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修改前行政訴訟法

修改前行政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10-31 11:43:44

㈠ 行政訴訟法哪裡修改了

法律分析: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㈡ 案件發生在法律法規修改前,立案在法律法規修改後行政案件,如何使用法律法規

實體法是法院對具實體問題的處置辦法,程序法是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組內織運用的原則,不涉及容具體問題。比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就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就是程序法。法不朔及既往,採用從舊從輕原則。在新法修改之前的違法行為,而在新法實施之後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如果舊的法律處罰較輕,採用舊的法律,新法處罰較輕,則採用新法。如果處罰沒有太大改變,則採用舊法。比如之前做出的行為,當時不是違法的,新法修訂後是違法行為,那就不能認定是違法行為,如果當時是違法的,而修訂之後不違法,那也不能認定是違法行為。

㈢ 行政訴訟法有幾次修改

1、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2014年11月1日表決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國家主席簽署第1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
2、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㈣ 行政訴訟法修改時間

法律分析: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㈤ 行政訴訟法修改內容

法律分析: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㈥ 2019年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亮點與不足

編者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法》逐漸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和缺陷,盡管我國目前《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思想和理念還在,不過其中很多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政治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和修改。本文從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表決的方式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提案,這也是行政訴訟法實施多年來首次的修改,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其不僅能夠對當前的百姓同公僕之間的關系進行改變,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也有助於國家機構機制的重建,進而也表明了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一、行政訴訟法的不足與完善

(一)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看,當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利用列舉的方法來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科學。雖然法律可以羅列無數能夠進行受理的法律案件,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紕漏,所以該手段對於受理案件的范圍而言,非常的明確;其次一些基本權利無法被行政訴訟進行有效的保障。當前的受案范圍中,其並沒有把憲法同行政訴訟法所必須保障的權利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進而使得權利保護不力的情形。這對於司法機關而言,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受理案件中會不斷的額外增設法律障礙,同時也讓行政機關找到了逃避司法監督的環境和方法。因為《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的規定方面存在著相關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迫切需要進行修改和健全。

2.修改了受案范圍,將受案范圍擴大。

這次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以及攤派費用的等其他相關的行政行為歸入了受案范圍。另外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發展趨勢,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其中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進而確保了普通大眾的切身權益。

(二)行政訴訟法的管轄制度

1.行政訴訟法管轄的現行規定和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訴訟法》中,其涵蓋的管轄制度囊括了非常多的類別,譬如地域管轄以及其他相關的管轄類別,具體來分析,大致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當事人在進行訴訟過程中,以及法院行使審判權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很難被解決;其次是較多的延續使用了《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管轄的具體內容。在行政訴訟制度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一規定不僅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而且發揮了當時應有的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它開始逐漸顯露出與現實的不符合性和不適應性。因此管轄制度必須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入手,全面的考量;再其次司法地方化現象逐漸偏激化。眾所周知,因為管轄原則其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法院嚴明的審判做保障,其僅僅只是實現官員相互之間的勾結而確立的。最嚴重的是出現了司法地方化,因為行政機關的審判受到了地方政府、人大、黨委的非法干預和其他阻礙,這不單單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到行政案件的審判公正性,同時其他相關的群體的合法利益也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這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的規定進行改革和完善是相當有必要的。

2.建議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基本內容

首先能夠進行跨區域管轄。在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之後,高級人民法院就能夠按照審判工作過程的具體情況,來明確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的行政案件。行政審判所面臨的難題就是關於行政的干預。由於一些基層法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受到了地方和行政機關的制約,所以導致了一些案子判不好和判不來。本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可以說,極大的降低了法院的地方化缺陷對於公正審理的負面干擾;其次行政機關不能越權,影響或者干擾到法院立案以及其他方面的類似條款。盡管這沒有較強的限制性,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也表現了在新修訂的行政訴訟中,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吶喊。如果想要該條款成為現實的話,那麼必須著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期能夠更好的將權利落實。

(三)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規定

1.現行的起訴期限規定存在的弊端和不利

一般來說,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機制具有下面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對於行政效率的需求進行了不必要的考量,同時時間非常簡短;其次規則內容含糊不清,在《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起訴期限的條款的規定非常少,因此其並沒有充分的考量到其他一些繁雜和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必須明確多長的時間,確定何種起訴期限最為合適等等其他類似的問題;再其次是法律規則相互之間的內容存在矛盾,具體來說,涵蓋了起算點沖突,不同的期限規則所表現的期限含義,以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出現內在矛盾等內容;最後法律基本機制的不完善,譬如在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具體的明確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等其他一些相關情況。

