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美國環境執法中的行政法官

美國環境執法中的行政法官

發布時間: 2022-11-03 16:50:25

A. 美國的政府的職務高低排名

1、美國總統

2、副總統和參議院主席(Vice President and President of the Senate)

3、眾議院議長(Speake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4、參議院臨時主席(President pro tempore of the Senate)

5、國務卿(Secretary ofState)

6、財政部長(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7、國防部長(Secretary of Defense)

8、總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

9、內政部長(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10、農業部長(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11、商務部長(Secretary of Commerce)

12、勞工部長(Secretary of Labor)

(1)美國環境執法中的行政法官擴展閱讀

美國軍銜制度具體情況如下:

一、軍官軍銜

1、榮譽銜級

美利堅合眾國特級上將(六星上將)、海軍特級上將、陸軍特級上將

2、將官銜級

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3、校官銜級

上校、中校、少校

4、尉官銜級

上尉、中尉、少尉

二、准尉軍銜

五級准尉、四級准尉、三級准尉、二級准尉、一級准尉

三、士兵軍銜

1、士官銜級

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2、士兵銜級

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B.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管理機構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EPA總部現有管理機構:
行政和人力資源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Administration and Resources)
空氣和輻射辦公室(Office of Air and Radiation)
環境執法辦公室(Office of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Assurance)
環境信息辦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環境司法辦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財務主管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科學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環境巡查辦公室(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國際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污染、殺蟲劑和有毒物質辦公室(Office of Prevention, Pesticides, and Toxic Substances)
研究和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固體廢棄物和應急反應辦公室(Office of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水辦公室(Office of Water)
EPA現有10個區域分局,各分局管轄范圍如下:
第一分局:負責康涅狄格州、緬因州、馬薩諸塞州、新罕布希爾、羅得島和佛蒙特州,辦公室設在波士頓。
第二分局:負責新澤西州、紐約州、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辦公室設在紐約。
第三分局:負責特拉華州、馬里蘭州、賓夕法尼亞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辦公室設在費城。
第四分局:負責亞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和田納西州,辦公室設在亞特蘭大。
第五分局:負責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俄亥俄州和威斯康星州,辦公室設在芝加哥。
第六分局:負責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得克薩斯州,辦公室設在達拉斯。
第七分局:負責艾奧瓦州、堪薩斯州、密蘇里州和內布拉斯加州,辦公室設在堪薩斯城。
第八分局:負責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辦公室設在丹佛。
第九分局:負責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以及內華達和薩摩亞,辦公室設在舊金山。
第十分局:負責阿拉斯加州、愛達荷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辦公室設在西雅圖。
雖然美國環保局的機構遍布各州,但是每個州都設有自己的環境管理機構,不隸屬於聯邦環保局,但是接受美國環保局區域辦公室的監督檢查。除非聯邦法律有明文規定,州環保局才與聯邦環保局合作。各個州的環境管理機構向州政府負責,依照州的法律獨立履行職責,管理機構人員由各個州自行決定,負責人、預算與聯邦的機制相似,由州長提名、州議會審核批准生效。各個州的環境管理機構在執行環境政策過程中出現的沖突,由地方法院裁決。

