遷,後補償」的做法,與《物權法》與《憲法》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的精神不符。
2007年出台的《物權法》第42條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針對這種情況,新條例規定,負責徵收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房屋徵收目的、范圍、實施時間等事項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徵求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政府應當將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的採納情況、不採納情況及理由及時公布。沒有重大爭議的,政府才能做出房屋徵收決定。對因危舊房改造需要徵收房屋的,未達到90%被徵收人同意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認為,新條例規定的徵收程序更公開,除了聽取被徵收人意見,還聽取公眾和專家意見,並及時公布意見採納情況,「這是很積極的做法,有助於保護公民的個人權益」。
新條例並且對房屋徵收過程中斷水、斷電、斷氣等做法予以了明確禁止。其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實施搬遷。」違反規定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關專家表示,盡管新條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利方面已有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需要有原則來界定「公共利益」。搬遷應該有城市規劃作為前提,不僅僅是聽證會,要有更多的形式,包括民意調查等等,這樣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才有保障。」蔡定劍說。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網
『陸』 有誰知道農村房屋拆遷的補償標準是多少嗎
拆建單位依照規定標准向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支付的各種補償金。一般有:(1)房屋補償費(房屋重置費),用於補償被拆遷房屋所有權人的損失,以被拆遷房屋的結構和折舊程度劃檔,按平方米單價計算。(2)周轉補償費,用於補償被拆遷房屋住戶臨時居住房或自找臨時住處的不便,以臨時居住條件劃檔,按被拆遷房屋住戶的人口每月予以補貼。(3)獎勵性補償費,用於鼓勵被拆遷房屋住戶積極協助房屋拆遷或主動放棄一些權利,如自願遷往郊區或不要求拆遷單位安置住房等情況給與一些補償。
『柒』 2010年淮安的拆遷新政策是什麼
中國國務院法制辦於1月29日公布了修改後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並開始向公眾徵求意見。多位法學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新條例更加「以人為本」,有助於保護被拆遷人的權利。
「此次條例的修訂體現出整體思路上的重大變化,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為本,有助於改變政府強勢拆遷引起官民沖突的狀況。」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拆遷引起的糾紛和沖突逐漸增多,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等一系列惡性事件促使社會各界和立法、行政機關反思現行拆遷制度的缺陷。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國務院法制辦兩次召開專家研討會,聽取了法學專家對現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修改意見,其中包括曾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修改條例的五名北大教授。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徵求意見稿吸納了專家與公眾意見。
對於以往爭議最多的拆遷補償金額問題,條例規定,貨幣補償的金額由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確定,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生效之日類似房地產的市場交易價格。而負責評估的房地產機構,由被徵收人以投票或者抽簽等方式確定。
汪玉凱認為,新條例的這一規定有利於改變以往由地方政府或開發商決定補償金額的不合理局面。「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周邊土地價值增長,被拆遷的居民如果得不到合理補償,很容易激化沖突。」
除了補償,新條例對拆遷的一系列程序都作出規定。條例中列明,只有符合七種「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方可徵收房屋。這對於約束現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賦予地方政府的拆遷決定權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劍教授認為,原來的條例沒有區分因公共利益需要和因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拆遷,使得大量商業拆遷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現。「新的條例定義了什麼是公共利益,使搬遷程序更民主公開,補償方式、糾紛處理規定更細,體現了政府的理性和制度上的完善。」
根據徵求意見稿,「公共利益的需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公共事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危舊房改造等建設的需要;國家機關辦公用房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等七種情況。
汪玉凱指出,修訂後的條例精神與《憲法》和《物權法》的精神相一致,有助於理順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的關系,實現上下位法的良好對接。
此前,多位法學界人士指出,在現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下,地方政府「先拆遷,後補償」的做法,與《物權法》與《憲法》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的精神不符。
2007年出台的《物權法》第42條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針對這種情況,新條例規定,負責徵收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房屋徵收目的、范圍、實施時間等事項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徵求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政府應當將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的採納情況、不採納情況及理由及時公布。沒有重大爭議的,政府才能做出房屋徵收決定。對因危舊房改造需要徵收房屋的,未達到90%被徵收人同意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認為,新條例規定的徵收程序更公開,除了聽取被徵收人意見,還聽取公眾和專家意見,並及時公布意見採納情況,「這是很積極的做法,有助於保護公民的個人權益」。
新條例並且對房屋徵收過程中斷水、斷電、斷氣等做法予以了明確禁止。其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實施搬遷。」違反規定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關專家表示,盡管新條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利方面已有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需要有原則來界定「公共利益」。搬遷應該有城市規劃作為前提,不僅僅是聽證會,要有更多的形式,包括民意調查等等,這樣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才有保障。」蔡定劍說。
『捌』 農村土地徵收管理辦法
農村土地一般都是集體土地,按照《土地法》、《土地管理法》等嚴格管理;徵收與補償仍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及《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下面是我下載的一篇文章看是否有參考價值,能否解決你的問題?土地管理法修改有望實現國有集體土地
同價同權
