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19條
Ⅰ 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衛生部規定禁止乙肝病毒攜帶者從事的職業具體有哪些
根據有關規定,下列工作屬於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衛生部門規定的禁止乙肝病毒攜帶者從事的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1.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第二十六條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檢查;新參加工作和臨時參加工作的食品工作經營人員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參加工作。
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包括病原攜帶者),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食品衛生的疾病的,不得參加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職業
國務院《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第七條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方能從事本職工作。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期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的,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根據第2條的規定,下列為公共場所: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下列公共場所:
(一)賓館、飯館、旅店、招待所、車馬店、咖啡館、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發店、美容店;
(三)影劇院、錄像廳(室)、游藝廳(室)、舞廳、音樂廳;
(四)體育場(館)、游泳場(館)、公園;
(五)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
(六)商場(店)、書店;
(七)候診室、候車(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六條患有《條例》第七條規定的疾病衛生管理標准:
(一)病毒性肝炎肝炎患者經系統治療後基本痊癒(主要症狀消失,肝區無明顯壓痛及腫大,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可恢復原工作。乙肝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需經六個月觀察無惡化,可恢復原工作。
乙肝病毒攜帶者若e抗原陽性,不得從事理發美容業、公共浴室業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3.飲水、飲食、整容、保育等職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第十九條從事飲水、飲食、整容、保育等易使傳染病擴散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
4.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工作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七條 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人員,必須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後方可從事化妝品的生產活動。
凡患有手癬、指甲癬、手部濕疹、發生於手部的銀屑病或者鱗屑、滲出性皮膚病以及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等傳染病的人員,不得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活動。
法律依據:
勞動部的《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但是,經醫學鑒定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治癒前或者排除傳染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乙肝病原攜帶者從事的工作外,不得強行將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作為體檢標准。」
拓展資料:
法規:
衛生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規定,「從事飲水、飲食、整容、保育等易使傳染病擴散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並做定期的體格檢查。同時規定,對患病者或病原攜帶者予以必要的隔離治療,直至醫療保健機構證明其不具有傳染性時,方可恢復工作。
一、國家明令禁止的職業
2011年2月17日衛生部發文《衛生部政務公開辦公室關於已核準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得從事的職業的說明》
2010年2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衛生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入學和就業體檢項目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入學和就業權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因職業特殊確需在入學、就業體檢時檢測乙肝項目的,應由行業主管部門向衛生部提出研究報告和書面申請,經衛生部核准後方可開展相關檢測。經核準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得從事的職業,由衛生部向社會公布。軍隊、武警、公安特警的體檢工作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目前,經衛生部核準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得從事的職業和可以開展相關檢測的行業有:
1.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公務員體檢特殊標准(試行)》,「乙肝病原攜帶者,特警職位,不合格。」
2.根據《衛生部關於民航空勤人員體檢鑒定乙肝檢測調整意見的復函》要求,民航招收飛行學生體檢鑒定乙肝項目檢測,可以保留體檢鑒定乙肝項目檢測。
3.血站從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備、供血等業務工作的員工。根據《衛生部關於修訂<血站質 量管理規范>「8·4」條的通知》(衛醫政發〔2010〕69號)要求,血站應「建立員工健康檔案。對從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備、供血等業務工作的員 工,應當每年進行一次經血傳播病原體感染情況的檢測。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陰性者,徵求本人意見後,應當免費進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種。」(衛生部政務 公開辦公室2011年2月17日發布)
Ⅱ 行政法題,急!!!!!!!!!!!!!!!!!!!!