C. 美國行政監察制度行成的背景

沒有特別整理過,有以下分制度的形成,僅供參考: 美國的行政監督系統,包括議會監督、政府內部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等。美國沒有建立統一的行政監察系統,行政監察的任務被分散在各個部門分別執行,其中並沒有設立專門負責行政效能監察的機構。在美國效能監察和廉政監察基本是並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潔的政府」。美國重視政府效能的評估和公務員績效的考核,並且已經形成套完整的評估體系。美國對行政效能的監察,雖然沒有專門機構負責,但是在實踐中卻稱得上是「多管齊下」,政府績效法案制度、行政公開制度、預算監督制度、道德規范制度和輿論監督制度,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監察制度體系。公職人員受到議會、法院、民眾和輿論各方面強有力的監督,因而官僚主義和低效率等情況較少,工作效率較高。 1、政府績效法案制度 美國《1993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指出「聯邦項目中的浪費與無效破壞了美國人民對於政府的信心,也削弱了聯邦政府充分滿足重要公共需求的能力。由於缺乏充分的項目目標可操作性和關於項目績效的信息,聯邦管理者已嚴重無力於提高項目的效率和效力。對項目績效與結果的不充分關注,嚴重障礙了國會的政策制定、支出決定和項目審定。」為了提高政府機關的績效,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向行政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和國會提交戰略規劃,包括下列內容:1、該機構的主要職責2、該機構的總目標與分目標3、對操作過程、操作技巧與技術以及為滿足達成目標所需要的人力、資金、信息和其他資源等作出說明4、對關鍵因素作出申述5、項目評估的說明。戰略規劃對於提高政府的工作績效意義重大,為政府機構制定了為期5年的行動指南。另外所有政府機構,還必須每年年初制定更加具體和操作性更強的年度績效計劃,年終必須上年度報績效報告。《1993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作為推動政府再造的綱領性文件,為提高政府績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行政公開制度和聽證制度 美國國會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陽光法案》,是美國行政公開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它規定政府必須向公眾公開決策的過程以及相關的文件。行政公開制度有助於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於公民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官僚主義。聽證制度是現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是行政民主化的產物。美國是行政聽證制度規定最完善、使用最多的國家。美國的聽證制度適用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包括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效能的聽證。美國《聯邦行政聽程序法》規定,聽證主持人稱為「行政法官」,行政機關無權自任命行政法官,行政法官在主持聽證過程中,有「主持宣誓、記錄證言或授權記錄證言、掌握聽證的進程、依法做出決定和建議決定」等九項權力,有力保障了行政聽證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關於行政聽證的參加人范圍方面,只要不影響公共事務有條不紊地進行,任何有利害關系的人都有權參加聽證。完善的聽證制度,保證了民眾對政府的監督,使得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從而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3、財政預算監督制度 在美國,對行政成本進行監督是由行政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負責的,它雖不直接掌管財政資金,但它掌握了關鍵的財政預算程序和環節;只有得到該辦公室的認可,財政部才可以給各部門撥款;它雖無直接的決策權,但它是總統的重要參謀,是總統協調和控制政府各部門的得力助手,是總統與國會聯系的合法渠道,對推動整個政府的行政管理發揮著其他機構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美國政府的行政成本效能監察是與行政預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其主要任務是協調、控制、監督整個政府機關的行政支出和行政行為: 1. 協助政府編制年度預算; 2. 對各部門、各機構的管理政策及其實施效果進行審評; 3. 對各部門提出的預算及資金使用方向是否符合政府的施政綱領進行監察; 4. 對政府部門的各項開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進行監察。以上的預算和開支均包括人頭費的開支。這樣,一方面,其人員編制受到聯邦預算的嚴格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整個預算不成問題,也不能隨意擴大人頭費開支, 因為精簡人員是歷任總統的一貫要求, 否則可被視為不符合總統的政治目的而否決。 4、道德監督制度 美國在加強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的同時,還注重從道德上教育政府公務員,樹立公共利益的意識,從而從內在的提高政府公務員的行政效率。美國聯邦政府道德規范局,是1978年根據《政府道德法》而設立的獨立機構,直接向總統負責,地位比較獨立,它是美國政府道德管理制度化的產物,標志著美國道德監督機制的強化。美國聯邦政府的道德規范項目往往更多依賴於預防,如制定官員的行為規范和實行財產公開制度,較少依賴於執法行動。政府每個機構中被任命的道德規范官員必須通過審核已公開的財產情況報告、進行道德規范教育和培訓、向雇員提供有關道德規范問題的建議和咨詢,以及監督同道德規范政策有關的行政手段和獎懲措施。 5、輿論監督制度 輿論監督在行政監察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遏制公職人員腐敗和官僚主義方面意義重大。在新聞自由方面,美國有一條法則:除非能證明媒體存在著實際的惡意,否則對公職人員的報道即使不準確,也免受司法追究。新聞自由的力量很大,對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要詳加報道,讓人民充分享有知情權。通過自主的新聞報道、轉播、調查、評論等,美國的各級官員都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新聞自由保障了民眾對政府監督的權利,使得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的低效率行政行為,很容易被曝光,迫使政府機關努力提高自身行政效能。

D. 美國行政法中行政法官是什麼意思

美國行政法中行政法官的意思是一種職位。

行政法法官的權力、職責都由聯邦行政程序法界定,但使用行政法法官的行政機關,其授權法和程序規則也可以對行政法法官的權力、職責做出專門規定。

這是在建立這種制度時即在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被稱為聽證官(Hearing Examiners)後改稱為行政法法官(Administrative
Law Judges,簡稱為ALJs)。由於聯邦行政程序法適用於聯邦行政機關,所以聯邦行政法法官是聯邦行政機構系統內的聽證官員。

E. 美國司法部長和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誰才是真正的美國司法機構的老大

美國司法機構領袖是美國大法官,美國司法部長雖然名字中有司法兩個字,實際屬於行政部門,不屬於司法部門。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司法部長行使的是行政權,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屬於行政機構里而不是司法機構。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

