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入門筆記

民事訴訟法入門筆記

發布時間: 2022-09-23 08:56:38

A. 法考八大科目

法考八大科目: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三國法、理論法、商經法。

法考主要有兩次考試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成績保留一年,第二年直接考主觀題即可。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每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總分300分。

備考建議:

1、關於聽課

可以在上下班路上、跑步的時候聽音頻。聽那種你感覺相對拿手的課程。難啃的課程,建議還是坐在屏幕前,好好邊看邊記筆記。

2、關於筆記

建議iPad配合筆記軟體,諸如OneNote。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回頭復習的事後,把錯誤的地方多看看。

2、關於刷題

刷題是通過的重要法寶。不要妄圖聽課就能把題目做對,即使聽不懂,也要做題目。小法聽一遍就夠了,多刷題,重點部門法建議聽兩輪,側重理解記憶。

B. 想自學法律,入門應該讀什麼書

  1.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蘇力

  2. 《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

  3. 《鄉土中國》》——費孝通

  4. 《法哲學范疇研究》——張文顯

  5. 律師之道》——君合

  6. 《理性主義與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

  7. 《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

  8. 《刑法格言的展開》

拓展資料: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1]

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很多人習慣將法學專業稱之為法律專業。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C. 在民事訴訟案中,筆跡鑒定是由原告做還是被告做大概需要多少錢

一,鑒定是由申請鑒定一方的當事人墊付鑒定費
二,由入圍人民法院的鑒定機構,接受辦案機關的委託,進行鑒定
三,鑒定收費標准;筆跡鑒定,屬於物證類,單項;1000元。

D.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什麼書籍

需要准備的書籍資料如下:

1、萬國講座系列教材(共六冊)

拓展資料:

國家司法考試全國合格分數線為360分,而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的合格分數線為320分,西藏自治區的合格分數線放寬為290分。為滿足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地區對法律人才的需要,司法部會同有關部門對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欠發達地區制定了相應的照顧、傾斜政策:放寬報名學歷條件、降低通過分數以及使用少數民族文字試卷等。為方便少數民族考生,自2003年起,國家司法考試試卷除漢文外,增加使用哈薩克文、維吾爾文、朝鮮文、蒙古文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試卷。

應試人員對考試成績有異議的,可自考試成績公布之日起15日內,向報名地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分數核查的書面申請。香港、澳門考區應試人員對考試成績有異議的,可向原報名機構提出分數核查的書面申請。居住在台灣地區應試人員對考試成績有異議的,可在台北市辦理分數核查書面申請轉遞事宜。

根據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工作規則》,分數核查范圍包括試卷四和參加試卷一、試卷二、試卷三考試但無考試成績的試卷。考試成績經核查並已書面通知本人的,不再次核查。司法部及其考試機構不直接受理個人核查申請。應試人員逾期申請的,司法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E. 自學法律需要從什麼入門

序號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學分 備注 1 0004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2 0005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3 3 0015 英語(二) 14 4 0167 勞動法 4 5 0226 知識產權法 4 6 0227 公司法 4 7 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4 8 0230 合同法 5 9 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6 10 0249 國際私法 4 11 0262 法律文書寫作 3 12 5680 婚姻家庭法 3 13 0169 房地產法 3 考外語者,任選考3門,計9學分以上;不考外語者,須考完全部6門 14 0233 稅法 3 15 5678 金融法 4 16 0259 公證與律師制度 3 17 0263 外國法制史 4 18 0264 中國法律思想史 4 19 0243 民事訴訟法學 5 B、C類考生須加考 20 5677 法理學 7 C類考生須 加考 21 5679 憲法學 4 22 0242 民法學 7 23 0245 刑法學 7 24 6999 畢業論文(實踐) 0 不計學分 說明: 1、不考外語者須加考三門課程,即考完全部選考課程。 2、畢業論文(實踐)為實踐性環節考核課程,應考者依據培訓與考核基本要求進行撰寫與答辯。論文題目范圍由主考學校選定公布,應考者任選其中一題寫作,篇幅一般在8000字左右。論文必須由應考者本人獨立完成,且觀點明確,結構合理,論述有據,文字通順。論文由主考學校組織評閱和答辯。 3、報考類別 A類考生:凡取得國家承認學歷的各類高等學校的法律、經濟法學、行政法學、律師等專業專科及以上畢業證書者可直接報考本專業

F. 讀書筆記《要件審判九步法》之貳:九步法詳述(上)

第五章 要件審判九步法第一步——固定權利請求
第六章 要件審判九步法第二步——確定權利請求基礎規范
第七章 要件審判九步法第三步——確定抗辯權基礎規范
第八章 要件審判九步法第四步——基礎規范構成要件分析

一、為什麼要首先固定權利請求?

