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案例足協

行政法案例足協

發布時間: 2022-09-23 01:43:39

行政法案例分析

1、存在瑕疵,該種類許可的授予不應由環保局來作出,屬於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
2、依據《行政許可法》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但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未告知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因此存在瑕疵。

㈡ 求一些行政法學方面的案例

我的行政法作業,剛剛做完的,呵呵

題目1:王某(高中學歷),通過假造大專文憑取得中山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資格,並通過考試。之後王某完成學業並已工作兩年。畢業9年後因人舉報其大專文憑為假冒,中山大學撤銷其碩士文憑。王某以中山大學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問:1、分析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的行為的性質;2、你認為訴訟結果應該是什麼樣子?

答:

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的行為的性質分析:

首先,關於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這一行為的性質,我認為應該是行政行為。我國學界對於行政行為的定義有許多學說,其中的通說「公法行為說」這樣定義行政行為:「所謂行政行為是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運用行政權力針對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效果並且表示於外部的法律行為。」[①]中山大學是我國的公立學校,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的授權,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其次,中山大學做出的撤銷學位的行為,是經過行政法規授權的行政行為;再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行政法上的特別權力關系[②],中山大學與王某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行政法律關系;最後,中山大學所做這一行為起到了撤銷王某學歷的行政法上的效果。故而中山大學撤銷王某碩士學歷這一行為是行政行為。

其次,關於中山大學撤銷王某學位這一行為是屬何種行政行為,我認為是針對錯誤行政行為的一種補救性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通過行政權作用對行政違法所造成的後果予以彌補和恢復,目的是使被違法行為破壞的法律關系或行政秩序恢復到原有狀態。具體而言,是指行政主體恢復或責令相對人恢復被非法破壞的行政法律關系或行政狀態,如對已作出的行政行為進行撤銷或認定無效,以及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或返還財產等。所以,本案件中中山大學撤銷學位的行為就屬這一類。但中山大學的這一行為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行政懲罰行為,因為王某因這一行為得到了「懲罰」。然而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包括(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停業、(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中山大學的行為不屬前六種行為,也不屬於第七種行為,因為我國法律法規沒有關於撤銷學位的行政懲罰方式。

綜上,中山大學撤銷王某碩士學位的這一行為的性質是針對錯誤行政行為的一種補救性行政行為。

我認為合理的訴訟結果:

我認為,法院應該判定王某勝訴,中山大學重新確認給王某頒發的碩士學位有效。

因為首先,中山大學不能對王某作出撤銷其學位證書的處理。《高等教育法》第19條第2款關於報考人資格,首先確立了一個基本標准--學歷標准,即只要是本科畢業生均可報考碩士研究生。這主要考慮到非本科畢業生一般不具備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所必須的知識和能力,倘若允許其報考並接受研究生教育,會造成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是《高等教育法》又規定了只要達到與本科畢業生具有相同學問的人或者說與其有同等學力者,均可報考碩士研究生,不論其學歷如何。王某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順利通過並完成學業,足以證明其與本科畢業生有同等的學力。中山大學這一做法違反了《高等教育法》的立法意圖。並且,中山大學所作的這一行為是依據《學位條例》的規定,其法律效果作用於王某的受教育權。而公民的受教育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權利,根據法律保留原則,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處分必須由法律規定,而《學位條例》是行政法規。中山大學的這一行為有違法律保留原則。

其次,中山大學沒有必要對王某作出撤銷其學位證書的處理。因為即使認定中山大學錄取王某和王某獲得入學資格、學位證書的行為是錯誤的,但由於王某在報考研究生時的詐欺行為,致使中山大學對其作出了授益行政行為--錄取行為,使其獲得了入學資格並取得了學籍。如果說在錄取行為發生時,在王某剛入學或剛獲得學籍時,王某的學問沒有達到大專或與本科畢業生相同程度的話,那麼,當王某入學後經過研究生階段的努力學習,最終獲得研究生畢業證書之時,王某的學問已經超過大專、本科而達到碩士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學業標准。這時,其先前產生的錯誤已不存在。

所以,法院應判決中山大學撤銷王某學位的行為無效。

題目2:武漢足球隊「光谷建設」因故被中國足協開除,對此不服,將中國足協告上法庭,提起行政訴訟。問:行業協會(NGO)可不可以作為行政被告,應如何起訴?