(5)美國環境執法中的行政法官擴展閱讀:

美國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

現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約翰·羅伯茨,他由喬治·沃克·布希總統任命,2005年9月29日獲美國參議院通過。

美國司法部長:

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美國司法部長在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名第七。美國司法部長是在美國總統上任後提名,由美國參議院批准產生。總統有權隨時解除司法部長的職務。

F. 美國政體中立法、行政、司法部門分別是什麼

美國憲法規定:

立法權屬於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合眾國國會。

行政權屬於美國總統回;

司法權屬於最高法答院及國會隨時制定與設立的下級法院。


根據三種權力相互制衡的原則,美國憲法還規定:

  1. 國會有權要求總統條陳政策以備審議,批准總統對外締結的條約,建議和批准總統對其所屬行政官員的任命,通過彈劾案撤換總統,有權建議和批准總統對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懲治叛國罪,彈劾審判最高法院法官;
  2. 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擁有有限的否決權,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總統還擁有特赦權、對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權;
  3. 最高法院法官在總統因彈劾案受審時擔任審判庭主席。此外,根據慣例,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法律,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無效。實行總統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採用這種形式。

G.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有何特點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的特點有:

法官是中立的,既不偏頗政府,也不能偏頗人民。因此一個真正中立的法官除了獨立於政府之外,還應獨立於輿論及民意,只忠實與法律(有一法官為了防止其對某件案件的裁決受輿論先入為主的影響而終身不看報紙)。

這是一個職業分工的問題,雖然美國是傳統的民主政府,但法國人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提及國民主的缺陷(多數人的暴政),民主政治的本質,在於多數對政府的統治是絕對的,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但相對於一般不懂法律的民眾而言,法官更加熟悉法律程序、法律規則,民眾會被蒙蔽,所以眾意不可靠,實際上這是一個職業分工問題,就像法官不能夠去當足球裁判一樣,因為足球的規則法官不懂,在訴訟過程中也一樣,民眾不可能象法官那樣懂法,因此民眾作為旁觀者在案件審理中不一定是被蒙蔽而認識錯誤,而常常是由於觀念的非職業性帶來的對法律事務的陌生,使得他們無法對案件作出法律上正確的判斷。美國人賦予法學家的權威和任其對政府施加的影響,是美國今天防止民主偏離正軌的最堅強壁壘。全國的多數,盡管其激情動人,其倡議振奮人心,也無法在全國各地以同樣方法在同一時間使全體公民服從它的意旨。法官通過對裁決法律不符合憲法(司法審查權)來達到防止民主暴政的目的。

3.高薪制

即薪水不能被裁減,這可以杜絕政府(通過國會)做一些小動作(如通過削減薪酬,使法官識趣,使判決符合政府意願)來間接控製法官。

H. 美國聯邦執法官是從事什麼任務的

美國聯邦執抄法官基於犯罪嫌疑人的合作訂立的不起訴協議的效力范圍、批准程序。

從檢察官角度講,基於對方的合作而做的不起訴不是無條件、絕對的,檢察官基於對方提供的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劃定承諾不起訴的范圍,這樣做旨在鼓勵犯罪嫌疑人更好的與控方合作。

對於特殊案件和特殊人群的案件,不起訴需要聯邦司法部助理總檢察長批准;案件事實涉及其他司法區的,同意不起訴的檢察官還要徵求其他司法區檢察機關意見。

(8)美國環境執法中的行政法官擴展閱讀

檢察官在被告人被陪審團定罪後有參與量刑程序的權力,包括與緩刑服務處一同准備並向法庭和辯方提交、披露量刑調查報告,參與量刑辯論,大部分案件都需要做這種社會調查報告。

在量刑中,檢察官還可以向法庭提出量刑建議,在通過辯訴交易解決的案件中涉及量刑協議的更是必須提出明確的量刑意見。

I. 論中美行政制度的異同

由於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法律制度,因而兩國有關行政決定執行的概念有很大差異。在中國,行政決定的執行有兩種含義:一種較寬,包括監督;違法行為的調查;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以及行政強制執行。另一種較窄,僅指行政強制執行,即政府採取措施迫使不履行義務的相對人履行義務。在美國,行政決定的執行涉及對行政機構規則或命令履行的監督與調查,以及解決履行爭議的非正式裁決或正式的行政與司法程序。