1.權利請求是確定當事人訴訟請求所依據的法律基礎的出發點,所以也是訴的構成要件。
只有明確了訴訟請求,法院方可據以尋找法律依據,進而展開審理活動。只有具備明確的訴訟請求,對方當事人方可明確地應訴。

2.權利請求不固定,說明訴的性質和內容未能得到明確。
訴的性質決定著法律尋找或法律適用方法的不同。訴的性質決定著訴訟活動的內容,訴的性質也決定著需要處理的法律關系或權利性質。權利請求不固定,隨後的訴訟活動沒法展開。

二、固定權利請求需明確的基本前提

1.權利保護體系(支、形、請、抗)

1)本權利
權利包括人格權、財產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身份權等權利,是民法上的基本權利。
就這些權利本身的「歸屬」發生爭執,可以通過「確認之訴」加以解決。

2)請求權
請求權是請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
它是為了維護權利而產生的權利,本權利受到侵害後,通常要通過行使請求權來進行救濟。

3)形成權
形成權是設定、變更或消滅法律關系的權利。

4)抗辯權
抗辯權是請求權的反對權。關於抗辯權的內容,詳見第七講。

2.各種權利間的關系

1)權利的對抗關系和補充關系

確認之訴與給付之訴,可能形成對抗關系,亦可能形成補充關系(確認+給付)。
就「對抗關系」而言,指的是提出一種訴以後,另一種訴即當然不能成立。
就「補充關系」而言,確認之訴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即不具有強制執行性。因為它只解決法律關系狀態(如歸屬、效力、性質等)的認定問題。如:股權確權屬確認之訴,而股東名義變更登記之訴屬給付之訴。

形成之訴與給付之訴,亦同樣存在對抗關系和互補關系(形成+給付)。
形成之訴與給付之訴之間可能形成「對抗關系」。例如,解除或撤銷合同之訴與繼續履行合同之訴就是一種對抗關系。
形成之訴與給付之訴之間亦可形成「補充關系」。例如,當事人要求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返還標的物或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就必須在提出解除合同請求的同時提出返還之訴或損害賠償之訴。

在給付之訴內部,各種請求權之間亦可能形成對抗關系或補充關系(給付+給付)。
如下文提到的「先位之訴與備位之訴」。

在一定場合中,對抗關系亦可「轉化」為補充關系。
出現「對抗關系」的訴訟,可以通過「預備之訴」制度將「對抗關系」轉化為「補充關系」。即允許當事人提出「如果××訴訟請求無法得到滿足,則請求被告××」的請求,以實現對抗關系的選擇之訴的補充(先位之訴與備位之訴)。

2)權利競合

第一,法條競合
雖然同一事件同時符合兩個以上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但按照法律適用規則只能適用其中一個法律規范。例如,兩個法律條文構成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時,即只能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則適用特別法。這種情況並不是真正的競合。

第二,選擇性競合(或稱替代性競合)
同一生活事實同時符合兩個或多個權利基礎規范時,也就是權利人可以享有兩個或多個請求權,或者享有請求權和形成權。權利人可以選擇行使其中一個權利(對抗關系)。

第三,請求權聚合(累積的規范競合)
同一生活事件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不同的請求權。這些請求權內容不同、性質各異,可以同時有效成立,權利人可以同時或分別主張。每一種以訴提起的請求在訴訟程序中都構成一個單獨的訴訟標的。同時主張這些請求權的,構成「客觀的訴的合並」或「請求的合並」。

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涉及基礎規范選擇問題。需要當事人在分析案件事實和請求權基礎的前提下權衡利弊。

3)訴訟標的理論

訴訟標的理論分為兩大陣營,一類是當事人訴什麼,法官嚴格照辦的陣營(當事人自主理論),另一類是當事人只需把事實告訴法官,法官可以根據案件的事實情況為當事人檢索請求權並選擇法律(依職權檢索理論)。前者存在的問題是,當事人選擇不當引起的訟累問題。而後者,其優點是可以解決訟累問題。但法官負擔急劇上升,審判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目前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在對前一方案進行改良的基礎上,融入法官釋明權。我國並未明確到底應當採用什麼樣的訴訟標的理論,我們還是應當立足於前者,並對前者進行一定的改革,全面加強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釋明和指導。

選擇性合並理論可以解決上述兩難問題。所謂的選擇性合並,是指在請求權競合或者存在一定沖突的情況下,將兩個訴求予以合並,但兩個請求,法院只能擇一而判,其中一個請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另一個請求自然被否定。如果採用選擇性預備之訴的做法,他就可以請求履行合同,同時提出一個備位之訴。如:要求被告履行合同,如果被告履行不能,則請求被告返還錢款或賠償損失等。或:如果合同被確認無效,則請求返還原物或賠償損失等。

由於不具有可執行性的判決主文和具有可執行性的判決主文都在判決裡面,執行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得到兼顧。

首先,如果請求權基礎不明確,案件審理將面臨諸多困難。
法律基礎規范不明,法律的構成要件不明,歸責原則不明、舉證責任不明、賠償范圍不明,對方當事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答辯。案件審理會大大降低效率、增加成本。

其次,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明確請求權基礎。
全面檢索所有的請求權並代替當事人作出選擇,存在以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其一,法官素質尚難以承受。
其二,現行效率要求尚難以承受。上海法院每件案件的平均審理天數只有56天。
其三,現行法官資源尚難以承受。民事法官每年人均辦理案件300餘件。
其四,不同的請求權會產生不同的利益,只有當事人才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其五,法官代替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有越俎代庖之嫌,可能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公平。
其六,即使是法官做主選擇的方案,亦未必是最優方案。需要對訴訟上的利益和風險的判斷。

