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起訴書怎麼寫
① 行政法法律作業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評析:填空題第7題,是一審法院審查受理的期限。要注意和原告直接起訴的期限一般為三個月以及在二審時,第一、二審法院相互移交、報送上訴狀等案卷材料的5日期限相區別。
1.把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必經階段,即_復議前置_原則,是一些國家行政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
2.特殊地域管轄又可分為_專屬管轄_和_共同管轄_。
3.行政訴訟參加人包括_當事人_和_訴訟代理人_。
4、當事人在不同的訴訟程序中有不同的稱謂。在第二審程序中,稱_上訴人_和_被上訴人_。
5.可定案證據的特徵是:_客觀性_、_相關性_和_合法性。
6.起訴應以書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遞交_起訴狀_,並按被告人數提出_副本_。
7.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在_7_日內立案,並通知原告。
8.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得以調解為必經審理程序、及結案方式。但是,_行政賠償_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9.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案件,有_開庭_審理和_書面_審理兩種方式。
10.行政案件的執行程序必須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_申請執行_和_移送執行_兩種方式。
11.行政判決分為_一審判決_和_二審判決_兩種。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務員,因其是以所在國家行政機關的名義進行的,(C)。
A.故是行政訴訟的被告 B.故是行政訴訟的原告
C.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D.故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評析:公務員與國家行政機關是一種職務上的委託關系,公務員一般代錶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公務員的行為由行政主體負責,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2.在我國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限於(A)
A.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發生的爭議
B.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所發生的爭議
C.就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發生的爭議
D.就行政機關的普遍行政行為所發生的爭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經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於1989年4月4日公布,自(D)起施行。
A.1989年4月4日 B.1989年10月1日.
C.1990年1月1日 D.1990年10月1日
4.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A B)人民法院管轄。
A.被告所在地B.原告所在地C.公安機關所在地D.原告選擇
5.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是基於親權或者監護權而產生的,因而其在訴訟中居於(B)的訴訟地位。
A.與被告相類似 B.與原告相類似 C.核心 D.主導
評析: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因此只有原告才存在法定代理問題。
6.行政訴訟當事人包括(A B D)。
A.原告 B.被告 C.代理人 D.第三人
7.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A B)
A.人民法院 B.訴訟參加人 C.訴訟參與人 D.人民檢察院
評析:如果說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以上4項都屬於,但由於訴訟參與人范圍大於訴訟參加人,如果說主體主要有,只能為AB兩項。
8.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行政案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作出(C D)類型的判決。
A.確認判決 B.變更判決 C.維持原判 D.依法改判
9.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A )
A.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決定一律不準上訴
B.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C.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D.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10.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時,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以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 C )。
A.互相協商解決 B.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C.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D.適用第三國法律的規定
三、問答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評析:作業3問答題,除了在答題時要展開有關內容答全面外,第2題要按《行政訴訟法》表述答題,並要注意把最高法司法解釋第2條列舉的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5種行為,第7題要把參照規章的情況都寫入答案。
1.行政訴訟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答:在我國,行政訴訟由以下五要件構成:(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4)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5)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復議決定。
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了司法審查的排除條款,即明確規定某些事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還列舉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幾種行為,即:(1)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授權實施的行為;(2)調解行為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5)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3.行政訴訟的被告有哪些特徵?
答:具有以下特徵:(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2)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權益。(3)以自己的名義應訴,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4.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特徵是什麼?
答:具有以下特徵:(1)與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有利害關系」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存在法律上的直接權利義務關系。(2)相對於原告、被告而言,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3)在訴訟期間參加訴訟。(4)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5,法院不能採用的證據有哪些?
答:法院不能採用下列證據:(1)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2)被告嚴重違反法律程序收集的其他證據;(3)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4)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5)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變更一審裁判的依據。
6.審判監督程序與二審程序的區別是什麼?
