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證據修訂

新民事訴訟法證據修訂

發布時間: 2022-10-09 07:30:57

A. 民事訴訟新證據的規定是什麼

一、民事訴訟新證據 「新證據」的界定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新的證據可以不受舉證時限的限制,可以在舉證時限屆滿後,開庭中隨時提出。《民事訴訟法》在兩個條文中提到了「新證據」,即第139條和第200條。第139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證據,第200條第1款第1項中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因此,必須對「新證據」加以明確,否則舉證時限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民事訴訟法》第139條中提到的所謂「新證據」可分別從 一審 程序和 二審程序 兩個階段來看。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又包括兩種情形:其一,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其二,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如何理解第一種情形中的所謂「新發現的證據」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我們認為,新發現的證據應當包括這樣幾種情形:其一,舉證時限屆滿後,才知道該證據的所在;其二,雖然知道作為證據載體的材料的所在,並持有該證據材料,但並沒有意識到其作為證明相關訴訟請求、主張的證據價值所在。「發現」本身就是當事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也許這樣的理解有些寬泛,但舉證時限制度基本目的主要在於防止因當事人的故意遲延,而不是使公正成為效率的犧牲品,因此不宜過於嚴格地理解所謂新發現的證據。應當注意,民事訴訟法第200條規定的「新證據」不包括這里所指的第二種情形。因為再審案件已經是經過審理的案件,就不存在 開庭審理 後,當事人仍然沒有意識到某證據載體作為證據的價值。而且再審屬於一種特殊程序,如果寬泛地來理解所謂「新證據」就極易導致判決的不穩定性。 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 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 二審 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這里的「新發現的證據」應當與上述同解。 《民事訴訟法》第200條規定的所謂「新證據」包括: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客觀存在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證據;原審庭審結束後新出現或新形成的證據;或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但再審申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知道或無法取得的證據;原審庭審結束後原作出鑒定意見、勘驗筆錄者重新鑒定、勘驗,推翻原結論的證據;當事人在原審中提供的主要證據,原審未予質證、認證,但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證據。這里「新發現的證據」,也不應當包括上述第二種情形。 民事訴訟新證據 不受到舉證時效的限制,但是必須要在舉證期限已滿之後才知道該證據的存在或者並沒有認識到這個證據的證明性,二審的時候發現新證據的要經過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之後才可以。雖然新證據並沒有收到原來的舉證期限限定,但是也是必須要在人民法院宣布判決結果之前舉證。