在美國的行政法領域,當履行行政規則或決定有爭議時,行政機構具有最初的執行權。行政執行的法律包括那些被認為是執行前活動的法律──即規范監督行政決定履行,提交表格和報告,檢查和調查,以及和這些活動相聯系的強製程序(傳票)的法律;行政執行的法律也包括行政機構為確保行政規則或決定履行而採用的程序規范──非正式的解決程序和協定,請願程序,在行政機構內進行的聽證和上訴以及行政機構可能給予的制裁;最後,行政執行的法律還包含了規范民事或刑事法庭以及對不履行行政規則或命令而予以司法制裁的法律。在後兩部分行政執行法律中,隱含著一系列的問題,涉及行政機構的執行權在何處終止,法院的執行權從何處開始。在行政執行的許多方面,行政機構的權力與法院的權力有相當程度的交叉。

在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概念通常被定義為: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機關依法所作行政決定中所規定的義務,有關國家機關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的狀態(3)。

與美國的行政執行相比,這一概念較窄,它是法律執行的最後一個階段,而不包含執行的其他階段,如調查、協調和行政處罰等。

中國已經開始依法治國的巨大變革。法律改革的實質內容之一是規范政府,這也是行政法的主要內容所在。雖然行政法改革自身有許多內容,並且改革尚處在建立完備的行政程序法和規范行政的其他法律的早期階段,但中國行政法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如何建立一種行政秩序來確保行政決定的執行。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體系和機制仍然零散和不完整。對行政執行沒有系統的做法,也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規則和程序來規范各類行政決定的執行。由於美國的行政法較為發達,並且在行政執行方面行政機構和法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因此,對中美行政執行制度進行比較,吸收各自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

(一)中國行政執行概述

中國目前的行政執行制度是在近20年中逐步形成的。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法治觀念的確立以及法律的制定成為改革的中心目標。隨著法治觀念的普及,尤其是法律的不斷制定,行政執行制度和程序的缺乏已成為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的確,法律不能得到忠實的執行已成為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

目前,行政執行,尤其是行政強制執行狀況可歸納如下:

1.行政決定的執行

一般來說,在中國行政決定的執行包含三個階段:行政監督、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執行。行政執行的第一階段是行政監督。在這一階段,行政機關對受規范的相對人的活動進行一般檢查。如果行政機關從有關的信息中得知某相對人違法,將進行具體的調查。如果調查結果顯示違法確實發生,則進入行政處罰階段。(4)行政處罰的主要目的在於對違法的當事人予以制裁。行政處罰既可以制裁違法者,也可以遏制違法。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是行政強制執行,目標在於確保法定義務的完全履行。與行政處罰相比,行政強制執行主要關注法定義務的履行,而不是對違法者予以制裁。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行政強制執行通常是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但有時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處罰也可同時進行。

2.行政強制執行立法

在中國,目前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法律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這部分規定比較具體,並直接服務於實際需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37條的規定。(5)另一部分行政強制執行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這些規定比較抽象,可適用於一般需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7)。總的來說,雖然法律規定了行政強制執行,但已有的規定並沒有達到改革的目標。有些規定非常原則,難於執行。此外,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包含在現行的規定中,如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

3.行政強制執行的中國模式

概括地說,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模式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為原則,以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為補充」(8)。因此,人民法院是行政強制執行的主要主體,大多數行政強制執行權被賦予人民法院,一小部分被賦予行政機關。在實踐中,這一模式運作不理想,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人民法院進行強制執行的范圍和程序不明確,行政強制執行的手段不充分,人民法院對行政強制執行的任務缺乏充分的認識和准備(9)。

4.行政強制執行的案件情況

近年來,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案件迅速增長,尤其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統計數據指出,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數已超過當年相對人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件數。人民法院面臨許多壓力,行政機關也常常為其行政決定得不到法院的及時執行而頭疼。

5.中國行政強制執行面臨的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著手建立一套完備的行政強制執行制度。對中國來說,行政強制執行機制應建立在公正和效率的基礎上,並努力在公正和效率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

為此,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考慮:第一,哪些國家機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第二,哪些國家機關可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第三,行政執行包含哪些內容?第四,行政強制執行應當遵循哪些程序?(10)

(二)美國行政執行概述

對美國行政執行的簡短概述需要從美國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徵開始。首先,美國的體制是聯邦制。這里我們將主要描述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原理。同時要理解的是除了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制度外,50個州以及許多地方政府各有自己的行政執行制度。美國聯邦憲法的最高效力條款(11)使得在聯邦、州以及地方的行政執行規則相沖突時,聯邦法律具有最高效力,並且國家立法機關可以並經常就某些行政領域制定統一的行政執行要求。然而,通常是各州和比較大的地方政府建立他的自己的行政執行制度,作為聯邦行政執行的補充。此外,在某些行政領域,尤其是在健康和安全領域,行政執行權為聯邦和州政府所共享。最後,有一些行政領域,如土地使用規則,其執行責任完全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擔。

