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韓國行政法問題

韓國行政法問題

發布時間: 2022-11-12 14:38:26

A. 行政法問題 急求!!!

1、國稅局屬於垂直領導機關,復議機關應為該縣國稅局的上級主管部門(該縣專國稅局的上一級屬國稅機關),縣政府無權管轄。
( 《行政復議法》 第十二條 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2、復議機關的做法是錯誤的。(《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第一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2002年8月28日縣國稅局以甲逃稅為由,罰款200元,並在當日給甲送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雖然決定書的簽署日期是8月5日,但應以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為甲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即8月28日。而從8月28日——10月20日並未超過提起行政復議60日的期限。所以該復議機關做法錯誤。

B. 行政法問題

行政主體就像一個人,它要做很多事情,不可能把他能做的事情一一列舉。而且行政機關會面臨很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況,如果剝奪其管轄權,必然導致問題。所以你的問題讓人很難回答,但是我還是努力給你找出來。
《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
第五條
市公安部門是本市養犬管理的主管部門。區、縣公安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養犬管理以及相關處罰。市公安部門設立的犬只收容所負責犬只的收容、認領和領養工作。(這里有規定區縣公安機關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
獸醫主管部門負責犬只的狂犬病防疫,指導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實施相關管理以及處罰。(這里有規定獸醫主管部門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
城管執法部門負責查處城市化地區飼養、經營犬只過程中影響市容環境衛生的行為。(這里有規定城管執法部門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如果沒有遵守,可能被城管整頓,比如沒收犬只、強行搬離。)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從事犬類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
住房保障房屋管理、衛生、財政、物價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第七、八、九條都規定了有關行政主體的行政事實行為,主要體現為行政指導、發布不具備法律效力的信息。

第二章 養犬登記
本章規定的行政行為主要是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這兩種行政行為貫穿本章。
例如:
第十一條 本市實行養犬登記制度和年檢制度。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養犬人應當辦理養犬登記。
未經登記,不得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
本市應當採取措施,逐步實現犬只的狂犬病免疫接種與養犬登記、年檢在同一場所辦理。
第十一條規定的年檢制度,實際是行政許可。登記制度,既是行政許可也是行政確認。例如:「未經登記,不得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這一款就是集中體現了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第三章 養犬行為規范里並未規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多是一些任意性規范,如果養犬人不遵守,在《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里也未規定處罰、強制措施。
第四章 犬只的收容、認領和領養里規定行政機關有在一定條件下取得犬只所有權的權力,但是不應該認為是行政法的內容,我覺得是民法(見第三十五條)。
第三十六條 相關行業協會、動物保護組織等社會團體經市公安部門認可,可以開展犬只的收容、領養工作,收容、領養的犬只不得用於經營活動。公安部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予以支持,並履行監督職責。(本條有行政合同的影子,也有行政許可的影子)
第五章 犬只的經營里主要是行政許可。
第六章 法律責任里完全是行政處罰的規定,非常具體。
第七章 附則里只有第六十條——「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為犬只辦理養犬登記的,繼續有效」是行政確認行為。

《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中的行政行為在學界有爭議,行政規劃本身的性質還要研究。因為行政規劃到底是抽象行政行為還是具體行政行為,現在說不清。如果認為是抽象行政行為,但是有針對具體的某地,不可以反復適用。如果認為是具體行政行為,在規劃涉及的領域內又是必須遵守的准則,這個就帶有抽象行政行為的特徵。
有行政許可行為,例如:
第二十七條 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經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或者村莊規劃,以及規劃管理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
實施規劃許可,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提高辦事效率。
也有行政處罰行為,例如: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您認為根據理論上對行政法上「行政」的理解和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具體規定,我國郵政行業的各種業務是否都屬於「行政」的范圍?為什麼?
「行政」這個概念本身存在爭議,但是「行政」的核心內容沒有爭議,就是「管理」。這個「管理」的范圍有爭議。廣義上的」行政「,包括了一切管理行為和為管理服務的行為。中國行政法受蘇聯影響,以前認同這個道理。狹義的」行政「僅僅指有行政權的組織依法(法做廣義解釋,指國家的各類規范性文件)履行職責的管理行為。中國目前傾向後者。
郵政行業的各種業務不完全是」行政「,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經營行為,是市場行為。」行政「的部分就是對郵政行為進行管理的部分,比如批准快遞企業從業、處罰違規的郵政企業。
郵政行業和鐵路行業很類似,曾經都是全國唯一的政企合一的巨無霸單位,各自都行使了部分行政權,也進行經營活動,都具有公益性質。但是郵政這塊市場化比鐵路早,所以大家不怎麼關注。

