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義行政法
Ⅰ 司法考試 三大本是什麼具體詳細書名
俗稱「三大本」
就是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共三卷。
法律出版社出版。
推薦「國家司法考試法律法規匯編」、萬國的「重點法條解讀」、「歷年真題解析」。
另外建議多聽聽網上的名師講座。
推薦講座名師
民訴:楊秀清
民法:李仁玉\\於飛
於飛:講的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規律的東西提的多。
擔保法:李健偉
法制史:趙曉耕,江興國,曾爾恕
刑法:阮齊林\\韓友誼\\袁登明\\周光權\\陳興良\\汪明亮
袁登明,他的講課詳細,基本的東西多一點,有時有點拖沓。他的書很好!
阮齊林。他的課堂筆記曾是最好的刑法輔導書。
周光權:03年司考的出題人之一,講的刑法全是「干貨」(周自稱),適合提高階段聽。
行政法:張樹義\\羅豪才,應松年
林鴻潮:05年萬國強化班的講課絕對好,強烈推薦!!!
張峰:很多人推薦的,條理不錯,針對性強!
焦宏昌:「憲法第一名嘴」當之無愧,
周旺生:傳聞是法理學的NO.1
刑訴:劉玫:筆者認為輔導刑訴的一號人物
洪道德:第四卷要想取得高分的話此人的課還是有必要聽的
商經:王小龍,重點突出,聽完後背住,分數能拿90%
隋鵬生的合同法高屋建瓴,振聾發奎
張 鋒: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主講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楊 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主講國公、國私、國經,輔導經驗特別豐富,輔導內容含金量高。
張 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善於案例教學,授課思路清晰明了,命中率高,司法考試知識產權輔導權威。
王進喜: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主講法律職業道德。
Ⅱ 公務員兩種行為是什麼怎麼區分
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區別
國家公務員基於行政職務關系,以行政主體名義實施的行政行為稱為公務行為,其法律後果由其所屬的行政主體承擔。對於這個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已經沒有什麼爭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有時候公務員所實施的行為是形式上假借行政主體的名義,實質上則是為自己和他人謀求私利的行為,若此種後果繼續由行政主體承擔則不盡合理;另外,存在公務員實質上履行職責的行為而行政機關事後以公務員的行為屬於個人行為為由推卸責任的情形,此種情況下若責任由公務員個人承擔則顯然亦有悖於公平正義原則。
現在理論界普遍認為,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的核心是要以公務員所承擔的行政職務及所屬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與行政職責為基礎,看公務員的行為是否包含行政權力這個要素,凡是國家公務員行使其所任職務而發生的行為都屬於公務行為,而與職權無關的行為則屬個人行為。
當公務員以「公務員」身份出現時,他和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行政職務委託關系,其行為屬於公務行為,所引起的後果也由行政主體承擔;當他以普通公民身份出現時,他和行政主體之間不存在行政職務委託關系,其行為也屬個人行為,所引起的後果也由自己承擔。
公務員公務行為確認的步驟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區分個人行為和單位行為。個人行為是公務員是個人名義實施的行為因而不可能是公務行為。
第二步是區分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公務員以機關法人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其性質屬民事行為,公務員以行政主體名義實施行政職權的行為,其性質屬於行政行為。不管兩種行為(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的性質如何,只要是單位行為,法律後果一般都由行政機關承擔。
這是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程序問題,如人們對於對於司法程序的重視一樣,在確認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過程當中,也要遵守這一程序。
(二)、關於如何區分公務員的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有著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
1、姜明安教授認為【10】,怎樣劃分公務員不同性質的行為呢?法律上不存在唯一絕對的標准、時間中通常考慮多種相關要素。其中主要考慮有:
1.時間要素 2.公益要素 3.職責要素 4.命令要素 5.目的要素
判斷公務員行為的性質要綜合考慮上述要素。
2、胡建森教授認為【11】,務員行為性質的確認需要在兩個層次上作兩種劃分:首先區別個人行為與單位行為。如果屬於單位行為,則不需區別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劃分個人行為與單位行為的標准主要有三個:1.公務員的行為以所屬單位名義作出的屬單位行為,以自己名義作出的,則屬個人行為。2.公務員的行為是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作出的,屬於單位行為如果超出職責范圍,必須結合第一標准和第三標准綜合認定 3.公務員的行為如果是執行單位的命令或委託而作出的,不管單位的命令或委託是否超越許可權,概屬單位行為。
3、王連昌教授認為【12】,公務行為的確認:在具體操作上,這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確認的步驟,二是確認的標准。
區分和確認公務員的行為是否是公務行為的步驟,首先是劃分個人行為和組織行為。個人行為不是行政行為。其次是根據組織行為的性質,再劃分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
在具體確定公務行為的時候,還必須綜合考慮和掌握確認的標准。這些標准由以下相關要素組成:(1)、時間要素 (2)、名義要素 (3)、公益要素 (4)、職責要素 (5)、命令要素 (6)、公務標志要素
4、崔卓蘭教授認為【13】,應當從以下方面來認定區分公務員的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
(1)、時間要素.公務員在上班期間所為的行為是公務行為,下班後所為的行為是個人行為,英國早期的行政法理論即這樣界定公務行為。
(2)、職權要素.公務員在其職權范圍內所為的行為屬公務行為,超越職權范圍的行為屬個人行為。這種劃分標准顯然是將假定的理想狀態作為理論前提了。它設想所有的公務員都能依法行政,都不會出現行政恣意和越權的情況。但實際上,將公務員實施的職權范圍之外的行為均推定為個人行為並不合理。
將公務員實施的職權范圍之外的行為均推定為個人行為並不合理。因為在許多場合下,公務員的越權行為不過是執行行政機關的命令,或者行政機關放任公務人員的越權行為(如城管監督人員的粗暴執法)。這都直接或間接體現了行政機關的意志。在此種情況下,行政機關以公務員越權行為為由免責是缺乏法理依據的。而且,在有些情況下,即使公務人員的越權行為違背法律和行政機關的意志,行政機關也並不因此免責。如警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非法使用武器警械毆打被害人並致其傷殘,則行政機關必須承擔國家賠償則任。
(3)、公益要素.公務員的行為涉及公共利益的為執行公務行為。不涉及公共利益而涉及個人利益的,則視為非執行公務行為.不可否認,公務員的公務行為是以維護和促進公共利益為根本目的的。因此,公務員的行為是否具有公益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行為的性質。
如公務員是挪用行政機關公款為個人私利經商的行為即屬個人行為,其一切法律後果由公務員個人承擔。
與職權標准相比較,公益標准使公務行為的范圍更加廣泛。因為依此標准,假設公務員挪用公款經商的行為,純粹是為了公益的目的,即使超越了職權范圍,仍屬於公務行為,相應的行政機關就可能對其經營活動中的債權債務關系承擔法律責任。公益標准在一定程度上就等於拓寬了行政相對方權利救濟的途徑。
(4)、主觀意志要素.公務員實施某種行為如果主觀的意志和目的是執行職務,則認定為公務行為,如果公務員主觀上沒有執行職務的意圖和目的,即使依社會一般人的見解有執行公務的表徵,也不認定是公務行為。
(5)、公務標志要素.公務員執行公務是佩帶或出示能表明其身份的公務標志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公務行為,反之則屬非執行公務行為.公務標志必須在執行公務時佩帶,佩帶公務標志的公務員或器具不得用於非公務目的.
上述五項要素,組合構成確認公務行為的標准.在具體認定國家公務員的某一行為是否公務的操作過程中,要注意綜合考慮這些相關要素,不能僅以其中某一標准來衡量,判斷.
5、朱新力教授認為【14】,行政人行為是否屬於公務行為經常與下列要件有關:
(1)、時間。時間標准無法回答上班時從事四人行為和下班後出於職業道德進行實質公務行為的情況。例如:《人民警察法》第十九條規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期間,遇有其職責范圍那的緊急情況應當履行職責。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也作了相關規定。【15】
(2)、地域。地域標准無法解決地域內行為人既可進行公務行為,也可進行私人行為的難題。
(3)、職權。在「國王不能為非」時代曾被立法確立。但是今天大多數國家的立法都認為一定范圍內的行政越權仍是行政行為。
(4)、名義。指行為人在進行公務行為時明示或暗示表明行為人身份並表達以某行政主體名義行使職權。沒有表明身份的行為不屬於公務行為(除非立法有例外――比如秘密偵察公務行為不允許表明身份後再行為)。但是公務人員以表明身份為掩護進行實質的私人利益行為是否全部可歸入公務行為那?
