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57解釋
❶ 執行異議之訴適用什麼程序審理
【法律分析】
1.執行異議之訴屬於一種民事訴訟,應按普通程序審理 執行異議之訴是為了保護案外人和申請執行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制度,盡管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有其特殊性,但其畢竟屬於訴之一種,從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立法及我國台灣地區的規定看,執行異議之訴均按普通程序審理。也就是說審理執行異議之訴適用一般民事案件的審理方式和程序。而且,執行異議之訴涉及實體權益爭議,需要通過普通的審理程序來查明相關事實,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執行異議之訴符合訴訟的一般原理。此外,從我國目前審判實踐來看,執行異議之訴案件均由各審判業務庭按照普通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基於此,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應依普通程序審理,無需另行設置專門的訴訟程序。
2.執行異議之訴不適用簡易程序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民事訴訟案件一審程序包括第一審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執行異議之訴涉及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和案外人等,當事人人數多,且利益沖突大,事實較為復雜。執行異議之訴不僅涉及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權益糾紛,還涉及人民法院的執行行為是否應當排除等問題,牽涉多種法律關系,訴訟標的通常具有復合性。故執行異議之訴不屬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57條關於簡易程序的規定。此外,本文規定為強制性規定,不能由當事人約定排除適用。因此,案外人、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不能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57條規定,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❷ 民事訴訟法關於仲裁的規定是什麼
第一,關於仲裁前 證據保全 。 民事訴訟法 第84條規定,「在 證據 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 訴訟 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 管轄權 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第二,關於仲裁前 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104條對仲裁前財產保全作出規定,明確了提起的條件、 管轄 法院,尤其強調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一是可以防止當事人濫用申請權,二是為承擔責任提供物質基礎,從而全面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關於惡意仲裁。民事訴訟法第116條規定,「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惡意仲裁嚴重侵害了仲裁公信力,浪費了仲裁資源,侵害了國家、集體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激化了社會矛盾,破壞了社會的安定。民事訴訟法對惡意仲裁規定了具體的法律責任和制裁措施。 第四,關於仲裁主管。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項規定,「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新中國成立以來,仲裁立法大致經歷了只裁不審、兩裁兩審、又裁又審及新 仲裁法 的或裁或審幾個階段。新民事訴訟法進一步明確了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只能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第五,關於裁定的適用范圍。民事訴訟法第157條第1款第9項規定,裁定適用於「撤銷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民事裁定,是指法院在審理和執行民事案件過程中,為保證審判和執行工作的順利進行,就程序方面的有關事項所作出的權威性判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是程序問題,所以納入裁定的適用范圍。 第六,關於不予執行。民事訴訟法第244條規定了兩項內容,「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向仲裁機構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如果出現偽造證據、隱瞞證據的情況,裁決本身就有可能錯誤,所以應當裁定不予執行。
❸ 首刲法院不處置抵押財產怎麼辦呢
)抵押權的核心效力是優先受償
抵押權設定後,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是抵押權人最主要的權利,也是抵押權最主要的效力。
抵押權屬於擔保物權,抵押權是針對財產的交換價值而設定的一種物權,它本質上是價值權,其目的在於以擔保財產的交換(流通)價值確保債權得以清償。
(二)抵押權要想實現抵押物一定要「變現」
《物權法》第195條第1款的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債權人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協議。」
第2款規定,「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抵押財產折價或者變賣的,應當參照市場價格。」
根據上述規定,抵押權實現的方式有三種:折價、拍賣和變賣。
正如前面所述,抵押權是針對財產的交換價值而設定的一種物權,它本質上是價值權,其目的在於以擔保財產的交換(流通)價值確保債權得以清償。因此,抵押權實現的這三種方式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出現:抵押物一定要「變現」,抵押物一定要流通出去。
(三)對被執行人財產的處置,原則上由首先採取保全措施的法院負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91條規定,「對參與被執行人財產的具體分配,應當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凍結的法院主持進行。首先查封、扣押、凍結的法院所採取的執行措施如系為執行財產保全裁定,具體分配應當在該院案件審理終結後進行。」
《執行規定》第125條規定,「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在執行相關案件中發生爭議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逐級報請上級法院,直至報請共同的上級法院協調處理。執行爭議經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的高級人民法院書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協調處理。」
對於如何溝通協調,具體可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規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執行案件協調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規定。
據此,根據現行法律與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執行程序中,對被執行人財產的處置,應當由首先採取查封、扣押或凍結的法院(以下簡稱「首封法院」)負責。
綜合來看,首封法院獲得財產處置權作為一般規則符合查封制度的基本法理,但是在實踐中,如果首封法院遲遲不對被執行人財產進行處置,尤其是當該查封財產上存在其他順位在先的擔保物權等優先債權時,首封法院的遲延或怠於處置行為就會損害到其他債權人尤其是優先債權人的利益。
(四)抵押物被別的法院查封對抵押權實現的影響
1、抵押物被別的法院查封不影響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57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抵押物、質押物、留置物可以採取財產保全措施,但不影響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的優先受償權。」