再次,遇到當事人難以選擇的情況時,法官應當如何處置呢?
第一,明確訴訟請求之含義。法官通過發問等方式,澄清訴訟請求中存在歧義的情況。
第二,明顯荒謬、不合理或錯誤的訴訟請求,可以要求當事人剔除或更正。引導其理性維權。
第三,明顯遺漏的訴訟請求可以提示當事人加以補充。如單純的確權判決或形成判決在法律上不具有可執行性。
第四,當事人在多種請求權之間捉摸不定的,可以通過行使釋明權促使其作出恰當的選擇。

目前在解決固定權利請求的問題上,應採用當事人主義為主,同時融入職權主義的法官釋明和指導來解決問題。既保護當事人的請求權,又不至於使得審理負擔和審理的負面影響過大。

所有訴訟請求,都有其權利請求的基礎。包括消極確認之訴,只不過這種基礎規范是以一種逆向的方式表現出來,即不是由提起消極確認之訴一方,而是由主張雙方存在某種法律關系的一方提出。即,基礎規范存在於被訴一方。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該條規定,就沒有找到效力判斷的法律依據。特別注意,原則性法律條文,只有在沒有具體法律規定作為判決依據的情況下,才可以作為司法價值判斷的依據。如誠實信用原則。

其一,明確判決的法律依據,為司法裁判奠定正當性基礎。法律規范是邏輯三段論的大前提。
其二,基礎規范是當事人上訴的基本依據,是判斷裁判是否存在漏洞的依據。
其三,基礎規范是二審法院審理原審法院判決正當性的依據。
其四,基礎規范是法院對社會進行行為示範和法治教育的基本途徑。
其五,基礎規范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基本依據,為案件審理的法律分析過程界定基本框架。

首先,確定基本權利類型,是物權、債權、知識產權,或是人身權或身份權。
其次,確定當事人的訴訟類型。是確認之訴、形成之訴,還是給付之訴。
            確認之訴,是指確認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訴。
            形成之訴,是指設定、變更或撤銷法律關系的訴訟。
            給付之訴,是指請求被告履行一定給付的訴。
再次,根據當事人的訴訟類型來確定可能的權利類型。
復次,根據當事人提出的權利類型的指引,尋找到可能支持的法律條文。
最後,結合當事人起訴所依據的基本事實,確定具體的請求權。

當事人在起訴時未明確提出依據的法律條文,則需要根據原告所主張的基本事實來判斷。若當事人關於案件事實的描述也可能含混不清,無法判斷提出的是什麼請求權。則需要法官合理運用釋明權。

我國司法實踐中允許請求權的有限競合(《合同法》第122條)。請求權競合下的基礎規范檢索,是以請求權競合情況下的請求權選擇為基礎的。

選擇一,受損害方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
違約責任的一般規定在《合同法》第107條,該條包括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幾種類型,原告應當在這幾種情況中作出選擇。

假設原告起訴要求被告返還借款5000元,被告對於原告的起訴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一般認為,抗辯的種類劃分中,實體法上的抗辯是權利抗辯,而抗辯權僅指權利抗辯。抗辯權是與請求權相對立的反對權,一般是對債權人拒絕給付、拒絕履行債務或拒絕滿足債權人的權利。同請求權一樣,抗辯權最終指向的必然是法律條文。

無請求權則無抗辯權。

抗辯與否認的目的,都是為了對抗對方的訴訟請求,但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第一,抗辯的基礎事實與請求的基礎事實可以並存,而否定則不具有這個特徵。
第二,抗辯會產生新的法律效果,與原告請求的法律效果不可並存,而否認本身並不會產生法律效果,只是延緩或消滅對方所希望的法律效果。
第三,抗辯通常具有積極性,而否認具有消極性。否認一般是針對對方請求權基礎構成要件所依據的事實要件作出的,包括對事實要件的部分否認和全部否認。抗辯則具有積極性的特點,抗辯必須指向對立性的法律規范。

依照作用時間和范圍,將抗辯(權)分為:
永久性抗辯(權)、暫時性抗辯(權)以及限制性抗辯(權)。

1.永久性抗辯(權)

永久性抗辯(權)能夠永久地阻止請求權發生效力。包括:
①時效抗辯(權):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注意兩者的區別;
②債權無效抗辯(權):合同無效情形,以及免責條款無效的情形;
③權利消滅抗辯(權):合同已獲履行、代物清償、提存、抵銷、免除、解除等。

2.暫時性抗辯權

暫時性抗辯權能暫時地阻止法院執行請求權。經常發生在債權請求權的行使領域,包括:
①先履行抗辯權;
②先訴抗辯權;
③不安抗辯權。法律效果僅僅是「可以中止履行」。最終,若提供了適當擔保,則需恢復履行。否則,不安抗辯權人可以解除合同,達到「終止履行」的法律效果。

3.限制性抗辯權

限制性抗辯權並不能阻止法院執行請求權,僅能夠支持權利人有限地行使其請求權。
限制性抗辯權與永久性抗辯權、暫時性抗辯權的最本質區別是,前者有限地支持請求權人的請求權,而後二者則是永久或暫時地排除請求權人的請求權。
實踐中的留置抗辯權、雙務合同不履行抗辯權等均屬此類。