(5)、目的。以行為人行為時的動機為行為性質的判斷標准,可以避免自然利用其行政人身份進行私人利益的表面公務行為。但目的本身需行為結果的推導性決定了這一標準的無法操作性。
(6)、行為表現(包括行為結果)。如警察以射擊取樂顯然不是公務行為。可是許多時候行為表現根本無法顯示行為的性質。
並且朱新力教授分析了確認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程序要件與程序要件:
(1)、程序要件:現代各國行政程序法對行政人員進行公務行為時的基本程序要求是表明身份,這既是保障相對人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確保行政人忠於職守的需要。
(2)、實體要件:沒有行政職權的非行政人員肯定不能成為公務行為。但是有行政職權的行政人員在表明身份以後的行為是否就一定是公務行為呢?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各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為標准。
6、肖子策教授認為【16】劃分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有以下兩個原則:
(1)、國家權力行為載體能力是劃分的邏輯起點。公務員的獨立法律人格即自然人身份承載的是社會一般權利能力,其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相統一,其行為是在實現自然人的原生權利。公務員的依附性法律身份即行政人身份承載的是國家特別權利能力,該權力能力不為公務員所有,公務員只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其行為目標在於實現行政人的外附性權力即行政主體(國家)的派生性權力。
(2)、行政主體意志是劃分的最終依託。由於行政人沒有自身獨立意志,不是一種法律人格,因此劃分雙重身份實質上就是劃分行政主體意志和自然人意志。實現行政主體(國家)意志是行政人的行為目的和意義所在,行政主體意志是一切劃分標準的最終依靠,是支撐它們的根本力量。一切劃分標准或方法最終都應接受行政主體意志的檢驗。凡是符合行政主體意志的身份就是行政人身份,否則便是自然人身份。行政主體意志是一種國家意志,但並非總是遵循國家意志。從理論上講,行政主體意志要實現的是行政主體與社會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實踐上來說,行政主體意志總是以行政主體名義為表現形式。
肖子策教授認為公務員雙重身份劃分的指導原則是:符合行政人行政權能和行政許可權的身份是行政人身份;超越行政人行政權能與行政許可權的身份,如以行政主體名義為表現形式,便是行政人身份,在無行政主體名義之時,如行政主體事後認可,則為行政人身份,否則一律為自然人身份。
肖子策教授列舉了以下劃分方法:
(1)、非公務人員冒用行政職權,此時身份顯然不是行政人。
(2)、公務人員超越行政主體許可權行使本屬其他機關的行政權,此時除非得到其所屬行政主體授權,否則其身份不是行政人。
(3)、公務員超越行政人許可權的,如衛生局財務科人員對飯店進行衛生檢查,此時如果衛生局追認,則為行政人身份。
(4)、公務員在未表達任何公務意志,未出示任何公務標志的情況下(即類似自然人),在行政許可權范圍內實施權力性行為,如檢查、扣押、罰款等。自然人在此情況下,顯屬侵權或犯罪。權力的國家歸屬性、唯一主體性使得權力性行為的定性(行政行為還是民事侵權或刑事犯罪行為)和效果歸屬(歸於行政主體還是行為人自身)取決於行為主體是否具有國家(行政主體)的意志,即其所屬行政主體是否認可該行為是機關授權行為。
(5)、公務員在作出權力性行為時如明確表達公務意志,出示有效公務標志或證件,則可認定其為行政人身份,正在代錶行政主體實施公務行為。因為公務員與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代理關系足以讓相對人相信公務員具有行政代理權(包括行政權能和行政許可權的行政行為能力),此時除非行政主體(被代理人)及時出面否認公務員的特定代理權,否則其行為效果當屬行政主體無疑。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公務員的權力性行為是否超越了其法定或授權職權范圍,也不管超越了行政人許可權還是行政主體許可權,一律認定為行政人身份。
(6)、公務員在作出非權力性行為時,如果提供的是公共性(為社會整體或普通的個體提供)義務,並經行政主體認可,但不直接與特定相對人發生法律關系,那麼此時應視為行政事實行為,如修建馬路、公共設施、疏通河道、人工降雨、飛機綠化等等行為。根據當代公務學說,公務范圍已突破了公共權力范圍,包含許多屬於現代政府公共性義務的非權力行為。該行政事實行為雖然並不直接為相對人創設權利義務,但其公共性、普遍性卻可能間接產生行政法律效果,如由於公務員修建、疏通工作不善或出現差錯,致使公民權益受損,此時與該公民之間發生了行政法律關系,事實行為轉變為法律行為,公務員身份為行政人,應由公務員所屬行政主體承擔法律責任。
(7)、公務員在作出非權力性行為時,其所提供的公共性義務如果直接涉及公民的權益,此時公務員身份為行政人,如衛生防疫站工作人員在街上義務為人們打免疫預防針,該行為直接發生在防疫站與相對人之間並產生相應權利義務關系。
(8)、在其他情況下,公務員的行為一律屬自然人行為。
奧托•邁耶(Otto Mayer)認為,公務員實施行政管理活動,在形式上必須以行政機關的名義.在實質上必須按行政機關的意志進行,公務員在這種形式和實質條件卜所作的行為,其法律後果由行政機關承擔。【17】
但是,實際上,公務員的這兩種身份(公務員和普通公民)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比如,普通人在街上撿到錢財後,如果不交公,一般不會受到什麼制裁,而如果是公務人員,在街上撿到錢財後如果不交公,則往往會受到其所在機關的行政處分,即使他不是在執行任務而完全是在下班後以私人身份進行。這是因為國家對於公務員有較高的道德情操要求,要求公務員在社會生活中起到道德師范的作用。國家通過整個立法體系,在對公務員及公務員身邊的人賦予一定的權利的同時,也對公務員及其身邊的人課以了一定的義務。
(三)、筆者認為對於公務員公務行為於個人行為的認定應當在遵從程序的前提下,以行政公務關系和所屬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為核心,堅持實質標准與形式標准相結合的原則。所謂的實質標準是指構成公務員公務行為所必須的實質要件。由於公務行為是公務員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而否享有行政職權應當成為判斷是否為公務行為的標准。對於公務員非從事行政職權活動的行為,要麼屬於單位行為中的民事行為,要麼屬於個人行為。職權行為還應包括與行使行政職權相關聯的行為,無論是行政治權范圍那的事情還是超越職權或濫用行政職權的行為,也無論是合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還是違法行使職權,都屬於行使行政職權。所謂的形式標准,就是構成工程公務行為所必須的形式性要件。由於公務行為都是特定的國家公務員代表國家作出的,因而必須表明其身份。這里公務行為的形式標准實質上由兩項內容組成,即公務標志和身份標志。公務標志一般表現為特定的制服、標記,身份表明則是公務員通過一定的語言或動作向相對人告知自己的身份,以公務標志及身份表明作為公務行為的形式標准已經為我國相關立法明確規定。例如,《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又如我國《植物檢疫條例》,植物檢疫人員進入車站、機場、港口、倉庫以及其他有關場所執行植物檢疫任務,應穿著檢疫制服或佩戴檢疫標志。 對於實質標准,同時還應當把握好目的、動機、是否在執行命令、是否出於公益等內在要素;對於形式標准還應當把握好時間、地域、名義等外在要素,以便綜合的對公務員的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進行區分。
