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美國民事訴訟法的制度案例與材料

美國民事訴訟法的制度案例與材料

發布時間: 2022-09-24 08:20:42

①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為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基本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適用普通程序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第四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中級人民法院對第一審適用簡易程序審結或者不服裁定提起上訴的第二審民事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② 民事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在當今的發展
順應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思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問題。本文主要闡釋了
民事訴訟法在當代的發展趨勢和新情況,對於這些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的探討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
相對於以往,民事訴訟法呈現出高度的憲法化傾向,強調民事訴訟法必須遵行憲法。民事
訴訟法是對憲法的具體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它是「被適用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民事訴訟法領域如何充分實踐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筆者擬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於極力保障憲法所確立的法的目的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現代
民訴法的目的是多元的:私權保護、糾紛解決、維護和統一法律秩序、政策形成功能,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等。一般而言,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於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國傢具有保護國民之責,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首先應當遵從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至於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對於現行實體法還未承認的正當利益給予訴訟保護,特別是20世紀以後現代型訴訟的大量涌現,民事訴訟促成實體權利生成和政策形成的功能日益顯見。現代社會對訴訟寄予了更高的社會期望,如通過訴訟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而言,許多國家憲法普遍規定法官獨立原則,我國憲法則規
定法院獨立。公開審判為憲法原則和訴訟法原則所公認。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對平等原則作了規定,確立了國民平等地位和國民待遇原則;從權利的角度來說,即國民享有平等權,在民事訴訟法中則體現為訴訟當事人平等原則。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相對應的是司法消極性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可以認為是憲法自由權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由於它所解決的是私權糾紛,理當尊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意思自治;從權利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涉及程序選擇權問題,辯論原則反映了訴訟聽審權的內容。
第三,就民事訴權而言,國民所享有的民事訴權的法的依據首先是憲法,訴權是憲法賦予
國民所享有的請求司法救濟的基本權利。訴權的「憲法化」,是現代憲政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一趨勢日益呈現出普遍性,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訴權上升為憲法上的基本權利。①可以說,在事實上,所有國家都承認國民享有訴權(司法救濟權)。②筆者認為,我國憲法應當明確規定國民享有訴權及其保護性規定,從而明確和昭顯訴權的憲法性地位和價值。將民事訴權提升為憲法基本權利,實際上,也是讓法院承擔不得非法拒絕審判的憲法義務。
第四,就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而言,大致可分為:程序參與權、程序選擇權、公正程序請
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參與權大體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權、訴訟聽審權等。接受程序通知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充分了解訴訟程序進行情況。德國和美國等歷來主張,有效的接受程序通知權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德國憲法法院判例確定受訴法院應當承擔通知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應將缺少程序通知的情形視為侵害當事人接受正當程序權的情形之一。訴訟聽審權包括以下基本內容:當事人在審判程序中有權提出申請、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對方當事人應能對此獲得通知並陳述意見。即使法院依職權調查時,也不允許把當事人未提出的事實和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憲法還保障當事人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基本權。公正程序請求權是當事人要求獨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據法律就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公正審判(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的權利。獲得及時裁判權是指當事人有權要求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及時審結案件的權利。公正、及時裁判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第五,就法院判決而言,邏輯清晰又有說服力的判決是任何忠於法治原則的司法制度的必
要組成部分。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構成了判決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即經過法庭辯論和法院審查所確認的事實、理由,這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事實根據。用的法律依據,包括法院判決所依據的實體法規范和訴訟法規范。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在一些國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等)的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在其他國家,根據法治國家原理,也不允許完全排除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
第六,憲法應就訴訟程序安定性(可預測性)提出要求。訴訟程序可預測性的憲法要求包括