B. 新民事訴訟法對證據保全做了哪些修改

一、新 民事訴訟法 對 證據保全 制度的修改 證據保全是指在 證據 可能滅失或者今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法院依申請或者依職權予以調查收集和固定保護的行為。證據保全以保護證據、確定事實為基礎性功能,同時可以預防糾紛、促進 訴訟 外解決糾紛。 修正前的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定了訴訟中證據保全內容,但未涉及訴前證據保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 商標法 、 專利法 和 著作權法 等部門法相繼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新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完善了我國的證據保全制度架構,即規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 管轄權 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證據保全的其他程序,參照適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關規定。」該條對於證據保全制度的修改體現在三個方面: 1、明確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 2、將申請主體由「訴訟參加人」變更為訴訟中證據保全中的「當事人」及訴前證據保全中的「利害關系人」; 3、規定了證據保全程序的參照適用條款,即參照適用第九章關於 訴訟保全 的程序性規定。 二、證據保全程序的啟動 新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以起訴為基準點,將證據保全分為訴訟中證據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其中,訴訟中證據保全有兩種啟動方式: 1、由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由法院作出裁定; 2、當事人未提出申請,法院依職權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訴訟中證據保全的申請人由「訴訟參加人」限縮為「當事人」,意味著訴訟 代理 人不再可以作為證據保全的申請人。同時,訴訟中證據保全程序的啟動,應強調以當事人申請為原則,以法院依職權啟動為例外。法院依職權採取證據保全應限於確有必要之情形,主要針對處於緊急狀態、來不及通知當事人提出申請的證據,或涉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等。而訴前證據保全的啟動方式限定為依利害關系人申請。因訴前證據保全尚未進入訴訟程序,故申請人限定為利害關系人,應指民事權益可能受到損害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權益糾紛的主體。 關於證據保全申請的形式,新民事訴訟法並未限定為書面方式,但原則上應要求申請人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書應載明:申請人、被申請人的基本情況;申請保全的證據內容;請求保全證據的證明對象;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理由說明等。但如果情況緊急,申請人也可以口頭提出保全申請,由法院製成筆錄。 三、證據保全的實質性要件 訴訟中證據保全的基礎性要件為「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證據可能滅失,既可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作為證據的物品由於自身原因可能腐爛、變質等,也可能是主觀原因造成的,比如被申請人可能故意毀損證據材料等;證據以後難以取得,是指證據雖然不至於滅失,但如果不採取保全措施,將來獲取它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或者成本過高,比如 證人 即將出國定居,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回國等。訴前證據保全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情況緊急」的要件,系強調因情勢緊急,不立即申請證據保全,證據就有可能滅失的情形下,利害關系人可在提起訴訟前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當然,申請人對於該基礎性要件無須達到證明的標准,只要能夠釋明即可。 綜上所述, 新民事訴訟法對證據保全 制度的修改主要是完善了訴前證據保全,並且將申請申請主體進行了調整,使其涵蓋的范圍更大。在證據保全的啟動程序上,既可以是當事人提出,也可以是法院依職權主動進行證據保全。當事人如果在起訴之前感覺證據有滅失的風險,可以以書面形式向法院提出進行保全。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2019)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二、將第三條修改為第二條。三、刪去第二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四、將第八條第一款、第七十四條改為第三條,修改為:

「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五、將第八條第二款改為第四條,修改為: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六、將第八條第三款改為第五條,修改為:

「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六條:

「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自認而其他共同訴訟人予以否認的,不發生自認的效力。其他共同訴訟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仍然不明確表示意見的,視為全體共同訴訟人的自認」。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七條: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條件予以承認的,由人民法院綜合案件情況決定是否構成自認」。九、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十、將第八條第四款改為第九條,修改為:

「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應當作出口頭或者書面裁定」。十一、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

「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十二、將第十條修改為第十一條。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

「以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將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當事人可以提供復製品、影像資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提交的動產或者替代品後,應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現場查驗」。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

「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進行查驗」。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四條:

「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

「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

D. 新民事訴訟法對證據保全做了哪些修改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對證據保全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明確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2、將申請主體由訴訟參加人變更為訴訟中證據保全中的當事人及訴前證據保全中的利害關系人等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一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證據保全的其他程序,參照適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關規定。

E. 2021年民事訴訟法修改

法律分析: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12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作出8處修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八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F. 新修訂《民事訴訟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訂後的《民訴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修訂,主要是針對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所作的專項修改,新增了7個條文,修改了26個條文,完善了相關程序規則和訴調對接機制,創新了在線訴訟模式等。本文從小額訴訟程序改革、線上訴訟規則完善、獨任審理范圍擴大、司法確認程序優化等角度出發,分析《民訴法》修訂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並提出相關應對措施。

小額訴訟程序改革

        修訂後的《民訴法》規定了小額訴訟相關程序,除了六類禁止適用情形外,其他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爭議不大,對標的額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五十以下的金錢給付案件等,都可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此外,符合一定條件的,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立法鼓勵小額訴訟「一次開庭審結並且當庭宣判」,以減輕當事人來回的訴累。

  線上訴訟規則完善

        修訂後的《民訴法》明確了在線訴訟的法律效力,完善了電子送達等在線訴訟規則。民事訴訟活動通過信息網路平台在線進行的,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線模式的適用,增強了訴訟的便利與快捷,也能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期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獨任審理范圍擴大

      修訂後的《民訴法》擴大了獨任制適用范圍,一審普通程序案件和二審案件在符合法定條件下可以適用獨任制,解決了實務界長期以來所謂形合實獨的詬病,同時也為法官審理不同民事案件提供了更為多樣的模式。