四.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的意義
確定公務員的這兩種身份是確定救濟途徑的需要,對公務員以公務員身份引起的侵害可以通過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的途徑尋求救濟,而對於公務員以普通公民身份引起的侵害,則往往是通過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尋求救濟。
當公務員以普通公民身份引起侵害時,將引發在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責任;當公務員以「公務員」身份出現時,將會因為其職位(公務)行為而引起行政責任,公務員所在單位或公務員本人將會因此而承擔行政責任後果。當發生民事責任時,其救濟途徑或者糾紛的解決途徑 遵循民事法律的調節,當發生行政責任的時,應當遵循行政法律規范的調節。
對於「為什麼要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這個問題,學者們的觀點大都趨於一致。
崔卓蘭教授認為【18】,其一.可以確定行為的效力;其二.可以確定行為爭議的救濟途徑。
其三.可以確定行為後果的法律責任
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是雙方當事人,公務員只是代錶行政主體實施公務管理活動。因此,公務員對其執行公務中的違法,失職行為不直接向行政相對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公務員以普遍公民身份實施個人行為,則其行為後果由公務員本人承擔,行政主體無須為公務員的個人行為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張樹義教授認為【19】,區分公務員的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是因為「這兩種不同行為要遵循不同的法律規則,並發生不同的法律後果。其法律責任的歸屬也完全相背。國家公務員的公務行為由國家或其所在行政機關承擔責任,個人行為則由公務員個人承擔責任。」;張樹義教授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說【20】,在行政法學中,區別這兩類公務人員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使我們認識到,國家公務人員並不以國家公務員為限,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在其他社會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其次國家公務人員范圍的界定.並不單純是為了對某種群體范圍的界定,更為重要的是.某種身份的確定往往是為了承擔其行為的後果。由這種區別,我們可以避免實際行政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負責任,或推卸責任等不合理現象,逐步將行政活動導入依法行政的軌道。
對於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區分必然會涉及到當前最為熱門的腐敗問題。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正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政治,作為國家權力執行機構的行政機關和執行行政機關意志的公務員無疑將在這個建設進程中擔當重要的責任。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法律體系中對國家公務員的行為規范方面的法律還不是很健全,以權謀私的、損公肥私等負面行為在社會一定范圍那還存在。
為了進一步規范公務員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公務員法》,國家人事部頒布了《公務員行為規范》,各地人事部門頒布了各種各樣的規定,在要求公務員加強自身思想行為規范意識的同時,加強了對公務員的監督監察力度。如北京市人事局2004年頒布了《北京市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遼寧出台規定《關於開展服務對象監督投訴公務員工作的意見》,公務員被投訴兩次將降職調離;市民如果發現公務員態度惡劣、效率低下或者有吃、拿、卡、要等行為,可以撥打投訴電話進行舉報,行為嚴重者,將被降職、調離崗位甚至辭退。
從上面的論述和各種舉措中我們可以看出,正確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明確區分公務員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的方法,不管是對於行政執法還是對於司法機關的工作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綜合考慮公務員行為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理性分析公務員的行為,在保障國家行政全力順利實現的同時,切實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杜絕公務員濫用公共權力的行為,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不斷努力。
Ⅲ 請問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教材 哪本好啊
姜明安的教材不錯,各個學校都在用。不過幾個大家主編的教材各有特點,如應松年、胡建淼、馬懷德、姜明安、關保英等等。選教材關鍵要看作者是些什麼人。
Ⅳ 官方統計哪些司法考試老師有真水平,大家說說吧。
聽課老師推薦:
民法:李仁玉,李建偉,基礎薄弱的話聽前者,有一定基礎聽後者;
刑法:劉鳳科,需要一定基礎,也可以聽韓友誼,但是不推薦韓友誼,講的不好;
民訴:郭翔,考點全,押題准;鄭其斌,講得好,但是可能漏考點;
刑訴:楊雄,出題人弟子,表格便於記憶,考點全;汪海燕,講課幽默生動,但是漏考點;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林鴻潮,幽默,表格便於記憶;
三國法:楊帆(女),不作第二人想,讓你輕松拿下百分之80以上分數;
法理:陳景輝,講課鞭辟入裡,幽默生動,便於理解;
憲法、法制史:淳於聞,這個誰都差不多;
商經:張海峽或者王小龍,前者幽默,後者穩重;
卷四論述:鄒建章或者陳璐瓊,二者擇一即可
我已通過司法考試,有一定經驗和教訓可以和你分享。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點我的id看我的聯系方式加我。
望採納!