(2011-04-19 10:12:5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馬玉忠I北京、黑龍江報道「強拆」的事,還沒完。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該通知明確要求,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要「參照」新頒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下稱《徵收條例》)的精神執行。《土地管理法》修改將參照《徵收條例》,國有、集體土地有望實現同價同權。
但是,新頒布的《徵收條例》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對於集體土地上的拆遷仍然依據《土地管理法》,這導致了同樣是房屋徵收與補償,城鎮與農村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造成了立法和執法上的不公平。
農村怎麼辦?《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城鄉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的問題,正在修改之中的《土地管理法》,將參照《徵收條例》中確立的基本原則。
法律的廢舊立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農村拆遷維權依舊難
2010年10月30日上午,黑龍江省密山市市民崔德喜,因為抵制政府強拆,在自家房頂上點燃汽油自焚。而就在自焚事件時隔不到一個月,密山市民陳躍興家的房子也遭遇了違法強拆,72歲的陳躍興和71歲的魯瑞芳老兩口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夜中無避寒之地……
鍾如九,這個平凡的江西女孩,因為去年「宜黃自焚事件」中,用微博直播家人抗強拆過程,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
當今年1月21日,實施了10年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被廢止,《徵收條例》出台,也許「陳躍興們」會很高興。但是,《徵收條例》對「鍾如九們」而言,則未必能高興起來。這部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的《徵收條例》只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問題。而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問題仍舊適用現行的《土地管理法》。
「實際上拆遷的主要矛盾在集體土地,在農村。如果集體土地上的拆遷沒有解決,那麼拆遷問題就沒有真正的解決。」曾為「宜黃自焚事件」等重大拆遷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王才亮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王才亮認為,相對於城市居民,農民的維權能力更差。所以,發生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拆遷矛盾沖突更大,惡性事件更多。比如去年的「宜黃自焚事件」,2009年成都的「唐福珍自焚事件」,都發生在集體土地的拆遷過程中。
國務院法制辦、住建部負責人對此問題的公開表態是: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該法來解決集體土地上的徵收拆遷問題。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法學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為了立法上銜接統一,以及統籌解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徵收問題,《徵收條例》中的大部分基本原則,將會在《土地管理法》修改時參照適用。
「對公民的財產徵收,應該適用統一的法律標准。以前,城鄉間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現在,《徵收條例》已經出台了,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模式,會造成巨大的不平等,也無法真正解決拆遷問題。」這位專家說。
「公共利益」標准將城鄉統一
以前,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分別是由《拆遷條例》和《土地管理法》調整。城鄉間兩種不同的地權,適用兩種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
《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化率的飛速提高,將集體土地徵收轉換為國有土地現象越來越普遍。與被廢止的《拆遷條例》相似,《土地管理法》中,沒有就公共利益做出明確界定。
「由於《土地管理法》中對『公共利益』沒有做出明確界定,這導致了地方政府只要說為了『公共利益』需要,隨時都可以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強制徵收。」王才亮說。
在王才亮代理的多起集體土地徵收拆遷案件中,他發現「公共利益」變成了「百寶箱」,「什麼都往裡邊裝」。有的地方政府認為,招商引資修建廠房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有的地方政府認為,進行房地產開發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修建高爾夫球場,打著「公共利益」進行徵收。
「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確也導致土地徵收權被政府機關極度濫用。」王才亮說。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該法將會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的規定,明確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圍。
「如果能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將會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地方政府濫用權力隨意征地的現狀。」王才亮說。
農民應有建設用地議價權
除了「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徵收補償標准過低也成為《土地管理法》遭詬病之處。
「現行法律規定的標準是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耕地為例,其補償標准為被徵收前3年的平均產值的6至10倍。」長期關注拆遷問題的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李濱律師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去年,黑龍江省密山、綏化、龍江、賓縣等地,相繼出現過多起因拆遷補償過低而引發的拆遷爭議事件。「實踐中集體土地徵收的補償費根本不能保障失地農民以後的生活,而政府征地後按市場價格出售後,其成交價格往往為補償費用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新實施的《徵收條例》中確定了對被徵收房屋進行市場化價值補償的原則,即補償價格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那麼集體土地的征地補償能否也借鑒此原則?上述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如果適用此原則,就要有市場價格作為參考,但是目前土地一級市場是被政府壟斷的,沒有市場價格。所以,如何確定徵收補償標准,成為了《土地管理法》修改中一個難點。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認為,既然土地的產權是屬於農民集體的,為什麼一定要政府強制徵收後才能賣掉?農民自己為什麼不能賣呢?所有權人不能處分自己的土地,這是沒有道理的。
他建議,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農村土地轉化成建設用地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政府徵收,用於公共利益;另一個就是交易,用於商業利益。就是說建設用地,不但政府可以賣,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農民也可以賣。
「公共利益」
《徵收條例》第八條採取了列舉方式,將以下五種情形界定為公共利益:國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除此之外,界定公共利益還需要通過「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經市、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等一系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