1.審查被告的答辯主張或理由是否「明確」
明確被告的答辯主張和理由,能夠促使被告的答辯與原告的訴訟主張形成交鋒,有利於法院歸納整理爭議焦點,明確案件審理的方向。答辯的種類分為兩種,一為含抗辯的答辯,一為不含抗辯的答辯(如僅僅針對原告請求權所依據的事實要件作出的否認)。

2.識別被告在答辯中是否提出抗辯(權)或是否有「抗辯之意」
並非所有的被告都會答辯,並非所有答辯中都包括抗辯或抗辯權。如果被告的答辯包含抗辯(包括在否認的答辯中),則需進行抗辯以及抗辯(權)的審查與基礎規范檢索。

3.抗辯(權)「特定化」
被告在提出抗辯(權)時,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抗辯。這是因為抗辯(權)具有多重性。一要特別注意「識別」被告提出的抗辯(權)到底是什麼,這些抗辯(權)的「性質和內容」是什麼,其目的是使抗辯(權)特定化;二要特別注意識別被告提出了「哪些」抗辯(權),具體有幾個。

4. 檢索抗辯(權)所指向的具體「法律規范」
被告提出實體法上抗辯(權)的,法院應當確定該抗辯(權)所指向的法律規范。在審查被告提出的抗辯(權)時,應以抗辯(權)的「分類」為基礎,分別找到抗辯所從屬的抗辯(權)「類別」,再依據此抗辯(權)種類找到抗辯(權)所指向的「法律條文」,審查此種法律條文是否與對方的請求權基礎規范相對立,以確定被告的抗辯是否成立。(分類→類別→法條)

5. 注意抗辯(權)基礎規范的基本形態
第一種形態:獨立形態。即表現為「獨立」的法律條文。基礎規范以完整的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的完整形態表現出來。此種抗辯(權)基礎規范在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的抗辯領域以及時效抗辯等領域大量存在,不勝枚舉。
第二種形態:分散形態。即抗辯(權)基礎規范以「多個」規范性條文存在,且不局限於同一部法律文件中。如:在商品房買賣領域的特殊基礎規范。
第三種形態:混合形態。即抗辯(權)基礎規范與請求權基礎規范混合在同一個法律條文中。此時,抗辯(權)基礎規范與請求權基礎規范以直接的對抗性同時出現在同一法律條文中,並多以「但書」、「除……之外」等條款形式體現。此種抗辯(權)基礎規范多存在於民商事債權領域、物權領域以及繼承領域。

1.法律規范構成要件能夠幫助確立當事人的「主張責任」

當事人未完成主張責任,會導致敗訴的後果。當事人及時提出主張,有利於對方當事人及時作出回應,從而促進爭點盡早形成,一則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二則有利於爭點清晰。

1)和證明責任一樣,主張責任也可分為「主觀的」主張責任和「客觀的」主張責任。
前者是指當事人在訴訟發生的「初始階段」為法院確定審理對象以及形成明確的爭點有「提出具體事實主張」的必要性,或者因未能提出或者未能適當提出事實主張造成不利益的風險負擔。後者是指在「訴訟終結」時,法院發現因某種事實主張的欠缺或遺漏而將此所產生的不利益「判歸」其中一方當事人承受的風險負擔。

2)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兩者存在形式上的對應性與本質上的關聯性。
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以及先後的邏輯關系,主張責任均在證明責任發生之前提出。只有當一方當事人提出有利於自己的事實主張,並且為對方「爭執」時才產生「證明責任」的問題。

3)當事人的主張具有如下作用:
首先,當事人的主張是訴訟成立之要件。《民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起訴必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其中,「事實、理由」,實際上就是當事人的訴訟主張。
其次,當事人的主張是法院審理和裁判的基礎。根據辯論主義的基本原則要求,法官裁判應當以當事人主張的要件事實為基礎。那些構成訴訟所必需的全部事實,必須被主張。對當事人之間無爭議的事實,法官在判決中一般應當予以認定,除非有損國家、集體或第三方利益。
最後,當事人的主張直接決定其提供證據的范圍。

2.分析出法律規范構成要件有利於解決「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

在民事訴訟法上,主張可以分為積極主張和消極主張。

1)舉證責任包括兩層含義:
一為「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的風險分配;
二為「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亦即證據提出責任或提交證據責任。

2)「誰主張,誰舉證」隱含的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沒有對主張作肯定和否定之分。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亦只能由證據的佔有情況或根據證據存在的實際狀況來分配的,不能根據主張主體來進行分配。
第二個誤區則是不區分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和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於是便會出現混淆事實真偽不明的風險與證據提交責任之間界限的情況。

3)舉證責任分配的兩類理論

待證事實說

所謂待證事實,就是等待要證明的事實。羅馬法法諺就是待證事實說的經典理論。這條法諺的意思是,主張肯定事實(積極事實)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否定性事實(消極事實)的當事人不承擔舉證責任。

待證事實說的「優勢」是:根據證明的難易程度,著重解決舉證上的實質公平問題。

待證事實說的兩個「缺陷」:第一,抽象概念、主觀性事實不能簡單地劃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第二,有些概念可以同時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來表達,肯定和否定的表達會發生混淆。