Ⅳ 張樹義的簡介
山西臨縣人,1953年6月出生,碩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分校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行政法專業,獲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評為副教授,1998年評為教授。 張樹義教授現任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國家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專家咨詢委員。
Ⅵ 法律 故事
1、周旺生(法理專家)說:女孩睡前將短裙脫掉是一種行為,女孩醒來發現短裙被盜是一個事件,無論是行為還是事件,都會引起穿短裙法律關系的變更和消滅。
2、焦宏昌(憲法專家)說:中國的女孩既有穿短裙的自由也有不穿短裙的自由,既有穿這種短裙也有穿那種短裙的自由,既有過去穿而現在不穿也有過去不穿而現在穿的自由。
3、王鐵崖(國際法專家)說:一個女孩即使穿著5件未付費的短裙從商場出來,**機關也不能實施拘留,因為她是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的外交官。
4、江平(民法專家)說:女孩可以當眾拋棄對短裙的所有權,但不得以此侵害其他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尤其對男性高血壓患者更是如此。
5、巫昌禎(婚姻法專家)說:妻子出門穿短裙、回家穿長裙、睡覺穿羽絨裙,這足以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若他們對三條裙子的所有權已有分割,則應當准予離婚。
6、陳興良(刑法專家)說:女孩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嚴重性病而將自己的短裙借與室友穿的,不構成傳播性病罪。
7、張樹義(行政法專家)說:女孩因在表演節目中故意將短裙長時間脫落,而被**機關作出停止演出和責令穿一個月棉襖的處罰決定不服而申請行政復議,在復議期間不得停止對棉襖的穿著。
8、王衛國(經濟法專家)說:女孩彎腰拾鑰匙時,因短裙的質量問題而致使短裙大面積開裂時,她既可以向專賣店也可以向生產廠家要求賠償。
9、張晉藩(中法史專家)說:女孩在公共場所穿短裙的規定,在我國古代是罕見的,但是現在的任何一種法律現象的解釋和規定,在我國古代的法律典籍都有有章可循的。
10、王保樹(商法專家)說:如果是以營利為目的連續的脫裙子行為,就是商行為。可以起商號,但應當進行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11、韓德陪(國際私法專家)說:脫裙子應適用脫裙子行為地法,如果引起合同糾紛 , 應當適用與脫裙子行為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法律;如果一方提起離婚請求,應當適用國籍法,但是法院可以以法院地法公共秩序保留為理由,排除適用。
12、李步雲(法理學專家)說:女孩兒穿短裙,是以法治裙,還是以人治裙?我想還是應當以法治裙。雖然說目前的以人治裙現象還大量的存在,但至少我們是在「走向法治 」。
13、邱興隆(刑法學專家)說:當一個被判死刑的女孩兒身穿美麗的迷你短裙走上刑場的時候,從西方基督教教義的角度,我們是在對上帝所造不可剝奪之美的殺戮;從天賦人權的角度,我們是在侵犯該女孩兒的基本生命權和穿短裙權;從現代人權及人道主義的角度,我們是在國情的合法外衣下進行極不人道的非法行為。所以說,我們應該廢除死刑。
14、張衛平(訴訟法專家)說:女孩兒穿超短裙致使高血壓患者猝死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穿超短裙女孩兒就穿超短裙行為與患者猝死的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15、蘇力說:某地女性夏季有穿內褲招搖過市的風俗,**以為這種現象有傷風化,引起犯罪,立法規定夏季女性不準穿內褲上街,而應穿裙子。法律施行後結果該地女性都穿短裙上街。這是法律規避的一種典型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恰恰體現了法律的效力,是法律得到尊重的表現。通過法律規避,國家法可以慢慢滲透、改造民間法。
16、梁彗星說:假如民法典禁止穿短裙,我個人認為寧願不要民法典,保留民法通則!!
