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特殊背景為
Ⅰ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范圍的事項有
一、行政訴訟范圍有哪些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十一條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二、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1、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訴訟法的上述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這一規定,也是《憲法》第126條、《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有關規定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化,行政訴訟活動必須遵循。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以法律為尺度,作出公正的裁判。
3、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由此確立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特有原則,簡稱合法性審查原則或司法審查原則。合法性審查包括程序意義上的審查和實體意義上的審查兩層涵義。程序意義上的合法性審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有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實體意義上的審查,是指人民法院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不審查抽象行政行為,一般也不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進行審查。就是說,這是一種有限的審查。
4、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這一規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在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中,一方是行政主體,它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處於管理者的主導地位;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他們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從屬性行政管理關系。但是,雙方發生行政爭議依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後,他們之間就由原來的從屬性行政管理關系,轉變為平等性的行政訴訟關系,成為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原告與被告的訴訟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5、使用民族語文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8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中國的三大訴訟法都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作為基本原則予以規定。
6、辯論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所謂辯論,是指當事人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的事實和爭議的問題,充分陳述各自的主張和意見,互相進行反駁的答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辯論原則具體體現了行政訴訟當事人在訴訟中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現代民主訴訟制度的象徵。
7、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行政訴訟法》第七章又將這一規定具體化,使之成為行政審判中的四項基本制度。
8、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監督,主要體現在對人民法院作出的錯誤的生效裁判,可以依法提起抗訴。
三、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區別是什麼
1、二者受理的機關不同。行政訴訟由法院受理;行政復議由行政機關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受理,特殊情況下,由本級行政機關受理。
2、二者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人民法院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屬於司法行為,適用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屬於行政行為的范圍,應當適用行政復議法。
3、二者適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復議適用行政復議程序,而行政訴訟適用行政訴訟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簡便、迅速、廉價,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訴訟程序復雜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行政復議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而行政訴訟實行二審終審制度等。
4、二者的審查強度不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原則上法院只能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可以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
5、二者的受理和審查范圍不同。《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對於受理范圍均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從列舉事項來看,《行政復議法》的受案范圍要廣於《行政訴訟法》。此外,《行政復議法》還規定對國務院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審查申請。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監督,且各有所長,不能互相取代。因此,現代國家一般都同時創設這兩種制度。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或將行政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前置階段;或由當事人選擇救濟途徑,或在當事人選擇復議救濟途徑之後,仍允許其提起行政訴訟。
Ⅱ 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如何
一、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
(一)確定行政訴訟范圍模式
一般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概括式與列舉式結合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范圍,這種結合是概括式+列舉式+列舉式的表現形式,主要涉及行政訴訟法第2條、第11條、第12條。
二、完善我國行政訴訟體系的思考
如
果說行政訴訟法制定時期,出於多種因素而對行政行為可訴的范圍作出過多限制的話,隨著二十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行政訴訟實踐的深入發展和行政訴訟
理論研究的深入,治和政府責任已經被國家和社會所接受,現代的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擴大行政訴訟范圍的條件,這是實現憲政的內在要求。
(一)
確定行政訴訟受案原則西方國家多實行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界定行政訴訟范圍,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的。它們的憲政體制建立在三權分立學說的基礎
之上,在這些國家,憲政是這樣一種思想,正如它希望通過法來約束個人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我國在加入
wto的議定書等法律文件中就司法審查的范圍作出了明確承諾,在作出承諾的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國保持一致。雖然這種一致僅限於wto議定書所限定的范圍,但
是,在wto的框架內確實存在一種司法審查范圍的國際標准,或者稱為最低限度標准。世界各國的行政訴訟制度遵循著同一客觀發展規律,各國的行政訴
訟范圍都是隨行政權的不斷擴張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行政訴訟范圍的大小反映一國法治化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國對公民權利重視和保護的程度,還反映一國的行
政訴訟制度是否真正具有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以公權救濟私權的時代法治精神。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無視行政訴訟范圍的國際性標准或最低標準的客觀存
在。我國不實行三權分立,但是,同樣也主張對權力的必要監督與制約。我國確定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相對人就行政爭議向法院起訴,就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當
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Ⅲ 行政訴訟法四十條的不可抗力,特殊情況,都指哪些
所謂不可抗力,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回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答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Ⅳ 關於我國行政訴訟的問題!