答:兩者的區別在於:(1)提前的主體不同。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級人民檢察院。而有權提起上訴的,則是享有上訴權的當事人,並且當事人的上訴必然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2)提起的條件不同。只有發現已經發生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才能提起審判監督程序;而只要當事人不服一審未生效的判決、裁定,不論判決、裁定是否違反法律、法規,即可在法定期限內提起第二審程序。(3)有無期限限制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不受時間限制、判決、裁定生效後的任何時間內都可提起;而上訴只能在法定的上訴期提出。(4)審理的主體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也可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審理;而適用二審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5)審理的對象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是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而適用二審程序審理則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6)程序的性質不同。審判監督程序是為了糾正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錯誤而設定的一種特殊程序,不具有審級性質,而第二審程序是按照兩審終審的司法原則設置的,是對第一審行政案件的繼續審理。
7.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法依據有哪些?
答: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不依據有:(1)法律。包括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規。即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其名稱有條例、規定、辦法。(3)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與受理法院不在同一地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地方性法規時,應當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依法所適用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為法院審理發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據。
此外,《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8.涉外行政訴訟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答:主要有以下五項原則:(1)適用行政訴訟法原則。《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2)同等原則。同等原則又稱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享有與我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和負有同等的訴訟義務。(3)對等原則。對等原則又稱相互原則,是指國家之間在對待對方公民、組織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時相互對等。(4)適用有關國際條約原則。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中,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四、案例分析題(20分)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北京科技大學下屬的應用科學學院物理化學系,取得本科生學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參加電磁學課程補考過程中,隨身攜帶寫有電磁學公式的紙條,中途去廁所時,紙條掉出,被監考教師發現。監考教師雖未發現田永有偷看紙條的行為,但還是按照紀律,當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試。北京科技大學於同年3月5日按照「068號通知」第三條第五項關於「夾帶者,包括寫在手上等作弊行為者」的規定,認定田永的行為是考試作弊,根據第一條「凡考試作弊者,一律按退學處理」的規定,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4月10日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學沒有直接向田永宣布處分決定和送達變更學籍通知,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正常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學生證丟失,未進行1995-1996學年第二學期的注冊。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田永補辦了學生證。其後,北京科技大學每學年均收田永交納的教育費,並為田永進行注冊、發放大學生補助津貼,還安排田永參加了大學生畢業實習設計,並由論文指導教師領取了學校發放的畢業設計結業費。田永還以該校大學生的名義參加了考試,先後取得了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應用水平測試BASIC語言合格證書。田永在該校學習的4年中,成績全部合格,通過畢業實習、設計及論文答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及畢業總成績全班第9名。北京科技大學對以上事實沒有爭議。
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的有關部門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進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門呈報畢業派遣資格表。田永所在的應用學院及物理化學系認為,田永符合大學畢業和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由於學院正在與學校交涉田永的學籍問題,故在向學校報送田永所在班級的授予學士學位表時,暫未給田永簽字,准備等田永的學籍問題解決後再簽,學校也因此沒有將田永列入授予學士學位名單內交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請求判令被告:(1)為田永頒發畢業證、學位證;(2)及時有效地為田永辦理畢業派遣手續;(3)賠償田永經濟損失3000元;(4)在校報上公開向田永賠禮道歉,為其恢復名譽;承擔本案訴訟費。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此案向法院提交的證據有:
(1)原告田永於1996年2月29日寫下的書面檢查和兩位監考教師的書面證言,這些證據能夠證明田永在考試中隨身攜帶了寫有與考試科目有關內容的紙條,但沒有發現其偷看的事實;(2)原國家教委《關於加強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校長(94)第068號《關於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原國家教委有關領導的講話;(3)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關於田永等三人考試過程中作弊按退學處理的決定,但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直接送達給田永,也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實際執行;(4)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函、北京科技大學以田永考試作弊一事復查結果的報告,這些書證能夠證明北京科技大學部分教師、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對田永處分一事的意見,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在得知這兩方面的意見後的態度;(5)北京科技大學的《關於給予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田永勒令退學處分的決定》一份、《期未考試工作簡報》一份,以上書證與本案沒有必然關系,不能成為本案的證據。(6)北京科技大學在訴訟期間,未經法院同意自行調取了唐有蘭等教師的證言、考試成績單、1998屆學生畢業資格和學士學位審批表、學生登記卡、學生檔案登記單、學校保衛處戶口辦公室書證、學籍變動通知單第四聯和第五聯、無機94班人數統計單等書證交給法院。請問:
(1)本案的被告是否適合?為什麼?
