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政訴訟法七十一條解釋
第20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21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有對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第22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2.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可到最高人民法院官網查詢。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
3. 最新的行政訴訟法
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最新的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第二、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4.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范圍的事項有
一、行政訴訟范圍有哪些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十一條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二、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1、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訴訟法的上述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這一規定,也是《憲法》第126條、《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有關規定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化,行政訴訟活動必須遵循。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以法律為尺度,作出公正的裁判。
3、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由此確立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特有原則,簡稱合法性審查原則或司法審查原則。合法性審查包括程序意義上的審查和實體意義上的審查兩層涵義。程序意義上的合法性審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有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實體意義上的審查,是指人民法院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不審查抽象行政行為,一般也不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進行審查。就是說,這是一種有限的審查。
4、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這一規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在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中,一方是行政主體,它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處於管理者的主導地位;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他們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從屬性行政管理關系。但是,雙方發生行政爭議依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後,他們之間就由原來的從屬性行政管理關系,轉變為平等性的行政訴訟關系,成為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原告與被告的訴訟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5、使用民族語文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8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中國的三大訴訟法都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作為基本原則予以規定。
6、辯論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所謂辯論,是指當事人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的事實和爭議的問題,充分陳述各自的主張和意見,互相進行反駁的答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辯論原則具體體現了行政訴訟當事人在訴訟中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現代民主訴訟制度的象徵。
7、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行政訴訟法》第七章又將這一規定具體化,使之成為行政審判中的四項基本制度。
8、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監督,主要體現在對人民法院作出的錯誤的生效裁判,可以依法提起抗訴。
三、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區別是什麼
1、二者受理的機關不同。行政訴訟由法院受理;行政復議由行政機關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受理,特殊情況下,由本級行政機關受理。
2、二者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人民法院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屬於司法行為,適用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屬於行政行為的范圍,應當適用行政復議法。
3、二者適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復議適用行政復議程序,而行政訴訟適用行政訴訟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簡便、迅速、廉價,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訴訟程序復雜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行政復議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而行政訴訟實行二審終審制度等。
4、二者的審查強度不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原則上法院只能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可以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
5、二者的受理和審查范圍不同。《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對於受理范圍均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從列舉事項來看,《行政復議法》的受案范圍要廣於《行政訴訟法》。此外,《行政復議法》還規定對國務院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審查申請。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監督,且各有所長,不能互相取代。因此,現代國家一般都同時創設這兩種制度。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或將行政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前置階段;或由當事人選擇救濟途徑,或在當事人選擇復議救濟途徑之後,仍允許其提起行政訴訟。
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律分析:一是依法解釋。主要針對新行政訴訟法的具體條文,圍繞審判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法律問題進行解釋。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二是突出重點。對整部行政訴訟法的全面解釋需要一定的實踐積累,目前起草的《解釋》只是針對新法規定的若干創制性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作出細化規定,確保新制度、新規定的貫徹落實。三是可行實用。《解釋》注重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對於缺乏實踐積累,存在較大爭議的內容暫不規定,成熟一條起草一條。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三)行政指導行為;(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三)行政指導行為;(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下列案件屬於本規定所稱國際貿易行政案件:
(一)有關國際貨物貿易的行政案件;
(二)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行政案件;
(三)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行政案件;
(四)其他國際貿易行政案件。第二條 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依法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第三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以下統稱行政機關)有關國際貿易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第四條 當事人的行為發生在新法生效之前,行政機關在新法生效之後對該行為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當事人可以依照新法的規定提起行政訴訟。第五條 第一審國際貿易行政案件由具有管轄權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應當依照行政訴訟法,並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