第二,權力分離原則使得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機制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國家,包括大陸法系國家。與議會制以及世界其他的憲政模式不同,美國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離在行政執行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美國,政府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實踐上都區別於總統。總統除了任命國會所設置的機構的官員以及要求這些官員以書面形式匯報在其責任范圍內的事務外,行政行為的法律責任不受總統的直接影響。[10]相反,總統被賦予行政權並「負責」法律的「忠實履行」(12)。雖然行政官員,包括總統在內,在行政管理中有相當的影響,但權力分立確保行政機構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總統的意願。同時,一系列的外部控制可以確保行政機構自身不侵犯三權分立原則。由於行政機構經常同時具有國家政府的三種職能──制定規則;執行規則;裁決有關這些規則的爭議──因此,要使行政機構在制定和執行規則時遵循有關的法律規定,以及有對行政機構決定可進行司法復審的機制的存在以提供法律控制,從而保證三權分立原則不被侵犯。

從某種程度上說,行政執行是政府的基本使命。影響公民行為的政府權力很大程度來源於政府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以確保政府規則的履行。因此,在實質上,政府的每一項職能都包含了行政執行。行政執行的手段包括罰款、監禁、禁止令、中止和終結令、福利的中止和許可的撤銷等。行政執行的方法和程序有相當的差別,例如,取決於所履行的刑事職能,福利的管理,許可或規范項目。

因此,行政執行的內容隨著政府職能的不同而變化。由於美國行政執行的原型被稱為「命令和控制」規則,並且這一模式典型包含了美國行政執行的許多共同特徵,因此,本文將用命令與控制項目模式作為行政執行的一個範例。

在美國,行政執行活動傳統上被認為包含監督和調查階段,以及對違法的指控。因此,行政執行包含了要求提交報告和審計,監督、檢查和搜查,以及採取措施指控、制裁違法者和對行政執行決定進行司法復審。一般來說,行政執行是由制定被執行的規則和決定的行政機構來發動,而不是由專門的執行機構或法院來發動。此外,行政機構發動執行正日益被這樣一種趨勢取代,即在沒有司法官員干預的情況下,由行政機構和當事人談判,協商解決條款和條件,以保證行政規則和決定的執行。

在執行前,行政機構通常有幾種執行選擇。最基本的問題是行政機構要決定是否執行它自己的規則和決定。通常,行政機構被賦予自由裁量權來決定是否執行。僅在極少的情況下,如果行政機構放棄執行它的規則或命令,則當事人以外的人可以依法通過法院要求行政執行。因此,行政執行的決定要仔細考慮。一旦一個行政機構決定採取行政執行,可有幾種選擇,包括是否發動行政機構自己的行政執行程序,或通過法院的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來尋求執行。此外,行政機構還有權同時發動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和司法執行程序,(13)如果在行政機構執行的同時發動訴訟,那麼這種訴訟很可能是一個刑事指控。這是因為民事訴訟所能提供的救濟很可能相同或類似於行政機構執行自身提供的補救。行政機構可以制定政策來決定執行的選擇,例如建議哪種選擇──行政機構自己的執行,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適合於哪些具體的情況。

一個典型的行政機構自執行案要經過三個左右的執行階段。第一,行政機構將收集信息,了解違反行政規則或決定的行為是否發生。這些信息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動提交的表格或報告,或通過自我監督程序,或可能是行政機構檢查的結果。第二,如果發現違法,行政機構將把案件帶入執行階段。這一階段涉及聽證前的程序,包括雙方交換意見和材料以及聽證前的解決會議。最後,如果違法者沒有解決它與行政機構的爭議,某些正式的行政

裁決程序將會啟動,接著可能是行政機構執行決定的司法復審。這樣,行政執行情況的巨大差異以及違法程度的不同趨向使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成為一種公開的和相對的不正式的程序,這種程序鼓勵爭議雙方盡力採取非正式協調解決問題。如果不履行爭議協調解決不成,正式執行程序將會啟動。受影響當事人經過的執行階段越多,正式程序或辯論性程序啟動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美國行政執行初始階段,涉及信息的獲取,即行政機構的規則和決定是否得到履行。由於沒有這些信息,行政機構無法完成它的任務,因此賦予了行政機構一系列收集信息的手段。廣泛地說,行政機構可以通過行政檢查、搜查、扣押、傳票和提交表格和報告來獲取信息。在整體上,行政執行的調查階段沒有為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所覆蓋,(14)但可以為其他法律授權。因此,調查權並不包含在行政機構的一般權力之中。調查權一被授予,調查的安排和手段通常適用於非正式的和簡易程序。