(2)被告提供的證據之(2)中的三份材料,是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之(6)是否有瑕疵?能否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為什麼?
答:(1)本案的被告適合。因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必須為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北京科技大學作為高等院校,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機關,但是其對受教育者頒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以及管理的權力是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法》和《學位條例》授予的,而且其在教育活動中的管理行為是單方作出的,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雖然對原告田永的退學處理、拒頒畢業證和未授予學位等行為是由北京科技大學一個系或內部某一部門負責行使的,但是都是以北京科技大學的名義作出,因此,北京科技大學作為被告適合。
(2)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2)三份材料,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6)有瑕疵。不能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因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被告及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而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證據(6)是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收集的證據,因此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不能採用。
評析:本案例題看似內容多,但事實上答題的落腳點就在三個問題中。第1個問題主要根據行政訴訟被告的特徵進行答題。第2個問題主要考慮三份材料屬不屬於規章,這就要結合第十章行政立法的內容進行分析,規章制定有嚴格的程序要求,而顯然這三份材料中,前2份只屬於一般規范性文件。後一份是一般的講話材料,都不屬於規章范疇。第3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先取證,後決定」是依法行政原則對行政程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自行收集的證據無法律效力
② 行政訴訟狀應該怎麼寫
行政訴訟狀應寫明原告的姓名或者名稱、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被告的名稱、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當事人的具體訴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以及原告提交的證據的名稱、來源等內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③ 行政訴訟法的行政訴訟的起訴條件和行政賠償訴訟的起訴條件有哪些區別
您好,1,行政賠償訴訟首先要求確定的是行政行為違法,才能得到國家賠償,而行政訴訟僅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撤銷具體行政行為,不涉及賠償問題。
2,行政賠償訴訟可以進行調解,但是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3,行政賠償訴訟強調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各自提供證據,但是行政訴訟強調行政機關自證其行為合法。
4,依據的法律不一樣。前者主要依據國家賠償法(新的),後者主要依據行政訴訟法。
5,行政訴訟的監督對象是行政主體。司法機關只能監督行政機關而不是公務員個人。行政賠償訴訟的規范對象是公務員個人。這是因為,國家雖然可以以其財產承擔金錢責任,但國家作為抽象的主體卻不可能「具體」地犯錯,侵權行為終歸只能是由具有意志能力的具體的公務員做出的,所以只有以公務員為監督對象,對其進行規范才可能促其踐行法治,實現其職務行為的理性化、法理化。
6,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是行政行為。行政賠償訴訟的審查對象是公務員的公職行為。 7,行政訴訟奉行合法性原則,以公法規范為主要法律淵源。行政賠償訴訟奉行違法性(過錯)審查原則
8,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非常廣泛。行政訴訟是客觀合法性監督之訴,所以在原則上一切法律主體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的原告資格相對狹窄,當事人只有在主觀權利受損時才能提起賠償訴訟,但在行政訴訟中,只要利益受損就可以起訴。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④ 行政訴訟起訴書怎麼寫及格式