程序運行的穩定性和程序結果的安定性。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程序結果有一定預知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訴訟行為。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重要訴訟行為的行使要件(如起訴要件等)、程序進行的順序,方便當事人選擇程序和實施訴訟行為,並禁止法院和當事人隨意改變程序。後者,是指由國家審判機關按照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具有確定力,即禁止當事人就同一案件重復訴訟,也禁止法院重復審判。③二、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本來就存在著共通之處,比如強調法官的中立和當事人的平等、公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等等。就辯論主義強調:在當事人
的辯論中沒有出現的事實不能作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應作為裁判的依據;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僅限於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來的證據。處分權主義強調:不告不理、法院只能在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撤訴、訴訟和解等終結訴訟程序。兩大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社會和訴訟的新情況,著手改革不合時宜的民事訴訟制度,其中包括相互吸收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從而在整個法律領域包括民事訴訟法領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比如,德國以往的訴訟審理狀況大致是,由於當事人之間往往准備不充分就直接進入法庭審理,結果通常是多次開庭才能明確當事人對案件的爭執點(爭點),訴訟遲延常常不可避免。因此,1976年德國借鑒美國的做法,把法庭審理分為准備和主辯論兩個階段,准備階段主要解決爭點明確問題和交換證據,之後進入主辯論階段,判決盡可能在一次言詞辯論後作出。美國以往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過分突出當事人或律師的程序主動權和法官的消極地位,致使當事人濫用發現程序,重復進行證據開示,造成了訴訟遲緩和費用高昂。對此,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修改和完善審前准備程序,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加強法官的職權處理,如限定證據開示的時間和次數等。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為了順暢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以及有效和便利解決跨國和跨
地區的民事糾紛,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民事訴訟制度的趨同化或統一化問題。這一努力也體現在下面將要談到的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問題。同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拉美地區和歐共體國家等)正積極探索統一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或統一化並非消除了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之間
的區別,由於各國或兩大法系國家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存在,至於何時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高度或完全統一化,尚難作出判斷。
④三、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也是其趨同化的一種具體形態,為了突出其國際性而在此單獨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了有關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當事人的訴訟及程序基本權等。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當憲法或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犯時,人們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有效的救濟。」第10條規定:「在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或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時,人們有權充分平等地獲得獨立、公正的法院進行的公正、公開的審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法院面前人人平等,在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或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時,人們有權獲得依法設立、有管轄權、獨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公開的審理。
四、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專門化
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的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的設立。在
當今社會,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程序的專門化。比如:第一,審執分立式立法。即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分別立法,前者一般稱民事訴訟法,後者一般稱強制執行法。比如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德國、我國大陸及澳門等採取審執合一式立法: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一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通稱民事訴訟法。
現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積極探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問題。
第二,民事特別程序立法。民事特別程序是相對於通常訴訟程序而言的。從世界各國民事
訴訟法規定看,以案件是否有爭議為標准,特別程序可分為:1 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別程序,主要包括:(1)訴訟標的性質特殊的訴訟程序,如人事訴訟案件程序等。日本單獨制定了《人事訴訟程序法》、《家事審判法》。(2)專門設立的簡易性特別程序,如證書訴訟程序等。另一種簡易程序是通常訴訟程序簡化的程序,如簡易程序(在我國屬於通常訴訟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等。2 非訟事件程序。有關非訟事件程序的立法例大體有兩類:(1)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這類非訟事件與訴訟案件及確定民事權利較為密切,如禁治產案件、宣告死亡案件、公示催告案件等。
(2)單獨立法規定,如德國的《非訟事件管轄法》、奧地利的《非訟事件法》、日本的《非
訟事件程序法》、我國台灣地區的「非訟事件法」等。
此外,在現代社會,民事訴訟法包含的新科技因素將越來越多。民事訴訟法的科技化可以
帶來訴訟成本的低廉和迅捷便利,但是同時又將沖擊傳統的訴訟觀念和制度。就網際網路和數字通訊技術而言,經濟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電子資料、運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和國內各地捷調查取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法院的命令和訴訟文書等等,其法律效力如何?如果運用多媒體視頻會議進行案件事實和法律觀點的交流,是否將失去法庭傳統的布置和服飾給法律訴訟程序增添的正統性和庄嚴性?對當事人應直接見面和證人應親自出庭的觀念以及直接言詞原則等產生怎樣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合理解決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不管怎樣,民事訴訟法應當充分合理地接納現代科技,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1999年8月召開的國際訴訟法協會第十一屆世界訴訟法大會中,已就這類問題進行了討論。