答:

行業協會(NGO)可不可以作為行政被告?

在我國,行業協會是近些年來開始得到迅速發展的。在中世紀的歐洲,行會章程是作為極為重要的法律淵源得到適用的。關於行業協會是否可以作為行政被告,首先需要認定其是否有行政主體資格。我認為,中國足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其得到了法律的授權,可以作為行政被告。我國《體育法》第31條第三款規定,全國單項體育競賽由該項運動的全國性協會負責管理。《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並且,中國足協與武漢足球隊的關系是行政上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其對武漢足球隊做出的行為是屬行政處罰行為。而學理上對此有這樣認定:「由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③] 綜上,此案件中,中國足協是可以作為行政被告的。

應如何起訴?

如上所述,中國足協可以作為行政被告,就應該對其提起行政訴訟。訴請法院判決中國足協撤銷其開除武漢足球隊的行政處罰。

註:有人認為,《中國足球協會章程》第56條規定,會員協會、注冊俱樂部及其成員,應保證不得將他們與本會、其他會員協會、會員俱樂部及其成員的爭議提交法院,而只能向本會的仲裁機構——訴訟委員會提出申訴;並且《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委員會章程》第十八條規定,受到處分的會員可以並只能向中國足球協會訴訟委員會提出申訴,由中國足球協會訴訟委員會作出的裁決為最終裁決。所以武漢足球隊不能向法院提起。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雖然武漢足球隊加入了中國足協,接受了《中國足球協會章程》和《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委員會章程》,要受到其約束。但是此時武漢足球隊已經被開除,不再受這兩部章程的約束;而且這兩部章程中的上述規定違反了我國法律的規定,應當認定其沒有法律效力。所以依據兩部章程認為武漢足球隊不能對中國足協提起行政訴訟的說法是錯誤的。

㈢ 一道行政法案例分析題,請高手幫忙

(1)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8條的規定,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行政復議機關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因此市公安局的決定是合法的。
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我國行政復議決定有以下幾類:
A.維持決定;
B.履行決定;
C.撤銷、變更和確認違法決定;
D.賠償決定;
E.對抽象行政行為的處理決定。
本案中市公安局的決定屬於撤銷決定。
(2)根據行政復議法第31條的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而在本案中,自2001年7月1日申請之日起至2002年4月12日市公安局做出復議決定,已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期限,因此是違法的。

㈣ 中國足協是否屬於行政主體

中國足協屬於行政主體。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行政主體具有下列三個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也是—個組織成為行政主體的必備條件。

㈤ 具幾個行政法律關系的例子,法律關系的例子

公安機關作出的拘留、罰款決定;
工商局作出的吊銷營業執照決定;
縣政府作出的土地權屬確認決定;

㈥ 生活中有哪些關於行政法的例子

行政法有六大原則,生活中最常見的應該是理性和合法性,比如開罰單、吊銷許可證、行政拘留等等。

對於行政法,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行政法可以描述但不可定義。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在我國,行政法僅在學科類別的范疇內使用,前我國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

行政法的含義

行政法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產生與存在形式。其應包括實質淵源與形式淵源,就法律的適用而言,通常講行政法淵源是指形式淵源,即行政法律規范的載體。凡載有行政法規范的各種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個行政法的法源結構而言,包括成文法源與不成文法源兩大部分。

成文法,也稱制定法,是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規定。一般說來,在成文法主義的大陸法系國家,成文法佔據其法體系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行政法領域,成文法的比重更大。中國行政法的淵源是指各種成文法,全球行政法淵源通常還包括判例、行政慣例和行政法理。



㈦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我是學法律的,我來回答你。

1.行政復議中,被申請人為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除國安機關以外)實行條塊管轄,復議機關為同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此案中被申請人為某縣公安局,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是縣級公安局的上級公安局或是縣政府,當事人可以選擇一個。

2.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大部分案件屬於復議、訴訟自由選擇。除以下幾類:
復議前置不終局:①納稅爭議 ②侵犯已經取得的自然資源權利 ③限制經營者集中的行為
復議選擇但終局 :①出入境處罰 ②省部級單位對自身行為的復議決定
復議前置且終局 :省級政府在特定條件下做出的自然資源權屬復議決定
本案不屬於以上三種例外的范圍,則屬於復議、訴訟自由選擇的案件,李某是可以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