C. 行政法相關問題

1、法院認為屬於行政法上的行政。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某些事業單位、回社會團體,雖然不具有行政答機關的資格,但是法律賦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這些單位、團體與管理相對人之間不存在平等的民事關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關系。他們之間因管理行為而發生的爭議,不是民事訴訟,而是行政訴訟。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所指的被告是行政機關,但是為了維護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監督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權,將其列為行政訴訟的被告,適用行政訴訟法來解決它們與管理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D. 請談談行政法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一部規范我們各級政府行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以單行法形式頒布的第一部行政許可法。因此,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還沒有現成的、成熟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這是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法律在制訂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客觀情況。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從屬於行政法部門的《行政許可法》在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行政法原則的指導,以更好的體現出制訂該法的價值取向,彌補法律制訂中的疏漏,協調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傳統中國行政法理論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歸納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然而近些年以來,行政公開原則以及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原則也越來越被國內行政法學界所認同。我國以單行法的形式頒布了《行政許可法》,其目的正是要規范我國各級政府的行為,限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更好的保護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而作為行政法原則之一的信賴保護原則,其出發點就在於限制政府行為的隨意性,督促政府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護公民基於對政府的信賴所產生的利益。因而,我們不難看出,信賴保護原則對於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有著固然的指導性價值,將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方面,將會有助於更完善的保護起公民的利益,並有助於誠信政府的構建。可喜的是,在我國即將實施的行政許可法中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信賴保護原則,盡管在有些方面體現的還不是特別充分、完善。本文寫在《行政許可法》即將實施之時,更多的是希望信賴保護原則及其理念能被學界和政府部門所認同和理解,並能使信賴保護原則被貫穿並運用於政府的行政許可之中,從而更好的保護起公民的信賴利益,樹立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行政法學理論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最早出現在德國197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聯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提供一次性或連續性金錢給付,或者以此為條件的行政行為違法的,不得撤銷,但以受益人信任該行政行為存在,並且該信任在權衡撤銷的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值得保護為限。如果受益人已經使用給付,或者財產處理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會造成受益人無法預料的損失的,原則上應當保護信賴。」韓國1996年《行政程序法》第4條對信賴保護原則有了新的發展:「1、行政機關執行職務時,應本於誠實信用為之。2、法令之解釋或行政機關之慣例為國民普遍地接受後,除對公共利益或者第三者的正當利益有明顯危害之慮外,不得以新的解釋或者慣例溯及而為不利之處理。」我國台灣地區於2001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程序法》吸收並發展了信賴保護原則,於第8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1] 以上可見,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其外延呈現出越來越大寬泛的趨勢。一般認為,狹義的信賴保護原則只限於運用在授益性行政行為中,即若行政機關要撤消先前的授益性行政行為,而行政受益人又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則行政機關不得撤銷先前的受益性行政行為,除非不撤消將明顯損害到公共利益,則只能在給予合理補償的前提下才能撤銷。廣義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擴展到了保護由一切行政行為引起的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行政許可作為一種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信賴保護原則顯然應該成為行政許可行法的基礎性的真理和原理,並成為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指導性原則。

為了更好的理解信賴保護原則,我們需要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行政相對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尋求保護。一般來說,使用信賴保護原則需具備以下三個要件:首先,信賴對象為行政行為,至少具有公權力行為的外貌,至於它是合法還是非法不成問題,除非它因重大明顯之瑕疵而無效;其次,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作出一定的安排,而不止有信賴的意思表示;再次,對行政行為的信賴是正當的、有生活經驗上的根據的。根據各國的行政法理論,一般來說下列行為是不能尋求信賴利益保護的:1.行政行為因為相對人採用欺詐、脅迫、賄買或者其它不正當手段作出;2.相對人對重要事項為不正確或者不完全的說明;3.相對人明知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應知其違法但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其違法;4.行政行為顯然錯誤;5.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權。 [2]

