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私力救濟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私力救濟

發布時間: 2022-09-18 08:41:38

⑴ 民事訴訟法。自力救濟的利弊

1、糾紛解決的自治性和自主性。私力救濟不屬於國家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資源,也不依靠國家權力,因此其存在和運行完全取決於當事人或社會共同體的需求和自主選擇。由於公共司法資源及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不能滿足所有的救濟需要,因此私力救濟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並具有合理性。但亦存在著雙方當事人或者社區、共同體規避、違背法律的可能和風險。在此,可根據法律劃定的邊界來認定私力救濟的合法性。
2、糾紛解決主體的民間性或非官方性。私力救濟可以由當事人單方自行實現,即自助或自行"執法",也包括雙方的協商和解和"壓服"。同時,私力救濟也可能通過第三方介入解決糾紛,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第三方往往是不具備任何官方色彩和職業資格的民間機構或個人。其中既有臨時參與糾紛解決的,也可能是一種常設機構或組織。同時,這些機構本身既可能是違法的,也可能處在法律的邊緣處,有些則可能獲得國家的承認,轉化為社會組織,例如所謂討債公司。
3、糾紛解決依據的多元性和靈活性。當代的私力救濟不可能完全超越於法律之外。但私力救濟之所以受到當事人的青睞,就在於其在適用規范上的靈活性,在關照法律規定的同時,特別注重民間社會規范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私力救濟正是民間社會規范的主要實施機制。由此,私力救濟一方面可以使當事人獲得期待的解決結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規避法律的一種途徑。其正當性取決於所規避的法律是否屬於強制性規范,所依據的民間規范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4、糾紛解決結果效力的非強制性。私力救濟無疑必然依賴各種強制力,包括輿論、道德、宗教信仰、社群的壓力、第三方的權威、民間社會規范的約束力、以及實力威脅等,但私力救濟本身不具有任何法律意義上的強制力,其糾紛解決結果只能依靠當事人自願履行。一旦訴諸國家公權力及司法程序,就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和程序重新處理,往往歸於無效。然而,這也就自然敦促規避法律的當事人自覺接受私力救濟的結果。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對正當的私力救濟及其和解協議效力的認可,也有利於鼓勵和維護社會自治和誠信。
5、程序、方式、手段的靈活性和非正式性。這也是私力救濟達到糾紛解決目的的有效途徑,由此也可將其劃歸為非正式解紛機制之列。由於某些私力救濟可能會通過違法手段,迫使一方接受解決方案或妥協,所以程序的合法性及合理限度就成為判斷私力救濟的正當性的基本標准。
6、救濟的直接性。這是私力救濟最大的優勢,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因此,在糾紛發生後,當事人首先嘗試協商或自主解決通常是最合理的選擇。然而,私力救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沒有進行私力救濟的條件或無法達到預期結果,當事人往往就不得不求助於更為正式的社會救濟或公力救濟。
7、與社會救濟及公力救濟的互補與交錯。私力救濟與社會救濟的邊界往往很難准確區分。例如,物業管理公司可以在本社區參與或主持糾紛解決,但這既非其法定職能,亦未得到事先的委託,所以可視為一種私力救濟;但另一方面,物業公司本身是合法的法人機構,糾紛解決可視為其社會職能之一,由此亦可將其性質定位為社會救濟。同樣,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之間的界限也是交錯的,這正是社會控制復雜性和多元化的體現。正如麥考利教授指出的:很多通常被視為法律的功能實際上是由替代性機制承擔的,稱之為"公"和"私"的因素之間,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貫通的。在正式與非正式機制、或公共與私人領域之間很難劃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

⑵ 私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的區別和優勢

一、私力救濟的優缺點

1、私力救濟也稱自力救濟,是民事主體對自己的民事權利遭有侵害時依靠本人的力量實施自我保護。廣義的私力救濟包擴自力請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和自主行為,狹義的私力救濟則僅指自助行為。自力救濟在民法理論上屬保護制度之范疇。

2、從消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抗辯事由之一,從積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直觀性的、對抗性的自我保護方法。

3、由此可見我國現行法律中的私力救濟是比較單一和不完善的,因為自力救濟方式往往易失去法律的控制,具有不可預測性,極易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並且合法與與非法之間的限度難以界定,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

4、但是私力救濟具有對我國社會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義。

5、法律規范具有原則性和抽象性,法律條文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法律具有滯後性,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可能全面預見。

