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73

行政訴訟法73

發布時間: 2022-09-26 19:08:54

1.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1、眾所周知的事實;

2、自然規律及定理;

3、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4、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5、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1、3、4、5、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1)行政訴訟法73擴展閱讀

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鄒聲文)處於被告一方的行政機關對其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如果行政機關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則被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可能會因此輸掉官司。今天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就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了明確規定。

專家指出,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所以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但在行政訴訟中,與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相比,原告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如果套用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難以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

但這一原則由於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不能完全解決實踐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在總結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作出了具體解釋。

新規定指出,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規定提出,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

規定指出,原告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同時,這一司法解釋對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原告、被告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特殊情況需要補充證據以及人民法院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等問題,也作了具體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第二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
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第二批)
(1996年12月31日法發[1996]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
我院公布第一批予以廢止的司法解釋目錄之後,即著手對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進行了全面清理。現將經我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廢止的第二批司法解釋目錄印發給你們。這批廢止的司法解釋共69件,包括刑事審判方面16件,民事審判方面34件,經濟審判方面19件。其中,有個別文件是以「函」、「復函」等形式發出的,考慮到這些文件具有司法解釋的性質,而且在當時也起到了指導審判工作的作用,本著尊重歷史、保持原貌的原則,這次也將其作為司法解釋一並予以清理。廢止的司法解釋從即日起不再適用(有的早已自行失效)。但過去適用上述司法解釋對有關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仍然有效。清理司法解釋工作將繼續進行。最高人民法院與有關部門聯合發布的司法解釋性文件需要廢止的,我院將與有關部門聯合發文予以廢止。對一些司法解釋中只有部分內容不適應當前審判實踐需要的,不在這次清理之列,我院將在全面清理的基礎上,組織有關部門研究修改。各地有何意見請及時報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
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869次會議討論通過)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管轄區劃變更後復查案件審批程序問題的批復
1979年3月21日(79)法辦研字第7號
該批復是對個案問題的處理意見,現已不再適用。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報送死刑復核案件的幾項規定的通知
1979年12月12日(79)法辦字第92號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幾類現行犯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若干具體規定的通知
1980年3月18日
該司法解釋已被1983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代替。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揭批「四人幫」斗爭中清查出來的犯罪分子在逮捕前被隔離審查的日期可否折抵刑期的批復
1980年4月17日(80)法研字第13號
該批復是對特定歷史時期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現已不再適用。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緩經高級人民法院復核認為必須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1981年6月10日(81)法研字第11號
該批復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逮捕前交「群眾監督勞動」的日期可否折抵刑期問題的批復
1982年9月8日〔1982〕法研字第7號
該批復是對個案問題的處理意見,現已不再適用。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被告人在審理過程中患精神病應否中止審理的批復
1983年2月4日(83)法研字第1號
該批復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個人非法製造、銷售他人注冊商標標識而構成犯罪的應按假冒商標罪懲處的批復
1985年5月9日法(研)復(1985)28號
1993年2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了《關於懲治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該批復內容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播放淫穢錄像、影片、電視片、幻燈片等犯罪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
1985年7月8日法(研)復(1985)40號//1990年1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了《關於懲治走私製造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犯罪分子的決定》,該批復內容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罪犯減刑時應將判決前羈押的日期折抵為已執行的刑期的批復
1985年11月14日
該批復是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1979年10月10日《關於死緩犯和無期徒刑犯減刑問題的聯合通知》有關問題的解釋,該《聯合通知》已廢除,該批復不再適用。
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嚴懲獵殺大熊貓、倒賣走私大熊貓皮的犯罪活動的通知
1987年7月24日
該批復已被1988年11月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代替。
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緩刑的罪犯減刑的管轄和處理程序的批復
1988年1月5日法(研)復〔1988〕1號
該批復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被害人對刑事案件中附帶的民事訴訟部分提出的上訴應全案審查並就附帶民事訴訟部分作出終審裁判的批復
1988年5月11日法(研)發〔1988〕23號
該批復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取保候審的被告人在法院審理期間潛逃應宣告中止審理的批復
1988年7月6日法(研)復〔1988〕29號
該批復已被1994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代替。
1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假冒商標案件兩個問題的批復
1988年12月26日法(研)復〔1988〕73號
該批復已被1993年2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關於懲治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代替。
1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拐賣人口案件中嬰兒、幼兒、兒童年齡界限如何劃分問題的批復
1989年7月7日法(研)復〔1989〕5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代替。