二.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許可法》中的體現和不足

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的發展起步較晚,至今仍未給予信賴保護原則以足夠的重視。我國目前還很少開展對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立法中也沒有信賴保護原則的明確規定,實踐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將其作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要求,這與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值得慶幸的是,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27日通過,並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開始關注起信賴利益保護的問題,並實際上已經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該法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該法第六十九、第七十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可以撤消和注銷的幾種情況及限制條件,並確立了行政機關由於撤消行政許可給相對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

當然,在這部行政許可法中信賴保護原則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首先,行政許可法在總則中只把公正、公平、公開以及便民作為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的原則,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信賴保護的原則。顯然,行政許可法中的這些原則只注重了在行政許可設立和授予過程中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和對公民利益的保護,然而,這些原則是很難運用於行政許可授出後的實施階段的,這很容易造成政府在行政許可實施階段行為的隨意性,使得行政許可的喪失穩定性,從而造成對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害。如果能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則這些原則基本可以貫穿行政許可行為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對行政許可行為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其次,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對於行政機關自身的違法、越權等情況下作出的行政許可籠統的規定為可以撤消,而不管相對人是否善意、有過錯,這樣的規定明顯有違於信賴保護原則。依據信賴保護原則,只要被許可人是基於合理的信賴並善意的取得該利益,那麼行政機關自身的錯誤或者是違法行為的後果就不能由行政相對人來承擔。因此,關於許可法中的這一條款,本人認為還值得商榷。再次,行政許可規定了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唯一情形——即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樣的規定不僅過於單一,而且由於對公共利益沒有統一、明確的解釋,很容易造成行政機關對公共利益的濫用。但是,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信賴保護原則的幾種排除保護情形,在行政許可法中賦予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或撤銷行政許可的權利,通過聽政、協商等方式與相對人約定具體、明確的變更、撤消情形,這樣做不僅可以事先給予相對方以合理的預期並減少其信賴利益受損的可能,也可以通過這樣的保留使行政機關在許可實施過程中有了一種對被許可人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此外,行政許可法也沒有完全確立起信賴利益保護的途徑。就理論上來講,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則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我國目前的行政許可法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還是主要採用不完全的財產保護,對於存續保護還沒有明確的、有效的救濟途徑。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一直強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國家而言,在行政許可中能將私人合法權益置於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同等地位予以考慮,能開始注意到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這表明我國行政法治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可是,在行政許可法中只靠幾條簡單的法律規定並不能使我們對信賴保護原則擁有足夠的理性認識,無法自覺而又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行政法學中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我們在行政立法中,沒有信賴保護原則這樣一個核心思想的貫穿,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將會是鬆散的不成體系的;同時,信賴保護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理念,我們在行政活動過程中,需要信賴保護這樣的理念的貫穿,從而使每一個公民,包括行政機關人員,自覺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來行政、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主要運用:

(一) 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可以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事前的控制:

信賴保護原則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事後的權利救濟,保護公民的信賴利益不受損害;信賴保護原則的運用也給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提出了要求——不得隨意作出、不能任意變更,否則就有可能承擔起由損害公民信賴利益而產生的責任。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運用可以增強行政機關的責任感,通過明確的責任承擔機制來反響約束和監督行政許可行為,使得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不得不三思而後行,由此起到事先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許可的隨意性的效果。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許可時必須審慎,不僅僅要考慮到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否合法、合理,筆者認為,還必須要考慮以下這些方面。第一,行政機關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協調,行政許可在設立時就要防止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許可相互交叉、矛盾、沖突,以避免因為今後不斷的調整而可能給相對方造成的信賴利益的損害;第二,由於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為基礎的,所以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還要考慮是否在將來一定時期內有必要進行這種禁止,可禁可不禁的或者只是為了短期目標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行政許可的方式,以提高行政許可的穩定性和信賴度;第三,應該將只能一次性授出、無法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自然資源開採的許可)和可以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特許經營權的授予)作出區別對待。對於前者行政許可的授予必須特別慎重,採用諸如潛在的被許可人競爭性的方式和綜合評判的方式予以授權(如招投標方式);而對於後者則應對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及撤消情形作出合理的、明確的規定,在給相對人合理預見的基礎上,利用信賴保護原則本身排除損害賠償的例外情形——預先保留變更許可變更權,來妥善解決行政許可中對將來情況難以預計的難題,當然這種方式要求行政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的互動,單方面的允許行政機關保留許可變更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濫用,因而可以採取諸如聽政、協商等方式來解決。