【內容提要】現行《行政訴訟法》已遠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其修改勢在必行。《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是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人權公約的承諾、滿足入世的要求及擴充行政訴訟的功能。在具體制度上,應從訴訟類型、受案范圍、審級制度、當事人制度、審理程序、庭審方式、審理標准、證據規則至判決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修改。此外,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還需要關注制度的外圍環境和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制定是我國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行政訴訟制度並非源自我國本土文化,而是對西方制度的移植,因此在《行政訴訟法》實施的十多年中,遭遇了比其他法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里既有《行政訴訟法》條文之外的制度、文化原因;也有《行政訴訟法》自身規定的不足。隨著我國的入世,《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欠缺愈加突出,因此,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已勢在必行。《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是一龐大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研究論證。本文將從《行政訴訟法》修訂的目標、行政訴訟具體制度的完善以及《行政訴訟法》修訂要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
按照什麼思路來修訂《行政訴訟法》,直接影響到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既不能過於理想,也不能太遷就現實。目標過高,難於實現;目標太低,將失去修訂的意義。我們認為,《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至少要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1.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行政訴訟法》存在許多問題。如受案范圍方面,不僅受案范圍過窄,而且法律規定不清晰。《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但究竟何為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界定。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拓展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但仍有許多模糊地方,如事實行為是否可訴,證明行為是否可訴,純程序性的行為是否可訴等,都不十分清楚。實踐中,由於法律規定的局限,導致大量行政爭議案件無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再如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審查標准,裁判制度等都有許多不足。另外,現行的行政訴訟僅限於對國家行政的監督,而將其他的公共行政(註:公共行政是指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國家行政只是公共行政的基礎部分,此外,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公共機構承擔公共管理的職能,如國立大學、行政組織、社區組織等。在我國,由於公共行政不發達,人們常把公共行政等同於國家行政,是對公共行政的片面理解。)排除在監督之外,這一范圍的局限也值得人們檢討。
修訂《行政訴訟法》,就是要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不僅源於法律規定的不完善,還有許多法律條文之外的原因。但凡是通過立法能解決的,要盡可能在修訂法律條文時解決。
2.實現人權公約的承諾
中國簽署的兩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註:中國於1997年10月27日簽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於1998年10月5日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締約國應保障個人的生命權、人身自由權、遷徙選擇住所權、自決權、工作權、受教育權等。而我國現行行政訴訟主要限於對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行政訴訟對其他權利的保護有很大局限。有權利必有救濟,中國保障人權的措施應在司法救濟途徑中體現,凡是法律法規和簽署的國際公約中規定的權利,都屬於行政訴訟的保護范圍。因此,《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要盡可能符合人權公約的承諾。
3.滿足入世的要求
《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對司法審查制度的承諾與《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直接相關。其承諾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第一,受到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是指執行涉及WTO事項的法律、法規、有普遍約束力的司法判決和行政決定的全部行政行為;第二,受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種類包括進出口許可證、審批和配額的獲得和發放,以及任何在WTO協定范圍內的其他措施;第三,執行知識產權協定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行政行為也屬於司法審查的范圍;第四,審查程序應當包括給予當事人最後上訴至司法機構的機會,即司法最終原則;第五,受到被復審的任何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者企業有權提起上訴;第六,審查機構獨立於行政機關,且成員國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直接在WTO爭端解決機構尋求救濟。(註:參見《中國入世議定書》及於安《行政法是中國履行WTO義務的核心法律機制》,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我國政府承諾的以上六項內容,影響行政訴訟以下幾方面具體制度的修正:第一,受案范圍。我國承諾的受案范圍包括部分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行為和貿易保護行為等。我國目前司法審查范圍遠遠小於承諾范圍。一些單行法律法規已相應作出擴大司法審查范圍的修改,(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第52條規定,對終裁;是否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徵收的決定;復審決定不服可以提起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53條規定,對終裁;是否徵收反傾銷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徵收、退稅、對新出口經營者征稅的決定;復審不服,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第71條規定,對行政機關發放配額、關稅配額、許可證或自動許可證明的決定;對確定國營貿易企業或指定經營企業資格的決定;或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53條規定,對國務院外經貿主管部門作出的有關技術進出口的批准、許可、登記或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應擴大受案范圍。第二,原告資格。中國承諾的原告資格包括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企業。我國現行法律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是法律上有利害關系,包括行政行為指向的對象,以及通過《若干解釋》列舉了行政行為可能影響相對人權益的幾種情形。此種規定小於承諾的范圍,對此《行政訴訟法》應作出放寬原告資格的修改。第三,審查標准。WTO規則將司法審查稱為「上訴」或「復審」,意味著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不同於民事訴訟的初審[1]。法院在審查時要尊重行政機關的初次判斷,主要是法律審,事實問題的審查針對的是證據事實。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審查標准,實踐中法院照搬民事訴訟全面審查標准,既不能實現行政訴訟的功能,又不符合WTO規則。《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當根據司法審查作為「上訴」審的性質,並結合我國現實國情規定審查標准。此外,為適應WTO規則的統一要求,一系列配套制度也要相應改革,如審判機關獨立原則就要求改革現行的審判組織,擺脫司法地方化的困境。
