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922年勞動法大綱19條內容

1922年勞動法大綱19條內容

發布時間: 2022-10-08 05:34:46

勞動法19條內容是什麼

第19條的內容為,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一、勞動合同變更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變更勞動合同必須在勞動合同有效期內進行。
2、必須遵循《勞動法》規定的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變更原則。
3、必須遵循法定程序,經雙方當事人充分協商達成一致協議後,簽訂書面協議,雙方簽字蓋章,變更協議即行生效。
4、用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調整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時,須與勞動者協商一致。
5、變更勞動合同後,原條款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但原勞動合同的其他條款仍然有效。
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情況
1、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
2、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
3、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4、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等方式簽訂勞動合同,致使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的;
6、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② 《勞動法》若干條文說明第十九條

《勞動法》第十九條是勞動合同必備條款的規定。

《勞動法》第十九條,是對勞動合同必備條款的規定,一共分七項,分別是: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之後的《勞動合同法》刪去了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等內容,同時增加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基本情況、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及職業病危害防護等內容。

1、用人單位基本情況
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為了明確用人單位一方的主體資格,確定勞動合同的當事人,勞動合同中必須具備這一項內容。

2.勞動者基本情況
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證件號碼。為了明確勞動合同中勞動者一方的主體資格,確定勞動合同的當事人,勞動合同中必須具備這一項內容。考慮到有的勞動者是外國公民,沒有我國的居民身份證,其他有效證件如護照也可以。

3.勞動合同期限
勞動合同期限是雙方當事人相互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時間界限,即勞動合同的有效期限。勞動合同期限可分為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

4.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所謂工作內容,是指勞動法律關系所指向的對象,即勞動者具體從事什麼種類或者內容的勞動,這里的工作內容是指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或職責。這一條款是勞動合同的核心條款之一,是建立勞動關系最為重要的因素。它是用人單位使用勞動者的目的,也是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勞動報酬的緣由。勞動合同中的工作內容條款應當規定得明確、具體,便於遵照執行。工作地點是勞動合同的履行地,是勞動者從事勞動合同中所規定的工作內容的地點,它關繫到勞動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勞動者的就業選擇,勞動者有權在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時知悉自己的工作地點,所以,這也是勞動合同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5.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工作時間是指勞動時間在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單位中,必須用來完成其所擔負的工作任務的時間。一般由法律規定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工作日、工作周)應該完成的工作任務,以保證最有效地利用工作時間,不斷地提高工作效率。這里的工作時間包括工作時間的長短、工作時間方式的確定,如是8小時工作制還是6小時工作制,是日班還是夜班,是實行正常工時還是實行不定時工作制,或者是綜合計算工時制。在工作時間上的不同,對勞動者的就業選擇、勞動報酬等均有影響,因此成為勞動合同不可或缺的內容。
休息休假是指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單位的勞動者按規定不必進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時間。休息休假的權利是每個國家的公民都應享受的權利。

6.勞動報酬
勞動報酬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後,因提供了勞動而取得的報酬。勞動報酬是滿足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來源,也是勞動者付出勞動後應該得到的回報。因此,勞動報酬是勞動合同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勞動報酬條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工資分配製度、工資標准和工資分配形式;(2)工資支付辦法;(3)加班、加點工資及津貼、補貼標准和獎金分配辦法;(4)工資調整辦法;(5)試用期及病、事假等期間的工資待遇;(6)特殊情況下職工工資(生活費)支付辦法;(7)其他勞動報酬分配辦法。

7.社會保險
由於社會保險由國家強制實施,因此成為勞動合同不可缺少的內容。

8.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勞動保護是指用人單位為了防止勞動過程中的安全事故,採取各種措施來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不安全、不衛生因素,如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將會發生工傷事故。如礦井作業可能發生瓦斯爆炸、冒頂、水火災害等事故;建築施工可能發生高空墜落、物體打擊和碰撞等。所有這些都會危害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妨礙工作的正常進行。國家為了保障勞動者的身體安全和生命健康,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和行政法規、規章,規定勞動保護,用人單位也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規定相應的勞動保護規則,以保證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
勞動條件,主要是指用人單位為使勞動者順利完成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任務,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如必要的勞動工具、機械設備、工作場地、勞動經費、輔助人員、技術資料、工具書以及其他一些必不可少的物質、技術條件和其他工作條件。
職業危害是新增加的內容。有的意見認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不但要如實告知有關職業危害的情況,還應將職業危害和防護措施在勞動合同中寫明。

