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審理難
① 新行政訴訟法解決了哪三難問題問題論述題
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
② 最新的行政訴訟法
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最新的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第二、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③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看點1:土地徵收爭議納入受案范圍
內容: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點擴大至12點。其中包括「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黃捷: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納入受案范圍,這說明立法者注意到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將其列入了受案范圍之中,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有利於解決該方面的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恪守法律,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
看點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立案
內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點3:可口頭起訴
內容:「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看點4:應當登記立案
內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項內容主要是為了緩解行政訴訟案立案難。只有真正賦予立案環節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訴訟制度真正地得到社會認可。為保證立案環節的公正,此次修改從原則要求上、具體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項內容。
看點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訂前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只有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適當延長了起訴期限,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合法權益。
看點6: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內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黃捷:新修訂的這一條款,通過督促行政首長直接出庭應訴,來促進行政機關法治意識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長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行政首長擺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權思想,與相對人公平爭訟。促進行政機關,尤其是負責人尊重司法,帶頭服從法庭。
看點7:法院可跨區域管轄
內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黃捷:跨區管轄顯然是針對「審理難」這一老問題的。行政審判過去受到地方化的嚴重影響。跨區管轄正是一個能夠克服地方化傾向的有益舉措,是解決「審理難」這一傳統難題的良葯。
看點8:行政機關不執行可拘責任人
內容:「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回答
黃捷:行政訴訟除了立案難、審理難,也表現為即使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如行政機關不予理睬,往往無可奈何。上述規定對於解決「執行難」非常有意義。雖然限制為「社會影響惡劣」才適用,但威懾力不容小覷。
看點9:復議機關可成共同被告
內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復議本來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近年來行政復議成為走過場,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使行政復議制度發揮應當有的作用,對原有制度作有針對性的改革勢在必行。
看點10:可請求審查規范性文件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王才亮: 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於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超越職權,頒布實施一些與法不符且損害利益的紅頭文件。上述規定意義十分重大,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隨意作出的限購、限牌等限制公民權利的紅頭文件,游離於司法監督之外的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
④ 2019年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亮點與不足
編者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法》逐漸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和缺陷,盡管我國目前《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思想和理念還在,不過其中很多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政治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和修改。本文從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表決的方式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提案,這也是行政訴訟法實施多年來首次的修改,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其不僅能夠對當前的百姓同公僕之間的關系進行改變,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也有助於國家機構機制的重建,進而也表明了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一、行政訴訟法的不足與完善
(一)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看,當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利用列舉的方法來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科學。雖然法律可以羅列無數能夠進行受理的法律案件,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紕漏,所以該手段對於受理案件的范圍而言,非常的明確;其次一些基本權利無法被行政訴訟進行有效的保障。當前的受案范圍中,其並沒有把憲法同行政訴訟法所必須保障的權利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進而使得權利保護不力的情形。這對於司法機關而言,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受理案件中會不斷的額外增設法律障礙,同時也讓行政機關找到了逃避司法監督的環境和方法。因為《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的規定方面存在著相關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迫切需要進行修改和健全。
2.修改了受案范圍,將受案范圍擴大。
這次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以及攤派費用的等其他相關的行政行為歸入了受案范圍。另外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發展趨勢,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其中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進而確保了普通大眾的切身權益。
