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美國民事訴訟法pdf

美國民事訴訟法pdf

發布時間: 2022-09-20 19:31:13

① 美國民事訴訟

一杯價值百萬美元的咖啡

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麥當勞咖啡燙傷案」(Liebeck v. McDonald』s Corp.,1994)家喻戶曉,聲名狼藉,其真相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版本是,一位美國老太太在麥當勞喝咖啡,一不小心被燙了一下,居然在腿上燙起了一個水泡。老太太本來沒想打什麼官司,卻被身旁一個無事生非的律師看在眼中。他主動上前說:「夫人,請不要走,我是律師,可以免費幫助您打這個官司。」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老太太福星高照,歪打正著,竟然贏得了三百萬美元的巨額賠償,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婆,令世人跌破眼鏡,笑掉大牙。

時光流逝,白駒過隙。案發十餘年之後,回首往事,根據對案情內幕的深入挖掘和訴訟細節的法律分析,麥當勞咖啡案的實情,以及麥當勞公司是否應對其滾燙咖啡負有賠償責任的問題,遠比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的「小道新聞」錯綜復雜,啟人深思。

這個案子的主角名叫斯黛拉·莉柏克(Stella Liebeck),當時已有七十九歲高齡,家住新墨西哥州,退休前是超級市場收銀員。1992年2月,莉柏克搭乘外孫駕駛的轎車,途經當地一家麥當勞快餐店,通過「駕車銷售窗口」買了一杯咖啡,售價四十九美分。駛離餐館後,莉柏克需要往咖啡里添加奶粉和白糖,外孫便停住了車。

當時,老太太坐在前座乘客位,把杯子停放在雙膝之間,左手拿著奶粉袋和糖袋,右手試圖打開杯蓋,沒料想,一個意外閃失,整杯滾燙的咖啡潑灑在兩腿之間,致使大腿內側、股腹溝、外陰部、前臀等處嚴重燙傷,其中「三度燙傷」面積佔全身皮膚百分之六。

在醫學術語中,燙傷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面積」和「深度」。皮膚表皮的燙傷屬於「一度燙傷」,皮膚紅腫,感覺疼痛,但數日後便可痊癒;在傷及真皮的「二度燙傷」中,皮膚表面長出水泡,疼痛難耐,但一至二周內便可痊癒;傷到真皮深處的燙傷,則需要三至四周的時間才能痊癒。真皮到皮下組織之間的深度燙傷,就是最嚴重的「三度燙傷」,傷口變成白色,感覺不到疼痛,皮下組織完全壞死,即使治癒,也永遠無法恢復原有功能,當傷害范圍過大時,還需要進行植皮手術。 「三度燙傷」大都因高溫導致,或溫度僅為「次高溫」,但卻像「熱水袋」式燙傷效應一樣,因較長時間作用而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炒菜、煮粥、煲湯、泡茶、沖咖啡時,因疏忽大意,偶爾造成過「一度燙傷」或「二度燙傷」,但「三度燙傷」比較罕見。在麥當勞咖啡案中,為何潑灑了一杯咖啡,竟然造成當事人極為嚴重的「三度燙傷」呢?主要原因為:第一,當年麥當勞出售的咖啡,確實燙得令人難以置信,溫度比同業高出了 10℃~16℃,細節待後詳述。第二,莉柏克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皮膚幾乎像嬰兒一樣嬌嫩。第三,女性兩腿之間的「敏感部位」,恰好又是全身皮膚中最嬌嫩的部位。第四,滾燙的咖啡並非潑灑在光裸的皮膚上,數秒鍾後自動流失,而是傾灑在老太太身穿的薄布褲子上,當時沒有也很難迅速剪開褲子,結果造成了「熱水袋」式的燙傷效應。

可憐的莉柏克住了八天醫院,總算脫離了生命危險,出院後卧床不起,直到兩個多月後,傷口才逐漸痊癒,後來又做過多次植皮手術,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難以自如行走。因「敏感部位」慘遭燙傷,老人蒙受了極大的身心痛苦,甚至險些造成了生命危險。盡管莉柏克的女兒未雨綢繆,為母親購買了醫療保險,盡管莉柏克本人享有聯邦政府提供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醫療補貼,但是,自付部分的醫療費用仍然相當驚人。

傷勢初步穩定後,莉柏克的女兒憤憤不平,遂給麥當勞寫了一封報怨信,以咖啡過燙為由,要求賠償醫療費、照顧病號的誤工費等,共計兩萬美元。可是,麥當勞目光短淺,剛愎自用,不肯「破財免災」,僅同意支付八百美元「安慰費」。但是,莉柏克全家不肯輕易善罷甘休。

沒過多久,莉柏克的女兒偶然結識了一位名叫摩根(S. Reed Morgan)的得州律師,此公精明老辣,經驗豐富,擅長賠償訴訟,曾為一位被咖啡燙傷的顧客提供法律服務,與麥當勞折沖交涉,最後達成庭外和解,贏得了一筆兩萬美元的傷害賠償。初步了解案情後,摩根律師判定,老太太的傷情令人震驚,兩腿之間「體無完膚」,麥當勞難逃法律責任。於是,莉柏克鼓足勇氣,以咖啡質量缺陷、危及人身安全、釀成責任事故為由,一張狀紙把麥當勞告到了聯邦地區法院

在美國的產品責任案中,消費者只要舉證產品有缺陷,造成了人身及財產損害,往往就可以勝訴。在麥當勞咖啡案中,適用的法律是民事侵權,其法律根據為,麥當勞公司是快餐店的擁有者,有責任和義務對顧客主動提供保護;如果咖啡溫度過高,而且沒有事先警告,致使顧客遭受身體傷害和財產損失,則顧客有權起訴賠償。如果侵權行為屬於「輕率的」和「惡意的」,原告贏得官司之後,不僅會得到實際損害賠償(償還醫葯費、誤工的薪酬等),而且還可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和巨額懲罰性賠償。

1994 年7月,「麥當勞咖啡案」開庭時,新聞媒體一反常態,站在了大公司麥當勞一邊,對原告冷嘲熱諷,挖苦調侃。陪審團也覺得此案滑稽可笑,荒謬絕倫,以為原告只是被燙出了幾個水泡而已,瑣事一樁,不足掛齒。可是,當陪審團看了醫生的診斷報告和受害者的傷情照片後,皆感驚心動魄,極度震撼,這個貌似荒誕不經的燙傷案,顯然非同尋常,不可低估。