17,(法律邏輯學)認為:女孩穿短裙是暴露狂.女孩穿長褲是封閉狂,女孩穿中裙是偷窺狂,女孩穿短褲是色情狂,如果什麼都不穿不用說肯定是露體變態狂,無論是以上那一種都不構成犯罪,但足以住院!
18、不懂法的人說女孩穿短裙:(我是法盲我怕誰)女孩在冬天一般不穿短裙,而通常在夏天才穿短裙,所以我喜歡夏天
Ⅶ 聯系實際談一談如何對公共權力進行有交制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民主與法制時報》今年1、2月連續兩次報道了長沙「公路百慕大」連環車禍現象,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一些專家學者由此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日前,該報特別將專家的觀點整理出來,以供讀者參考。 「只是將司機作為侵權人,這是沒有道理的。」 張樹義(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因為這個事是道路引起的,道路從經濟學上講是公共產品,從法學上講是公有的公共設施。道路產生問題承擔責任是修路者,但某一個地方如果經常發生交通問題,這就是政府的責任了。 對於長沙這段公路,竟然連續發生了8次車禍,最後發展到死了人,這就是政府的責任。因為這是路的建設管理不善產生的損害。 我國目前沒有將公共設施致害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具體到長沙的「公路百慕大」現象,只是將司機作為侵權人,這是沒有道理的。 沈巋(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師): 的確,涉及公有設施導致的損害,目前國家賠償法沒有列入國家賠償范圍之內。所以,「公路百慕大」連續車禍中體現出來當事人之間的解決方式,是當事司機也受傷了,結果還要賠,政府沒有任何責任,這樣的情況政府是在逃避。這種逃避是有制度原因的,國家賠償法之所以沒有把公有設施導致的損害納入進來,主要是考慮公共設施由相應的部門負責運營。在運營過程中,相應的部門已經變成了企業,比如鐵路,原來是鐵道部被認為行政部門,現在都是變成企業化了。企業化以後在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應該是承擔民事責任,不用承擔國家賠償責任。但是這在民法上是有很多缺陷的,包括有些公有的設施不一定由相應的企業負責運營。所以怎麼能夠在國家賠償制度上考慮將來的完善,對於公共設施的致害,政府是不是應該賠償,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改革法律里還應該考慮。如果不能進一步完善賠償法,即使提出了行政訴訟,也不一定能夠獲得賠償。這是實體上的責任問題,國家賠償法沒確定下來。 龍衛球(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行政法專家對這個問題談得比較透了,我們是搞民法的,這個案子用民法也是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作為民事案解決很簡單,司機告公路或者受害者告公路管理部門,用民事侵權可以解決。但是這也只能解決賠償問題,這個解決只能是在民事意義上的一種事後的救濟。而到停止侵害這一塊,又涉及公路的問題。所以這個案子不是討論民事救濟的問題,救濟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無效率的官僚體系來管理公共資源,這些資源弄不好就具有危害性。 「政府本身就應該承擔各種社會責任,但是現在某些地方政府沒有履行義務和社會責任。」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 我講一下政府的責任。過去我們經常講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說企業除了要盈利之外,還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而政府本身就應該承擔各種社會責任,但是現在某些地方政府沒有履行義務和社會責任。所以應該更加強調政府的社會責任。我正著手弄出一些條條框框,強調政府最低的門檻必須做到這些。 第一是文化責任。政府在傳承文化、道德,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責任。 第二是制度責任。政府有義務制定各種制度規章,包括沈教授說的《國家賠償法》賠償制度的完善。 第三是人文責任。也就是教育、醫療、養老、扶貧等方面,政府應該承擔責任。 第四是維護公民權利的責任。保護弱者是政府的義務,維護公民權利,政府應該從統治為中心走向以公民權利保護為中心。 第五是明晰產權、提供公共產品。當然公共產品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提供,但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主要責任者之一。像道路的維護、道路的修建,政府在這方面的確是應該起到主要的作用。 第六是政府應該有保障社會公平的責任。城鄉之間的公平、地區之間的公平、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公平、官民之間的公平。 第七是政府應該具有公共治理和行政的責任。也就是說公共行政的責任,將法律付諸實施,實現治理的責任。 第八是政府應該具有社會治安和法治責任。我這里說的政府既包括行政、立法,也包括司法,他們有維護社會治安的責任,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九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政府要負責,一個善治的政府首先是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府,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應該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疾苦。同時善治的政府應該是公民導向的政府,以公民的要求、訴求為出發點,建立服務型的政府。善治的政府還應該是一個優質的政府,應該盡量提高服務質量,做到民本關懷。我想,這是一個合格政府應該也能夠做到的。 「關鍵還在於民主監督,特別是要建立公民問責制度,而不是上級政府問責。只有建立公民問責制度,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胡星斗:公權的缺乏效率,經濟學上把它歸結為政府的失靈。一個是官員的自利行為;第二個是產權不清,像國有的公共設施的確還存在產權不清的問題;再一個是政府對這個事件的原因和影響不了解,只能是從上到下施加壓力,因此不能督促下級政府進行有效的整改。這三個原因導致政府的失靈。解決這個失靈問題,一是要進行市場化改革,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公共設施、公共產品交給私人,即便是交給私人,政府也不能推託它自己的監管責任;第二,可以搞成政府與私人合作,在經濟學、管理學上叫PPP模式,就是公司與政府之間夥伴關系的管理模式。