4.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行政訴訟制度不僅是保障相對人權利的救濟手段,還承擔著維護公法秩序的重要功能。通常情況下,當行政機關的行為侵犯特定相對人的利益時,受影響的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在有些情況下,行政機關的行為並不造成對特定相對人利益的損害,而是對一國的公法秩序和公共利益有不利影響。傳統的行政訴訟功能單一性把訴權僅賦予了受影響的特定相對人,使公共利益受損時缺少啟動主體,造成公共利益受損時無從救濟的局面。我國現行行政訴訟制度功能單一不僅表現在公益訴訟、監督訴訟沒有確立,執行訴訟(註: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整意義上的執行訴訟,對生效行政行為的執行是通過非訴的方式完成的。)也極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將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從保障公民權利的單一性,擴充至不僅對相對人權利提供救濟,也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而且,從法治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將涉及公共利益納入司法的保護范圍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修訂《行政訴訟法》,要在可行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二、《行政訴訟法》具體制度的完善
在行政訴訟中,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與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展行政訴訟類型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的類型單一,限於對相對人的救濟。雖有撤銷、變更、履行、確認、賠償訴訟和非訴執行等種類的劃分,但主要是以判決種類為依據,並沒有超出對相對人救濟的范疇。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類型應以行政訴訟兩大功能為標准,除個人救濟訴訟外,還應增加公法秩序訴訟。
1.個人救濟訴訟
個人救濟訴訟是為個人及其延伸組織合法權益提供救濟的訴訟類型,其根據行政爭議的性質、訴訟標的、法院的審理規則和方式等又可分為以下兩類:
(1)行政行為訴訟。這里僅指對行政行為(註:我國目前對行政行為的認識很不一致,這里的行政行為從狹義理解,僅指行政機關或公法機構單方面作出的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有法律效果的行為。不包括事實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也不包括行政合同行為。)不服引起的訴訟。其訴訟標的僅僅是單方行政行為,不包括民事權益或行政合同權益。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要嚴格遵循行政訴訟的特殊審理規則,舉證責任一般由被告承擔,且法院的司法權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根據訴訟請求的不同,行政行為訴訟可作如下細分:
第一,撤銷之訴。撤銷之訴指原告認為行政行為違法訴請法院撤銷的訴訟。撤銷之訴的標的應限定在直接對相對人權益進行處理的行為,不包括行政裁決等行為。
第二,變更之訴。變更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對行政行為予以變更的訴訟。變更之訴中,法院行使完全的審判權,可以直接改變原行政行為。我國的變更之訴應從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擴展至一切影響公民人身自由權及重大財產權的行為。
第三,履行之訴。履行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責令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訴訟。我國履行之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履行判決的明確程度,是僅要求履行義務還是明確如何履行義務。從保護相對人及節約司法資源考慮,法院應根據行政機關或其他公共機構在具體案件中享有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定履行的具體要求。
第四,確認之訴。確認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確認行為違法或無效的訴訟。確認之訴僅存在於行政行為無效,或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的情況。
第五,禁止令之訴。禁止令之訴是英國行政法中普通救濟訴訟中的令狀請求之一,主要用來阻止、禁止或停止行政機關某種違法的命令,也可用來阻止行政機關擬將越權的行為[2](P.237)。從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角度考慮,有必要增加禁止令之訴。
(2)非行政行為訴訟
非行政行為訴訟相對於行政行為訴訟而言,其訴訟標的並不在於行政行為,而是行政行為影響的民事權益或其他權益。法院在審理非行政行為訴訟時不必完全拘泥於行政訴訟特殊的審理規則,可部分適用行政訴訟的規則,部分適用民事訴訟的規則。非行政行為訴訟主要存在以下四類:
第一,當事人訴訟。當事人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中特有的訴訟類型,指關於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分或裁決的訴訟,是以該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作被告以及有關公法上法律關系的訴訟。[3](P.255)日本的當事人訴訟對我國解決行政裁決案件有借鑒意義。我國應增設當事人訴訟,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裁決主體作為特殊身份的人參加訴訟。法院既要解決民事爭議,適用民事訴訟程序,也要一並解決裁決行為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行政合同訴訟。法院在審理行政合同案件時,對行政合同中公權力部分的審查要適用行政訴訟的特殊規則,如行政合同締結程序的合法性,行政機關單方面中止合同的理由等,但合同的履行等方面應適用民事訴訟的程序和規則。
第三,事實行為訴訟。事實行為雖然不直接改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當事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事實行為違法也會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事實行為的合法性,也可納入法院的監督范圍。對事實行為,主要適用確認判決。
第四,行政賠償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的特點是適用對象廣泛,不僅包括行政行為侵權,還包括事實行為侵權。(註: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條已規定行政賠償的范圍包括部分事實行為。)行政賠償訴訟作為非行政行為訴訟的一種,在涉及賠償問題時也適用類似民事訴訟的程序。
2.公法秩序訴訟
這類訴訟的功能是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在我國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1)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的增設是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法秩序的必然要求。考慮到我國公民訴權意識薄弱,公民個人不具有與行政機關抗衡的實力,公益訴訟的啟動主體應由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行政公訴,在檢察院不作為的情形下,可由普通公民提起民眾訴訟。(註:民眾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的類型之一,指以選舉人資格或其他與自己無法律上利益關系資格提起,請求糾正國家或公共團體機關的違法行為的訴訟。)至於行業組織、利益團體能否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需要進一步研究。