(二)行政訴訟法的管轄制度
1.行政訴訟法管轄的現行規定和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訴訟法》中,其涵蓋的管轄制度囊括了非常多的類別,譬如地域管轄以及其他相關的管轄類別,具體來分析,大致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當事人在進行訴訟過程中,以及法院行使審判權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很難被解決;其次是較多的延續使用了《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管轄的具體內容。在行政訴訟制度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一規定不僅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而且發揮了當時應有的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它開始逐漸顯露出與現實的不符合性和不適應性。因此管轄制度必須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入手,全面的考量;再其次司法地方化現象逐漸偏激化。眾所周知,因為管轄原則其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法院嚴明的審判做保障,其僅僅只是實現官員相互之間的勾結而確立的。最嚴重的是出現了司法地方化,因為行政機關的審判受到了地方政府、人大、黨委的非法干預和其他阻礙,這不單單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到行政案件的審判公正性,同時其他相關的群體的合法利益也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這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的規定進行改革和完善是相當有必要的。
2.建議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基本內容
首先能夠進行跨區域管轄。在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之後,高級人民法院就能夠按照審判工作過程的具體情況,來明確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的行政案件。行政審判所面臨的難題就是關於行政的干預。由於一些基層法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受到了地方和行政機關的制約,所以導致了一些案子判不好和判不來。本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可以說,極大的降低了法院的地方化缺陷對於公正審理的負面干擾;其次行政機關不能越權,影響或者干擾到法院立案以及其他方面的類似條款。盡管這沒有較強的限制性,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也表現了在新修訂的行政訴訟中,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吶喊。如果想要該條款成為現實的話,那麼必須著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期能夠更好的將權利落實。
(三)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規定
1.現行的起訴期限規定存在的弊端和不利
一般來說,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機制具有下面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對於行政效率的需求進行了不必要的考量,同時時間非常簡短;其次規則內容含糊不清,在《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起訴期限的條款的規定非常少,因此其並沒有充分的考量到其他一些繁雜和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必須明確多長的時間,確定何種起訴期限最為合適等等其他類似的問題;再其次是法律規則相互之間的內容存在矛盾,具體來說,涵蓋了起算點沖突,不同的期限規則所表現的期限含義,以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出現內在矛盾等內容;最後法律基本機制的不完善,譬如在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具體的明確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等其他一些相關情況。
2.完善行政訴訟期限的建議
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起訴期限應當延長到六個月。並且直接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修改和完善之後的行政訴訟法,其不但加長了公民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從之前的三個月加長到了六個月,另外對於這些情形,也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其能夠在很大程度為原告進行提起訴訟,爭取了時間;其次能夠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起訴。同時在具體的起訴過程中,必須向法院遞交起訴狀,如果在撰寫起訴狀存在阻礙的話,那麼才能夠進行口頭起訴。這一規定不僅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也豐富了起訴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比較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該手段在具體的 實踐 過程中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採取口頭還是書面的形式,起訴都應該滿足相關的法定條件,譬如存在法定的事實等相關內容;最後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於一些滿足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案件,必須進行登記立案。如果很難及時進行審判的,必須接收起訴狀,同時進行書面的證明,七日之內決定應不應該立案。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於原告起訴的阻礙的期限。之前立案絕大多數都是進行實體審查,不過之後法院在進行立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量原告的起訴有沒有滿足形式要件要求,以此作為依據。新修改的內容同時也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解釋明白,再給予相應的指導。雖然這會給法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權益保障。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其他亮點
(一)行政首長應當出庭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員應該出庭進行應訴。假如無法進行出庭,那麼應該安排行政機關其他想關聯的工作人員進行應訴。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後,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的情形,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老百姓的權利。盡管不管行政機關安排誰去法院進行應訴,這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不過利用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模式,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官民沖突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加快案件的處理速度和效果。