司法確認程序優化

      修訂後的《民訴法》合理擴大了司法確認程序適用范圍,該范圍擴展至依法設立的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此外,優化了司法確認案件管轄的規則。換言之,各類合法規范的調解協議均能進行相應的司法確認,進而進入執行程序。

商業銀行應對措施

      鑒於此,商業銀行應該科學研判本次《民訴法》修改對於銀行法律實務帶來的影響與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民事訴訟制度轉型升級的時候,利用好對銀行利好的相關訴訟機遇,採取積極措施,更好維護銀行合法權益。

      推動公告送達案件獨任審理。由於被告下落不明或者故意規避參與訴訟,實務中商業銀行較多案件為公告送達案件,囿於原先法律規定,只能適用普通程序。商業銀行應抓住《民訴法》修訂的有力時機,將基本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案情並不復雜的原先由基層一審普通程序的公告案件爭取為獨任制案件,同時利用《民訴法》公告送達期限從60天縮短為30天的實質利好,有效減短審理過程,加快處置進度。

      推進個人類案件線上訴訟維權。根據管轄最新標准,基層法院的辦案數量將在以往繁重的基礎上更加加重,商業銀行個人類案件如信用卡案件、線上信貸產品面臨的立案難問題也將隨之更為突出。此外,還需要克服疫情防控期給訴訟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據此,商業銀行應積極通過在線立案申請、參加在線庭審等線上方式處理訴訟案件,進一步提高線上訴訟的數量和佔比,確保維權工作有序推進。從上海法院系統來看,目前以電子卷宗隨案同步形成、在線庭審、電子檔案單套制改革、智能輔助辦案系統運用為重點的全流程網上辦案的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其在網上立案、智慧執行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斷完善和推進。據此,商業銀行一方面可以根據個案選擇全部程序或者部分程序的線上進行,以進一步提升訴訟便利,實現優質、高效、低成本解決糾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第三方存證系統證據調取、「微捷貸業務工作中人工復核」實地核查環節和貸後催收環節中債權人書面確認等工作,進一步固定、完善證據,提高線上訴訟勝訴率。此外,《民訴法》16條規定的「當事人同意」方可進行在線訴訟,但並未明確規定需雙方當事人同意。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在事先的合同中約定將來產生爭議採取線上訴訟程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將來爭議不能達成一致時,單方面申請採用在線訴訟方式。

      適時推進小額訴訟程序。《民訴法》修訂後,小額訴訟程序案件的審限為2個月,最長3個月,具有簡便、高效特點。一方面商業銀行針對當事人到庭應訴、金額較小的銀行卡透支、銀行卡分期、個人線上貸款等業務,利用法律賦予的程序自主權,事先或事中約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另一方面,如果發現案情較為復雜、出現對商業銀行不利情形等,也可以通過法院依職權主動轉換和當事人異議轉換進行程序轉換。

      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化解。隨著《民訴法》擴充完善了人民調解申請司法確認的管轄規則,商業銀行在處理與客戶之間因金融產品和服務產生的糾紛時也多了更多選擇。只要調解組織依法設立、經該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協議均屬於司法確認的范圍,不再局限於原有的「金調銀調」。此外,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也有了更多的管轄選擇權,可以向當事人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調解組織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商業銀行可以根據最優原則進行選擇。

      加強與法院的溝通協調。實務中,大量的一審案件將由基層法院承擔,商業銀行要在體現訴訟工作價值創造上下功夫。一方面積極應對新類型、疑難復雜、具有普遍法律適用指導意義的金融糾紛案件,加強與法院的溝通與協調工作,避免出現不利案例效應。另一方面針對銀行類主訴案件事實明確、法律關系簡單的特點,商業銀行應加強與法院合作,通過參與司法系統對接,區塊鏈技術運用等,建立金融類型案件的速裁模式。