可是,傷勢觸目驚心,照片慘不忍睹,遭遇令人同情,並不能從事實和法律上證明麥當勞應當承擔產品質量責任。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眾所周知,咖啡是用嘴喝的,不是往褲襠里潑的!控方必須以令人信服的真憑實據,證明的確由於麥當勞咖啡的質量缺陷,以及由於麥當勞公司「輕率的」、「惡意的」行為,導致原告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才能打贏這場「荒謬絕倫」的民事賠償官司。

在法庭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麥當勞咖啡燙傷顧客的事故是司空見慣的家常便飯?還是偶爾發生的個別現象?在控方律師要求下,法官下令,麥當勞必須公開內部秘密文件和統計數據。令陪審團大吃一驚的是,這些文件和數據顯示,在1982至1992年的十年期間,麥當勞總共遭到七百餘起咖啡嚴重燙傷事故的投訴,其中有數十起造成顧客外陰部、股腹溝、大腿內側等「敏感部位」燙傷,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身心痛苦。盡管聯邦法院從未正式立案受理這些投訴,但暗地裡,麥當勞平均每年花費五萬美元,償付因咖啡燙傷引起的庭外和解以及給受害者賠償一點兒象徵性的「安慰費」。

可能有人認為,麥當勞實在太傻了,為何不在出庭前對文件和統計數字做些「修飾」呢?簡單而言,麥當勞根本不敢!輸掉一個民事官司,不過賠償幾十萬或幾百萬美元而已,可是,篡改文件和商業統計資料,則是涉及「偽證罪」和妨礙司法的刑事重罪,一旦不慎露出馬腳,整個公司將面臨萬劫不復的滅頂之災。在此問題上,麥當勞公司的老總比「拉鏈門」中的柯林頓總統要遵紀守法得多。

言歸正傳。既然燙傷事故不是個別和偶然現象,麥當勞為何掉以輕心,疏忽大意,對消費者的投訴置若罔聞,對燙傷事故漠然置之呢?辯護律師解釋說,麥當勞每年售出大約十億杯咖啡,十年以來,總共售出了大約一百億杯,相比之下,同期發生的燙傷投訴事故,只有區區七百餘起,即平均每一億杯才出現七起燙傷事故,事故率為百分之零點零零零零零七,實際上相當於零,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從商業統計和「數字化」管理的角度看,被告律師的辯解貌似有理,實則自食惡果。陪審團認為,在事故率相當於零的數字背後,是七百餘位消費者慘遭嚴重燙傷的可怕事實。在美國的商業法規中,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原則性問題,豈能以統計數字為由,傲慢不羈,冷漠無情,敷衍搪塞,推脫抵賴。此外,律師提醒陪審團注意,常識告訴人們,麥當勞統計的投訴數字只是冰山一角,肯定還有數量眾多的燙傷受害者,有苦難言,匆匆離去,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可能有人納悶,麥當勞的咖啡為何動輒造成燙傷事故呢?控方律師的抽樣市場調查顯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麥當勞的咖啡確實燙得驚人,在全美快餐業名列榜首。據調查,漢堡王(Burger King)、甜面圈(Dunkin』Donuts)、溫迪(Wendy)等十餘家麥當勞主要競爭對手出售的咖啡,以及普通美國家庭中飲用咖啡的溫度,一般在70℃~75℃。根據筆者的「業余市場調查」,近年來在美國風靡一時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所售咖啡的溫度,一般僅在75℃左右;此外,筆者所在美國公司為雇員提供的免費咖啡的溫度,同樣僅在70℃~75℃之間。
可是,當年麥當勞所售咖啡的溫度,竟然高達82℃~86℃,比同業整整高出了大約10℃~16℃!燙傷專家出庭作證時指出,如果麥當勞咖啡的溫度與同業「保持一致」,原告遭受的燙傷將輕得多。這個轟動全球的賠償官司,很可能根本就無從談起!

那麼,麥當勞的咖啡如此之燙,是否系雇員粗心大意,違規操作,或質量管理的缺陷失誤所造成呢?對此,麥當勞主管產品質量的副總出庭作證說,咖啡溫度過燙,恰恰系嚴格遵循了操作和質量控製程序。根據麥當勞公布的產品質量手冊,咖啡應以96℃左右的熱水沖泡調和,當完成全部生產程序,最後端到顧客手上待飲時,咖啡溫度應保持在82℃~86℃之間。

接下來的問題是,麥當勞為何無視燙傷事故頻發,死活非要把咖啡溫度設置在快餐業「高不可攀」的危險高度呢?出庭作證時,麥當勞的老總口若懸河,振振有詞,自吹自擂,理直氣壯。他向陪審團解釋說,咖啡溫度的設置,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根據咖啡專家的建議。為了提取咖啡的迷人香味,咖啡豆經挑選、烘焙、研磨等程序後,以96℃的熱水沖泡調和時口味最好,在82℃~86℃飲用時口感最佳,味道醇厚,盡顯神妙本色,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麥當勞每年售出十億杯咖啡,是位居亞軍的「甜面圈」的兩倍,在全球快餐業獨領風騷,名列榜首,恰恰說明麥當勞的咖啡品質超群,溫度恰如其分,消費者對此情有獨鍾。

這時,摩根律師抓住破綻,出其不意地追問了一句:「貴公司除了咨詢咖啡專家的『高溫』建議之外,是否從顧客人身安全的角度著想,咨詢過燙傷專家的專業意見?」麥當勞老總不敢信口開河,隨意扯謊,只得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咨詢過。」官司打到此時,被告已處於明顯下風。作為全球財富五百強大企業和世界第一大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剛愎自用,執迷不悟,把咖啡溫度設定在快餐業「名列榜首」的高度,在十年期間破費五十萬美元巨款「化解」燙傷事故;與此同時,麥當勞從未就「高溫咖啡」與燙傷事故頻發之間的關系咨詢過醫學專家的意見,給陪審團留下了極為惡劣的印象。

對麥當勞更為不利的是,它一方面出售「高溫咖啡」,一方面卻漫不經心,疏忽大意,未在咖啡杯醒目之處,以法律術語「警告」(Warning)「高溫熱飲,小心燙傷」,僅以極小字體「提醒」(Reminder)顧客注意。從法律角度看,這是顯而易見的疏忽大意,後患無窮的硬傷漏洞,追悔莫及的致命失誤。