法律分析:起訴書也就是起訴狀,起訴狀應當包括以下內容並按順序寫成:1、原告的身份信息。原告是個人的,應當寫明原告方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原告方如果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寫明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另還需寫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以及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聯系方式。2、被告的身份信息。內容要求與原告的身份信息一致。3、訴訟請求。訴訟請求涉及給付義務的,應當具有可執行性。例如請求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向原告支付直到還清欠款之日的逾期利息。4、簡要陳述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與理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⑤ 起訴書通常分為哪三大類
根據訴訟所要解決的案件的性質及其所依據的法律,訴訟可分為四種,即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經濟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是通過偵查、起訴(包括自訴)和審判活動等,適用刑事法律,解決被告人是否犯罪和處刑問題。 民事訴訟,是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各種民事權益,因受到侵害或者發生爭議而產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適用民事法律,對當事人爭執的問題進行審理和裁判的全過程。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先進行調解,一般只對調解無效的作出裁判。 經濟訴訟,實質屬於民事訴訟。但由於經濟案件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各人民法院均設立經濟審判庭,專門受理經濟糾紛和涉外經濟案件。經濟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適用民法、經濟合同法等法律審理經濟案件的全過程。 行政訴訟,是指行政管理相對人,不服行政機關所作的處理決定,依法起訴,人民法院適用行政法,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審理和裁決的活動。
⑥ 急需一份簡單點的行政法案例要有起訴書代理詞答辯狀的!交作業用
看樣是學法律的,建議自己寫一個,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是鍛煉的好機會。
⑦ 不服行政拘留提起行政訴訟怎樣寫代理詞
代理詞
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鄭州分所接受鄭州某某有限公司的委託,指派李賀律師擔任其訴某某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服行政行為一案的訴訟代理人,依法參加今天的訴訟。現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法庭的審理和本案事實依據,發表如下代理意見。
一、關於【責令改正通知書】事實、理由的分析
1、事實部分
【責令改正通知書】事實部分稱【經查,你(單位)於2011年10月變更登記過程,涉嫌提供虛假「股東會決議」及「股權轉讓協議」取得公司變更登記】。
1)、原告未提供虛假材料
原告2011年10月21日的公司變更登記行為,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及貴局的要求,提供了真實、合法、齊全的申請材料,原告該次公司變更登記行為原股東及現股東全部親自到場,現場簽訂了《股東會決議》、《股權轉讓協議》等相應文件,完全符合法定形式及程序,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
2)、關於【涉嫌】的分析
被告在【責令改正通知書】事實部分用了【涉嫌】一詞,【涉嫌】的法律含義為【有跟某件事情發生牽連的嫌疑】,系有可能性,而非查證屬實。
被告在未查明違法事實的情形下即作出責令改正的決定,事實依據不足,理應撤銷。
2、理由部分
【責令改正通知書】理由部分稱【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構成了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取得2011年10月公司變更登記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從該條可以得出:
隱瞞重要事實的方法分為兩種:1、提交虛假材料,或者
2、採取其他欺詐手段。
提交虛假材料亦為欺詐手段,系隱瞞重要事實的一種方法。
前已論及,原告未提交虛假材料,被告在【責令改正通知書】事實部分未描述原告【採取其他欺詐手段】的情形,因此原告未【隱瞞重要事實】,不符合第六十九條規定的違法行為,被告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理應撤銷。
二、關於【答辯狀】的分析
1、被告據以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的事實依據前後不一
被告據以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當時的事實依據為:【經查,你(單位)於2011年10月變更登記過程,涉嫌提供虛假「股東會決議」及「股權轉讓協議」取得公司變更登記】。
被告據以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答辯狀中所援引的事實依據(【答辯狀】第2頁第二段第三行)為:【被答辯人在2011年10月21日申請公司變更登記時,故意隱瞞2011年10月17日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其下達的(2011)115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及10月20日被答辯人提出申請要求聽證的事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
被告為何前後不一、自相矛盾,完全拋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時所持的「事實依據」,而採取新的「事實依據」說?