9.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我國的法律法規中還規定了一些應當寫入勞動合同的事項。如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10、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事項
對於某些事項,法律不作強制性規定,由當事人根據意願選擇是否在合同中約定,勞動合同缺乏這種條款不影響其履行。

《勞動法》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勞動紀律;
(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勞動合同法》
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③ 建國後我國勞動法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各個階段勞動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④ 什麼是勞動法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版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權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⑤ 為什麼新中國在成立的短短幾年時間,就能建立起勞動保險制度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保險
在舊中國,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領導工人階級為爭取社會保險不斷地展開有組織的斗爭。
1921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並於次年擬定了《勞動法案大綱》,共19條,涉及社會保險的內容有13條。
從1922年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開始,歷次大會都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提出了實行社會保險的強烈要求,並通過了一系列決議案。
20年代後期.中國共產黨創建了一批革命根據地。在中央蘇區,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後,1930年5月頒布了《勞動暫行法》,但因其中有關社會保險的規定要求過高,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沒能實施。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勞動法》,並於次年1月1日起生效。該法規定僱主每月撥出工資總額的10%~15%作為保險金,為職工生老病死的補助和醫療專款。1933年4月,對這部法進行了修改,並於1933年l0月15日由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署公布了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其中第十條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作了具體規定,但由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喪失,紅軍被迫長征,社會保險制度實際上未能執行。
抗日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政府對社會保險都曾作過一些規定。抗日戰爭勝利後,1948年8月1日,在哈爾濱召開了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根據這次大會的決議中提出的「在工廠集中的城市或條件具備的地方,可以創辦勞動的社會保險」的建議,東北行政委員會根據戰時的經濟條件和東北地區的具體情況,於1948年12月27日頒布了《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時勞動保險條例》(簡稱《東北條例》),經試行後於次年7月在東北地區所有公營企業中實行。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解放區迅速擴大,不少地區和產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先後參照《東北條例》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的社會保險辦法。
《東北條例》是我國第一次在較大范圍的地區內實行的社會保險制度。它為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新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新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社會保險制度的創建階段(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根據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和當時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中關於在企業中「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的規定,於1951年2月26日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我國實施范圍最廣,保險項目比較齊全的社會保險制度,對醫療、生育、年老,疾病、傷殘.死亡等待遇都作了規定。
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是以頒布單項法規的形式逐步建立起來的。到1955年末,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相繼建立,他們的生,老、病、死、傷、殘待遇,也有了切實的保障。
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制度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相比,內容是一樣的,待遇標准也基本相同。其差別主要是經費渠道和管理機關不同。
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經費主要來源於三個渠道:(1)來自「工資基金」中的「直接支付的勞動保險費用」;(2)來自企業「營業外支出」項下的「勞動保險費用」;(3)來自國家規定的專項費用。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社會保險經費的來源是:(1)來自國家預算撥款;(2)來自機關的行政經費、事業單位的事業費;(3)來自國家規定的專用經費。
長期以來,我國職工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國家立法規定標准,單位支付待遇,經費是財政立項實報實銷。」保險工作涉及到的人、錢、事都由單位自己管,保險項目齊全、待遇之間相互銜接、待遇與本人的工資和工作年限長短掛鉤,這些有利於鼓勵職工積極勞動。但主要的問題是單位辦社會保險,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弊端。
(二)在調整中發展階段(1958-1966年)
這段時間,國家對社會保險制度進行了整頓和改進,同時還根據需要,建立和健全了一些社會保險辦法和管理制度。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統一退休制度。
1958年2月9日,公布施行了《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統一了企業、事業、國家機關職工的退休制度。
2.統一退職規定。
1958年3月7日,公布實行了《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職處理的暫行規定》,統一了企業、事業、國家機關的退職辦法。
3.改進醫療制度。
1965年12月27日,衛生部和財政部發出《關於改進公費醫療管理問題的通知》,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醫療制度做了適當的改進。1966年4月15日,勞動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出《關於改進企業職工勞保醫療制度幾個問題的通知》,對企業職工的勞保醫療制度也做了適當改進。
4.規定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
衛生部於1957年2月28日發布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通知》。確認的職業病有14種,確定為患有職業病的人,應發給職業病證明書,並享受《勞動保險條例》中有關職業病的保險待遇。
5.調整學徒的保險待遇。
1958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國營、公私合營、合作社營、個體經營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學徒的學習期限和生活補貼的暫行規定》,把學徒的工資制改為生產補貼制,並對學徒的勞動保險待遇相應做了調整。
6.規定被精簡職工的保險待遇。
從1959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局面。於是中央對國民經濟計劃進行調整,其中一項就是精簡職工人數,以減少城鎮人口。為了妥善安置這批被精簡的職工,國務院於1962年6月1日發布了《關於精簡職工安置辦法的若干規定》。對精簡職工的各項社會保險待遇作出了規定。
7.規定職工病傷、生育假期的辦法。
1957年2月26日,衛生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試行《批准工人、職員病、傷、生育假期的試行辦法(草案)》。對職工病、傷和生育假期的辦法作了規定。
8.規定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的任務。
1957年2月26日,衛生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試行《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組織通則(試行草案)》,規定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由廠礦企業的醫療單位、行政、工會、人事和技術安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並對其主要任務作出了明確規定。
9.規定移地支付勞動保險的辦法。
1960年7月6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了《關於享受長期勞動保險待遇的移地支付試行辦法》,後於1963年1月23目發布《全國總工會關於享受長期勞動保險待遇的移地支付暫行辦法》。
10發展城鎮集體經濟單位勞動保險。