G. 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已於2019年10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本規定公布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H. 民事訴訟法新證據的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新證據認定的若干程序的規定(試行)為了規范法官在審判中對新證據的認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的有關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規定。
第一條當事人應在舉證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任務。當事人超過舉證期限提交的證據,按本規定處理。本規定中所指新證據,包含可視為新證據的情形。
第二條法官應將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告知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之前,或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時,對案件審理結果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法官可以作特別說明。
第三條舉證期限屆滿後,一方當事人在庭審前或庭審時向法庭提交證據的,如對方當事人未提出證據超過舉證期限的抗辯,亦未拒絕質證,可直接進行質證。就某一證據已超過舉證期限提出異議,應由當事人自行提出,法官一般不主動提示。
第四條 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在庭審前或庭審時向法庭提交證據的,對方當事人認為該證據不是新證據,已超過舉證期限,並表示不同意質證的,法官應當就該證據是否屬於新證據,聽取雙方意見。
第五條 當事人在庭審結束後再向法官提交證據的,法官進行初步審查認為屬於新證據且確有必要的,可以組織聽取雙方意見。法官進行初步審查認為不屬於新證據的,一般不再組織質證。
第六條 提供證據的一方當事人須對該證據屬於新證據承擔舉證責任。在聽取雙方意見過程中,法官應告知雙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分配,並告知當事人就該項證據是否屬於新證據聽取意見與對該項證據的質證並不相同。
第七條 在針對某證據是否屬於新證據,聽取雙方意見的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提出要進一步收集證據進行反駁的,法官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指定一個新的舉證期限。
第八條 就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是否屬於新證據而聽取雙方意見的,可以在開庭審理的事實調查階段進行,亦可以單獨進行。
第九條 聽取雙方意見後,法官認為屬於新證據的,應當將認定的結果明確告知對方當事人,要求其進行質證。法官認定不屬於新證據的,可以詢問對方當事人是否同意質證。不同意質證的,不再就該證據組織質證。
第十條 審理過程中,若法官暫時無法對該證據是否符合新證據的認定條件作出判斷的,也可以要求對方當事人先進行質證,但法官應告知當事人質證並不表示認可該證據是新證據。當事人不同意質證的,法官應告知該當事人,如法院認定屬於新證據的,其現在不同意質證,將被視為放棄質證權

I. 民事訴訟法三次修訂的內容都有哪些

一、認可並推動電子科技手段的運用
1、視聽資料記錄留置送達。
2、傳真、郵件等新的內送達方式。
3、增加容「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種類之一。
二、吸收了司法解釋的相關成果
1、明確當事人雙方可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2、明確簡易程序簡便傳喚、送達、審理。
3、明確了證人不到庭作證的具體情形。
三、採納了社會各界意見,完善了相關程序
1、督促程序回歸督促本義。
2、協議管轄尊重意思自治。
3、小額訴訟避免正義遲到。
四、確保了法律之間的協調統一
1、增加兩類特別程序案件,與相關法律相銜接。特別程序一章中增加了司法確認程序與實現擔保物權程序,增加這兩個程序主要是為了與已生效並實施的《人民調解法》及《物權法》相銜接。
2、修改證據種類,確保三大訴訟證據的統一。

拉薩律師網頁鏈接

3、刪去相關章節,確保內外統一。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第四編對涉外民事訴訟程序有特別規定,本次修改將該編的涉外協議管轄、默示管轄及涉外財產保全的相關條文予以刪去,統一了國內案件與涉外案件的協議管轄規則及財產保全制度。實現了對國內和涉外民事訴訟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權利的平等保護,同時也使得修訂後的民事訴訟法在體例上更為簡潔、清晰,更便於人們對法律規定的把握。

J. 民事訴訟法中新的證據

法律分析:1)之前客觀上沒有出現的;

2)之前雖然出現,但在通常情況下當事人無法知道其已經出現。具體而言,當事人在原審程序中沒有發現該證據,因而不可能提出該證據;而不是當事人知道存在該證據,因無法收集而沒有提交;更不是當事人持有或控制該證據,但因各種原因而沒有提交。

法律依據:《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熱點內容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