(2)執行訴訟
我國的強制執行權由法院和行政機關分享,且以申請法院執行為原則,行政機關自行執行為例外,在實踐中存在大量的非訴執行案件——行政機關對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申請法院執行。筆者認為應設立執行訴訟,作為獨立的訴訟類型,專門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生效行政行為的案件,法院對執行訴訟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這既可避免法院地位不中立之嫌,又能很好地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二)擴大受案范圍
受案范圍過窄是《行政訴訟法》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討論的重心。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需要擴大,這在學界和實務界已達成共識,問題在於作多大程度的擴展。從理想的角度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越寬,越有利於對相對人權利的保護,但受案范圍的設定必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如法院的能力,包括法院的地位、法官的素質和權力,社會對法院的認可程度等;行政訴訟外其他救濟渠道的發達與否;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社會的需求;入世的承諾;判例法的作用和違憲審查制度的完備程度等。
綜合上述各種因素,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可擴展到部分抽象行政行為、部分內部行政行為、事實行為、證明行為、部分純程序性的行為、公共機構的行為以及入世承諾中有關國際貿易方面的行為等。在規定方式上,可採用概括加排除的做法。除了應排除的行為不可訴外,原則上所有的行政行為都具有可訴性。
(三)改革審級制度
我國的審級和審判組織設置不科學,一是一審法院級別過低,二是二審終審不盡合理,難以擺脫地方干預。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三審終審,幾乎所有的案件都能上訴至最高法院。我國兩審終審在實踐中造成審判質量不高,再審案件比例大,是對司法權威的一種破壞。再者,行政案件涉及一國法律法規的統一適用,不宜由中級法院終審。因此,我國行政訴訟也應採用三審終審制,並且第三審為法律審。
(四)完善當事人制度
1.放寬原告資格
放寬原告資格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對個人救濟訴訟而言,原告資格應從「法定權利之訴」發展到「利益之訴」,凡是受行政機關行為不利影響的人都賦予其原告資格。對公法秩序訴訟,其公益訴訟的原告可為檢察院以及有監督利益的公民、行業組織或利益團體等。
關於原告的確認規則主要涉及當一個組織或該組織部分成員受行政機關行為侵害時,原告如何確定。在該組織的法定代表人不願代表部分成員起訴時,應賦予受害成員自身原告資格。
2.簡化被告制度
國外行政訴訟被告制度多是出於訴訟便利,存在大量的形式被告,一般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官員作被告,無法確定時由行政主體作被告。(註: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704節規定司法審查的訴訟可對美國、對機關以機關的名稱、或者對有關的官員提起。)
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與行政機關對應,被告制度過於煩瑣,不利於相對人訴權的行使。筆者建議,我國的被告確認制度也可採取形式被告的作法,讓原告選擇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機構作被告,或由同級政府作被告;在被告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由同級政府作被告。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訴訟中確定被告的困難和無被告局面的出現,而且行政機關行為的責任歸屬於同級政府,也便於強化政府對下設部門的監督。
(五)改革審理程序
行政案件不分復雜程度一律適用普通程序的做法,往往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並無法給予當事人及時迅速的救濟。因此,增設行政訴訟簡易程序十分必要。《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當對不同案件的程序進行分流處理,對案情簡單、標的較小的行政訴訟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審理過程不必完全遵循普通程序的步驟,審限也應縮短。
在普通程序中,法院不分法律與事實、是否屬於訴訟請求范圍一律全面審查的做法也需要檢討。司法權作為消極中立的權力,不應主動審理訴訟請求之外的內容;且訴訟的基本功能在於解決爭議,只要案件審理到可以裁判的程度即完成審理任務,不必將案件所有問題都由法院審查清楚。(註:如撤銷判決,只需滿足一個條件即可撤銷,不必將所有條件都審理清楚。)再者,為了便於法院集中、有效率的解決爭議,可以借鑒英美國家審前會議的做法,對案情簡單的案件可直接進入開庭審理,比較復雜、爭議較大的案件,在開庭前交換並固定證據,形成爭點,雙方無爭議的事實法院不再審查,以便開庭時圍繞爭點集中審查。
和審理程序相關的是受理程序。行政案件在進入行政審判庭審理之前,須通過法院立案庭的審查,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法院才予受理。立案庭的審查直接涉及原告訴權的行使。由於實踐中起訴條件的規定模糊,許多概念在理論界仍爭論不休,難以判斷,(註:如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事實行為等概念,關系著現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界限,但在理論和實踐中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標准。)將如此復雜困難的問題交由法官自行判斷,難以確保判斷的公正。因此,增設簡易審理程序來審查起訴是十分必要的。原被告可以在法庭上就該案是否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等進行陳述和辯論,法院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和理由的基礎上判斷其是否應當受理,以便更公正的保護行政訴權的行使。
(六)轉變庭審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庭審職權主義色彩濃重,庭前進行實質審查,開庭只是形式,這樣既加重法院負擔,又不利於突出被告對其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的特點,容易造成法院與被告一同審原告的局面。在原告、被告和法院三方關系中,法院應當是中立的第三方,根據原被告各自的舉證來判斷案件的勝負。因此,轉變庭審方式的方向應當是淡化職權主義色彩,向當事人主義發展。但鑒於行政訴訟原被告實力的不平等,法院可以在保障相對人權益方面採取一些職權主義的做法。
(七)明確審查標准
審查標准即法院審查行政案件的程度或深度。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對審查標准沒有明確規定,從而給法官的審查留下了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從確保行政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和合理架構行政權和司法權的關系來看,需要通過立法明確審查標准。
確定審查標准,要考慮以下因素:首先,要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對不同部分採用不同審查標准。因為每部分問題的性質不同,決定了法院的不同審查程度。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並對其適用密度不同的審查標准,在西方國家已成為一種慣例。其次,根據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大小確定不同的標准。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可分為低度自由裁量權,中度自由裁量權和高度(或政策性、高度人性化判斷)自由裁量權。法院相應對其審查也適用嚴格、合理到尊重(明顯違法)的不同標准。再次,根據不同的訴訟類型確定。在不同的訴訟類型中,法官享有不同的審判權。完全審判權的基礎來自對事實問題的全面認定。因此,對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適用完全審查標准;其餘行政案件一般適用合理性標准。最後,應考慮到我國行政行為實施的具體情況,行政程序和案卷制度的缺乏使我國不能完全照搬美國尊重行政機關決定的標准,而應更多地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