麥當勞的律師強調,潑灑滾燙的咖啡會造成嚴重燙傷,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難道還需要特意向顧客「警告」嗎?控方反駁道,麥當勞咖啡的溫度高得不可思議,顧客意外失手,潑灑了一小杯咖啡,竟然造成全身百分之六的皮膚「三度燙傷」,竟然花費了高達數萬美元的醫療費用,竟然險些造成年高體弱的受害者生命危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咖啡燙傷案匪夷所思,驚世駭俗,已經完全超出了「最基本的常識」范疇。

針對「最基本的常識」問題,多數法律專家認為,假如麥當勞「隨波逐流」,在咖啡溫度上與全美快餐業「保持一致」;假如麥當勞防患未然,事先以法律術語「警告」高溫咖啡可能造成致命燙傷,那麼原告打贏官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歐美各國格調高雅的咖啡沙龍,沖調和品嘗咖啡都是一門藝術。為了追求最佳品味和口感,咖啡的溫度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品嘗飲用咖啡時,絕大多數咖啡「發燒友」一絲不苟,嚴格遵循專家的「高溫」建議,同時配以精美高雅的咖啡器具。喝咖啡的講究也很多,比如,當往咖啡里加糖時,應當先用鑷子夾起方糖,輕輕放在小盤上,然後再用小匙放入杯中。如果直接用手指或鑷子夾糖,一來禮儀風度欠佳,二來極易意外失手,致使滾燙咖啡濺出,造成燙傷事故。

問題的關鍵在於,麥當勞是低檔廉價的連鎖快餐店,不是高尚雅緻的咖啡沙龍;麥當勞的主顧是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的工薪階層,不是悠閑自在、附庸風雅的貴婦雅客,不可能有那麼多閑情逸致,嚴格遵循咖啡專家的建議。就品質而言,麥當勞的咖啡平淡無奇,與「品質超群」壓根兒不沾邊。如果說號稱「法國文化象徵」的巴黎市中心普羅可布咖啡館(Cafe Procope)的咖啡能打九十分,咖啡連鎖店「星巴克」的咖啡能打八十分,那麼,麥當勞的咖啡最多隻能打個六十分,勉強及格而已。麥當勞每年售出十億杯咖啡,憑借的是鋪天蓋地的促銷廣告,憑借的是遍布全球的三萬多家連鎖店,憑借的是快捷方便和價格低廉,而不是其咖啡芳香迷人,溫度滾燙,品質非凡,口感絕佳。

市場調查統計顯示,購買麥當勞咖啡的顧客,大約有一半並未在店內飲用,而是或攜至車上,或返回家中,或抵達辦公室之後才開喝。另外,麥當勞使用的咖啡杯,是那種柔若無骨、價廉簡陋的一次性紙杯,很容易因意外失手導致咖啡潑灑。因此,如果咖啡滾燙,缺乏法律警告,極易給毫無心理准備的消費者造成無妄之災。

正因如此,全美快餐業各巨頭皆有自知之明,不敢以格調高雅的咖啡沙龍自居,先後主動降低了咖啡的飲用溫度。唯獨麥當勞一家妄自尊大,店大欺客,不知天高地厚,不顧事故頻發,執迷不悟,無知無畏,特立獨行,冷漠無情,財迷心竅,草菅人膚,終於引發了這場轟動全球的司法大案。

最後,陪審團一致判決,麥當勞出售的咖啡質量低劣,溫度過高,毫無必要,不可理喻,在產品安全問題上,掉以輕心,疏忽大意,侵犯了原告的人身安全,造成了重大傷害事故和經濟損失,因此,必須承擔咖啡質量低劣的法律責任,償付原告二十萬美元的「補償性賠償」(Compensatory Damages)。考慮到原告不慎失手,亦應對事故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麥當勞公司的實際責任減為百分之八十,賠償總數相應地由二十萬減為十六萬美元。

在這起咖啡燙傷案中,原告及其家人遭受的實際經濟損失,滿打滿算只有兩萬美元左右。由此,在十六萬美元的「補償性賠償」中,其中十四萬美元可視為對原告的精神傷害補償。如果司法裁決到此為止,像麥當勞這樣的大公司,腰纏萬貫,富可敵國,十餘萬美元的民事賠償,只相當於全年銷售收入的滄海一粟,九牛一毛,可謂不痛不癢,無關宏旨,根本不值得捶胸頓足,哭爹喊娘,死去活來,痛不欲生。

接下來,陪審團的判決涉及歐美國家民事案中常見的「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這是一種賠償數額大大超過受害人實際損失的賠償,其目的是以鐵腕嚴懲侵權和違法者,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使那些惡意侵權、欺詐造假或負有產品責任的公司企業不寒而慄,聞風喪膽,談虎色變,永不敢犯。依照美國法律,只要被告存在「欺詐的」、「輕率的」、「惡意的」、「任意的」、「惡劣的」、 「後果嚴重的」侵權或責任行為,即可適用此項法規。
經閉門討論,陪審團判定,麥當勞不但應當承擔咖啡過燙、質量低劣的法律責任,而且由於對顧客的投訴置若罔聞,對數百起燙傷事故漠然置之,其侵權行為已經明顯構成了「輕率的」和「惡意的」性質,因此,除了「補償性賠償」之外,被告應償付原告二百七十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這樣,一杯售價四十九美分的咖啡,終於造成了麥當勞公司二百八十六萬美元的巨額責任賠償!

判決公布後,全美震驚,朝野大嘩。新聞媒體大肆炒作,避實就虛,歪談法律,聳人聽聞;平民百姓不明細節,道聽途說,長吁短嘆,怨聲載道,痛斥老婦敲詐有術,律師奸詐貪婪,法律荒誕無稽,賠償高聳入雲,陪審團荒謬絕倫。更有貪財好事之徒,連夜趕往麥當勞喝咖啡,唯恐溫度不高,就怕咖啡不燙,夢想天降宏運,指望「一燙致富」。但是,麥當勞洞察其奸,防患未然,早已在咖啡杯醒目之處,標明了「高溫熱飲,小心燙傷」等法律術語警示,同時蔫不悄兒地把咖啡溫度降到了70℃~72℃,使做夢發財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不但趁火打劫、做夢發財的主兒未能大發橫財,而且莉柏克本人最終也沒拿到二百八十六萬美元巨額賠償。主審法官認為,陪審團在認定事實方面基本恰當,判處「懲罰性賠償」的理由亦相當充足,但是,在此案中,原告本人的責任不可低估,而且陪審團判決的「懲罰性賠償」的金額明顯過高,意氣用事,罰不當罪,矯枉過正,有失公平。於是,法官大筆一揮,將「懲罰性賠償」由二百七十萬一傢伙砍至四十八萬美元,加上原有的十六萬美元「補償性賠償」,麥當勞應付的賠償總額降低為六十四萬美元。