答案:B
解析:本題涉及的問題較多,一一分析如下:
(1)「收容遣送」屬於限制人身自由地行政強制措施,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如果欲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甲市、乙市的人民法院均有權對此管轄,但丙市既非原告所在地(注意,「收容遣送至丙市」意味著是在丙市放人的,丙市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被限制人身自由地」),又非被告所在地,所以丙市人民法院無管轄權。據此,如果該案件依法進入行政訴訟,由於甲市人民法院有管轄權,因此不能移送其他人民法院,何況丙市人民法院無管轄權呢?因此C、D兩選項肯定錯誤,不應選。
(2)「復議前置」(即「復議必經」)的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7條、《行政復議法》第19條,法律、法規都可以規定。「法規」,在《立法法》上,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屬於自治法規,也是一種法規。因此,本題中乙市地方性法規規定「對收容遣送不服提起訴訟的人須先申請行政復議」是合法的,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3)甲市人民法院在審查起訴時,是否應當適用乙市地方性法規呢?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是否應當接受外地地方性法規的約束呢?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本題中的行政案件發生在乙市,因此,乙市的地方性法規應當適用於這個案件,而不管這個案件在哪個地方的人民法院審理。
(4)既然,乙市的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題的行政案件,那麼這個地方性法規「復議前置」的規定,就應當遵循。根據《行訴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七項,甲市法院應當採取B選項的處理方式。
Ⅲ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3)行政法19條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Ⅳ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這道題目的案例分析怎麼回答
案例(1)
2004年10月20日,天津市工商局北辰分局市場科的工作人員張某、王某和天津市地稅局北辰分局徵收科的工作人員李某、趙某聯合對某農貿市場進行執法大檢查。李某、趙某發現E公司自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偷漏稅款達5000元,當場作出罰款5000元的處罰,並責令E公司補繳稅款5000元。隨後,張某、王某發現E公司經營假冒偽劣商品,當場作出罰款3000元、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E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錢某要求張某、王某舉行聽證,張某、王某告知錢某現在局裡正在對辦公樓進行翻新,沒有地方舉行聽證,且E公司經營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舉行聽證還是這個結果,拒絕舉行聽證。E公司不服,遂向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請問:
(1)李某、趙某和張某、王某當場對E公司作出處罰是否合法?為什麼?(2分)
(2)張某、王某拒絕E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錢某的聽證請求是否合法?為什麼?(3分)
(3)張某、王某對E公司作出罰款3000元、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是否違反《行政處罰法》關於「一事不再罰」的規定?為什麼?(3分)
(4)E公司對上述行政處罰均不服,是否可以以天津市工商局北辰分局和天津市地稅局北辰分局為共同被告, 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為什麼?(2分)
案例(2)
2005年3月10日,某直轄市甲、乙、丙三名律師決定出資合夥成立「新津律師事務所」。2005年5月16日,甲、乙、丙三人向該市司法局口頭申請成立律師事務所並提供了律師事務所章程、發起人名單、簡歷、身份證明、資金證明等有關申請材料。市司法局受理申請的工作人員李某見甲滿頭白發,特別提醒三人,根據該市政府規章的規定,設立合夥制律師事務所,發起人的年齡均不得超過60歲。甲告知李某,他們三人的年齡均不到60歲。於是,李某將一份市司法局專門設計的律師事務所設立申請書格式文本交給三人填寫。三人填寫完畢後,交給李某。李某當即受理了申請,並出具了書面的受理憑證。後市司法局指派工作人員張某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張某發現三人提供的資金證明系偽造,但考慮到甲曾經當過自己的老師且對自己很好,於是隱瞞了真實情況,在法定期限內作出了准予設立律師事務所的決定並向甲、乙、丙三人頒發了《律師事務所執業證書》。2005年12月27日,市司法局發現資金證明系偽造。此間,甲、乙、丙三人已付辦公場所租金2萬元,裝修費3萬元。
請問:
(1)該市政府規章規定「設立合夥制律師事務所,發起人的年齡均不得超過60歲」的條件是否合法?為什麼?(註:《律師法》未對發起人的年齡作出任何限制性規定)(2分)
(2)市司法局在作出是否准予甲、乙、丙三名律師設立律師事務所的決定之前,是否應當聽取甲、乙、丙三人的意見?為什麼?(2分)
(3)《律師法》(2001年修正)第19條規定,申請設立律師事務所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是否頒發律師事務所執業證書的決定。請問,市司法局在作出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決定時,是否應當適用《律師法》的上述規定?為什麼?(2分)
(4)2005年12月27日,市司法局發現資金證明系偽造後,是否應當撤銷「新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事務所執業證書》?為什麼? (2分)
(5)如果市司法局發現資金證明系偽造後,決定撤銷「新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事務所執業證書》,是否需要賠償甲、乙、丙三名律師的損失?為什麼?(2分)
Ⅳ 關於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說法,下列哪一選
【答案】C【答案解析】
本題考察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關於A項,《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條例》第2條規定:「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所以,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項在內。故A項錯誤。關於B項,《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條例》第15條規定:「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可見,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不是由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單獨簽署,而應當由幾個共同起草的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故B項錯誤。關於C項,《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19條規定:「國