(二)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不得損害相對方的即得利益:

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的基礎上的。行政許可當然的對許可實施以後的未經許可的行為具有禁止的效力,然而信賴保護原則的存在又要求行政許可不得任意禁止行政許可施行前已經存在的合法行為,不得隨意限制或者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除非該行為與利益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公共利益,否則應該優先對該行為作出許可的追認。雖然政府的行政行為必然要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而不斷調整,然而政府的行為如果割斷歷史,沒有連續性,不注意對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則社會生活必然處於不穩定狀態,也就談不上公民對政府的信賴。實際上,這也是法治國家普遍信奉的「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又一體現。在法國,信賴保護主要是通過限制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規范、保護既得權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3] 因此,在我們行政許可法即將開始實施的階段,特別要注意行政許可在對於普遍行為進行限制之時,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有條件給予許可的,就應該優先對其承認並給予其許可;由於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再允許其存在的,就應該予以適當的補償。這種「禁止不利變更」的做法也應該是對信賴保護原則的一種擴展。

(三) 行政許可的撤銷必須受到限制

「行政機關與人民事務往返之間,往往使人民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持續性產生信賴。當無明顯的事由足以證明此信賴與公共利益相違背時,應對其予以適當保護。信賴保護原則固然在許多公法領域都有適用的餘地,但於行政行為的撤銷最具直接關系」。 [4] 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講,行政機關如果作出了違法的行政行為,有權機關應當依其職權並經正當程序予以撤銷。但是,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是否撤銷違法的行政處分,應衡量行政合法性的公共利益與人民信賴該行政處分的信賴利益,而非一意維護合法性」。具體地說,在一般情況下,對違法的不利具體行政行為(或稱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隨時依法撤銷。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撤銷不利具體行政行為通常不發生相對人既得利益或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5] 然而行政許可在一般來說都是授益性行政行為,撤消該行為通常會損害到相對人信賴利益,因此行政許可的撤消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只要被許可人是善意的、無重大過失的,那麼由於行政機關自身的原因,如違法、超越職權、或者疏漏而作出的行政許可就不得任意被撤消。除非如果不撤消將會嚴重損害到公共利益,然而即使這樣也應該給予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的賠償。

(四) 行政許可的廢止應受到限制

在行政法上,行政行為的撤銷是針對違法行政行為而言的。而行政行為的廢止則是針對合法行政行為而言的,它是指因客觀情況的變化,原行政行為不再適應新的情況,有權機關決定終止該行為往後的效力。一般情況下,對合法的不利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裁量是否廢止。對合法的授益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除非法律上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得廢止。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在下列情況下行政許可不得廢止:1.如果行政機關在廢止該行政許可後又有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行政許可的(例如由於城市道路擁擠,提高發放車輛牌照標准,對已申請到牌照,符合原來發放標準的許可就不應該廢止);2.行政機關曾對第三人承諾不廢止該行政行為的;3.按法律、一般法律原則、行政先例或行政行為的特徵等要求,不得廢止的。但當出現了下列情形時,可以部分或全部廢止:1.行政許可在作出時就附有廢止保留條款;2.行政許可附有履行義務,而相對人未及時履行該義務或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該義務;3.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規或事實基礎發生了變化,如不廢止該行政行為,則將會給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且該危害大於相對人將會受到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在上述三種情形中,前二種是可歸責於相對人的事由所造成的。如第一情形,相對人明知或應知行政機關將來要在一定條件下廢止該行政許可,因而不產生信賴保護的問題。第二種情形是因相對人的過錯造成的,也不符合信賴保護原則的構成要件。但是第三種情形實屬情勢變更所致,故行政機關在廢止行政許可時,應充分考慮信賴保護原則,對被許可人的信賴利益進行補償。

