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勞動法講座
㈠ 結合街道工作實際如何在工作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照「常抓不懈,務求實效」的要求,堅持普法與依法治理相結合,學法與用法相結合,注重普法工作的質量和社會效率。鄉里每年都撥付足額普法經費,確保普法工作落到實處。幾年來,全鄉共舉辦普法宣傳月活動11次,出去宣傳車12台次,舉辦普法培訓班22班次,受訓人數達6000餘人次,張貼各類普法標語2600餘條,懸掛橫幅74幅,開展普法工作知識圖片巡迴展示和上街法律咨詢23場次,共計260多張,接待法律咨詢290多人次,使全鄉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受教育人數48000多人次。回顧這幾年的工作,大家普遍反映,「五五」普法在「四五」普法基礎上,使人們的法制觀念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推進了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也為創建「平安**」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做好普法教育的各項基礎性工作
一是抓宣傳發動。我們把宣傳發動作為啟動「五五」普法工作的中心環節來抓。為在全鄉上下營造更好的「五五」普法工作氛圍,鄉黨委、政府召開了全鄉黨員幹部和企事業單位共300餘人參加的「五五」普法動員大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從中央到地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五五」普法的目標、任務、對象、方法、步驟、要求等。在宣傳發動階段,我們利用刊出黑板報、開辟宣傳欄、張貼宣傳標語、懸掛橫幅、出動宣傳車等形式,統一了全鄉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提高了人們對「五五」普法重要性的認識,使「五五」普法工作有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二是抓普法機構的健全。為了加強「五五」普法工作的領導,鄉黨委政府建立了以黨委副書記為組長,綜治中心常務副主任、司法所長及派出所長為副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普法領導小組,並設立辦公室,由綜治中心常務副主任辦公室主任,司法所長為常務副主任,並選配精兵強將作為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性工作。各村、企事業單位也相繼建立了普法領導組織。普法領導小組不定期地召開會議,分析、檢查、研究、交流普法工作,查找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各種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斷地強化人民群眾的法制教育,增強群眾的法制觀念,使他們自覺遵紀守法,促進社會的大局穩定。幾年來,我們根據人員變動頻繁的實際,及時抓好領導小組的調整充實工作,做到機構常設,隊伍常在,工作常抓,思想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為普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是抓規劃制定和責任落實。鄉黨委、政府根據欒川縣治縣辦《關於在全體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結合我鄉實際,制訂了《**鄉「五五」普法工作規劃》和分年度工作計劃,對「五五」普法工作進行了統一安排部署,同時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了「三個納入」:即納入了**年―**年各年度工作計劃;納入了黨委、政府以及其它相關部門政治學習計劃;納入了年度綜治工作目標考核。使「五五」普法成為鄉、村和各單位的日常工作。
四是抓普法師資培訓。造就一支合格的普法師資隊伍,是搞好「五五」普法教育的關鍵。我們先後舉辦了師資法律培訓班12班次,專題講授了《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務員法》、《禁毒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土地管理法》、《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18部法律法規,來自全鄉的機關站所負責人、村兩委班子、中小學校負責人、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普法聯絡員、普法宣傳骨幹共250多人參加了培訓,參訓人員培訓後,再由他們逐級培訓各個單位的人員,並且安排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長包每戶的法律明白人,分包人員不僅是法律宣傳員,也是分包轄區的糾紛的調解員,通過宣傳和調解,起到了化解和教育相互轉化的良好態勢。我們還從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聘請了法律基礎好、授課能力強、熱愛普法工作的8名同志作為轄區中小學校的法制副校長,不定期為學校指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定期為學校開展法律宣講活動,為「五五」普法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五是抓法律「六進」工作。切實開展法律「六進」活動,按照中宣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關於「法律六進」活動的通知》, 鄉普法領導小組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 結合實際,制定了我鄉「法律六進」活動實施方案和相關的培訓教案,建立和完善了活動機制和工作制度。(1)法律進機關。對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主要採用中心組學習的方法。**年以來,鄉黨委、政府中心學習小組堅持把學習法律知識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重點抓好領導幹部和機關全體工作人員法制培訓,提高政府自身的法律素質。全鄉機關幹部職工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為重點,並切實學習《憲法》、《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勞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行政復議法》等,通過不定期開展法律培訓班、自學法律讀本等形式,加強對全體機關幹部的法律教育,利用普法考試來檢閱領導幹部學法用法的能力。四年多來,鄉機關共舉辦全體機關幹部法制講座31場次,集中輔導120個學時以上,公務員學法200多學時,學法有記錄、有筆記、有體會。鄉領導帶頭查找在學習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提出整改措施,積極改進。牢固樹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鄉的觀念。為了搞好普法教育,在經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購買「五五」普法有關的《普法讀本》、《物權法》、《幹部法律知識讀本》、《公民法律知識讀本》等法律學習資料,不斷增加「五五」普法所學的法律、法規內容,方便廣大幹部開展自學。(2)法律進校園。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作用,每學期開展兩次大型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小學校通過法制副校長的法制講座進行輔導學法, 抓好三支隊伍(普法講師團隊伍、法制副校長隊伍、校內輔導員隊伍),搞好四項活動(交通安全進校園活動、消防安全及重特大事故演練活動、青少年「遠離毒品,珍愛生命」活動、「反對邪教、崇尚科學」為主題的反邪教教育)。今年鄉普法辦總結過去普法經驗,組織協調司法所、交警隊、公安派出所在初中和**村小學開展聯合普法活動,效果顯著,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增強青少年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切實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他們的法制意識、法律素質及依法辦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每年6.26國際禁毒日期間,在校園內開展系列禁毒宣傳活動。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和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有計劃地安排一些專項活動。通過生動直觀、形式多樣的青少年學法用法實踐活動,以創建法治校園為載體,加強學校法治化管理,建立健全學校教育教學日常管理制度,把法制教育納入校長任期和教師留任的重要內容,扎實有效地推進校園依法治理工作,為「法律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法律進農村。農村普法量大、涉及面廣,必須要有符合實際的活動載體,才能推動工作的順利開展。「五五」普法開展以來,每年冬季利用農閑時間,我們組織機關幹部深入鄉村開展以「講法律、講政策、講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宣傳宣講活動。以「三下鄉」活動為載體,使法制宣傳資料、法律咨詢服務、法制文藝演出「三進鄉村」。以鄉村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各級文化部門開展「千台大戲進鄉村」活動的有利時機,積極編演法制文藝節目,深入現場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同時,以農村黨員幹部、家庭主要勞動力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家庭成員為主要對象,著力培養家庭「法律明白人」,通過農村黨員冬訓、法制講座、農村法制宣講以及村民自治等學習和實踐鍛煉,逐步提高「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質,帶動家庭成員的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自覺性,有效促進農村法制教育的整體進程。(4)法律進企業。鑫達公司和紅庄金礦結合工作實際,以財務、安全環保、工程、技術、文檔、保密等重點崗位的管理人員為普法學習的重點對象,以憲法、安全環境、勞動管理、知識產權、行政許可等法律法規為學習重點內容,分不同層次對普法學習進行詳細的安排,在深入學習憲法等基本法律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深入開展以合同法為重點的規范交易行為的法律法規、以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為重點的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行政許可法為重點的規范公司權利取得、權利使用、權利維護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教育工作。