《執行規定》第4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權、質押權或留置權的財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措施。財產拍賣、變賣後所得價款,應當在抵押權人、質押權人或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後,其餘額部分用於清償申請執行人的債權」。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55條規定:「已經設定抵押的財產被採取查封、扣押等財產保全或者執行措施的,不影響抵押權的效力」。
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人民法院可以基於其他民事訴訟和執行的需要對已經設定抵押的財產,採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
第二,抵押權人對抵押物的優先受償權不因抵押物被查封、扣押而受影響。
2、抵押物被別的法院查封會有哪些不利影響?
根據上述規定,雖然抵押物被別的法院先行查封不影響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但從抵押物的處置實踐來看,首封法院的保全行為會對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帶來很多不利影響。
影響1:最高額抵押擔保的債權確定
根據《物權法》206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權人的債權確定:(四)抵押財產被查封、扣押;」
最高院《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27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查封、扣押被執行人設定最高額抵押權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受抵押擔保的債權數額自收到人民法院通知時起不再增加。人民法院雖然沒有通知抵押權人,但有證據證明抵押權人知道查封、扣押事實的,受抵押擔保的債權數額從其知道該事實時起不再增加。」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相應抵押是最高額抵押,抵押物被查封的話,會面臨最高額抵押擔保的債權確定的問題。
影響2:抵押權人和抵押人不能通過協議方式處置抵押物
就實現抵押權而言,實務中,除了可以藉助司法部門實現抵押權外,如果當事人協商一致,也可自行通過折價或拍賣、變賣的方式實現抵押權。但是,一旦抵押物被其他法院先行保全後,即便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就實現抵押權達成協議,也無法自行處置,抵押物的執行和分配應由首先查封法院主持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首封法院怠於對抵押物進行處置,抵押權人不進行執行階段連「話語權」都沒有。
影響3:實現抵押權的成本和不確定性增加
雖然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不受首封法院保全措施的影響,但由於首封法院獲得對財產的處置權,如果首封法院怠於對抵押物進行處置,抵押物無法變現,抵押權人的抵押權就實現不了。而首封法院訴訟、執行等相關程序的進程,抵押權人無法控制。雖然根據相關規定,抵押權人到了執行階段,可以通過法院間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但協調是需要時間和成本的,協調成本會增加,尤其在當前地方保護主義普遍盛行的情況下,協調成本很高。
實務中,有些抵押權人迫於壓力,甚至被迫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
實踐中,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注意,那就是惡意訴。例如,抵押人和其他第三人虛構債務,讓第三方把抵押物先行保全,保全後怠於進行處置,用以對抗抵押權人的抵押權。
最高院對該問題的最新意見
(一)最高院的規定
針對上述問題,2016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首先查封法院與優先債權執行法院處分查封財產有關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批復》給首封法院處置權與抵押權人優先受償權的沖突問題提供了解決路徑,對相應案件的處理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批復》一共有4條,具體如下:
一、執行過程中,應當由首先查封、扣押、凍結(以下簡稱查封)法院負責處分查封財產。但已進入其他法院執行程序的債權對查封財產有順位在先的擔保物權、優先權(該債權以下簡稱優先債權),自首先查封之日起已超過60日,且首先查封法院就該查封財產尚未發布拍賣公告或者進入變賣程序的,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可以要求將該查封財產移送執行。
二、優先債權執行法院要求首先查封法院將查封財產移送執行的,應當出具商請移送執行函,並附確認優先債權的生效法律文書及案件情況說明。
首先查封法院應當在收到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商請移送執行函之日起15日內出具移送執行函,將查封財產移送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執行,並告知當事人。
移送執行函應當載明將查封財產移送執行及首先查封債權的相關情況等內容。
三、財產移送執行後,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在處分或繼續查封該財產時,可以持首先查封法院移送執行函辦理相關手續。
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對移送的財產變價後,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清償順序分配,並將相關情況告知首先查封法院。
首先查封債權尚未經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應當按照首先查封債權的清償順位,預留相應份額。
四、首先查封法院與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就移送查封財產發生爭議的,可以逐級報請雙方共同的上級法院指定該財產的執行法院。
共同的上級法院根據首先查封債權所處的訴訟階段、查封財產的種類及所在地、各債權數額與查封財產價值之間的關系等案件具體情況,認為由首先查封法院執行更為妥當的,也可以決定由首先查封法院繼續執行,但應當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內處分查封財產。
❹ 債務起訴簡易程序
要看案情是否復雜、疑難、重大,才能確定適用簡易還是普通程序。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由此可知,簡易程序只存在於民事訴訟案件一審過程中,且只適用於向基層人民法院起訴的一審民事訴訟案件;並且,需要同時具備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等條件,才能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頭起訴,當事人雙方可以同時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請求解決糾紛。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157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❺ 訴訟法第157條第六項和258條規定
不知道你問的是什麼訴訟法,因為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都有157和258條,但是,版兩個訴訟法的157條都沒權有第六項。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❻ 民事訴訟法157條第一款法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
❼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是怎樣的