--------------------------------------------------------------------------------

[1] 朱麗琴:《試論行政程序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選自《法學雜志》2003年,第二期

[2] 何海波:《通過判決發展法律――評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則的運用》,摘自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網站:http://www.sile.org.cn/zlk/list.asp?articleid=288

2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45、第158-167頁。

[4] 黃學賢:《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研究》《法學》2002年第5期

[5] 城仲模:《現代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載《行政法專集》(一),台北市公訓中心印行,1990年版,第126頁。

(邵俊: 同濟大學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碩士研究生)

E. 關於行政法的問題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5)韓國行政法問題擴展閱讀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於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並指導行政法實施前基本准則。

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外行政法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和歸納。根據我國的行政法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兩項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F. 一個行政法的問題

《行政許可法》第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與補償。
涉及公法的問題,最好不要用誠信原則。誠信原則雖然是個筐,但主要還是私法的問題往裡裝。
當然依法給予的補償只限於直接損失,這范圍是小了點,但是公法畢竟兼顧社會公益,不可能對每個主體都盡到完全保護。而且上述問題只要合理補償,也基本沒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

G. 韓國司法體制現狀是怎樣的

韓國是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特點於一身的混合法制國家,其在文化傳統上又與我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研究韓國的司法制度,對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司法改革,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筆者曾隨山東涉外商事法官代表團赴韓國考察,期間訪問了大法院、首爾高等法院、韓國憲法法院、韓國司法研修院等司法機構,與韓國法官座談並觀摩了庭審,本文攫取韓國法院組織體制、法官制度及民事訴訟制度三個方面並結合韓國的司法改革作一介紹。
一、韓國的法院組織體制
韓國的法院有普通法院、專門法院和特別法院三種,分別負責有關刑事、民事、行政、選舉和其他法律事務的裁決,同時負責有關不動產登記、人口普查登記、提存等方面的事務。普通法院包括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目前全國共設置了1個大法院、5個高等法院、60個地方法院。專門法院包括家庭法院、行政法院和專利法院。特別法院包括憲法法院和軍事法院。
(一)普通法院
從職務管轄的劃分上(即法院內部審判職責分工),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大法院分別負責案件的第一審、第二審和第三審,大法院還負責統一法令解釋。
1.大法院。大法院為韓國最高裁判機構,由包括院長在內的13名大法官組成。另有20名裁判研究官,根據不同的專業分工為大法官提供裁判幫助,主要負責與案件的審理及審判有關的研究、調查業務。每位大法官還配有5名助手,負責與案件審理有關的輔助工作。為了審判的便利,大法院將除院長以外的12名大法官平均分成無專業劃分的3個部直接審理案件。大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當事人對大法院的判決必須服從,不能要求重審。大法院的案件受理范圍是:(1)對高等法院、抗訴法院(地方法院抗訴部)或者專利法院的裁判提出的上告案件;(2)對高等法院、抗訴法院或者專利法院的決定或者命令提出的再抗告案件。大法院設有行政處,負責有關法院的人事、預算、會計、設施、統計、訴訟業務、登記、戶籍、提存、執行官、法令調查及司法制度事務的處理。司法行政處設有一名處長,由一名大法官兼任(不負責具體事務),日常工作由次長負責。司法行政處下轄計劃部、司法政策研究室、人事管理室、總務局、建設局等部門,計劃部負責法院的經費預算及編制並提交國會審議(韓國法院的經費由國會統一撥付給大法院),並對各級法院的預算進行審核並撥付;人事管理室負責全國法院的人事安排,並對法官進行考核;司法政策研究室主要負責地方和高等法院的法官在審理案件中存有疑問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和解答;總務局負責法院的日常行政工作(類似最高法院辦公廳);建設局負責全國法院的法院建設,全國法院的建設由地方法院提出要求,經大法院審核,交由建設局具體負責建設。