民事

1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
1979年2月2日//該司法解釋已被1986年4月1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法律所代替。
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規定(試行)
1979年2月2日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司法解釋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復員、轉業軍人的復員費、轉業費、醫療費能否按家庭共同財產處理問題的批復
1979年3月21日(79)法辦研字第9號
該批復已被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代替。
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給我國旅居加拿大的公民寄遞離婚訴訟文書問題的批復
1980年8月25日(80)民他字第26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2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日本國詢問有關繼承的幾個問題的答復
1980年10月25日
1985年4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該司法解釋有關內容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女方外流男方要求離婚的案件仍應由原告(男方)戶口所在地法院管轄的函
1982年9月21日(82)民他字第32號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23、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一百九十一條第二款和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二款的兩個問題的批復
1982年12月17日(82)法研字第18號
該批復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代替。
2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公告送達起訴書而不應訴的居住在國外的民事被告缺席判決後仍應公告送達判決書的批復
1983年2月7日(83)法研字第2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能否受理當事人因不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處罰而提起的訴訟的批復
1983年3月19日(83)法研字第8號
1989年4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2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告在外地就醫的離婚案件管轄問題的批復
1984年3月26日(84)法民字第5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2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雙方當事人在戶籍所在地結婚後去外地居住的離婚案件應由何地法院管轄的函
1984年5月11日(84)民他字第5號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2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
1984年9月8日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29、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
1984年9月15日
該司法解釋已被1989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訴訟費收費辦法》代替。
30、最高人民法院就吉林省渾江市衛生防疫站的來信給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通知
1984年9月11日(84)法民字第10號
1989年4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該司法解釋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3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威與徐保俊離婚一案中幾個問題的批復
1984年9月18日(84)民他第12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3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女方外流重婚後原夫起訴要求人民法院受理的復函1984年10月27日(84)法民字第12號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33、關於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應向何地法院提出的批復
1985年1月17日法(研)復(1985)5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3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案件受理費如何計算等問題的批復
1985年1月24日法(民)復(1985)6號
《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已於1989年9月1日廢止,該司法解釋是對《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中有關問題的解釋,不再適用。
3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盧偉明與盧偉范繼承案管轄問題的批復
1985年2月24日法民復〔1985〕14號
該批復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代替。
36、關於民事案件上訴後,第二審法院對案件的實體問題作了改判後,可否變更第一審法院關於訴訟費用負擔的決定等問題的批復
1985年5月30日法民復(1985)31號
該批復已被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代替。
37、關於勝訴一方當事人提起上訴第二審法院維持原判第二審的訴訟費用應由誰負擔等問題的批復
1985年5月30日法(民)復(1985)32號
該批復已被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代替。
3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一方提起上訴如何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問題的批復
1985年5月30日法(民)復(1985)33號
該批復已被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代替。
39、關於一方當事人在國內居住另一方當事人在國外居住的涉外民事案件的上訴期應如何確定的批復
1985年6月11日法(研)復〔1985〕34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4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案件受理費如何計算等問題的批復
1985年7月24日法(民)復(1985)6號
《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已於1989年6月30日廢止,依據《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作出的批復不再適用。
41、關於一、二兩審人民法院駁回起訴的裁定確有錯誤應如何予以糾正的批復
1985年10月28日法(民)復(1985)52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4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佔有與王言林贍養管轄問題的批復
1986年1月7日(1985)法民字第24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4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繼承案件中可以將實際佔有遺產的其他人列為被告並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批復
1986年4月3日(1983)民他字第12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4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意將馬本師房產按歸僑政策處理的批復
1986年5月9日法(民)復(1985)字第9號
1985年4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4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付桂芬與李興凱離婚案管轄問題的批復
1987年7月29日(1987)民他字第37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46、最高人民法院對生效多年的判決逾期申請執行的依法不予支持的批復
1987年8月25日(1987)民他字第20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4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侵害名譽權案件有關報刊社應否列為被告和如何適用管轄問題的批復
1988年1月15日法民復(1988)11號
該批復已被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問答》代替。
4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委託執行工作中兩個問題的批復
1988年6月20日法(研)復〔1988〕25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49、關於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書是否適用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等問題的批復
1988年8月15日法(研)復〔1988〕35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5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甘秀珍與李福高離婚是否需要通過再審程序撤銷原調解書問題的函
1989年9月7日(1989)民他字第36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司法解釋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經濟