法律規范要件分類說

法律規范說要件分類說將當事人主張的權利事實分為權利成立、變更、限制或消滅四類,其實質都屬於有利於自己的積極主張事實,而對簡單的否認不要求承擔證明責任。

法律規范要件分類說過於注重形式,並可能導致在一些個案中出現不公正現象。我國的《證據規定》對法律規范要件分類說的觀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將利益衡量說作為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補充,對法律規范要件分類說進行修正。作為利益衡量的參考要素主要有:公平、證據距離、經驗規則、誠信原則等。

3.分析法律規范構成要件有利於解決「舉證時限制度」的客體問題

在客體上,舉證時限制度只能適用於「既有的事實主張」。即在起訴和答辯的時候,只能是針對「要件事實」的主張,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將舉證要求延伸到所有的事實。而且,從理論上講,被告沒有提出異議的證據,嚴格來說原告不需要提供證據。因此,在確定舉證時限客體時,確定要件事實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必須析解出來。

4.分析法律規范構成要件有利於解決「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判斷問題

民事判決的既判力,是指確定判決之判斷被賦予的一種拘束力,具有既判力的判斷成為規制雙方當事人今後法律關系的規范,不允許對該判斷再起爭執。而對既判力所涵蓋范圍進行的限定,就是既判力的范圍。

既判力的主要作用:
一是前訴確定判決能夠在多大「范圍」遮斷後訴的請求和主張,此即既判力的「客觀范圍」,又稱物的界限或「物」的范圍二是何種范圍內的「主體」要受到判決既判力的拘束,此即既判力的「主觀范圍」,又稱主體范圍或「人」的范圍。

既判力的主觀范圍:
指前後兩個案件當事人「主體相同」的情況下,才發生既判力。主體不同的情況下,原則上不發生既判力問題。即,原被告間的訴訟對第三人不發生約束力!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當事人的權利,防止當事人惡意串通訴訟,利用自認規則確立對第三人不利的事實。

既判力的客觀范圍:
指的是前案判決中對後案判決「具有拘束力的事項」。從既判力的客觀范圍看,一個判決中的事實,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判決主文包含的事實;二是要件事實;三是延伸性事實或輔助性事實。
各國立法目前普遍承認有既判力的只有「判決主文」中所包含的事實。原則上不賦予「要件事實」和「延伸性事實」以預決既判力。

5.分析法律規范構成要件有利於法官進行「爭點整理」

爭點整理應當以要件事實為單位。如果系要件事實的構成要件(次級要件)有爭議,亦可將次級要件作為爭點整理的基本單位。詳見爭點整理一講。

1.主張的形式:積極主張和消極主張

主張可以以肯定的形式提出,即積極主張;也可以以否認的形式出現,即消極主張。所謂消極確認之訴,即當事人請求確認自己與對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法律關系或者不存在某種具體的法律關系。

2.主張共通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共通原則,即只要有一方當事人提出了相關要件事實主張,法院就可以把這一主張視為本案中的相關事實主張。也就是說,一方當事人承擔主張責任的主張,即使未提出相關要件事實主張,但只要對方當事人提出了,也可以視為一方當事人提出來了。

1.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

法條以其可否作為「請求權的獨立依據」為標准,劃分為完全性法條和不完全性法條兩種。

完全性法條是指「能夠」作為請求權的獨立依據的法條。
該種法條的特徵是兼具「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兩個要素。其中,構成要件也即假設。法條中的構成要件(假設))有兩種基本結構的形式,其中Mn代表構成要件,R代表法律效果:
累加型結構:M1+M2+M3……=R
選擇型結構:M1,M2或M3……=R

不完全性法條是指「不能夠」直接作為請求權依據的法條。
換言之,不具備法律效果規定的法條,它只是被用來「說明、限制或引用」另外一個法條或章節的規定。這種法條如果不與其他法條相互聯系,就「不能單獨發揮」規范性的功能。不完全性法條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基於立法技術上的考慮。

2.基礎法律規范構成要件分析方法的案例解析

特別注意,此處構成要件僅指「權利發生」規范的構成要件。「權利發生」規范構成要件與「對立規范」構成要件應作嚴格區分,不能把對立規范(或抗辯基礎規范)當成權利發生規范的要件。對立規范應為抗辯權基礎規范的構成要件。把二者放在一起思考是合理的,但作法律適用的思考時仍應將其「分開處理」,因為這是要件分析式審判思維方式的基本要求。

如《合同法》第110條中的「但書」部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這三項分別為「不能履行抗辯」、「不適於履行抗辯」及「合理期限抗辯」,這些抗辯應由債務人一方主動提出。如將其納入權利發生要求,則主張責任、舉證責任等均將轉入權利發生范疇,其結果勢將不公。

3.隱含要件的補充問題

完全性法條的「完整性」是相對的。通常情況下,法律條文中都會遇到一些隱含的前提性條件。如《合同法》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隱含的要件即「合同已經成立並生效」。

隱含性要件同樣可能成為案件的爭點。在進行要件分析時,應當把隱含性要件補充出來。

4.基礎規范構成要件的多層次分析

完全性法條雖然屬於完整性法律條文,但是該種法條實際上建立在一系列法律概念的基礎上。當事人的訟爭重點可能並非在該法條本身,而可能存在於構成要件所包含的法律概念層面。為了釐清這些法律概念的含義,法律體系會有其他法律條文來進行補充。