6、法律發生作用往往是事後的和補救性的,對於預防和及時制止當前正在發生的利益沖突顯得不是很實用。因此,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自力救濟制度具有重要的彌補作用。

7、在國家公力救濟之外,也即在法院的大門之外,自力救濟行為廣泛存在,並且大部分紛爭都是通過自力救濟而得以解決的。

8、自力救濟在現實生活中被公民廣泛應用著。第三,通過自力救濟方式,私下解決糾紛,是我國幾千年以來的歷史傳統和生活習慣,「好人不打官司」,「贏了官司贏不了錢」是民眾的普遍心理。因此,把糾紛化解在民間,通過私力解決,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並且是合乎社會道德的。

9、可以說,自力救濟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百姓的「習慣法」。第四,公正與效率是當今世界各國司法一致追求的目標。

10、然而當今世界又是一個「訴訟爆炸」的時代。大量的糾紛湧入法院,使得有限的司法資源已經不能承受訴訟之重,直接影響了公正與效率的實現。為此,各國紛紛進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如庭前調解,訴訟外調解,行政裁決等、仲裁、自救等制度。目前我國法院案件負擔也不容樂觀。因此,自力救濟制度,是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的有效途徑。

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

1、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如通過私力救濟不能得到妥帖的保護效果,權利人可尋求公力救濟之方式。所謂民事權利的公力救濟,即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由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通過訴訟程序以國家強制力對民事權利實施的保護。

2、力救濟以國家為後盾,以公正和效率為目的,有利於給與民事權利最強的保護。

3、通過對民事權利的民事訴訟、強制執行和行政訴訟三種保護方法,把對民事權利的保護納入法律法規中。

4、但由於公力救濟是由國家強制力和法律保證實施,容易造成司法壟斷,產生司法腐敗等現象,並且公力救濟只由一條條的法律條文組成和保證,缺乏民眾的認可度和普及度,容易顯得空洞。

三、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優缺點的比較

1、比較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可得,私力救濟比之公力救濟缺少法律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容易走向野性。但是私力救濟卻可以彌補法律本身的局限性,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並且私力救濟具有很深的民眾認可度。

2、私力救濟在法律上不及功力救濟,但是私力救濟在社會認可度和實用度上卻比公力救濟要強。

3、在社會生活和民事權利保護實踐中,二者關系密切,交錯互補。沒有公力約束的私力救濟不免走向野性,沒有私力支撐的公力救濟難免顯得空洞。

4、私力救濟是當事人不通過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決糾紛,但在這一過程中,私人卻會有意無意藉助法律的力量,其次,公力救濟是私人武力的強制替代物,但「武力本身並非完全游離於裁決之外。」

5、公力救濟並非純粹「大公無私」,司法運作受各種因素制約或干預,司法獨立是有限度的,甚至司法過程本身並不排斥私人的作用。在現代司法體系中,流淌著私力的「血液」。6

6、私力救濟的優點正好可以彌補公力救濟的缺點,而公力救濟的有點也可以更好的帶動私力救濟的實施,因此,應該將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有力的結合起來,讓民事權利的保護更加完善。

(2)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私力救濟擴展閱讀

一、「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者自助行為來救濟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權利。

二、 行走於公力救濟邊緣的私力救濟,是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利救濟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私力救濟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領地,與公力救濟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維護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給予物質接濟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標準的制度。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者提供物質幫助。

四、社會救助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社會救濟源於中世紀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業。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救濟工作,如資遣國民黨軍隊散兵游勇,接收、改造舊社會慈善團體,收容和改造煙民、遊民、妓女,救濟城市失業工人和貧民,以及安置孤老殘幼、遣送外流農民等。

六、經濟不發達地區,已由單純維持貧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發展為以扶優、扶貧為重心,解決貧困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由救濟型向福利型轉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社會救濟原有的社會功能逐步由社會保險所代替,如建立合作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等。

七、力救濟(public remedy),是保護民事權利的主要手段,指當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時,權利人行使訴訟權,訴請人民法院依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程序保護自己。公力救濟又可分為公助救濟和公權救濟。

(2)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私力救濟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公力救濟

