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修改了嗎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修改了嗎

發布時間: 2022-10-07 13:17:58

1. 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2017)

一、將第三條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或者同級黨委(黨組)。
「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同級黨委(黨組)。」三、將第五條改為第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四、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第二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或者下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應當向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報請立項。」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五、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下簡稱法制機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規章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六、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執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的領導。對列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的項目,承擔起草工作的單位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執行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起草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規章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將第十三條第四款改為第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八、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起草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單位應當進行論證咨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
「起草的規章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群眾普遍關注,需要進行聽證的,起草單位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意見。聽證會依照下列程序組織:
「(一)聽證會公開舉行,起草單位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30日前公布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二)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起草的規章,有權提問和發表意見;
「(三)聽證會應當製作筆錄,如實記錄發言人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四)起草單位應當認真研究聽證會反映的各種意見,起草的規章在報送審查時,應當說明對聽證會意見的處理情況及其理由。」九、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八條,第三款修改為:「規章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及其協調處理情況等作出說明。」
第四款修改為:「有關材料主要包括所規范領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數據、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十、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修改為:「規章送審稿由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
「(二)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三)是否與有關規章協調、銜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規章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
「(五)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六)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

2.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是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
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四條 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3. 南昌市人民政府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程序,保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以及《南昌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的許可權就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市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擬訂並作為議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草案。

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市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並以市政府令形式發布的規范性文件。第三條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下列事項可以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

(一)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和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第四條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下列事項可以制定規章: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具體行政管理的事項。第五條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從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堅持為本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和中心工作服務。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對制定目的、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法律責任、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

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內容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切實解決問題,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

沒有法律、法規依據,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規章不得設定行政許可和行政收費。規章名稱不得稱"條例"。第七條市政府負責立法工作的部門具體負責市政府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有關工作。

市政府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規章涉及重大問題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請同級黨委審定。第二章立項第八條市政府根據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應當遵循條件成熟、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以及「立、改、廢」並舉的原則。第九條市政府負責立法工作的部門應當於每年8月初開始,向市政府工作部門、縣(區)人民政府徵集下一年度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項目;同時還可以通過新聞媒體、政府網站或者採取問卷調查等形式,徵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建議。

市政府工作部門可以從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中選擇適當的項目提出立項申請。第十條市政府工作部門、縣(區)人民政府認為需要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規章的,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向市政府負責立法工作的部門報送下一年度的立項申請。立項申請應當對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依據、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並附項目初稿。立項申請應當經申請單位主要負責人審定並加蓋單位公章。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建議,應當對其必要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第十一條市政府負責立法工作的部門應當對立項申請和建議進行匯總研究和評估論證,擬訂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並報市政府批准。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市政府批准前,市政府負責立法工作的部門應當將其中的地方性法規草案項目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充分協商。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應當明確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名稱、起草部門和報送市政府的時間。第十二條立項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列入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一)立法宗旨不符合黨和國家基本方針、政策,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政府職能轉變要求的;

(二)大量照搬照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其他上位法條文,無實質性內容,立法必要性不充分的;

(三)對項目所要規范的內容未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主要問題把握不準,立法時機尚不成熟的;

(四)其他不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解決的事項。

同類立法項目已列入上級或者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上級政府立法工作計劃,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進行立法的,一般不列入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4.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地方性法規起草和行政規章制定程序的規定》的決定(2005)