在美國,雖然檢查是行政機構最廣泛可見的調查手段,它也可能在沒有聽證的情況下,作為行政機構原始決定的基礎。例如,農產品可以根據檢查人員對有關產品的檢查而進行分等和分類。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認可這類程序,在這類程序中,行政機構的決定僅建立在檢查的基礎上,而排除通常的裁決式聽證的要求。(15)

為執行目的而進行的檢查或搜查必須由法律授權,行政機構通常可獲得這種授權。在調查階段中,調查手段的運用既可作為發現不履行行政規則和決定行為的手段,又可確保當事人的履行。尤其當檢查被用來決定當事人不履行行政規則或決定時,美國憲法(16)要求行政機構在進入受規范的公司進行檢查前,要事先得到司法批准。雖然最高法院最初認為憲法第4條修正案不適用於行政搜查,因為這種搜查的目的不是為了發現刑事犯罪活動,(17)但是後來法院改變了觀點,認為第4條修正案和它的搜查令要求應用於居所和商業場所行政搜查。(18)然而,與刑法執行中要求在簽發搜查證以前要有個人違法嫌疑相反,法院決定可以因為中立的原因而簽發行政搜查令,例如,自上次檢查以來隔一段時期的再檢查,或者是隨機檢查(19)。

在本世紀70年代,法院也開始認可對普通規范的企業的行政搜查,行政搜查令是不必需的。雖然關於什麼樣的工業可以被定性為受「普通」地、「程度較高」地、「密切」地規范尚有爭議,但許多長期被規范的工業,如酒精、鞭炮,以及近代服從於全面規范的工業均受制於這一規則,(20)在這種情況下,法院要求檢查或搜查要服務於重要的政府利益,並且要依法在搜查前通知受影響的當事人。(21)這樣,檢查的可預先性取代了搜查令。

通常,行政機構也被授權來要求選民提供表格和報告。這樣,行政機構可以依法或依據依法所制定的規則來要求在其管轄范圍內的當事人定期提交報告,或保持紀錄並在行政機構要求時提供。一般來說,如果受影響的當事人不能提供這種報告或表格,他會受到罰款或其他制裁。唯有當在報告中所要獲取的信息專用於對當事人的刑事指控時,美國憲法認可不提交該類報告是一種特權。(22)但聯邦行政機構在採用要求報告手段前,必須尋求總統行政與預算辦公室的批准。根據1980年的《公文減輕法》,(23)行政與預算辦公室被授權或者要求尋求報告的行政機構與其他行政機構協調其報告要求,或者認為行政機構的提議「對行政機構職能的履行,包括該信息是否有實踐功用是不必要的。」(24)

在調查中,行政機構通常可以採用強製程序,或傳票來支持一個在行政聽證過程中的調查。傳票或者要求當事人出庭作證;或者提交材料,一般為書面材料。在某些情況下,受影響的當事人可能有動力來提供所要求的信息。例如當申請許可或其他政府福利時,當事人必須提供信息以作為獲得許可或福利的條件。然而,如果當事人拒絕服從調查傳票,行政機構通常要求尋求司法執行。法院會維持行政機構依法定授權所採取的行為。法院也會決定調查的主體與法定目的是否相關,行政機構的要求是否太模糊或麻煩,以及要求提供的信息是否受法律保護。(25)由於受影響的當事人可以對法院執行行政機構傳票的決定提起上訴,這種類型的司法程序可能會延遲正在進行的行政機構的執行。

最後,自我監督和自我審計也給行政機構提供了履行其決定的有關情況。從受規范公司的角度來看,自我審計對公司有益。對公司來說,對行政規則履行的自我監督比面對或保護自己免受行政或司法執行的代價要低。同時,自我監督可使受規范的公司來預測其是否達到了它所受制的規范項目的目標。免於行政機構執行的最好保障是避免違法。只要公司對其守法情況了如指掌,做到這一點並不難。為了有效地自我監督,受規范的公司必須有一套機制來建立和保持常規記錄或者對行政規則的履行情況進行復審。此外,公司必須訓練有關人員來負責監督履行。最後,一個成功的自我審計政策應該包括如何改正在審計中發現的錯誤的有關規定。