企業單位把與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作為普法的重點內容之一,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針對《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面調研論證,為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幫助,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在「法律進企業」活動中,公司始終把企業的先進文化貫穿其中,堅持「以人為本、給人以利益、給人以前途」。(5)法律進小區。鄉政府狠抓組織領導,建立法律進小區長效機制,明確了工作職責,完善了法制宣傳進小區、基層法律服務進小區、法律援助進小區的工作措施。在小區主要路口設立法律宣傳咨詢點,法制人員現場接受群眾咨詢並講解有關法律知識,發放《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自治法》等法規單行本,組織宣傳車沿主要街道進行宣傳,散發普法知識宣傳單頁,在小區醒目的位置懸掛宣傳標語。整個活動發放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資料共計18500餘份。收到良好效果。(6)法律進單位。在醫患糾紛頻發之際,我們對**鄉中心衛生院幹部職工進行了《憲法》、《葯品管理法》、《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消毒管理辦法》、《醫院污水處理辦法》、《處方管理辦法(試行)》、《病歷書寫規范》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舉辦了7 次專題學習講座,參學率達100%,合格率均在100%。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不斷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和依法維權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促進了醫院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二、注重總結,明確目標,使普法工作具有較強針對性實踐證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動較多,群體結構差異大,尤其是文化差異更加突出,普法工作必須加強針對性。為此,我們在普法工作中盡量根據不同的對象確定教育內容,並採取相應的方式抓好教育,以達到最佳效果。
一是突出五類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在抓好面上的普法教育的同時,我們重點抓好五類教育對象,並確定相應的教育重點。①注重鄉村幹部的普法教育。自**年以來,鄉村幹部除接受縣局舉辦的技能和法律知識培訓外,鄉黨委政府每年都要組織二次以上的法制教育培訓,著重培訓鄉、村幹部依法行政、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的能力。使鄉、村幹部的學法、用法和守法中發揮表率作用。並組織鄉幹部進行普法考試,幹部參考率達100%,及格率達100%。我們還把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作為鄉、村幹部帶頭普法的中心環節,做到教育培訓時有這方面的內容,布置檢查工作有這方面的要求,獎懲時有這方面的標准。②行政執法人員的普法教育。組織培訓學習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他們熟練掌握和運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質,秉公執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③注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教育。組織他們重點學習《民事訴訟法》、《經濟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知識讀本》等法律法規知識。通過培訓學習提高企業管理人員依法經營能力。④注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根據青少年的教育特點,我們主要把著眼點放在增強中小學生的遵紀守法觀念上。全鄉各小學校都開設了法制課,學習《憲法》、《國徽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還聘請司法所、派出所人員為法制副校長,經常為學生講授有關法律知識。將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引向深入,進而促進校風的轉變和青少年學生素質的提高。對社會青少年開展經常性的法制宣傳教育,組織學習法律知識,座談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幫教」工作,挽救一大批失足青少年。⑤注重刑滿釋放人員的法制教育。根據我鄉刑滿釋放人員的犯罪性質,我們對他們開展定向普法培訓,通過集中講授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提高他們的法律水平,利用每季度的回訪開展談心活動,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工作生活狀況,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擾和實際困難,不僅使他們順利渡過「斷奶期」也使他們逐步走上致富之路。二是講究方式方法,搞好五個結合。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在新形勢下,法制宣傳教育除必要的集中面授培訓外,更多地還需要結合實際,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宣傳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形成社會化的法制宣傳環境,進而使法制教育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①普法集中面授與分散教育相結合。在普法教育中既有集中面授,又有分散以小組或個人自學。遇到工學矛盾,就利用晚上時間學習。②普法教育與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相結合。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效果,我們採取知識競賽等形式,還根據群眾特點,進行形象化教育,組織法制圖片等巡迴各村展示,擴大了教育面。並集中對轄區內的小學生進行了法律宣傳教育,使受教育的師生達1800多人,收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③普法教育與開展各種有益活動相結合。寓普法教育與計劃生育「宣傳月」、「綜治宣傳月」、「信訪宣傳月」、「3.15維權日」、「12.4法制宣傳日」、「6.26禁毒宣傳日」、「6.25土地日」「掃黃打非」、「打黑除惡」等專項整治斗爭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等宣傳教育活動中,增強人們依法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寓普法教育與清理非法佔地,消除封建迷信的宣傳教育中,不斷深化普法工作,還通過「3.8」婦女節、「5.4」青年節、「7.1」建黨節等節日開展法律法規知識競賽,以推動「五五」普法的深入開展。④普法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為搞好**鄉新農村建設,提高公民自覺守法意識和法制觀念,我們把普法教育、依法治鄉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組織村民學習《土地管理法》、《農業法》,加強群眾的維權意識,疏導群眾依法流轉土地,完善土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亂占、濫佔耕地行為,杜絕棄耕拋荒,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使村民增加農業收入。⑤普法教育與「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相結合。在「五五」普法過程中,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民主法治村」和「平安單位」的創建工作,以司法所為主,在各村、各單位共同配合下,幾年來,共創建了10個縣級「民主法治村」10個「平安村」、5個「平安單位」,逐步實現真正依法治村、民主治村。**鄉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平安鄉鎮」。
三、學用結合、依法治理,「五五」普法的成效不斷凸顯
「五五」普法落腳點是使各行各業都逐步走上依法治理的軌道,做到亂則依法而治,不亂則依法而行。因此,我們在「五五」普法中非常注重學用結合,逐步推進依法治理,為發展經濟和各項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一是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推進作用。普法的目的之一是推進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和社會大局的穩定。為此,我們以普法教育作為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的基礎,首先充實調整村級治保調解幹部的法制培訓教育,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他們能夠深入一線,以案釋法,解決問題。另外有重點地進行面授法制教育,提高廣大幹部的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從而使我鄉的民間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同時,我們加強防控網路體系建設,每年都投入10多萬元用於技防設施建設,現已做到技防設施「全覆蓋」,組建鄉鎮專職巡防隊一支,義務巡防隊22支,人員共計120人。落實人防、物防,並貫徹「嚴打」方針,打擊和整治各種丑惡現象和不法行為。為了加強依法治理和普法宣傳的力度,把普法宣傳活動與專項整治工作結合起來,幾年來,我們根據群眾反映突出的實際問題,制定完善了各項方案,切實排摸出社會不安定因素,消除社會上各種騷動。與「四五」普法期間相比,全鄉的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無惡性案件發生。