網路-社會救濟

網路-私力救濟

⑶ 民法中自力救濟的定義

自力救濟又成為私力救濟,是指糾紛主體在沒有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的情形下,依靠自身或其他私人力量解決糾紛,實現權利。
其基本特徵是無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糾紛解決過程表現為而非程序性,解決途徑是依靠武力、操縱、說服和權威等私人力量。
其依據糾紛的解決方式可分為自決與和解。。自決指糾紛主體一方憑借自己的力量強行使對方服從,和解是指雙方協商解決糾紛。
依據法律性質可分為法定和法外的私力救濟,法定的私力救濟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等,法外的私力救濟包括法無明文規定的私力救濟、法律禁止的私力救濟。

自《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江偉主編)

⑷ 民間調解是什麼救濟

法律分析:如果是民間私人調解仍然是自力救濟,如果是調解組織調解,是半公力救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八條 不製作調解書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⑸ 民事權利的保護

首先是程序上的保護。訴訟程序不僅是保護訴訟主體的一種手段,而且本身就有獨立的價值。以前對程序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歷來受「重實體、輕
程序」觀念的影響。這幾年應當說有很大的轉變,一再強調程序和實體的並重,強調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體現,沒有程序的公正就不可
能有實體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不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重要保障,而且本身就是司法公正的體現,所以要高度重視程序公正。我們審理案件的過程具有非常嚴密的程序
性和嚴格的規范性,它限制我們法官在解決糾紛時可能出現的主觀隨意性,實現司法公正就需要嚴格遵循訴訟程序。只有按照嚴格的程序作出的裁判,才能實現裁判
的公正和社會的正義。程序作為保護民事權益的一種手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案件的主管。主管是指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解決法院應受理哪些案件,那麼就可能發生超越許可權管了法院不該管的事,從一定意
義上講,這會偏離審判方向,造成不好的社會效果,或者出現裁判的不公。例如非法「傳銷」案件,如果單純作為「買賣」,即使沒有書面合同,也會有口頭合同,
一般發生糾紛都是貨給了沒給貨款,現在到法院打官司,你說能不能受理?我看至少不屬於根本就不能管的事,那麼,為什麼最高人民法院要通知暫不受理呢?這是
因為國家對「傳銷」活動正在進行清理整頓,非法傳銷將被禁止或取締,如果我們受理這些案件,可能會得到一個相反的結果,以至支持「傳銷」,這和國家清理整
頓的大方向是矛盾的,因而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統一。辦案要服從大局,不要只看某個具體案件,胸中無大局,審判工作就可能偏離大方向。

2.案件的管轄。爭管轄是我國長期不能解決的怪現象。當事人打官司,法院為什麼要爭管轄,這不是怪事嗎?從諸多案件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作怪。因為要保護地方的利益,就先要把對案件的管轄權爭過來,這才有勝訴的可能,所以爭管轄實質是決定訴訟的勝負,由程序不公決定實體不公,這也是為什麼當事人到外地打官司很難打贏的原因。

二是裁判不公。如前所述,要保護地方利益,首先要爭管轄,爭裁判權,目的是偏袒一方,作出不公的裁判。現在有的法院為了爭管轄,可以改變當事人
請求的理由和事實,可以改變案由。比如,房地產案件,本來是不動產糾紛,改成債務糾紛;本來是物權爭議,改成債權爭議。不難看出,如果不歸自己管轄,判決
很難是公正的,判決沒有社會公信力,當事人也很難信服。在管轄問題上,我們能不能正確執行有關管轄的規定,就是對民事權益能不能採取正確的保護手段。從審
判實踐看,當前在指定管轄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管轄權本來很明確的,只是為了地方的、部門的利益,或者是當地哪一位領導干預了此案,而需要指定管轄。二是
指定管轄本來是解決程序上的問題,即當事人請求法院審理的案件應當由哪個法院受理,而不是解決案件的實體權利的處理。比如,合同糾紛案件,指定管轄時只能
明確該合同應由哪個法院受理,至於合同有效、無效等,應該通過實體審理才能解決,如果在指定管轄的裁定中即予認定,這就超出了法律規定的指定管轄的范圍,
既影響了受理案件的法院獨立地行使審判權,也影響了對當事人權利的公正保護。

3.財產保全。訴訟保全的目的是保障判決的執行,保障當事人在未來判決中所保護的權利能夠實現。如果案件終審後,當事人的實體權利雖然得到法院
的確認,但由於法院沒有應當事人的要求進行財產保全,待到強制執行時,義務人轉移或耗費了已有的財產,由此發生沒有可供再執行的財產,這就會使判決所保護
的民事權益得不到實現,這樣的判決無異於一紙空文。從實踐看,該保全的沒有保全,這里有人為的因素,有工作上的失誤,也有可能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此
外,同一標的物重復保全,這也是地方保護主義的一種形式,這種現象可以說屢見不鮮,而且多數情況下是明知故犯。