(二)對於不執行的,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一般對於一些行政機關拒絕執行裁定等具體判決的情況,法律還額外添加了這樣一條規定,對於一些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行政負責以及相關聯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拘留。應該可以說,該項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執行效果,盡管存在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不過其拘留對於某些人員而言,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威懾力。
(三)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通常情況下,對於歷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之前的行政行為的,這在某種程度表明,進行之前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以及復議機關屬於共同被告;對於復議機關更改之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屬於被告。不過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復議機關為了逃避這種情況,出現了較多的維持之前行政行為的情況,這就使得行政復議機制沒有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這一修改不僅有利於改變行政機關公信力的下降幅度,也有利於讓行政權力逐漸明朗化,實現官民一家親。
(四)明確提出了要解決行政爭議這個問題
目前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其中在立法目標中額外添加了處理修改行政爭議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存在以下幾種作用:譬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處理行政爭議等相關的內容。之前人們只不過都是注重了行政訴訟的監督以及救濟作用,卻忽略其處理糾紛的作用。因此將處理爭議納入到行政訴訟目標,這是對行政訴訟特點以及作用進行科學認知的效果,同時也為擴寬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重點的介紹。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最終實現行政糾紛解決從信訪機制向司法程序機制的戰略性轉移,是我國依法治國道路上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化進程中書寫新的篇章。
⑤ 行政訴訟法修改內容
法律分析: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⑥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首先是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並對雖然已經立案但因確實不符合起訴條件應當裁定駁回起訴的情形作了列舉性規定,包括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等十種情形。
受案范圍進一步擴大,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可訴行政行為的范圍,將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徵收徵用及補償決定、認為違法集資或攤派費用等違法履行義務行為、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行政行為、政府特許經營協議或土地房屋補償協議等情形納入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與原規定相比,行政相對人、行政行為利害關系人的權利救濟范圍更加廣泛。
明確跨區域管轄審案;為了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排除了地方保護主義和干擾問題,保障了行政審判依法獨立公正開展。
明確行政案當事人資格;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也就是說原告不僅包括認為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直接相對人,而且還包括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原告資格轉移後的權利義務承受人。行政案件有了簡易程序非法干擾審判將被制裁。為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新法增加了簡易程序,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以及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一審行政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立案之日起在45天內審結。
⑦ 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
修法就是要解決「民告官」的「難」
——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行政訴訟法修改答記者問
152票贊成、0票反對、5票棄權。11月1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這是行政訴訟法施行24年來進行的首次修改,修法過程始終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在隨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對修法的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行政訴訟法很重要的一個特殊性就在於它是保障『民告官』的法律。實施24年來,社會評價在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這『三難』問題上行政訴訟比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突出。修法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具體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說。
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將立案審查改為登記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在解決「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和引導百姓「信法不信訪」方面有哪些亮點?
「此次修法擴大了受案范圍。」信春鷹回答說,受案范圍有限是原來立案難的原因之一。由於范圍有限,公民想要找司法救濟,但到法院卻立不上案。修改後的法律不但擴大了受案范圍,還暢通了渠道。「如將立案審查制度改為登記立案制度,是我們按照四中全會決定的精神連夜修改,也是跟最高人民法院密切地配合,在解決立案難這個問題上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信春鷹說。
信春鷹還介紹說,針對審理難,新法完善了管轄制度,包括提級管轄、跨區域管轄、巡迴法庭等;針對執行難,新法增加了對行政機關負責人拒不執行的責任,嚴格到可以拘留。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光是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按法律規定落實外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角,就是作為原告的法人、公民和社會組織,在保障自身權利的同時一定要依法維權。」信春鷹強調。
跨區管轄寫入法律,設行政法院是誤傳
修法過程中,行政案件管轄制度的調整一直是焦點。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增加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特別指出,由於涉及體制問題,管轄制度的調整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很難有一個完全的時間表。但是有一點,最高人民法院將全力推進這項工作,盡早得到落實。
江必新還回應了近期有媒體報道的「上海將專設行政法院」一事,明確表示「這是一種誤傳」。
「我們沒有安排成立專門的行政法院這樣一種打算。」江必新說,「但是,有一個安排,就是利用原來鐵路法院的框架,把一部分行政案件,還有一部分與交通有關的刑事案件、與行政訴訟有關的民事案件,指定到原來的鐵路中級法院或者是基層法院來進行管轄,現在正處在試點階段。這個法院不屬於專門法院系列,又不是一個完全的普通法院,它的特點就是跨行政區劃的一個普通法院。」
行政機關要經得起「告」、配合「告」、減少「告」
作為行政訴訟的主體,行政機關如何保障法律的貫徹和實施?