持平而論,主審法官的改判比較公正。盡管麥當勞剛愎自用,罔顧投訴,草菅人膚,責任難逃,但是,在此燙傷事故中,原告本人疏忽大意,不慎失手,其應承擔的個人責任,至少應佔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賠償金由二百八十六萬降為六十四萬美元,似乎比較合情合理。

可是,控辯雙方皆不同意法官裁定,聲稱繼續上訴。但沒過多久,雙方突然宣布,兩家已達成了秘密庭外和解。原因很簡單,原告年事已高,風燭殘年,體弱多病,來日無多,如果官司逐級上訴,層層喊冤,曠日持久,遙遙無期,即使最終獲得了巨額賠償,仍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為宜。而麥當勞出售的咖啡確實奇燙無比,如果繼續跟一個年過八旬、慘遭燙傷的老太太對簿公堂,扯皮斗氣,糾纏不清,媒體趁機胡說八道,搬弄是非,起鬨架殃子,既損害麥當勞的商業形象,又影響全球連鎖店的日常生意,還是折中妥協、庭外和解為好。

多年之後,據法律界權威人士披露,麥當勞秘密支付莉柏克的一次性「和解費」,總金額大約在六十至七十萬美元左右,與法官的裁定大致相當。刨去三分之一的律師費,莉柏克大概拿到了四十餘萬美元賠償,其附加條件為:受害者全家必須「保持沉默」,不得以寫文章、出書、接受媒體采訪等形式「舊案重提」,不得披露案情和解的內幕和細節,破壞麥當勞公司的商業信譽和形象。這個轟動一時的大案,終於正式降下了帷幕。

在保護消費者權益、預防熱飲燙傷問題上,「麥當勞咖啡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和免費廣告的宣傳作用。通過此案,全美餐館飯店和全球消費者皆知,意外潑灑了一杯燙咖啡,竟然可能造成近乎致命的人身傷害,竟然可能引發轟動全球的賠償大案,竟然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元的懲罰性賠款,絕對不可以置若罔聞,掉以輕心!對於公司和企業老闆來說,麥當勞案相當於殺一儆百、當頭棒喝的嚴重警告:別把豆包不當干糧,別把顧客不當上帝,別把消費者投訴不當回事兒!

值得一提的是,因麥當勞咖啡燙傷事故發生在轎車內,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的意外傷害事件,全球汽車廠商皆從顧客安全著想,在車座旁邊精心設計了安全放置飲料杯的特別位置,極大地減少了不慎潑灑熱飲的可能性。這種對消費者人身安全高度重視的人性化設計,亡羊補牢,防患未然,造福顧客,功在社會。

可能有人認為,一個不足掛齒的咖啡燙傷案,竟然索賠數百萬美元巨款,這豈不是把法律當兒戲?這豈不是違背了常理世情?其實,這恰恰正是美國法律的高明之處!在通常情況下,的確應當遵循小過失小懲罰、大過失大懲罰的民法原則。可是,美國有三億消費者,即使其中的百分之一遭受大公司的惡意欺負,或因遭受侵權和欺詐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害,被迫耗費時間和金錢去打官司或「打假」,也將是司法資源和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

因此,只有把違法企業和侵權造假者罰得死去活來,傾家盪產,銷聲匿跡,追悔莫及,只有使受害者和「打假者」一夜暴富,名滿天下,揚眉吐氣,心花怒放,才能真正捍衛法律的尊嚴和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卓有成效地打擊惡意侵權和商業欺詐,才能從嚴督促企業遵紀守法和誠實經營,才能最終形成井然有序和善待消費者的良好市場環境。乍看之下,「懲罰性賠償」違背了常理世情;冷靜思考,其實這是高度法律智慧的體現。

「麥當勞咖啡案」後,美國各州出現了一堆因熱飲過燙對麥當勞、漢堡王等快餐連鎖店提起訴訟的官司,迄今為止,無一勝訴。但是,律師貪得無厭,無事生非,另闢蹊徑,高招迭出。2002年,紐約州兩位青少年指控麥當勞公司故意隱瞞快餐食品存在的健康風險,發布欺騙性廣告,誤導顧客頻繁光顧,引發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等健康問題。

2005年,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正式裁決,要求麥當勞對「集體訴訟」進行應訴。上訴法院裁決,原告律師有權搜集證據以支撐訴訟,可以向麥當勞公司索要相關的內部資料和秘密文件。麥當勞總部申辯說:「這種千奇百怪的民事訴訟,簡直就是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眾所周知,麥當勞並未用槍頂住任何人的後脊樑,強迫消費者購買漢堡包。

然而,就某種意義而言,「麥當勞肥胖案」這類荒誕無稽的官司,並非一無是處。面對官司和民意壓力,麥當勞與時俱進,改弦更張,開始嘗試改用低脂油,改良菜譜和軟飲料,減少油炸食品,增加蔬菜水果,試圖重塑自身形象,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贏得全球消費者。

正是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下,超級跨國公司的實力越強大,往往越不敢恃強凌弱,蠻橫霸道,更不敢肆無忌憚地把利潤置於公眾利益之上,反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遵紀守法,嚴格自律,在產品質量和顧客服務方面,更不敢玩奸耍猾,稍有閃失。正是在陪審團審判的威懾之下,超級跨國公司不得不視普通消費者為上帝,成為遵奉商業規范、童叟無欺的道德楷模,成為樂善好施、肩負社會責任的慈善大家。

② 行為保全的英美法系中的行為保全制度

禁令在英國歷史上是由衡平法院發展出來的一種由法院以自由裁量給予的救濟,其目的在於彌補普通法法院所給與的法律救濟的不足。它包括中間禁令()和終局禁令(FinalInjunction)。當事人通過向法庭申請中間禁令要求禁止被申請人採取某些行為從而達到在訴訟過程中維持現狀的目的。通常英國法官在受理有關中間禁令的申請的時候主要考察兩個方面,即①原告能否提出證據證明其有可能最終勝訴;②原告能否證明,由於得不到禁令而遭受的損失將超過被告的活動因禁令暫時所加的限制遭受的害處與不便。如果原告能夠證明以上兩點,他就能夠取得禁令。
美國法律將禁令視為一種「非常的法律救濟」,即,是一種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才能給予當事人的救濟。《美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共規定了兩種中間禁令:預備性禁令(preliminaryInjunction)和暫時禁令(temporaryInjunction)。如果審理結果證明作出中間禁令是錯誤的,被告由於禁令所遭受的損失應當獲得補償。因此在該法第65條C款規定,除非申請人提供擔保,不得發布暫時禁令或預備性禁止令。提供的擔保金額是法院認為適當的,能夠支付對方當事人阻止或限制活動所支出的費用或遭受的損失。