凈化了我鄉的社會環境,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是對依法行政工作的保障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法制觀念的普遍提高,我們在「四五」普法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抓好、抓實、抓細以依法行政為主要內容的依法治鄉工作。重點抓好企業重大工程的協調服務工作,特別是土地法的宣傳教育,使很多村民通過學習,懂得了如何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從而使企業的發展順利進行,有效地促進了廠群關系。確保政府和各部門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三是對依法治村的促進作用。我們建立依法治村工作小組由村主要領導任組長,落實專人負責;召開村三套班子成員、黨員、村民組長會議,進行全民動員,廣泛宣傳依法治村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戶曉;認真組織學習《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推廣落實「4+2工作法」,積極推進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定、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第四,以司法所、派出所為主幹力量,定期組織村級綜治幹部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努力提高幹部素質,同時結合村務公開欄,開展民主與法制宣傳教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依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實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
四是對開展小區依法治理的推動作用。通過開展「法律進小區」活動,在小區內建設了法制宣傳陣地,不斷完善了小區法律服務機制,使居民得到了有效的法律服務,使小區管理者依法辦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小區自治組織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小區矛盾得到及時化解,刑事案件零發案,小區基本保持穩定。通過五年的普法教育宣傳,全鄉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氛圍。隨著**鄉的迅猛發展,「五五」普法的成效將不斷凸顯。
四、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鄉「五五」普法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然,「五五」普法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雖然通過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動,全民的法治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法治觀念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現象依然存在;在農村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普法教育組織難,時間落實難,普法效果差;一些偏遠村委會,由於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法制宣傳教育「進村入戶」不全面,使一部分農民群眾不能接受到教育;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還不是很豐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文藝節目組織不夠,也有待於進一步挖掘;由於「五五」普法工作量大面廣,涉及問題多,雖然我鄉財政已給予了極大支持,但經費不足仍然是制約工作開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導致了普法工作不能平衡發展,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死角和盲區。
下一步打算:1、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把普法由過去單向灌輸變為與法治實踐的雙向互動,針對法治實踐中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實際,辦好普法宣傳欄,提高法律普及效果。同時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普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多通過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運用以案說法、以案釋法的形式,增強普法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2、進一步加****制宣傳教育力度,以法制宣傳教育為載體,建章立制,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依法治理工作,拓寬覆蓋面,注重實效性,扎實有效地推進**鄉普法宣傳教育工作。認真開展「法律六進」活動,抓好民主法制村的創建活動,總結經驗,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全鄉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按照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任務,根據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以宣傳憲法為核心,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民間糾紛排查調處,引導農民依法調整社會利益關系,保證農村經濟在法律框架內運行。3、盡早做好謀劃、協調。結合農村普法難的實際,積極探索普法宣傳教育的新路子、新途徑和新方法,積極規劃「六五」普法工作;要進一步加強與各相關部門的配合、協調,相互溝通,形成工作合力,增強普法效果;爭取把普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拓展經費爭取渠道,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地做好普法工作,確保「五五」普法工作的圓滿完成。
㈡ 工會法知識講座
工會法知識講座
什麼是《工會法》?如何認識中國工會立法的發展過程?
工會法是調整工會與國家、工會與行政機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工會活動的宗旨及范圍,成立工會的程序,工會的法律地位、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工會的權利和職責,工會經費的徵集與使用等。
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立法,經歷了三個時期:(1)禁止時期,在資本主義初期,國家把勞動者組織工會視犯罪,利用國家機器制定法律,禁止成立工會。(2)限制時期,迫於工人運動的發展,資產階級雖然在法律上承認工會合法,但又對工會的活動加以限制,工會如有違反限制行為,即予處罰或解散;(3)承認時期,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資產階級不得不承認工會的法律地位,採取一些讓步措施。一般認為1871年英國的《工會法》為最早的工會法。
我國工會的立法始於1924年孫中山領導的廣東國民政府頒的《工會條例》,該條例宣布工人有組織工會的權利,確認工會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和罷工的自由。此後,國民黨政府1928年頒布的《工會組織條例》,1952年頒布,1932年和1947年分別修正的《工會法》,對工會活動作了種種限制,實際上剝奪了職工組織工會的自由。
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利益和意志的工會立法,始於1922年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制訂的《勞動法案大綱》。1930年,中央革命根據地制定的《赤色工會組織法》,用單行法規的形式規定了工會的性質和任務,明確了工會的宗旨。此外,我國各革命時期根據地的勞動立法中,也不同程度地包括了工會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明確規定了工會是工人階級自願結合的群眾組織,還規定了工會的任務、組織原則、工會的權利義務、工會與國家的關系、工會與企業的關系、工會的組織機構和領導機關、工會經費的來源等。工會法的頒布,對我國工會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揮人民民主專政的支柱作用、聯系黨與職工群眾的紐帶作用,以及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據,促進了工會自向建設和工會運動的發展。1992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這進一步肯定了新時期國工會階級和工會組織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並就工會的性質、任務、權利、義務、活動准則和組織原則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以法律的形式體現了黨的基本路線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針。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並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下簡稱新《工會法》)是在我國順利跨入新世紀,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巨大的、深刻的變化,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新形勢下頒布的。新《工會法》進一步突出了工會的維護職能,進一步保障了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進一步加強了職工民主權利的法律保護,進一步健全了勞動關系協調機制,進一步保障了工會工作的物質基礎,加強了工會幹部依法履行職責的法律保護,確定了違反《工會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新《工會法》的頒布實施對於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推動工會自身改革和工運事業的發展,促進改革開發,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什麼要修改1992年《工會法》?