2.完善行政訴訟期限的建議

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起訴期限應當延長到六個月。並且直接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修改和完善之後的行政訴訟法,其不但加長了公民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從之前的三個月加長到了六個月,另外對於這些情形,也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其能夠在很大程度為原告進行提起訴訟,爭取了時間;其次能夠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起訴。同時在具體的起訴過程中,必須向法院遞交起訴狀,如果在撰寫起訴狀存在阻礙的話,那麼才能夠進行口頭起訴。這一規定不僅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也豐富了起訴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比較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該手段在具體的 實踐 過程中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採取口頭還是書面的形式,起訴都應該滿足相關的法定條件,譬如存在法定的事實等相關內容;最後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於一些滿足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案件,必須進行登記立案。如果很難及時進行審判的,必須接收起訴狀,同時進行書面的證明,七日之內決定應不應該立案。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於原告起訴的阻礙的期限。之前立案絕大多數都是進行實體審查,不過之後法院在進行立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量原告的起訴有沒有滿足形式要件要求,以此作為依據。新修改的內容同時也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解釋明白,再給予相應的指導。雖然這會給法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權益保障。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其他亮點

(一)行政首長應當出庭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員應該出庭進行應訴。假如無法進行出庭,那麼應該安排行政機關其他想關聯的工作人員進行應訴。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後,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的情形,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老百姓的權利。盡管不管行政機關安排誰去法院進行應訴,這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不過利用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模式,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官民沖突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加快案件的處理速度和效果。

(二)對於不執行的,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一般對於一些行政機關拒絕執行裁定等具體判決的情況,法律還額外添加了這樣一條規定,對於一些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行政負責以及相關聯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拘留。應該可以說,該項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執行效果,盡管存在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不過其拘留對於某些人員而言,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威懾力。

(三)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通常情況下,對於歷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之前的行政行為的,這在某種程度表明,進行之前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以及復議機關屬於共同被告;對於復議機關更改之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屬於被告。不過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復議機關為了逃避這種情況,出現了較多的維持之前行政行為的情況,這就使得行政復議機制沒有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這一修改不僅有利於改變行政機關公信力的下降幅度,也有利於讓行政權力逐漸明朗化,實現官民一家親。

(四)明確提出了要解決行政爭議這個問題

目前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其中在立法目標中額外添加了處理修改行政爭議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存在以下幾種作用:譬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處理行政爭議等相關的內容。之前人們只不過都是注重了行政訴訟的監督以及救濟作用,卻忽略其處理糾紛的作用。因此將處理爭議納入到行政訴訟目標,這是對行政訴訟特點以及作用進行科學認知的效果,同時也為擴寬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重點的介紹。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最終實現行政糾紛解決從信訪機制向司法程序機制的戰略性轉移,是我國依法治國道路上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化進程中書寫新的篇章。

㈦ 新舊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舊《行政訴訟法》使用的是「鑒定結論」的概念,此次修法改為「鑒定意見」。因為鑒定機構所出具的證據在性質上並非終局性的「結論」,而只是該機構的「意見」,這種「意見」是可以被其他證據推翻的。.可見,新法修改後的表述更為精準。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什麼時間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於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專過。

根據2014年11月屬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修改前行政訴訟法擴展閱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㈨ 最高院行政訴訟法解釋

導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七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第八條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第九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參照民事法律規范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是否合法,在適用行政法律規范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十五條 原告主張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違法,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協議有效、判決被告繼續履行協議,並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被告無法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的,判決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賠償。

原告請求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理由成立的,判決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並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處理。

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納標准;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適用行政案件交納標准。

第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准許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決定,並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其他渠道主張權利:

(一)法律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的;

(二)違反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規定或者協議管轄約定的;

(三)已經申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不宜一並審理的民事爭議。

對不予准許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的相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在調解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不能作為審查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應當分別裁判。當事人僅對行政裁判或者民事裁判提出上訴的,未上訴的裁判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將全部案卷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行政審判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未上訴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查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第二十一條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第二十二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二十三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者檢察建議: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法院基於抗訴或者檢察建議作出再審判決、裁定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㈩ 行政訴訟法修改內容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內容如下: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熱點內容
勞動法里月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16 21:54:23 瀏覽:898
環保的規章制度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1:43:31 瀏覽:32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