③ 美國訴訟為什麼可以first amended complaint second amended complaint

美國民事訴訟規則(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re, FRCP)允許對original complaint作出修改。甚至可以多次修改,所以會產生first amended complaint, second amended complaint等等。
另外根據案件進展到不同階段,包括是否已發出傳票、被告是否已收到傳票、是否已開庭、被告是否出庭應訴等,修改起訴書complaint會需要遵照不同的程序,例如是否和amended complaint一起發出summon等。適用的具體規則也不同,具體參見FRCP Rule 4 和 5(a)(1)/(a)(2).

④ 什麼是糾問制的審判制度什麼是對抗制的審判制度

糾問式審判也叫糾問式訴訟,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回審問式訴訟」。其主要答特點是: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對抗制的審判制度即為為使兩股或多股能力或勢力的之間的互相對抗,以此來達到平衡的目的而產生或者制定的規則、制度。

對抗制並不是單純的,使對抗使兩股或多股能力,或勢力的之間的互相對抗而已,還必需為達到制衡的效果而制定規則,否則一旦盲目使有害的事物相對抗時,也會使該有害事物團結、互生而產生新的有害事物。

(4)美國民事訴訟法pdf擴展閱讀:

訴訟法中的對抗制是與糾問制相對的一種民事訴訟程序制度。該制度下,主要由律師為當事人出庭辯護,而法官所起的作用相對被動。理論上,當事人承擔提出法律和事實的全部責任;法官僅有確認或拒絕當事人主張的義務。

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對抗制制度主要應用在普通法系,是美國民事訴訟法最主要的特徵。