無非如此,被告自知原「事實依據」未經查實且不能成立,與其被攻破不如主動放棄的好,但殊不知,被告作為擋箭牌的新「事實依據」說亦不能成立,原因如下:
首先,公司是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法律擬制主體,按照法人擬制說的觀點,只有自然人是實在的,而法人則是無肉體無精神的觀念上的存在,是法律的擬制物,公司與股東的人格相互獨立,不可混為一談。公司作為法律擬制主體,僅僅是公司財產所有者的象徵,而不具有自然人主體的主觀屬性,而【隱瞞】屬於主觀形態,因此公司不具有【隱瞞】的屬性,更何談隱瞞一說。
其次,何為法律上的【隱瞞】?【隱瞞】系指有義務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應當告知而故意掩蓋事實真相,【隱瞞】的前提需有義務、需應當。
如前陳述,原告2011年10月21日公司變更登記行為完全符合法定形式及程序,如實回答了被告的詢問,原告收到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鄭工商經檢(2011)155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是事實,在被告未詢問類似問題的前提下,原告沒有法律上的義務主動告知,若需告知,法律規定是什麼?
原告認為收到鄭工商經檢(2011)155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一事無需告知被告,原因有二:
①、原告收到的僅僅是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而不是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僅僅表明有處罰的可能性,但不代表一定處罰,原告收到該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後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參與聽證相關事宜,以維護原告合法權益。
②、鄭工商經檢(2011)155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擬處理的事情發生在2004年7月7日和2005年7月15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之規定,行政處罰的追則期限為2年,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上述擬處理的事情已過追責時效,不得再給予行政處罰,因此,原告認為該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不構成實質性影響,無需告知被告。
2、【責令改正通知書】是行政處罰
被告【答辯狀】(【答辯狀】第2頁第二段第九行)稱【責令改正通知書僅是具體的行政行為,不是行政處罰】,該觀點錯誤。
責令改正是一種多重性質的行政行為,它在不同的法律條文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有時是一種行政處罰,有時是行政命令,即多重性質說,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應該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在適用該條的情況下,責令改正違法行為不是一種行政處罰,而是相對獨立的一種行政處理決定,即行政命令,理由是:該責令改正行為中,對於違法事實雖已經作了認定,並規定了改正違法行為的具體期限,但若逾期不履行並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而是隨後做出的行政處罰才具有強制執行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在適用該條的情況下,責令改正行為應屬於行政處罰,理由是:①、該責令改正行為中,對於違法事實已經作了認定,並規定了改正違法行為的具體期限,且明確了如逾期不履行將強制執行,明顯具有對違法行為的制裁性。②、逾期不履行將依法強制執行的內容,已不是行政管理中為了保證下一個行為的作出而實施的中間環節,而已經是行政管理的一種最終行為,具有終了性。
行政處罰,是國家行政機關對構成行政違法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被告出具的【責令改正通知書】完全符合行政處罰的要件,理由如下:
1)、該【責令改正通知書】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具有制裁性、終了性。
2)、被告提供的證據第23頁【行政處罰有關事項審批表】表明,該【責令改正通知書】亦是按行政處罰的決定程序審批的。
3、被告【答辯狀】(【答辯狀】第2頁第二段第十四行)稱【………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已完全取代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被答辯人針對………責令改正通知書提起行政訴訟已無實際意義………】。
什麼叫【完全取代】?被告是否自認【責令改正通知書】不成立,已自行撤銷,無法律效力。
什麼叫【已無實際意義】?被告既已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就有權起訴,法院自會依法公正判定該【責令改正通知書】是否合法,這就是實際意義,且是法律意義之所在。
三、被告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的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
前已論及,【責令改正通知書】是行政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被告在作出該【責令改正通知書】之前,應當告知原告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原告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但被告卻未告知,剝奪了原告的了解權、陳述權、申辯權、聽證權和其他權利,嚴重違反了法定程序,理應撤銷。
綜上所述,被告作出【責令改正通知書】的具體行政行為事實依據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請求貴院依法作出撤銷某工商責改字【2012】04號【責令改正通知書】的公正判決。
⑧ 行政訴訟法內容是什麼
可以看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書
主要是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