5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
1984年9月17日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司法解釋有關內容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5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與銀行系統的營業所、信用社聯系查詢、凍結或者扣劃企事業等單位存款的批復
1985年1月17日法(研)復〔1985〕4號
該批復已被1993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於查詢、凍結、扣劃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銀行存款的通知》代替。
5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內工礦產品購銷合同農副產品購銷合同中的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的批復
1985年7月4日法(經)復〔1985〕39號
該批復已被199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代替。
5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糾紛當事人一方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仲裁機關已立案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復
1985年8月3日法(經)復〔1985〕42號
1993年9月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的決定》,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5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經濟行政案件不應進行調解的通知
1985年11月6日法(經)發〔1985〕25號
該司法解釋已被1989年4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代替。
5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原告向某人民法院起訴後撤訴又向另一個人民法院起訴該法院是否受理的批復
1985年12月14日法(經)復〔1985〕58號
該批復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代替。
5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合同簽訂地問題的批復
1986年4月11日法(經)復〔1986〕15號
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批復與之抵觸,不再適用。
5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需要再審而發現遺漏了訴訟第三人的案件應指令哪一級法院按什麼程序再審問題的批復
1986年5月21日法(研)復〔1986〕18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5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專業銀行信用社擔保的經濟合同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問題的批復
1987年2月5日法(經)復〔1987〕5號
該批復已被1995年6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代替。
6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糾紛案件具體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的若干問題的解答
1987年7月21日
該司法解釋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6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決定採取民事拘留措施的法院能否委託被拘留人所在地法院代為執行的批復
1987年10月15日法(經)復〔1987〕43號//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6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人民法院裁定凍結的當事人銀行存款其他人民法院不應就同一筆款額重復凍結問題的批復
1987年12月14日法(經)復〔1987〕49號
該批復已被1993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於查詢、凍結、扣劃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銀行存款的通知》代替。
6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借款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延期還款協議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批復
1988年1月9日法(經)復〔1988〕4號
該批復已被1995年6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代替。
6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一審判決後的上訴期限內原審法院能否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的批復
1988年1月13日法(研)復〔1988〕7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6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分支機構作為經濟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保證人其保證合同是否有效及發生糾紛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1988年3月24日法(研)復〔1988〕17號
該批復已被1995年6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代替。
6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問題的批復
1988年4月22日法(經)復〔1988〕20號
該批復已被199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代替。
6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合同糾紛案件復查期間執行問題的批復
1989年8月8日法(經)復〔1989〕6號
該批復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代替。
6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雖表示上訴但未在法定期限內提交上訴狀是否作為上訴案件受理問題的批復
1989年8月21日法(經)復〔1989〕7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6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糾紛案件執行過程中當事人自願達成和解協議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翻悔可否按原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問題的批復
1989年9月16日法(經)復〔1989〕8號
該批復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替。

3. 涉外訴訟去哪請律師

平等原則是在涉外行政訴訟中的外國人、外國組織應享有和承擔與中國公民、組織同樣的訴訟權利和義務。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國際上的「國民待遇原則」在訴訟中的反映。「國民待遇原則」要求本國公民享有的權利,也應同等地賦予本國境內的外國人,它體現了國家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是國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規則。涉外行政訴訟中的對等原則是指外國法院如果對我國公民和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我國便採取相應的限制措施,以使我國公民和組織在他國的行政訴訟權利與他國公民和組織在我國的行政訴訟權利對等。這一原則之適用於外國對我國公民或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情況下,它不適用於權利的賦予。所謂訴訟權利的限制,是指我國公民在該國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低於該國公民的普遍標准。換言之,無論作為當事人的原告是哪國公民、組織,抑或是無國籍人,在中國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均使用中國當地法院通用的語言文字,原告的語言障礙可以通過翻譯解決。換言之,無論作為當事人的原告是哪國公民、組織,抑或是無國籍人,在中國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均使用中國當地法院通用的語言文字,原告的語言障礙可以通過翻譯解決。
拓展資料: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刑事訴訟,一律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享有外交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外交特權和司法豁免權作為主權原則的延伸,是正常國際交往中平等互惠原則所決定的。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73條規定,涉外行政訴訟的原告(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世界各國為實現國家主權,保證司法管轄權的統一行使,一般都不允許外國律師在本國開展律師業務。我國也不例外。