2.高等法院。韓國共分九個道,即九個省,另有首爾特別市及5個直轄市。但只在首爾、釜山、大邱、光州和大田設有5個高等法院。高等法院院長為高等法院的負責人,管理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指揮並監督所屬公務員。高等法院內設有部,各部由一名部長法官和若干法官組成,部長法官為該部的審判長。高等法院審理案件實行三人合議制。高等法院受理的案件包括:(1)不服地方法院獨任法官判決的標的額為五千韓元以上一億韓元以下的第一審判決的抗訴案件,不服地方法院合議部、家庭法院合議部及行政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的抗訴案件;(2)不服地方法院合議部、家庭法院合議部及行政法院作出的決定、命令的抗告案件。首爾高等法院為了有效辦理審判業務,分專業設立43個部。首爾高等法院有法官131名,年受理和審結的案件均近20000件,平均每個法官審理約110件。
3.地方法院。地方法院內部設有民事、刑事等專門的部。審判組織分合議部和獨任審判兩種。一些地方法院還設有分院,分院履行與地方法院一樣的職能。地方法院及其分院的合議部的管轄范圍是:(1)合議部決定在合議部審理的案件;(2)訴訟標的一億韓元以上的案件;(3)非財產權訴訟,或者雖屬於財產權訴訟但難以計算訴訟標的的案件;(4)對合議部審理的案件提出反訴或與第三人案件有牽連的案件;(5)死刑、無期以及短期一年以上的徒刑或監禁案件;(6)對地方法院法官申請迴避的案件;(7)其他法律規定由地方分院合議部處理的案件。為方便當事人訴訟,在地方法院下面另外還設有市、郡法院,履行地方法院的一些審判任務,不作為一個審級。每個市、郡法院只有一名法官,負責審理適用《小額審判法》的民事案件(二千萬韓元以下)及和解、督促、調解的案件,根據戶籍法確認協議離婚的案件,訴訟標的在20萬韓元以下的處以拘留、罰款的案件等。為了處理市郡法院轄區內的大量案件,法院聘有多名調解員,從轄區內的教師、公務員、醫生等專業人員中選任,調解員分成4組,每組一天可以處理6至8件,只有在雙方分歧過大時,才交由法官進行審理。
(二)專門法院
1.家庭法院。家庭法院是設在首爾的一種專門法院,家庭法院下面也設有分院及相應的市郡法院。在其他地區,通常由地方法院的家事部審理一審家事案件。
2.行政法院。行政法院也設在首爾,與地方法院級別相同。主要審理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案件和其他法律規定由行政法院管轄的案件。
3.專利法院。專利法院設在大田,與高等法院級別相同。專利案件的審理實行兩審終審制,但是專利案件非經設置於屬於行政機關的專利局內的專利審判院的審理程序,不得直接向專利法院提起訴訟。
(三)特別法院
憲法法院的設立是韓國在法院體制引以自豪的事情。憲法法院對法律的違憲與否等問題進行審判。審理范圍概括:1.關於法院提出的法律違憲與否的審判;2.有關彈劾的審判;3政黨解散的審判;4.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地方自治團體之間、地方自治團體之間對許可權爭議的審判;5.有關憲法訴請的審判。
憲法法院與大法院級別相同,由9名法官組成。憲法法院院長統一管理法院的事務,指揮並監督所屬公務員。憲法法院有10名裁判研究官、3名研究員,還設有行政處負責處理行政事務。
值得一提的是,提起違憲訴訟的主體可以是認為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也可以是在適用法律過程中發現現行法律違憲的法官。憲法法院的裁決具有終局性。至2006年9月30日,憲法法院共審理了12641件案件,包括總統彈劾案以及「同姓不婚」案等。
二、韓國的法官制度
韓國目前大約有22000名法官。韓國法官分為四種:大法院院長、大法官、法官以及縣市法官。以前,韓國將法官職別分為7個等級,根據修改後的法院組織法,高等法院院長以下的法官原則上取消了職級制。在韓國,成為法官要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培養程序,法官經驗的積累是成為上級法院法官、審判長、以及大法官的重要前提。
(一)法官的來源
成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一般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考人大學的法律系學習。第二階段是通過司法考試。司法考試分三次,第一次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試課目主要有憲法、民法、刑法。第二次以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考試的課目有憲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第三次是面試,主要考察作為法律人才是否具有合理的國家觀、歷史使命感和倫理意識,專門知識的運用能力及表達能力和邏輯性等。近年來,韓國每年大約有25000人參加司法考試,約1000人通過考試。第三階段是到司法研修院培訓。通過司法考試者要到大法院設立的司法研修院培訓兩年,主要學習法律實務方面的知識。成績優異者方有可能成為法官,其他的則可能成為檢察官或律師。