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應確立如下審查標准:
1.事實結論
事實部分根據訴訟類型及行政自由裁量權大小可以確立三個不同的標准。
(1)合理性標准:適用於一般的行政案件。合理性標準是審查事實裁定的一般標准,即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事實裁定有合理的證據支持,法院就應尊重行政機關的事實結論。
(2)明顯違法標准:適用於高度專業性及人性化判斷等事項。在這類案件中,如環境污染指數評定、考試成績評定等。法院的審查受到專業技術性的影響,只進行明顯違法審查,即不審查事實決定內容的合理性,除非其決定明顯違法。法院在此類案件中可轉向程序審查,審查行政機關作出判斷的過程是否合法。
(3)完全審查標准:適用於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完全審查標准即法院可以不顧行政機關對事實的認定,以自己的判斷代替行政機關的判斷。完全審查標準的採用源於法院在此類案件中享有完全的審判權。
2.法律適用
法官是法律問題的專家,對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是否正確有最終的發言權。因此,法律適用原則上應採用完全審查標准,但對技術性、專業性的法律問題,要尊重行政機關的意見。
3.處理結果
處理結果部分包含以事實裁定為依據並適用法律作出處理結果的過程,是事實與法律的混合問題。處理結果應適用與事實結論同樣的審查標准。
(八)完善證據制度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對證據問題的規定簡略,雖然最高人民法院於2002年6月4日通過了單獨的證據規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但仍需要在修訂《行政訴訟法》時對證據規則作全面規定。除了司法解釋的規定外,證據制度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舉證責任的進一步細化。不同類型的行政訴訟,應確立不同的舉證規則。如行政行為訴訟,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從行政行為與證據的關系來看,被告應在行政程序中完成舉證義務,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符合行政訴訟的救濟本質。而對非行政行為訴訟,則應原則上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非行政行為訴訟與民事案件類似,適用民事訴訟的舉證規則。
二是明確證明標准。證明標準是為了實現法定證明任務,法律規定在每一個案件中訴訟證明必須達到的程度[4](P.167)。我國三大訴訟法都規定了統一的證明標准——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統一嚴格的證明標准抹煞了三大訴訟的差別,難以滿足行政訴訟的實際需要。最高法院關於證據規則的司法解釋並未提及證明標准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缺失。筆者認為,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不能僅為其設定證明標准,還可以根據訴訟類型的不同,分別適用不同的證明標准。
(1)明顯優勢標准:適用於一般行政案件。一般行政案件中,行政機關的行為對相對人權利的影響介於民事、刑事案件之間,因此應適用介於二者之間的證明標准。
(2)排除合理懷疑標准:適用於限制人身自由、責令停產停業、吊銷執照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以及經過聽證程序作出的行為。限制人身自由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基於其影響相對人權利的深度,應適用與刑事訴訟相同的證明標准。經過聽證程序的案件,在爭議進入訴訟前已經過辯論、質證等准訴訟程序,其證明標准也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3)證據優勢標准:適用於非行政行為訴訟。非行政行為訴訟類似於民事訴訟,訴訟標的主要是民事權益,適用民事訴訟的審理規則,因而其證明標准也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據優勢標准。
(九)重構行政判決制度
我國現行行政判決種類有維持、撤銷(包括撤銷後重作)、履行、變更、確認、賠償判決和駁回訴訟請求判決等。總的來說,我國的行政判決種類設置不科學,如有些行政判決與訴訟請求相脫節,違反不告不理原則,禁止令判決欠缺等。現行的行政判決制度無法為當事人提供完整的救濟,因此,有必要重構行政判決制度。
在指導思想上,行政判決制度的重構要考慮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同訴訟類型的實體處理要求,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以及合理解決糾紛和完善救濟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行政判決種類應重構如下:
1.主體判決
主體判決根據原告訴訟請求設置,不同的訴訟請求適用不同的判決。主體判決根據訴訟請求可分以下六類:第一,撤銷判決。適用於行政行為已完成時,法院通過撤銷判決使違法的行為自始無效。第二,履行判決。適用於行政機關不履行義務時,出於保護相對人權益及訴訟經濟考慮,法院可以根據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定履行的具體條件。在自由裁量權縮減為零時,(註:即行政機關在具體案件中選擇餘地可能壓縮到一種處理方式,只有這一種處理方式沒有裁量暇疵。參見〔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德國行政法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法院可以明確規定行政主體應如何履行。第三,禁止令判決。用於禁止行政機關實施一定的行為。該判決主要適用於前文所述之禁止令之訴,對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起到阻止作用,防止違法行為完成後適用撤銷等判決救濟的滯後。第四,確認判決。即判斷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一般而言,只有在行政行為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或履行判決也無意義時才適用。確認判決的適用范圍較廣,包括部分事實行為,其往往是賠償的前提。第五,變更判決。適用於需要法院直接改變當事人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變更判決不僅適用於變更之訴,在非行政行為訴訟中都存在適用變更判決的空間。第六,賠償判決。賠償判決是對違法行為造成損害進行救濟的判決方式,一般以確認或撤銷判決為前提,且其適用范圍廣泛,包括部分事實行為。
2.輔助判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 年 4 月 4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三章 官 轄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五章 證 據
第六章 起訴和受理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第八章 執 行
第九章 侵權賠償責任
第十章 涉外行政訴訟
第十一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
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
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
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
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
審查。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
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
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
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
提供翻譯。
第九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
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
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
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
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