我國第一部《工會法》是1950由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1992年作過一次修改。由於1992年《工會法》頒布時我國還沒有明確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2年《工會法》客觀上不能不受歷史條件的局限。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我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經濟關系、勞動關系的深刻變化,以及經濟結構調整,職工隊伍的變化,工會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亟需從法律上予以規范和保障,迫切要求對1992年《工會法》進行修改,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隨意撤並、組建困難、會員銳減問題。職工有權參加和組織工會,是我國《工會法》根據我國《憲法》規定而明確規定的。但實際生活中,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經常受到侵犯,工會組建遇到很大阻力和困難。據全國總工會調查表明:1997年基層工會已從1995年的593113個減少到510276個,1998年又減少為503532個,會員人數從1995年的103996314人減到1997年的91309843人,1998年又減到89134262人。可見,工會組織呈下降趨勢,會員人數銳減。還有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限制、阻撓甚至禁止職工依法組織和參加工會。因此,新建企業工會組建率較低,職工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違法侵權現象嚴重。據全國總工會1998年底統計,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會組建率為僅35.5%,私營企業的組建率僅為4%,鄉鎮企業的工會組建率僅為7.1%。
在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制中也存在隨意撤並工會組織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國有中小企業通過試行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大多成為了集體性質、合夥或私營性質的企業,在這些改制企業中,工會組織和工會會員減少的趨勢更為明顯。除股份合作制形式外,大多存在著撤並工會,或形式上還保留工會,但工會工作以難以開展的情況。
2、工會幹部的合法權益受侵犯問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勞動關系發生著深刻地變革,工會應當旗幟鮮明地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工會幹部在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時,與用人單位和營者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工會幹部因維護職工權益打擊報復的情況時有發生。
3、拒繳、拖欠工會經費問題。目前,各級工會的經費存在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資料表明,全國工會經費收繳率不足50%。而在基層工會,企業拖欠、拒繳工會經費的現象更是十分嚴重,工會經費更為困難。經費是工會開展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由於經費得不到保障,致使一些地方工會、企業工會根本無法開展活動,有的甚至連工會幹部的工資都開不出來。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雖然《工會法》對工會經費的撥繳作了明確的規定,但由於對拖欠、拒繳工會經費的行為沒有規定相應的制裁措施,致使一些企業行政方面無視《工會法》的規定,拒繳、拖欠工會經費。第二,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嚴重,職工工資水平連年下降,有的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工會經費的撥繳更無從談起。第三,現行工會法對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工會經費的撥繳未作具體規定,致使這些企業工會經費的撥繳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況。
4、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問題。1992年《工會法》沒有規定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因此,《工會法》在實施中出現非法撤並、工會、打擊報復工會幹部、非法侵佔、挪用工會財產,拖欠、拒繳或者非法查封、劃撥工會經費等侵犯工會權益的問題之所以得不到有效遏制,無不與缺乏明確有效的法律責任有關。甚至一些侵權案件起訴到法院後,經辦法官難以根據國家法律規定的處罰法定的原則,給對方施以法律制裁。二是不少地方也出現人民法院對違反《工會法》的侵權案件不予受理的問題等,使工會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
在此,我們還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認識修改《工會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改革開放新形勢對修改《工會法》的要求。1992年《工會法》頒布以來,隨著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在這些企業中就業的職工人數迅速增加,已成為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黨的十五大提出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實現形式要多樣化,很多中小國有企業通過拍賣、出售為私有企業,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但1992年《工會法》已不能適應這種新形勢,致使工會在這些企業處於無法可依、無法保障的狀況。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對《工會法》進行修改,從法律上規范和保障非公有制企業中職工組織和參加工會,開展工會活動等權利。
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變化對修改《工會法》的要求。當前,一些外商企業和私營企業,甚至改制企業都存在著侵犯職工的政治權利、勞動權利、人身權利以及經濟利益的問題。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勞動關系也發生很大變化,企業經營面對市場競爭,為了追求更高利潤,也容易忽視以至侵犯職工合法權益引起的。因此,需要加大依法維護職工利益的力度,進一步突出工會的維護職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並從法律上予保障。不然,工會就會脫離職工群眾,失去存在的基礎。
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工會工作與工會幹部保護問題突出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的變化,政府職能逐步轉變,通過行政手段保護工會幹部權益的作用越來越弱,工會幹部在加大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力度的同時,其自身責任和風險也隨之增大。近些年,工會幹部因維護職工權益遭受打擊報復的現象日趨增多。有的企業工會主席任期未滿即被調離;有的不經任何法律程序就被罷免;有的被扣發工資;有的被無故或借故解除勞動合同等等,嚴重影響了工會幹部維權的積極性,亟待通過法律手段加以保障。
四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組織建設的發展變化與工會維權工作的要求。隨著鄉村城鎮化,鄉鎮企業規范化,鄉鎮、街道職工數量越來越多,如何維護鄉鎮企業職工、街道職工的合法權益,幫助、指導職工建會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小企業越來越多,25人以上才能組建工會委員會的規定,已不能滿足這類企業職工建會維權的需要,應當作出相應調整,降低建會人數標准,允許聯合組建工會;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在企業兼並、改組過程中,撤並工會組織、工會機構的現象十分突出,應當從法律上予以規范,保險工會組織正常開展工作。
五是《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和工會訴權問題提出的要求。我們知道,對權利保障的最後手段就是以違法侵權者追究法律責任和實施法律制裁來實現的。《工會法》在貫徹實施中出現的侵犯工會權益的問題,如非法撤並工會,打擊報復工會幹部,非法侵佔,挪用工會財產,拖欠、拒繳或者非法查封、劃撥工會經費等之所以得不到有效遏制無不與缺乏明確有效的法律責任規定有關。一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對違反《工會法》的侵權案件不予受理,使工會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嚴重影響了國家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與《工會法》沒有明確規定工會的訴權是直接相關的。
六是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形勢發展的要求。1992年《工會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區及部分城市分別制定頒布了《工會法》實施辦法、條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工會法》的某些不足,並將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辦法予以規范,對《工會法》的規定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推進了工會工作。但由於各地的規范不盡統一,致使《工會法》的實施程度不平衡;有些具體規定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亟待《工會法》盡快作出統一規范。
近年來,黨中央對於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指導方針,做好工會工作,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人翁作用作了一毓重要指示,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和十屆四中全會在這方面提出許多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如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工代表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等。就此各地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和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這些方針、政策和經驗,有必要通過修改《工會法》以法律形式予以確認、規范和保證實施。目前,我國已經批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規定:人人有權組織工會和參加他所選擇的工會,對這一權力的行使,不得加以除法律規定以外的任何限制。作為締約國,為使條約順利實施,為維護中國工會的團結統一,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非法組織的出現,需要從法律就相關問題作出規范。此外,面臨我國即將加入WTO,以及經濟結構和勞動關系的調整,要求工會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改變傳統的工作手段和方式,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如建立集體合同制度、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等,同時保證中國工會的獨立性和社會主義特色,這一切都要求盡快修改《工會法》。
新《工會法》修改的主要內容有哪能些?