4. 中國有多少種法律

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英文版)
·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殘疾人權利公約
·宗教事務條例
::更多法規::
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關於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裁判文書中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江蘇量刑指導規則(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危害軍事通信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
::更多法規::
民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更多法規::
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律師事務所收費程序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
::更多法規::
行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
·人事爭議處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信訪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家賠償案件文書樣式(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更多法規::

5. 行政起訴在我國的法律適用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以及法院決定參照的規章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包括行政處罰的合理性)進行審查的活動。
一、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具有以下特點:
(一)適用主體是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請求,通過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方式,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權適用法律,行政機關作為訴訟當事人無權決定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二)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第二次法律適用,也就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的再適用,也稱為審查適用。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了具體行政行為,無論有無正式的書面決定,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之前,行政機關已經解決過法律適用問題,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和作出判決,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最終法律效力的法律適用,這是第二次法律適用,是對第一次法律適用的審查適用,從而解決第一次適用是否合法的問題。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時,面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人民法院在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則著眼於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即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事實根據。在第二次法律適用的過程中,也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但法院審理的主要對象不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而是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與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之間雖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正是在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進行的法律適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再適用。
(三)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其效力高於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法律適用。《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必須遵守和執行,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問題作與司法判決不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否則就是違法,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原則上只解決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審查原則是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原則只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除針對行政處罰和要求行政賠償的訴訟之外,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不解決合理性問題。行政合理性問題由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解決。這是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區別於刑事、民事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之一。
(五)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法律、法規並可參照規章。
二、法律、法規的適用。
《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定、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一)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第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有關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依據法律,是法律適用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對於任何案件,法院都有必須首先依據法律的規定作出定性和處理,而不能拒絕適用法律。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1條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憲法》第3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憲法》第5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人民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來表達其意志。因此,在國家權力中,立法權是至高無上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均從屬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行使都有必須服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因此毫無疑問,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其法律適用的依據必須首先是法律。
《立法法》第78條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立法法》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立法法》第81條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立法法》第82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面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不一致的,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1)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2)地方性法規與部門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需要指出的是,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集中體現。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憲法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最高和最終標准。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必須 合憲,符合憲法在序言和正文中的基本精神和所有條款。
(二)行政法規,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法規也是人民法院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依據。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 由國務院院制定的,《憲法》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之所以成為司法審查的依據,是因為:1、《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行政訴訟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所以人民法院必須 遵守。2、由國務院的地位和其所行使的職權所決定的,國務院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憲法和法律的直接具體化,如果排除行政法規的適用,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將陷入癱瘓。3、按照憲法和有關法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所以,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還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都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定行政法規的事項;(2)《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用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行政法規。
(三)地方性法規,是指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立法法》第6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2)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3)除本法第8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
《立法法》第65條規定:經濟特區所在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現。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法律規定,地方性法規作為審查相應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都由其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一體制決定了地方行政機關制定規章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地方人民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尤其是行使司法審查權時,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2)有的法律直接規定,由地方性法規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具體化。人民法院對於此種法律,一般性授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有以地方性法規為依據才能准確地判定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較大的市在國家政治、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又是改革開放的前哨,在法律和行政法規就某一新的行政事務作出規定之前,往往作為中央立法試驗基地,所以從國家經濟建設和加快改革開放的需要出發,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適用的依據是必要的。