此時,非完全性條文的價值即得到突顯。這樣也形成了法律要件分析的多層次性。下面我們以違約請求權為例分析一下法律要件分析的多層次性。

第一層次的法律要件分析:違約請求權的法律基礎規范(《合同法》第107條)
要件: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
隱含要件:合同已經成立並生效。
法律效果:(違約方)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二層次的法律要件分析:被告提出合同尚未成立。
要件一:主體適格。
要件二:意思表示達成一致。

第三層次的法律要件分析:被告提出承諾尚未生效。
要件一:承諾不得作出實質性修改規則。
要件二:承諾必須在承諾期內作出規則。
……

法官應當根據雙方爭議的具體情況(尤其是爭點變化情況)決定哪些法律規范應當被納入補充法律規范,從而將相應的要件作為補充性要件。

記錄:自22年5月1日起,未完待續

Day4:第5章,P54-70,17P/1.5H

Day5:第6章,P71-81,11P/1.0H

Day6:第7章,P82-91,10P/1.0H

Day7:第8章,P92-108,17P/2.0H

G. 學習法律必讀的幾本書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經典著作(岳運生推薦)
1、《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林達
一本美籍華人寫的關於美國社會的故事性書籍,讓人感覺在美國,法律就是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這本書里,作者以獨特又敏銳的洞察力,結合血肉豐滿的生動案例,輔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向我們全面、細致、客觀的展示了一幅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畫卷,矯正了一些人們從看電影大片中產生的想當然的常識性的錯誤,令人獲益匪淺。
2、《政法筆記》——馮象
本書可以說是馮象的「案例」隨筆,是旨在提供一種真正的「普法文章」。從孔夫子名譽權、魯迅肖像權、婚前財產公證、取名用生僻字、性賄賂、人體寫真,到版權、美國大選……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筆記》所做的,即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一種特定社會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與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蘇力
朱蘇力的著作,往往從身邊日常慣見的「俗話、俗語或俗事」出發,分析出令人驚嘆的學術意義來。本書亦是如此,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觀點、看法或認為想當然的東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盡管有時候我們不一定同意蘇力的觀點,但是他對問題的態度、對觀點的論證過程、特別是他獨特的敘述方式,足以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感覺到知識的愉悅。
4、《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蘇力
在傳統與變革之爭中,人們往往以外在的現象為准則判斷優劣,而忽視其本質根源。在對西方法律的移植過程中,人們也往往只由於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榮,而沒有看到他們的本土資源。從而使我們開始彷徨,於是我們開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結果是「把『現代法制』看作一個有待於明天實現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視為存在於今天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從而我們面臨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實現和現實的不甘妥協之間的兩難困境」(趙曉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蘇力用一種新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困境以期尋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一書並非純粹性的學術著作,而是美國大學法學院的法理學教材,這對我們了解西方法理學、西方的法學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寫編排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因此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其意義要比純粹性學術著作更大,是能啟發法學思維的一本好書。
6、《正義論》——羅爾斯
正義論是一部學術內容豐富、思辨難度頗大的著作。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展成為一個嚴密的條理一貫的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試圖代替現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論。它不僅反映了西方學術界20年來爭論的主要問題,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會的內在矛盾,為讀者思考正義問題提供了極好的文獻。
7、《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本書雖囿於時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學著作中,可稱之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網路全書,也是西方法學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鳩與其以前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於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並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鄉土中國》》——費孝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9《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
《論犯罪與刑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犯罪與刑罰原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作,也是一部震動了全世界的經典之作。該書深刻地揭露了舊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義本質,依據人性論和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了犯罪與刑罰的基本特徵,明確提出了後來為現代刑法制度所確認的三大刑法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刑罰人道化原則;並且呼籲廢除刑訊和死刑,實行無罪推定。
10《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治平
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論文集。作者追隨法儒孟德斯,而力圖推陳出新,以「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原則,以奠定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礎。這些文章曾經以其銳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風而引人矚目,不但令眾多外行一窺法理堂奧,因得以親近法律,同時也使法律學子領略了法律寫作的另一種樣式,耳目為之一新。
(岳運生,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市律師協會規章制度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聯誼會副主席、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法律咨詢專家。)
說明:本文出處我忘了,在網上應該很容易搜到,此處擅自轉載敬請著作權人諒解

H. 法考怎麼背誦


法考的復習順序實際上是需要去仔細思考、權衡輕重緩急、巧妙搭配的。因為不同的部門法有不同的復習特點和要求。有的部門法就像一塊硬骨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利用較多時間去消化、理解,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就需要用較多時間去建構一種思維模式。而經濟法、法制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則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上手。所以,建議復習順序是:法理—民法—刑法—刑訴—民訴—商法—三國法—經濟法—法理—中國法律史—行政法。

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階段來復習不同的科目:

在最初復習階段我認為需重點復習理解型的科目,例如民法、刑法。因為這些科目不是靠簡單的背誦就能拿分的,需要一定的理解,而且有一定難度,必須是看過一遍再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才做真題。這兩門大法建議是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去復習。

然後再復習商法以及刑事、民事訴訟法,這幾大法分值較大,商法里的小法較多、分值又不確定,訴訟法靠背誦。建議是用12天去聽完課件做完一次真題!