政府對監管這個責任永遠是跑不掉的。這是一個方面,通過市場化改革解決政府失靈的問題。 關鍵還在於民主監督,特別是要建立公民問責制度,而不是上級政府問責。只有建立公民問責制度,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騰彪(著名維權律師): 前幾年一直在討論「大政府」、「小政府」的問題,「小政府」未必不是強政府。除了效率問題,再一個就是體制問題,它不僅僅是提高效率,而是有沒有動力來解決這個事情?「公路百慕大」那邊多少人面臨危險,對政府官員來說,他們沒有緊迫感去解決。解決問題的動力,還得靠一些監督機制,比如問責制。有了監督機制,如果政府官員不去管,可能這個官當不成了,或者會受到法律的追究,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張樹義:經濟上的產權不清、公共權力來源也不清。比如我選你上去,你一定要對我負責。現在的情況是,他不認為他的權力是你給的,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很快解決。將來這方面會有體制建設的需求,至少我們可以指出造成這個事件弊端的根源。 合理、合法、公正、公開的效率原則,是大家公認的,但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人權的原則。如果生命權沒有被重視,沒有體現,我們就沒法加入現代行政的國際性標准體系。 胡星斗:從近幾年來看,中央還是表現出了以人為本的色彩和敢於負責任的決心。但是官本位的制度和官僚主義體制,使中央的決心很難落到實處。要克服這種官僚主義體制,可能要打破壟斷,包括對權力的壟斷、行政的壟斷,還包括既得利益的壟斷、所有制的壟斷。特別是像現在公共設施的建設,國家的電力系統、鐵路系統的高度壟斷,結果弄得腐敗不堪,經常出各種責任事故。只有打破這樣的壟斷,才能逐漸瓦解官僚主義的體制,只有瓦解官僚主義的體制,才能建立民本的政府,而不是官本的政府。我說的官僚主義體制,指的就是層級控制,只對上級負責的這種官僚主義。 「人大代表是民主選舉的,既然是民選的,那你應該知道怎麼負責。這個很重要。」 龍衛球:現在我們常常會泛化地講公共利益,實際上,公共利益是可以具體化的。公共利益不僅僅利益是公共性的,還要強調需要落在公共權力行使范圍。如果不屬於這個范圍,怎麼叫公共利益呢? 張樹義:我們所眼見的實體公共利益,可能變成政績的利益、某個個體的利益、政府的利益。所以公共利益要通過一定程序才能成立。我們現在把公共利益作為一個標簽,一些官員一張嘴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界定是離不開程序的,沒有程序就沒有公共利益,只有權力利益。 沈巋:如果我們督促有關負責人負責的話,當地的人大代表也應該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大代表究竟在干什麼?長沙的「公路百慕大」出現那麼多事故,出現那麼多死傷,他們居然沒有任何反應,也沒有提出任何的質詢案,這個應該引起重視。人大代表是民主選舉的,既然是民選的,那你應該知道怎麼負責,怎麼給政府施加壓力,這個很重要。 胡星斗:我最近想做政府再造這個概念,當然這個不是政治層面的,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就是如何把層級式的官僚政府,變成一個以民為本的公民導向這樣一個小一點的政府,一個責任政府,我想這可能是一個根本。政府再造包括政府行政的公開透明,更多的法治化、民主化,如何更加公正、尊重公民。這不僅僅是通過搞政績工程、搞經濟建設,還要通過人民擁護、憲政、人民選舉來樹立。最關鍵的是政府要可問責的,而且是可以公民問責,通過這樣來重塑政府,讓它對人民負責。 龍衛球:第一點,我們的政府應該成為一個小心翼翼的適度的政府。比如說政府並非很大,大了又承擔不了責任,效率就低,所以我覺得應該適度地縮小。
記得採納啊
Ⅷ 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有哪些
芮沐,中國法學「第一翁」
(1908年—)
我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的創始人,以百歲高齡被尊為中國法學「第一翁」。1954年後到北京大學法律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執教近70年,親自指導了12屆博士研究生,著有《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等。
韓德培,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
(1911-2009年)
我國國際法學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79年開創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推動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環境法研究所。他著作等身,其中《國際私法》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部統編教材,《環境保護法教程》是我國第一本環境保護法的教材。
王鐵崖,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1913-2003年)
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創始人,國際法研究院士,是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新中國成立初,參與了《共同綱領》的起草;1984年、1990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基本法起草。著有《戰爭與條約》、《中國舊約章匯編》等,譯作《奧本海國際法》。
王名揚,「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1916—2008年)
當代著名行政法學家。1946年考取最後一批國民黨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1958年學成回國。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部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編寫工作。著有《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等。福布斯網站將其列為「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Ⅸ 張樹義的法學專著
論述題高分應試手冊(2007年國家司法考試應試指南)/張樹義主編,2007-5-1版