1998年12月,九屆人大常委會將《工會法》的修改工作列入立法規劃。1999年初,組成了由全國人大法工委牽頭,全國人大內司委和全國總工會參加的修改小組,歷時二年零10個多月。2001年10月27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對《工會法》的修改共有44條,據此修正後重新公布的《工會法》,旨在適應新的形勢,總結實踐經驗,對新建企業工會的組建、企業職工和工會幹部合法權益的保護、工會經費的收繳以及對侵犯工會合法權益行為的制裁作出一些補充性的規定,中心是突然和強化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其修改《工會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1、關於工會的活動准則。現行工會法第四條規定:「工會必須遵守和維護憲法,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依照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這里規定的工會「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指的是工會活動要遵循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是工會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的根本的活動准則,修正案草案進一步具體規定:「工會必須遵守和維護憲法,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依照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2、關於發揮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為了突出和強調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新《工會法》規定:「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各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以保障工會組織切實發揮作用,保護、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當前一些企業無視職工的勞動條件與安全,隨意延長勞動時間、剋扣職工工資、不提供勞動安全保護,甚至限制職工人身自由,嚴重侵犯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以致引發惡性安全事故和職工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對此,工會有責任及時反映情況,並代表職工與企業方面就維護職工勞動權益的問題進行交涉,使企業予以糾正,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因此,新《工會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有下列侵犯職工勞動權益情形,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交涉,要求企業、事業單位採取措施予以糾正;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予以研究處理,並向工會作出答復;企業、事業單位拒不改正的,工會可以請求當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理:(一)剋扣職工工資的;(二)不提供勞動安全衛件的;(三)隨意延長勞動時間的;(四)侵犯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權益的;(五)其他嚴重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增加這些規定,有利於工會開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工作,增強工會組織的凝聚力,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
3、關於新建企業組建工會。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保障工會更好地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做好新建企業組建工會工作,是工會的一項基礎性任務。為了保證組建工會的順利進行,新《工會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二十五人,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常委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的會員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針對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工會組建工作存在阻力、進展緩慢、覆蓋偏低的狀況,新《工會法》增加規定:「上級工會可以派員幫助和指導企業職工組建工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通過上級工會的指導和幫助,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對阻撓職工依法參加工會和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職工籌建工會的行為,新《工會法》規定應當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4、關於工會專職幹部的設置和對工會幹部的保護。1992年工會法沒有規定工會專職幹部的編制問題。國有企業中的工會幹部屬於國家幹部,基本是專職的。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精簡脫產人員,特別是各種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各種不同所有制企業一律設置專職的工會幹部比較困難,另一方面,企業、事業單位中又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工會骨幹分子,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工會工作。為此,新《工會法》對此作了較為靈活的規定:「職工二百人以上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工會組織,可以設專職工作人員的人數由工會與企業、事業單位協商確定。」這樣規定,企業、事業單位中的工會幹部,根據需要,可以是專職,也可以是兼職,比較適應各種不同情況。
基層幹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往往與企業行政方面發生矛盾,有些人還受到打擊報復。如以各種理由解除為職工維權的基層工會幹部的勞動合同,或者調離原工作崗位,或者降低其工資待遇,還有的在工會幹部勞動合同到期後以種種借口不續簽合同。在保障工會維護職工利益的同時,也迫切需要保護工會幹部的合法權益。因此,新《工會法》在原有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罷免工會主席、副主席必須召開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非經會員大會全體會員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不得罷免。」「基層工會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勞動合同自動延長,延長期限相當於其任職期限;非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期限滿。任職期間除個人嚴重過失外,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
5、關於工會與企業平等協商。1994年,我國頒布實施了勞動法。勞動法實施後,工會依照勞動法的規定大力推動集體合同的工作,通過工會與企業簽訂集體合同,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近年來的實踐看,在企業中,尤其是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通過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有利於工會發揮維權職能,建立和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進行平等協商應主要圍繞維護職工勞動權益,如工資待遇、福利、工作與休息時間、勞動安全衛生等事項進行,並簽訂集體合同。因此,新《工會法》規定:「工會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維護企業職工勞動權益。」「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6、關於工會經費。1992年工會法規定,建立工會組織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本單位工會撥交經費;建立工會組織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向本企業工會撥交經費。這筆經費是在企業所有稅稅前列支的。工會收繳的經費用於開展各項工會活動,其中百分之六十留在企業工會,百分之四十上繳上級工會調劑使用。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工會經費收繳相當困難,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拖欠、拒繳工會會費的現象嚴重。因此,根據實際情況,新《工會法》規定各種所有制企業以及事業單位、機關按照統一規定的標准撥繳會費,並規定了執行程序:「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工會撥交經費。」「企業、事業單位拖延或者拒不撥交工會經費,基層工會或者上級工會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7、關於法律責任。1992年工會法對某些企業拒不組建工會、不按規定撥繳會費、侵犯工會或者工會幹部合法權益等行為應當承擔什麼責任,由哪些部門按照何種程序加以追究,沒有具體的規定。過去在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制度下,一般不發生這些問題,企業所有制結構多樣化以後,這些問題逐漸增多,沒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對貫徹實施工會法,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是必要的。因此,新《工會法》增加了法律責任一間。主要內容是:
第一,對工會合法權益受侵犯的法律規定:「工會對違反本法規定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提請人民政府予以處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侵佔工會經費和財產拒不返還的,工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返還,並賠償損失。」
第二,對依法行使職權的工會幹部打擊報復的行為,增另處罰規定:「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和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恢復原工作;造成損失的,給予賠償。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恢復其工作,並補發被解除勞動合同期間應提的報酬,或者責令給予本人處收入二倍的賠償。」
第三,對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被解除勞動合同以及妨礙工會依法行使職權,增加處罰規定:「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恢復其工作,或者責令給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賠償」,「違反本法有關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改正:(一)妨礙工會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行使民主權利的;(二)非法撤銷、合並工會組織的;(三)妨礙工會參加傷亡事故以及其他侵犯職工合法權益問題的調查處理的。」
第四,對阻撓工會或者職工依法組建或者參加工會,增加處罰規定:「阻撓職工依法參加工會或者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職工籌建工會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何認識新《工會法》的重要意義?