⑤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是怎樣的

在任何民事訴訟中,從提交起訴狀到審判期間都存在著諸多步驟,而這其間的許多步驟都發生在審前階段.在美國,一個民事案件以一種宜於審判的形式而被明朗化之前,可能會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審前准備.
的確,審前程序是美國民事訴訟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今天,審前程序在美國不再是審判的前奏,相反,它被設定為一個無須審判而結束案件的途徑.據美國法院行政管理辦公室統計,1999年,在聯邦法院系統中起訴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的不到3%,其餘都在審前階段得以解決.而在我國,每年幾乎90%以上的案件都需進入審判程序得到解決.
確立審前程序的目的非常簡單:清除無關的事項,准許當事人獲得信息,並且確定是否存在適於審判的爭點,所有的內容都導向一個有效率的審判或在知情後作出的和解.
美國的審前實務包括審前會議、動議、證據開示(Discovery)、即決判決等幾個核心機制.
(一)審前會議
最初的審前會議被設定為法官和律師為准備審判而召開的會議,以後審前會議則被擴展為包括司法案件管理及和解討論在內的程序.確定審前會議的理念在於,如果存在適當的審前程序,那麼只有那些真正存在爭執的事實焦點才會被提交給事實審理者進行審判.而且早期的司法介入能夠幫助所有的程序參加人盡可能清楚地了解糾紛,關注其核心內容,迅速發掘需要了解的信息,促進協商處理或將事項及時地、整潔地交給審判法官.
首次審前會議也被稱為日程安排會議,即由法官主持雙方達成一個關於提交動議、修改訴辯狀、合並其他當事人和完成證據提交與展示以及確定審判日期等事項的時間表.
在審前會議中另一個要討論的重要問題當然就是和解.和解通常由主審法官主持,但主審法官應在多大程度上推進案件和解?法官是否應該和雙方當事人分享她對於案件的看法?法官分別接觸各方當事人或者同時與雙方談話是否無關緊要?假如法官扮演一個和解的角色,那麼如果隨後案件在該法官面前審判,當事人是否會感到不舒服?等等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美國司法系統.
新近的研究表明,盡管聯邦法官鼓勵和解,但是大多數法官僅限於簡短地提出多個適於和解的理由.一些調查數據也表明,和解率最高的法官往往是那些簡單地通過設定嚴格的審判日期以迅速將案件推進審判的法官,而非積極從事和解談判或其他形式的案件管理的法官.
在臨近審判日期時,如果案件還沒有和解,將會舉行一個最後審前會議.在會議上,當事人將制定一個審判計劃,包括促進證據採納的計劃.法院會命令律師或當事人列出一個預期將在審判中提出的所有證據清單,包括將出庭作證的證人和專家.
(二)動議
動議是當事人為請求法院發布一項命令而提出的申請.動議的事項可以是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延長時間的請求到要求法院作出制裁命令或要求中間緊急救濟等復雜的請求應有盡有.也存在處置性動議,即請求法院不經審判而判定案件,包括答辯前要求撤銷案件的動議,要求就辯訴書作出判決的動議,要求即決判決的動議等等.
在美國,法院通常不會自行審查起訴狀的充分性,對於原告起訴狀中任何缺陷提出異議是被告的責任.因此,除非是缺乏主題事物管轄權,否則不能在對方當事人已提出異議的情況下,撤銷那些存在初步缺陷的起訴狀.對於原告的起訴,被告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予以回復,一是提交答辯狀,二是提出主張特定抗辯的答辯前動議.這些抗辯通常聲稱起訴狀向錯誤的法院提交,必要的當事人沒有被合並,或者起訴狀缺乏法律價值等等.這些抗辯既可以在被告的答辯狀中主張,也可以作為被告答辯前動議的根據而提出,從而使原告的起訴狀被撤銷.
如果被告在法定期限內未對起訴狀予以任何方式的回復,將受到法院對他不利的不應訴判決.不應訴判決是一個關於案件實體的終局判決,只有在被告表明存在可原諒的疏忽或者判決是通過欺詐、虛假表述或其他失當行為獲得的情形中,才能撤銷不應訴判決.
在提交答辯狀及訴辯結束後,任一方當事人都還有其他機會請求法院不經審判而單獨對訴辯狀作出判決,這被稱為對訴辯狀判決的動議.因此,如果被告沒有充分地回答起訴狀以否認起訴狀中的主張,則原告可以提出要求對訴辯狀判決的動議並能夠不經審判即告勝訴.
同樣,如果原告的起訴狀存在缺陷,或者如果被告提出一個積極抗辯而原告沒有回復,則被告可以提出要求對訴辯狀判決的動議並籍此勝訴.
簡而言之,法院會查看起訴狀和答辯狀以確定起訴狀是否充分以及答辯狀所陳述的事實是否在表面上就構成對原告請求的絕對阻止.如果這些初始異議不能成立,則案件就會進入訴訟的下一個階段:證據開示
(三)證據開示
證據開示是訴訟當事人相互展示並交換各自有關的涉及糾紛的信息的程序.它能夠消除審判中的證據突襲.通過庭前證據展示,便於訴訟各方提前評估他們在案件中的強勢和弱勢,這樣常常會因當事人選擇和解而使得審判成為不必要.
正式的證據開示會以下列方式進行:書面質問書、口頭筆錄證言、要求承認、要求提供文件和身體與精神檢查.
質問書即當事人互相向對方發送25個以上有關案件特定事項的問題的書函,受質問方必須如實回答.
筆錄證言一般在律師辦公室進行,由律師口頭詢問證人和當事人並由法院書記員予以記錄(筆錄費平均每頁4美元).雖然筆錄證言本身在審判中不會被採納(根據美國證據規則,通常證人在審判中必須以本人到庭的方式提供證言),但是,它能夠被用於評擊那些後來在審判中改變其證言的證人.而且,通常對對方當事人所作的筆錄證言在審判中是可採納的.
在有些案件中,一方當事人也會要求對某當事人進行精神和身體檢查,但考慮到保護身體的完整性,此請求輕易不會被法院獲准.
最後,一方當事人還會要求對方當事人承認某些特定事項. 如果不承認無爭議的事實的當事人將會受到懲罰.
由於正式的證據開示請求對於時間和費用的支出而言具有負面影響,而且它還會向對方當事人揭示出關於請求方當事人自己的案件信息,所以,在送達正式的證據開示請求之前,律師應當詢問他的客戶是否能夠忍受由此所帶來的遲延和支出.
為限制濫用證據開示程序,聯邦法院確立了強制初始披露規則,給當事人施加了一個無須等待正式的證據開示請求即披露某些基本信息的義務.這些基本信息被限定為當事人「會用於支持其請求或抗辯」的信息,包括為准備審判和為作出一個知情後的和解決定所必須的信息,如關於潛在證人、書面證據、損害和保險的信息等等.
同時,證據開示需要一個龐大的律師團體才能有效.美國目前約100萬律師,即265人中就有1位律師.而在中國,律師總數不足10萬,每13333人中才有1 位律師.因此,正式的證據開示程序不會成為中國民事訴訟中行之有效的審前程序.
(四)即決判決
在證據開示程序中的任何時間里,任一方當事人都還可以依據優勢證據提交一個要求即決判決的動議,以使法院能夠不需進入全面的審判就對全部或部分案件作出判決.確定即決判決的政策考量在於,盡量終結對沒有要件事實糾紛的請求的訴訟能夠節省納稅人和訴訟人的時間和金錢.
在對一個要求即決判決的動議作出決定時,法院必須從最有利於非動議的角度來看待分析證據.在理論上,法院不應當衡量證據並斷定如果案件交給陪審團,哪方當事人可能會勝訴.其依據在於,即決判決不是對爭議事實進行審判的替代物,而是因為不存在要求由事實認定者解決的事實爭點才准許案件不經審判而得以解決.
即決判決的好處在於不僅將消除輕率訴訟,而且會鼓動更多的和解.它的宗旨在於確保公平、迅速和經濟地決定每一個案件.
今天,在決定是否存在可審判的爭點的問題上,法院必須依照審判中的證明責任和誰承擔該責任來對證據予以評估.這就意味著,為挫敗被告提出的要求即決判決的動議,原告必須向法院證明她已經具備了滿足其證明責任的充分證據.也就是說,根據「證據的優勢份量」標准,原告必須顯示她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其請求的每一個構成要件,從而准許一個合理的陪審團能夠作出對她有利的認定並且案件因此應當進入審判.而被告一般則承擔較輕的責任,因為通常對於訴訟請求,被告是不承擔證明責任的,即使作為動議方當事人,被告也只要簡單地指出原告沒有提供證據使得其在審判中承擔證明責任的任一基本要件成立,從而贏得即決判決.
1996年,在哥倫比亞地區法院的民事案件中,有42%的案件被撤銷,22%的案件由即決判決終結,19%的案件在審前和解,3%的案件由審判終結,7%的案件被移送到其他法院.這些統計數據表明即決判決是更常用的處置案件實體的方式,它的使用率比和解還高.
當前在我國,普遍實行「辯論式」審判方式,提倡「一步到庭」,要求所有的案件走完立案程序後就直接進入審判程序,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審前程序實質上就是立案程序.
但依據民訴法,我國並無獨立的民事立案程序,立案程序所涵蓋的立案審查與審前准備工作均包括在審判程序之中.在實踐中,立案審查由立案庭完成,審前准備則分別由立案庭和審判庭完成,如調查收集證據、合並必要的當事人、向被告發送應訴通知書和送達起訴狀副本、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等審前工作均由審判庭負責.這種由審判庭負責審前程序的現狀實質就是立審不分,就必然導致審判法官因過早接觸當事人而產生的先入為主或偏袒心理.
同時,我國崇尚職權主義,從審前到審後,從程序到實體的一切活動都在法官的主導下進行,當事人只是被動地參與.改革後的「辯論式」審判方式,吸收了當事人主義,強調了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和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但片面追求「一步到庭」,忽視審前程序,致使庭前當事人不能相互獲得信息,無法及時完整地將所有證據予以收集提交,造成證據突襲與重復開庭現象頻頻發生,無形中增加了訴訟成本,拖延了正義的實現.由於不存在適當的審前程序,所有的爭點無論是有價值無價值都被帶入審判,所有的證據無論是與案情有關無關也在審判中提交,致使庭審繁雜拖沓、效率低下,缺乏觀賞性.
因此,根據目前我國的審判實踐,借鑒美國先進的審前程序,結合將進行的法官體制改革,有必要對我國的審前程序即立案程序予以完善.
一、建立與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相對應具有獨立處置權的立案程序
由於公正與效率的需要,近幾年我國大力提倡立、審、執三分離,提出的口號是「大立案、精審判、強執行」.那麼,如何構建「大立案」呢?如果僅僅按民訴法規定的只是做些立案審查、文書送達等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有的法院將立案庭的職能從原有的四大項擴大為八大項,即增加了庭前調解、庭前證據交換、審判流程管理、書記員管理四項職能.這顯然是對原有立案程序的重大突破,但如果要把立案程序設定為一個為審判清除障礙的關口和無須審判即可結束案件的途徑,還需引進美國審前程序中的審前會議、動議、即決判決等精髓為我所用.
如前所述,審前會議已被擴展為包括司法案件管理及和解討論在內的程序,我國審前會議應包括在立案法官召集下由雙方當事人制定時間表、進行證據交換、調解協商等內容.同時應該授予當事人依據不合格訴辯狀、不應訴行為、舉證不能或優勢證據等提出不經審判而撤銷案件或要求即決判決的權利.
二、設置與審判法官、執行法官相並列的立案法官
隨著立、審、執相分離和立案程序的重新構建,設置立案法官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提出設置立案法官、審判法官、執行法官三大法官系列與當前最高法院提出建立精英法官與法官助理制度的構想並不矛盾,因為立案法官、審判法官、執行法官已含在法官之列,而在每一法官系列中又都可以設置法官助理.
立案法官不僅要負責立案審查、審判流程管理等工作,還應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審前證據交換及調解工作,同時有權在審前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對存在缺陷的起訴狀、不應訴行為、優勢證據等進行即決判決.這樣既可簡化程序、縮短訴訟周期,還可避免審判法官因過早接觸當事人和案情產生偏袒和先入為主的思想;同時,由於所有與訴訟無關的事項在立案程序都已清除,當事人也因庭前充分了解了案情而只關注其核心內容,就使得審判程序簡潔明了.

