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75條
⑴ 如果起訴對方撫養費不出庭怎麼辦
一、 撫養費 糾紛的當事人不出庭處理辦法以及法條規定 根據 民事訴訟法 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撫養費糾紛涉及到個人人身關系,因此這類案件屬於是被告必須到庭的案件,開庭審判時被告應當參加庭審,不能 委託律師 全權 代理 。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就無法查明案件基本事實的,法院可以 傳喚 當事人參加庭審,如果兩次傳喚後還不到庭的,那麼,法院可以對其採取 拘傳 。 具體的法條依據是: 1、《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74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00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 贍養 、撫育、 扶養 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實的原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2、《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75條規定,拘傳必須用拘傳票,並直接送達被拘傳人。在拘傳前,應當向被拘傳人說明拒不到庭的後果,經批評教育仍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其到庭。 3、《民事訴訟法》第10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二、 離婚 後,需支付非婚生 子女撫養費 嗎? 夫妻一方向 非婚生子女 支付撫養費,屬於法定義務,不能拒絕給付撫養費。非婚生 子女撫養 費和婚生子女撫養費適用於同樣的法律,非婚生子女享有同樣的被 撫養 、被教育的權利,不受任何歧視。如果離婚夫妻的某一方沒有按照協議的數額給付子女撫養費,可以向法院提起 訴訟 。對於所需負擔的撫養費,主要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 醫療費 等費用。 具體可以依照《 婚姻法 》第37條規定,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法律上,對於非婚生子女撫養費的標准,一般而言,夫妻一方負擔撫養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要是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具體地,父母雙方負擔非婚生子女撫養費的標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2、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有固定收入)確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一般參照《 道路交通事故賠償 項目參照標准》來確定的年平均人收入、年平均生活費來作為依據。 3、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特殊請款主要是是指子女長期患有重大疾病、或子女殘疾的。 法律規定,涉及到訴訟雙方的個人身份的時候,原告和被告都需要親自出庭,這是為了讓法院能夠對基本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解,法院只有真正的了解情況,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決。所以,為了能夠得到一個公正的訴訟結果,訴訟雙方出庭是最明智的選擇。
⑵ 要撫養費需要找到當事人嗎
要 撫養費 需要找到當事人嗎 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當事人在 委託律師 或 代理 人出庭後,自己可以不用出庭。但是,當涉及到人身關系的 訴訟 時,例如當事人需要解除婚姻的,那麼是一定要出庭的。 根據 民事訴訟法 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撫養費糾紛涉及到個人人身關系,因此這類案件屬於是被告必須到庭的案件,開庭審判時被告應當參加庭審,不能委託律師全權代理。 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就無法查明案件基本事實的,法院可以 傳喚 當事人參加庭審,如果兩次傳喚後還不到庭的,那麼,法院可以對其採取 拘傳 。 具體的法條依據是: 1、《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74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00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 贍養 、撫育、 扶養 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實的原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2、《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75條規定,拘傳必須用拘傳票,並直接送達被拘傳人。在拘傳前,應當向被拘傳人說明拒不到庭的後果,經批評教育仍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其到庭。 3、《民事訴訟法》第10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首先,關於「未成年的子女」,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了18周歲成年,那麼18周歲以下的子女就是未成年子女,他們理所當然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但是其中有一個例外,16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的,視為成年人,享有完全的民事權利,承擔全部的民事義務。父母對於符合上面這種條件的子女是沒有 撫養 義務的,也就是沒有必要付給他們撫養費。 撫養費是父母或其他對未成年人負有撫養義務的人,為未成年人承擔的生活、教育等費用。中國法律上的撫養費,是指當這些人不能充分履行或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支付給未成年人的費用。子女撫育費的數額,考慮以下三個方面:①子女的實際需要; ② 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③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 撫養費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支付,更多的是自己對於孩子成長的負責,所以對於案件的審判,當事人肯定需要到場,所以對於此類問題不能進行 律師 全權代理,否則就會觸犯有關的規定,從而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讓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