2001年10月27日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臨界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並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是在我國順利跨入新世紀,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巨大的、深刻的變化,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頒布的。新《工會法》適應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充分發揮工會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對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穩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工會法》遵照憲法的基本原則,堅持了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貫徹了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思想,體現了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色和時代特點。新《工會法》對於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新《工會法》規定,「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各級工會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這些都進一步突出和強調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進一步保障了工會組織切實發揮作用,保護、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新《工會法》明確規定,工會負有組織和教育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發揮主人翁作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發動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組織職工參加企業事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高職工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等等職責。這些規定有助於調動和保護職工群眾的積極性,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新《工會法》貫穿工會組織參與改革開放的基本精神,規定了工會組織在改革開放聽地位、作用和職責,為工會進一步支持改革,組織和動員職工投身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特別是對工會組織在改革和搞好大中型企業,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這一涉及職工具體利益的改革過程中,主動調查研究,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協助黨和政府開展各項工作,處理、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確保改革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工會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系統規定了工會的各項權利,包括結社的權利,參政議玫的權利,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等等,規定了這些權利實現的途徑及形式,使工人階級各項權利的實現有了堅實的基礎和法律保證,使社會主義民主有了更豐富、更充實的內容,使得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健全。
新《工會法》使工會工作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工運形勢下,堅持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工人運動有了正確的方向和保障。新《工會法》的規定,在工會性質上堅持了階級性與群眾性的統一;在工會任務上,突出了維護職能,強調了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項職能的統一;在工會活動准則上,堅持了黨的統一領導與工會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的統一;在組織原則上,堅持了民主集中制保證了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的團結與統一;在處理工會與政府關系及工會與企事業行政方面關繫上,強調根本利益一致,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維護企事業單位合法利益與維護職工具體利益的統一。新《工會法》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運動與工會工作的基本特徵。
新《工會法》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工會自笛建設,推進工會自身改革,發揮工會組織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新《工會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工會工作的實踐成果,豐富了工會工作的內容,賦予了工會組織廣泛的權利和重大職責,為工會組織在法制軌道上推
㈢ 勞動法 宣傳標語
用法律的力量捍衛勞動者的尊嚴
㈣ 怎麼推廣講座
1就是造勢,電視媒體,宣傳折頁,燈箱廣告,前期宣傳肯定要到位。
2以點連面,客戶是上帝,所以必須有一批宣講型的銷售幫助你去到准客戶的企業里去,先試講一點點,引起興趣,以利現場銷售。
3造成影響,在前2者的基礎上,適當的邀請一些有名望的人,比如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工會的負責人,黨政機關,業內的知名人士。
最後只能看你的講座到位不到位了。
祝你好運!
㈤ 做人力資源想學習勞動法,都要學習哪些
我回答一下你的問題,作為沒有法律基礎的人要學習勞動法,不能只看法條,因為法條中涉及的條款不是按照模塊和專題進行分類的。
初學者,我建議你看看眾合教育通過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為司法考試培訓出的專題講座系列中《行政法●商經法學49講》,裡面按照模版分類進行講解,脈絡清晰易懂。
勞動法屬於商經法部分,內容大概兩三個專題,有閑錢就買一本,沒閑錢就去書店蹭著看,篇幅不大!
對了,最近勞動法有小幅度變動,建議聽取樓上意見買或下載《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法條!人力方面常會用到,工具書是不可或缺的!
後期的學習,我可以給你發點資料,你把郵箱留給我!
㈥ 李迎春的個人簡介
擔任深圳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勞動和社會保專障法專業委員會委屬員,廣東省工會法律服務律師團成員、廣東省普法高級講師團高級講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雜志專家團特邀專家,對勞動法實務研究具深厚造詣,擔任多家雜志社在線答疑專家和特邀撰稿人,在全國各地為上萬家企業提供過勞動法律培訓。曾應邀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做主題演講,應香港中國企業協會邀請在香港成功舉行勞動合同法操作實務講座,應香港律師會邀請在香港做中港勞動法演講。由於在勞動法實務研究領域的專業表現,接受過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日本朝日電視台專訪,先後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明報》、義大利《24小時太陽報》、《中歐商業評論》、美國《希望之聲》、深圳電視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法制日報》、《工人日報》、《北京日報》等國內外媒體采訪。在理論研究方面,發表過大量勞動法律研究文章,被各大媒體廣為轉載。
㈦ 勞動法實施條例 講座
去四
㈧ 結合中國實際,談談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法律關系中,政府具有何種地位和作用,這既是勞動法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更直接涉及到政府在勞動關系法律調整中的定位。我國正處在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了解和探討這一問題,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並且更有實踐意義。但目前我國勞動法學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系統研究尚不多見,本文擬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勞動法學界和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討論。
一、政府:勞動法律關系的特殊主體