一、將標題修改為「海南省人民政府法規起草和省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二、第一條修改為「為規范省政府起草法規、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海南省制定與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法規包括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制定的海南經濟特區法規。」三、刪除第二條、第三條。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二條:「地方性法規起草和省政府規章制定要體現地方特色,具備可操作性,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法規草案和省政府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海南經濟特區法規草案在遵循法律、行政法規的原則的前提下,可以規定以下事項:
(一)為促進體制創新、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需要先行先試的事項;
(二)為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需要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特區法規規范的事項;
(三)根據海南經濟特區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實際需要,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需要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進行必要變通、補充和細化的事項;
(四)法律規定應當由國家制定法律的事項以外國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根據海南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需要制定特區法規的事項;
(五)海南經濟特區需要制定特區法規的其他事項。」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有關部門提出立法項目建議前,應當進行立法前期論證,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結合本省實際,對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調查研究並作出結論。未經立法預研和論證的立法項目,原則上不得列入年度立法計劃。」七、第九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年度立法計劃要求完成起草任務。未完成的,應當向省政府法制機構書面說明原因,由省政府法制機構提出意見報告省人民政府。」八、第八條改為第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省政府法制機構可以組織召開立法項目論證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提出年度立法項目安排意見,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定。」九、在第十二條後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特區法規應當使用『海南經濟特區』冠名。」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八條:「起草的法規和省政府規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或者對本省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征詢意見,也可以舉行聽證會。聽證會依照下列要求進行:
(一)聽證會公開舉行,起草部門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30日前公布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二)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起草的法規和省政府規章,有權提問和發表意見;
(三)聽證會應當製作筆錄,如實記錄發言人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四)起草部門應當認真研究聽證會反映的各種意見,起草的法規和省政府規章在報送審查時,應當說明對聽證會意見的採納情況及其理由。」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起草法規和省政府規章,應當進行立法效益成本分析,包括以下內容:
(一)立法的實施成本,即法律制定的實施所需的執法人力、財力和物力情況;
(二)立法的社會成本,即社會為遵守法律規定而付出的成本;
(三)立法的效益,即執行法規可能發生的效益、誰受益以及法規產生的凈效益預測等;
(四)與成本效益分析有關的其他內容。
為實施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而起草的法規和省政府規章,可以不作立法效益成本分析。」十二、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三條,修改為:「省政府法制機構負責對法規和省政府規章送審稿進行審查和修改。省政府法制機構應當自收到第二十一條所規定的材料之日起4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工作。
法規和省政府規章審查工作實行立法專員審查責任制。立法專員及其助理的條件、職責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對法規和省政府規章送審稿應當重點審查以下內容:
(一)是否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特區法規是否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
(二)是否符合我國參加或者締結的國際條約、協定的規定;
(三)與本省現行法規和省政府規章是否協調、銜接,改變本省現行相關法規和省政府規章的,其改變依據和理由是否充分;
(四)是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利於促進海南經濟特區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發揮經濟特區的各項功能;
(五)對起草部門職責的規定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特區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是否規定了行使職權的程序和對權力的制約;
(六)是否屬於重復立法;
(七)內容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客觀規律;
(八)征詢意見是否全面,意見分歧較大的是否協調一致;
(九)結構、條文和用語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名稱、體例是否規范;
(十)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5.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第四條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第五條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六條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第七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方針政策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第八條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匯總研究,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第九條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第三章起草第十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第十一條起草行政法規,除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並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外,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
(二)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三)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四)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第十二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第十三條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有關部門協商一致;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上報行政法規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行政法規送審稿)時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四條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第十五條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第十六條起草部門將行政法規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審查時,應當一並報送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和有關材料。
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確立的主要制度,各方面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意見的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材料主要包括國內外的有關立法資料、調研報告、考察報告等。第四章審查第十七條報送國務院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行政法規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是否符合本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
(三)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
(五)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6. 山東省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政府規章制定行為,提高立法質量,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省人民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和公布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規章,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
(二)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
(三)符合本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
(四)公平、合理界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科學界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權力與責任;
(五)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序參與;
(六)具有可執行性。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負責政府立法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政府立法工作部門)負責規章制定規劃和計劃的研究論證、規章草案的審查,以及相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
規章制定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第二章立 項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組織編制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統籌安排規章制定工作。第七條有關部門、單位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按照規定向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提報立項申請。
立項申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立法依據以及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第八條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信函、電子郵件、傳真等形式向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提出立法項目建議。
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對徵集到的立法項目建議進行研究,或者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第九條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研究論證規章立項申請和立法項目建議,擬訂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
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採取座談會、論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方式,徵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擬訂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意見,並對重要立法項目組織有關方面進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和社會風險評估。
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草案,報請省人民政府審議並經省委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在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實施中,有關部門、單位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認為需要進行調整的,應當向省人民政府提出書面請示。第十一條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及時跟蹤了解規章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執行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第三章起 草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可以確定一個或者幾個部門負責起草規章草案;法律關系復雜的,可以確定由政府立法工作部門組織起草規章草案。
起草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具有立法研究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教學科研單位、法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等第三方承擔。第十三條政府立法工作部門應當加強規章草案起草工作的指導;必要時,可以提前參與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起草部門應當按照政府立法工作部門確定的時限完成起草工作;不能按時完成的,應當向省人民政府作出書面報告,並向政府立法工作部門作出書面說明。第十四條起草規章應當先行調查研究,並可以通過網上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
起草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起草部門應當將規章草案徵求意見稿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第十五條起草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部門應當進行論證咨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第十六條起草的規章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群眾普遍關注,需要進行聽證的,起草部門應當按照規定舉行聽證會聽取意見。