新 民事訴訟法 解釋 第一條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內,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所列明的再審事由,向原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最 後一段:「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 受賄 ,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這一法條,使枉法斷案的法官生存的土壤更肥沃,使他們的生存有了法律保障。 第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申請再審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第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 再審申請書 ,並按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應當審查再審申請書是否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再審人與對方當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及有效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 (二)原審人民法院的名稱,原判決、裁定、調解文書案號; (三)申請再審的法定情形及具體事實、理由; (四)具體的再審請求。 第四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 判決書 、裁定書、調解書, 身份證 明及相關 證據 材料。 第五條 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 訴訟 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處理。 第六條 申請再審人提交的再審申請書或者其他材料不符合本解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或者有人身攻擊等內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申請再審人補充或改正。 第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後五日內完成向申請再審人發送受理通知書等受理登記手續,並向對方當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及再審申請書副本。 第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再審申請後,應當組成合議庭予以審查。 第九條 人民法院對再審申請的審查,應當圍繞再審事由是否成立進行。 第十條 申請再審人提交下列證據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 (一)原審庭審結束前已客觀存在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二)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證據; (三)原審庭審結束後原作出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者重新鑒定、勘驗,推翻原結論的證據。 當事人在原審中提供的主要證據,原審未予質證、認證,但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應當視為新的證據。 第十一條 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影響、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具體權利義務和 民事責任 等主要內容所依據的事實,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基本事實」。 第十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人民法院認定案件基本事實所必須的證據。 第十三條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 法規 或司法解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 (一)適用的法律與案件性質明顯不符的; (二)確定民事責任明顯違背當事人約定或者法律規定的; (三)適用已經失效或尚未施行的法律的; (四)違反法律溯及力規定的; (五)違反法律適用規則的; (六)明顯違背立法本意的。 第十四條 違反專屬 管轄 、專門管轄規定以及其他嚴重違法行使 管轄權 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的「管轄錯誤」。 第十五條 原審開庭過程中審判人員不允許當事人行使辯論權利,或者以不送達 起訴狀 副本或上訴狀副本等其他方式,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辯論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十)項規定的「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但依法缺席審理,依法進行判決、裁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 原判決、裁定對基本事實和案件性質的認定系根據其他法律文書作出,而上述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十三)項規定的情形。 第十七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是指除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四)項以及第(七)項至第(十二)項之外的其他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導致案件裁判結果錯誤的情形。 第十八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是指該行為已經相關刑事法律文書或者紀律處分決定確認的情形。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再審申請書等材料,認為申請再審事由成立的,應當進行裁定再審。 當事人申請再審超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期限,或者超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所列明的再審事由范圍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認為僅審查再審申請書等材料難以作出裁定的,應當調閱原審卷宗予以審查。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情需要決定是否詢問當事人。 以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為由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詢問當事人。 第二十二條 在審查再審申請過程中,對方當事人也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列為申請再審人,對其提出的再審申請一並審查。 第二十三條 申請再審人在案件審查期間申請撤回再審申請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申請再審人經傳票 傳喚 ,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詢問,可以裁定按撤回再審申請處理。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不成立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終結審查: (一)申請再審人死亡或者終止,無權利義務承受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人聲明放棄再審申請的; (二)在給付之訴中,負有給付義務的被申請人死亡或者終止,無可供執行的財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但當事人在執行和解協議中聲明不放棄申請再審權利的除外; (四)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可以另案解決的。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查再審申請期間,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裁定再審。申請再審人提出的具體再審請求應納入審理范圍。 第二十七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成立的,一般由本院提審。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再審,或者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十八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影響程度以及案件參與人等情況,決定是否指定再審。需要指定再審的,應當考慮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以及便利人民法院審理等因素。 接受指定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程序審理。