所謂勞動法律關系,是指法律所規范的與勞動關系直接相關的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對於政府是否具有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我國學界的一種意見認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是由勞動者和法人(或用人單位)雙方構成,不包括政府;(註:見關懷主編《勞動法學》,群眾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109頁)再一種意見認為政府作為勞動行政主體是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構成。(註:見史探徑著《勞動法》,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年6月版,74—75頁)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政府究竟是否屬於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分歧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對於勞動關系的不同界定。勞動者與僱主之間的勞動關系,即企業中的個別的勞動關系,只是狹義的勞動關系。而勞動法所調整和規范的勞動關系,還包括企業層面的集體勞動關系,即勞動者所組成的工會與僱主的關系;以及產業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勞動關系,即工會組織與僱主組織以及政府之間的三方關系。這種廣義勞動關系又被稱為「產業關系」(instrial relations),是指以勞動力市場關系為依據,以企業勞動關系為基礎,以產業勞動關系為構架,政府介入其中的勞、資、政三方構成的社會經濟關系,這一關系通常又被稱為社會勞動關系。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是一個廣義上的勞動關系,政府是這一法律所調整的關系中的直接構成。
所謂「政府」是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一種簡略的說法。准確的表述應該是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及與勞動關系相關的政府部門是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政府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實際上是國家的代表,日本的勞動法學界通常將之稱為「勞動法上的國家」。(註:見日本勞動法學會編《現代勞動法講座(1)勞動法基礎理論》日本勞動法學會,1981年日文版,第268頁)勞動法作為社會法,其目的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勞動者權利,以協調實現勞資自治,或者說,是通過公權利的實施來保障勞動者的私權利,以達到勞資關系的平衡。因此,國家或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即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主體。
政府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一種特殊主體。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之一,便是政府與勞動者和僱主分別形成特定的法律關系,並且,這兩種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不同的。
政府與勞動者所形成的勞動法律關系,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勞動行政關系,而是政府與特定的公民的關系。這一關系是憲法關系的具體化。政府保障勞動者的權利,是這一法律關系的基本要求。勞動者權益又稱勞權,是指勞動者在履行勞動義務的同時所享有的與勞動有關的各項權利。勞權是一個權利束,這一權利束以勞動者的經濟權利為基礎,同時包括勞動者的社會權利和政治權利。而生存權是勞權的核心內容。(註:關於勞動者權利的界定和實質的論述,見常凱著《勞權論——當代中國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研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50—52頁)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即是保障生存權。這應是國家最基本的責任。
以生存權為基本內容的勞權,首先是一種要求國家採取一定作為的請求權,即國家有義務為勞動者提供其生存的基本條件。勞權同時可以請求國家不作為,即國家不得干涉勞動者的基本的生存活動。在這一意義上,勞權同時具有自由權的性質。(註:見[日]浦部法穗著《憲法學教室》(上)日本評論社1994年9月日文版,第260頁)而且,作為生存權的勞權,不單是對於國家的請求權,而且還具有能夠排除他人(主要是僱主)侵害的私權的性質。(註:見[日]沼田稻次郎《團結權擁護論》勁草書房1952年7月第一刷,1969年5月第三刷,第102—103頁)因此,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即保障勞動者的生存權,是國家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這種生存權保障的法律關系首先是由憲法所規定的,屬於憲法法律關系。(註:有論者認為我國的憲法沒有生存權的規定,因而也不存在生存權保障的憲法關系。這一看法並不確切。盡管我國憲法沒有出現「生存權」的用語,但憲法第42—47條關於公民的勞動、休息、社會保障、受教育等具體條文的規定,即是關於生存權的規定。籍此,可以解釋為我國公民享有生存權。在日本國憲法中,也沒有「生存權」的字樣,但憲法第25條關於「全體國民都享有健康而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的權利。國家必須在生活的一切方面為提高和增進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而努力」的規定,即被解釋這是「生存權和國家保障生存權的義務」的規定。見[日]《模範六法》三省堂2001年日文版第23頁。但毋庸置疑我國憲法關於生存權的規定並不完善,這是在修憲中需要加以改進的,不僅要明確「生存權」概念的規定,還需進一步明確實現生存權的具體保障的規定。)但同時,這一關系更具體地表現在勞動法的規定中,屬於勞動法律關系。
這種政府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法律關系,是依據憲法所形成的。在這一法律關系中,國家通過政府的勞動行政部門來履行國家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即保護勞動者的義務。在個別勞動關系中,主要是履行作為義務,具體為規定勞動標准、實行勞動監察、處置勞動爭議,以保證勞動者個人權利的實現;在集體勞動關系中,既有不作為義務,即國家不得干涉勞動者集體行使團結權,但同時還負有作為的義務,即國家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保障勞動者集體的團結權的實現。
如果說,政府在和勞動者的法律關系中是義務主體,那麼,在和僱主的法律關系中,政府則是權利主體。在這一關系中,政府行使的是勞動行政管理權,這一權利的直接目的是規范僱主行為,以排除對勞動者的侵害。(註:這一法律關系的性質在《勞動監察法》中表現的最為明確,如我國剛剛頒布的《勞動保障檢查條例》,即明確規定,該條例的適用范圍是「對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進行勞動保障監察」見該《條例》第二條)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僱主最有可能成為侵害勞動者權利的直接主體。(註:見浦部法穗著《憲法學教室》(上)日本評論社1994年9月日文版,第48頁)企業和僱主必須要遵守國家的勞動標准並接受政府的勞動監察。這是企業的義務。政府作為權利主體,一是利用勞工標准立法來規定僱主在個別勞動關系中的義務,同時限制僱主的財產權濫用,特別是解僱權的濫用;二是通過勞動行政來對於僱主遵守勞動法的情況實施勞動監察;三是通過建立和實施不當勞動行為制度,對於僱主侵害勞動者團結權的行為,給予權利人以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註:見日本勞動法學會編《現代勞動法講座(1)勞動法基礎理論》日本勞動法學會1981年1月版,第268頁)以國家強力來保障勞工標準的實施,是勞動法中政府和僱主關系的最主要內容。政府和企業僱主的法律關系,實際上具有公法關系的性質和特徵。
二、政府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構成和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主體,已經不是計劃經濟下作為企業勞動關系的主體,而是宏觀和社會勞動關系的主體,即產業關系的主體。勞動法律關系中政府主體的具體當事人,主要是政府中主管或兼管勞動事務的有關行政部門及機構。
嚴格說來,勞動法部門中的不同法律在所調整的不同的具體社會關系中,政府部門的具體當事人是不同的。對此,勞動法制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法律對於政府部門的不同當事人都有著具體的規定。如日本在勞動法內作為「國家」(註:在一些市場經濟國家對於這一主體稱為「國家」而非「政府」,是因為嚴格來講,政府只是國家機關之一,並不能代表其他的國家機關。而勞動關系的當事人不僅只有政府機關,而還涉及其他的國家機關。當然,政府部門仍然是在勞動關系主體中最主要的國家機關)這一主體的具體當事人有:在《勞動基準法》中,包括行政官廳、監督機關、勞動大臣、縣勞動基準局局長、監督官等;在《僱傭保障法》中,包括勞動大臣、職業介紹機關和職業安定機關等;在《官公勞動法》中,包括政府、國會、主務大臣、人事院、內閣、最高法院等。(註:見日本勞動法學會編《現代勞動法講座(1)勞動法基礎理論》日本勞動法學會1981年1月版,第269頁)這種明確的構成界定,使得政府各部門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職責和義務劃分得很清楚。
由於我國尚未出台這些單行的勞動法律,所以對於政府主體的具體當事人,也沒有具體的法律界定,而只能籠而統之稱其為「勞動行政部門」。但勞動法律關系中所涉及的政府,其外延要大於勞動行政部門,比較一下日本的勞動法律關系主體構成,就會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不僅包括直接負責勞動事務的政府部門,還應該包括其他與勞動關系有關的部門,同時還應包括那些具有勞動行政職能的事業機構。(註:我國勞動法學界的一種意見認為,具有勞動行政職能的事業機構,是與勞動行政部門並列的另一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但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勞動行政管理系統』一詞覆蓋負責和/或從事勞動行政管理的一切公共行政管理機構——不論是部級部門或公共機構,包括准國家性區域性或地方性的機構,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分權行政管理機構」,據此,我國的具有勞動行政職能的事業機構,作為勞動行政部門的附屬機構或下級機構,也應歸屬於勞動行政管理系統,而不應是與勞動行政部門並列的另一主體)
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同體制中,其身份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中,勞動關系的一方是工人,另一方實際上是國家,企業行政只不過是國家與工人之間的中介。政府的勞動部門作為用人單位的上級,實際上是以勞動關系一方的身份直接介入勞動關系,其作用在於直接運用行政手段調配勞動力,確定包括工資、休假、福利、勞動保護等具體勞動標准,並運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企業勞動關系。企業在勞動關系中的作用只是具體執行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的政策。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勞動行政關系。