隨著城鎮集體經濟的發展,簽訂集體勞動保險合同的大部分經濟單位申請實行了《勞動保險條例》,其餘單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對集體勞動保險台同進行了補充。
(三)遭受嚴重挫折和破壞階段(1966-1976年)
從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遭受嚴重干擾和破壞。社會保障事業幾乎陷於癱瘓,主要表現在:
1.勞動保險管理機構被撤消。
「文化大革命」以前,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比較健全的管理機構,並配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專職幹部進行管理。然而,「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勞動保險工作就受到干擾破壞,勞動保險業務的部門被撤消,使勞動保險工作一度處於無人管理的癱瘓狀態。
2.企業職工勞動保險基金統籌制度被廢除。
1969年2月,財政部發出了《關於國營企業財務工作中幾項制度的改革意見(草案)》,規定國營企業一律停止據取勞動保險金,企業的退休職工、長期病休者的工資和其他勞保開支,改在營業外列支。這一文件的頒布,使我國社會勞動保險變成了企業保險,進而造成企業負擔的矛盾更為突出,療養事業和易地支付退休費等辦法部難以為繼。
(四)在改革中前進階段(1976-1992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時朝;勞動保險制度在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完善。
1.修改和調整關於退、離休和退職的規定。
1978年國務院頒發了新的《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1983年勞動人事部頒發了《關於建國前參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勞動人事部和財政部又頒發了《關於提高睨工退休費、退職生活費的最低保證數的規定》。這些文件的頒發,使退、離休和退職保險待遇的規定趨於完善。
2.修改了國家工作人員的病假待遇和死後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辦法。
1981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病假期間生活待遇的規定》,提高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病假期間生活待遇標准。
1980年2月13日民政部、財政部發布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亡後遺屬生活困難補助暫行規定》,提高了死亡人員的遺屬的困難補助標准。
3.調整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死亡撫恤待遇的規定。
1979年1月8日,財政部、民政部聯合發出《關於調整軍人、機關工作人員、參戰民工、民兵犧牲、病殘撫恤金標準的通知》,提高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死亡撫恤待遇標准。
4.修改了女職工生育待遇的規定。
1988年6月28日國務院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對女職工生育待遇標准有了較大的提高。
5.修訂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衛生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於1987年11月5日,對衛生部1957年頒發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進行了修訂,並重新頒發。修訂後的規定擴大了適用范圍,適用於全民所有制和縣級以上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外商投資企業。鄉鎮、街道、私人企業和事業單位可參照執行。此外,還重新明確了職業病名單,把原來的14種擴大到9大類99種;對職業病患者的處理也做了一些新的規定。
6.勞動合同制工人建立了新的保險制度。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對勞動合同制工人在職期間、待業期間和養老期間的保險待遇分別做了規定。
在對城鎮戶口的勞動合同制工人建立了勞動保險制度的同時,還對一些行業招收的農民合同制工人和農民輪換工建立了相應的勞動保險制度。
7.建立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制度。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的同時,發布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暫行規定》,作為勞動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標志著在完善我國社會保險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8.明確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方職工的勞動保險制度。
1980年7月26日國務院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合營企業必須按照國營企業標准,支付中方職工勞動保險、醫療費用以及國家對職工的各項補貼。
9.對解決精減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作出了規定。
1982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對60年代因承擔國家困難被精減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進行了研究,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計劃、有步驟地研究解決。之後,絕大部分地區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對解決部分精減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做了具體規定。
10.頒布了《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試行)》。
1992年3月9日,勞動部、衛生部、中華全國總工會頒布了《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試行)》,將職工傷殘喪失勞動能力程度分為l0級,適應了工傷保險制度改革的需要。
在這一階段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我國開始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研究和推進。1984年部分地區開始探索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國有企業和大部分城鎮集體企業中推行了養老金社會統籌,確定實行職工個人繳費制度。一些地區還大膽探索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農村也進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試點。
(五)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險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階段(1992-現在)
從1993年至今,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階段。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全面鋪開,改革的重點在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項社會保障項目的制度創新,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再次明確地提出:「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從1998年以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明顯進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建立了「三條社會保障線」制度。國家實行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國務院發布了《失業保險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籌資辦法、繳費比例、享受條件和保障水平;同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進一步規范了城市貧困居民的社會救濟工作。二是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為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提供了依據。三是努力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覆蓋職工人數都超過了億人大關。四是醫療保險改革取得積極進展。1998年,國務院通過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之後,又作出了醫療保險制度、醫葯衛生體制和葯品生產流通體制三改並舉、同步推進的決策,使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覆蓋面逐步擴大。除此以外,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制度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也在根據改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著積極探索和不斷完善。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性,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為我們在新世紀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指明了奮斗方向。2000年12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社會保障工作會議,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關於繼續做好「兩個確保」的工作方針,實施《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部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從「十五」計劃開始,我們進人了全面健全、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新時期。

