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保護了那些混日子的懶人
㈠ 勞動法真正的保護到勞動者了嗎
我覺得:勞動法還是給了勞動者相當大的權益,但是現在很多事主動權還是在用人單位手版中,權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不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勞動者自己也不敢大膽去維護自身的權益。所以我覺得現行的勞動法及其相關法律還是相對健全的了,問題出在執法力度,還有勞動者本身。
㈡ 勞動法真是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定的嗎
《勞動法》既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又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范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我國的勞動法是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需要和《勞動合同法》配合使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按《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薪酬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休息的權利;社會保險的福利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如參加工會、從事科研、參與民主管理等。用人單位享有: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制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制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準的權利;其他權利,包括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平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等。
㈢ 我國勞動法或者其他法律法規對於大學生兼職行為有哪些保護措施
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本身不算是正常勞動者,其仍屬於學校統一管理,不具有出賣人力資源換取報酬的資格,其兼職主要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一般而言是不簽訂勞動合同的,只簽訂實踐用工協議或實習協議、勤工儉學協議什麼的,這是屬於勞務合同的一種,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在形式及內容、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且對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主體資格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即自然人,勞動合同的主體不能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第二,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合同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且勞動合同雙方在合同簽訂後存在隸屬關系,即人身關系,勞動者需服從單位的管理和支配,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勞務合同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勞動力的支配權是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沒有隸屬關系。
第三,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第四,報酬的性質不同。因勞動合同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因勞務合同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
第五,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勞動法》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勞務合同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當然雙方可以約定上述內容,也可以不約定上述內容。
第六,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合同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即受《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的調整,而勞動合同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第七,合同內容不同。勞務合同內容主要是雙方平等協商後的合意性條款,勞動合同內容更多則是法定性條款,雙方選擇的范圍遠小於勞務合同。具體來說,勞務合同的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有關約定的工作內容和勞務報酬,而勞動合同還包括勞動者的保險、崗位等事項。
第八,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勞動合同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勞務合同受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在合同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第九,違反合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同。勞動合同不履行、非法履行所產生的責任不僅有民事上的責任,而且還有行政上的責任。勞務合同所產生的責任只有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存在行政責任。
第十,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合同糾紛發生後,應先到人力社保部門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合同糾紛的前置程序,對於部分情形的裁決甚至可以一裁終局;但勞務糾紛出現後一般通過法院訴訟解決(約定的除外),即可以直接訴訟,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
除上述一般而言外,大學生兼職還要看是否屬於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如果是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是要受勞動法調整的。
區別事實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情況:
第一,事實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如果雙方不存在協商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沒有書面協議,也不存在口頭約定,而是根據章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應當認為是事實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
第二,事實勞動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是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產生的一種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付報酬的穩定關系;勞務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情況,勞務方只要按照約定完成工作任務即可,另一方無權作出額外要求。
第三,是以誰的名義實施工作以及由誰承擔責任。事實勞動關系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責任,與勞動者本人沒有關系;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務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在兩者關系的穩定性上,事實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關系較為穩定、長久,反映的是一種持續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之間結合的關系,而勞務關系當事人之間體現的是一種即時清結的關系。
綜上所述,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㈣ 勞動法是保護誰的權利
一、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 《勞動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勞動法也規定了勞動者的義務。 第三條「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三、勞動法也規定了企業的權利。例如: 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第一百零二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㈤ 感覺國家並沒有很好的保護工廠上班的那些底層工人和農民工,勞動法雖然有很多規定偏向打工者,但是實際
工廠的規定,是對全體員工的,那麼同樣問題來了,全體員工都不服廠的規定,只要派出一個代表找官司就可以了,廠里需要派一個管理人員去打官司。理論上員工的數理遠大於管理人員,那麼,最終是破費誰的人力物力精力?
比如,用工單位沒有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則職工到勞動仲裁申訴,這個依社會保險法之規定,肯定是會勝訴,然後用工單位若不補繳,會被依法處罰2-5倍(記得是,懶得去查了)的應繳金額。
那麼處罰一次之後,這個單位還會再犯同樣錯誤嗎?
㈥ 很多人不了解《勞動法》,《勞動法》主要有哪些內容
《勞動法》主要有哪些內容?
勞動法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信息等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即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
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集體合同和集體談判制度,為勞動者通過談判交涉機制爭取更優越的勞動條件提供了法律保障。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和勞動監察制度,為協調穩定勞動關系和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創造了條件。
勞動法對社會的安定團結起著重要作用。勞動法通過促進就業、舉辦社會保障事業、處理勞動爭議以及其他方面的機制,維護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等。
㈦ 勞動法保護農民工嗎
1、勞動法保護農民工的。
2、《勞動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版、個體經濟權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㈧ 中國勞動法對勞動者的保護
《勞動合同法》第38條第1款在《勞動法》的基礎上補充規定了勞動者可內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包括:
1.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的。
2.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3.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4.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
5.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㈨ 中國勞動法對工人保護的相關內容
《勞動合同法》通過立法的功能強化了法律責任,加大了用人單位違法用工的成本,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勞動合同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或者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而終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用人單位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或者不依法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要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2..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經濟補償標準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3.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但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
4."工傷自理"條款違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因此屬於無效條款。
5.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後,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6.職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其前提必須為該"規章制度"是經過合法程序制定,並提前曾向勞動者公示或者告知,是合法、有效,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的。
7.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8.單位因勞動合同的解除或終止需要向勞動者給予經濟補償時,其標准為: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
如果勞動者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則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
9.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法定情形,不可以任意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要按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10..用人單位不按法律規定支付勞動報酬、加班工資或經濟補償金,按50%以上100%以下加付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