在訴訟中法院對保全的財產處分不當,也會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比如說有的法院將已經保全的財產,允許申請人和第三人達成和解協議,解除訴訟保
全,然而當案件判決後,致使權利人的權利無法得到實現。訴訟保全本身就是保護民事權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這個手段使用得是否正確,與案件處理的結果和
裁判能不能得到執行,關系很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4.證據。證據問題在我們審判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關鍵是確定哪一些材料可以作為訴訟證據,訴訟證據要經過一些什麼樣的程
序才能成為定案的依據,為什麼要採信這一證據而不採信另外的證據,證據的證明力、證據和證明對象的關聯性等等,在這樣一些問題上我們能不能夠正確地處理,
也關繫到民事權利能否得到有效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高法院在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的若干規定中規定了一條,凡是作為定案的證據,必須經過當庭質證、認證,關鍵要經過質證。對認證的問題,過去有
一種說法,就是說審判方式改革要求認證在法庭,現在看來認證不一定在法庭,庭前交換證據這是應當允許和提倡的。因為這可以簡化庭審中的繁瑣過程,避免把庭
前可以解決的問題都拿到法庭上來走走過場,延長庭審時間,加重當事人的訴訟負擔。現在有的庭審效率比較低,一個案子開庭審理的時間很長,所有的證據都要在
庭上舉證,不分主次,都必須在法庭上質證、認證,這樣費時費事,影響辦案效率。如果證據在庭前交換,如果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就不必都在法庭上逐一質證、
認證,這就能大大提高庭審效率。採信證據有一般規則,比如說,直接證據比間接證據的證明力要強,書證證據比口頭證據的證明力要強,原始證據比傳來證據證明
力強等等,這是一般規則,也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但在處理案件當中往往不是這樣。比如處理借款糾紛,有借款的書面借據,在開庭審理的時候,出借人在陳述
交付款項的地點上說的不十分清楚,法官就斷然否定了這個書證。俗話說「私憑文書官憑印」,這個書證究竟能不能否定?因為書證的證明力比口頭證據的證明力要
高,你怎麼去否定它,這就涉及到法官對證據如何認定和採信的問題。按理說,你有書面證據、有借款協議、打有借條,而這個借條經過鑒定又是真實的,你要否定
它,那麼債務人、借款人就應該負有舉證責任,而不是因為債權人陳述的某一環節不夠清楚,就輕率地否定這個書證。所以認定證據的效力往往體現了法官的辦案水
平。有人以為,以上關於證據的證明力,是適應法定證據制度的反映,應當擯棄。看來如果處理不好,同樣會影響到民事權益的保護。