⑥ 勞動法第十九條

法律分析: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⑦ 哪位高手了解勞動法請來指點我一下,萬分感謝!急啊!!

你說的這個情況真的是比較麻煩了,因為你還沒有拿到過工資,就沒有過工資記錄,不知你能不能搞到上班的記錄?只有這個才能證明你在這個公司里工作過!
如果能搞到人事資料最好了,偷偷的復印一份,這樣到勞動站去投訴,可以拿到工資,當然能與公司協商最好了!
現在不簽合同最好了,從你進入公司的第二個月起,你就可以拿到雙倍的工資了,勞動法中的規定是08年不簽合同可以隨時解出勞動關系,且要支付雙倍的工資,
你又沒有合同,保險估計也沒有吧?
有了這兩條,你什麼時候想走就走了,平時看一下勞動法吧,
最重要的一點,你一定要搞到你在這個公司 里上班的書面記錄(不管什麼手段了),這對以後好些,與人事對話一定要強硬!
祝你好運啊!

⑧ 勞動法第二十九條

第二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回第二十七答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⑨ 勞動法的內容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勞動法的內容大概如下:

1.總則

2.促進就業

3.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4.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5.工資

6.勞動安全衛生

7.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8.職業培訓

9.社會保險和福利

10.勞動爭議

11.監督檢查

12.法律責任

13.附則

拓展資料: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査制度等。勞動法最早屬於民法的范圍,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法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日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脫離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禁止紡織廠使用9歲以下的學徒,並規定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後,1918年蘇維聲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並於1922年頒布了新的《蘇維埃勞動法典》。早在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合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條例》等一系列勞動法規。

勞動法-網路

⑩ 我國最初頒布的勞動法有哪些內容

《勞動法》是依據《憲法》中有關勞動者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製定的;主要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考慮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從而保證了勞動者的擇業自主權和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勞動法》規定工會可以代表職工與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訂立集體合同。《勞動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第一次明確了工時休假制度,使《憲法》規定的勞動者這一基本權利得到具體確認。同時,該法確立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規定了工資支付的基本原則。另外,該法還明確了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明制度,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為我國建立職業技能開發體系,提高我國勞動者整體素質,提供了法律依據保障。此外,《勞動法》肯定了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成果,對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性保險分別作了原則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的職責制定了法律規范,同時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的義務和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
想請求法院 發布:2025-01-17 14:35:46 瀏覽:687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