⑥ 美國的法律程序

憲法:

憲法的特點
①按三權分立和制衡原則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國會分參眾兩院,為最高立法機關。兩者現在都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為100名,各州不論大小,一律兩名;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現固定為435名。法律須經兩院通過,有分歧時組成兩院聯席會議解決。國會主要職權為立法、修改憲法和進行彈勁等,以及專由參議院行使的批准條約和審議重要官員的任命。總統任期4年,主要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提名候選人,經普選產生的選舉人間接選舉產生。總統兼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國會只能按彈劾程序,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參議院審理通過,方得罷免總統。總統有否決兩院通過的法案的權力;但如兩院再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法律即有效。美國最高法院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審判獨立。
②聯邦與州分權較復雜。各州均有其憲法與法律,但應符合聯邦憲法。聯邦的權力主要在外交、國防、貨幣、聯邦預算、全國性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方面,至於衛生、教育、福利和稅收等,各州都享有較大權力。
③法院享有司法復議權,可以受理對聯邦和各州立法、行政法規和行政措施違憲的控告。這是從19世紀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例肇始的。
④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特別是訴訟權利的保障,有較詳細的規定。

民法:
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契約法:
主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財產法:
是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繼承法:
是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婚姻法
或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商法:
與民法並無嚴格界限,如契約法、財產法等均兼屬民法與商法,《統一商法典》對商事關系作了較全面的規定。

公司法:
規定頗為詳細,其特點為:在合夥與公司之間劃分出一類所謂聯營,指不同行業的聯營。公司本身不作分類,但區分非營利社團與盈利企業非營利社團如政治團體、科學團體、學校、宗教團體、體育俱樂部和農業實驗站等,參加者稱成員,不分紅,其法人權利義務和稅收等有別於盈利企業。盈利企業的成立、資金、經營和管理等均有較嚴格規定。董事會與理事會在法律上無嚴格區別。公司之成立依成立地法,公司之經營依公司所在地法。國家對跨國公司、母子公司、跨行業聯營公司有一定的干預,也有一定的支持。
破產法 適用極廣,聯邦有統一破產法。新破產法於1979年1月1日施行;個人或企業、債權人或債務人均得依各種情況提出破產訴訟。種類有四:正式破產訴訟,債務清理訴訟,雇員或消費者破產訴訟和公司改組訴訟。在有些法學著作中,將反托拉斯法、勞工法和其他有關工商業管制的法律,也列入商法范圍。

刑法
至今沒有制定統一的刑法典,只是在1962年公布了一部《標准刑法典》草案,供各州立法參考,但未正式生效。有的州在英國法的基礎上制定本州刑法典。到80年代,還有一半的州承認普通法中的罪名,即使有法典的也往往以普通法來解釋其中的規定。因而罪名和定義很不一致,刑罰也輕重不一。立法機關可以在其他立法(如安全方面和勞工方面的立法)中規定罪刑。而且往往授權某些行政機關在行政法規中規定罪刑,從而擴大了懲罰面。適用不定期刑或幅度刑,實際上把刑期決定權委諸刑罰執行機關。保留死刑,但很少執行。監禁刑期沒有最高限,在數罪並罰時可高達一二百年。由於犯罪數字不斷增大,青少年犯罪率提高,監獄不足,目前出現下列趨勢:減少一般罪名,刑法重點轉向青少年犯罪,以及試驗各種非監禁形式的刑罰。

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司法管轄:
美國法院分為聯邦系統和州系統。從管轄分工看,聯邦系統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是:①因聯邦法律、條約或州憲法而系爭的所謂「聯邦問題案件」,包括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初審或終審的案件,以及聯邦法律規定由聯邦系統的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如破產案件等。②雙方當事人為不同國籍或州籍而且系爭數額達一萬美元的案件,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由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但離婚案件除外。③聯邦其他法院移送的案件,以及原屬聯邦與州雙重管轄而雙方當事人台願轉由聯邦法院審理的案件;不屬聯邦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州法院均可管轄,有的州就此作了明確規定。至於各州之間的管轄,由於法律規定各異,又有屬事、屬人和屬物之分;與適用何州法律的沖突法問題密切相關,是美國法中爭執較多、解決較難的問題。