人民法院審查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機關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同時還應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為依據。其理由亦同於地方性法規作為司法審查的理由。
《立法法》第6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地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時的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立法法》第66條第2款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處於同一級別的法律規范。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比一般行政區域單位享有更多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除了必須遵守憲法之外,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在必要時可以變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某些規定,故人民法院對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機關根據此種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更有必要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進行審查。有必要指出,盡管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法律時必須依據法律和法規,但必須注意法律、法規的層次效力,在認為相關法律、法規存在合法和合憲性問題時,可以向有權機關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有權機關確認和解決合憲、合法性問題時,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和法規。
三、規章的參照適用
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和直屬機構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憲法》第90條第2款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立法法》第71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這是部門行政規章制定權的憲法和法律依據。
《立法法》第72條規定;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
《立法法》第73條第1款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這是地方政府規章制定權的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為什麼行政訴訟法不把規章作為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必然依據?主要原因是:(1)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常常又可以據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從而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如果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必須以規章為依據,就等於相應行政機關自己制定司法審查標准,這既不利於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也不符合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2)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尤其是中央行政機關,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組織、職權、組成變動較快,部門間的職權交叉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3)規章的制定程序不科學和嚴格,以至於某些規章存在著部門、行業主義或地方保護主義,規章之間的自相矛盾,甚至與法律、法規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以規章作為依據將使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無所適從或難以適用。所以,行政和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徑直以規章為依據顯然是不適當的。但是憲法和有關法律確立了規章的制定權,並限制在一定級別的行政機關,意味著國家對規章制定權的授予與控制是相當嚴格的。而且從其內容來看,規章以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化,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都依據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完全撇開規章以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法律、法規對某一具體行政關系沒有明確具體規定,而規章卻作了具體規定時更是如此。所以,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不能依據規章,但同時又離不開規章,這就需要對規章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作一特別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 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面上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參照」規章,是一個特殊的法律含義的用詞。權威的解釋是:關於《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法院要參照審理,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法院可以有靈活處理的餘地。 「參照」與依據不同,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必須適用該規范,不能拒絕適用;參照即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不予以適用。
《立法法》憲法和有關法律關於規章制定權的規定是:「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這就是說,只有在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問題已有規定,有了這一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時,規章才能就同一問題作某些具體化的規定。但現實中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大量存在,其原因有:(1)我國雖已制定了許多法律和法規,但法律、法規的涵蓋面尚遠未及於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實踐又迫切需要有一定的規范,否則這方面的行政管理就會陷於癱瘓,作為應急措施,先制定一些規章是必要的;(2)我國的社會關系尚不穩定,幾十年來變動極大,要迅速在各個方面都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規極為困難。因此,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實際上,我國各部門、各地方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相當一部分是適應規章制定的。這就給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沒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人民法院對規章如何適用?有的人提出,應一律以沒有法律根據為由宣布不能適用。筆者認為,這樣做,恐失之偏頗,其結果將可能使我國的行政管理陷入難以運行的境地。對國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是不利的。對於那些一時尚無法律根據的規章,人民法院在適用時可以作具體區分。對於那些雖無直接法律或行政法規根據,但總體上符合憲法精神、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符合改革開放精神、有利於經濟發展和人民利益,並且所涉及的事項確實在制定機關的職權內,遵循法定程序制定的規章,應予以適用,但對於那些反映部門主義、地方主義、甚至侵犯公民權益、違背憲法精神,或超越職權、不符合法定程序及其他要件的規章,則不予適用。
行政訴訟法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參照規章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規章的司法監督權。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參照規章不是無條件的適用,也不是一律拒絕適用,「參照」一詞作為行政訴訟中的法律術語,人民法院在製作判決書和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時,就不能用其他詞語來代替。為了更准確地說明「參照」的法律含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四、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審查適用。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中有時也稱「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有時稱為「規范性文件」。規章之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指部、委以下的行政機關和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但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效力肯定低於規章。
人民法院在進行司法審查時,不能「依據」,也不是「參照」其他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在適用時也可以參考參照規章的做法。必須指出的是,根據目前其他規范性文件存在的問題,人民法院對此應加強監督。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必須有上級或本級權力機關的決定或決議,或有規章及上一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的依據,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和許可權。特別是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無權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定權利或義務。人民法院要從上述情況出發,綜合考慮是否適用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在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時,應該有較對待規章更多的取捨權力。在其他規范性文件發生沖突時,不必送有關機關予以裁決,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適用與否。根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其他規范性文件。
此外,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國務院可以對法律進行解釋,其行政解釋相當於行政法規,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對法律進行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的法律地位,但是,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應當是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依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6. 法院不受理案件如何處理法院會不受理什麼樣的案件