對這個問題,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夏勇回答說,行政訴訟就是「民告官」,對各級行政機關來講,首先要經得起「告」,這要求各級行政機關要切實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此次修改擴大了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行政機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確保各類行政行為都能夠經受法律的檢驗。」夏勇說。
夏勇表示,行政機關還要配合「告」。這次修法在加重行政機關應訴法律責任方面有一些硬性的規定,如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等。這就要求行政機關更加積極地配合、支持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特別是行政機關內部要健全行政應訴的配套制度。
「對行政機關來講,更重要的是要從源頭上減少『告』。」夏勇說,打官司對老百姓來講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從根本上講,行政機關還是要通過進一步做好改革發展、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切實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真正讓老百姓滿意,從源頭上預防和消解行政爭議。
⑧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⑨ 行政訴訟為什麼這么難
正式班了。多少有點興奮。
八點我就進了行政庭辦公室,黃庭長確是不慌不忙,優哉游哉的喝茶、看新聞,不愧是庭長,如此之淡定。當然,我可沒閑著,「工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進了行政庭,自然該好好了解一下這里的具體事務,總不能像個白痴一樣。
通過談得知,該法院行政庭的訴訟案子極少,一年也就十來個左右,相比株洲其他基層法院而言,已經算多的了。事實
,不但株洲,整個湖南省甚至是全
行政訴訟,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民告官,但是,中
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民不與官斗」,既然惹不起,難道我還躲不起?如此一來,一旦惹
行政事件,平民大眾大多數要麼忍而不發,要麼消極迴避,這也就造就了行政訴訟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我
法制起步較晚,平民大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也不會想到用法律的手段來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時候都是「打落門牙往肚裡吞」,有苦說不出。
當然,隨著現在法制建設的迅速發展,公民的法律維權意識也在提高。在實習期間,確實見到了兩份行政訴訟的案卷,可悲的是,都以原告的撤訴而告終。為什麼會這樣呢?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道理大家都懂,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不是傻子,這個道理運用起來是駕輕就熟,絕對不會讓私權來挑戰公權的權威,即使讓你挑戰,也不該在這個時候。
那麼,縣法院的天平又該向那邊傾斜呢?是公權力還是私權利?因時間關系,我並未能旁聽審判,只能根據最終結果做出自己的主管推測。個
覺得,結果很明顯對行政機關有利。原因有二:其一,
面說過,公權力的權威不能受到挑戰,否則
威不在;其次,縣法院和行政機關都靠縣財政吃飯,大家抬不見低見,關系總不能太僵,這個就是我現在讓疼又無奈的「面子問題」。另外,行政案件或多或少的會受到縣政府的干預,基層法院很難真正的獨立起來。
依據以現狀,為解決行政訴訟難的狀況,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
平,至少能夠知道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呢,則應該改變行政作風,不能再佔山為王,擺出我是老大我怕誰的架勢,切切實實的為民服務,不能行政不作為,也不能行政
作為,把維護公權力的權威和保護私權利的利益完好的結合起來;至於基層法院,則應完善自己的系統,既不制
,也不受所制,真正的獨立起來,如此,才符合我
司法獨立的宗旨。同時,正義的天平不能傾斜,既不能傾向於行政機關,也不能傾向於公民個
,而是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准繩。至於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
的關系,用一句話古話來概括,最恰當不過:「君子之淡如」。
⑩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行政訴訟法》新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主要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的情形。《行政訴訟法》頒布施行以來,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范圍在相關單行法中不斷擴大,相關行政爭議也逐漸增多。為此,新《行政訴訟法》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財產合法權益免受侵害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社會權利的保護,如社會保障權、公平競爭權。
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對限制人身自由、房屋土地徵收補償、濫用行政權力、行政機關侵犯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等12種情形法院應受理,無論是在案件類型,還是在具體文字表述方面都對現行《行政訴訟法》有較大修改。
1.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把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拘留」改為「行政拘留」,「沒收財物」改為「沒收非法財物」,增加對「暫扣」「沒收違法所得」「警告」不服3種可起訴情形。
2.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增加對「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可起訴情形。
3.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七)項,刪去「法律規定的」5個字,增加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兩種可起訴情形。
4.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了針對行政許可的兩種可起訴情形: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
5.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六)項,增加「合法權益」4個字,強調行政相對人就行政機關履職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有合法的權利基礎。
6.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項,將「發給」改為「支付」,增加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兩種可起訴情形。
7.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八)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二)項,增加「合法權益」4個字,強調行政相對人就行政機關侵犯人身權、財產權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有合法的權利基礎。
8.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增加了第(四)項、第(五)項、第(八)項、第(九)項、第(十一)項,將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確權,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不依法履行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五、調整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新《行政訴訟法》把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分析:
對比上述條款可以看出,新《行政訴訟法》大大拓寬了中級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一)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刪除「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二)項改為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一)項,將受案范圍從省級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擴大至「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
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作為兜底條款。
以上是來自網路的部分看法和觀點,河北冀港律師事務所李增亮律師希望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如果有其他疑惑請直接聯系李增亮律師。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