二、中美行政執行觀點比較考定

雖然獨立委員會,以及行政機構,必須服從公文減輕法,但是如果委員會採用公開投票的方式,他可以對行政和預算管理局的不批准行為表示反對。

在簡單回顧了兩國的行政執行制度與現狀後,下面將從幾個方面來比較中美行政執行的經驗,以服務於中國的改革需要。

(一)哪些國家機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

在美國,具體的行政機構設置法通常規定了行政執行的內容和手段。聯邦行政程序法沒有直接涉及執行問題,但規定「除非法律授權,行政機構不得簽發、制定調查命令,並予以執行。」(26)這樣,在美國,與執行程序和制裁一樣,調查必須有法律授權。聯邦行政程序法沒有規定行政執行權。這種狀況的形成很大程度是源於行政執行活動比較寬泛,在不同情況下,所要求的執行政策、策略和手段不同,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新的行政執行制度是在本世紀70年代後在大多數規范項目中實質確立的,遠在聯邦行政程序法頒布之後。

此外在美國,實際的行政執行體制可能是立法與行政機構規則相結合的產物。通常,行政機構)設置法只廣泛設定行政機構執行的長遠目標和具體目標,而具體執行的內容及程序則由行政機構來制定。

在中國,目前法律沒有規定哪些國家機關可以設定行政強制執行。一種較流行的觀點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應由法律設定,特別情況除外。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同樣按照這一觀點,部委規章和省、自治區及直轄市政府規章也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27)這種觀點的基礎是行政強制執行是法律執行的最後階段,其潛在的制裁十分嚴厲。行政強制執行可能會導致對相對人的傷害,因此,行政強制執行的規定需慎重考慮。

毫無疑問,這一觀點有其合理性。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設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權力也應賦予地方當局。由於地方性法規覆蓋大量地方事務,地方當局同樣需要強制執行。在這一方面,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此外,無論行政強制執行權如何分配,行政法規應當經法律授權後才能制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手段和程序。

將美國與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加以比較,可以看出以下區別:第一,在美國存在兩套設置系統,聯邦和州都可以設置行政強制執行,這是由美國的聯邦體制所決定的。而在中國,僅存在統一的設置體系。第二,在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都可以在他們自己的立法中設定行政強制執行,但在中國,僅中央和省一級地方政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而且主要屬於中央政府。第三,在美國,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權被賦予各級立法機關。除非法律授權,行政機構不得自行強制執行,而在中國,除法律設定強制執行外,行政法規也在設定行政強制執行。

(二)哪些國家機關實施行政執行?

在美國,行政機構決定的執行首先是行政機構的責任。根據行政機構設置法,行政機構可以有幾種執行選擇,包括在法院發動民事或刑事程序。然而,行政執行的決定最初由行政機構官員作出,而不是由法官或其他政府官員作出。

關於實施行政執行的主體制度,中國和美國在某些方面相同,而在另一些方面不同。相同的是行政機構和法院都有權力來執行行政決定,並且行政機構有多種執行選擇。其區別在於,首先,在美國,行政機構可以發動行政程序來實施行政執行,但當當事人不服從行政機構的執行命令時,行政機構無權強迫當事人服從。相反,行政機構必須起訴和尋求司法執行。法院是強制執行的最後主體。但在中國,雖然法院在大多數情況下實施行政強制執行,但有些行政機關也可依法進行最後的強制執行。其次,在美國,法院參與行政執行的程度較高,尤其是強制執行。在中國,法院僅參與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

目前,中國正在研究如何完善行政執行的主體制度。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宜由法院負責強制執行。這種觀點著眼於對行政機關的控制和保護當事人的權益。第二種觀點主張行政強制執行權宜授予行政機關。在中國,這一觀點,比較盛行,因為這一模式

可使得行政機關有效地進行行政強制執行,並可以減輕法院的負擔。第三種觀點建議維持目前的執行主體體制,但行政強制執行權應當在行政機關和法院之間合理配置。根據美國的經驗,法院應該成為行政強制執行的最後主體,但行政機關應該被賦予更多的執行選擇,法院的行政強制執行程序應更好地設置。

(三)行政執行的內容

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的行政機構可以從一系列的執行手段中進行選擇。取決於不同的行政機構,他們可以選擇幾種形式的制裁──行政命令(像中止或終結違法行為的命令,或暫停從事違法行為的受規范公司的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行政罰款或其他制裁,以及個別協調解決。此外,行政機構通常可以在法院尋求民事救濟,包括禁止令,也包括罰金和其他制裁,行政機構也可以進行刑事指控。