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將行政法規送審稿或者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反饋的書面意見,應當加蓋本單位或者本單位辦公廳(室)印章。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可見C選項完全符合條例的規定,故當選。關於D項,《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30條規定:「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可見,對行政法規報請備案的主體不是國務院法制辦,而是國務院辦公廳。故D錯。
Ⅵ 我國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是怎樣的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 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認可、修改、廢止具有法律效力的 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程序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立法權過程中所應遵 循的方式、步驟、時限等的總稱,而行政立法過程就是該 程序的展開。
我國行政立法程序基本上 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行政立法准備階段。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行政立法 預測。第二,立法規劃。第三,立法決策。在前兩項工作基礎上,由相關立法主體 決定立法項目。
(二)草案的擬定與預告。行政主體在決定進行某項行政立法後,必須擬定行政立法 的草案。行政立法草案擬定有兩個途徑:其一是行政立法主體 所屬職能部門組織擬定。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擬定人熟悉行政立 法所調整的行政管理事務,可以提高行政立法的可行性。其二是 通過課題招標組織行政體制外的專家擬定行政立法草案。我國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19 定:「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三)聽取意見的階段 聽證。聽證原本是司法審判的方式,後經過適當改造後引入立 法、行政領域。
(四)審查審議階段。行政立法草案在聽取公民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後,就進入審 查審議階段了,該階段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階段。《立法法》第 60 條規定:「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 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第75 條規定「部門規章應當經 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 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五)公布行政法律階段 公布系行政立法正式程序的最後一個程序。行政立法的公 布涉及到公布主體、公布時間、公布方式等問題。 首長簽署公布。行政立法都須由行政首長簽署公 布,《立法法》第61 條規定:「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 令公布。」第76 條規定:「部門規章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 以公布。地方政府規章由省長或者自治區主席或者市長簽署命 令予以公布。」
Ⅶ 試述行政法合法原則的主要內容
行政合法性原則,又稱依法行政原則或行政法治原則。就是說所有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並執行行政法律的規定,一切行政活動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任何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得享有法外特權,越權行為是無效行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應導致相應的法律後果,一切行政違法主體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運用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
行政合法性原則具體要求:
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體都不得自己設立行政權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行事。
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不僅要遵守實體法規范,而且要遵守程序法規范。
3.任何行政職權的授予和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
根據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要求,任何違法行政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Ⅷ 關於行政許可法第19條 起草單位和制定機關
1、制定單位是指立法機關。
2、有的是,比如全國人大立法,起草和制定都是它。
3、有的不是。比如行政法規,涉及具體行政管理的,一般有相關部委起草草案,最後由制定單位即國務院頒布。
Ⅸ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司法適用
有關本罪的司法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重點研究: 簡單地說,行政執法人員就是從事行政執法的工作人員。那麼何謂行政執法?對此,行政法學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所謂行政執法,是指行政主體執行、適用法律及從屬於法律的法規、規章的活動,是行政主體處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對方特定事項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行為的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①根據這種觀點,所謂行政執法人員,既包括行政執法機關中從事執法的人員,也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中從事執法的人員,同時還包括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中從事執法的人員,以及直接受行政機關委託從事執法的人員。另一種觀點認為,行政執法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據行政管理法規,針對特定的對象所採取的具體的、單方面的、能直接產生行政法上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②根據這種觀點,所謂行政執法人員則僅指行政機關中從事執法的人員,而不包括非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我們認為,第一種觀點符合我國的行政執法現狀,是可取的。根據有關行政法律規定,在我國從事行政執法的,不僅有國家機關,還包括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及由國家機關所委託的組織和個人。