5.不告不理。「不告不理」是民事審判的一條重要原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民不告,官不究」。這是因為民事權益爭議是屬私法調整的范疇,實際
上也是對當事人請求權的保護。所謂請求權,就是指當事人因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或者發生了爭議,通過法院請求保護的權利。按照通常的解釋,請求權還包括對
對方當事人實體權利的請求。但合同法把這種請求統稱為「要求」而不稱「請求」。保護當事人行使請求權,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也是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即對訴
權和實體權利處分。請求權、處分權本身是當事人的權利,是所有權的權能,所以民事訴訟採取「不告不理」。法官就像足球裁判一樣,他應當是居中裁判而不應當
站在當事人的任何一方,強求對方告什麼不告什麼,而應當是你請求什麼,我解決什麼,法官隨意改變當事人的請求,這實際是利用公權力強制行使私權,應當說這
是法律不允許的。例如,有這樣一個案例,當事人訂了三份貸款合同,第一、二份擔保合同裡面約定,如果到期債務人還了借款,擔保人就免除擔保責任;第三份合
同約定,如果超過擔保期限,擔保人免除擔保責任。結果因債務人用第三筆借款償還了第一、二筆貸款,按合同約定免除了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後來債權人告債務人
清償貸款,並要求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法院審查擔保人已超過了擔保期限,按照合同約定,他不應當承擔擔保責任。第一筆和第二筆貸款是用第三筆還掉的,按照
合同約定,還了貸款就不承擔擔保責任,第三筆已超過了擔保期限,擔保人也不承擔擔保責任,這樣三份擔保合同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全部免除。這個案子單從當事人
請求上看,判決免除擔保責任從法律上講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請求變了,結果就會發生變化。如果原告提出的請求是債務人用第三筆貸款還第一、二筆貸款,屬
「以貸還貸」,違反了銀行貸款的規定,雖然還了,但是是無效的。第一、二筆的還款無效,那麼擔保責任就不能免除,這樣第三筆就不能因為超過了擔保期限就不
承擔擔保責任了,這樣一來擔保人的責任也就免除不了。這個案子法官不能改變當事人的請求,按「不告不理」原則,法官不能為其出主意改變訴訟請求,律師
以,法官不行。因為法官在當事人之間必須保持超然的、中立的、公正的地位。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但是這里也要注意:如果是被告反訴或者是提出新的抗
辯事實,則另當別論。又比如說,二審上訴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的規定,針對上訴人請求的有關事實進行審理。刑事上有一個上訴不加刑的問題,民事
上能不能增加上訴人的責任或義務,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的規定,是不行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作了這方面的規定,雖然前後規定不一,但按照後法
優於前法的原則,不適用1992年《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0條的規定,而應當適用後面作出的司法解
釋。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排除雙方都上訴的情況,如果雙方都上訴,就有一個調整一審判決的問題,所以這一原則只適用於一方上訴的案件。如果是一方上訴,另一方
沒有上訴,說明沒有上訴的一方已經接受了一審的判決結果,也就不應當超出其請求范圍而增加新的利益,相反,上訴人上訴也不會請求比一審判決承擔更多的責任
和義務。比如說一審判決我賠償500萬,上訴人請求賠對方800萬,無論是實踐還是情理都不可能有這樣的上訴人。他上訴本來就對一審判決承擔的責任和承擔
的義務不服,如果到了二審反而增加他的責任,增加他的義務,那麼就違反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的規定和有關的司法解釋,所以一方上訴的案件頂多也是駁回上
訴,維持原判,不能他沒有請求之外再增加他的義務。誠然,如果一審由於事實沒有查清,二審發回重審,因為要適用一審程序,則另當別論。所以「不告不理」的
原則實際上是對當事人請求權的保護問題。再就是第三人的請求權問題。為什麼說第三人有一個請求權的問題呢?本來原告告的是被告,並沒有告第三人,在第三人
的利益和當事人一方的利益一致的情況下,當他支持的一方敗訴,往往判決的結果是由第三人來承擔義務。如果當事人不請求而是法院依職權追加,這也違反了「不
告不理」的原則,所以「不告不理」的問題在一審的請求權和二審的上訴權問題上都會有所體現。