3.行政拘留是一種作為行為,訴作為的起訴時限計算可分三類:
全知道(既知道行為內容又知道訴權):從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做出之日起3月內,有例外則從例外;
知一半(只知道行為內容不知道訴權):從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3月內,且在(應)知道行為內容2年內
全不知(既不知道行為內容又不知道訴權):從(應)知道行為內容之日起3月內,且在行為做出之日起5年內(不動產20年內)
本案中李某被行政拘留,應屬知道行為內容的范圍,如當時行政機關在處罰時告知李某有行使訴訟或復議的權利,則計算起訴時限應按從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做出之日起3月內起訴,如當時行政機關沒有告知訴權,則應在從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3月內,且在(應)知道行為內容2年內提起訴訟。

解釋清楚了吧。

㈧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進來!!!

(1)市政府的通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本案中市政府發布的通告,明確確定只給甲發放定專點標志牌,而該市原僅屬有甲、乙、丙、丁四家定點屠宰場,這就意味著剝奪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屠宰資格。可見,該通告是針對定點屠宰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公平競爭權,屬於典型的具體行政行為。(2)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是行政許可行為,具體而言是屬於資格許可行為,即賦予行政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的資格的許可。既然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的行為是資格許可行為,未獲得該牌的企業就不得從事生豬屠宰的經營活動,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就有權據此吊銷其執照與許可證。但本案中,由於市政府的行為違法,所以,工商局、衛生局就不得據此吊銷乙、丙、丁的執照與許可證。

㈨ 行政法案例分析

問題1:陳、鄧如不服鄉政府辦「學習班」的行為,對其權益受侵犯可否請求行政賠償,為什麼?
問題2:陳、鄧如請求行政賠償,應向哪個機關提出?如拒絕還有何救濟途徑?
問題3:陳、鄧可能獲得哪些賠償?
=====================================
1.陳、鄧若不服,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不能直接單獨提出行政賠償,因為行政行為的被確認違法才能申請國家賠償

2,向縣政府提出行政復議及賠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這個案例是行政機關侵犯了人身自由權,法院會判該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回轉性,所以,能賠償誤工費

㈩ 急需行政法案例分析答案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現實基礎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法律參照

《繼承法》第7條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第21條規定: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的權利。《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第193條規定: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確定的兩個平等主體之間存在著權利、利益給予人(以下稱「給予人」)對權利、利益接受人(以下稱「接受人」)的在先權利或者利益,由於接受人的過錯,侵犯了給予人的其他權利、利益(並不是針對先前就存在的權利、利益)時,給予人採取措施使接受人喪失既得或者期待的權利、利益,這是給予人對接受人一種對抗。如果把這個結論放到兩個不平等主體之間,即國家和公民這兩個不平等主體之間,在行政給付領域,這種對抗也是存在並且適用的,即國家在行使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中,如果公民不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違反了義務,對國家犯罪或行政違法侵犯國家的權利、利益,國家也可以直接剝奪或者限制給予或者即將給予公民的利益,這種對抗就是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體現。筆者認為,在目前國家沒有制定《行政給付法》的情況下,「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應當成為行政給付的一個基本原則。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實踐基礎

在行政機關發放行政給付金的實務中,接受給付主體存在不少問題,如有的接受給付主體的主體資格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有的接受給付主體不符合國家對安全生產管理的規定,還有的接受給付主體為接受給付而違背道德故意傷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有的接受給付主體是違法犯罪人員。如果國家對上述違法乃至犯罪人員繼續給予給付,則在客觀上助長了接受給付者的違法、犯罪行為,必然使守法者感覺不公平、不公正。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行政機關對那些有違法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人不予發放甚至追回已經發放的行政給付金,或者扣減其一定比例的行政給付金;對那些違法犯罪的人直接取消行政給付金。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的原則可以通過發布規范性文件予以確認,這一做法已有範例。如我省海洋與漁業局制發的《省海洋與漁業局關於下發違法違規漁船油價補貼處置原則的通知》,針對漁船經營人違反規定在禁捕區、禁捕期生產作業,或者漁船經營人違反國家安全管理規定強行冒險生產作業的行為,明確規定「限制、剝奪這些經營人政策性柴油補貼」。天津、山東、即墨等地方海洋漁業主管部門也有類似的規定。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概念及違法行為的界定