這種組織分為公務組織和社會組織兩類。公務組織,是國家依法設立的專門從事某項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如中國紡織協會、中國輕工協會等。這些公務組織通過法律、法規授權享有一定的管理公共事務的職權並履行職責,對自己行為後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成為行政法上的主體。所謂社會組織,主要是指某些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它們經過法律、法規特別授權,也可取得某項或某方面職權而成為行政主體。例如,衛生防疫站、食品檢驗所是事業單位,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三章「衛生監督」、第四章「罰則」中有關條文的規定,就授予了衛生防疫機構(站)擁有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的職權與資格,還有《食品衛生法》第36條規定「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需要可以確定具備條件的單位作為食品衛生檢驗單位,進行食品衛生檢驗並出具檢驗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17條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第18條規定,「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19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因此,所謂行政執法人員,既包括從事行政執法的機關工作人員,也包括根據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行政機關委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的個人和組織中的有關人員。對於那些僅被國家機關委託從事代征代收等事務性工作,而無追究法律責任職責的被委託人或被委託組織的工作人員,不能成為本罪主體。當然,新刑法分則第九章所規定的犯罪,一般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如王漢斌副委員長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增加規定了一些具體的瀆職犯罪行為」,是「針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嚴重不負責任,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新情況」。③事實上,立法者在規定第九章瀆職罪的主體時,正是遵循了這一「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指導思想。在該章共23個條文中,有15個條文明確規定其犯罪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他8個條文中,有3個條文的犯罪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1個條文的犯罪主體是「海關工作人員」,1個條文的犯罪主體是「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1個條文的犯罪主體是「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1個條文的犯罪主體是「商檢部門、商檢機構的工作人員」,這顯然也都是以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作為犯罪主體的。但我們不能由此認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體也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而不包括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為盡管本章罪名是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而設的,但也可以將一些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類似行為一並規定為犯罪,這有利於打擊不法行為,實現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同時也未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因為行政執法人員一詞本身就包括從事行政執法的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司法解釋中,文字規則優於聯系規則,在運用文字規則進行解釋,能夠做到罪責刑相適應時,就不能輕易運用聯系規則。
行政執法人員與司法工作人員比較相似。二者都是代表有關主體執行、適用法律,處理涉及特定相對方的特定事項,而不是制定法律、法規,都屬於廣義的執法人員的范圍。兩者的區別在於:
(一)代表的主體不同。行政執法人員代表的是國家行政執法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而司法工作人員代表的是國家司法機關。在我國,司法機關包括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其他具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機關和部門,如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既是行政執法機關,同時也是國家司法機關。
(二)執法的內容不同。行政執法人員是代錶行政主體執行、適用法律處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各種事項及個人、組織實施行政管理,即從事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的種類多種多樣,根據行為本身的內容、性質及標准,可將其分為行政處理、行政監督、行政強制及行政制裁。所謂行政處理,是指行政主體依職權或依行政相對方申請實施某種行為,處理涉及相對方權利、義務的某種事項,以使相應法律、法規、規章確定的行政管理目標得以實現。行政處理是一種內容最為多樣化的行政執法行為。其具體種類主要包括行政命令、禁令、行政許可、免除、行政徵收、徵用、行政批准、登記、行政授予、撤銷等。行政監督是指行政主體為了保障相應的法律、法規、規章在其所管轄的地區、部門、領域的執行,實現其行政管理的目標和任務,依法對行政相對方守法和履行法定義務的情況進行監督的執法行為。行政監督的主要形式包括行政檢查、審查、調查、行政統計、發布信息、情報以及財政、財務審計等。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對不自動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相對方依法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強制包括預防性強制、制止性強制和執行性強制。行政制裁是指行政主體對實施了某種違法行為的行政相對方依法科處行政處罰或採取其他制裁措施。而司法工作人員是代表國家司法機關執行、適用法律處理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各種爭議案件,即履行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