⑦ 禁令的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

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制度起源於英國,均是通過判例法確認的救濟措施,主要包括中間禁令、訴前財產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三種。這三種措施中國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基本上是相對應的。禁令在英國歷史上是由衡平法院發展出來的一種由法院以自由裁量給予的救濟,其目的在於彌補普通法法院所給與的法律救濟的不足。它包括中間禁令和終局禁令。一項經單方程序作出的中間禁令一般僅持續一個星期左右時間,直到雙方聽證再決定是否繼續該項禁令,如是否需要持續到正式庭審。
美國法律將禁令視為一種「非常的法律救濟」,即,是一種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才能給予當事人的救濟。在美國,禁令一般包括臨時限制令(TRO / temporary retraining order) 、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和永久性禁令(permanent injunction)。《美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規定了前兩種中間禁令。臨時限制令(TRO)一般在單方程序中作出並且僅在一個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如10天左右,直到雙方到場進行全面審查聽證。臨時限制令可以僅憑單方申請而作出。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持續有效時間較長但仍然不是終局性的。
《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第484條至第492條是關於「臨時裁定」(Ordonnance de référé)的一般規定,第808至811條是關於法國大審法院(Grand d『Instance)臨時裁定的內容。它規定,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另一方當事人到場或對其傳喚後,法律賦予並非受理本訴訟的法官立即採取某種必要措施的權力。「為防止即將發生的損失,或者為制止明顯非法的擾亂,大審法院院長得始終緊急規定採取保全措施,或者規定採取必需的恢復原狀措施」。但是「在所有緊急情況下,大審法院院長得緊急命令採取不會遇到嚴重爭議的任何措施」。這就是所謂「裁定命令的措施不得觸犯重大的爭端」的原則。可見臨時裁定程序中的法官的權力是很有限的。原則上他不得就權利存在與否作出裁決,因此有人稱之為「浮薄」的管轄權。第812條規定,大審法院院長在法律有專門規定的情況下得依申請受理。由於案情要求,不能經對席審理而採取緊急措施時,大審法院院長得依申請作出裁定,採取任何緊急措施。《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對知識產權案件中的臨時措施制度也作出了規定。例如,第716—6 規定,受理侵權訴訟的法庭庭長得依緊急訴訟程序臨時禁止被告繼續被指控的侵權行為,並判逾期罰款或者判令為繼續其行為提供擔保以賠償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的損失。要求禁止令或被告提供擔保的,只有在實質訴訟可能成立並且在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知侵權事實短時間內起訴的方予准許。法官可要求原告提供擔保供其敗訴時以賠償被告之損失。第716—7規定,注冊申請人、注冊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依大審法庭應請求開具的命令,要求任何執達員在他指定的專家配合下,或者對他認為非法標有、銷售、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作詳細筆錄並扣押少量樣品,或者進行實際扣押。法庭庭長可要求申請實際扣押者提供擔保以供其敗訴後賠償被告損失。自扣押之日起15天內扣押申請人沒有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的,扣押自動失效,並且不影響他人可能提出的損害賠償要求。
在德國法律中,行為保全的內容內含於假處分(einstweilige Verfugung)中。《德國民事訴訟法》第940條規定,因避免重大損害或防止急迫的強暴行為,或因其他原因,對於有爭執的法律關系,特別是繼續性的法律關系,有必要規定其暫時狀態時,可以實施假處分。假處分的具體內容由本案法院自由裁量,它包括但不限於命令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或禁止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並且原則上不因對方當事人的反擔保而撤銷。在緊迫的情形下,可以不經言辭辯論作出裁決。德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假處分規定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與它強調假處分程序的獨立性。雖然假處分是在第八編強制執行中規定的,但它並非執行程序,而是簡化了的加速判決程序,其訴訟標的是要求擔保之權利,而非債權本身,假處分的請求並不中斷債權本身的訴訟時效,假處分的裁決也對本案主訴程序也沒有任何的拘束力。

⑧ 幫忙翻譯一下美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款吧~

你這個是1332關於diversity jurisdiction下公司州籍的確定條款吧

首先你需要搞清楚是干什麼的。美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聯邦法院具有「有限」的司法管轄權,不歸在有限管轄權下的一切訴訟均由州法院管轄。聯邦法院有管轄權需要滿足三個條件,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對事管轄權),personal jurisdiction(對人管轄權)和proper venue(合適的訴訟地)。

第一個對事管轄權,主要來源由兩種。第一種叫diversity jurisdiction,也就是訴訟雙方是不同州公民,並且訴訟額超過一定限額(75000美元好像);第二種叫federal question jurisdiction,也就是涉及聯邦法律的解釋(訴訟「arise out of」 聯邦法)。1332規定的也就是第一種,diversity訴訟下怎麼界定雙方的州籍,而你引用的這個是如何定義公司的州籍。

具體到你的那個保險那塊,它提到「joined as a party-defendant"這一個joint party,也就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的意思很直接,簡單來說就是比如A和B毆打C,C可以把A和B列為共同被告。

解釋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1332的一般規定(也就是第一個括弧前的那句):公司的州籍由其設立地和主要業務所在地決定。簡單來說,我一個公司如果在特拉華州成立,在紐約州有主要業務,那麼在決定diversity jurisdiction的時候,該公司就是特拉華和紐約州的州民。如果原告是紐約州州民,那麼diversity的條件就不滿足了,因為原被告是同州州民。

說完這些,你就可以知道1332規定了一種例外,下面一步步解釋這種情況的具體條件:
(1) 三個可能訴訟方
第一,承保人,「insurer」,法條規定他是否是保險公司,還是個人,都適用
第二,被保人,即」insured「
第三,原告,可以是任何人
(2)具體需要滿足的情況:
原告發起訴訟
訴訟類型為直訴承保人,也就是承保人是該訴訟的被告
被保人 不是 共同被告
(3)滿足情況後的結果:
該案的被告,也就是承保人的州籍,不單單受1332一般原則(成立地和主要業務地)決定,而是1332一般規定+被保人州籍共同決定。繼續上面的例子,假設被保人是新澤西州,假如一切條件滿足,承保人在特拉華州成立,紐約有主要業務,那麼這個被直訴的承保人在決定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這個問題時候,這個承保人的州籍就有三個:特拉華,紐約,新澤西。如果原告是這三州任意一州的州民,聯邦法院就沒有管轄權了。

美國法沒有專業訓練的話,單單把一條拿出來,你沒有前後左右的知識做鋪墊,肯定是搞不懂的。。。

⑨ 美國法律的民法

美國民法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一、契約法

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二、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三、財產法

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四、繼承法

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五、婚姻法

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六、殘疾人法

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於1990年7月26號簽署生效。這項立法被視為保護殘障美國人民權的一個重大勝利,在使用社會服務設施,出入公共場所和就業等方面給殘疾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條件。殘疾人法案因而改變了千百萬人的生活。

七、民事訴訟法

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