6.審限。一審民事案件規定在6個月內結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再報請上級法院批准。審限問題,
據了解,很多國家都沒有規定,案件的拖延問題在各個國家普遍存在。有句話叫「遲來的正義就等於無正義」。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一是沒有嚴格按
照法定的程序辦案;二是沒有堅持法定的期限。現在看來,審限問題有的是地方保護主義作怪,並不是案件復雜而結不了案,而是為袒護一方利益而故意拖延;有的
是工作責任心或者自身法治觀念不強,沒有把超審限認為是違反法律規定。現在很多地方搞辦案流程管理,如河北等省就實行一案兩卡,一案三卡的辦案跟蹤制度,
效果較好。現在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一下,基層法院如何更多、更好地適用簡易程序和督促程序,使大量案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採取比較簡易的程序得到解決,以降
低訴訟成本。所以這個問題也是保護合法權益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其次是實體上的保護。如前所述,程序是保護民事權益非常重要的手段,甚至是前提,是基礎。但民事權利保護的最終體現是實體保護,即通過對實體權
利的裁判結果,來實現當事人的民事權益保護。所謂裁判結果的公正,就是指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能夠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正確地適用法律,依法做出
客觀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裁判。結果的公正是裁判活動的本質特徵,也是訴訟當事人的期望所在。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結果的公正往往社會評價不一,張三說法院裁
判正確,某法官是清官;李四說法院裁判錯誤,該法官是枉法裁判,不是貪官也是糊塗官。因為人們對法律、對證據、對事實認識和觀點上的差異、主觀願望與法院
裁判結果之間的反差程度,對案情的了解和掌握的多少,以及法律知識、素養等等,都可能導致人們對裁判結果持不同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以什麼標准和怎樣
衡量裁判結果是否公正呢?主要是以法官對證據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事實是否清楚、判決和裁定是否正確地適用了實體法、程序是否公正、裁判的結果是否有足
夠的理由支持等多種因素決定。從實踐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案件的定性。法院審理案件,首先應該查明事實,准確定性。比如在合同案件中,就是說根據案件事實,首先要准確認定是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
抑或是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是締約過失責任還是履約過錯責任。從大的方面來說,當然首先應當分清是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抑或行政責任。對案件性質認
定不準,就可能影響案件的處理。比如拾得遺失物不返還究竟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這里講遺失物、而不是講遺忘物。因為對遺忘物不返還在刑法中已有明確規
定,也就是說對遺忘物不返還要負刑事責任,屬於刑法調整的問題。但對拾得遺失物是民事還是刑事,則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比如,有個案例,某人丟失了錢包,他
記憶中好像是在商場購物時丟的,售貨員確實拾到一個錢包,交班時對下一個接班的人講,如果有人來找錢包,經核實後就還給他。後來果然有人來找,問錢包是否
丟失在商店裡,售貨員說沒有。後來他反復回想,錢包還是在商場丟的,堅持要求售貨員返還,但售貨員仍說沒有拾到,這樣失主就起訴了。這個案件是刑事還是民
事?從法理上分析,多數人認為售貨員開始拾得錢包並保存起來,叫無因保管,應當鼓勵;明知遺失物不返還,叫不當得利;拒絕返還不當得利為侵佔。這事的全過
程從性質上講仍屬於民事。但有些人主張應定侵佔財產罪,其實構成犯罪的行為必須對社會有危害。所以說,案件定性要准。根據合同法第43條的規定,如果合同
沒有成立只能是締約過失責任,只有在合同成立以後才是違約責任。以前我們在審判當中沒有這個概念,現在合同法有些新的原則和制度必須明確,如合同的成立,
合同生效,合同有效、無效。這是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范疇,也有不同的法律後果。生效以後是不是必然有效,不是。合同成立以後不一定就生效,合同生效不一定
有效(這個問題有爭議)。如果對這些問題民事審判人員不去認真理解,仔細推敲,就可能影響到對民事權益的保護。關於案件的定性本身是個復雜的問題,許多方
面理論上有爭議,實踐中認識也不一,個人意見不一定正確,但作為問題提出來研究還是必要的。

2.物權、債權的效力。一般說,物權的效力高於債權,債權不能對抗物權,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以至古今中外都沒有爭議,但對此理解就不
一樣了。比如房地產開發,甲是房地產的開發商,將一幢房子出售給乙,乙交給甲一部分價款之後取得了該商品房的產權。乙拿著這幢房屋去銀行抵押貸款,由於乙
沒有交足價款,所以處理這案件時就涉及到:一是房屋設定的抵押權,這是物權,而乙欠甲的房款是債權,債權是不能對抗物權的,但有的判決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將抵押出去的房屋返回,然後再把房屋退給甲。這實際上就違反了物權優於債權,債權不能對抗物權這個基本原則。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有些是屬於法律有明確規
定,比如說優先購買權,法律上雖有規定,但認識有分歧,審判實踐也出現了不同的裁判結果。法律規定在同等條件下,承租人、共有人有優先購買權,但有人說,
出租人把房屋賣給了第三人,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權,當然是物權,優先購買權本身是債權,為什麼能對抗物權?「買賣不破租賃」這是一條重要原則。怎樣認識這個
問題?第一。優先購買權是法律規定的特殊保護的權利;第二,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租賃關系在前,出賣房屋在後,前面的租賃關系帶有公示的性質。所以,就不能簡
單地理解為物權對抗債權,這樣堅持「買賣不破租賃」是對的,在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文件中特別指出了這一點,是有針對性的,很有必要。

3.合同權利義務轉讓。現在的合同法與第一批關於合同法的司法解釋都規定了權利義務轉讓問題,既明確,又具體。但在審判實踐中,常常發生以下情
況,即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以後,仍把已將權利義務轉讓出去的人拉到訴訟當中來作為當事人。比如說,甲和乙聯合開發房屋,甲出地、乙投資,結果乙投資一部
分以後,沒有錢投了,於是乙就找了個第三人來接收這個項目,第三人和原來開發的雙方也都同意把乙的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後來甲和乙發生訴訟,法院又把第
三人拉進來作為當事人,應當說這是不符合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的,因為權利義務既然已全部轉讓給了第三人,直接發生關系的是第三人。至於第三人和乙還有什麼
問題沒搞清楚,那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作為必要的共同訴訟來處理是不對的。在這一訴訟中,第三人可以參加訴訟,而不是必須要參加訴訟。如果第三人
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可以另訴。所以,追加第三人是可以而不是應當,更不是必須。這樣的案例不少,在處理權利義務轉讓的合同時應該注意前後的法律關系和法律
地位的變化。