③ 禁令的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

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制度起源於英國,均是通過判例法確認的救濟措施,主要包括中間禁令、訴前財產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三種。這三種措施中國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基本上是相對應的。禁令在英國歷史上是由衡平法院發展出來的一種由法院以自由裁量給予的救濟,其目的在於彌補普通法法院所給與的法律救濟的不足。它包括中間禁令和終局禁令。一項經單方程序作出的中間禁令一般僅持續一個星期左右時間,直到雙方聽證再決定是否繼續該項禁令,如是否需要持續到正式庭審。
美國法律將禁令視為一種「非常的法律救濟」,即,是一種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才能給予當事人的救濟。在美國,禁令一般包括臨時限制令(TRO / temporary retraining order) 、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和永久性禁令(permanent injunction)。《美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規定了前兩種中間禁令。臨時限制令(TRO)一般在單方程序中作出並且僅在一個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如10天左右,直到雙方到場進行全面審查聽證。臨時限制令可以僅憑單方申請而作出。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持續有效時間較長但仍然不是終局性的。
《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第484條至第492條是關於「臨時裁定」(Ordonnance de référé)的一般規定,第808至811條是關於法國大審法院(Grand d『Instance)臨時裁定的內容。它規定,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另一方當事人到場或對其傳喚後,法律賦予並非受理本訴訟的法官立即採取某種必要措施的權力。「為防止即將發生的損失,或者為制止明顯非法的擾亂,大審法院院長得始終緊急規定採取保全措施,或者規定採取必需的恢復原狀措施」。但是「在所有緊急情況下,大審法院院長得緊急命令採取不會遇到嚴重爭議的任何措施」。這就是所謂「裁定命令的措施不得觸犯重大的爭端」的原則。可見臨時裁定程序中的法官的權力是很有限的。原則上他不得就權利存在與否作出裁決,因此有人稱之為「浮薄」的管轄權。第812條規定,大審法院院長在法律有專門規定的情況下得依申請受理。由於案情要求,不能經對席審理而採取緊急措施時,大審法院院長得依申請作出裁定,採取任何緊急措施。《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對知識產權案件中的臨時措施制度也作出了規定。例如,第716—6 規定,受理侵權訴訟的法庭庭長得依緊急訴訟程序臨時禁止被告繼續被指控的侵權行為,並判逾期罰款或者判令為繼續其行為提供擔保以賠償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的損失。要求禁止令或被告提供擔保的,只有在實質訴訟可能成立並且在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知侵權事實短時間內起訴的方予准許。法官可要求原告提供擔保供其敗訴時以賠償被告之損失。第716—7規定,注冊申請人、注冊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依大審法庭應請求開具的命令,要求任何執達員在他指定的專家配合下,或者對他認為非法標有、銷售、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作詳細筆錄並扣押少量樣品,或者進行實際扣押。法庭庭長可要求申請實際扣押者提供擔保以供其敗訴後賠償被告損失。自扣押之日起15天內扣押申請人沒有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的,扣押自動失效,並且不影響他人可能提出的損害賠償要求。
在德國法律中,行為保全的內容內含於假處分(einstweilige Verfugung)中。《德國民事訴訟法》第940條規定,因避免重大損害或防止急迫的強暴行為,或因其他原因,對於有爭執的法律關系,特別是繼續性的法律關系,有必要規定其暫時狀態時,可以實施假處分。假處分的具體內容由本案法院自由裁量,它包括但不限於命令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或禁止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並且原則上不因對方當事人的反擔保而撤銷。在緊迫的情形下,可以不經言辭辯論作出裁決。德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假處分規定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與它強調假處分程序的獨立性。雖然假處分是在第八編強制執行中規定的,但它並非執行程序,而是簡化了的加速判決程序,其訴訟標的是要求擔保之權利,而非債權本身,假處分的請求並不中斷債權本身的訴訟時效,假處分的裁決也對本案主訴程序也沒有任何的拘束力。

④ 民事訴訟法的案例分析

下落不明的公民在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後如果重新出現,人民法版院應當依據民事權訴訟法規定,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作出如下處理決定:
1.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人民法院經查明確系本人重新出現,應當作出新判決。新判決的內容是撤銷原判決和其他必要的事項。
2.關於財產的處理。新判決作出後,被宣告死亡的財產代管人應當向被宣告失蹤又重新出現的人返還財產。被宣告死亡又重新出現的人如果要求返還被繼承的財產,繼承人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在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發生爭議的,另外起訴,由人民法院按民事案件審判。本案中,因為劉淑蘭已將3間北房及不用傢具等賣給他人,他人是善意取得,不能向他人要求返還了,只能要求劉淑蘭予以補償。
3.關於婚姻關系。在宣告死亡後配偶已婚的,原婚姻關系不能自然恢復。

⑤ 民事訴訟法學案例分析

甲在本市鬧市區開了一家名叫「長安食府」的飯店,辦理了營業執照,後因身體原因,甲將飯店交給其弟弟乙與丙經營。一日建築公司司機丁駕駛本單位一輛裝有建築材料的貨車路過飯店,因建築材料堆放太高,將「長安食府」的牌子碰掉,正好將放在飯店門前的戊的摩托車砸壞,並將放在車筐里的掌上電腦砸壞。就損害賠償一事,戊與乙、丙交涉,兩人推說甲是業主,與已無關;而甲則推說是因為建築公司司機丁駕駛車輛所致。於是,戊以甲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給自己造成的摩托車以及掌上電腦的損失總計8000元。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甲與戊自行和解,答應賠償戊的損失7000元整,不幸,戊在回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現問:(1)本案中戊應以誰作為被告?
(2)本案所涉及其他人的訴訟地位如何?
(3)本案中甲與戊的和解行為對其他人是否有效?
(4)戊因車禍身亡後,訴訟應當如何進行?