⑶ 二審判決書下來以後多久執行
二審判決書送達即生效,在二審判決書或者一審判決書確定的履行期間屆滿後,當事人馬上就可以申請執行。
【法律依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5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第236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⑷ 離婚案件二審是終審嗎
是終審。二審對婚姻關系的判決不服的不能申請再審或申請檢察院抗訴。二審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一、離婚官司二審需要多長時間
離婚官司二審一般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二、駁回起訴離婚算一審嗎
駁回起訴離婚是是算作一審的。法院駁回起訴,是指法院對案件進行了實質審理,所以算一審,對於駁回起訴裁定不服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上訴。如果不上訴的,原告沒有新理由,新情況的,需要在六個月之後才能再次起訴離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175條,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⑸ 批捕後多長時間會進行調查
批捕後調查多久會被判刑的規定是:最短時間為4個月,最長為15個半月。刑事拘留最長時間是三十七天,但經批捕後逮捕,則可繼續羈押,一般偵查期限是兩個月,但經批准後可延長。偵查終結後移送審查起訴時間可達一個半月,期間還可退查兩次,每次補充偵查時間是一個月,審判階段一般是一個半月的時間。
⑹ 二審久拖不判對誰不利
《民事訴訟法》對二審裁判文書何時生效隻字未提,僅在第175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行政訴訟法》對此也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條中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44條規定「第二審的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都是終審的判決、裁定。」從上述法條可以看出,我國的三大訴訟法均沒有對二審裁判文書的生效時間作出明確的規定。
由於地域或時間等原因,定期宣判的,法院並不一定都專門安排開庭宣讀裁判文書,而是通知當事人領取判決書或送達當事人。這樣就會出現判決書上的日期與送達日期不同,當事人不能同時簽收判決書的情況。可這樣一來,生效日期按哪個算?「法律沒有規定,雙方送達之日起生效,或者最後一個人送達之日起生效。就是因為沒有明文規定,就是出現了一個模糊點。」目前我國的法律僅規定二審判決是生效判決,並沒有明確具體的生效時間。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二審裁判也應適用一審程序的宣判規則。其意義在於,宣判是認定二審裁判生效日期的基礎程序。二審宣判之時,判決即為生效。
但由於宣判分為當庭和定期宣判,且法律未明確定期宣判的形式,在司法實踐中,二審法院往往未專門為宣判而開庭,通知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到主審法官或書記員辦公室領取裁判文書是常態。其時,會要求當事人或其代理人簽署送達回證和宣判筆錄,宣判和送達是同時段合一進行的。實際上,也是一個宣判的過程。只不過在這種宣判形式中,各方當事人未必同時到場,導致宣判分期進行,造成了裁判生效時間以最後一次宣判為准。
【拓展資料】
如果宣判時未同時送達,裁判效力仍以宣判為生效時間。至於法院履行宣判程序的證明,就是當事人簽署的宣判筆錄。但如果出現當事人只簽收裁判文書送達回證,而未簽署宣判筆錄的情況,也應理解為裁判已經宣告,宣判程序完成。
⑺ 民事訴訟法起訴時效新規定是怎樣的
民事訴訟法 起訴時效新規定是怎樣的? 一、 訴訟時效 的概念 (一)時效與訴訟時效 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地達到一定期間而發生一定財產法效果的法律事實。時效是一種期限,但與一般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不同,時效是法定的。時效依其適用的權利和法律效果區分,可分為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取得時效也稱佔有時效,是適用於物權的時效,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消滅時效,也稱訴訟時效,是 債權人 怠於行使權利持續到法定期間,其公力救濟權歸於消滅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規范規定的時效,就是屬於訴訟時效。 (二)訴訟時效的特徵 1、訴訟時效屬於法律事實。就時效對民事法律關系的效果而言,時效能導致權利的消滅,應屬法律事實。時效的期間經過不受當事人意志的控制,就此而言,時效屬於事件。 2、訴訟時效屬於強制期間。 訴訟時效期間 由法律強行規定,當事人不得約定更改或預先拋棄,所以時效期間屬法定期間。 3、訴訟時效的效果是期間與事實的結合。訴訟時效期間須與一定的事實狀態結合才發生一定的效果,亦即無一定事實狀態與之結合,無時效效果的存在。故時效法律效果的發生須與一定事實狀態並存而構成法律要件,就此而言,時效又屬法律要件。 4、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法律基於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不同類型的權利規定了不同法定期間,如適用於支配型權利的取得時效,適用於形成權的除斥期間,適用於 知識產權 的期間等,而適用於請求權的就是訴訟時效。請求權須義務人給付才能實現,如請求權人長時間不行使權利,使法律關系處於不穩定狀態,訴訟時效就有督促請求權人及時行使權利的功能。 二、訴訟時效的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 (一)訴訟時效的法律要件 1、須有請求權的存在。訴訟時效是督促請求權人行使權利的,請求權有無是時效發生的首要條件。對於請求權屬於哪種類型的,究竟屬於所有的請求權,還是僅僅適用於債權請求權,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從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和學理通說看,訴訟時效應僅適用於債權請求權,不適用於物權請求權。