其次再復習復習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做真題。這門科目比較抽象難懂,分值也不算太高,很多考友都說會放棄,但是看了總比沒看好,就算看不懂,也可以記一記,花十幾天時間快速聽完背完是足夠的了。

最後就是三國法、法制史、法理學、憲法、經濟法等純記憶的科目了,這時差不多離考試時間不多了,純記憶的科目繼續堅持背誦。這里就不多說了,就是靠背。

I. 你好,民事訴訟法入門的書,我看不懂,不如心不入腦,完全記不住,請求大神們幫我支個招,或者看什麼視頻

你應該不是法學專業出身的吧,否則也不會看不進去了。民訴法是基礎,其他刑訴,行內政訴訟法裡面沒容有規定的,都是按照民訴來執行的。民訴法涉及的大多數是程序性的東西,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反而是理解的內容比較少。你需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吧,不如找一些法考輔導機構的免費課程,裡面有民訴法這一部門法的輔導內容,對照著買一些配套的輔導書,配合視頻一起看,這樣才能看的進去。

J. 求民事訴訟法心得體會

每一門獨立的法律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是由本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同樣,民事訴訟法學論文的寫作也具有其特殊性,同學們只有緊緊把握它的特點,靈活運用寫作方法,使用規范的語言,才能寫好民事訴訟法學的論文。

一、民事訴訟論文的寫作

(一)民事訴訟論文題目的確定
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理論,如價值論、目的論、訴權論、程序保障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論等;(2)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如當事人、管轄、舉證責任、審前准備程序、簡易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等;(3)民事訴訟與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如民事訴訟與仲裁、公證、調解、和解的關系。
由於文章的篇幅有限,選題切忌過大過空。論文的寫作畢竟不是教科書,要求面面俱到。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掌握的資料等因素來確定論題。論文是對自己觀點的一種陳述,所以要言之有物,在某一方面要著重一點論述開去,這樣才能獲得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優秀論文。在浩瀚的法律知識中只要選取其中的一朵浪花就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如有關執行方面的論文就可以有很多的寫法,比如:完善我國強制執行法的探討;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製度;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等等。
下面推薦一些常見的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以供學生參考和借鑒:(1)基本理論的探討,如訴訟公正與效率的探討,法官獨立審判的理性思考,論司法公正,訴權之保護,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2)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的探討,如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基本問題,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論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若干問題,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之關系,我國民事舉證制度的完善;(3)對民事訴訟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的探討,如論仲裁與訴訟,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

(二)民事訴訟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針對同學在民訴論文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期望在以後的論文寫作中能夠有所幫助。
1.文不對題。有些同學雖然選擇了一個小題目進行論述,但是卻要面面俱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卻僅佔一小部分,或者乾脆沒有論述自己的觀點。這樣顯然離題了。
例如題目是「法院調解制度改革構想」的論文,有些同學論述的小標題如下:
(1)法院調解的定義;(2)法院調解的性質;(3)法院調解的特徵;(4)法院調解的優勢。對於闡述法院調解制度改革的論文,上述論述顯然有些離題太遠,應該適當介紹後,分清主次,重點闡述文章觀點,採用下列下標題進行論述,主題更加突出:(1)法院調解制度概述;(2)國內外相關制度的比較;(3)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4)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需要明確的是,論文與教科書不同:首先,教科書的對象是學生,而且大部分是對某一問題一無所知的學生,因此對問題的闡述需要一層一層的面面俱到。論文的讀者是對某一問題的基本內容有一定了解的人,此時作者的任務並不是在普法,講基本的理論,而是要深入到的某一問題的探討中去。其次,從方法上來說,教科書以闡述為主,因為教科書的主要目標是將問題解釋清楚;而論文則應以論證為主,作者要發現問題,並以論據來論證作者的觀點。
2.在文中經常採用第一人稱或者加入謙虛的話及加入讓老師指正的話語。有的學生在論述自己觀點前總是加上「由於自己水平或者篇幅有限??」或者「下面,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之類的贅話。其實直接闡述就行,需要指明是作者的看法時,可以用「筆者認為」的說法,但不能濫用。
有的同學在文中加入謙虛或者請老師指正的話,如「本人功底淺顯,請老師不吝賜教」等等,這種話語不應在民訴論文的正式寫作中出現,需要類似的溝通的話可以另外附上字條。
3.直接引用法規的簡稱。有的同學在第一次引用法規時就用簡稱,這樣不規范。應當在第一次引用時用全稱,然後註明以後的簡稱。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在此以後再出現該法時就可以用《民訴法》這一簡稱了。
4.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運用不當。有的同學在論述時不能很好地運用論文的寫作方法,造成論文就像課堂筆記或者論文提綱。論文的寫作應該有理有據,不能像光有骨頭沒有血肉的大綱。
舉例:一位同學在其論述執行一文時,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這樣闡述的:
-「(一)執行的定義、性質與特徵1.執行的定義(一句話)。2.執行的性質(一句話)。3.執行的特徵。」
正確的論述應為:「關於執行權的性質,學者們各有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有的認為??筆者認為??理由如下??」。
5.不註明引用文章的出處。
註明出處的作用有二:一是版權問題,否則無異於將他人的智力成果據為己有;二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權威性。在民訴論文中註明參考文獻,可以表明作者是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的,同時也可使文章的論據更加真實。
6.局限於論文標題,就事論事。
同學們在論文寫作中還容易局限於論題的字眼,就事論事。例如,題目是「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的論文,有的同學認為題目就是原因和對策兩方面,結果在論文中就寫了這兩個方面。這種寫法忽略了論文寫作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問題;第二層,分析問題,主要是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出症結或弊端;第三層,解決問題,也就是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改革和完善的建議、得出文章的結論等等。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此篇論文來說,作者首先應該對執行難進行概述,然後再論述原因和對策,這樣才稱得上是一篇結構完整的民訴法學論文。
7.沒有靈活掌握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大多數同學在選定論文題目後,不知道如何展開論述,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在論文寫作中甚至迷失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也就是說,一味的陷入材料的堆積中,找不到論文寫作的重點了。針對民訴法學的特殊性,下面就推薦幾種在民訴法學論文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方法。
(1)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程序法,它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十分密切。民事訴訟法是保障民事實體法順利實施的工具,而民事實體法中包含許多民事程序法的規定。同學在論述一個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時,就可以把程序法和實體法結合起來考慮,一方面可以使論文更有深度,另一方面,也使論文更有生命力,富有實踐指導意義。
(2)比較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對民事訴訟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片面的強調國情差異而不予借鑒外國的有益經驗是不合時宜的;片面的強調外國的優勢而忽視本國的國情也是行不通的。
比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中外歷史上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二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其他各國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比較的內容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是與大陸法系國家比較,其中以法國、德國為重點;二是與英美法系國家比較,以英國、美國為重點;三是與原蘇聯和東歐各國比較,蘇聯是重點。值得一提的是,比較不是泛泛的進行資料堆積,而是要選取對闡述觀點有用的資料進行比較,為後面論述自己的觀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可以順利的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民事訴訟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律,這就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學。「純理論、純抽象意義的問題考察,終歸還是缺乏現實基礎的照應。因此,失去了在現實,尤其是在法律操作層面上的生動活潑,由此也影響了程序法的應有魅力。今後的新學問必須徹底否認抽象論的意義,將基礎立在具體性之上,並導入更為經驗主義的手法開始這樣的工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必然產生許多新的民事法律關系,新型的民事、經濟糾紛也在不斷涌現。由此產生的諸多訴訟實踐問題都是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同學們可以以此作為論文寫作的突破點和重點。比如,現有的民事審判程序是否已基本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哪些方面尚需進一步改革,民事訴訟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等等。
例如,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資產流失,環境污染,市場壟斷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現存的實際問題,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對一般民事活動行使監督權的問題就突顯出來。筆者可以通過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探討我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後提出改革建議。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就會有理有據,既有理論深度,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4)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現代社會中,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傳統學科的分割界即將消除,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將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了解邊緣學科的知識,可以使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例如,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中就引入了經濟學中的概念——效益,並且已經得到了民事訴訟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認同;對於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研究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真理的相對性原理。