案例分析:
1、王明處於原先地位。王亮處於被告地位。王恩義處於有獨立請求權的訴訟第三人地位。
2、訴訟應當中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一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
3、是否准許應由法院裁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31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⑥ 民事訴訟法案例

一、本案焦點:1、於某對此6間房是否享有產權
2、李娜的不明確表示是否構成放棄繼承權
3、1996年李氏夫婦死亡,1998年李可才申報權利,是否喪失訴訟時效?
4、李明被判刑,妻子張麗對此6間房享有什麼權利,其權利是否能對抗其他繼承人的權利

二、法律適用涉及:婚姻家庭繼承法,民法通則、房屋產權管理及其司法解釋

三、從民事訴訟法理學理論的角度分析:
1、焦點一,很容易解決:於某是在1948年同李春共同購買的,但未說此房是如何轉給李明夫妻住的。究竟是買賣,借貸,抵押擔保還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具體的不好說。但從權利的保護期(訴訟時效)限看,於某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2年內申報自己的權利,而民法中的最長的保護期限是20年。顯然於某的請求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不予支持。
2、這種最自然的繼承是不同於遺贈的,只要沒有明確表示放棄,即使不參加訴訟,仍然有繼承權,所以李娜是有繼承權的。
3、遺產的申報應當是權利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2年內向法院申請。所以李可的請求任然是在訴訟時效內。
4、此6間房是屬於除李梅外的其他三人,張麗的權利完全是基於同李明的婚姻關系的,但她是沒有繼承權的。房屋出租所得首先就應歸李氏三人所有,張麗無權佔有和處分。
法院在判定遺產分割時,繼承人可以進行協商,此時張麗可以代表李明進行(代理人),不能協商的才由法院進行判決。但張麗不可以正在承租期為由對抗真正所有人的權利。

⑦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合議制度、迴避制度、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
合議制度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第五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⑧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我的理解,對於管轄權異議,二審裁定已經生效,就不能對原審法院回提出答管轄權異議(除非申請再審)。

原告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後,二審法院僅應就實體部分(事實和法律適用)進行審理。根據民訴規定,事實清楚、法律適用錯誤的,依法改判;事實認定錯誤,或者事實認定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申,或者查清事實後依法改判。

因此,我認為二審法院應該改判,或者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⑨ 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

一、民事證據制度的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對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作出了詳細規定,包括: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 證人 證言、電子數據、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八種。 二、民事訴訟證據當事人陳述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的一個種類是我國的民事訴訟 證據種類 劃分中的特色。當事人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於與訴訟結果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決定了當事人陳述具有真實與虛假並存的特點。因此,審判人員在運用這一證據時應注意防止將虛假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對於當事人的陳述應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進行審查核實,以確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三、民事訴訟證據書證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據。這種物品之所以稱為書證,不僅因它的外觀呈書面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記載或表示的內容能夠證明案件事實。從司法實踐來看,書證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書證的表達方式上來看,有書寫的、列印的,也有刻制的等;從書證的載體上來看,有紙張、竹木、布料以及石塊等。而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常見的有合同、文書、票據、 商標 圖案等等。 四、民事訴訟證據物證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量、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五、民事訴訟證據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儲存的資料和數據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種證據。它包括錄相帶、錄音片、傳真資料、電影膠卷、微型膠卷、電話錄音、雷達掃描資料和電腦貯存數據和資料等。外國民事訴訟法一般都沒有將視聽資料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類型對待,僅將其歸入書證和物證的種類中,我國民事訴訟法鑒於其具有獨立的特點,將其歸為一類獨立的證據加以使用。視聽資料是通過圖像、音響等來再現案件事實的,其特徵具有生動逼真、便於使用、易於保管等特點。 六、民事訴訟證據證人證言 證人是指知曉案件事實並應當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 傳喚 到法庭作證的人,證人就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稱為證人證言。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1款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以上規定大致說明了民事訴訟證人的范疇。我國民事訴訟 法規 定的證人,包括單位和個人兩大類。即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 證人證言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證人證言是了解案件事實的人提供證明。 第二,證人證言只包括能夠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就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 第三,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可靠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七、民事訴訟證據鑒定結論 鑒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請或指派憑借自己的專門知識對案件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科學研究並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結論的人。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普遍認為鑒定人是訴訟參與人。 八、民事訴訟證據勘驗筆錄 所謂勘驗,是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一定的事實,對與案件爭議有關的現場、物品或物體親自進行或指定有關人員進行查驗、拍照、測量的行為。對於查驗的情況與結果製成的筆錄叫勘驗筆錄。勘驗筆錄是一種獨立的證據,也是一種固定和保全證據的方法。 以上是關於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的相關問題的解釋以及闡述。根據我國最新的法律解釋,解釋中表明我國人民法院採納的有關視聽資料應當包括錄音材料和影視材料。電子證據是通過網路郵件、數據交流、網路聊天保存信息、微博、手機簡訊這類的形式保存在電子媒介中的信息。

熱點內容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