(三)工作程序不同。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在行政執法時遵循的具有迅速、簡便,以效率為優先特徵的行政程序,而司法工作人員在從事司法活動時遵循的是具有公開、正式,以公正為優先特徵的司法程序。 「高法」、「高檢」的司法解釋對本罪定的罪名是「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事實上,《刑法》第402條並未說明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刑事案件」,而僅僅只指出是「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實際上,能夠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只能是犯罪人,而不可能是民事案件。因此,我們認為,本罪的犯罪對象應是「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對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的,即使將一個案件的案卷材料及一部分犯罪分子移送給司法機關了,但對其他涉嫌對象不移交,情節嚴重的,仍然構成本罪。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行政執法人員對所有發現的刑事案件不移交的,都構成本罪,只有對因觸犯他所執行的法律、法規而構成犯罪的案件不移交的,才能構成本罪。在這種情況下,他才負有移送義務,移送這種案件,是其執法職責范圍之內的事情。如果是其他案件,因其並無移送義務,所以不構成本罪。當然,如果行政執法單位的領導,對本單位發生的貪污賄賂等瀆職犯罪,不予移交,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以按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因為單位主管領導不僅和普通執法人員一樣,執行有關行政法律、法規,而且同時還負有對下屬進行監督的職責,所以如果他們對下屬的瀆職犯罪行為不移交的,可以構成玩忽職守罪。 我們認為,不能做如此狹隘的理解。事實上,行政執法機關作為一個社會管理組織,往往是由一般辦事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單位領導等多個層級組成的。任何一件重大事項都要經過層層審批,象移交刑事案件這樣的事情,就更是如此,因此,所謂不移交,對不同地位的行政執法人員而言,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一般辦事人員而言,是指不向中層管理機構移交;對中層負責人員而言,是指不向單位負責人員移交;而對於單位負責人員而言,則是指不按規定提交集體討論決定或不按規定直接向司法機關移交。
需要指出的是,在公安、安全等既有行政執法職能,又有司法職能的機關,所謂不移交,也包括同一機關內部的行政執法職能部門,如戶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科室,不向偵查部門移交。這種情形,情節嚴重的,也同樣符合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構成條件。 就該罪而言,判斷情節是否嚴重,可以從不移交者的地位、不移交的刑事案件性質、不移交的手段、不移交的人數、不移交的次數、因為不移交是否獲得私利、是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考慮。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所謂情節嚴重,是指:
(一)對依法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
(二)3 次以上不移交犯罪案件,或者1次不移交犯罪案件涉及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的;
(三)司法機關發現並提出意見後,無正當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
(四)以罰代刑,放縱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繼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五)行政執法部門主管領導阻止移交的;
(六)隱瞞、毀滅證據,偽造材料,改變刑事案件性質的;
(七)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牟取本單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節嚴重的;
(八)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至於何為造成嚴重後果,該規定未予明確。我們認為,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造成嚴重後果:
(一)由於對應移交的刑事案件不移交,致使重大案件的主要證據湮滅,無法再予收集;
(二)由於對應當移交的刑事案件不移交,致使重大案件的犯罪分子逃跑,難以及時抓獲歸案;
(三)由於對應當移交的刑事案件不移交,致使該地區的此類案件不斷發生,嚴重破壞了當地正常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秩序;
(四)由於對應當移交的刑事案件不移交,致使黨和國家機關的形象受到十分嚴重的損害,等等。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為徇私情私利,對明知是無罪的人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為。徇私枉法罪與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共同點在於:
(一)主觀上都是為徇私情私利;
(二)客觀上都可能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其受刑事追訴。
兩罪的區別在於:
(一)犯罪主體不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體是行政執法人員,即沒有對犯罪行為直接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等司法權力的行政機關的執法人員;而徇私枉法罪的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即對犯罪行為有偵查、檢察、審判等職責的人員;
(二)犯罪客觀方面不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客觀方面僅指行為人為徇私情私利故意把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不移交;而徇私枉法罪的客觀方面則包括三個方面,即對明知是無罪的人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其中,「對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中的「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相比,前者發生在司法工作人員在履行偵查、檢察、審判職責的過程中,後者則發生在行政執法過程中。
(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要求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而徇私枉法罪中的行為構成犯罪則沒有「情節嚴重」的要求。以上是兩罪在法律上的主要區別。