如果案件是符合起訴條件法院卻不予受理,那麼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法院不受理案件的范圍是什麼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國家行為又稱統治行為、政治行為,是指涉及國與國之間關系、國家安全、以及其他涉及國家重大問題的策略性行為。在我國主要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一般認為,國家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授予的自由裁量權就國家重大政治問題所採取的行為,屬於政治性行為而非純法律行為,若採取這類行為失當,國家機關及其首腦也只承擔政治責任,而不承擔法律責任。法院屬司法機關,只有權審查法律行為,追究因國家行為產生爭議的法律責任,不能由司法機關而只能由人民或者政治性機關追究政治責任。
各國因政治體制及國家結構形式的不同,對國家行為的范圍認識不一,且隨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各國一般都將國防和外交這兩種行為視為國家行為。國防方面的國家行為主要有徵兵、軍需、軍基、軍事設施建設的決定、命令等;外交方面的國家行為主要有依據國家對外政策而進行締結條約和協定,對外國政府的承認、對國際間重大事件的看法等各種外事活動的決定、命令。
我國不實行彈劾制,政治領導人承擔政治責任不由人民法院審理。根據《憲法》第73條的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常委會開會期間,有權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對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委的質詢案。質詢案當然可以針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如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委採取的國防或者外交等國家行為失當,需要追究政治責任,可以依照法定程序罷免它們的領導人員。因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如果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有意見時,既可以向作出該國家行為的機關提出,也可以向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提出。
二、抽象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2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
依據憲法的規定,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以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和命令,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同憲法、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決議、命令,只有其上級行政機關或同級人大常委會或上級人大常委會才有權撤銷。而人民法院不享有確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否與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相抵觸,從而有無法律效力的權力。因此,當事人如果對這些抽象行政行為有異議時,可向制定機關或其上級行政機關以及同級人大常委會或上級人大常委會提出。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與更高層次的法律文件相抵觸或者同等法律效力的抽象行政行為之間相互矛盾,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三、內部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3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其中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這類決定是行政機關管理其內部事務的行政行為,屬於行政機關自律權范疇,人民法院對此不能通過審判程序加以干涉。同時,行政機關獎懲、任免工作人員通常以內部規定、內部考核結果為依據,是行政機關綜合判斷的結果,人民法院也無法判斷行政機關的這些決定是否合法與適當。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這類行為的監督權,分別由其上一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人事機關行使。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4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如果是法規或者規章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對某些事項作最終裁決,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依據這些法規或者規章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法律對由行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的規定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明確列舉的方式
即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某項行政處理決定,只能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如《專利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對申請人關於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復審請求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決定;第49條第3款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對宣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的請求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決定。又如《商標法》第22條規定;對初步審定、予以公告的商標提出異議的,商標局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申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15天內申請復議,由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終局裁定,並書面通知異議人和申請人。這類案件一般都是專業技術性很強的案件。
(二)由當事人自由選擇
即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可以向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決定為終局決定,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條規定:受公安機關拘留處罰的公民對處罰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作出最終的裁決,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如《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條第2款規定:受公安機關罰款或者拘留處罰的外國人,對其處罰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作出最後的裁決,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法律沒有規定哪些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作終局裁決,但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行政機關對人民法院受案范圍以外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爭議作出的裁決就是一種事實上的終局裁決。
例如《集會遊行示威法》第13條規定: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對主管機關不許可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決定通知之日起3日內,向同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人民政府應當自接到申請復議書之日起3日內作出決定。該法沒有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行政訴訟法也未作此規定,因此,人民政府關於集會、遊行、示威申請的復議決定就是終局裁決。
當事人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作出終局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仍不服的,可向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機關或其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訴。
除《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情形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還列舉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幾種行為,即:
1.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2,調解行為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5.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7. 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匯總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公共基礎 法律知識 匯總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匯總

1. 我國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2. 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的批准行為。

3.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可以分為兩類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4. 在訴訟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5. 書寫公文中的成文日期應使用漢字。

6. 規定用於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

7. 以上請示事項當否,請即批復。

8. 命令不屬於規定性文件,屬於規定性文件的有規定、條例、辦法。

9. 由機關領導對發文稿批註核准發出的意見並簽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動,是發文處理中的簽發。

10. 一切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

11. “靜者,動之靜也”的觀點是認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2. 運動的主體是物質

13.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14.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否定是辯證的否定。