一旦行政機構對當事人課以執行制裁,按行政機構決定司法復審的一般理論和術語,當事人也可以申請對該執行決定進行司法復審。具體地說,行政機構的執行決定可能會基於行政機構對事實的錯誤理解、對法律的誤用、以及對其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如罰款的數量)而受到挑戰。

在中國,行政機關在行政執行階段也有幾種選擇,如給予行政處罰、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直接強制執行。有許多具體的行政強制手段為法律、或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確立,如強制扣繳。(28)這些強制手段可以分成兩類:間接強制手段和直接強制手段。間接強制手段包括代履行和滯納金等,而直接強制手段包括一系列的直接強制方法,像行政強制拘留。和美國一樣,對所有的行政強制執行決定均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在行政執行的手段上,中美兩國有著重大的區別。在美國,行政機構可以尋求民事救濟或刑事指控,也可以啟動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而在中國,行政機關主要依賴於行政程序,如果在行政程序後當事人仍不履行他們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要求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自己強制執行。這里不存在民事救濟。此外,除非在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刑事指控也不常用於行政強制執行。

(四)應遵循什麼樣的程序?

在美國,許多聯邦行政機構制定了他們自己的內部規則和程序來指導行政執行。這類規則和程序主要涉及行政執行的非正式階段,例如要求當事人提交的表格和報告,或涉及爭議的協調解決。這類內部機構規則不需服從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的規則制定要求。然而,這類規則一旦被制定,行政機構必須遵循,直到它被改變。

如果一個執行爭議不能被解決,一個正式的裁決式的聽證程序可能被要求。根據機構設置法的語言而定。如果是一個有記錄的聽證要求,(29)則要適用聯邦行政程序法的正式聽證條款,以及為行政機構設置法所規定的條款。根據相同的行政機構決定司法復審的觀點和標准,可以對行政機構的執行決定提起司法復審。(30)

在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很不完善。有關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分散規定在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中。但是這些規定既不完整也不具體。因此行政機關在行政執行程序方面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至於法院的行政執行程序,法律規定比較含糊。關於法院是否要對行政強制執行決定進行實質性審查的爭論至今沒有解決。在一定意義上,法院在執行程序方面也有相當的自由裁量權。

關於行政執行程序,中美兩國也有許多差異:第一,在美國,民事和刑事司法程序可作為行政執行的選擇,取決於行政機構的權力。此外,如果行政機構申請法院執行其行政執行的命令,法院通常應用相對簡單的程序。在中國,法院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比較特殊,不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第二,美國在行政執行中協商解決的程序選擇非常特殊,這一程序可用比較小的代價解決執行問題。而在中國沒有這類執行程序。

三、美國行政執行的實例:環境保護法的執行

(一)引言

任何規范項目執行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確保被規范者的自覺履行。由於減輕污染的經濟代價很大,所以許多污染者有很大的動力來避免,至少是延遲「受到清算的日子」,也就是他們必須服從需適用的污染控制要求的那一天。因此,美國聯邦環境法包含了非常有力的執行條款,由美國聯邦環保總署負責執行。

美國聯邦環保總署對環境法的執行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環保總署必須收集證據,決定違法是否發生。在第二階段:環保總署必須決定採取執行行為。如果採取行動,它將決定運用哪一種執行手段。由於執行費時而且費用昂貴,因此,聯邦環保總署裝備了一個執行的「武器庫」(多種執行手段)。這些「武器」的有效使用要求環保總署在每一個案件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最好的執行手段(包括決定不採用任何執行手段)。

(二)調查違法

決定被規范的企業是否守法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容易。通常工業設施要服從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對污染物排放的限定。如果被規范的主體數量大而且有很大差異,那麼對這些主體是否服從這些限定的監督和測量可能會非常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有效的環境執行主要依賴於自我監督和自我報告,即把它作為一種發現違法的手段。因此,現行大量的環境法授權聯邦環保總署要求受規范者承擔監督、保持記錄和報告的義務,由於依賴於受規范者自我報告其違法有明顯的缺陷,因此,法律通常也授權環保總署進行實地檢查和簽發提供信息的傳票。從技術上說,這種強制獲得信息的手段是在沒有法院介入的情況下採取的。受規范的企業認為:從長遠來看,服從環保總署提供信息的要求,與其保持一種和諧的工作關系對企業有益。因此,環保總署的大多數檢查都是提前安排,以保證企業的關鍵人員到場,環保總署要求的信息很少或不會受到抵制。在那些可能最終導致刑事制裁的案件中,這些自願的安排將為環保總署或聯邦調查所取代。這些檢查將根據有關的搜查令進行,並且這種訴訟程序要由司法部提起,大陪審團裁決。

熱點內容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