在司法實踐中要准確地將兩罪區分開來,還須對公安人員這一特定主體加以研究。因為公安機關既是行政執法機關,又是司法機關。如公安機關辦理出入境證件、戶籍管理、治安管理等,都屬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活動,而進行偵查卻是屬於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因此在公安機關中,既有行政執法人員,又有司法工作人員。有人認為,公安人員都是司法工作人員,公安人員徇私舞弊,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追究,符合徇私枉法罪中的「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要求,因此,應以徇私枉法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要正確理解這一問題,必須注意區分刑法意義上的「司法工作人員」與一般意義上的「司法工作人員」。一般意義上的「司法工作人員」泛指在司法機關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而刑法意義上的「司法工作人員」則是指我國《刑法》第94條規定范圍內的人員。該條規定:「本法所稱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所謂偵查,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1項明確規定,「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強制性措施。」這里的「辦理案件」是指辦理刑事案件。在公安機關中,只有在刑事案件中具有偵查、監管職責的人員才是刑法意義上的司法工作人員,這些公安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徇私舞弊,使有罪的人不受刑事追訴,應以徇私枉法罪追究刑事責任,而其他公安人員則屬行政執法人員,他們在履行行政執法職責時,徇私舞弊,對應當追究刑事的案件,不移交有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則應以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定罪處罰。如某戶籍民警在審查辦理臨時戶口登記時,發現對方用的是假身份證,經過盤問,對方承認是自己偽造的,並塞了一些錢給該民警,該民警就將其放走。這種情況,顯然構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而非徇私枉法罪。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安機關中,一些局領導既負責出入境管理等行政執法工作,又負責偵查、監管等司法工作,具有雙重身份,對這些人的徇私枉法行為,不能簡單地從身份來認定罪名,而應該從其行為究竟是處於行政執法程度還是司法程序,究竟是行政執法行為還是司法行為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認定。 放縱走私罪,是指海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明知是走私行為而予以放縱,使之不受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是指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負有追究責任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規定的追究職責,情節嚴重的行為。這兩個罪與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共同之處有:
(一)犯罪主體都是從事執法活動的人員;
(二)犯罪主觀方面都出於徇私動機;
(三)犯罪客觀方面都表現為不嚴格依法追究不法分子的有關責任。
兩罪的區別在於:
(一)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體是一般的行政執法人員,而放縱走私罪的主體是海關工作人員,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的主體是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負有追究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可見,後兩個罪的犯罪主體都是特定的行政執法人員;
(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發生在一切行政執法過程中,而放縱走私罪則發生在海關執法過程中,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則發生在有關產品質量管理的行政執法過程之中。可見,後兩個罪都是發生在特定的領域之中;
(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是指行政執法人員已經介入對違法案件的查處,本應移交司法機關而不移交,而放縱走私罪和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則是指行為人明知有走私行為、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應當查處而不查處。
由上可見,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與放縱走私罪、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之間是存在嚴格界限的,不發生任何法條競合關系,不能按所謂的特別法優於普通法、重法優於輕法等原則來選擇法條的適用,而只能嚴格按照構成要件來確定罪名和適用法定刑。 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不移交,情節嚴重,同時又因此而收受他人賄賂,則構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與受賄罪這兩個罪,該兩罪之間存在方法行為與結果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對於牽連犯的處罰,學界存在從一重處罰說、並罰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新刑法對牽連犯的處罰也未規定一個統一的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規定,「因受賄而進行違法活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而這次修訂刑法,已將其刪除,同時,第339條第3款明確規定,「司法工作人員貪贓枉法,有前兩項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385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即實行從一重處罰。事實上,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而受賄的,也是貪贓枉法行為,因而完全可以也應當比照該條規定而實行從一重處罰。如果實行兩罪並罰,則對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為,實行了雙重處罰,即該行為既作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定罪處罰,又作為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處罰,這顯然違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Ⅹ 行政機關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行政處罰法》第19條明確規定了受委託組織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①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②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③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同時,接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委託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不得超越許可權。
(10)行政法19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