在向市場經濟轉變中,隨著勞動關系的市場化,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從企業具體的勞動關系中退了出來,由過去的直接介入轉變為對於勞動關系宏觀調控和居中調解,由過去的對於勞動關系的行政手段管理轉變為主要運用立法、監察和服務的手段進行管理。
在宏觀即社會勞動關系方面,政府勞動部門對於勞動關系的介入,主要表現為法律規范的間接監控與監察和仲裁的直接矯正相結合。這種宏觀調控的方法,一是通過勞動行政和勞動監察,直接運用行政手段來調整勞動關系。二是通過政府、工會和僱主「三方協商」機制來調整勞動關系,三方協商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勞動法律法規的草案制定;有關涉及勞動者或僱主利益的社會政策,諸如社會保障、社會分配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管理等政策的制定;有關勞動標准諸如法定勞動時間和最低工資標准以及安全與衛生標準的制定等。(註:關於政府在社會勞動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詳見常凱、李琪《關於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的研究》,全國總工會政策研究室編《工運理論政策研究報告》,1997年第6期)
在微觀即企業和產業勞動關系方面,政府勞動部門對於勞動關系的介入,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勞動行政部門對於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制定和履行予以指導和管理,並通過勞動監察部門對於國家勞動標準的實施予以監督查處;二是對於勞動合同或集體合同簽訂或履行中發生的勞動爭議,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予以處理。
概括而言,在宏觀方面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的主要作用是政策調控,在微觀方面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監察和調解。而這種調控和監察調解的直接目的,是通過公權介入的國家干預來保障勞權,以實現勞動關系的平衡和穩定。
三、關於政府幹預和公權介入
政府以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身份對於勞動關系的介入,在法律的意義上,突出地體現了勞動關系法律調整的社會法的性質和方式,即勞動關系運行中的公權介入。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的構建,私權原則仍是其基礎。勞動者和勞動力使用者在勞動力市場上,依照主體獨立、意思一致和等價交換等市場交易的一般原則,自願平等地結成個別的勞動關系。對於這種勞動關系的參加與否,完全是當事人的自由和權利。然而,由於勞動關系雙方實際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差別,以及個別勞動關系的人身性和依附性的特點,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實際上掩飾著實質上的不平等,勞動者在具體的勞動關系中實際處於一種被支配的劣勢和弱勢的地位。這種以所有權私有為基礎的契約自由原則,在產業關系領域實行以來,造成了嚴重的貧富懸殊和勞資對抗等社會現象。
為維護法律的公正與社會正義和社會穩定,以國家為代表的公權於是介入勞動關系。這是勞動法產生和存在的最本質的法律意義。公權作為公法上的權利可分為國家公權和人民公權兩種,政府介入勞動關系所運用的主要是國家公權。(註: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人民公權也開始介入勞動關系。這主要表現為「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論逐步被社會所接受,而由勞工組織、非政府組織和消費者所發動的以勞工權益保護為目的「企業生產守則運動」,正在開展起來。「企業生產守則運動」即是由社會力量所體現的人民公權直接介入企業的勞動關系)國家公權包括下命權、強制權、形成權等行政權力,這些權力是通過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行使而實現的。(註:見林紀東著《法學緒論》,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78年6月版,第300—301頁)政府介入勞動關系,即是通過上述權力來實施對於勞動關系不平衡的矯正。這種介入的實質是以公法來限制私法,特別是限制私法中的核心權利——財產權。具體表現為對於私法的契約自由、財產絕對權、過失責任等原則的修正,這種修正以社會利益的保障為出發點,以勞工利益的直接維護為目的,勞動法的這種特點與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也是一致的。(註:見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二是世紀民法回顧》,《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第19—30頁)
勞動法作為社會法,一個重要的特徵即是在主體關系中,政府所代表的國家是一方不可缺少的主體。沒有政府以社會和國家利益代表的身份介入,並以國家強力來貫徹公權的原則,傳統私法的原則也無法得以修正,社會公正也就難以實現。
國家對於勞動關系的干預,貫穿於勞動關系運行的全過程。市場經濟下的勞動關系具有勞資自治的性質。不論是個別勞動關系,還是集體勞動關系,都是以雙方簽訂契約的方式形成並以契約為規范。但這種自治是在國家勞動標准限定和國家勞動行政的監督下實施的。以勞動合同為契約形式而構成的個別勞動關系,必須以國家勞動標准作為最低標准,達不到這一標準的勞動合同,即使是合同雙方自願簽訂,也屬無效合同。這即是勞動法中公法對於傳統私法的契約自由原則的修正。而公法對於集體勞動關系和集體合同的介入,主要是對於僱主不當勞動行為的限定和救濟。如果是在財產絕對和契約自由的私權原則下,僱主對於參加工會的工人的解僱及不利對待,或對於工會集體談判要約的拒絕等行為,應該是僱主的權利而無可厚非。但在勞動法的原則下,由於這種行為是僱主依靠其優勢的經濟地位而進行的,這種不利於勞動者和工會的行為,是一種明顯的不公正。對此,勞動法將其規定為不當勞動行為,並要求通過政府行政權力或國家司法權力的救濟而予以糾正。(註:見常凱《論不當勞動行為立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五期)
政府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並不直接代表或融入勞動關系的一方,而是居於勞動者和僱主雙方之上,以「裁決者」和「公證者」的身份,來代表社會公正和社會利益。政府的「公正」,並非「不偏不倚」,而恰恰是要限制一部分人的權利,並強化一部分人的權利,這即是要追求法律的「實質的平等」。政府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其公正的作用正是通過保障勞動者行使權利、監督僱主履行義務來實現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政府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對勞動者講是一種義務主體,對僱主講是一種權利主體。
我國勞動行政部門作為國家公權利的代表,在勞動力市場和勞動關系法制化的建設中,通過勞動立法、執法和司法,在協調和規范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論者認為,政府對於勞動力市場的介入只能是在「僱主的短期行為」和「合同的執行」方面,否則,就是「過度干預」。(註:見王一江:《政府幹預與勞動者利益》,《比較》第14輯第1—14頁)且不說該論者關於政府幹預的范圍限制是否符合市場經濟下勞動立法的一般要求,但該文將防止中國政府過度干預作為勞工立法和勞工政策的側重點,顯然是和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筆者以為,政府幹預的程度是需加強,還是減弱,需要根據該國勞動關系的實際狀況確定。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由於僱主和工會的組織比較成熟,勞資關系一般也已經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制度或慣例,這就使得政府的作用在逐步減弱。比如德國,近幾年來正在逐步廢除一批勞動法規,並提倡由勞資雙方的自由約定,政府不予干預。但在我國,由於勞動力市場還不規范,勞資雙方的發育和組織程度均尚在幼稚時期,勞資自治還不具備條件,所以,現階段政府在勞動力市場和勞動關系的運行中,其作用都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
就現實中我國政府勞動部門的主體身份來說,目前還處在一種體制性的轉變中。隨著國企的改革,政府的勞動行政部門已經從企業中退了出來,但如何以調控者和監察調解者的身份再介入勞動關系,則還剛剛是開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和具體實施中加以研究解決。
㈨ 我們學校要辦個法律講座,主要是《勞動法》《合同法》的講座,主持詞該桌面寫啊
你好,就你描述的問題,律師答復如下:
首先,你們要確認和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的事內實,如 工資單,容考勤記錄,工作過程中的文件記錄。
其次,確認勞動關系後,可以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補發工資。
第三,單位應當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提前一個月通知勞動者,否則應當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作為代通金。
第四,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支付雙倍工資,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第五,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要求經濟賠償金,為經濟補償金的兩倍。
第六,如果協商不成,帶好相關資料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直接到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