(一)主要證據是否確實、充分;
(二)適用法律、法規是否正確;
(三)是否違反法定程序;
(四)是否超越職權;
(五)是否濫用職權;
(六)行政處罰是否顯失公正;
(七)是否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第七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及立法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立法機關在法定立法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或者影響國際貿易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國際貿易行政案件。第八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一款及立法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和第七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或者影響國際貿易的部門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有關或者影響國際貿易的地方政府規章。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所適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具體條文存在兩種以上的合理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有關規定相一致的,應當選擇與國際條約的有關規定相一致的解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第十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際貿易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但有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的,適用對等原則。第十一條 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當事人的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參照本規定處理。第十二條 本規定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8. 行政訴訟法的期間如何計算
行政訴訟期間包括法定期間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期間屆滿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期間不包括在途時間,訴訟文書在期滿前交郵的,視為在期限內發送。行政訴訟的立案期限,因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通知原告限期補正的,從補正後遞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級人民法院轉交下級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從受訴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的次日起算。行政訴訟的審理期限,是指從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調解書送達之日止的期間,但公告期間、鑒定期間、調解期間、中止訴訟期間、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以及處理人民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期間不應計算在內。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四十八條 期間包括法定期間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期間屆滿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期間不包括在途時間,訴訟文書在期滿前交郵的,視為在期限內發送。行政訴訟的立案期限,因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通知原告限期補正的,從補正後遞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級人民法院轉交下級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從受訴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的次日起算。行政訴訟的審理期限,是指從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調解書送達之日止的期間;但公告期間、鑒定期間、調解期間、中止訴訟期間、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以及處理人民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期間不應計算在內。
9. 行政裁定書和判決書有什麼區別
一、行政裁定書和判決書有什麼區別
1、行政裁定書和判決書有三個區別:
(1)用途不同。行政判決書是用於第一審程序的行政判決書,行政裁定書是駁回起訴用;
(2)包含對象不同。行政裁定書要寫明被告,原告,第三人明姓名或名稱等基本情況以及寫明行政機關名稱和所在地址。行政裁定書要寫明原告,被告,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的基本信息;
(3)分類不同。行政判決書有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的判決。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一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第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第七十三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
二、行政訴訟可以強制執行嗎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行政訴訟是可以強制執行的,如果行政機關不履行人民法院判決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的強制執行措施。
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這是行政訴訟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與其他訴訟的區別。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問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民商事權益糾紛的問題,而行政訴訟解決是行政爭議,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
10. 行政法律,大家誰懂,給我看一下
感覺好的話不妨採納!
我來回答一下吧,是這樣的,法院在處理行政訴訟的時候一般有以下幾種結果:
1、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2、撤銷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6)明顯不當的。
第七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法院判決重做時,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理由作出與原行為相同的行為,除非主要事實理由發生變化;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撤銷原行為的。
3、變更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4、確認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1、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2、撤銷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6)明顯不當的。
第七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法院判決重做時,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理由作出與原行為相同的行為,除非主要事實理由發生變化;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撤銷原行為的。
3、變更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3、確認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2)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
第七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
我再說一下確認違法但不撤銷和確認違法不需要撤銷之間的區別:
1、確認違法但不撤銷
(1)如果按照確認違法但是因為行政訴訟法第74條規定
(1)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2)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這個是不能撤銷行政行為的,行政行為有效,並且法律效力會被自始至終保留,但是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參照國家賠償法。
(2)程序的輕微違法,但是不會對當事人的權利造成實際影響,或者影響輕微。對這類違法行為如果判決撤銷,行政機關有時還必須重做,這樣不利於節約成本,有時對原告實際上也造成了更為不理的影響,因此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同時要求行政機關作出相應補救措施,或者基於國家賠償。此時作為撤銷判決的補充判決,程序輕微違法的行政行為的效力應當得到保留。
2、確認違法但不需要撤銷
個人感覺您的案件行政行為違法,但是不能撤銷,可能涉及上面確認判決違法,不撤銷的原因是因為會給國家利益等帶來損害的等,但是原行政行為是有效力的,是違法的效力,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如有問題可私聊。或繼續做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