二、民事訴訟論文的答辯

民訴論文答辯階段也是讓許多同學摸不著頭腦的事情。因為平時接觸的少,所以對民訴論文答辯不知道如何准備,造成了答辯時心理緊張,影響了民訴論文的成績。下面我就著重論述一下同學們應該怎樣有效的准備和應對民訴論文答辯。

(一)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准備
民訴論文答辯是對學生的論文進行的一種口頭測試方法,所以學生對答辯的准備就首先應該以論文為根本。熟悉自己的文章,對於文章的整體結構,文章的主要內容都要瞭然於胸。但是不要死記硬背,而是應該真正掌握自己論述的內容,知道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然後,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涉獵相關的知識,拓寬視野。
例如,對於探討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論文,就需要掌握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現狀,存在哪些弊端,應該如何進行改革。由於民事再審是對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再次進行審理,所以相關問題有既判力,民事程序的安定,法院的權威性等等。

(二)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進行
1.答辯老師針對民訴論文經常會提問如下一些問題,「請簡述你文章的主要內容」,「請簡要回答文章的主要觀點」,或者針對你文章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但都是以學生的民訴論文為依據發問的。
2.同學在答辯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言談舉止要大方自然,努力控制自己的緊張心情。對待答辯老師要有禮貌。答辯其實就是向老師做的一個口頭的論文報告,所以只要自然的把自己的觀點、理解表達出來就行。
(2)回答答辯老師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簡明扼要。因為每個學生的答辯時間最多十分鍾左右,而答辯老師最少三個人一組進行提問,所以同學的回答只要把民訴論文大的綱要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就行。回答切忌羅嗦,生硬的背誦。答辯進行中,學生可以拿著自己的民訴論文或者准備的相關草稿。這樣也是為了使學生更加自然表達自己的觀點。
(3)對於老師提問的和民訴論文相關的問題,學生如果不知道的話,應該怎麼辦?建議採取如下辦法應對。首先應該沉著、冷靜。老師的提問肯定是從民訴論文引申出來的,所以盡快找到民訴論文的知識點。其次,心裡要明白老師提問的目的可能是看看你的知識面,要聽聽你自己對於這一問題的理解或者說你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最後,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禮貌地和老師進行探討。許多法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定論,所以千萬別緊張,沉著應對,一定會取得不錯的答辯成績。
總之,一篇優秀的民訴論文應該結構完整,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性強,還要有規范的注釋和形式。同時在答辯中學生要言之有物,條理清楚。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