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指國家在作出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時,區別對待有不同程度、造成不同後果的違法犯罪、違反行政法規等行為的接受給付相對人,相應剝奪、限制其接受行政給付權利的原則。

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指的「法」可以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法律規范。廣義的法律規范是指接受給付的相對人應當遵守的國家所有的強制性、限制性法律、法規,還包括國家加入的國際條約,甚至道德規范。這就要求接受給付的相對人全面守法。俠義的法律規范是指接受給付的相對人應當遵守的國家關於行政給付的具體法律、法規。這就是說,只要相對人的行為沒有超出具體行政給付的法律、法規所確定的條件和范圍,就應當給予行政給付;相對人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行為與接受行政給付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確定的法律規范應當是廣義的法律規范。如某漁船經營人是接受政策性柴油補助的人,當這個漁船經營人並不是利用漁船進行合法的漁業生產,而是駕駛漁船到公海上聚眾賭博,最後被法院判決有罪,對這個漁船經營人來講勢必是不應發放政策性柴油補助的,盡管這個漁船經營人觸犯的不是漁業行業管理的法律,而是廣義上的法律。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指的違法行為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刑事違法行為。對於一個享受撫恤金或者生活補助的接受行政給付的相對人來講,如果他觸犯刑律被判有罪,毫無疑問,在他收監入獄之時,國家當然地停止給予他撫恤金或者生活補助,這是沒有爭議的事實。如果按照國家的刑法規定,應當對罪犯「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刑的,即使罪犯一貧如洗,法院也必須依法判決罪犯承擔罰金刑。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不能一方面對罪犯判處罰金,執行刑罰;另一方面卻還履行行政給付職能,對罪犯給予行政給付金,這是兩個有背於常理的行為。

漁船經營人在禁漁區、禁漁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觸犯《刑法》第340條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規定,其後果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對於被處以刑罰的漁船經營人,剝奪、限制其享受國家政策性油補,這是平常的人都能認可與接受的。

二是行政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與刑事違法的本質區別,在於違法的程度不同,造成的損害後果不同。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對國家權利的侵犯,只不過行政違法並沒有達到刑事違法的程度,因而並不需要國家用最強硬的手段制裁違法,因此,行政機關在對行政違法者給予行政處罰的同時,當然可以限制、剝奪這些違法者享有的接受行政給付的權利。

三是確權的民事違法行為。有論者在《巢湖退耕還林補助款行政給付案件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譼?訛中指出:「審查原告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造林驗收合格證,符合條件的就成了判令被告給付原告補助款的關鍵。對於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有效,是民事訴訟審查范圍,行政訴訟中不予審查。如農民就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提起民事訴訟,因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是行政合同的基礎,行政案件應中止審理,待民事案件判決生效後,行政案件再繼續審理。」此案中,如果生效的民事案件判決「土地流轉不合法」,那麼行政訴訟的結果肯定也不會支持原告取得補助款。在民事法律領域,如果民事確權行為非法,國家同樣也要剝奪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接受行政給付權,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在民事法律領域也有適用范疇。這一案例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即接受行政給付的主體不能是權利瑕疵者。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是否適當,其本身的權利是否完整、權利是否存在瑕疵等直接關繫到行政給付的正確性、合法性,因而對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的審核也就成了行政給付的前提,如果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不適當,或者其本身違法,也只能限制或者剝奪對其的行政給付了。

三、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行為的性質

國家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基於國家的法律、政策形成行政給付關系後,國家就成為行政給付的義務人,國家因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而剝奪或者限制其接受行政給付的權利是剝奪或者限制其受益權,而不是行政處罰行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行為的性質主要有:

(一)具體行政行為性。接受行政給付的主體由於違反了行政法規或者刑事法律,侵犯了國家權利、利益,對這些違法者、侵權者剝奪或者限制其給付利益,只能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有關組織依法或者依職權進行,行政機關剝奪、限制違法者、侵權者的行政給付接受權,是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只要停止給付或者使已經接受給付的相對人退還取得的利益即可實現。