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
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
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
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 管 轄
第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
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
案件。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
政案件。
第十七條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
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
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
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管轄。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
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
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
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
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
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
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
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
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
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
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
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
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
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
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
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
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 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
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 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
訟。
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
訴訟。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
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
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
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
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 證 據
第三十一條 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
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
據。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第三十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
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
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第三十六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
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
措施。
第六章 起訴和受理
第三十七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
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
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
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
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
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
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
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
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
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十一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十二條 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
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第四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
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
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
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四十四條 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
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
執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第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
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
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
單數。
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
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
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
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
可以申請復議。
第四十八條 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
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四十九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
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千元以下的
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
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
(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
(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
(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
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六)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
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
申請復議。
第五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五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
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
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
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
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
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
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
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
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
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
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
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
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第五十五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
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
政行為。
第五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
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
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
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第五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
判決。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
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
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
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
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
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 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
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
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
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
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
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
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第六十二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
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
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第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
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
決定是否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六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第八章 執 行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
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
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
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
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
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
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
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
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
間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
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九章 侵權賠償責任
第六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
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
求賠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
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第六十八條 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
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
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
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第六十九條 賠償費用,從各級財政列支。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責
令有責任的行政機關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
規定。
第十章 涉外行政訴訟
第七十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
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十一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
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
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七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
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
條款除外。
第七十三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
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
構的律師。
第十一章 附 則
第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
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