7.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科學化、規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法規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 , 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本條例的規定製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第三條行政法規的名稱為條例、規定和辦法。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稱「條例」;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規定,稱「規定」;對某一項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稱「辦法」。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第四條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搞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符合憲法和法律,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
(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四)貫徹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第二章規劃和起草第五條國務院法制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基本任務,編制指導性的制定行政法規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報國務院審定。
編制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可先由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分別提出建議,經國務院法制局通盤研究,綜合協調,擬訂草案,上報國務院。
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由國務院法制局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國務院法制局可以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對規劃和計劃作適當的調整。第六條列入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分別負責起草。起草重要的行政法規,其主要內容與幾個主管部門的業務有密切關系的,由國務院法制局或者主要的部門負責,組成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起草小組進行工作。
起草的行政法規需要由國務院主管部門制定實施細則的,行政法規及其實施細則的起草工作,應當統一考慮,同時進行。第七條行政法規一般應當對制定目的、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第八條行政法規的內容用條文表達,每條可以分為款、項、目,款不冠數字,項和目冠數字。法規條文較多的,可以分章 ,章還可以分節 。整個法規應當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詞准確、文字簡明。第九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對於涉及其他主管部門的業務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規定,應當與有關的部門協商一致;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上報行政法規草案時專門提出並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注意與有關行政法規的銜接和協調。對同一事項,如果作出與別的行政法規不相一致的規定,應當在上報行政法規草案時專門提出並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一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對現行內容相同的行政法規進行清理。如果現行的法規將被起草的法規所代替,必須在草案中寫明予以廢止。第三章審定和發布第十二條行政法規的起草工作完成後,由起草部門將行政法規草案報送國務院審批。
向國務院報送行政法規草案,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並附送該行政法規草案的說明和有關材料。法規草案規定由主管部門制定實施細則的,還應當附送實施細則草案。第十三條報送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局負責審查,並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第十四條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者由國務院總理審批。第十五條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或者經國務院總理審定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發布,或者由國務院批准、國務院主管部門發布。第四章附則第十六條行政法規發布後,一律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行政法規的外文正式譯本,由國務院法制局審定。第十七條行政法規規定由主管部門制定實施細則的,實施細則應當在行政法規發布的同時或稍後即行發布,其施行日期應當與行政法規的施行日期相同。第十八條 修改行政法規的程序,參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第十九條擬訂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律草案的程序,參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二十條本條例由國務院法制局負責解釋。第二十一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8.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第五條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第六條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第二章立項第七條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第八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國務院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及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第九條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第十條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前,應當與國務院法制機構溝通。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第三章起草第十一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第十二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
(三)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四)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五)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第十三條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應當進行論證咨詢。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起草部門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9.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是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製定的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由國務院於2001年11月16日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7年1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94號《國務院關於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修訂。

法律依據: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規定: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條規定: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熱點內容
打官司要賄賂法官嗎 發布:2024-11-20 23:33:21 瀏覽:60
本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20 23:28:10 瀏覽:560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