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卷(修訂版)(2007年司法考試重點難點疑點精/張樹義主編,2007-3-1版
法治政府的基本原理(法治政府叢書)/張樹義主編,2007-1-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修訂版)(附光碟)(2007司法考試名師講義)/張樹義著,2007-1-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07國家司法考試一本通)(飛躍版)/張樹義,2007-1-1版
論述題高分應試手冊(2006年國家司法考試應試指導)/張樹義,2006-6-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06年國家司法考試名師考點配題精講)/張樹義,2006-5-1版
2006年司法考試同步測試題(指南針司法考試叢書)/張樹義等,2006-5-1版
糾紛的行政解決機制研究-以行政裁決為中心/張樹義,2006-1-1版
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卷(修訂版)(2006司法考試重點難點疑點精解/張樹義,2006-3-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修訂版)(附MP3)(2006年司法考試名師講義)/張樹義,2006-1-1版
2006國家司法考試一本通-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張樹義,2006-1-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程(高等法學繼續教育案例教程叢書)/張樹義,2005-9-1版
行政程序法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張樹義,2005-8-1版
訴訟法(2005司法考試重點法條配套測試題解)/張樹義 劉玫,2005-5-1版
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修訂版)(2005年司法考試重點.難點.疑點/張樹義,2005-1-1版
2005年指南針司法考試叢書-法條串講/張樹義等,2005-4-1版
2005年指南針司法考試叢書-同步測試題/張樹義等,2005-4-1版
行政法學(公法系列教材)/張樹義,2005-4-1版
行政法學案例教程(高等教育法學專業案例教材)/張樹義,2003-8-1版
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最新必讀法律法規匯編/張樹義,2004-12-1版
國家司法考試歷屆考題名家解析(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復習教材/張樹義,2004-11-1版
2004年司法考試-法條串講(指南針司法考試叢書)/張樹義等,2004-4-1版
2004年司法考試重點.難點.疑點精解叢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張樹義,2004-4-1版
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最新必讀法律法規匯編/張樹義,2004-4-1版
2004年司法考試-同步測試題(指南針司法考試叢書)/張樹義等,2004-3-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論點.法規.案例(21世紀法律教育法規叢書)/張樹義,2004-2-1版
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全真模擬試卷名家精編精解/張樹義,2004-1-1版
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典型案例名家評析/張樹義,2004-1-1版
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教程-含各科要點難點考點精粹/張樹義,2003-12-1版
國家司法考試-歷屆考題名家解析(全國司法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張樹義,2003-11-1版
2003年國家司法考試命題預測試卷、答案及解析/張樹義,2003-7-1版
2003中法網司法考試名師輔導叢書-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基礎課堂筆記/張樹義,2003-6-1版
2003年司法考試重點.難點.疑點精解叢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張樹義,2003-4-1版
2003年司法考試名師輔導-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張樹義,2003-2-1版
行政訴訟證據判例與理論分析(訴訟證據叢書)/張樹義,2002-12-2版
國家司法考試-典型案例名家點評/張樹義,2002-10-8版
國家司法考試-歷屆考題名家解析及預測/張樹義,2002-10-8版
國家司法考試-必讀法律法規匯編(供第2屆考生專用)/張樹義,2002-10-8版
國家司法考試-要點難點考點精粹(供第2屆考生專用)/張樹義,2002-4-15版
國家司法考試-標准化全真模擬試卷名家精編精解(供第2屆考生專用)/張樹義,2002-8-15版
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法學透視-行政法學背景分析(公法論叢)/張樹義,2002-7-15版
變革與重構-改革背景下的中國行政法理念/張樹義,2002-7-15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釋評/張樹義,2002-8-12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堂筆記(中法網國家司法考試名師/張樹義,2001-8-1版
全國司法統一考試命題預測試卷及解答/張樹義,2001-11-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程(新編成人高等法學案例教/張樹義,2001-4-1版
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張樹義,2000-11-1版
行政法學(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張樹義,2000-5-1版
行政法教學案例--法學教學案例叢書/張樹義,1999-7-1版
引文索引
談調解在我國行政訴訟中的適用 /叢彥國,,
從一案例窺視行政法的幾個小問題 /牟玲玲,,
略論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 /焦南凡,,
論溢油鑒定在海事行政執法中的法律適用 /張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