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行政法律的名稱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活動,維護法制統一,健全本市地方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必須遵循立法的基本原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堅持不抵觸、可操作、有特色的地方立法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第五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甘肅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新修改的立法法施行之前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一款規定事項范圍外的,繼續有效。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建立和完善組成人員和工作人員立法工作學習培訓制度、立法咨詢專家制度和立法聯系點制度,加強立法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第七條地方性法規應當符合精細化立法的要求,條文設置應當科學、合理、明確、具體、實用,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不作重復性規定。第二章立法項目庫、五年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第八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建立立法項目庫、編制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建立健全立法協商制度等途徑和方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第九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常年向社會徵集立法項目,建立立法項目庫,並做好相應的日常維護更新工作。
立法項目庫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管理和運行,常務委員會其他工作機構配合協助。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和其他工作機構應當認真研究和汲取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評估論證,合理確定入庫的立法項目和淘汰出庫的立法項目。法制工作機構每年年底向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報告立法項目庫的運行情況。第十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依據立法項目庫,在每屆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後的四個月之內編制完成本屆五年立法規劃。第十一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各工作機構、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其他組織和社會團體、公民都可以提出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的建議。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和立法項目庫,在常務委員會每屆任期的最後一年擬訂下一屆五年立法規劃草案,經新一屆主任會議研究後,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第十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應當根據五年立法規劃,結合實際情況,於每年第一季度編制出年度立法計劃。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牽頭年度立法計劃的協調論證工作,其他工作機構予以配合,於每年第四季度擬定出下一年的年度立法計劃草案,並負責向主任會議提交。
年度立法計劃包括制定、修改、廢止的立法項目和重點調研論證的立法項目以及立法評估等與立法有關的內容。第十三條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各工作機構對口徵求有關部門和組織的意見,提出計劃建議;然後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統一匯總,根據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要點、立法項目庫、五年立法規劃和上年度計劃實施情況,提出本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由主任會議決定。第十四條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需要進行調整的,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提出意見,提請主任會議決定。第十五條年度立法計劃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印發,分項明確責任單位、完成時限、要求送審和安排審議的時間,並根據需要提出有關工作要求。提請審議的機關、起草單位和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認真組織實施。
擬制定、修改、廢止的法規應當在年內按計劃要求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確實不能按期送審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說明原因。
重點調研論證的法規應當在年內完成調研論證工作,形成法規草案,其中比較成熟的可以及時提請審議。
⑵ 行政法律有哪些
最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版制管權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還有很多上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⑶ 行政法律有哪些
行政法律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公務員法專》、《治安管理處罰法》屬,還有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⑷ 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的規定》的決定(2016)
一、將法規名稱修改為:「蘭州市地方立法條例」。二、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活動,維護法制統一,健全本市地方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三、將第三條修改為:「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必須遵循立法的基本原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堅持不抵觸、可操作、有特色的地方立法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五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甘肅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新修改的立法法施行之前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涉及本條第一款規定事項范圍外的,繼續有效。」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建立和完善組成人員和工作人員立法工作學習培訓制度、立法咨詢專家制度和立法聯系點制度,加強立法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七條:「地方性法規應當符合精細化立法的要求,條文設置應當科學、合理、明確、具體、實用,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不作重復性規定。」八、將第二章的章名修改為:「立法項目庫、五年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九、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建立立法項目庫、編制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建立健全立法協商制度等途徑和方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十、增加一條,作為第九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常年向社會徵集立法項目,建立立法項目庫,並做好相應的日常維護更新工作。
立法項目庫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管理和運行,常務委員會其他工作機構配合協助。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和其他工作機構應當認真研究和汲取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評估論證,合理確定入庫的立法項目和淘汰出庫的立法項目。法制工作機構每年年底向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報告立法項目庫的運行情況。」十一、將第六條修改為第十二條並增加一款,作為該條的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牽頭年度立法計劃的協調論證工作,其他工作機構予以配合,於每年第四季度擬定出下一年的年度立法計劃草案,並負責向主任會議提交。」同時,將該條的第三款修改為:「年度立法計劃包括制定、修改、廢止的立法項目和重點調研論證的立法項目以及立法評估等與立法有關的內容。」十二、將第十條改為第十六條,並增加兩款,作為該條的第三款和第四款,「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十三、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八條,並增加以下內容:「立法調研、座談、論證、聽證等活動應當邀請有關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一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審議的法規草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召開之前三十日報送法規草案的議案。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做好法規草案議案的督促報送、資料接受和調研論證工作。」十五、第三十條修改為第三十七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五款:「常務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應當邀請有
關的市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列席會議,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十六、將第三十九條第一款改為第四十六條第一款:「列入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規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後,應當將法規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經主任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⑸ 行政法規的名稱通常是
法律分析: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要特別注意,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五條 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