15. “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這段話強調的是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6. 歷史唯物主義的任務在於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17. 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8. 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完成指導思想撥亂反正的標志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 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貢獻在於強調解放思想

20. 黨的十四大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進行了新的論述,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礎。

21. 我國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2.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生產力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3. 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一般不宜採取松的貨幣政策

24.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資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場所

25. 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企業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資產的全部法人財產權

26. 社會主義經濟在資源的配置方面,最為有效的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7. 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社會 保險 。

28.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

29. 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30. 我國政府職能的實施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

31. 國家公務員享有的權利提出申訴和控告

32. 公務員若對降職處理不服,申請復議或申訴必須在接到降職決定之日起30 日之內

33. 對公務員的物質獎勵不包括獎章,包括獎金、獎品、工資晉級

34. 按國家公務員領導職務序列,行政領導者可分為 10 個職務等次名稱和相對應的13 個級別。

35. 現代行政領導個體素質要求全面具備德、才、學、識、體。

36. 一般監督和專門監督構成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

37. 集體決策已成為科學決策理論中的一項基本原則。

38. 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解決的一般性問題的決策是程序性決策

39. 立法監督的最基本形式是聽取和審議政府 工作 報告

40. 情報信息系統是行政決策組織中的“神經系統”。

41. 現行行政決策體制通常由行政決策中樞系統、行政決策咨詢系統、行政決策審批控制系統和行政決策領導系統四部分構成。

42. 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

43. “公民”這一概念是法律概念

44.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的審理的主要監督方式是抗訴

45. 行政訴訟的原告和被告是恆定的

46. 行政監督的對象是行政相對方

47.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和刑罰的科學。

48. 經營權是經營者對其經營的財產的一種佔有、利用和收益的權利

49. 下列人員中不屬於第一順序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屬於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有配偶、父母、子女

50. 行為人沒有約定或法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所實施的行為是無因管理

51. 公文中的詞語應含義確切

52. 公文要選擇適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級行文

53. 若需向外國有關部門和人士對我國領導人任職、重大政治活動的祝賀表示答謝亦須選用公告。

54. 規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質

55.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56. 物質從一般反映特性到人類意識產生所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

57.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

58. 物質運動最高級的形式是社會運動

59. 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種觀點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60. 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哲學依據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61. 把“否定之否定”稱作“彷彿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是辯證法的觀點。

62.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真理觀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內容是否是客觀的

63.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4. 生產力諸因素中的主導因素是勞動者

65. 從個人和社會統一的觀點出發,人的自我價值在於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66. 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67. 建設有中國特社會主義理論的紅線是黨的思想路線

68.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不發達階段

69. 我國要建立的宏觀調控模式應該是: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模式

70.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71.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72. 現階段我國所有制結構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73. 我國政府職能的主要實施手段是依法行政

74.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是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者

75. 各級政府中設置的政策研究室是辦事機構

76. 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業務的部門即職能機關

77. 對公務員的精神獎勵不包括升職,包括嘉獎、記功、授予榮譽稱號等。

78. 國家公務員升職不包括晉升職稱

79. 公務員考核內容包括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重點考核工作實績

80. 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主體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兩個主體。

81.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職權和法定程序,將法律規范用於具體事件或案件的活動,稱為法的適用

8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大會議。

83. 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不包括市場監督

84.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行政機關不能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8. 如何起訴如何舉證

寫好訴狀,到對方住所地法院起訴。自己無法搜集證據時,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9.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其中的「知道或應該知道」法律上有什麼具體解釋

“訴訟時效期間”才能進行訴訟是為了督促當事人及時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也是為了防止時間太久造成雙方舉證困難,訴訟時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3年訴訟時效,一種是20年的長期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與長期訴訟時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例如:甲要求乙還錢,乙說現在過了訴訟時效,這錢我不還了,乙的做法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法官是會支持乙的主張,這就是上述條款中的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又例如:甲要求乙還錢,實際上過了訴訟時效,但乙仍然同意履行義務,也就是答應還錢,然後乙就不能再以已過了訴訟時效為由反悔這個承諾;或者甲沒要求乙還錢,但乙主動把錢還了,此時乙就不能以自己還錢時超過訴訟時效為由要求甲再把這筆錢還回來。

熱點內容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