(二)時效性。針對行政相對人一般行政違法,不可能剝奪其終身接受行政給付權。《行政處罰法》第29條規定,違法行為超過二年沒有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有特殊規定的除外)。接受行政給付人的違法行為發生在二年前,如果二年後才發現,那麼其接受給行政付權也就不應受到限制。對於超過追訴時效的刑事違法行為,由於法律已不再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對於其在過去的日子裡已經接受的行政給付金或者在未來的日子裡還將接受的行政給付金就不宜再限制或剝奪。

(三)決定機關的執行性和執行比例性。一般有權給予行政給付的機關就有權決定剝奪或者限制行政相對人的接受給付權,但接受給付人的違法、違規行為往往不是由實施行政給付的機關而是由其他有權機關(如公安機關)處理,這就要求其他有權機關將處罰決定轉交給行政給付機關,由行政給付機關剝奪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權利、利益。

所謂執行的比例性,就是要區別對待不同的違法、違規行為,其遵循的原則就是:在刑事案件中,要嚴格區分罪與非罪,對於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或者無罪的刑事案件,當然就不能強行剝奪犯罪嫌疑人的行政給付;在行政違法案件中,要區分行政違法的程度和後果,針對違法的不同程度與後果,作相應的、適當的處理。如《行政處罰法》第27條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存在上述情形的,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給付時就應當適當減少扣減比例;如果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行政機關也就不應當扣減行政給付金。

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理論支持和要求

我國行政法學理念經歷了一個從「管理論」到「控制論」再到「平衡論」的發展過程。「平衡論」進一步強調兼顧公權和私權、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一味地限制行政權並不見得就會合乎法治的要求,法治需要保證行政權在法律范圍內行使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其積極效應,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促進社會公共福祉。?譽?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限制的是違法者,保護的是守法者,堅守的是公平、正義理念,促進的是社會公共福祉。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必須公正的必然要求

行政公正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實體公正方面要求行政機關做到依法辦事、平等對待相對人和合理考慮相關因素。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給付職能時只有綜合考慮各相關因素,對違法者實施剝奪或者限制其受益權,才能在實質上平等地對待沒有違法的相對人。正如羅豪才教授所認為的:「依法行政對行政行為的要求大體上分為二種:……第二種要求是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行政行為與法律或者法律精神沒有抵觸就可實施。比如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為公眾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政措施等。這些行為有利於社會,只要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與法律精神不抵觸,就可作為。」?譾?訛

公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法律制度的價值目標之一。公正往往屬於價值理性,具有模糊的相對性。行政機關對於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公正,有一個價值判斷過程,即針對接受給付主體及其行為有一個價值判斷,包括該主體及其行為是否違法、違法的程度、違法的性質,一般公民對這種違法的認識等等,而這些內容並非都能夠用法律直接加以規定,但必須對這些內容作出了合乎法理的理性判斷,只有這樣才能使行政給付更趨於公平和公正。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在追求實質公正的目標下被邏輯地、合乎理性地推導出來的,是合乎法律精神和公正的。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的客觀理性要求

民事繼承、贈與合同中尚有撤銷權之規定,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這種對行政給付限制與剝奪本身就包含著國家權力的神聖不可侵犯性。無論相對人處於什麼狀況,國家制定的法律都必須遵守,否則法律就會空洞化。行政給付的接受人違反了法律直接侵犯國家的權利和利益,破壞國家的秩序,國家出於其本能就需要制裁,況且限制或者剝奪行政給付接受人的受益權並不是刑法上的制裁或者行政法上的處罰,而只是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體現。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實際上還在國家與守法相對人、違法相對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國家的行政給付行為更顯公平與合理。

(三)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的合目的性要求

行政給付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手段。當今社會,仍然有許多社會矛盾與不和諧現象,只有懲罰該懲罰的,剝奪該剝奪的,限制該限制的,才能實現給付行政的國家目的;也就是說,為了建設和諧社會,消減社會矛盾,在行政給付工作中實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勢在必行的。

(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實踐要求

行政給付作為具體行政行為,切實體現了國家對部份弱勢群體的關懷,這就要求給付工作合法、合情、合理。作為行政給付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權;作為實施給付的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越權、不失職,還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確保行政給付既合法,又合情、合理。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