4.法律規定的適用。准確適用具體法律,包括某個條文的適用,這是正確處理案件的前提,也就是說,即使案件事實查清了,案件的定性也准確,但所
適用的法律錯誤,沒有「對號入座」,判決結果也會發生錯誤。比如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第49條規定加倍賠償。在什麼情況下消費者應當獲得加倍賠償,無論是
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都有不同理解和做法,同樣的案件裁判結果完全不同。必須明確,加倍賠償是有個前提條件的,就是必須有「欺詐」行為存在,至於什麼樣行
為構成欺詐,最高人民法院有明確的司法解釋,沒有欺詐就不能請求加倍賠償。消費者、生產者、經營者,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不能有「消法」保護消費者權益,
就加重生產者或經營者的責任,只有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才能加重責任。同時是不是消費者也是特定的,「知假買假」,從中牟利,「知假放假」,沆瀣一氣,本身
並非消費,即不是消費者。這種「打假」是「假打」,不應獲得雙倍賠償。還有些情況法律上沒有規定,但我們實際當中已經形成了一些案例。比如說房地產案件中
經常發生的「加層」的問題,即建設方在原來的基礎上另外又加了層,所加的層怎麼處理?按照過去處理這類問題的案例,其原則是:對加層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辦;對加層沒有約定的,把建築方的成本扣除,然後按原來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像這些情況沒有法律規定,但有案例也可以這樣辦。我們雖然不是判例國家,如已
有的案例,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可以參照執行。

⑹ 民事權利的救濟

1、公力救濟(適用民事訴訟法)。公力救濟是權利人通過行使訴權,訴請法院依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程序保護自己權利的措施。
2、自力救濟。自力救濟是權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制他人_衛自己權利的行為,包括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自衛行為又包括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兩種。
自力救濟只有在來不及援用公力救濟而權利正有侵犯的現實危險時才允許被破例使用,以彌補公力救濟的不足。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⑺ 民事訴訟救濟途徑

一、自力救濟包括自決與和解。它是指糾紛主體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糾紛,以達到維護自己的權益的目的。自力救濟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民事糾紛的處理機制。自決是指採用自己意志來解決糾紛的方式,比如強力、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該方式被我國法律所禁止。和解當事人以雙方當事人自願、一致同意的方式解決雙方的糾紛。,但須以當事人的合意為條件。二、社會救濟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它是指依靠社會力量處理民事糾紛的一種機制.調解一般指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具有較好的社會效果,但是否成功,往往與當事人之間的讓步以及調解者對雙方的影響力密切相關;仲裁比較適合那些專業性較強、涉及商業秘密或者當事人不希望糾紛的解決公開化的民事糾紛,但其適用與糾紛的性質以及當事人訴諸仲裁的意願相關。三、公力救濟指行政裁決和訴訟。行政裁決是在行政機關的支持下解決糾紛。訴訟的實質是由國家審判機關,在糾紛主體參加下,處理特定的社會糾紛的一種最有權威和最有效的機制。訴訟的特點一是國家強制性;二是嚴格的規范性。民事訴訟可以滿足那些希望對事實和法律都要搞清楚的當事人的要求,但其以花費雙方當事人及國家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為代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⑻ 民事訴訟法里的禁制令在多少條里

《民事訴訟法》沒有禁制令,有相似的禁止令。
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回當事人一方的答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⑼ 因為同事欠我錢沒還,我把他車鎖了,屬於違法嗎前提我沒有傷害到他以及他的車。

先說結論:這個是違法的。

從法律上講,欠錢和鎖車是兩回事,不能等同看待。欠款是民事糾紛,鎖車是私力救濟的方式,但這種救濟方式已經超出法律規定的范疇。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7條明確規定,採取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必須由人民法院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採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或者予以拘留、罰款。可見,違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物追索債務,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如果發生債務人拒不還款的行為,最好是通過起訴保全的方式,申請法院扣押對方車輛,以確保將來在對方無法還款的情況下,通過對該車輛進行拍賣的方式受償。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