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一)原審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的; (二)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三)原判決、裁定系經原審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的。 第三十條 當事人未申請再審、人民檢察院未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發現原判決、裁定、調解協議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確有錯誤情形的,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的規定提起再審。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按照第 一審 程序或者第 二審程序 審理再審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 開庭審理 。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充分表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審案件,應分別不同情形進行: (一)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先由申請再審人陳述再審請求及理由,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二)因人民 檢察院抗訴 裁定再審的,先由抗訴機關宣讀抗訴書,再由申請抗訴的當事人陳述,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三)人民法院依職權裁定再審的,當事人按照其在原審中的訴訟地位依次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合並審理 ) 第三十四條 申請再審人在再審期間撤回再審申請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終結再審程序。申請再審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裁定按自動撤回再審申請處理。人民檢察院抗訴再審的案件,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再審程序;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的,應當准予。 終結再審程序的,恢復原判決的執行。 第三十五條 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時,一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當同時裁定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 第三十六條 當事人在再審審理中經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各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原判決、裁定視為被撤銷。 第三十七條 人民法院經再審審理認為,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予維持;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闡述理由方面雖有瑕疵,但裁判結果正確的,人民法院應在再審判決、裁定中糾正上述瑕疵後予以維持。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發現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認定事實不清的,應當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但原審人民法院便於查清事實,化解糾紛的,可以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原審程序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且無法達成調解協議,以及其他違反法定程序不宜在再審程序中直接作出實體處理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 第三十九條 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應予改判。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致使再審改判,被申請人等當事人因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的過錯未能在原審程序中及時舉證,請求補償其增加的差旅、誤工等 訴訟費用 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請求賠償其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可以另行提起訴訟解決。 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審結的案件裁定再審後,經審理發現申請再審人提出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的事由不成立,且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並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 第四十一條 民事再審案件的當事人應為原審案件的當事人。原審案件當事人死亡或者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受人可以申請再審並參加再審訴訟。 第四十二條 因案外人申請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案外人應為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在按第一審程序再審時,應追加其為當事人,作出新的判決;在按第二審程序再審時,經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應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重審時應追加案外人為當事人。 案外人不是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的,僅審理其對原判決提出異議部分的合法性,並應根據審理情況作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或者駁回再審請求的判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的,應當告知案外人以及原審當事人可以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相關爭議。 第四十三條 本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本解釋未作規定的,按照以前的規定執行。
❽ 民事訴訟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包括:主要是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一些具體解釋,比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重大涉外案件的擴充性解釋、專利糾紛案的管轄機構、公民住所地和經常居住地的詳細解釋以及針對審判相關人員應該迴避的具體情況、訴訟過程中參加人在證據環節中的對當事人和證據具體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全文重要內容具體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2、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
3、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4、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5、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6、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7、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❾ 民事訴訟法157條第一款法條
摘要 調整民事訴訟活動和民事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審判機關解決民事糾紛,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