如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173條第2款規定:權利人向 債務 保 證人 、 債務人 的 代理 人或者財產代管人主張權利的,可以認定 訴訟時效中斷 。即訴訟時效中斷是源於向債務人以及債務人的代理人、保證人、代管人請求權利,對應於債務人的權利人,毫無疑問應該是債權人,其行使的權利也只能是債權。既然訴訟時效中斷僅適用於債權請求權,以理推之,不可能還有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其他請求權。 2、有怠於行使權利的事實。怠於行使權利,是過錯不行使權利的狀態。如果權利人不知其權利存在,或雖知曉其權利存在,但無法行使其權利的,一般時效期間不開始起算。 3、怠於行使權利狀態持續存在達到法定期間。即怠於行使權利處於持續狀態,中間如有行使權利或義務人認諾等,時效就中斷;持續狀態達到法定期間,是要求不行使權利持續到法律所規定的時間,這一期間即時效期間。 (二)訴訟時效的效力 1、勝訴權消滅。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法律規定中,將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消滅的權利限定為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民事權利,即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非實體權利。勝訴權的本質就是公力救濟權,與訴權亦不同。訴權屬於程序法上的權利,當事人是否享有應依程序法的規定判斷,即使訴訟時效屆滿,但當事人符合程序法上行使訴權要件的,人民法院仍得受理。因為訴訟時效是否已經屆滿,只有通過審判才能查明,其權利得否因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只有法院才有公力決斷權。 2、實體權利不消滅。民法通則第138條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訴訟時效屆滿,實體權利不消滅,債權人對於債務人自願履行的債務,仍享有受領保持力,債務人履行義務後,不得請求返還。 三、訴訟時效期間 (一)普通訴訟時效期間 普通訴訟時效是指由民法通則規定的,適用於一般民事法律關系的訴訟時效期間。依民法通則的規定,可分為以下三類: 1、一般訴訟時效期間。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即民法通則或其他民事法律規范沒有特別規定的,均適用2年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 2、短期訴訟時效期間。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四種情形,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但是,這四種適用短期訴訟時效的情形,有的已被後公布的單行法修正,按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應該適用新法律的規定。 環境保護法 第42條規定:因 環境污染 損害賠償提起 訴訟 的時效期間為3 年??即身體傷害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應適用特別 法規 的特殊時效; 產品質量法 第45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即因產品責任的賠償請求權,應適用特別法規定的2年特殊時效。 3、最長訴訟時效期間。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最長訴訟時效期間與一般和短期訴訟時效期間不同,該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即適用於「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的「特殊主體」。那些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權利被侵害的權利人,只能適用一般時效。 (二)特殊訴訟時效期間 特殊訴訟時效是指由特別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特別法規定的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比較,其不同可分為這樣兩類:(1)時效期間不同。有的期間比較長,例如 合同法 第129條規定涉外合同期間為4年;也有與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一致的,如合同法規定涉外合同以外的 合同糾紛 訴訟時效為2年;還有短於2年的,如 海商法 第257條規定,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1年,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90日。(2)時效期間起算不同。如海商法第258條第1項規定:有關旅客人身傷害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四、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 (一) 訴訟時效中止 1、概念。訴訟時效中止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法定事由而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暫時停止。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依訴訟時效的中止,其已經過的期間仍然有效,待阻礙時效進行的法定障礙消除後,時效期間繼續進行。訴訟時效中止的功能,是把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權利的法定障礙經過的期間,排除於時效期間之外,使訴訟時效期間所含的事實狀態要素,真正能限定於權利人主觀不行使權利的情形,以提高時效期間的「含金量」。 2、發生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定事由: (1)不可抗力,指的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包括自然災害和非出於權利人意思的 「人禍」,例如瘟疫、暴亂等。 (2)法定代理人未確定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172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權利被侵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代理權,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喪失行為能力的,可以認定為因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中止。 (3)其他。例如 繼承 開始後, 繼承人 或遺產管理人尚未確定時,其時效可中止等等。 3、中止時效的發生期間。中止時效的法定事由必須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發生,或法定事由雖發生於6個月前但持續至最後6個月內的,才能發生中止時效的法律效果。 4、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律效果: (1)法定事由發生前已經過的時效期間仍為有效,法定事由經過的期間為時效中止期間,不生時效期間的效力,法定事由消除後,時效期間繼續進行。 (2)法定事由發生在最後6個月內,如法定事由消除後,剩下時效期間不足6個月,應否補足其為6個月,民法通則未予規定,通說認為應該補足6個月。 5、訴訟時效中止適用的時效期間類型。訴訟時效中止適用於最長訴訟時效期間以外的訴訟時效期間類型。 (二)訴訟時效中斷 1、概念。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因有與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相反的事實,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失去效力,而須重新起算時效期間的制度。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訴訟時效以權利人消極不行使權利為前提條件,若此狀態不存在,訴訟時效即因欠缺要件,其已進行的時效期間應歸無效。 2、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 (1)權利人之請求,指的是權利人於訴訟外向義務人請求其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權利人提出請求,使不行使權利的狀態消除,訴訟時效也由此中斷。關於請求的方式,法律無明文規定,應認為口頭或書面等能達請求效果的方式,均可使用。請求之相對人除義務人外,權利人若向主債務之保證人、債務人的代理人及財產代管人提出請求的,亦發生請求的效果。 (2)義務人的同意,是指義務人向權利人表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義務人的同意,亦即對權利人之權利的承認,故與請求發生相同之中斷時效的效果。同意的方式,對此法律未有限制,口頭或書面、明示或默示,均無不可,而且也不問義務人的同意是否有中斷時效的目的。同意之表示人原則上應為義務人本人,義務人的代理人於授權范圍內而為同意的,亦發生同意的效果,但保證人等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對主債務人不生同意之效果。同意之相對人,原則上亦為權利人或權利人之代理人,對第三人為同意,不生同意的效果。 (3)提起訴訟或仲裁,是指權利人提起民事訴訟或申請仲裁,請求法院或仲裁庭保護其權利的行為。訴訟之舉,是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最為強烈的表示,故訴訟之日便是時效中斷之時。權利人若以有效的判決、裁定、調解協議等法律文書,向法院申請執行程序的,亦發生與起訴同等的中斷時效的效果。但是,權利人於起訴後又撤訴的,其起訴是否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呢?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通說認為,起訴已表明權利人行使權利的事實,即使撤訴也僅是放棄公力救濟,其內含請求之意思並未因撤訴而撤銷,故應視為與請求相同的發生中斷時效的效果。 3、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生後,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中斷事由存續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 (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後,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 (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於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行程序的,應以執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 (3)因調解中斷時效的,調處失敗的,以失敗之時為事由終止;調處成功而達成合同的,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 4、訴訟時效中斷適用的時效期間類型。訴訟時效中斷適用於最長訴訟時效期間以外的訴訟時效期間類型。 (三)訴訟時效期間延長 訴訟時效期間延長是指因特殊情況,法院對已經完成的訴訟時效期間給予的延展。期間的延長與中止、中斷不同,它只適用於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完成的情形,而且發生時效延長的特殊情況,依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169條的解釋,是權利人由於客觀的障礙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屬於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特殊情況」。訴訟時效期間延長適用的期間類型,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175條規定,民法通則第135條、第 136條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即訴訟時效的延長不僅可適用於一般與短期時效,而且還可適用於最長容忍期間。由此可見,時效延長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權利,於中止、中斷外而保留的救濟空間。 在上文中為大家介紹了 民事訴訟法起訴時效 新規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了解。大家這樣可以對民事訴訟法起訴時效有更詳細的了解,在民事訴訟法起訴時效一般為兩年,所以大家應注意起訴時效。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法院對已經完成的訴訟時效期間可以給予一定的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