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五條 本法自 1990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Ⅵ 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依法治國決定》僅一周,全國人大就通過了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其特殊背景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可不是一周就能修訂的,這裡面不能說有什麼背景。
Ⅶ 簡述行政訴訟的特殊原則
1、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其含義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進行審查並作出判決。按照這一原則的要求,人民法院主要是對行政機關針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而不對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完全恰當作出裁決,更不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在具體審查每一行政案件時,只有在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可以判決變更具體行政行為。
2、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在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2條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按照法律的規定,由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必須受理,而不得推諉;法律規定不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不得越權受理。
3、不適用調解的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一般不適用調解,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而應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公正的判決或裁定。但是,行政損失賠償訴訟中,因具有解決民事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性質,可以適用調解。
4、被告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應該提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和規范性文件,以證明具體的行政行為合法和行政行為相對人有過錯。
這一原則是由行政機關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作出管理者,處於主動地位,如何作出決定和根據什麼作出決定及決定的整個過程,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應該是最了解情況的,應該能夠說明自己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而作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一般是無從了解的;同時,行政機關作為管理者,在收集證據方面處於優越地位,人民法院了解作出決定的過程,也是調查事實、了解情況、掌握證據的過程。因此,行政訴訟中適用行政機關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對人民法院正確判斷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具有決定性作用。
5、辯論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辯論」。這一規定是辯論原則的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有權就案件事實和有爭議的問題各自陳述自己的主張和依據,互相進行反駁和答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Ⅷ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第一條中,即: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我國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於行政案件不同於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兩類爭議的性質有很大差別,完全用解決民事爭議的程序規則去解決行政爭議,必然會影響案件的審理效果,也容易忽視行政訴訟的特點,達不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鑒於民事訴訟法有諸多方面不適於解決行政爭議,而行政訴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之外設計一套適合於處理行政爭議的訴訟制度。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圍、管轄、證據制度、審理程序、審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等內容,對於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遭受行政機關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救濟途徑,通過訴訟方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行政管理活動日趨廣泛和復雜,行政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如何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是現代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的救濟途徑中,行政訴訟可謂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行政訴訟法的許多規定,如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受案范圍、案件管轄、起訴和受理、賠償訴訟、判決等內容,均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法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人權保障法,它不僅為公民人身權、財產權遭受損害提供救濟,而且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公民勞動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法院通過撤銷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改變顯失公正行政處罰行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承擔賠償責任等多種方式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濟。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訴訟法是司法機關對行放機關實施監督的法。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通過審理行政案件,有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意味著對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機關再犯同樣錯誤的重要監督方式。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實質是通過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確合法的行政行為,並使之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就這一點而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起到維護支持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Ⅸ 行政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內、法人和其他容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http://tieba..com/p/4336007044詳細可在這里查詢或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