(二)法官的任命
司法研修院中的成績優秀者(排名前200名以內)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向大法院提出申請,大法院從申請者中擇優任命為預備法官,然後一律分配到全國的地方法院。預備法官任期兩年,期間不能獨任審理案件,主要從事與案件審判有關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兩年期滿,由全體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根據預備法官任職表現決定是否正式任命其為法官。
一般法官的任命需大法院院長同意並經大法官會議一致通過,任期10年,可連任。大法院的裁判研究官從地方法院法官中選任,由大法院院長任命,任期兩年。除大法院院長以外的12名大法官系由大法院院長推薦後,經國會人事方面的調查後由總統任命。對大法官的人事方面的調查要在電視上播放。大法官任期為6年,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可連任。大法院院長是經國會同意由總統任命的,在國家領導人中列第三位,即列總統、國會議長之後,總理之前。大法院院長任期為6年,不得連任。
憲法法院的法官由總統任命。憲法法院院長作為負責人,由總統經國會的同意在9名法官中選任,任期3年,可以連任。總統任命憲法法院法官時,其中3人由國會選出,3人由大法院院長提名,總統可自己指定另外3人。由於憲法法院具有高層次政治判斷機構的性質,這種做法具有保障政治中立的意義。
憲法法院的法官從下列任職15年以上、40歲以上的人員中選任:(1)法官、檢察官、辯護士;(2)具有辯護士的資格,並在國家機關、國/公營企業、政府投資機關以及其他法人從事法律事務的人員;(3)具有辯護士資格,並在公認的大學中擔任助教授以上職務的人員。任職於上述任意兩項以上職務的人員的在職期限,累計計算。憲法法官的任期為6年,可連任。
法官的退休年齡是:大法院和憲法法院院長為70歲,大法官為65歲。其他法官63歲。
(三)法官的任職交流
韓國法官基於經驗的積累而可以在上下級法院之間交流。地方法院的法官可以做高等法院的法官,高等法院的法官可以到地方法院做審判長,地方法院的審判長可以再到高等法院做審判長。高等法院的法官需要有10年以上的審判經驗,一般具有15年以上經驗的法官可以做地方法院的審判長,高等法院的審判長則需要20年以上審判經驗;大法院院長、憲法法院院長、大法官都需要具有20年以上的經驗。大法院和憲法法院的裁判研究官需要有15年以上的審判經驗,地方法院法官到大法院擔任兩年裁判研究官後將回到原來的法院工作。

H. 行政法問題

B

A: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

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行政機關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

B:
第四十八條 聽證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行政機關應當於舉行聽證的七日前將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必要時予以公告;

(二)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三)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與該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

(四)舉行聽證時,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供審查意見的證據、理由,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提出證據,並進行申辯和質證;

(五)聽證應當製作筆錄,聽證筆錄應當交聽證參加人確認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

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

C:
第三十九條 行政機關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需要頒發行政許可證件的,應當向申請人頒發加蓋本行政機關印章的下列行政許可證件:

(一)許可證、執照或者其他許可證書;

(二)資格證、資質證或者其他合格證書;

(三)行政機關的批准文件或者證明文件;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許可證件。

行政機關實施檢驗、檢測、檢疫的,可以在檢驗、檢測、檢疫合格的設備、設施、產品、物品上加貼標簽或者加蓋檢驗、檢測、檢疫印章。

D:
第三十八條 申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

行政機關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熱點內容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